遵义市农业产业布局

2022-09-18

第一篇:遵义市农业产业布局

××镇高速路、二级路沿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布局规划

××镇2014-2017年高速路、二级路沿线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布局规划

根据十八大精神以及自治区、市、县三级关于农业农村工作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镇”战略目标,全力打造绿色高效农产品主产区,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钟发„2014‟7号)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4年~2017年。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坚持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核心,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不断向经营产业化、功能多元化、设施现代化、布局区域化、生产科技化、生态环境优良化、经营主体知识化方向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商品蔬菜、优质水果、特种水产、花卉苗木、现代竹林、传统蚕桑六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14年全镇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特色种植。近年来,××镇加快发展特色种植,大力发展砂糖橘、烤烟种植。发展砂糖橘种植面积发展达2000多亩,发展烟叶种植达1000多亩;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经济循环示范园。

培养重点企业。××镇围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重点企业,成功打造××砂糖橘交易中心。该镇成立舞龙砂糖橘协会、××烟叶合作社,通过产业协会、重点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方式辐射带动全镇近80%的农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打造知名品牌。引导重点企业、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统一收购、定点销售,打造了“××晒烟”品牌并注册“××砂糖橘”品牌。

我镇现代农业发展总体呈良好发展势头,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高速路和二级路沿线的农业的现代生态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程度不够高、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农业服务机制不够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规划为引导,政策扶持为引擎,科技示范为引领,创新机制为动力,节庆活动为载体,行政推动作保障,充分发挥我镇公路沿线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优产业、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努力促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大提高、品牌建设大突破、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通过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建设一批特色主导示范园和精品农业示范园,为推进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市场需求,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产业化经营。重点鼓励发展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优、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潜力产业。

2.坚持区域化布局,点、线、面同步推进。注重发挥区域、资源、技术、产业、市场等优势,因地制宜,创新特色,积极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着力“点”的建设,推进高效农业示范点和专业村的建设;注重“线”的构建,重点推动高速路、二级公路沿线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突出“面”的提升,依托区域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大园区。

3.坚持科技创新,注重创优品质品牌。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各环节,着力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加强绿色产品及基地认证,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4.坚持尊重群众,农民主体和政府主导相结合。发展现代农业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也是市场主体,在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推动、科技服务的同时,强化宣传发动和行政推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形成上下齐心合力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总体目标

立足打造××绿色高效农产品的战略目标,不断把我镇高速路、二级路沿线现代农业建设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发展体系,力争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县前列。到2014年—2017年总体目标为:

发展特色产业,建成优质水果、商品蔬菜、特种水产、花卉苗木、蚕桑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提高产品质量,建设县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打响产品品牌,创成市级名牌农产品5只;拓展延伸产业,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园3个,园区面积50亩;深化农产品加工,培育县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家;提升组织化水平,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家;建成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1个,农业特色精品园2个。

三、重点发展产业和空间布局

(一)重点发展产业

1.优质水果产业

大力发展以砂糖橘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重点推广设施栽培,到2017年,建成优质水果标准化生产面积800亩。

2.商品蔬菜产业

大力发展以大棚设施栽培为主的蔬菜产业,集中力量推进大棚茄子和食用菌快速发展。到2017年,全镇公路沿线商品蔬菜发展到500亩。

大棚茄子:加快××村委和××村委沿线种植面积的扩大,加大力度推进林樟村委和××村委的发展。到2017年发展200亩。

食用菌:以发展金针菇、磨菇等种植为主,到2017年建成100亩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江亚村委和××村委。

其它设施蔬菜:推进大棚西瓜的发展,到2017年建成200亩的大棚西瓜基地;拓展大棚芦蒿、芦笋种植面积。

3.花卉苗木产业

以发展提升为主,鼓励发展中大规格、容器苗、观赏梅和市场适销对路名优树种,大力创新发展鲜切花。到2017年,全镇公路沿线花卉苗木发展100亩,走在全县前列。

4.特种水产产业

大力发展草鱼、鲢鱼、生态鳖、河蟹养殖等其它特种水产的养殖管理水平,提高养殖效益。到2017年,全镇公路沿线特种水产养殖面积发展100亩,成为我镇主要的淡水养殖基地。

5.传统蚕桑产业

不断提升蚕桑产业的种养水平,着力培育蚕桑产业专业村专业户,深化经营体制改革,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17年,全镇蚕桑面积适度发展并稳定在500亩左右,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村委和××樟村委。

四、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机制。切实加强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建立推进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的领导小组,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协助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农口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牵头做好具体指导工作,财政、金融、工商、电力等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对农业产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强化行政推动手段,充分发挥镇领导联系特色农产品制度、现代农业发展相关工作协调小组、农口部门班子成员联系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技人员联系产业基地制度等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发展的推进力度;强化工作考核,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对农业产业发展成绩突出的村和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2.努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推进农技推广联盟建设,促进科研和推广有机联系,提高科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发展,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政策支持的力度,使之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承担载体;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户提供有关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发挥各涉农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物资、基础设施和资

源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健全和完善相关服务体系,组织社会力量,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专业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

3.继续加大现代农业发展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根据规划重点发展产业和重点区域,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扶持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扶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整合部门资源,水利、供电等部门对现代农业发展给予倾斜;推动金融部门支持,健全和完善农村住房抵押、林权抵押等手段,切实增加信贷资金投入;强化招商引资和激活民资,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现代农业发展,形成全社会投资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4.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转变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立足全局思考和谋划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体系;转变工作机制和方式,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意识,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切实提高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水平。

××镇人民政府

2014年5月28日

第二篇:遵义市农业机械供应公司

招商引资项目简介

一、项目名称:遵义市农业机械供应公司招商引资项目

二、拟建地点:

1、遵义市红花岗区外环路19号(春天堡客车站隔

壁)。

2、遵义火车货运南站。

三、建设性质:待定

四、建设工期:待定

五、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盘活我公司存量资产,提升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促进公司发展。

1、公司在遵义市红花岗区外环路19号(春天堡客

车站隔壁)有5000多平方米的门面、库房和2700多平方米的全封闭停车场。

2、在遵义火车南站有2648.5平方米的用地,该地面建

有2000平方米的仓库、100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距铁路线200米以内,交通便利,通水,有动力电。

六、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内容:

1、机电产品加工及组装;

2、农产品加工;

3、物流中转服务。

规模:待定

七、产品方案和技术方案:待定

八、市场预测:待定

九、概算投资:(建设总投资 流动资金)待定

十、效益预测:(年销售收入、年利润、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待定

十一、项目进展:待定

十二、招商引资合作方式:合作双方协商而定。

十三、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遵义市农业机械供应公司(原地区农机公司)组建于1966年,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外环路19号(春天堡),行业主管部门是遵义市农业委员会,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是遵义市工业和能源委员会(市国资委)。本公司属国有企业,土地属划拨用地,主要经营农业机械及配件供应,经营方式为批零经营,注册资本76万元。公司现有职工63人(其中:离休3人、退休22人、在职38人)。作为黔北地区农业机械龙头企业,我公司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农业机械销售和推广主渠道,辐射市场包括黔北地区和毕节地区、铜仁地区。

在农机业务方面,我公司多年来从事农机业务,有一只专业的农机经销队伍,从2005年起实施农业机械购机补贴业务,是贵州省农机购置补贴业务经销商,而且近几年来利用公司场地兼

2营农机市场和停车场,为我市农业机械化事业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作出重大贡献。

十四、招商引资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遵义市农业机械供应公司

联系人:赵黔生

联系电话:(0852)8675501

3 手机:18608526783

第三篇:旅游产业布局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旅游企业主要布置在两个地区,或近旅游资源地布局,或近旅游中城市布局.近旅游资源地布局的企业一般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企业,包括餐饮、住宿、娱乐企业和部分旅游商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以及旅游交通企业.旅游管理机构如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一些与旅游相关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也设在旅游资源地或附近地区.垃圾处理场主要布置在远离旅游区一定距离处.由于旅游产品不能实现位置移动,要有效的组织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还需要中间商和零售商起桥梁媒介作用.在这里,旅行社正是扮演了这样的角色.旅行社作为旅游客源的组织者,一般布局在近客源地区如旅游中心城市.城市不仅是旅游客源集中的地区,还往往因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而本身又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由于城市的聚集效应,旅游企业如旅行社、宾馆、饭店、娱乐、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布置在旅游中心城市也就成为理所当然.旅游企业近资源地布局或近中心城市布局,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现阶段近资源地布局的旅游企业,其产品多半已经老化,迫切需要更新和升级换代.由于旅游者的求新意识强,口味高,使得旅游产品的重新设计和包装并不那么容易,有时甚至比新开发还要困难.其次,过去的旅游产品对资源的依赖性强,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会受到资源保护和人们思维定式的双重局限,必须要大胆创新,跳出过去固有的思维摸式,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第三,旅游资源概念的内涵向外大大延展过去不是旅游资源今天也变成了旅游资源,因此,以旅游资源为主要加工对象的旅游生产企业其布局也应做相应的调整.第四,客源地在空间的分布范围比以前更加宽广,过于集中布局的旅行社不能适应形式的发展,需要重新调整布局。

第四篇:农业生产布局作业

中国农业生产布局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主要内容为整理既往研究者对于农业生产布局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生产布局理论和对中国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进行整理。通过整理发现对于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分为农业整体与具体农业部门两大层次。而不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会因所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有所区别。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将更多依据空间经济学与区位的比较优势理论,借助于空间计量等空间经济学方法和GIS等非经济学方法,去研究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各种因素、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新型的布局形式等问题。

关键词:农业 生产布局 研究综述 1 引言

农业生产布局就是指农业生产在地区之间的地域分工和在一个地区之内地域结构的分布特点(中科院,1983)。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布局是农业生产各门类由于一定的安排、部署而形成的空间分布。其范围大至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农业生产分工,小至一个地区内不同生产项目的配置、组合方式。合理的布局可以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因地制宜,促进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的发展(王景海,1992),以便从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优质农产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社会效益(鲁奇等,2002)。而且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是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实行有效的地域分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不同优势的基础(张凤珍、张沛明)。因此,研究中国的农业生产布局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是不同的研究会通过不同的方向和方法对农业生产布局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和政策意义。以下我将分别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方面对农业布局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整理。

2 农业生产布局的理论

对农业生产布局进行的研究都是基于区位优势或者区域规划的有关理论,但是我认为可以将理论依据研究的层次分为农业整体的布局理论和农业结构的布局理论,前者注重于整个农业的区域布局,而后者关注于各个农业部门的区域间布局。

2.1农业整体布局理论

也就是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理论理论基础在于区位理论,其发源于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一书,因为其中阐明了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类型)的影响,更确立了对于农业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都很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即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后人在应用和发展杜能“孤立国理论”中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比如劳尔(E•Laur)应用杜能原则把全世界农业经营类型按集约程度排列为七大农业经营地带。根据吴娜琳(2014)的回顾,Buckie(1926) 、Weaver和Samuel(1945)、 Isard (1956,1975) 、Fran和Ccedil(1955)也都依据农业区位论采用不同方法聚焦于不同地区与作物进行了生产区域划分并给出对区域农业发展的看法。

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生产布局理论开始传入中国,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时代背景的特殊要求,使中国生产布局不尽合理,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杨春,2009),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中国研究者在生产布局理论方面做了许多努力。比如周立三(1993)对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规律进行了有益的研究;王舜卿(1994)以美苏印为例,说明了发展农业专业化的优越性,并进一步认为发展农业专业化也必将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吴殿廷(1998)利用系统科学方法探讨农作物优化布局的数学表达方式;赵修卫(2001)提出区域核心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组成;唐华俊(2001)阐述了我国种植业生产和贸易的区域格局,并分析了我国主要农产品区域综合比较优势;刘彦随(2009)认为,中国加入WTO后,立足“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是中国农业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基本准则;宋永永等(2015)基于虚拟水战略对宁夏农业生产空间布局优化进行了研究。

在理论基础上,吕火明,彭晓蓉(1996)探讨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的原则、措施与对策;在《上海市郊区农业区位模式及农业生产问题的探讨》一文中,对上海市郊区农业生产布局状况进行研究;王玉斌(2008)阐述了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可以实施“南扩、北稳、合理布局、适度进口”四个方面的战略措施;乔家君(2012)以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为例,对村域的农业活动空间格局与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回顾既有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农业区位理论最重要的关注点在于农业生产在各个地区的受限因素,并从宏观上对中国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与未来发展给出了许多研究结论。

2.2 农业结构的布局理论

农业部门布局原理,或者说农业结构理论,是以农业生产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或单项农业生产(如水稻、小麦、棉花、茶叶、柑桔、养羊等)为对象的农业布局研究,其关注于各个地区所具有的进行农业生产的优势,虽然该理论的研究内容实则是农业区位布局的组成部分。其关注的内容主要在于各种农产品的区域布局,比如伍山林(2000)对中国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的研究、胡浩(2005)对中国生猪产地移动的经济分析、花俊国等(2007)对中国乳业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钟甫宁和刘顺飞(2007)对中国水稻布局变迁的原因、朱启荣(2009)对中国棉花主产区生产布局的研究、刘天军(2012)对中国苹果主产区生产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等等。

农业部门的布局理论给我们在对各种农产品的布局工作上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结论,可以具体指导相应农产品的生产布局与规划。

3 生产布局的研究方法

对于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来说,方法的选取关乎研究的科学性与结论的可靠性,特别是对于关乎国家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布局研究更是如此,研究者为了确保自身研究的科学性,其方法的选取也是精益求精。

3.1 定量方法

很多研究者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农业生产布局的现状、影响因素、发展建议等给出不同看法。

吴殿廷(1998)利用系统科学方法,给出了资源有限、市场容量一定情况下,不同经济效益含义所对应的农作物优化布局的数学模型体系,并讨论了考虑间(套、复)种和不考虑间(套、复)种2种模型体系的应用和改进方向。

叶春辉(2004) 对生产结构调整进行动态模拟,在全面测定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层面上潜在的比较优势、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及生产受保护程度等状况及各省市间的地区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条件(资源约束条件、政治约束条件、宏观经济政策条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给出全国农业生产地区布局调整方案和各地区生产结构调整方案,并通过实证分析寻找有效的经济和政策手段进而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方案及配套政策。

胡浩(2005)利用综合优势指数分析了省份之间生猪生产的比较优势,并分析了生猪饲养与农户收入、饲养规模、市场因素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翟鸿雁(2006)将线性规划(运输问题)应用于农作物布局中,对农作物的统筹安排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陆文聪(200

7、2008)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李裕瑞(2008)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江苏省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化进行了研究。

陈伟莲等(2009)介绍了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和衡量标准,运用基尼系数测算了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集聚度,分析了广东省主要农产品集聚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关建议。

徐萌、展进涛( 2010) 运用局部调整模型对中国水稻区域布局变迁进行了分析。

郭军乐等(2011)选择影响生产主要因子,用数学聚类模糊分析方法对各生产单元进行了类型划分,同时结合利用现状采用土地自然适宜性方法做了利用系统适应级评价,从土地生产适宜性#经济效益以及生态保护角度考虑,提出了农牧业的基本发展思路。

乔家君、赵克飞(2012)使用田野调查与 GIS、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具体利用 MapInfo7.0和ArcGIS9.3 软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调查村域的农业活动空间格局与过程进行分析,发现限制吴沟村发展的三个主要瓶颈。

田维波(2012)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利用“重量”、"地理重心”和“差异系数”等概念的内涵对我国农业的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根据实证结果对我国农业的空间结构演化机理进行了理论剖析,并提出我国农业的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的原则性政策建议。

刘天军等(2012)使用局部均衡模型对中国苹果主产区生产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巴万春(2013)采用土地自然适宜性方法评价,即针对现生产对象对划分单元影响因子的需要和生产单元自然条件吻合状况,结合生产中存在障碍,对利用的适应能力做出公正和科学性结论。

邹君(2014)从虚拟水战略视角出发,分别构建虚拟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与工业生产布局诊断与调整模型,以湖南14个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各区工农业生产布局与水资源之间的匹配关系进行科学诊断。

3.2 定性方法

马湘泳(1991)从农史上对中国江苏省自两汉到民国间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做了史料整理与总结,发现农业生产布局在历史上有过合理阶段也有过不合理的阶段,其影响因素可能包括政治因素,该项研究给我们一种利用历史经验来研究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的思路。

吕允英(2006)根据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相关理论,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空间布局变化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空间布局优化的目标和原则,思考了促进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布局优化的做法。

王玉斌(2008)阐述了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可以实施“南扩、北稳、合理布局、适度进口”四个方面的战略措施。

通过回顾既有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正在不断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与工具,比如借助地理学GIS的ArcGIS软件。对于经济学自身的研究方法,研究者也是采用前沿的研究方法,比如空间计量模型。这些工作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研究结论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当然不排除仅仅是为了发表论文方便的目的。这些研究方法的创新运用会让我们对于农业生产布局有更为清晰透彻的认识。

4 主要研究结论 依据不同研究的方法,研究者们得出了属于自己研究的研究结论,本文在此将结论进行简单定性划分,分为描述与评价性结论、关于影响因素的结论和建议性的结论。

4.1 描述与评价性结论

王景海(1992)认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看,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是,中国不存在农场主和农业资本家。自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是农户。农户从事哪项农业生产,主要取决于从事哪项农业生产能使年收益最大,即农户总是愿意从事年收益最大的农业生产项目。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追求比较利益,是充分发挥地区自然经济资源优势的表现。因为只有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经济资源的优势。才能追求到较高的比较利益。所以,农业劳动力年收益最大是中国农业生产布局的基本出发点。

王秀清(1995)对北京近郊蔬菜产地变动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北京近郊蔬菜产地土地和劳动力机会成本的上升导致了蔬菜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造成近郊蔬菜产地不断向远郊转移。

李小建等(2008)通过对南阳市黄庄村的实地调研发现,人口密集的平原村庄, 在耕作半径极小的情况下,存在以住宅和村庄为中心的带状农业区位,从村边向外,可分为蔬菜带、蔬菜粮食混作带和粮食带。

刘彦随(2009)认为,中国加入WTO后,立足“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是中国农业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基本准则。在中国农业生产方面,南方地区是水稻优势产区,但相对北方地区其品质较差。随着东北粮食主产区早地改水田,加之适合优质稻生长的自然条件,东北地区水稻产量在逐年上升,南方产区水稻比重下降,为此需加强东北地区、长江流域优质水稻产业带的建设。小麦生产的优势地区南北兼有,北方多于南方。玉米生产的优势区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及云贵高原。

田维波(2012)通过对我国农业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农业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我国农业空间结构变化趋势为空间重量持续增加,区域重心多向曲折移动、总体移向西北,省区间的差异有所变化但不很明显。同时全国农业空间结构的演变具有历史阶段差异性、我国农业空间结构演变具有区域层次差异性、我国农业空间结构演变具有产业层级差异性。

通过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布局会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和发展轨迹。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研究中根据地区与作物的特殊性,使用不同方法与工具,选取合适的数据得出结论。在政策层面也需要考虑到这些特殊性调整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来确保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

4.2 影响因素结论 鉴于中国农业发展存在时期上的较大差异,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会因因此而异,本文在此仅将近十年的重要研究中关于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归纳。

胡浩等认为(2005)生猪饲养的生产布局与农户收入、饲养规模、市场因素及环境因素之间有密切关系。花俊国等(2007)对中国乳业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是影响中国乳业空间布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朱启荣(2009)指出中国棉花主产区发生了由南向北、向西北新疆地区的迁移;中国棉花生产布局变迁是各地区种植业内部比较效益、农民务农的机会成本、农户的粮食安全水平、灌溉条件和自然灾害状况、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是,不同因素对不同地区棉花生产布局的影响情况不尽相同。刘天军等(2012)认为生产布局变迁是各地区种植业内部比较效益、农村非农就业机会、农户的粮食供给水平、灌溉条件和自然灾害状况、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是,不同因素对不同地区苹果生产布局的影响存在差异。田维波(2012)认为全国农业及各次区域的农业发展受到人口总数、农业机械总动力、财政支农经费、农业劳动者人均农业总产值等4个关键因素的影响。

通过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可以看出自然条件对于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是持续存在的,因此必须依据客观自然条件去适时安排农业生产的布局。而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可控的,因此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布局的合理性,政策层面应当有所作为,把生产布局调整至最佳。

4.3 建议性结论

唐华俊(2001)提出了培育农村市场、优化农产品空间结构等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张小川(2003)提出农业区域专业化在中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机遇,应该着重抓好良种、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市场与信息三个环节,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区域专业化。

邹凤羽(2004)认为沿海和经济发达区要重点发展外向型农业,并保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主产区要调整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培育优势粮食产业区和产业带,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的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生态脆弱区要加强生态建设,开发粮食增产潜力。

王玉斌(2008)阐述了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可以实施“南扩、北稳、合理布局、适度进口”四个方面的战略措施。加快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农业土地集中,提高土地规模效益,恢复东南沿海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力争实现口粮基本自给,减少南北粮食大量远程流动,努力实现区域内粮食的相对平衡。依靠科技进步稳定和增强北方的粮食生产能力。 郭军乐等(2011)提出加快土地流转,使耕地流转到愿经营、会经营、敢闯能拼的创业者或合作组织中,形成规模经济。加大扶持力度,进行专项资金支持,科技下乡帮扶,市场体系建设,使生产要素有效结合; 加强产业链衔接,提高整体效应。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知名度,保障产品流通,提高产品固有价值。

巴万春(2013)要求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用事实说话,通过先进手段分析土地资源数据,确定布局依据和结果,不仅保持结果的刚性、可操作性,而且保持其具有经济性、效益性,使布局结果成为农牧民增收和发展农牧业经济的主要动力。

吴娜琳(2014)指出农业产业区是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式,能够产生巨大的竞争力,是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将产业化与产业集群概念融入其中的农业产业区作为研究对象,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的思路。

农业部根据确定优势农产品的主要原则和确定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发布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一2007)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对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先规划优势区域,并重点予以扶持建设,以尽快提高这些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抵御进口冲击、扩大出口的目标。

政策建议类的结论可谓见仁见智,对于应当如何去做,建议还是根据不同研究的结果,去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研究结论去做吧。

5 总结

通过回顾中国既有的对于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分为农业整体与具体农业部门两大层次。而不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会因所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有所区别。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将更多依据空间经济学与区位的比较优势理论,借助于空间计量等空间经济学方法和GIS等非经济学方法,去研究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各种因素、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新型的布局形式等问题。我们今后的研究可以针对某地区或某种农产品去进行生产布局的考察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巴万春.柴达木地区农业生产布局探讨——以都兰县为例[J].青海农牧业,2013,1:36-38. [2]陈伟莲,张虹鸥,王蓉蓉,陈静. 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集聚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9,20:9704-9705+9708. [3]陈伟莲,张虹鸥,王蓉蓉,陈静. 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集聚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英文)[J].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04:41-43+52. [4]丁文恩.调整农业生产布局 增强农产品竞争力[J].甘肃农业,2003,9:21. [5]郭军乐,靳世明,袁瑜,郑建宗.都兰县农业生产布局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5:71-75. [6]胡浩,应瑞瑶,刘佳.中国生猪产地移动的经济分析——从自然性布局向经济性布局的转变[J].中国农村经济,2005,12:46-52+60. [7]花俊国,朱香荣,殷成文.中国乳业集中状况和空间布局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2:49-54+80. [8]李裕瑞.江苏省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题,2012,10:36-42+111. [10]刘彦随,翟荣新.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动态及其优化策略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1:1-5+16. [11]鲁奇, 任国柱.农业资源态势分析与优化配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研究室.中国农业生产布局[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12]陆文聪,梅燕.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及其成因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40-152. [13]吕火明,彭晓蓉.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J].财经科学,1996,1:38-41. [14]吕允英,刘慧.中外区域经济政策对比[J].当代经济,2006,9:78-79. [15]马湘泳. 江苏农业生产布局溯源[J]. 中国农史,1991,01:5-9. [16]农业区域专业化研究课题组.国外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进程及其政策措施[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6:4-10. [17]乔家君,赵克飞.基于农户调查的村域农业活动空间研究——以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1:121-126. [18]唐华俊,罗其友.基于比较优势的种植业区域结构调整[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5:37-41. [19]田维波.我国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0]王景海.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生产布局理论初探[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2,5:24-27+30. [21]王舜卿.专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4 ,1:27-31 [22]王玉斌,王怀栋,吕彦彬.我国粮食调运格局演化及粮食生产战略选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7-109. [23]吴殿廷,王传周.农作物布局优化模型的初步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554-558. [24]伍山林.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0,10:38-45+79.

[9]刘天军,范英.中国苹果主产区生产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25]徐萌,展进涛.中国水稻生产区域布局变迁分析——基于局部调整模型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04-206. [26]杨春.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变迁及区位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 [27]杨春,陆文聪.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实证[J].经济地理,2008,5:813-816. [28]杨晓剑.调整农业生产布局 增强农产品竞争力[J]甘肃农业,2005,12:40 [29]叶春辉.比较优势与中国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D]南京农业大学,2004. [30]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1]翟鸿雁.线性规划(运输问题)在农作物布局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6,10:82-83. [32]翟鸿雁.线性规划在农作物布局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4:48-49. [33]张蓓,吕立才,庄丽娟.我国荔枝生产的区域性布局及发展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23:174-176. [34]张凤珍,张沛明.对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探索[J].农业与技术,2013,9:205. [35]赵修卫.关于发展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1,10:96-100. [36]钟甫宁,刘顺飞.中国水稻生产布局变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9:39-44. [37]周立三.中国农业区划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46一57. [38]周旭英,张华,屈宝香,任天志.调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的基本思路与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2003,12:8-10. [39]朱启荣.中国棉花主产区生产布局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4:31-38. [40]邹凤羽.优化粮食生产布局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J].农业经济,2004,10:3-4. [41]邹君.虚拟水战略视角下的湖南水密集型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研究[J] 研究,2014,2:213-217. [42]邹君,付双同,杨玉蓉;毛德华.虚拟水战略背景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2:1427-1432.

农业现代化

第五篇:产业布局规划汇报材料(现状及园区定位布局修改3)

全市工业发展布局情况汇报

连云港市经信委 (2011年10月18日)

一、重点产业发展及布局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确立建设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的战略定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园区建设,突破重大项目,培育骨干企业,做强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2+7+3”格局的三级开发园区和“4+2”六大主导产业。

(一)基本概况。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化工和冶金六大主导产业,总量约占全市工业的 79%。其中新医药占8%、新材料占7%、新能源占8%、装备制造占23%、化工占18%和冶金占15% 。

——新医药产业。我市成为全国创新药物先行区和知名“药港”, 建立了国内领先、接轨国际的创新研发体系,建成国内最大的抗肿瘤药物、新型肝病药物研发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中药创新基地,培育了恒瑞和康缘2家上市公司,恒瑞、豪森、正大天晴和康缘4户重点企业连续5年入选中国制药工业百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54户,1-9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141.1亿元,同比增长33.9%,其中恒瑞、豪森、康缘和正大天晴四大药企共完成总产值105.1亿元,占全行业的74.5%。企业主要分布在市开发区,其完成产值占全市新医药行业的72%,另外灌云临港产业区、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赣榆开发区和海州开发区也分布一些医药企业。

——新材料产业。形成了高性能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硅材料等多个主导方向,建立了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硅材料产业基地,东海硅材料产业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碳纤维生产、硅资源深加工达到国际水平,中复神鹰建成国内首套规模最大、技术成熟的千吨级国产化生产线,汉高华威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环氧模塑料生产企业。现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130家,1-9月份,完成总产值214.8亿元,同比增长90.1%,其中韩华新能源、中彩科技和晶海洋3家企业共完成总产值62.9亿元,占全行业的29.3%。企业主要分布在市开发区、东海经济开发区、赣榆经济开发区,各占全市40.9 %、22.8%、7.2%,另外在新浦经济开发区、连云经济开发区、海州经济开发区也有分布。

——新能源产业。形成了上下游配套的风电装备产业链、光伏产业链,打造了“太阳雨”太阳能光热中国第一品牌,引进了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机构,国家新能源产业和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省级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现有规模以上企业33家,1-9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222.1亿元,同比增长31.7%。去除核电等发电企业外,重山风力、日出东方太阳能都7户骨干企业完成产值134亿元,占全行业的60%。企业主要分布在市开发区和海州开发区,分别有7户和3户企业,产值分别占全市的55%和12%(去除核电和新电);另外在连云开发区、东海开发区和赣榆开发区也分布一些企业。

——装备制造业。是全市企业最多、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产业,形成了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门类较全的产业体系,碳纤维成套设备、氨纶成套设备、流体装卸设备、非开挖工程钻机、变频刮板运输机、大型救援钻机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32家,1-9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431.1亿元,同比增长37.7%。其中,东方集装箱、五洲船舶、升德升电子等10户骨干企业完成产值220亿元,占全行业的51%。企业分布在除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外的所有园区,主要集中在市开发区、灌河半岛临港产业区、灌云临港产业区和海州开发区,其中市开发区有34户企业,产值占全市的37%,灌河半岛、灌云临港产业区有企业9户,产值占全市的20%,海州开发区有14户企业,产值占全市的10%。

——化工产业。形成了以石化、盐化、农化、生物化工、化工新材料为代表的产业集群。纯碱、山梨醇、邻苯二酚等产品居国内前列,新海石化建成首个炼化一体化石化企业,亚邦工业园、益海工业园、德邦搬迁项目、索普烧碱、虹港石化PTA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18家,1-9月份,完成总产值376.3亿元,同比增长58.4%,其中新海石化、益海粮油、罗盖特、碱厂和沙索益海5家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94.95亿元,占全行业的51.8%。企业主要分布在赣榆柘汪临港产业区、连云港化学工业园、灌云临港产业园,各占全市25.3%、11.9%、15.3 %,另外在市开发区、连云经济开发区、赣榆经济开发区也有分布。

——冶金产业。成立了江苏沿海钢铁集团,拥有2家产能百万吨钢铁企业,亚新钢铁500万吨生产线项目、珠江钢管380万吨钢管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沙钢、南钢产能转移徐圩新区项目正在洽谈之中。现有规模以上企业38家,1-9月份,完成总产值270.6亿元,同比增长133.3%,其中镔鑫、兴鑫、东茂3家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71.6亿元,占全行业的63.4%。企业主要分布在灌南经济开发区、柘汪临港产业区、灌南半岛临港产业区,各占全市 27.9%、23.4% 22.7%,另外在灌云经济开发区、连云经济开发区也有分布。

(二)存在问题

1、园区产业特色不鲜明,集群集聚效应不明显。近年来,我市各县区和主要园区呈竞相发展态势,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园区间主导产业雷同现象,未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主动预留空间并招引项目、按配套协作关系集中布局项目,造成工业投资项目布局分散,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链配套不紧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数量还不多。例如新医药产业,主要骨干企业研发能力强,但空间布局分散,整体影响力不如集群集聚发展的泰州医药产业。

2、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新增用地指标日益紧张。我市多数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初期,基于争取项目多落户,对项目投资强度要求门槛不高,存在已批项目土地征而不用、多征少用、建而不产等闲置浪费现象。园区普遍存在已开发建成面积大,但每年实际产出指标小的情况。与此同时,将拓展发展空间的重点放在争取新增用地指标上,轻视节约高效用地和盘活存量土地,“腾笼换鸟”未全面展开,造成全市新上项目用地指标日益紧张。

3、园区配套功能不全,开发建设水平不高。多数园区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公共交通、金融网点、商住服务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研发、设计、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少。从开发管理看,虽然多数园区编制了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但在实施中因急于项目落户,未根据产业链分工协作关系招引项目,企业选址和占地规模未严格论证,园区已开发建成面积超出核定规划面积,近几年新开发建设的园区还没有取得合法身份(省级园区)。

二、园区功能定位及产业布局设想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特色竞争优势,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集约发展”总原则,加快实施优化产业布局“556”工程,即:推动5个工业片区特色错位发展,打造冶金、盐化、石化、碳纤维和硅材料5条特色产业链,发展形成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石化和钢铁6大千亿产业集群。

1、彰显市开发区高新产业示范区特色,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打造新兴高端产业基地。

主导产业定位:新医药(创新化学药、中药及制剂、生物医药)、新能源(光伏、IGCC、风电装备)、新材料(碳纤维)和装备制造„汽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

现有重点企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康缘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重山风力设备(连云港)有限公司 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连云港)有限公司

韩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 东方国际集装箱(连云港)有限公司 升德升(连云港)电子有限公司 连云港汉唐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连云港天洋汽车有限公司

2、彰显徐圩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特色,统筹徐圩和连云(板桥)园区协作发展,围绕石化、盐化、钢铁产业链布局项目,打造新型临港基础产业基地。

徐圩新区主导产业定位:化工(石化、煤化)、冶金(钢铁)、装备(金属制品、海洋工程装备)。

现有重点企业:番禺珠江钢管(连云港)有限公司 连云(板桥)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

化工(盐化)、冶金(镍合金、铜冶炼等)

现有重点企业:益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连云港华乐合金有限公司

连云港东茂矿业有限公司

3、提升两灌地区产业层次,加快灌河综合开发,推动灌河口临港产业园区协作发展,县城开发区调整优化布局,建设南翼沿灌河特色产业走廊。

灌云临港产业 化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

江苏明盛化工有限公司 江苏远征化工有限公司

连云港五洲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连云港和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连云港锦豪船业有限公司

灌河半岛经济区(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

化工(精细化工)、冶金(钢铁)、装备制造(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金属制品)。

连云港兴鑫钢铁有限公司

连云港亚新制管有限公司 江苏海中洲船业有限公司

江苏亚邦染料股份有限公司 连云港中化化学品有限公司 先进装备制造业

灌云开发区:江苏耀中铝车轮有限公司 江苏银华春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灌南开发区:灌南压铸机有限公司

连云港金昌特钢有限公司

4、整合赣榆县内园区资源,依托在建赣榆港区,统筹县开发区、海洋经济开发区、柘汪临港产业区、海州湾生物科技园发展,建设北翼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集聚区。主要发展冶金(钢铁)、化工(石化、生物化工)、装备制造业(石化设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光伏、风电设备)和海洋生物医药。

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 连云港镔鑫特钢材料有限公司 江苏金茂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江苏东成生化集团有限公司 连云港神舟新能源有限公司 连云港金信利不锈钢有限公司

5、围绕新海城区开发建设,明确分工定位,精选优选项目,打造东陇海沿线都市型产业集聚区。

海州开发区主要发展新能源(光热、光伏、风电装备)、装备制造(纺织机械、工程机械、矿山机械),

日出东方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 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天明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连云港黄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新浦开发区主要发展装备制造(电力装备、工程机械), 江苏齐天铁塔制造有限公司 连云港港圣开关制造有限公司 连云港康达智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连云港东海硅微粉有限责任公司

东海开发区主要发展新材料(硅制品)、新能源(光伏)。

三、优化产业布局的对策和建议

(一)统筹园区规划定位,引导科学开发建设。

1、优化园区产业布局规划。全市园区要按照“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按照我市明确重点发展的“4+2” 六大主导产业,优化完善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完备”的方向发展。建议各园区规划要报市政府审批,在实施中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不得随意更改。市各有关部门要引导各园区规划建设重点和特色产业集聚区,并预留足够空间为其发展创造条件。

2、推动园区共同协作发展。为加快建设大园区大产业,共同承载大型产业项目,形成配套延伸的产业链,更好的向国家、省争取扶持政策,建议市、县层面协调推动区位相近、定位相似的园区:例如徐圩新区和连云(板桥)开发区、赣榆境内现有的开发园区、灌河口(灌云、灌南)临港产业区等园区要整合发展资源,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3、推进园区产业链招商。各园区要围绕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专题招商,力争在重大项目上求突破。建议市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招商的统筹协调,建立招商的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对各园区的招引项目进行统筹,明确主攻方向。各园区要围绕区内大项目、产业链项目、配套项目开展定向招商。

(二)加大政策措施引导,建立领导协调机制。

1、推动园区集约利用土地。建议对现有园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摸清土地利用现状,下大力气推进闲置、低效土地的整合盘活。存量用地方面,对于“开而不发、用而多余”的土地,通过征收土地闲置费和强制收回等措施盘活,对于单位土地投资、产出过低的项目、长期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要倒闭园区和企业抓紧拟定“腾笼换鸟”方案。各园区每年力争腾出连片存量用地用于“二次”开发,重新招引和布局项目。增量用地方面,全市分配每年新增用地指标时,和园区产业集聚度、土地产出效益,项目建设进度等情况挂钩,优先向产业布局科学、产业集聚发展的园区倾斜。引导园区将“争取新增用地指标”通过主动存量调整实现“自我创造”。

2、加强产业布局协调考核。目前,除个别国家限制类的工业项目外,工业项目审批权限基本上都下放至县区,为避免各县区在项目建设中的无序竞争、随意布局,建议市各相关部门建立全市工业投资项目信息共享平台和综合协调机制,及时跟踪掌握各县区拟建的项目,加强项目布局的统筹协调,科学安排项目选址。将全市目标考核中关于工业的考核进行整合后单列并归口对县区考核,突出产业布局集中度、项目建设进度、土地产出水平等指标,推动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园区之间差别化发展,

上一篇:怎样培养小学生数感下一篇:中药煎药室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