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记读后感

2022-07-10

第一篇:毛泽东传记读后感

毛泽东传记读后感

内容提要

《毛泽东传》是对毛泽东一生事迹及其思想的总的描写,毛泽东的传记有很多,个人认为由罗斯•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从很客观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毛泽东。毛泽东(1893--1976)的生命历程充满了奋斗、追求、思索、斗争、挫折、坚持、艰辛、胜利、失败、阴霾和辉煌等等,从儿时与父亲的抗争到17岁出乡关,从同学少年指点江山到秋收起义,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五次反围剿,从万里长征到延安革命根据地,从抗日战争到三年解放战争,从建立新中国到大跃进,从庐山会议到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一直到逝世。 毛泽东的一生,是改变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毛泽东时代所造成的中国的变化是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的。在毛泽东也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一生。他的革命理论与实践,引领中国走向了光明,以他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人类世界基本上是西方人的世界、是殖民世界。毛泽东及其率领下的中国共产党人,使四分之一的人类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并在短短的三十不到的时间内使符号贫积弱的被称作“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巍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与并且能与当时世界最强大的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相抗衡,使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屈辱后终于扬眉吐气。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中国人在朝鲜战争中的伟大胜利,有如惊雷闪电冲击着殖民世界,使世界上弱小民族迅速觉醒并逐步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完成民族独立解放;促进了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到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所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各个方面,难以一言以敝之。其精髓概略说来集中在三点:一,实事求是。二,群众路线。三,不破不立和继续革命。他的实事求是思想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不容任何人抹杀的。但是老人家关于不破不立和继续革命的理论,造成了晚年的一系列错误决策,对部分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造成了伤害。

正文柔和的阳光斜挂在苍松翠柏不凋的枝叶上,显得那么安静肃穆,绿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脚步是那么轻起轻落,品茗完《毛泽东传》我的心中却是那么的激动与思绪波涌。

读《毛泽东传》,让人不得不钦佩毛主席的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朴实的生活作风,简明厄要的文风,指挥若定的作战风格,充满辩证法的工作思路,处处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自傲,没有架子,时时刻刻对革命的各项工作保持清醒的头脑。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杰出的师人。

遥想当年中国,军阀混战,匪患猖獗,民不聊生,官僚恶霸残民以惩,苛捐杂税民不堪命。外患炽烈,政府丧权辱国,丧师失地,唯枪杀名士、钳制舆论、电刑逼供、血腥屠杀不同政见人士。日本帝国主义强占辽吉,炮轰机关,捕禁官吏,追炸列车,大学逃散,特务汉奸招摇过市,毒贩赌鬼,洋洋得意.偌大中国,哀鸿遍野,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数以亿计的灾民和难民四处逃亡,或易子而食,或卖儿救穷,中国人民成为辫子、苦力、文盲、流浪汉、亡国奴、灾民和难民的代名词.我东北民众在日寇铁蹄皮鞭下含垢忍辱,九死一生.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22年,就是内战、反共、独裁、卖国、残民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的受难史。

我不同意毛的一些观点和判断,对他的霸气也曾不满,但他是为信仰而战斗的,他是真挚的热爱中国人民的。是他使中国人团结起来,恢复了中国人对民族实力的自信和做人的尊严。毛的内外战争的辉煌记录是建立在实现社会公正的伟大理想主义和对民族未来的共同信念基础上的全国性的联合行动。毛的遗产是一个半军事化的统一的国民精神高度一致的幅员辽阔的大国。毛是有道德的和负责任的严厉的领袖。没有毛,中国将仍然是一个灾难深重、饿殍载道、丑恶现象和无法无天恃强凌弱泛滥成灾的地主官僚乐园和劳动人民的人间地狱。

作者叫啥罗斯特里尔的,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不可能不知道毛泽东的,他是中国的骄傲和传奇,但由于在中国毛一直都是被当成神来顶礼膜拜的,所以中国人反而不能真正去了解和熟悉毛的一生。

毛出生在一个比较宽裕的农民家庭,其父极擅精打细算以及积累财富,同时也是一个及其吝啬和刻薄,脾气极暴躁的人,毛后来回忆说他这辈子第一个斗争的资本家就是他爸爸。毛的爸爸由于在和别人的诉讼中获败,所以极希望儿子不要象自己一样是个文盲,但毛总是和私塾老师搞不好,并极憎恶儒家文化,总是偷偷看水浒,三国等小说。毛的爸爸只是希望儿子粗略认几个字会算帐就行了,把毛培养成一个种田养猪能手并实现毛父的发财梦,而毛天生酷爱读书的习性却促使其走上了求学之路。

在经过一番激烈家庭斗争后,毛终于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去城里读书的资格,毛的爸爸要求毛支付一笔经济损失才能答应他的要求,毛最终找母亲和亲戚借了一笔钱解决了难题,临行前毛没有和他的父亲道别,即使他妈妈一再劝他和父亲打个招呼,毛冷冷的说:我恨他!毛在城里读书也并非诸事圆满,其天生就是一个叛逆者,同学们瞧不起这个个子高高的从农村来的家伙,而毛高傲的自尊也使他在学校及其孤立,只有两个同学是他的朋友,毛坚持认为三国演义里面描写的就是历史,并因此和同学发生激烈争吵,而且和高年级同学打了架。毛换了很多学校读书,很多都是中途而废,毛曾经想学经济学或者法律学,他写信告诉爸爸说自己以后会成为一个好的商人或者律师,但最终只是为了让他爸爸给他寄来生活费找个借口。

对毛一生最大影响的就是两个人,一个是他老师,另外一个人就是斯大林。毛就是因为杨老师的原因到了北京大学,毛当时在北大当了图书管理员,当时没人会理会一个工作低下的人,毛曾经对著名学者胡适很热情的提了一个问题,而胡适在得知毛不是在校注册学生后,冷淡的拒绝了回答他的问题。毛在经济上经常陷入困境,总是债台高筑借光了所有亲朋好友的钱而无法再次启齿借钱了。毛当时在北京居住在最便宜的三眼桥,和七个老乡挤一个炕上。

天的河干涸了,我相信,春水还会来临,那时白帆就是我心中的偶像;风中的树叶凋零了,我相信,泥土里的梦将在枝头开花结果。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

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读完毛泽东传,给我留下最深刻映像的就是毛泽东那种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精神。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精神吧! 现在很多人择业都是想着以后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够赚很多的钱,才能够让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似乎我们已经没有以前毛泽东时代人们的那种纯朴的念头了,要精忠报国,要为国捐躯„„或许人们都觉得只有乱世才能出现毛泽东那样的英雄,只有乱世才需要毛泽东那样的英雄。可我觉得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出生,已经失去一次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的机会了。现在中国正在不断地建设着,在不断地壮大,这时候正需要我们,我们不能再失去这次机会了!同时,看完《毛泽东传》之后,我发现他是一个很果断的人。在思考之后,他总是能够很快的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是我所缺少的吧!现在,我是大四的学生了,很快也就面临择业的问题。在暑假期间,我想过很多职业,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最后我在当人民教师和去公司上班这两个选择中徘徊着。父母说当教师稳定对女孩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职业,而亲戚说去公司上班有很大的发展前途。每当听完他们的话时,我都会被说服。多么的没主见呀!我不断的在想,为什么同样是吃饭长大的人,毛泽东就可以那么果断,而我却如此不能做决定呢?我不断的思考着,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一个善于做决定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着自己的目标。而我,如果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克服自己缺乏主见的弱点。人的一生,

不能都任凭自己的弱点为所欲为吧?每个人都是有弱点的,毛泽东也是,但是他都能够克服,同样是人,我也可以 。我记得书上还提到毛泽东给他儿子写信,他在信中曾经提到:唯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你们年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只有科学是真学问。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忠告,也是一个伟人对天下所有年轻人的忠告。毛泽东的一生都在追求完善自我,当然他晚年也有错误的时候,但是他脑袋中的科学还是帮助他做了很多正确的事情。我们这些青少年总是知道的少,想说的却很多。政治理论知道的不多,却总想对当今的政治好好的评论一番。没有科学知识垫底,我们说的都是不成熟,不客观的。只有科学是真学问。

第二篇:毛泽东传记有感

毛泽东观后感

我是喜爱看电视的,但却不包括人物传记。但是当我真正去看的时候,却发现人物传记有它的独特之处。开始去了解一个人物,知道历史或者一些更具体的事实,更客观的看待事情和功过。

伟人正因为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巨大,带来的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都是无人能及的。毛泽东的一生,特别是前半生,是不断战斗并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岁月,后半生,则是不断斗争,逐渐地偏离历史规律并逐渐从错误走向错误的黯淡时光。

是谁能把一个贫瘠的国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于世界强国的行列?乔治·华盛顿以贫弱的美国北方军,经过多年苦战打败了先进的南方殖民军。使得美国获得了统一与和平。但是,在东方一个大国,他就是中国。他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毛泽东先生。领导了他的人民,在贫困,饥饿,压力下却取得了远远超越乔治·华盛顿的伟大成就。

毛泽东的生命历程充满了奋斗、追求、思索、斗争、挫折、坚持、艰辛、胜利、失败、阴霾和辉煌等等,从儿时与父亲的抗争到17岁出乡关,从同学少年指点江山到秋收起义,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五次反围剿,从万里长征到延安革命根据地,从抗日战争到三年解放战争,从建立新中国到大跃进,从庐山会议到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一直到逝世。 他几乎总能在中国革命的生死攸关的时刻,如同上帝般的预言准确而清晰的指示中国革命的方向,振奋人民的精神。他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极富浪漫色彩的大胆预言,充分展现他对中国革命的信心和远见。而这“星星之火”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便烧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成了中国革命的主宰。

他打跑了一切内外反动派,彻底消灭了官僚买办、地主恶霸、军阀汉奸、特务流氓,让90%的中国人从文盲变成识字,彻底摆脱了封建主义道德和宗法关系的束缚压迫,给了中国人民基本的人的生活、教育、就业和医疗保障,他捍卫了中国最广大阶层人民的人权和自由、尊严,他给我们的遗产是伟大的统一的共和国,天下无敌的军队,有凝聚力的政党,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国民经济体系。他没有遗产,他的儿子至今长眠在朝鲜战场。他把自己的一生,汗水、眼泪,热血、生命、妻子、儿子、兄弟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事业。看的过程中,突然冒出一个疑问:在革命的过程中,当其他同志还在迷糊或者还沉溺中上次的胜利时,毛泽东总是用敏锐的观察力和博学的学识指出革命下一个阶段的方向,抓住关键性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使原本混沌的局势豁然开朗,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写出来的理论著作

如<<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试想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的革命会走向何方呢?会取得胜利吗?别人可能还在走第一步,毛泽东可能已经走到第三步呢.正是他快了一步的节奏,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才在他的带领下走向胜利。

如此非凡的远见又从何而来呢?这些都来自毛泽东的好学,即使在革命最艰苦的日子,毛泽东还勤奋刻苦不忘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各方面搜集来西方的哲学著作来啃读.照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终身学习的习惯.仅仅爱书好书还是不够的,毛泽东可贵的一点:喜书而不唯书.毛泽东思想正是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把书本知识学以致用,联系中国的革命实际用意指导革命的革命实践.敏锐的观察力和注重调查研究正是毛泽东具有远见的另一原因.总括一句话:博学+观察力+调查研究=长远的战略

要说毛泽东的缺点,那主要是在他晚年的时候。他说:我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和蒋介石斗争并把他赶到台湾,二是发动文化大革命,但结果还不知道。

评价毛主席的这两项工作,第一点大家都没有疑义。对第二点,用毛主席临终前的话来说:支持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其实,如何评价毛主席的关键,正在于评价毛主席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一种常见的解释就是毛主席是为了党内的权力斗争的需要而发动文化大革命。这是一种站在资产阶级人生观立场上做的主观主义的解释。它首先认为毛主席的人生价值就是要争取满足个人的权力欲。以此出发,来反对文化大革命。

但也有人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要人民大众掌握民主的武器,以不流血的方式保持人民政权的永不变色。而其矛头指向的是党内的那些意图走资本主义路线的人。这些人虽然在昨天反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并赶跑了他们,但是今天他们可能自己就要把自己变成另一个蒋介石因为他们不能从根本上同自己思想中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斗争。而那些以功臣自居的人,被封建主义

历史上的论功行赏的观念充斥头脑,不愿意继续保持无产阶级的思想状态,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不自觉的走到了革命者的反面。这种影响是如此广泛,以至于毛主席如此威望,都觉得处理起来极为困难。只有消灭了这种以功臣自居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毛主席看到了这样的局面,所以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因此,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意图用一种和平的方式消灭私有制乃至人民头脑中对私有制的欲望。

无论如何,毛是真正的现代中国之父。他把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他曾经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些诋毁领袖声誉的人只能暴露他本人的自私、疯狂、胆怯和不负责任。

不论是功与过,毛泽东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

传统意识、大写的自我、人际竞争、健康状况等,都影响着我们的毛主席的人生,同样反作用于我们大中国。毛泽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超人,更是丰碑。

会计10丙

韩碧瑾

1090810317

第三篇:毛泽东传记有感而发

读《毛泽东传》有感而发

时间是手中抓不住的流沙,你越想抓住,她越是在不经意间溜走的无影无中。我的大学时光就这样度过了四分之一,当初在进校时给自己写下的豪情壮语却未曾在大学的这片海洋里激起点点涟漪。每天行色匆匆的在校园里来着、去着、挣扎着。

读一本书吧,有一天我这样对自己说,走进作者的世界里,领悟他笔下的英雄人物,感受他的优美词藻带给我的心灵的慰藉,或是精美的文字下让我平静的那些音符,亦是给我振奋的热血鼓舞的话语。于是在三月的一天我走进了这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最富有的图书馆,那装满世界伟人思想的知识殿堂。在科学社会阅览室里我翻开了一本名为《毛泽东传》的书。就这样,一本书;一个我;一张桌子;一个平静的下午。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个小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当时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败落。毛泽东虽然出生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下但他从小酷爱读书。而他父亲却不愿意他成为一名“弱弱书生”。当毛泽东到了11岁的时候他父亲逼着他耕地、抬粪便,可是毛泽东不甘罢休常常在干完活后躲在墙角里继续看书。童年的时光在我们的记忆里是美好的。毛泽东的童年时光却是苦涩的。

日子在一天天的逝去,毛泽东也一天天的长大,直到十七岁的那一年他毅然决定离开这个名叫韶山的地方,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是这次决定,中国的命运在无声无息中开始了不显著的改变。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就这样,他走出了韶山。

在毛泽东的成长中,湖南第一师范对他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求学经历给了毛泽东许多历练,也是在这经历中他结识了后来成为中国革命主要力量的邓小平、周恩来等各路英雄。当他的这些朋友都要启航去外国勤工俭学时,他决然留下,留在这片陨落的国土上,想方设法拯救这曾经辉煌过得东方帝国。他在码头同他们道别时说:“革命不可能推迟到你们从海外归来。”“你们要好好学习,中国的革命需要你们。”他的话语里透露了自己对革命的决心以及对科学知识和人才的肯定。

革命的号角在历史的推动中吹响,一次次革命是一次次经验的总结。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到十年土地革命时期再到抗日战争......经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与建设的道路。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的举行了开国大典,正是那天,一条巨龙在世界腾空而起——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站起来了。

历史是否与某一个人有着巨大的关系?在看完《毛泽东传》这本书后,我这样问自己。如果在1935年王明的城市中心路线成功了,今天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历史不可以假设,但是可以推测。社会制度应该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因为当年的王明也熟读马克思主义,甚至比毛泽东更了解,只是他僵化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制度呢?公有制是我的肯定,因为马克思讲的是单一的公有制,所以他会把那奉行为金玉良言。意识形态呢?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毫无争议。是啊,这就是历史,不可改变的历史。其实作为一个小小的老百姓也许在他们的世界里并未真真的关心这些吧,在他们的眼里只要生活过得好就行了。推而广之,就算当年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赢得了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那有何妨、只要日子红红火火谁管你这些呢!

毛泽东的革命生涯充满了思索、斗争、挫折、坚持、艰辛、胜利、失败、阴霾和辉煌。他是怎样思考和处理中国革命过程中面对的一个又一个新问题,怎样解决一个又一个常人深感棘手的难题,从而引导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每一次思索总会有那么一点所得。

大学生涯在你我的欢声笑语中度过,作为一名大学生,或者说是一名知识分子。今天的我们似乎少了那些年代的大学生或者知识分子本该拥有的青春年华,一起为着国家的前途而不断地思索,不断地自我进取,不断地从各类书籍中充实自我的燃烧着激情的那些岁月。取而代之的是今天的我们想着该怎样在大学里逍遥的耍着,怎样从老师的眼皮下逃过每一节课,怎样在本该上自习的早晨找个理由睡上一个舒服的觉。

奋进的脚步无止境,只要心里还有梦想,就会有通向梦想的路。在我的大学生活中一定会遇见行行色色的人们,他们是激励我前进的好老师,给我最温暖怀抱的好朋友,或是在暗地里给我挖陷阱的笑面虎。总之认清自己,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往前奔跑,给自己一个最好的肯定,然后四年之后我疯狂的为当初的坚持呐喊。

生命短暂,稍纵即逝,不断体验生命存在乃是个体生命本真之义。从个人的发展来说,我们需要以人为镜,用名人的事迹来激励、点燃自己,或者从中寻求鼓励与安慰。我想,读了传记,我会更加坚定地像我所崇敬的人物那样自信地活着。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毛泽东对我们当代青年最好的肯定,而我们也该用自己的努力来诠释这份至高的光彩。

王明(15337063737)

政法系思政1301

第四篇:梵高传记读后感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我本身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并且对我的生活充满着热情和渴望,所以我经常会读一些关于生活类的书籍。前一段时间,我读了《渴望生活—梵高传》这本书。这本书讲述着天才的命运,充溢着梵高对于自己艺术生命的执著和坚定,对于生活的不懈追求。我也被他这种执著所触动,被他与弟弟的亲情所触动。

原先,梵高于我,只是一个书面名字,唯一对他了解的也只是他的 <<向日葵>>,<<星夜>>等名画,可是现在就感觉像一个很亲近的人,看着他在遥远的时空经历生活所赋予的一切磨难,感觉像是自己身边的一个人。凡高如同庄子一样,不受到当时人的认同.他走过许多地方,坚持自己的画法.他在寻找,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他来到巴黎,他发现了自己的方向,认识了新的东西----印象派.于是他疯了似的开始做画,并也结交了一些画家朋友.可当时的画家都拘泥于一些画商的意志,渐渐的与凡高发生了分歧.于是凡高离开了巴黎,来到一个烈日高照,最最接近自然的地方,他开始自己的创造,真正的自我创作.梵高的一生像一片惨淡的灰蓝,他专门从事绘画只有短短的十年。在那十年中,他的天才的火花尽情迸发,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显现异常,而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生活,亲人的责难,路人的眼光,村人的嘲笑,统统不在眼里.画,画,画........这是他的一切。他最后还是疯了,他看到麦地上广阔的蓝天飞来大片浓密的乌鸦,喧闹他的灵魂,他够了,最后地活够了,开枪结束了自己.

在他生前,他只是一心作画,倾尽自己的生命,来爱,来描绘这

个世界,纵然这个世界把他遗弃。他太热爱大自然了,他热爱娇嫩的

玫瑰色花朵和紫罗兰色的天空、热爱翠绿草地和淡青色的风!他对万

物充满了热爱……这个不善言辞的人,把他的心,他整个的生命,他

一生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情感都一笔笔绘在画板上。我看到他对

生命的渴望,对这个世界的爱;看到他的梦,那个像他笔下的天空那

么蓝的梦;看到了他的躁动,要挣脱这个世界的束缚的渴望。

梵高对于作画的态度深深感染着我:他把空白的画布视作是对

自己的嘲弄,所以他以惊人的速度扑向那些画布,用粗糙的但却是深

刻的人物,绚丽的风景去替代那一片片空白。梵高在短短的十年里面

走完了他的艺术旅程,从开始执笔时候的木炭画,铅笔画,到画商引

导下的水彩画,不确定的荷兰式的传统油画,直至印象派影响下明亮

鲜艳的油画。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他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

制般的亢奋。深红,铭黄,靛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

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

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看似纷繁,对于梵高确是最

自然不过的转变,每个过程他都用飞奔的脚步匆匆行走,留给世人无

尽叹服。

形式之外,画中深刻流露的是画家对于生活的感受。梵高称自己

是“农民画家”,他无法留在优雅细致的巴黎,因为它能感受到的强

烈的呼唤是来自那些在矿井中用血汗和生命换来面包的矿工,那些犁

地的农人,那些使用者古老纺织机的织工。我想是因为他画一个人,

就要画出那个人的一生的那种作画方法,而只有这些人一生的沉重的

酸甜苦辣才能由他的画来承载。

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

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

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更是凄艳的生命。

他在阳光充沛的田野上对着自己的身体开了一枪,没打中心脏,

然后掩着伤口回到家,当晚,凡高叼着烟斗一言不发.第二天,凡高还与

来看他的提奥谈起他对艺术的见解.晚上,他开始虚弱.1890年7月29

日凌晨,凡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奥的怀里离开了这个世界。享

年37岁.他的遗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让人感觉到他

的内心深处那久久的痛苦和绝望。可也与此同时,画界一股飓风开始

震撼人心,人们也以千万的高价寻找他的画,可这一切,他都看不见

了.

他的一生没能得到别人的爱,唯有他的提奥。但在梵高死了6个

月后,弟弟提奥在对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带着无限悲痛离开了人世。

也许梵高早就意识到:破碎会带来快乐。可以让自己不再绝望,

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读起这本书来,总有一种让我透不过气的感受。也许,他要是生

活中在现在的社会中,结果会截然相反,不过,也许,就没有那样才

华横溢的梵高,就没有这样让人怜,让人敬,让人无限可惜的梵高了。但不管怎样,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他,他始终是热爱生活的,就

像他的画一样:一幅似火的向日葵,展现无限生命力与对生活的热

情.一幅深蓝的星夜,同样以似火的静谧展现无限活力。而我们,则不会再有理由,抱怨挫折,不会有任何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生活。

第五篇:《张良传记》读后感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司马迁笔下的张良在那个动荡不安、政治斗争复杂以及军事斗争尖锐的年代,展现了自己的足智多谋以及超群才干。

张良,字子房,又称张子房。汉初三杰之一,伟大的谋略家、政治家。“状貌如妇人好女”的他隐忍谨慎、高瞻远瞩、淡泊名利、明哲保身、又有着极深的城府。青年的张良血气方刚,因国恨家仇,不惜一切代价去刺杀秦王,未遂后流亡于外。

我曾以为所有人都会年少轻狂,可在张良身上,我却看到了一个年轻人的隐忍。《留侯世家》中有这么一个桥段:张良遇到圮上老人,这位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张良没有扭头就走,而是恭恭敬敬地完成老人交给他的“任务”,这是何等隐忍!在《鸿门宴》中,张良建议刘邦以低姿态与会,不要因一时之辱,与项羽发生语言碰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张良隐忍的性格品质。当刘邦听说韩信攻下齐国想自立为王而怒发冲冠时,张良让刘邦隐忍:“汉方不利,宁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这也许这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吧,张良的谨慎隐忍,不仅多次帮助刘邦化险为夷,而且还使自己名留千古,为后人所敬仰。

后来,张良追随了沛公,处处表现出了他的高瞻远瞩和超群才干。如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助等。刘邦夺得江山之后,张良又建议封赏与之有宿怨的雍齿,这一举措不但稳定了人心,还加强了内部团结,为初汉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作为一位军师,张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不用抛头颅洒热血便可以引领当时的风向,这就是大智慧,这就是王者风范!

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毫发无损的就只有张良了,这是为何呢?没错,就是因为张良淡泊名利,善于分析时势,懂得在急流中勇敢脱身。汉六年,当所有人都想邀功得到荣华富贵时,张良却对刘邦说:“始臣起下郢,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那是多少大臣梦寐以求的奖赏啊,在百废待兴的汉朝初年,张良的淡泊名利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赢得了民心。同时,张良也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个道理,如果当时张良为财富动心,也许就连留候的位置都岌岌可危。

晚年的张良明哲保身、城府极深。面对吕后想保太子之位等涉及利害要紧的事情时,张良一直避免直面锋芒,且为了逃过这些劫数,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尔”,对外称病而“到不引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每个人都具有两面性,我们都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价张良。因此,称张良为一代“谋圣”也实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