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职称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职业教育职称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作为教育学术期刊人,在编采工作中。我们经常接到作者对职称评审工作的一些疑问。及论文发表规格的困惑。为此,我们专门邀请陕西省教育系统主管职称评定工作的陕西省教育厅师资师范处处长张宏民,就有关问题做了重要阐述。

第一篇:职业教育职称论文

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会计职称考试框架体系设计

纪海文(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 重庆 400054)

◆基金项目:财政部会计科研课题“会计职称考试框架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5KJB041);重庆市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在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中的综合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143093);2015年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会计专业硕士职业

胜任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jg2015209);重庆理工大学2014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研究项目“建构主义和有效教学理论在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的综合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4YB21)

摘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要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的会计职称考试仍然是基于应试环境下的考试模式,因此发展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会计职称考试模式改革是当前会计领域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及适应国家的重要方针。文章构建了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会计职称考试框架体系,提出我国会计职称考试改革的流程方案。

关键词:职业胜任能力 会计职称考试 框架体系设计

一、引言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201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握职业特点,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制度,为客观科学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我国高级会计人才仍处于稀缺状态,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提高会计人才选拔效率、可信度以及促进会计人员能力自我提升,改进我国的会计职称考试框架体系势在必行。

本文通过职称考试背景以及问卷调查分析,根据不同层级的能力要素,从职业道德层面、职业知识层面、职业技能层面三个方面出发,并按照等级与具体职业进行点对点的考试测评,不仅打破现有我国偏重职业知识考核的桎梏,并充分考虑到具体职业不同等级的一些外界因素。

二、我国会计职称考试及会计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会计职称考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种考试阶段,其中,取得初级职称之前必须先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高级职称分为副高和正高。初级、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主要以应试为主,高级会计职称考试在通过考试基础上,主要通过考察综合素质、工作业绩和科研能力来评定。我国现有的会计职称考试体系格局在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职称考试呈现“轻实践,重理论”现象

迄今为止,我国会计职称考试基本上表现为是一种封闭式、脱离实际操作的模式。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会计具体实践应用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会计职称考试体系设置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总体而言,我国会计职称考试教育培育出的执业人员并未达到理想标准。实践经验能力的培养需要引起实务界和理论界的全方位关注,重视实践方向的考核是当代会计职称考试改革的一大重心。与此同时,目前会计职称考试形式没有形成一套全面考核体系,考生只需要单从参考教材、后期考题训练两个层次即可通过职称考试,单纯的应试法则只能考察会计人员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试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却无从考究。近几年,财务舞弊案例层出不穷,舞弊案例的增加与财会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眼下会计职称考试只是单纯地从会计从业考试中考察应试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要素的内容,但在职称考试阶段中更多涉及到的只是执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考核,因此会导致执业人员对职业道德观的偏差性理解。基于以上现象,当代会计职称考试体系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构建会计执业人员的全方位、多层次考核体系,完善会计职称考试的框架升级,保证会计人员的职业态度、思想高度、研究深度、知识广度,确保会计职称考试与会计职业胜任能力有机融合。

(二)我国各阶段会计人才发展不平衡

参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已于2010年步入中等收入发展行列,因此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会达到高等收入的标准。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已逐步从传统要素投入的经济模式转入人才化推动型经济模式体系,21世纪的中国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会计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据财政部数据统计我国会计人员已接近2 000万人,然而面对如此众多的会计人员队伍,但真正能称的上会计人才的所占比率较低,会计人才属于会计人员,而会计人员并不都是会计人才。所谓的会计人才是指持有国家认证的资格考试证书,并掌握相關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职业胜任能力的高素质、高标准的会计行业人员。我国会计职称人员主要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这三种称谓,各称谓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与其职称相匹配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职业胜任能力。例如,高级会计师应具备能够组织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能力;公司综合财务管理能力;对管理层决策提供对策和建议的能力等等,但是部分高级会计师并没有具备以上能力以及对企业综合管理和财务领域创新能力远不及一些中级会计师,这凸显我国部分会计专业人员名不副实。针对此类现象,会计人员自身需要从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综合培养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所处部门,为自身创新发展设定结构框架,做到专业功底扎实、能够准确把握企业未来发展重心、培养综合协调能力、具备判断和控制企业价值风险的管理能力。同时,我国财政部通过组织会计职称考试重点考察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是否属实,并对我国当前的持证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继续培训,确保国家会计人才队伍的壮大。

(三)我国会计人才地区供求关系不平衡

根据财政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会计有效持证人数已达到2 050万人次,同时会计人员持证人数在过去5年里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尤其是在2010—2015年持有会计方面证书的人员增长近一倍。但根据调查发现,我国会计持证人员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广东省达到我国会计人员之最,江苏、浙江等省紧随其后。而在我国西部欠发达的地区,会计人员的数量则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从宏观的地域划分来看,高达64%的会计人才集中在东部诸省,中西部地区只占据了36%,而在全国总人口方面,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只占据全国45%,中西部地区常住人口高达55%,因此这体现了我国会计人才地区跨度不协调导致区域供求关系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会计人才供不应求,而中西部地区却急需会计人才的引入。同时城市和农村方面,我国城市中会计人才占总会计人才数目的88%,而农村会计人才只占据12%,因此农村会计人才引入工作仍是任重而道远。综上所述,我国会计人才总体呈现东西格局差异化、城乡格局差异化两种不良现象,财政部应着重关注此类现象,率先改革会计职称考试政策模式,统筹东西部地区、城乡地区会计人才的需求,保障全国各地区会计职业发展水平同步增长,保证国家经济统筹发展的刚性需求。

三、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会计职称考试框架体系构建

基于对我国现阶段会计职称考试及会计人才发展问题的研究,财政部当务之急是如何通过改革会计职称考试解决会计人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会计职称考试体系中应融入职业胜任能力理念,重点考察会计人员各阶段应具备的诸项能力。以下笔者将构建职业胜任能力会计职称考试考察范围图,重点剖析会计人员在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应具备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价值观层面的胜任能力,同时根据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设计会计职称考试流程体系,明确会计职称考试各阶段应实施的细则。

(一)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会计职称考试改革要点

基于我国会计人员所处的特殊行情分析,当下我国会计职称考试框架体系的构建只能部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模式和经验,结合职业胜任能力的考试框架,我国的会计职称考试框架需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发展。会计职业胜任能力需要紧紧围绕“宽口径、厚基础、多综合、重能力”的培养模式。我国会计师发展主要从初级到中级、最后达到高级会计职称的过程,基于企业角度,会计人员的发展也同样是从会计员到会计主管、最后胜任财务总监的职位变迁。因此,会计职称考试与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与相关性。在设计我国会计职称考试体系框架时务必要贯穿一个基本原则,即会计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的考核方式需要与各阶段会计职业胜任能力相匹配,各种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能力需要界定相应的能力要素支持。为此,当前会计职称考试应紧密结合三大领域,进行改革,即专业知识能力、职业技能能力、人才综合价值观,基于这三大领域重点考察应试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是否符合我国会计专业人才的标准,严格控制会计人才队伍的数量,保证会计人才综合质量,实现我国会计人才发展领域崭新的战略高度。详见下表。

改革会计职称考试需以科学化分类为基础,重点对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进行评价。各层次职业考试应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准,实现国家标准、地区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三者整合,重点考察会计人才的专业性、实践性、技术性、创新性。同时促进会计职称考试与会计人才培养两者有效衔接,推动会计职称考试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紧密构建会计职业技术人才与岗位需求相结合,逐渐设立与会计职称相对应的学历培养要求,加快对重点行业、核心领域知识体系考察力度,推动职称评审机制与会计职称考试继续教育接轨,完善会计人才综合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与此同时,要重视培养会计人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模式,坚持把品德考察放在职业胜任能力的首位,重点评估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完善会计人员诚信档案评审机制和失信严惩机制,对暗箱操作、违反法律规定而获得职称的人员予以撤销职称并记录诚信档案。

(二)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会计职称考试流程设计

我国目前会计人员总体呈现数量庞大,质量相对较低的态势,而就会计职业的就业形势分析,会计人员与会计岗位总体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因此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选择步入高标准化。我国财政部、人事部也应加快会计职称考试准入条件的改革,与现代社会市场行情相互对接,保证会计人员的综合职业胜任能力,为我国会计领域发展提供高效、稳定的质量保障。基于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指标的确定,以下将设计具体的会计职称考试流程体系,决定会计职称考试的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的具体流程构造,明确我国会计职称考试的具体执行明细。见下图。

实施会计职称考试时,应坚持科学评价与遵循规律相整合,遵循会计人才科学化培养规律,以职业道德、综合能力、个人业绩为导向,完善并创新会计职称考试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通过设置科学、客观、公正的方式评价会计专业人才。同时针对现阶段会计职称考试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会计专业技术人才所反映的突出问题实施精准化施策,把握会计职称考试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特点,抓住核心重心分类评价。会计职称考试需时刻围绕以用为本的考察机制,紧扣用好人才、用活人才的思维理念,开拓创新化人才评价体制,把会计人才评价与绩效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会计专业化人才综合、全面发展,适应各行各业单位选择人才的需求。

1.设置我国会计职称考试准入门槛。改革会计职称考试体系、提高会计职业人才综合实力的前提条件是设置会计职称考试的准入门槛,通过设置准入门槛,提升会计人员准入资质,确保会计职称考试中的各阶段参试人员符合社会需求。同时,设置会计职称考试的准入门槛能够激发会计人员发展自身人力资本,增强其自身知识、技能、道德、学历等各要素的发展。财政部在组织会计职称考试之前,应对报考人员进行资质审核,通过编制三维坐标轴判断报考人员是否符合各阶段会计职称考试的需求标准。财政部应组织当地财政局配合审查工作,严格按照准入要求进行考试报名。学历方面应以国家颁发的学历证明等相关资料为准;专业知识层面需结合报考人员目前所处岗位,要求工作单位开具工作证明及岗位工作内容,在校学生应以实习单位为准;职业技能层面可设置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判别分析,了解报考人员目前职业技能所处的具体状况。三维坐标轴考察象限能够从学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三个维系综合反映报考人员的目前综合实力情况,从而决定其是否能进入晋级会计职称的资格,而设置相应的门槛也是三维坐标轴最终评判的标准。参加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人员应具备大专及以上文憑,同时应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IT会计等会计专业基本知识,职业技能方面应了解会计基础业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等实际操作工作。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报考人员要求应比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提升一个层次,报考人员应取得本科及以上文凭,在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同时,还应实现审计、税务等方面知识的扩充,同时能够熟练运用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设置企业内部控制、税收筹划以及企业审计等职业技能。高级会计职称考试的报考人员需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文凭,同时参加高级会计职称考试的人员需能够全面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和公司战略管理等方面,对企业的综合治理、制定战略决策、控制企业风险能够操作自如。该模型是从宏观的角度对会计人员所处的环境以及服务目标进行科学化、合理化、专业化定位,然后确定各阶段会计人员应满足的知识和技术职能,通过分析其所要求的职业胜任能力,进而对会计人员进行参照发展、培养实施不同的方案。因此,会计人员对于自身所达到的综合技能考核可以通过三维坐标轴进行判断,考核人员能够通过审查、测试、问卷调查等考察方式,判断会计人员的能力具备情况,继而通过绘制三维坐标轴评分法进行汇报,对于符合考试准入要求的会计人员允许进行会计职称考试。

在提升准入门槛的同时,对于中西部地区应在改革的基础上,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适当降低门槛,放宽会计职称考试政策。中西部地区会计人才相对东部地区缺口量较大,因此财政部在改革会计职称考试的同时应适当将政策向中西部及偏远地区倾斜。第一,在学历资历方面,应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层次。第二,在知识能力层面,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应适当放宽。第三,在技能领域对于初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可以实施免测试。

2.开设笔试、实际操作、面试三大环节。当前会计职称考试只是单方面从考察知识掌握程度判断报考人员是否符合标准,在考察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方面仍有待欠缺。会计人才应具备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能力,在本单位组织和内部控制的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一定的政策水平。通过基于职业胜任能力会计职称考试改革可以调整会计职称考试的考察模式,设置笔试主要重点考察会计人员知识层次掌握情况,实际操作环节重点考察会计人员的技术运用能力,面试则是判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以及综合职业胜任能力。

不同的会计职称考试所设置的考试科目也大相径庭。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应重视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判定会计人员能否符合现代企业基层会计岗位的职业标准,因此笔试科目設置为初级财务会计、初级经济法、会计信息化等。在实际操作环节,初级会计考试应重点考察报考人员的会计核算能力、财务报表的编制能力、能否熟练运用会计信息系统等等。面试环节中对于初级会计考试的要求相对较低,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即可,以及保持客观、独立、公正、笃学的思想情操。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在笔试环节需设置中级财务会计、审计、税法等科目,在实际操作环节重点考察会计人员分析公司财务状况、能否设置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如何对相关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等等,而在面试环节则要考察其处理问题的协调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等。高级会计职称考试是培养顶尖会计人才的关键环节,对于科目设置也需灵活多变,既要考察高级会计实务,还需重点考察财务管理、公司战略管理等科目。在实际操作和综合面试环节应贯彻两者结合的模式,通过公司案例考察会计人员战略决策、风险管理、投资决策、并购重组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在操作环节中评委应观察考生的领导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等一系列指标,综合判别考生是否具备高级会计师的职称要求,更精确地了解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是否满足会计职称考试的标准。会计职称考试需依托真实的或模拟的实践环境,以能力发展为核心,强调发展考生在做中学的意识。

3.加强评委综合组织管理体系。财政部在组织会计职称考试实际操作和面试阶段时,应谨慎选取符合条件的专家担任会计职称考试评委,根据各省组建省级评委会,省级评委会再基于本省实际情况将评委专家调选到各地区。评委专家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选取,担任评委的人员应具备高级会计师职称、高校教师应达到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同时,评审专家组应按照专业化、科学化、技术化等原则,在坚持以同行专家为主体的基础上,吸收企业管理会计、审计、人力资源、税务、战略研究、心理测评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组建,条件允许时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外地专家参与评审,全面构建考试、评审、考评相合、个人操作、面试答辩与业绩展现多维评价体系,提高我国会计职称考试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与此同时,评审活动应严格按照财政部、人事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组织并完善评审组织机构和评审活动中的工作细则以及实际执行程序。相关部门应强化评审专家的职业工作责任观,强化对评审组织和评审活动中的执行情况进行全程化、有效化监管,对违反评审细则的专家予以责任追究,确保会计职称考试评审工作的客观公正。同时,评审委员会也应强化自身建设,定期组织评审成员的学习、交流、创新和培训活动,提升评审专家的综合素质能力,确保评审工作的科学化、公正化、有序化。会计职称考试应建立以专家评审为主的业内人员评价机制,注重社会评价与市场评价相结合,知识层面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技术应用层面和价值观层面应综合社会评价与市场评价,重点考察会计人员在社会市场中所展现的综合效益。

4.制定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在继续教育层面,财政部应联合地方财政局积极探索远程会计网络教育平台,帮助偏远地区的人员简化继续教育的繁琐程序,地方财政局应鼓励当地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按期学习、自觉学习。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会计职称继续教育评价体系,不将学术论文作为评价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处于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的会计人员,需淡化论文考察要求,探索以项目报告、设计文件、专利成果,公司财务绩效等形式代替学术论文要求。

在继续教育中,建立“逢三必一”的模式,即满三年会计职称需要进行一次职业胜任能力的综合评价。在会计职称后期综合评价中,应着重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进行直接考评,对于会计人员的业绩水平进行科学评估。此外,评委会应推行评审和答辩结合机制、评审与考试结合机制、测试与认定结合等多层次的评价方法,对于高级会计顶尖人才实施特殊化评价模式体系。首先,通过设定适用于会计行业的业绩量化表。该表按照会计人员后期的思想政治、学历晋升、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业绩指标等诸多要素确定一定分数及合格标准,评判会计人员后期学习和能力发展情况。其次,实施二级评审程序。通过专家评审,采取答辩、实务操作等考察方式,对会计人员后期职业胜任能力以及技能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科学的评定。最后,鼓励会计人员的“破格”晋升,在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后期综合考评中,对表现突出和能力超群的会计人员实施破格晋升,要紧跟当前国内外会计理论的最新动态,尽可能采用案例分析与实务模拟等方法,开辟适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提升会计人才自我修养的水平与职业道德观。Z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Z].2016.

[2]邓传洲,赵春光等.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4,(6).

[3]刘玥,黄莉等.会计师胜任能力解构及其培养[J].会计研究,2014,(5).

[4]周宏,张巍等.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4).

作者:王海兵

第二篇:陕西省教育系统职称评审工作概要

作为教育学术期刊人,在编采工作中。我们经常接到作者对职称评审工作的一些疑问。及论文发表规格的困惑。为此,我们专门邀请陕西省教育系统主管职称评定工作的陕西省教育厅师资师范处处长张宏民,就有关问题做了重要阐述。

建立职称评审工作机构

为了做好教育系统职称评审工作,省教育厅成立“陕西省教育厅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厅主要领导任组长,纪检书记和分管厅长及办公室主任为成员,下设的办公室与省教育厅师资与师范教育处合署办公,负责职称评审的日常工作,师资处长任办公室主任。

在省职改办的领导下,省教育厅设立四个评审委员会;

(1)“高等学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全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2)“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3)“中小学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部分中央驻陕单位、省直属单位的中小学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4)“工程、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工程、实验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以上四个系列的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通过后,由省教育厅职改办报省职称改革办公室(人事厅)审批。中级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和审批工作,由省教育厅职改办负责。

高级职务指标实行结构比例控制

根据高校办学层次对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岗位实行结构比例控制:

(1)“211”院校的专任教师,高级职务人员比例为60%;

(2)具有5个以上博士学位授予点的高校专任教师,高级职务人员为55%;

(3)具有4个以下博士学位授予点的高校专任教师。高级职务人员为50%;

(4)具有硕士学位授予点的高校专任教师,高级职务人员为45%;

(5)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的专任教师,高级职务人员为40%;

(6)高职院校和普通专科学校专任教师,高级职务人员为25%(现在看比较低,因为教育部对学校评估的要求是30%)。

有了结构比例的控制,各高校可以统筹规划自己的队伍建设,每年的申报数量自己算账,我们不再为几个指标来回扯皮。

科学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政策

原有的评审政策规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逐渐不能适应当前职称评审工作的需要,2003、2004年,我们在省职改办的领导下,结合我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实际情况,广泛征求了各类高等学校意见,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与省人事厅联合制定了《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试行)》、《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职务试行办法》。

新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实施办法有3个特点:

一是分类管理,将我省高等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划分为三个类型进行要求和管理:

①“211院校”;

②一般本科院校;

③专科、高职、成人高校;

也就是说按照各类高校的办学层次和承担任务的不同,在职称评审的条件设计和要求上区别对待;

二是提高了评审标准,特别是《破格晋升教授、副教授》评审办法,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提供了捷径,有利于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评审办法也详细具体,便于操作;对申报论文有核心学术期刊及数量作了明确的要求;

三是按申报人学位层次设计任职年限。就是做高等学校教师,必须要有学位,起码是学士学位,这样就保证了教师来源是大学本科毕业生,符合《教师法》第十一条之规定。然后区别不同学位,规定了任职年限。对手党校学历,1995年,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可《关于转发国家教委教成厅[1995]15号文件的函》称:现将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重申党校学历不应等同于国民教育学历的复函》转发你们,请在职称工作中掌握执行。(教育部函称:1、根据中央有关文件规定。党校学历不应等同于国民教育系列的学历。2、党校学历不作为报考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升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学历依据。请遵照执行。所以,党校学历至少在教育系统职称评审中无法认可。

新的评审办法实施四个年头,总体上看是比较可行的。2005年虽有个别高校提出他们的学科比较特殊,要求区别对待,给以照顾。后来我们请示省职改办研究。认为“此意不要”!没有同意他们的意见。

职称评审工作主要做法

1.坚持每年开好两个会。一是年度评审工作安排会,二是年度评审工作总结会。在职称评审工作安排会上,明确当年评审政策(注:政策要连续,轻易不要动!政策需要调整,至少提前一年通知学校和教师。比如对研究生班结业证的认可问题,省教育厅在2004年布置职称工作时就指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按照研究生学历对待,是我省近年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的一种过度办法,将在适当的时间取消,请各学校督促已取得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的教师提早攻读硕士学位。2005年布置职称的文件中规定:到2008年,我省教师职称评审将取消这一层次,请各学校督促已取得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的教师提早攻读硕士学位。2006年也是这么要求的!但是,对1959年底以前出生已取得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申报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学位不作要求。这个年龄段的人当时基本没有实行学位制度,没学位证。当然一刀下去,总有‘贴着刀刃”的,全省有几个教师有意见,绝大多数教师是拥护的!),再就是提出评审工作要求,以便统一思想;在年度职称评审工作总结会上,系统总结本年度职称评审工作,交流工作经验,研究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的办法。、这两个会对职称评审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评审政策规定公开、透明。2003、2004年新的高校职称评审文件,对不同层次的学校有不同的要求,条件要求相互交叉,执行中容易混淆。为此,我们把评审文件整理成图表形式,突出要点,条块分明,一目了然。有利于评委和工作人员掌握、理解,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失误。在接收申报材料时,又将有关要求与规定随时开会并以“纪要”的形式公布于办公现场,增强政策的透明度。

每年评审工作进行到接收材料基本完时,也就是开始评审之前,我们办公室都要把前期工作基本情况、遇到的问题及初步处理意见,由办公室主任负责给教育厅职改领导小组会议汇报,由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处理。这就是我常开玩笑说的“一切权力归农会”!对咱们做具体工作的同志来讲,不要也不能自作主张,免得惹起不必要的麻烦。现在人神通广大,办法很多(诬告你都不知啥时候!),但是一旦上会定了的事,任他去折腾,咱们自己超脱。

3.申报人员自选专业学科。省教育厅职改办每年都将教师系列的20个专业学科在工作文件中列出,由申报人员自主

选择申报学科,明确了责任,避免了在评审工作过程中将申报人员申报专业学科错划的问题发生。这也是从教训中走过来的,曾经有人评审不过,责怪我们职改办给他分错了学科。现在自己选择学科,错了无怨无悔。

4.明确界定核心期刊目录版本:考虑到各个学科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北京大学、中科院、科技部中信所、社科院和南京大学等5家‘核心期刊”目录版本,作为申报职称所要求的范围。但是,在“核心期刊”的增刊和专辑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仅作为一般论文,不能作为申报职称评审所要求的核心期刊论文。

5.严格挑选的工作人员岗前培训。我们职改办是和师资处合署办公,人员较少,所以每年职称评审工作开始时,都要从部分高校借调一些工作人员,我们要求人选的综合素质要高。又掌握职称评审工作的基本政策(逐年进行新老替换)。借调人员上岗前,必须集中进行业务培训,系统学习各个系列的评审文件,熟悉工作程序,并给每一位工作人员配发号码章,明确责任,同时制定了《工作人员守则》,明确工作要求和工作纪律,以保证评审工作的质量。

6.建立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我们每年差不多有1500人申报职称,按照职称申报、评审的工作步骤和流程,从2001年,我们就建立了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各单位软盘报送资料的同时,要求纸质报表加盖公章,核对无误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统一管理,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接收职称申报材料和评审过程中提取信息的错误。

7.从评委库随机遴选评委。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我们建立了数量大、学科比较齐全、层次高的评委专家库,入库评委2300多人,基本保证了每年评审工作对评委遴选的需要(确实不能满足需要时,我们就从外系统聘请)。确定每年参与工作的评委遵循“回避”、逐年更换老评委增加新评委比例、随机从评委库里抽取评委等原则,增强了职称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性。对工作态度不认真,或者工作期间表现不好(注:对发现托人情、跑关系、投票表上全同意……)的评委,我们都能及时发现,则永远从评委库中拿掉。

8.严格审查评审材料要以人为本。我们要求工作人员按照评审文件逐项审查申报材料,符合条件的材料则由负责审查人加盖本人的号码章;对于不符合评审条件的申报材料不得接收;对于不规范的材料(每人申报材料一式七份,比如哪份缺少签字、缺少公章等情况是难免的),则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帮助学校现场补正,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我们常给工作人员讲,老师申报职称尤如《少林寺》电影中和尚下山,是一路打拼出来的,从教研室到系里,再到学院,最后出学校,材料送到我们手,差不多要过四道关,不容易啊!),力争不让一个老师失掉一生中难得的机会;那么涉及政策性问题则要求工作人员及时给我们职改办汇报,由职改办处理,保证执行政策的准确性、一致性、公正性。

9.战前动员必不可少。每个系列开评前,我们都要召开全体评委和工作人员大会,请省职改办的领导到会讲话,指导工作,厅领导到会再重申有关政策规定,提出工作要求,强调工作纪律,扎扎实实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10.评审环节要注意横向平衡。我们每年基本是20个学科组同时评审,学科组之间把握政策的尺度要平衡。我们给每个组都安排了联络员,联络员的任务是给评委提供工作服务,及时反馈组内评审动态,掌握评委的工作态度等,这样可以及时了解掌握情况,进行工作指导,尽量做到各组之间政策把握适当。

11.准确界定未通过人员的原因。每年总有一些教师不能通过评审,我们要求所在的专业学科组对未通过人员明确界定其未通过的原因,最后通过大评委会审议后,通知所在单位直至申报人,这样,既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评审原则,也对我们的工作也是一个监督,逼着你不能马虎从事,否则,“秋菊”是要讨个说法的!同时也为未通过人员明确指出存在的差距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们的评审条件是严格的,评审工作组织应该说是严密的,所以,每年的通过率相对比较高,省职改办也比较放心。

作者:张宏民

第三篇:决定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增加财政投入支持发展学前教育

8月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增加财政投入支持发展学前教育,听取对中央企业监督检查情况的汇报。

会议决定,在近两年山东省潍坊市、吉林省松原市、陕西省宝鸡市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再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国部分地市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遵循教育發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并设置正高级职称。职称系列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二)按照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工作实绩和一线实践经历的要求,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国家制定基本评价标准,各地区制定具体砰价标准。对特别优秀的教师制定相应的破格评审条件。(三)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健全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全面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四)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有效衔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内进行,岗位出现空缺时教师可以跨校评聘。新的职称制度适用于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和工读学校等。

会议决定,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成立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强调,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鼓励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举措。试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认真制定试点方案,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为加快解决学前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城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切实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的矛盾,会议决定,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奖补的原则、进一步增加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一)支持中西部农村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包括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依托有富余校舍资源的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按照一定条件招聘学前教育巡回支教志愿者。(二)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多形式举办幼儿园。中央财政安排“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支持发展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对地方扶持多渠道举办普惠性、低收费幼儿园和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对迁子女入园等,中央财政根据工作实绩给予奖补。(三)从2011年起,将中西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四)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由地方结合实际先行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中央财政根据各地工作情况给予奖补。会议强调,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要加大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会议要求,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要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坚持因地制宜、勤俭节约,坚决杜绝不顾条件大干快上、搞豪华建设,坚决防止资源浪费和产生新的债务;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不断提高办园和保教质量。

上一篇:研究生计算机论文下一篇:计算机和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