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在线之法治故事

2022-08-10

第一篇:法治在线之法治故事

古代法治故事

管仲 公私分明

管仲和鲍叔牙是生死之交。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探讨下任国相的问题,齐桓公问:假如你要是死了,谁接任你的国相为好呢?管仲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二人选呢?管仲就又说了一个人的名字,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三人选呢?管仲就又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很不高兴的再次问:那么第四人选呢?管仲说:那就是鲍叔牙了!齐桓公说:我真的很奇怪,鲍叔牙对你那么好,听说以前你们一起做生意,他也老让着你,你辅佐公子纠时,还射过我一箭,要不是鲍叔牙说情,我早就把你杀了,后来鲍叔牙又在我面前积极推荐你为国相,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你竟然把鲍叔牙放在第四人选的位置上呢?你对得起人家鲍叔牙吗?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您并没有问谁是我最感激、最要好的朋友呀!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

姬侨

不毁乡校

姬侨字子产。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李悝 射箭断诉

李悝曾做过魏国的上地郡守。上地郡西与秦为邻,是魏国的边防要地,常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为使上地郡军民 提高射箭技术,他下令以射箭来决断诉讼案的曲直,“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后,人们都争相练习射技,日夜不停。后与秦国人作战, 由于魏军射技精良,因而大败秦军。射技高低与是非的曲直是不能等同的,李悝用以决曲直的诉案,可能是一些久拖不决或无关紧要的一般讼 案。在战国时与强秦接境的地区,军事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李悝用此法来鼓励人们习军事技术,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大概因他在上地郡的政绩不错,魏文侯才任用他为相,支持他的改革。

商鞅 徙木立信

商鞅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后,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就想了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

1 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金。”不多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

大伙儿心里直犯嘀咕:这根木头顶多百把斤,扛几里地不是什么难事,怎么给这么多的金子呢?或许设了什么圈套吧?结果谁也不敢去扛。卫鞅看没人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金。这么一来,人们更疑惑了,都猜不透这新上任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时候只见一个粗壮汉子分开人群,跨上前去,说:“我来试试。”扛起木头就走。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了北门。只见新上任的左庶长正在那里等着呢。他夸奖那个大汉说:“好,你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随后就把准备好的五十金奖给了他。

这事儿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他的命令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啊!”

申不害 徇私谋官

申不害反对立法行私。“天道无私,是以恒正;天道常正,是以清明。”认为国君既要掌握驾驭群臣的“术”,又要做到正直无私,这样臣下才能忠于职守。他曾对韩昭侯说:“法者,见功而行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然而,《战国策》中却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申不害私下请求韩昭侯给自己的堂兄封一个官职,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露怨色。韩昭侯说:“这可是从你那里学到的治国之策啊!你常教寡人要按功劳大小授以官职等级,如今又请求为没有建立功业的兄弟封官,我是答应你的请求而抛弃你的学说呢?还是推行你的主张而拒绝你的请求呢?”申不害慌忙请罪,对韩昭侯说:“君王真是贤明君主,请您惩罚我吧!”对申不害“请仕其从兄官”这件事,史家历来多有微词,有说其虚伪投机的;亦有说其推行“法治”不坚决的,但从申不害重“术”和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来考察,倒不如说这是他对韩昭侯的一次试探,正是韩昭侯对“徇私谋官”的严正态度,使申不害看到韩昭侯真是一位有作为的贤明君主,从而坚定了助其变法革新的决心。

慎到 众人逐兔

慎到曾写过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只兔子在田野里奔跑,有成百的人在后面追赶,并不是一只兔子可以分给一百个人,而是因为所有权没有确定下来的缘故啊。所有权没有确定下来,就是唐尧这样的圣王也没办法解决,何况一般的群众呢?

成群的兔子堆在市场上,行路的人都不去看它们一眼,这并不是人们不愿意得到兔子,而是由于这些兔子已经有主儿了。所有权已经确定下来了,有的人虽然品性粗野也不会再去争执了。

所以统治天下和国家,就在于定名分罢了。

李斯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因为儒生博士淳于越的言论,让秦始皇大为不满。李斯将

2 之归罪为读书的缘故,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按照李斯制定的法令,那是相当残苛的。凡是秦记以外的史书,不是博士(指掌管古今文史典籍的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此后,如果有敢再谈论诗书者“弃市”(指在闹市区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称为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指一人有罪,父母兄弟妻子皆受刑,称为族)”;官吏如果知道而不检举者,与之同罪;令下后三十日仍不烧者,黥(意为用刀刺刻额颊等处)再潦上墨为“城旦”(一种刑罚,输边筑长城四年)。有想学习法令的,要以吏为师。

这次焚书的原因,是由于讨论是否分封的问题而引起的,无论是主张分封还是反对分封的大臣,都是为了秦始皇长久统治打算。他们并无根本利益上的对立。李斯借题发挥,最后竟造成焚书的结局。

韩非子 因才惹祸

韩非子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先后写出《孤愤》、《五蠹》、《说难》等。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喜欢,并说:“我要是能见到此人,和他交往,死而无恨。”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李斯知道韩非的本事比自己大,害怕秦王重用他,对自己的前途不利,就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他说:“韩非是韩王的同族,大王要消灭各国,韩非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决定不用韩非,把他放走,对我们不利,不如把他杀掉。”秦王轻信李斯的话,把韩非抓起来。根据秦国法令的规定,狱中的囚犯无权上书申辩。韩非到秦国以后,又得罪了姚贾。姚贾为秦国立过功,深得秦王的重用,被任命为上卿。韩非却向秦王说,姚贾出身不高贵,当过大盗,在赵国做官时被赶跑了,认为用这样的人是很不应该的,使得秦王很扫兴。事后秦王又向姚贾问起韩非,姚贾当然不会讲韩非的好话。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没有办法,只好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自杀而死。

吴起 严明治军

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

第二篇:法治惠民小故事

“留守儿童”之说

梁先生有言: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儿童为家庭之希望,亦为祖国之未来。但观当下之社会,先生之言不幸也。儿童被冠以“留守”之标签,成大多数父母之幸也。少年智、富、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难亦。非儿童之幸也;非家庭之幸也;非国之幸也。

于国家大恩惠于民之时代,大多父母肆意索取国之惠却忘报国之恩。离乡背井非苦而乐,忘却“养不教父之过”的千古誓言,给其子着“留守”之衫。穿之、食之、住之、行之皆为政府之责。更为恶之行为, “养不教之过” 亦师之责。非“教不严师之惰”乎? 吾从教十又四年已,自奉韩先生之言: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然“留守儿童”之语袭全社会之时,教书育人似为次,“留守儿童”之事实为主。师者,其父母“生”为其父母“养”也。“保”其之“安”为师之职也。故,有其父母非“家徒四壁”亦跻身务工队伍之列也。视之为荣,若无其事,逍遥快活,其有危亡,嗔师责政,无以为耻。岂不本末倒置之乎?致以外者,儿童意外之事,“留守”之名必以冠之,师之神经诚然绷紧,夜不能寐,此无夸之词也。现处行政单位,每每下班之时,爱人或走访或整理资料,斜视之,其曰:汝曾如是。吾笑之,不曰。暇余之时,偶遇原同事,谈者亦多为“走访留守儿童”其家长如是如是也,并一脸无奈之状,而非学习时代师长言于教学之道,生之学业也。

思之,关爱“留守儿童”亦为师之一责,无可非也。但吾以为并非“养不教之过” 师之责也。甚者有以为“养、不教之过”亦师之责,亦以言也。孰“养”,百姓不明否?孰“养不教之过”,群众非解也?否。

幸之,恰迎“法治纳雍”创建之期,让布衣知惠民之前是为法治,醒其之“奇”想,使其晓监护之任与不监护之责;二者皆为法之规也。撤其标签,还其之名;享童年之乐,受父母之爱;让师常言教书育人之道;让儿童实为祖国之未来、家庭之希望,不负先生之言也。

第三篇:法治小故事四则

1、鼠狱

张汤在西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审判许多重大案件,用法严酷。他小时候即已显露出作法官的潜质。一次他父亲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将肉偷走。他父亲回来,很生气,动手打了他。张汤遂挖掘鼠洞,将老鼠捉拿归案,老鼠偷的肉还没有享用完,“鼠”赃俱获。张汤按正式审判程序,审讯老鼠,记录供词,写成文书,最后定罪判决,处老鼠以磔刑。其父回家看到他写的供辞文书如同出自一个老练的狱吏之手,大为惊讶。以后遂让张汤书写判案文书。

2、三尺法

杜周是西汉时有名的酷吏,为人持重少言、内心阴刻。皆任廷尉、御史大夫。汉武帝对他颇为欣赏。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他逐捕深治,二是他治狱,专以皇帝旨意为准。皇帝所讨厌的人构讼,他就枉法而陷之:皇帝欲开释的人,他就网开一面,找借口释放。有人就此责问他:“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旨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所谓三尺法指的是写在三尺长竹筒上的法律条文。对这样的责问,杜周一笑置之,振振有词地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应该说,杜周道的是实情,说出了封建社会里十分普遍的执法心态和现象。杜周能坦率承认这一点,还有几分可爱之处。

3、太守断牛

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于仲文接手此案后。说“此易解耳。”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4、法当有常

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唐有宗勃然作色,下令立诛权善才。狄仁杰又奏权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陷我不孝,必须杀掉他才解我心头之恨。”左右的人听到这里,都朝狄仁杰使眼色,叫他离开殿廷,狄仁杰却不慌不忙地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雄,臣遇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一番说既婉转得体,又顾全了高宗的面子,其态度才缓和下来,善才幸免一死。

第四篇:几个法治小故事

几个法治小故事

一、敬畏法律什么是法治国家?有两件事情和两个人给了我答案。 前些日子,公司接待了一位美国的客户。这位叫尼尔森的美国商人一直生活在美国。谈判结束后,公司宴请尼尔森,了解到尼尔森喜欢吃鱼,我们就点了一道清炖虹鳟鱼。 这道菜上来以后,尼尔森眼睛一亮,连说“谢谢”。看得出,他真的很喜欢这道菜。尼尔森在我们的谦让之下,夹了一块鱼肉。然而,肉还没有送到嘴里,就被他放回了盘子里。他很失望地对我们说:“很抱歉,我不能吃这条鱼了。”我们十分惊诧,很担心是卫生方面出了问题,引起了他的警觉。尼尔森却解释说:“根据我们美国的法律规定,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吃有籽的母鱼。你们看,这条鱼有籽啊,我不能吃。”公司的老总忙说:“没关系,这是在中国,中国没有这样的法律,你可以尽情品尝。”尼尔森却说:“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美国人,我要遵守我们的法律。”尼尔森自始至终没有吃一口鱼肉。他的行为让在座的每一位都肃然起敬。 一名普普通通的美国商人,在异国他乡都能够不受主人热情的影响,如此遵守法律、敬畏法律,这就是一个法治国家在自己公民身上打下的烙印。 圣安东尼奥市的市长卡斯特罗有个不良的嗜好,就是抽烟。当时,中方的接待人员正在前台办理住宿手续,卡斯特罗的烟瘾上来了,坐卧不安。他的助手说:“再忍耐一会,等到自己房间里就可以抽烟了。”我看了看酒店的大堂,没有发现禁止抽烟的提示牌,就说:“在这里可以抽,这里没有禁止吸烟的规定。”卡斯特罗说:“这是酒店大厅,公共场合是不能抽烟的,这是法律规定的。”我说:“建议你去洗手间抽。”卡斯特罗摇摇头说:“洗手间也不是自家的,再等会吧。”我没有再解释。之前尼尔森的行为已经告诉了我,即使在中国,卡斯特罗也会遵守美国的法律。之后,我通过卡斯特罗的助手了解到,美国许多州都将公共场合禁止抽烟纳入到法律条文中,对违法者最高可判处十五天监禁。 普通商人尼尔森敬畏法律不吃有籽的母鱼,而身为市长的卡斯特罗也因为法律规定而不在公共场合抽烟。哪怕他们身在中国,依然遵守本国的法律。这说明,他们守法不是因为在意违法所要付出的代价,而是因为他们自觉地对法律存有敬畏之心。美国有许许多多奇怪的法律,洛杉矶的一条法律禁止市民在街灯下捕捉飞蛾;加州中部的帕洛阿尔托市有一条法律,禁止在墙壁和其他任何垂直表面溜冰„„这些不可思议的法律条文即使有人违反了,当事人也不会付出多大代价,甚至没有相应惩罚,但却很少有人去碰触。像尼尔森和卡斯特罗一样,在一个法治社会里,法治意识已经深入到公民的灵魂里,每个人都对法律存在着极强的敬畏之心。 在法治社会,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都要服从法律,居于法律之下,而不是法律之上。如果有某种势力凌驾于法律之上,那么,人们就不会对法律有敬畏之感,法治也就会遭到破坏。苏格拉底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从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到普通民众,只有敬畏法律,信仰法律,一切以法律为准绳,社会才会是一个法治社会。

二、遵守规则1:《列宁守纪的故事》 “按次序理发” 有一次列宁去克里姆林宫理发室理发。当时,这个理发室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坐着排队,等候理发。列宁进去后,大家连忙让座,并且请列宁先理,可是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要不得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随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后一个位置上。 2:《我也要遵守制度》 那还是在延安的时候,毛主席去医院看望关向应政委。两人愉快的在病房里交谈起来。护士进来说:“同志,医生吩咐,病人要安静,不能会客。”毛主席谦和的说:“对不起,小同志。”随即辞别关向应离开了病房。 3:《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一次,周恩来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工作人员给北戴河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接电话的小黄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周恩来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小黄一见是周总理,心里很懊悔,总理和蔼的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4:《这个战士应该表扬的》 有一次,刘少奇同志去散步,走到某炮兵阵地,想进去看看。站岗的战士不让进。随行人员上前对战士说:“少奇同志想去看看阵地。”战士认真地说:“上级有规定,要有上级指示才能看。”随行人员很生气,少奇同志却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回去吧!”说着就往回走。一边走一边告诉随行人员:“回去告诉那个战士的领导,不要批评他,他做得很对。”后来部队领导知道了,要批评那个战士,少奇同志再次让工作人员转告部队领导:“这个战士认真执行规定制度,不但不应批评,还应该表扬.”

三、程序正义

著名法学家边沁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人分一块饼。只能用刀来切,没有任何的尺子、天平什么的测量工具来保证一刀下去,饼能公平得被分成平等的两份。也就是说,两人都有可能在这次利益的分配中吃亏或者占到便宜,这次分割,将注定是难以达到实质公平的。那么,怎样做才能让两人心服口服呢?

边沁给了一个答案:一人切,另一人先拿。

几年前震惊全美的辛普森杀妻案就是这么审结的。日裔法官在“全美国都知道辛普森就是杀人犯”的情况下宣布汤普森无罪,并当庭释放。这位法官在宣判完以后自己一个人躲在办公室里哭了起来——他也知道辛普森就是杀人犯,连辛普森自己都曾供认不讳的啊!但是,他——和那些自始至终都呼吁法院判处辛普森死刑的人,都接受了这个结果。那是一种真正的接受,怀着对法律的虔诚和尊敬的接受——因为这个判决是一个法律程序的结果。

法理曰:法的正义包含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但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我们要如何作出取舍?康德曾就此有过精彩的阐述,他说:“一次不准确的判决污染的只是水流,而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污染的却是水源。”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无论那一个,都不比另外一个距离真正的正义更近。但是,程序正义,却离法律的正义更近。

四、权利义务

众所周知,禁改放条例颁布后,使众多在城市内忙碌工作的人们在过节时有了更多的年味与乐趣。“燃放烟花是您的权利,依法燃放是您的义务”,在邻居之间,大家一起在小区内放烟花,其乐融融;同学家离的近的也可以一起放烟花增进友情„„国家给了我们在城市内放烟花的权利,我们也就要遵照国家的规定燃放。 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实施有益于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行为。对法律所提倡的,我们要积极去做,这是忠实履行义务的重要体现。 我们应尽的义务有很多,例如: ① 过马路应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不横穿马路; ② 从不在文物上乱刻乱画,爱护公共财产; ③ 不随地乱仍瓜皮纸屑; ④ 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为父母分忧; ⑤ 有借有还不拖欠; ⑥ 对自己获得的报酬要主动缴税。 以上的事我相信对大家来说都是小事,可越是小事我们就越应该注意。

五、依法维权

让“法”为我做主

市民讲述自己依法维权的故事

“不学法,不懂法,不知法律力量大。不依法,不用法,本身权益难得驾。”这是锦州市万年社区的一位居民姜女士的深刻感悟,并向记者讲述了她亲身经历的一次消费维权经历。

姜女士在石桥子街道万年社区的法制宣传教育中,深受教育和启发,在日常生活里特别关注法制节目和民生节目,比如:中央一套《今日说法》、《看见》、《王刚讲故事》、《生活早参考》、辽宁的《新北方》等节目。这些节目办得好,来自民间,贴近老百姓,让老百姓长知识、长见识,长学问,知法,懂法,少吃亏、少上当。姜女士从中得了不少的实惠。

前几天看了一期维权栏目“香油的秘密”,姜女士的心里深受震撼:“香油还有假的!”“真是防不胜防啊!”节目里食品检测专家教大家如何鉴别真假香油,而且鼓励普通的老百姓一旦买到假香油该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去维权。

恰巧,姜女士第二天就在早市买了一瓶香油,花了5元钱。自从看了“香油的秘密”节目之后,姜女士生发了好奇的心,回家后,姜女士按照电视里教的方法去鉴别真假香油,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结果“山寨香油”、“奸商”“真蒙人”这些词在姜女士头脑里冒了出来。之前,姜女士经常买早市那家的香油,从来都没有怀疑过有问题。姜女士又怕自己冤枉了人家,就又去市场另一商家处买了一瓶现磨的小磨香油,经过多番比对,确定先买的那瓶香油真的有问题。

姜女士决定以后再也不买那家的香油了。随后又有了把香油退掉的想法,可也有点畏缩情绪,因为商家会有各种借口不给退,心想要是因为这5元钱的小事去跟人家“磨牙”觉得有些不值。但姜女士看着“山寨香油”实在是不能吃,想:“钱虽少但我的钱也不是白来的啊!”“去试一试?” “能退就最好了。”姜女士还是决定试着退掉,结果商家不但不给退,而且态度蛮横嚣张。这叫姜女士下定决心要拿起法律武器去维权。

在维权节目中,食品检测专家曾提醒老百姓:国家于2009年6月1日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当老百姓买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变质的、过期的、参假的食品时,不仅可以要求厂家或商家退回损失,还可以有求他们“以一赔十”。这条法律就是老百姓的“尚方宝剑”,用不用就看老百姓自己了。

随后姜女士找到市场的工商管理人员,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明了电视维权节目中,专家如何教大家鉴别真假香油和《食品安全法》第96条的相关规定。工商管理人员被姜女士的有理有据的话深深折服。随后经工商管理人员检查认定,该商家所售香油确实有问题。在姜女士带领下工商管理人员找到了卖香油的商家,见有工商执法人员出现,商家面露惧色,并按照姜女士的要求退货还钱。

一瓶香油是小事,可通过这件事情让姜女士深刻知道:每个人都需要知法、懂法。知法懂法太重要了!只有知法懂法才会用法,通过法律手段使自己“不吃哑巴亏”,彰显法律的公正和力量。同时,使制假卖假的行为得到收敛和遏制,使市场上的伪劣假冒的商品越来越少。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更和谐、更美好!

第五篇:法治建设小故事(缩略)

普法小故事

社区调解

故事一

一日,湖州织里的民工张辉来和业主刘某发生争吵,刘某当即要辞退张辉来等7人。张辉来十分恼怒,威胁刘某:“你敢辞退我们,我就杀掉你家两个孩子!”随即打电话叫来了40多位老乡。镇司法所所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常务副主任吴美丽当即将双方叫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说服张辉来等7人与业主刘某解除劳动关系,刘某也同意付给他们11660元的工资。一场纠纷就此得到化解。

故事二

老王女儿家因楼上邻居老肖家水管爆裂渗水,造成房屋被淹的事情多次和沟通无果,浸泡问题搁置了一个多月,为此来街道司法所请求解决。得知这一情况,葛俊宏主动联系到老肖,并与同事到现场进行调查。在多次与双方当事人促膝谈心,耐心听取双方意见。经过几个回合地做工作,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由损害方老肖家一次性赔偿受损人王伟家1400元,及时有效化解了一场邻里纠纷。

故事三

人民调解员巩满飞是社区一名普通综治员。一次,辖区一栋楼上6户居民集体上访反映,请求制止楼上精神病患者倾倒粪便、垃圾行为。巩满飞先后找到患者原单位、街道工作人员、6位上访群众、院内物业经理和患者的女儿进行协调,并积极争取医疗救助和社会援助。审批下来后,患者女儿在巩满飞与残疾专干的陪同下去看了医院环境和医疗条件,最终

决定送母亲进医院治疗。

故事四

王淑琴有一次调解银鑫小区两家住户的矛盾,原因是三楼住户家的卫生间长期漏水到二楼家里。三楼住户则说看过了,也检查过了,没发现有漏水现象。双方互不理解,互不谦让。王淑琴了解情况后上门走访,发现厨房有个管道旁有积水,于是协调物业派人过来进行检查、维修。然后告知二楼住户已发现漏水点并维修。两天后,三楼水管道已维修好,二楼也不再受漏水之苦。两家的矛盾到此得到了圆满解决。

故事五

施刚的辖区有一处老居民楼,整栋楼只有一个总水表,每个月自来水公司按总水表收费,居民家中有各自的分水表,但水表数和金额从来对不上。偷水、漏水无证据,正常用水者每月要多掏公摊水费很不情愿。为此住户之间矛盾不断。施刚逐户走访了解情况听意见后,建议实施每家每户轮流收水费,除按每家分水表计量外,多出的水费还是必须各自平摊。虽然这个方法称不上让人拍手叫好,但能小区生活回归了正常。

故事六

施刚辖区有一位张爷爷常年独居并有个小套房子,由于拆迁再安置,有了现金和现房,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得知此事,为争房子吵翻了脸,并大打出手。老人走投无路找到了施刚。施刚针对他的情况,找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又多次入户,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两兄妹被感动,同意让小儿子给两家各一万元现金,立字为证,房子归其所有并赡养老父亲。最终一家人和和气气将问题化解。

邻里文明

故事一

车站南里20号楼的李爷爷家的孙子大祎发高烧了,孩子的爸妈都在上班,家中只有爷爷和奶奶老两口,急得直转磨。刚好居委会的贾绍杰来串门,见状忙和她爱人开车把大祎和爷爷奶奶送到医院。帮助老人把一切都安排好后,贾绍杰让爱人留在医院,自己回家包饺子。等到李爷爷一行从医院回来后,贾邵杰把热腾腾的饺子端到老人家面前,老人非常感动。其实邻居之间处好了,就和朋友没有两样!

故事二

夏天的一个中午,住在二楼的梁有莲阿姨在家做饭,意外烫伤了胳膊和手。就医后,医生告诉梁姨烫伤处需要晾晒,不能沾水。在这种情况下,热心的贾邵杰便接替梁姨承担起了家务活,每天要帮梁姨买菜、做饭,照顾好其家人的生活起居,使梁姨家的生活一如既往。梁姨一家人被这深深地邻里情意感动着。正是“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故事三

罗西林的小孙女在位于小商品市场附近的大兴五幼上幼儿园,去五幼没有直达车,坐公交车下车要抱着孩子走好远的路,很不方便,他年岁大,骑自行车接送孩子上幼儿园,赶上刮风下雪的天气也不太安全。贾存信看到以后主动把自己家的一辆旧电动三轮车送给罗西林用,帮助罗西林家解决了许多困难。老罗为老贾的助人为乐的举动而动容,原本就相处很好的老贾和老罗两家更是礼尚往来经常交流。

故事四

漪景园25号楼5单元301的七十多岁的蔡凤兰老大姐和302的张宗华二位同志在杂草丛生的空地上清理杂草,平整土地,费了很大劲,用自己的劳动建起了一个小花园,种植了许多花木。日常他们要从三楼打水浇花,冬天要培土,春天要打理,由于她们精心管理,花木茂密,鲜艳的花朵从春天开到秋天,楼里的人们一出门就看到鲜花满园,愉悦心情。她们已经坚持了近四年了,她们用自己的辛苦,换来了社区环境的美化。

法律援助

故事一

一年多前,家住虹口区的周老先生突然得重病住院,事后在分摊医药费时,他的4个子女发生争执,僵持不下,大儿子由此对父亲疏于照顾,而小儿子更是连着几个月不支付赡养费。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律专业的严庆乐同学得知情况后,以周老先生委托代理人的身份向法院递交诉状起诉4个子女,最终双方经调解达成协议,子女们平摊了医药费。

故事二

去年,在本市某小区内,程晓华倒车碰伤王林全,造成交通事故。驾驶员是暂住小区内的外来流动人员,又无固定的正当工作,给诉讼及索赔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而王林全家经济状况本来就不好。无奈之下,王林全之妻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

养和律师事务所吴芳律师受理此案后,仔细分析了案情,把其他能够推后办理的案件暂时缓一缓,准备该案的材料,及早起诉。最终,法院判决各方共同赔偿王林全各项费用110554.30元。

故事三:

2010年,镇宁丁旗镇肖玉堡村民罗某在贵阳保利集团打工时不慎绞断手臂,经检查为右肘部、右前臂绞榨离断伤。事故发生后,罗某所在班组老板邵某垫付了部分医药费及生活费后就再不露面。罗某不得不去镇宁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

承办人通过认真调查取证,找到用工单位,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说服邵某和用工单位依法进行赔偿。经过反复协商,邵某同意赔偿各项费用总计184700.00元。

故事四:

杭州市一位老人1953年被原杭州市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1954年、1955年被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加刑。“文革”期间在黑龙江再一次被戴上了反革命的帽子。他不服,多次提出申诉。黑龙江法院与杭州法院先后撤销刑事判决,然而浙江省法院却始终没有回应。今年2月,老人找到省法律援助中心。经过办案律师和省法律援助中心的共同努力, 7月26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撤销该院加刑判决。

故事五:

2012年9月17日,岳西县菖蒲镇汪某因丈夫储某经常对其实施家庭暴力到县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要求与其丈夫离婚。中心办案人员接受指派后,了解到储某迷恋赌博属实,对老婆孩子关心不够,但在经济上对家庭和孩子还是尽到了义务,对汪某尚有感情,因此试图做双方和好的工作。但汪某坚决要求离婚。经办案人员调解双方同意协议离婚。

社区矫正

故事一

长风街道刑释人员张某的母亲致电矫正社工王秋玲,反映儿子最近脸色苍白、胃口差、常呕吐,手臂上还有针眼。贫寒的家境曾使张某走上了犯罪道路,在今年四月回归社会后,社工王秋玲经常与其保持电话联系。

为了解事情的真相,社工决定好好地同张某谈谈。面谈中,社工含蓄地提到了他手臂上的针眼。然后张某从口袋中掏出了自己的《义务献血证》。此时的社工终于明白张某手臂上的针眼原来是做好事留下的。次日,社工与居委会干部买了些慰问品看望了他,并希望张某要继续发扬他的这种高尚品德。

故事二

2002年春天,年仅20岁的马某前往青海省西宁市打工,在几名社会流浪者的诱导下卷入一起抢劫强奸案,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服刑期间,他因患多种疾病被批准保外就医。

初始矫正,马某一度迷茫,但是在监管人员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下,他主动加入到学习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行列中。2004年4月23日上午,马某经过和政县文化广场南侧人工湖时,发现一年轻妇女突然翻越防护栏,跳入湖中。见此情景,不会游泳的马某不顾个人安危,率先跳入3米多深的湖中救人,给了这位年轻妇女生还的机会。

故事三

现年26岁的小王因一时糊涂犯下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进入社区矫正初期,小王情绪非常低落。当社区矫正工作者小恽与小王促膝谈心时,他

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在小恽的耐心细致教导下,小王领悟到自己现在最该做的事就是找一份工作,好好努力。在小恽不时的关心和引导下,小王逐渐褪去了青涩,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展现出工作才能。看到他如此积极上进,周围人都为他高兴。

故事四

海洲街道社区矫正人员许某在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时得知,有一男一女二位重病缠身,经济困难的特困人员,女的叫张某,男的叫朱某。许某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当即找到梅园社区的主任,表示要帮助他们。今天许某专门准备了两份价值一千余元的现金和礼物来社区准备分送给两位特困人员。

当二位特困人员从许某手中接过慰问品的时候,眼中闪烁着泪花,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感谢!临走时,许某再三叮嘱他们,要安心养病,保重身体!

故事五

林姑娘在一次乱摆卖时,因抗拒执法人员执行公务而触犯妨碍公务罪,被法院判处拘役六个月,缓刑一年。这对于刚满18岁的她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细心的司法所长了解到情况后,多次约林姑娘谈心,疏导情绪。经过半年多的个性化矫正,林姑娘已经呈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司法所动员林姑娘加入义工队。一次次的派发宣传资料活动,也就是一次次的人际互动,林姑娘慢慢地成长,偶尔也能跟群众侃上几句。随后,林姑娘参加海珠区妇联举办的三八妇女节活动,担当礼仪小姐的时候,就更显得心应手了。

上一篇:法制进校园活动方案下一篇:发展消费信贷的对策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