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为的安全管理

2022-07-13

第一篇:人行为的安全管理

激励是指管理者激发人的内在行为动机

`激励原理概述

激励就是企业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励方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以及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对企业来说,就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各种需要,即通过系统的设计适合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满足企业员工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在人力资源方面,西方管理者们提出了很多的激励理论。<1>需要型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RG理论以及麦克利兰德成就激励理论。<2>过程型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 <3>综合型激励理论:勒温德场动力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

激励贯穿于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对管理层和员工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为的控制和行为结果的评价等。因此,激励工作需要耐心。

激励的作用

对于一个企业来收说,科学的激励制度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企业来<2>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促进在职员工充分发挥才智。<3>l留住优秀人才<4>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

第二篇:逃逸行为直接致人死亡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

一、基本案情被告人张建平,男, 1984年8月26日出生。因涉嫌交通肇事罪于2004

年4月10日被逮捕。

2004年6月23日,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张建平犯交通肇事

罪,向郑州高新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辩称:张建平不是这起交通事故的肇事人;张建平在知道发生交通事故后,并未逃逸,并及时报警,有自首情节;被告人张建平是在肇事人指使下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在非明知情况下开车开出100多米,致使被害人王海彬死亡,应为过失致人死亡,而

非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

郑州高新区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2004年2月24日晚21时许,被告人张建平和陈东雨、朱小税、赵慧四人乘坐由张保军驾驶的一辆黄色欧曼重型自卸车,沿航海路由西向东行驶至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大街向南右转弯时,与同方向行驶的由王海彬所驾驶的二轮摩托车相撞,致使乘车人王晓峰重伤,张保军在明知撞车的情况下以自己没有驾驶证为由,将车交给被告人张建平驾驶,张建平在明知撞车的情况下仍驾驶车辆前行,在行驶100米后,张建平感觉车子行驶困难,遂将车子停下,经下车检查,发现被害人王海彬被卡在货车左前轮下,其腿部已血肉模糊。见此情况,张建平即刻打电话报警,并积极协助救人。王海

彬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郑州高新区法院认为:被告人在明知张保军肇事的情况下,本应劝阻张保军停车对被害人进行救助,却在张保军指使下驾车帮助张保军逃逸,其行为违反了交通管理法规,构成交通肇事罪;被告人在逃逸过程中出于过失致人死亡的情节,属于交通肇事罪中的加重情节;被告人在停车发现有人受伤后,虽能及时报案,但在庭审中否认主要犯罪事实,故不属于自首。综上,该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规定,判处被告人张建平有

期徒刑七年。

二、主要问题

1、张建平在他人肇事后替他人开车逃走的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的共犯?

2、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本身造成他人死亡是否属于法律规定的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

3、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场合是否还存在自首情节?

三、裁判理由

(一)张建平在他人肇事后替他人开车逃逸行为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共犯。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前提必须是先发生了交通肇事。那么交通肇事人与逃逸致人死

亡者不是同一人,对后者能否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被告人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五条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据此,在张保军交通肇事且构成犯罪之前提下,作为乘车人的张建平可以成为交

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主体。

当然,《解释》第五条规定乘车人的行为方式是“指使”肇事人逃逸,那么本案张建平代肇事人开车的行为是否符合这一规定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按照法理,法律把低度的危害行为规定为犯罪,那么高度行为,即使法律没有明文涉及,也当然包括在犯罪范围内。既然用语言指使他人逃逸就构成交通肇事的共犯,那么用实际行动来协助肇事人逃逸,更要构成共犯。这应该属于法理上的当然解释。事实上,这个原则早在我国唐律中就加以规定,即“举轻以明重”。即使说“指使”带有命令的口吻,系教唆性质,在逃逸中起主要作用,那么直接驾驶逃逸行为本身并不比“指使”所起的作用小,总之,这样认定,既不违反形式意义上的罪

行法定,而且更符合实质意义上的罪行法定。

(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本身造成他人死亡的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

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何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在理论上存在着歧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是指交通肇事致人伤害,肇事者不及时抢救被害人,而是逃离现场,致使被害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这是绝大多数人的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指交通肇事以后,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发生了第二次交通事故,过失致人死亡。第三种观点认为,是指以上两种情况。为了统一认识,保证司法的公正性,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明确指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笔者认为,这一解释是正确的。上述第二种观点所说的在第一次交通肇事后,在逃逸过程中第二次交通肇事,过失致人死亡,实际是行为人两次独立的行为,构成两个独立的同种罪,在司法实践中,一般只是作为一罪判处刑罚,而不是按照“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处罚。那么本案是否属于

《解释》规定的情形呢?

从字面意思上看不属于。因为本案被害人的死亡不是由于得不到救助而死亡,也就是说,张保军的违章行为将王海彬致成轻伤,那么王海彬即使得不到救助也不会有生命危险。但从立法原意上来考察,这种行为应该属于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范畴。因为《解释》明文规定的这种形式,被害人的死是由于肇事人没有及时救助而导致,即被害人的死与交通肇事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即如果救助及时,被害人就不一定会死亡,救助不及时是因,被害人死亡是果,这两者之间才具有直接因果关系。而本案被害人的死,却是由逃逸行为直接导致的,和逃逸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既然间接致死就构成交通肇事的加重罪,那么直接致死更应该成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罪。这应该说是理所当然的,况且,从行为的危害程度上讲,逃逸行为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比弃被害人于不顾而逃走的行为更为严重,更

为恶劣,更以该处于较重的刑罚,此即前文所说的“举轻以明重”原理。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国刑法第133条仅规定了“因逃逸致人死亡”,并没有限定哪种具体方式。我们知道,法律条文是抽象、概括的,它只能描述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不可能穷尽所

有具体的事实情景并给种种情景以十分确定的定义。《解释》认定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是针对理论界已存在的三种争议意见而言的,它并没有穷尽“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具体表现形态,对于新情况还不一定照顾得到。况且,从法律条文本身看,从汉语言语法、习惯上看,

本案王海彬的死更符合“因逃逸而致死”的情景。

需要指出的是,本案辩护人辩解说,被告人行为系过失致人死亡性质。的确,张建平对被害人的死持的是过失心态,正因为此,才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理定性为交通肇事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系一般规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系特别规定),如果张建平明知车轮下卡有人,又继续驾车行驶,并导致被害人死亡,那么其行为性质就属于故意杀人犯罪了。

(三)张建平的行为不成立自首。

张建平在发觉行车困难时,就停车检查,当发现被害人被卡在车轮下,当即拨打电话报警、抢救。这一情节说明其有投案的行为,另外,在公安机关也供认了他明知交通肇事,而又在肇事人的要求下驾车逃逸的行为。如果照此发展,那么其行为符合自首要件。但是在法庭上张建平却拒不认罪,辩称是在不知情的场合下替张保军开车。据此,应认定张建平没有

接受审判诚意,没有悔意表现,因而不认定其行为构成自首。

顺便提一下,交通肇事罪的自首可以存在于三种场合,一种是发生交通事故后,当即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此种场合应在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幅度内从轻或减轻处罚;第二种是交通肇事后在逃逸过程中又投案自首的。此种场合应在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从轻或减轻处罚;第三种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如果投案自首的,应该在

七年以上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从轻或减轻处罚。

第三篇:上市公司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增持股份行为指引

(2012年修订)

第一条

为规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本所”)的同一家上市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达到或者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30%的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以下简称“相关股东”)增持股份的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合法权益,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及第六十三条的决定》、《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下列增持股份行为:

(一)在一个上市已满一年的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达到或者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但未达到50%的相关股东,自上述事实发生之日起持续满一年后,每12个月内增持不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2%。

(二)在一个上市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达到或者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0%的相关股东,继续增加其在该公司拥有的权益且不影响该公司的上市地位。

(三)本指引规定的其他增持股份行为。

第三条

相关股东应当在首次增持行为发生之日,将增持情况通知上市公司,并由上市公司及时发布股东增持公司股份的公告。公告内容至少包括:股东的姓名或名称、增持方式、本次增持前后该股东在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数量、比例、性质,以及相关股东是否提出后续增持计划等。

第四条

相关股东首次增持行为发生后,拟继续增持股份的,应当在首次增持行为发生之日,将后续增持计划一并通知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应当在股东增持公司股份公告中披露相关股东后续增持计划的如下内容:

(一)提出后续增持计划的股东姓名或名称。

(二)后续增持计划的实施安排,包括但不限于拟继续增持比例、后续增持计划实施的时间期限、价格区间和投入金额区间等。

相关股东增持前持股比例在30%至50%之间的,增持计划实施期限不超过12个月,首次增持与后续增持比例合计不超过2%。

(三)后续增持计划的实施方式和条件(如有),包括但不限于是否需经行政许可、可实施增持的股价范围区间等。后续增持计划设定了实施条件的,还应对若设定的条件未成就时,后续增持计划是否予以实施进行说明。

(四)相关股东应当在公告中承诺,在设定的后续增持计划实施期限内不减持其持有的该上市公司全部股份。

相关股东通过一致行动人进行增持的,应当同时向本所提交一致行动人的股票账户名称、号码等基本信息。

相关股东在首次增持行为发生后无后续增持计划的,也应当及时告知上市公司,并由上市公司在股东增持公司股份公告中予以披露。

第五条

相关股东在首次增持股份前,拟先公告增持计划的,除比照第四条的规定披露增持计划外,还应当在公告中承诺最低增持比例或增持金额。

第六条

相关股东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增持股份,累计增持股份比例达到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1%的,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通知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应及时发布相关股东增持公司股份的进展公告。

上市公司按照规定发布定期报告时,相关股东的增持计划尚未实施完毕,或其实施期限尚未届满的,上市公司应在各定期报告中披露相关股东增持计划的实施情况。

第七条

在相关股东增持股份过程中,因上市公司进行公开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等证券发行,或其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进入转股期等原因,导致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或计算基数发生变动的,相关股东最迟应于上市公司刊登相关股份变动公告后两个交易日内,通知上市公司是否继续执行本次股份增持计划,继续执行的应说明拟继续增持的数量和比例,并履行相应信息披露义务。

第八条

相关股东应在增持计划实施完毕或实施期限届满后及时向上市公司通报增持计划的实施情况,聘请律师就本次股份增持行为是否符合《证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发表专项核查意见,并委托上市公司及时发布“相关股东增持计划实施结果公告”和律师核查意见。需要办理股份转让和过户登记手续的,相关股东可在完成前述信息披露后,向本所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申请办理。

相关股东在增持计划实施期限内,拟提前终止增持计划的,也应当比照前款要求,通知上市公司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第九条

相关股东在下列期间不得增持上市公司股份:

(一)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公告前10日内;上市公司因特殊原因推迟定期报告公告日期的,则自原预约公告日期前10日起至定期报告实际公告之日的期间内。

(二)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公告前10日内。

(三)自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事项发生之日或在决策过程中,至依法披露后2个交易日内。

(四)本所规定的其他期间。

第十条

相关股东在前次增持计划期限届满或实施完毕后可提出新的增持计划。

相关股东持股比例在30%至50%之间的,新增持计划提出日距离前次增持计划中首次增持过户完成日不少于12个月。

第十一条

在上市公司发布相关股东增持计划实施完毕公告前,相关股东不得减持该公司股份;在前述公告发布后,相关股东减持该公司股份的,应自减持前最后一笔增持完成之日起6个月后方可进行。

相关股东违反上述规定的,所得收益应归该上市公司所有。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履行职责,将相关股东所得收益收回上市公司,并及时披露相关情况。

第十二条

持股比例在30%至50%之间的相关股东,拟在12个月内增加其在该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2%的,应当按照《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办理要约,有符合其他相关要约收购义务豁免情形的除外。

第十三条

持股比例在50%以上的相关股东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继续增持上市公司拥有权益的股份,且不影响该公司的上市地位,自累计增持股份比例达到该公司已发行股份2%的当日起至上市公司发布公告之日的期间,不得再行增持股份。

增持计划尚未实施完毕的,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后,前述相关股东继续增持股份应当按照本指引第六条的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累计增持比例达到5%的,应当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编制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并公告。

第十四条

在一个上市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未达到该公司已发行股份30%的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增持该公司股份达到《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二章规定比例且未达到30%的,应当按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上述投资者拥有该公司控制权的,披露和实施股份增持计划时,应当遵守本指引第五条和第九条的规定。

增持达到30%时,相关股东拟继续增持的,应当采取要约方式进行,发出全面或者部分要约;达到30%的事实发生满12个月的,可按本指引规定每12个月内增持不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2%,免于发出要约。

第十五条

拟实施增持计划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其他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以及各自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主要负责人),通过增持计划的实施进行内幕交易或进行市场操纵的,本所将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对相关当事人采取监管措施。

第十六条

本指引所称达到1%、2%、5%、30%、50%等具体持股比例的“达到”,实践中的取值范围为该持股比例的前后一手。

本指引所称“首次增持”,指相关股东在单项增持计划中的第一次增持。 第十七条

本指引由本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学校学生的上网行为管理的有效管理方法

由于互联网的涉及面非常广,包括各类大中小学校也开始纷纷采用网络信息进行教研活动,也由此衍生许多出网络教学场所。难免让学生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管理学生上网行为方面已成为所有学校的共识,小草网管软件(小草软路由)确保学校的上网行为管理规范有效。

其实关于学生上网怎样才能控制好?这个问题相信家长和学校都有想过,只是一直没能找到有效方法。据调查,中国网民中有三分之一是未成年人,并且有网瘾的青少年已达数千万人,这些数字不仅提醒了家长要适当控制学生的网络时间,更是给社会以警钟要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进行合理管理。

在这个家长和社会都很关注的问题上,专家指出,由于网络是信息化的产物,更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如果只是拒绝或者限制上网时间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网络开放性和娱乐性的特征会让孩子不由自主的陷入其中。

所以需要一款既能让学生通过正常网络途径学习知识,又能杜绝不良信息和无关内容的网络软件网络安全管理产品。

所以上网行为管理不仅可以为青少年上网起到管理和引导的作用,还能在保证上网自由的同时,对网络内容进行监控和记录,并有效阻止不良信息的侵袭。

就拿大家都不陌生的网游来讲,陷入网瘾的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对网络游戏的痴迷,但大多游戏多多少少都会涉及到一些或暴力或色情的画面,这对孩子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破坏力,小草网管软件(小草软路由)能够全面记录网游应用的行为日志和必要的账号信息,还有限制游戏类别和控制游戏时间的功能,并可根据场所的具体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帮助青少年早日走出游戏世界。

同时小草网管软件,也能够禁止学生访问不良网站,接触到不良的信息,确保学生安心的学习。

小草网管软件(小草软路由)在国内各大院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安全网络的守护者,并要确保学生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全面的网络管理和网络监控,为教育事业做一份贡献。

第五篇:上网行为管理的必要性

1 上网行为管理的定义: 帮助企业用户控制和管理对互联网的使用,包括对网页访问过滤、网络应用控制、带宽流量管理、信息收发审计、用户行为分析;

2 为什么要管理上网行为: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网络的发展,网络给人们带来新的快捷的办公方式。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网络威胁。

一、公司目前为什么急需上网行为管理?

1、造成效率低下的行为:聊天、炒股、实时通信、在线游戏、在线小说、论坛、娱乐购物;

2、造成性能恶化的行为:BT、FTP、emule、迅雷、在线视频、在线音乐;(导致网络带宽拥挤,影响正常工作)

3、造成管理问题的行为:IP地址随意变动、非法计算机接入;

4、造成法律问题的行为:在线博彩、侵害知识产权、浏览非法网站、信息安全不达标、使用代理访问国外网站;

5、造成机密泄露的行为:通过E-mail、MSN、QQ、FTP、论坛等发布公司不对外的信息,泄露机密;

6、造成安全问题的行为:浏览带有病毒、木马的网页和邮件

二、公司目前虽然有制度约束和软件上网行为管理控制,但还是不能合理的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员工上网行为:

1、个别员工自觉性较差

2、无意访问了非法网站及病毒类网站

3、软件上网行为管理属于内网管理系统,对于外网及上网行为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弊端,且功能上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 (1)不能有效的从网络出口控制用户行为 (2)不能有效的管理外来及非法计算机的接入 (3)审计功能不能满足要求

(4)不能有效的控制下载行为 (5)员工可以通过代理逃避行为控制 (6)客户机必须安装客户端

(7)不能自动识别某些特定的应用程序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互联网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企业管理、工作效率、信息安全、法律遵从、IT投资等方面给企业提出了严峻的问题与挑战。

3 上网行为管理主要功能:

网页访问过滤

互联网上的网页资源非常丰富,如果员工长时间访问如色情、赌博、病毒等具有高度安全风险的网页,以及购物、招聘、财经等与工作无关的网页,将极大的降低生产效率。

通过上网行为管理产品,用户可以根据行业特征、业务需要和企业文化来制定个性化的网页访问策略,过滤非工作相关的网页。

网络应用控制

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炒股票等等,互联网上的应用可谓五花八门,如果员工长期沉迷于这些应用,也将成为企业生产效率的巨大杀手,并可能造成网速缓慢、信息外泄的可能。

通过上网行为管理产品,用户可以制定有效的网络应用控制策略,封堵与业务无关的网络应用,引导员工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

带宽流量管理

P2P下载、在线游戏、在线看电影电视等都在抢占着有限的带宽资源。面对日益紧张的带宽资源,除了增加预算扩充带宽以外,企业还可以选择合理化分配和管理带宽。

通过上网行为管理产品,用户可以制定精细的带宽管理策略,对不同岗位的员工、不同网络应用划分带宽通道,并设定优先级,合理利用有限的带宽资源,节省投入成本。

信息内容审计

发邮件、泡BBS、写Blog、聊IM已经司空见惯,然而信息的机密性、健康性、政治性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通过上网行为管理产品,用户可以制定全面的信息收发监控策略,有效控制关键信息的传播范围,以及避免可能引起的法律风险。

上网行为分析

随着互联网上的活动愈演愈烈,实时掌握员工互联网使用状况可以避免很多隐藏的风险。

通过上网行为管理产品,用户可以实时了解、统计、分析互联网使用状况,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管理策略做调整和优化。

所以随着公司的发展和需要,上网行为已经到了必须控制和管理的时代,因为网上充满了错误的信息、虚假的信息、不安全信息等等。

4 测试总结

经过设备测试对比(深信服与网康),深信服设备相对稳定,在技术层面更加具有优势,功能比较全面些,在P2P的监控和流量控制,比较有优势,运行速度比较快。

上一篇:人员离职管理制度下一篇:人事行政主管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