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传播线路

2022-07-10

第一篇:妈祖文化传播线路

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的平面设计

据福建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保存的由清代林清标编著的《敕封天后志》记载,妈祖原名林默,也叫林默娘,生前兰心慧质,经常在海上抢救遇险渔民,为邻里和过往的海上商贾渔民做了许多好事,比如驱除怪风、收伏晏公、恳请治病、解除水患等,记载都是关于她搭救黎民百姓的传说。她逝世之后,老百姓按照自己美好的愿望将她塑造成了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依然相信妈祖还在时时刻刻帮助他们,流传着许多有关妈祖显灵的传说,比如神助修堤、托梦除奸、保护使节、圣泉救疫等。

千百年来,妈祖精神得到了世人的颂扬,不仅成为文学艺术的生动素材,还在小说、戏曲、书画、雕塑、影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也为世世代代心灵手巧的湄洲女提供了无尽的灵感,这种强烈的妈祖情结不仅表现在一件件服装中,而且被寄托于一丝丝头发间,形成了独特的妈祖文化。

自古湄洲岛的生活习惯是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在家理事,所以为了祈祷妈祖保佑出海的亲人平安归来,在家里守候的女人就梳起“妈祖髻”,希望得到妈祖的庇护,祝福亲人一帆风顺、平安归来。 “妈祖髻”的梳法是非常复杂而精巧的,先把头发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再把中间部分梳到头顶上,用长长的红头绳固定,盘一个圆圆的发笈,再用一根银钗横向穿过,起到固定发笈的作用,接下来是梳左右两边的鬓发,松松地梳出弓起的造型,再用两根波浪形的发卡固定,并将剩余的头发拢于脑后,用5~10个小发卡统一固定起来,梳成船帆一样的髻,然后在头顶的圆笈上插一根大的缝衣针或银针,针上坠着一条红线,最后是在头发上点缀一些红花来装饰,使发型更好看。 “妈祖髻”整体造型从头顶到后脑勺竖着一片扁扁的、如船帆似的发髻。整个发型全部由真头发梳成,用夹子别起来,船帆状发髻左右两边各别一根波浪形的发卡,代表船上摇橹的船浆;头顶上盘一个圆圆的发笈,代表船上的舵;一根红头绳盘在发笈里,代表船上缆绳;一根银钗横向穿过发笈,代表船上的锚;一根根的发卡和发绳则代表船上的零件;所有要件组合则代表整艘船,寓意一帆风顺。可见小小的一个妈祖髻承载了湄州女子的万千情感。

帆髻示志的传说表明“妈祖髻”这个发型是妈祖生前设计的。在她18岁那年,父母要为她张罗婚事,但妈祖矢志要拯救渔民,誓不出嫁,所以便把自己关在闺房里三天三夜,盘好了“妈祖髻”,并告诉父母:髻为帆,针为锭,线为缆,她已心许大海,此生只想奉侍双亲,救护渔民,已愿足矣。后人崇敬她,效仿她,以此发型来纪念妈祖,也表示她们对海神的虔诚敬意。可想而知,这样的言行与品性在老百姓心目中不就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吗?除了让人敬仰、尊崇,还有什么呢。因此,妈祖在救人逝世后,大家都相信她是在湄洲岛的湄屿峰归化升天,变成了海上女神,仍然在江河湖海保护人船的平安。

在湄洲女子的心中,妈祖就是她们最大的信仰,妈祖的福光庇佑她们在这方乐土上一代代的繁衍下去,因此妈祖生前设计的这种船帆式发髻自然也成了后人效仿的对象,既表示了对妈祖的敬奉,也希望能得到妈祖的保护

第二篇:湄州妈祖文化

(欢迎辞)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大家上午好!一路辛苦了!欢迎来到湄州妈祖祖庙。俗话说得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正因有缘,使我们相遇在这闻名海内外的妈祖祖庙,我是这里的地陪导游员,我姓汪,叫静烨,相信我的相信我的服务会和我的名字一样敬敬业业,今天小汪将竭诚为大家提供 “五心级”的服务,让大家玩得很开心、放心、舒心、省心、安心!

(妈祖的生平传说)在参观祖庙之前,我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妈祖的生平传说。妈祖原是湄州湾畔港里村人,父亲林愿、母亲王氏,生有一男五女,老俩口十分盼望再生一个儿子,便天天向观音菩萨祷告。到了北宋建隆元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傍晚,邻近乡亲看见一道红光直射林家,照耀周围的岩石都发红。此时,怀胎十月的王氏产下了一名女婴。因这孩子从出生到满月都不啼哭,父母便给她取名林默。林默幼年时比其他孩子聪明,八岁就能诵经,十六就能下海。经常奋不顾身在海上抢救遇难的渔舟、商船。宋雍熙四年九月初九,年仅28岁的林默与世长辞。历史学家说她是因抢救海难而勇敢献身,但民间传说是“白日飞升。说那一天林默告别父母和姐姐,只身登上湄峰,乘着彩云,伴着仙乐升天。

她过世后,航海的人纷纷传说看见一位红衣女子在海上救人脱险。由于民间对妈祖尊崇和供奉,妈祖显灵事迹逐渐的传入宫廷。宋绍兴二十六年,朝廷封赏林默为“灵惠夫人”,后陆续加封12次,封爵由“夫人”直至“圣妃”。清康熙统一台湾后,再加封为“天后”。到清末封号累达64次,并被尊称为“天上圣母”。

(大牌访)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妈祖庙宇建筑群是上世纪70至80年代筹资重建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为祖庙的大牌访,在这里可以仰望祖庙建筑群宏伟壮的全貌。这是寺庙的第一道门即山门,这座山门造型特别,为皇家城阙形制。这是因为妈祖的封号是“天上圣母”,为至高无上的女神。顺山门上来,面前这道门,称“仪门”,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个坚匾,写着“圣旨”两个字,又称“圣旨门”,暗示妈祖曾受历代帝王的各种封赏。

(太子殿)现在请大家随我去参观“太子殿”,即福建总督姚启圣所建的“正殿”。这就是妈祖亿万信徒心中的圣地。看那满屋的烟雾和信徒,大家就可以知道他们的虔诚。朋友们请看,门柱上的这幅对联,上联为十个“齐”字加一个“戒”,下联为十个“朝”字加一个“音”。大家可以随口念一念,这些都是巧妙的运用古代通假字的特点,所以不太好念。这“齐”呢可与“斋”字通假,而“朝”呢可与潮水的“潮”

通假。可读作“齐斋、齐斋、齐齐斋、齐齐斋戒;朝潮、朝潮、朝朝潮、朝朝潮音。”上联的意思是说信徒朝拜妈祖需先沐浴斋戒的虔诚;下联则表现的是朝拜妈祖的信徒就像湄州湾的潮水一样川流不息的朝拜盛况。这是我们莆田明代大才子戴大宾所作。现在请大家随我到殿内参观。大家请看,殿前端坐的这尊妈祖神像,她神态安祥、雍容华贵,一般称为“出巡妈祖”,这是木雕软身。1997年赴台湾巡游一百天的就是这尊神像。而在“出巡妈祖”像后还有一尊妈祖像为木雕硬身的“镇殿妈祖”。当软身妈祖出巡时,“镇殿妈祖”就在庙中接受信徒朝拜。大家看两边的神龛中,为妈祖陪神,称“十八阙仙班”。大家可以在这里烧烧香、拜拜妈祖。

(朝天阁)朋友们请随我继续登高去参观朝天阁,这里是中轴线的最高点。里面供奉的妈祖与别殿里有何不同?对,细心的游客马上可以看出里面的妈祖面相是黑的。这里有个传说,据说当年台湾信徒把妈祖分灵回去,途中航行数月,日夜焚香膜拜,虔诚的烟火熏黑了妈祖像的脸,于是台湾妈祖庙里供奉的都是“黑面妈祖”。因这朝天阁是台湾鹿港朝天宫捐建的,里面的妈祖影像也是鹿港朝天宫的“黑面妈祖”。

(妈祖公园)前面就是“妈祖公园”,这里有许多栩栩如生的石雕群,讲述的是妈祖的生平传说。现在请大家随我来瞻仰的石雕像。这尊石雕像是厦门大学艺术系李维杞教授于

1990年设计的。像高14。35米,用365块花岗石雕砌。象征着妈祖一年365天,天天保佑着大家平安、幸福。大家可以看到妈祖头戴凤冠,身着霞披,手持玉如意,仪态雍容,面部慈祥,遥望大海。妈祖眼望的地方正是我们的宝岛台湾。在台湾鹿港朝天宫有一尊一模一样的妈祖神像与之隔海遥望,共同维护两岸和平安宁。在这里我们也期盼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欢送辞)各位朋友,今天的妈祖之旅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大家的合作与支持,如果在旅途中小汪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最后忠心的祝福各们朋友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万事顺意!前程无亮!

第三篇:妈祖文化1

闽台民间信仰在推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以妈祖文化为例

摘要:

山水本相依,闽台骨肉亲。中华大一统、原定难分离。

自古以来,福建与台湾“地缘近,血缘亲、商缘广、文缘同、法源久”的关系就被人熟知。他们隔海相望,有着相近的民风民俗、语言文字、宗教与民间信仰。所以,大力推动和发展海峡两岸的民间文化交流应当成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任务。广大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两岸统一的基础。福建是祖国大陆对台文化交流最主要的省份,自1987年以来,台湾当局开放台胞回乡探亲以来,文化交流成为闽台民间交流的主旋律,而民间信仰始终贯穿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福建与台湾,拥有着最多信众的莫过于“妈祖”,本文主要探讨闽台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其对两岸关系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民间信仰、妈祖文化、两岸关系

一、闽台两岸的民间信仰起源与特点

闽台同根同宗,血脉相连,骨肉相亲。自周秦开始,闽越族人民度过台湾海峡,成为台湾原住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元以后,闽、粤先民前赴后继,移居台湾,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移民活动达到高潮。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前,台湾人口形成了闽粤籍为主的格局。

在这多次的迁徙浪潮当中,福建沿海失去土地的农民冒险横渡海峡到台湾谋生,而台湾还写潮流汹涌,台风、暗礁随时可能吞噬渡台者的生命,为平安渡台,移民船上除了载重物、农具外,往往随身携带祖籍地的神灵香火、祖宗牌位等,希望得到神灵祖先的庇佑,福建的民间信仰就是这样传到了台湾。

另外,还有一些信仰是通过“漂流”的方式传播到台湾。所谓“漂流”是指端午节前后,福建一些宫庙为了驱逐瘟疫,将神像安放在与真船一样的“王爷船”上,让它在海上随风漂流,有的“王爷船”随风漂流到台湾,台湾民众在海边拾到自海峡西岸漂来的神像时,即诚惶诚恐地为其立庙,加以顶礼膜拜。

渡台者到达台湾之后把随身携带的神像香火供奉于房间或公厝,朝夕膜拜,祈求庇佑。后来人丁旺盛逐渐形成了村落,这些福建人便修建庙宇,为神像塑造金身,以此来答谢神灵对他们的保护。现在,

1

台湾民间供奉的各种神灵,绝大部分由福建传入,祖庙都在福建省内。所谓“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福建文化移植到台湾并在台湾进一步发展的历史。在福建文化移植台湾并在台湾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福建民间信仰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福建的信仰到达台湾后很快能发扬广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别于正规宗教。它没有系统的宗教理论,没有严格的教规和严密的宗教组织。它兼收并蓄,信仰芜杂:

首先,闽台民间信仰的人数比例大,这与闽人祖先大量迁徙有莫大的关系。据台湾“内政部”的统计报告称,目前台湾的宗教徒几乎占总人口的90%;

其次,宗教与民间信仰的神灵种类繁多。两岸民间信仰所崇拜的神灵种类可谓多如牛毛。如果把它们归类起来,属灵魂崇拜的有195种,属自然崇拜的有20种,属庶物崇拜的有1种。在这众多的神灵崇拜中,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为仙人崇拜,第二类为先人崇拜,第三类为乡土崇拜。

再者, 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寺庙分布广。在福建地区,大街小巷、乡野路边随处可见宗庙,大多数为民间信仰的寺庙。另据1981年余光弘《台湾地区民间宗教的发展——寺庙调查资料之分析》一文的统计,早在二十多年前,台湾民间信仰的寺庙就已经很多了,

最重要的一点,台湾宗教与民间信仰大多与福建有密切联系,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台湾各地的妈祖,其祖地均在大陆。但因来自大陆不同的地方,故称呼各不相同,如来自莆田湄洲的称为“湄洲妈”,来自泉州的称为“温陵妈”,来自福建同安的称为“银同妈”。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关帝崇拜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由福建闽南(南安)传到台湾的;保生大帝也是由随郑成功去台的军民,从当时的福建同安白礁乡迎请到台南学甲的慈济宫。台湾民间崇拜肖太傅的大多是泉州籍人士,据调查,它源于泉州的富美宫、“省府王爷”。台湾民间信仰的开漳圣王是明末清初漳州人士移民台湾时带来的;三山国王是广东移民供奉的神灵,相传是潮州杨阴县的独山、明山、中山一带的保护神;台湾的广泽尊王又称保安尊王,祖庙在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主要是南安籍人士供奉;台北霞海城隍庙,在道光元年由福建同安移民奉请赴台。

最后,民间信仰与佛教、道教相互混杂的比较普遍。仅从宫观里供奉的神像来判断教派往往很难,除少教庙宇外,儒、道、释及民间

2

信仰中的神明几乎都可以供在一个庙里。福建与台湾的宗教与民间信仰,往往是三教合一。所以,人们可以看到道教宫观里往往前殿是祀道教的神仙,而后殿则祀儒家的先人或佛教的菩萨。

二、以妈祖信仰为例

虽然闽台民间信仰的种类繁多,但是在此文中,我们将着重探讨妈祖信仰。

妈祖信仰起源于我国一千多年前的宋代,相传是民间林默娘的化身。

林默娘为福建莆田湄洲林愿的第六个女儿,生于宋建隆元年,出生后不闻其啼哭,因而取名为林默,意为沉默的女子。她自小表现出神异的功能,读书能过目能诵,且能理解其含义。据史书记载,当她十几岁时有道家人士来往于她家看透病人体内病情,加上能说出别人的吉凶祸福,显得非常神异,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传说一天默娘正在织布,忽然眼前出现她父兄在海上遇难的惨状,她于是掩面泣哭。过了一会儿果然有其父兄在海上遇难的消息传来。由于她的特异功能,常为渔民预报海上天气变化,使人们避过了台风等自然灾害。当地的渔民非常感激她,把她当作神女、龙女来崇敬。

林默娘死于28岁那年,从此以后,传说航海的人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人们为了纪念她,建造了祠庙奉祀,望她庇护渔民的安全。从夫人到妃、到天妃、到天后、到天上圣母,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对她的崇拜愈加发展。为了纪念她,遂在妈祖的出生地莆田湄洲建造了妈祖庙宇。该庙系历史上最早的妈祖庙,故谓祖庙

三、闽台两岸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发展史 关于福建:

福建自古以来即是一个“信巫好鬼”的区域,这是培植民间信仰最好的土壤。对古代闽越人而言,世界万物都是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生存在的一个重要主题,即是协调自己与大自然精灵之间的关系。倘若人类因为无知得罪了神秘的情灵,那么人生的道路上将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是大自然中的情灵在对人类施以惩罚。因此,人类必须顺从这些精灵,时刻揣摩这些精灵的意志,为他们献上人类从自然界

3

中获取的精华,由此产生了民间神灵的崇拜。

闽台均是移民社会为主体的地区,闽台民众这种根深蒂固的信仰文化观念必然会随着他们的迁徙而传播。闽人渡台,许多是背着祖宗的牌位和神位到达新的生活地区的,宗族和神灵又将乡党聚合在新拓展的地区,这种现象在台湾比比皆是。由于闽人将信仰的元素分解到生活的诸多方面,例如家庭习俗、社会习俗、曲艺、艺术,乃至民间体育等等,福建渡台移民将这些“习惯”了的生活因子播撒到了台湾各地,并世代相延。

以妈祖信俗为例,其在莆田起源后先在福建省内传播,其后沿着南北两条线向外扩展。南线为广东省、香港、澳门、台湾,北线为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辽宁省等。在国内扩大影响的同时,妈祖也传向了海外。近邻的琉球、日本自不用说,在越南、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只要有华人足迹到达的港口,几乎都建有天后宫。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妈祖庙达到了2500处,分布在17个国家,信徒人数超过了1亿。

(图为台湾妈祖文化节)

关于台湾

台湾人的祖先大部分从福建渡海到台湾,在各种艰难险阻面前感到孤立无援,只能祈求神明保佑。如今虽然经济不断发展,科学不断进步,但仍不能消除民众对这种民间崇祀的需要。自祖国大陆对外开放以来,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交往出现热络现象,掀起一波又一波的

4

热潮。

据台湾有关统计数据,台湾现有居民2200多万人口,其中98%为汉族人,少数民族仅占总人口的2%左右;又70%以上的祖籍源自于祖国的闽粤地区。溯源人类亘古,纵览台湾历史,台湾祖先系与华夏民族一脉相承,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同为炎黄子孙,台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祖国大陆的移民史。

目前,台湾有800多座妈祖庙,信徒达1600多万人。1983年开始,就有台湾信众不顾台湾当局的阻挠偷偷绕道回闽谒祖拜庙。

1987年,台湾台南学甲镇的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带领保生大帝的信徒,冒着风险跨越海峡,回到漳州角美白礁宫谒拜祖庙。台中大甲镇澜宫多位董事也率团绕道日本,到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参加妈祖千年祭典,揭开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新序幕。

1988年,国务院批准湄洲岛对台胞开放。次年5月6日,台湾宜兰县苏澳南天宫董事会组织20艘渔船224名信众,冲破重重阻力,从海上直航湄洲朝圣,开创1949年后两岸大型船队直航的先例。

1997年,应台湾妈祖信众要求,湄洲岛妈祖庙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200多万台湾信众及各界人士前往顶礼膜拜,规模宏大、场面空前壮观,在台湾产生了轰动效应。 近几年来,每年都有10万人次台胞到湄洲岛妈祖庙谒祖朝拜,2006年已突破12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湄洲岛妈祖庙已接待130多万人次前往朝圣的台胞,湄洲岛对台客运码头接待台轮1500多艘次,湄洲岛妈祖庙与台湾800多座妈祖分灵宫庙建立了联谊关系,还与一些台湾妈祖宫庙结成至亲庙。

与此同时,台湾关帝信众也不断回闽寻根谒祖。漳州东山岛关帝庙是台湾470多座关帝庙的祖庭,庙中关帝神像曾从东山岛出发直航抵达台湾并巡游达半年之久,令30多万台湾信徒争相膜拜,轰动全岛。此外,还有台湾陈靖姑和保生大帝的信众等每年也不断组团赴闽寻根谒祖。

四、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在民间信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不得不说,民间信仰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中国人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秦汉时期,方土徐福三次东渡求仙,秦始皇亦多次巡幸山东半岛,汉武帝步求仙后尘有过之而无不及,虽未能如愿,却无意间推进了造船、航海和港口业的发展。自汉代开

5

始,由于开辟了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绵延2000多年的中外贸易和东西方交流,成为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线,海外交往势盛而时久。以古代“四大港口”之一登州港为始发港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与朝鲜、日本等西方诸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带动了渤海和山东半岛航海业的发展。南路”之广州的远洋贸易可直达亚历山大港。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可与世界名港亚历山大齐名。

至元朝,因沿海遭倭寇侵扰,海上对外贸易相对减弱,但国内南北万余里海上航线和南北河漕贸易相对增强,后因定都北京800年时政的相对稳定,国内沿海港口亦日益兴盛起来,逐步进入黄金时期。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尚早半个世纪,更是无与伦比。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

远在十世纪,中国就出现了指南针。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力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中国的航海事业也为大陆居民到台湾生活做出了贡献。明天启年间颜思齐有组织有规模的聚众移民发生后,台湾的漳泉移民已有一定的数量,并形成了“十寨以居”的汉人集聚区;两岸的商贸往来和渔业活动遂渐趋旺盛。为求航海安全漳泉东渡之移民或往返之船民多习惯将妈祖神像恭请于船上以作护航,故民间则有“船仔妈”之相称谓。自颜、郑至荷据时期台湾汉人的宗教信仰及妈祖信仰活动,西方人如1650年居住于台湾的苏格兰人David Wright和1660年被派往台湾的瑞士人Albrecht Her port,都曾有过资料记载。

郑成功率军克虏平台形成了台湾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潮,由此也推进了台湾地区妈祖信仰的传播。随军闽南水师官兵和船员普遍信仰妈祖,自然将其供奉为护海女神,该时随军入台的妈祖,也被民间称为“护军妈”。关于“护军妈”的传说则尤为神奇,有曰:鹿耳门一战,荷人占据鹿耳门港口,港道狭窄而淤浅,又遭荷人预先打沉船板而堵塞,使船舰无法进出而被视为关隘险要;经郑军上下祷告妈祖,港道潮水增涨丈余,遂使郑军船舰顺利进港而打败了猝不及防的荷军。至于明郑时期台湾是否建造了妈祖庙,有学者考证至少建有两座宫庙,即安平天妃宫和开基天后宫

6

五、如何运用妈祖文化推动两岸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江泽民同志也曾阐述:“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循迹台湾移民开发之历史,探究闽台妈祖信仰之渊源,深入领会哲人的至理真言,我们不仅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妈祖文化的现实意义

1、加强政府政策的扶持,加强两岸以妈祖文化为纽带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合作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06年妈祖文化旅游对接与合作意向书在湄洲岛签订。2007年11月1日在湄洲岛举行了海峡妈祖文化旅游合作联谊会,共同建议:打造环海峡妈祖文化旅游带;开辟朝圣旅游航线。

2、借助媒体,拓展妈祖文化传播平台

在媒介时代,民间信仰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妈祖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包括报刊杂志、影视媒介还有互联网等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

妈祖文化要借助媒体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其影响力,首要要解决的是传播平台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通过妈祖宫庙与媒体合作的形式,比如在电视频道中设臵专门的栏目,在相关的网站上设臵专门的频道,或对妈祖祭祀、宫庙联谊等文化活动进行重点关注和报道,影响内容的制作可以交由影视制作公司完成,经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由政府、文化组织、民间募捐或宫庙自筹的形式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发自己的传播平台,比如创办自己的刊物或者自己的宣传网站等等。

3、发展妈祖文化产业,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今年,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妈祖文化完全可以和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传媒产业等等结合在一起。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一系列妈祖题材的动漫、影视作品相继开拍、面世。2007年7月,由台湾中华卡通制作有限公司与北京电影集团联合影视公司合作出品的数字动画片《海之传说——妈祖》,历时三年成功上映;2008年末,以妈祖文化为题材的大型原创动画

7

连续剧《妈祖》在福州开机制作,这是海峡两岸首部以妈祖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动漫剧;2010年5月,内地首拍28集电视连续剧《妈祖》在福建莆田湄洲岛开机等等。

除此之外,利用妈祖文化的历史传播轨迹,也可以在台湾和东南亚等地发起大型的寻根之旅或者是妈祖文化的探索之旅,并把这个活动打造成精品活动,并由此制作电视和网络节目,推动一系列文化产业的发展。

4、发挥民间的力量,继承和丰富妈祖文化的内容

众所周知,孔子学院已经为传播中华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妈祖文化的传播也可以借助孔子学院的经验。在国内外创办妈祖学院,让更多对妈祖文化有兴趣的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妈祖文化,并在传播妈祖文化的时候不断发展妈祖文化新的内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我们可以举办妈祖文化的主题摄影大赛,全民DV大赛,影响文化节活动等等,并把获奖作品公开展示展映,可达到扩大妈祖文化影响的目的。

5、加强景区建设,改善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游客

全世界各地都有妈祖庙,受众不计其数。政府要加强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的交通、住宿、饮食等条件,建立妈祖文化的品牌意识做大做强,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据统计,每年赴湄洲岛进香朝圣的人数都超过百万,北港朝天宫每年进香的人数达几十万,天津天后宫每年也有数十万的香客来此进香。数字的背后是对当地文化、旅游、商贸经济的巨大推动。

六、依托海西经济区总体规划,大胆尝试在福建省内建立以妈祖文化为主体的闽台两岸文化大交流大发展的“妈祖文化特区”。

福建省作为最早一批改革开放的沿海强省,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还拥有客家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商业文化等诸多文化资源,与多元文化异彩纷呈的台湾仅一海之隔,并与之有着割不断的亲缘、地缘关系,与海外的联系亦紧密深远,再加之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福建平潭岛在与台湾合作开发建设方面诸多先行先试的特殊灵活政策,福建的经济文化发展必将实现新的飞跃。“妈祖文化特区”的设立必然带来海外同胞的强烈认同,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大业。

6、举办两岸妈祖文化节等活动,加强台湾人民归属感 一方面适时举办如妈祖文化节为主题的纪念活动,邀请台湾妈祖

8

信众来参加。如2011年4月15-16日,高雄溪洲朝天宫组成115人的进香团,奉请已分灵台湾286年银同黑脸三妈,以及在台再分灵的23尊妈祖神像,首次回银同天后宫祖庙谒祖进香,并举行祭天、布施等民众活动。

另一方面,为纪念妈祖分香到台湾,可以促成妈祖巡游台湾,通过宗教文化交流,不仅宣扬妈祖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救苦救难、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且更注重突出和平女神的形象,突出“祖国和平统一”的主题,进一步拉近福建与台湾的距离,特别是与台湾中南部基层民众的关系,宣扬两岸和平一家亲的理念,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

六、重视发展妈祖文化等民间信仰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作用

其一,以中华文化为深厚背景、又属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妈祖文化,是维系两岸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国土统一的重要基础。这是继续增强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活动的前提条件。妈祖信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民间信仰的一部分;妈祖,是海峡两岸民间百姓共同信奉的神祗,也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海峡两岸民间百姓对妈祖的共同信仰,体现了两岸人民对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其二,基于当今海峡两岸政权分立、国土分裂的现状,具有着广泛民众基础和民间信仰特点的妈祖文化活动,无疑将是扩大两岸交流、促进两岸关系的重要平台。这也是继续增强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活动的客观条件。

其三,妈祖文化作为一种民间传承的信仰习俗,固然有其糟粕和精华,我们应当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海峡两岸妈祖文化的交流活动,则是促进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七、依托妈祖文化,展望两岸未来

在收集了大量的妈祖文化的资料后,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闽台民间信仰交流应该得到充分地利用。

1、民间信仰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文化背景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得以实施的重要因素,文化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是一种社会保障,而活跃的文化又将促进经济的发展。福建是台商来大陆投资最早的省份之一,闽台

9

的地缘、亲缘乃至神缘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2、以文化交流互动来促进祖国统一。这一方面我们还要做许多工作。 海峡文化的交流,包括闽台宗教文化的文流,可以做许多民间性的交流工作。要让台湾人民的心向往祖国大陆,两岸民众的心永远相连,就要充分发挥文化在促统中的作用,使文化形成一股强大的促统力量,因为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影响最能深入人心,,也最会深得人心。

3、求同存异,注意方式方法。

尽管两岸文化一脉相连,同宗同根同源,有着永远割不断的多缘性文化纽带,但是台湾与大陆毕竟相隔多年。我们应本着共性包容个性、求同存异的原则和实行更加开放的文化政策,来加快两岸文化交流互动,促使两岸人民在文化层面上达成进一步共识、取得共鸣,难解难分,最终促进两岸和谐统一。

审视两岸前景,仍须通过文化的互动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民俗信仰的东西以及那些民间民俗的节庆活动,通过正确引导也能成为连接两岸人民的桥梁,这样更可以贴近台湾民众。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闽台宗教文化的交流互动依然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进行这项工作过程中,我们应正确认识闽台宗教文化的异同,相互取长补短;建立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的架构、促进良性互动.扩大交流广度深度、发挥交流效果;注意方式方法,避免政治化倾向。

后记

在走访了莆田市湄洲岛管委会和泉州天后宫后,在翻阅了大量的闽台文献后,在调查了众多民间说法后,“闽台缘”队终于完成了这洋洋洒洒的9000余字,深感不易。最初有研究民间信仰的想法是在刚上大学时,几个外地人,当看到福建人对民间信仰如此坚持和传承的时候,惊讶是不言而喻的。在福建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我们也看到了民间信仰对台湾人民的感召力,深深地认为民间信仰会为台湾的回归做出杰出的贡献。所以我们开始了寻梦之旅——闽台民间信仰将如何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成为了我们的研究内容。也许由于时间紧迫,论文质量不高,但是这依然无法阻挡我们对闽台文化探讨的热情。

妈祖文化发展现状调查

10

您好:

我们是华侨大学的学生,正在做关于《闽台两岸民间信仰在推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的社会调查。妈祖文化始于宋朝福建,以妈祖信仰为核心,是广泛流传世界各地集神话、民俗、祭奠、艺术、信仰与审美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形态。为了了解妈祖文化现状,更好的继承和弘扬妈祖文化,特开展此次问卷调查。如此调查会耽误您2分钟时间,请您支持和谅解。

1,您了解妈祖的生平事迹吗?

A、十分了解 B、比较了解

C、有点听说

D、不了解也不想知道

2、听闻妈祖文化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只是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文化遗产,此传言是真的吗?

A、真的

B、假的

(

1、2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家对妈祖都有一定了解,但都不深。特别是第二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真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个是假的,这些人自不必说,除此之外,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很多答对的人也是猜的。这是我们设计问卷的一个小漏洞,但是也反映出人们虽然听说过妈祖,但是对妈祖文化的了解都不深。)

3、每年农历3月23是妈祖的诞辰,您周围有没有类似庆祝祭祀的活动?

A、有,本人有参与

B、有,见过没参与

C、没有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发现,在调查的人中,真正参加过妈祖祭祀的人很少,大多数人都见过没参加甚至根本没有见过。由此可见,妈祖文化并没有很普及,但是在调查途中我们发现,很多地方对妈祖的叫法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地方把妈祖成为“娘娘”。)

4、您认为妈祖文化节的举办会不会对当地经济和知名度带来利益? A、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意义很大

B、虽然带来了一些收益,但影响不大

C、 没有什么影响 D、不清楚

11

5、您觉得妈祖文化和您的生活习性相关吗?

A、很大

B、有影响,但不大

C、没什么相关

6、您认为妈祖文化在近几年里的知名度有何变化?

A、更有名了

B、没什么变化

C、知道的人越来越少

7、您认为当地政府在保护和传播民间信仰方面的政策 A、很好,效果很显著

B、有一定作用、但还不够完整,需要改善 C、没什么作用

D、宣传力度太小,自己都没听说过

(在四个问题里我们发现,虽然这几年妈祖更有名了,但大多数人认为妈祖文化对自己的生活习惯影响不大甚至没有影响,而且人们认为政府在传播与保护文化方面做的工作虽然有一定作用,但是不够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播民间信仰,完善相关的政策;也可以看出大家只是知道妈祖文化,但是了解不深,信仰的人更少。)

8、你认为妈祖文化相关产业的市场前景如何,如旅游业、服务业、加工制造业?

A、比较乐观

B、发展中,但是前景渺茫

C、没希望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家都觉得发展妈祖的相关产业有一定的前景,但是在乐观还是渺茫的问题上,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大家都比较看好妈祖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

9、您认为妈祖文化的特点是?(多选) A、大陆和台湾联系的纽带

B、是唯一的海上女神,保国护民 C、妈祖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B选项跟C选项自不必说,妈祖文化悠久的历史跟唯一海上女神的地位这个是众所周知的。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调查的两岸三地的人中,大多数人都认为妈祖是大陆和台湾联系的纽带,在调查的多名台湾人中,两个都认为妈祖文化有利于两岸的交流跟友好发展。)

10、您平时从哪些途径听说妈祖文化?

A、电视

B、网络

C、报刊杂志

D、相关文献

E、家族信

12

F、外人口中听说

G、旅游

H、我都没听说过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发现,电视作为传统三大媒体之一,对妈祖文化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旅游的作用也不可小视。由此可见,发展相关的旅游业的前景还是不错的,另外,在妈祖文化的传播方面,在继续发挥电视的优势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拓宽妈祖文化的传播途径,让更多的人更深入地了解妈祖文化。)

11、您认为更好的弘扬和发展妈祖文化的建议有? A、加强政府(上级和当地)的支持

B、加强妈祖文化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住宿、特色民俗

C、加强闽台两岸间的民间信仰交流

D、借鉴其他地区成功案例,如鼓浪屿和舟山

E、借助各种媒体加强宣传力度,如电视、广播、网络 F、定期举办妈祖文文化节

G、降低当地景区的旅游成本,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H、其他,如您有更好的建议,请写下来: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发现,在给弘扬很发展妈祖文化的建议中,大家唯一不太认同的就是降低景区旅游成本的建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人认为很多妈祖文化的景区建设很不好,所以很多人认为降低景区成本只会导致景区质量的下降,这样会更不利于景区的建设。)

12、您是哪里人? A、福建省

B、大陆地区除福建省以外 C、港澳及国外侨民 D、台湾地区

13

第四篇:福建妈祖文化

起源:

妈祖,原名林默,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湄洲湾北岸贤良港。林默幼年时就聪明颖悟,过目成诵,她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平素精研医理,教人 防疫消灾,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被称为“神女”、“龙女”。 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林默羽化升天,年仅28岁。从此以后,传说航海的人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世界各地有两亿多的妈祖信众,在台湾妈祖信众占人口的三分之二。妈祖文化流行于汉文化圈内上千年,是一种源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

目前海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妈祖与关羽、岳飞一样,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她姓林名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卒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是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位民间女子。传说中,妈祖出生当天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满屋红光,晶莹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由于自出生至满月一声不哭,故取名林默。她熟悉水性,能驾云飞越大海,拯救海难,在湄洲湾海域遇风触礁蒙难的船只常得她的救助;善观天象,预知天气变化,能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 她还精研医理,能用草药为人治病,救人防疫减灾。她的志向是终生以慈悲为本,以济世救人、扬善除恶为己任,故而矢志不嫁,连父母也不得不顺从她的意愿。28岁时,于重阳节前一天,林默告别家人,直上湄峰峰顶,化作一道白气,冲上天空。此后乡亲们便时常看到她显灵,或盘坐于云彩雾霭间,或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拯救遇难的渔民,于是就在她升天之处建成祠庙,尊称她为“妈祖”,虔诚敬奉。民间也有“林默是在拯救海难时不幸遇难”的说法。

有关学者认为,妈祖信仰的产生和远播是北宋以来中国海事活动频繁及朝廷加以利用宣传的必然结果。北宋时期,中国航海业已日益发达,福建沿海已开始成为航海转运的一个要地,由于海上航行常常遇到狂风巨浪的袭击,航海人普遍产生了祈求神灵的迫切心理,妈祖信仰便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古代中国人认为水神应属女性,而妈祖恰巧又是女性中的人杰和航海者最敬仰的一位海神,因此,在当地士宦的提议和倡导下,朝廷也频频给予妈祖赐封,妈祖的地位越来越高。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妈祖被赐封“护国庇民妙济天母”,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赐封为“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天上圣母”和“天后”从此便成了妈祖的圣称。随着妈祖从一个民间女子逐渐演变为“天后”、“天上圣母”,妈祖信仰也逐渐从湄洲岛走向全世界,建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的湄洲祖庙也很快成为妈祖文化的圣地和海内外妈祖信众崇仰的中心。此后千年,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纷纷创建妈祖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妈祖庙近5000座,信奉者近2亿人,近年来,专程到湄洲妈祖祖庙祭拜的信徒年均已达百万人次。台湾地区是妈祖信徒集中的地方,目前岛上有大小妈祖庙800多座,信众逾千万,每年专程到湄洲妈祖祖庙祭拜的台湾信徒均在10万人以上。有关学者认为,不同人群对妈祖这位历史人物的一致认同,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及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赞美。妈祖文化的内核如热爱祖国、热爱和平、除暴安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等,凝聚了中华传统美德,值得大力弘扬。 活动:

祭祀妈祖活动,有着其独特的方式与内容。但凡有奉祀妈祖的宫庙,其祭祀活动方式与内容也大致相同,其中以莆田湄洲祖庙最为典型。祭祀活动一般分为五大类:一是大醮,二是清醮,三是出游,四是“回娘家”,五是“分神”。

大醮

大醮是大庆典的纪念活动,如祖庙落成,开光,千年祭等。此时祖庙内要演奏五锣鼓,放铳炮,演木偶戏,奏八乐鼓吹,演莆仙戏。演戏时规定必须先跳加官、演八仙、状元游街,以后才能正式开演节目.祖庙内还要请经师、和尚各九人做道场法事,同时经师和尚要配备自己的吹鼓手演奏。整个庆典活动规模较大,形式隆重,1986年祖庙举行妈祖升天千年祭时,还特地出版画册纪念。

清醮

清醮是常年的纪念活动,在妈祖生日(农历三月廿三)和妈祖升天(农历九月初九)举行,这是俗定常规的春秋二祭活动。此外,还有妈祖元宵和农历八月十五庆贺中军生日,但因为中军是妈祖属下,所以庆贺只在中军殿内举行。

(1)妈祖元宵

妈祖元宵的正日在元月初十,主要是人们敬请妈祖庆元宵。由于湄洲除祖庙外,境内还有15座妈祖宫奉祀妈祖,所以庆赏元宵的活动,是从正月初八日始至十八日止。各宫妈祖神像将先后抬到祖庙上香,随从的仪仗队设有大旗、大灯、大吹鼓,还要放铳炮,由各宫福首主持进香。祖庙请道士做醮,供品由平时祈求、许愿的信徒提供。在奉祀时,还须演奏鼓吹八乐等。按惯例,敬请妈祖庆元宵活动首先由湄洲山尾宫抬妈祖神像到祖庙,然后妈祖出巡庆贺元宵。仪程有“摆棕轿”、“耍刀轿”等场面壮观和热闹非凡的文娱表演以及“妈祖出宫”、“回宫”活动。

(2)妈祖生日

农历三月廿三是妈祖诞辰纪念日,人们俗呼为“妈祖生”。此时的庆典最为热闹,其隆重程度甚至超过春节。该日由各中正福首一人总筹其事,各宫头人各负执事之责。庆驾活动自从三月初五开始到廿三止。廿三日,祖庙正式举行庆贺,自廿二晚间开始,先鸣放铳炮,后做醮,照例奏鼓吹八乐、演戏。 庙内供品有:五牲、五汤、十锦。五牲,即全猪、全羊、鸡、鹅、海味。五汤,是用桂元干、芡实、莲子、红枣、柿饼五种果实做面汤点。十锦,是用白豆着色,排出十种花样及文字,分别放在十个小碗内,是干品。此外,还有烧金、“表礼”。

(3)妈祖升天日

农历九月初九的妈祖升天纪念活动,因为是忌日,纪念活动的特点是戒荤,供品不备五牲,一律用素食,祖庙内行三斋六戒,从九月初六至初九止。 据湄洲祖庙载,对于天上圣母三月廿三寿诞春祭及九月初九祖庙圣母秋祭,都有一套严格规定的供品底数。春祭开祚发赏也都有定规。

出游

出游是湄洲全境祈求妈祖平安的一种活动仪式。目的是请妈祖巡游全境,扫荡妖氛,庇护阖境黎民平安顺意。这种出游,不一定每年都举行,出游的日子也不是固定的。

每年二月初一日,即湄洲岛习俗的“头牙”(莆田境内其他地方“头牙”为二月初二),人们将在妈祖神像前问卜祈安,如“卜杯”同意,则在祖庙做祈安法事,演戏等;如“卜杯”不同意便决定出游。 此时,全乡耆老集中祖庙决定出游主持人,再由“卜杯”确定出游的月份,然后择日师推算出游具体日期。出游的那一天,湄洲全境15宫的妈祖同祖庙的妈祖(称妈祖)全部抬出去巡游并规定到下山宫驻驾1天。诸宫妈祖东西两行排列,妈祖金身排在东边首席。 出游后,再由“卜杯”决定妈祖回驾祖庙的时辰。妈祖圣驾回銮,先是五驾、中军,继为妈祖,后为各宫妈祖相随。下山宫的妈祖排在最后,因为它是妈祖驻驾时的宫庙主人。

“回娘家”与分神

分神是外地妈祖执事人员到湄洲祖庙的请香仪式,故称“分神”又称“分灵”。通常是外地妈祖庙有庆贺活动或节日时,虔城的信徒不论远近,专程回到湄洲祖庙,敬请妈祖驾临该地妈祖宫观赏,赐福。 “分神”后,“香火”即留该处,不再送回。以后如有活动,仍然再行请香仪式。所以,分神一事,在湄洲祖庙多则一日数十起,尤其是每年三月廿三妈祖生日时为盛。据查,妈祖“回外家”的情况与“分神”是一样的。

妈祖文化的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中国人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秦汉时期,方土徐福三次东渡求仙,秦始皇亦多次巡幸山东半岛,汉武帝步求仙后尘有过之而无不及,虽未能如愿,却无意间推进了造船、航海和港口业的发展。自汉代开始,由于开辟了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绵延2000多年的中外贸易和东西方交流,成为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线,海外交往势盛而时久。以古代“四大港口”之一登州港为始发港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与朝鲜、日本等西方诸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带动了渤海和山东半岛航海业的发展。南路”之广州的远洋贸易可直达亚历山大港。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可与世界名港亚历山大齐名。至元朝,因沿海遭倭寇侵扰,海上对外贸易相对减弱,但国内南北万余里海上航线和南北河漕贸易相对增强,后因定都北京800年时政的相对稳定,国内沿海港口亦日益兴盛起来,逐步进入黄金时期。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尚早半个世纪,更是无与伦比。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

远在十世纪,中国航海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也首先发明了隔舱航舟,万一海上遇难触礁,即使撞破一角,一舱,而船体的大部尚能上浮。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力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四海龙王”,因传说其能施风布雨,兴涛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这种想象中的自然神形象丑恶,东海龙王敖广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视为凶神,加上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亦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至宋初莆田湄洲湾出现了年轻貌美,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死后被人们祈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明万历年间高澄前往琉球,在他的《使琉球录》一书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说:“船摇荡于暴风雨中,篷破、杆折、舵叶失、舟人号哭、蕲于天妃,妃云立即换舵可保平安。在巨浪中舵叶重二三千斤,由于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换舵须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数十人举而有余”。南宋开禧元年的紫金山击金和合肥的解围,也是以妈祖的精神作用来鼓励士气的。自南宋起,例定舟内载海神航行,朝夕拜祈。元代采取丞相平章国耶律楚村和名相伯颜的“南粮北调”的主张,起初官方造舟把国家粮食直接由江南粮区海运到直沽,后来改雇用民间舟舶包运,有私商兼任海上运输,一时间自广州至天津天妃宫接踵而起,足窥航海者对妈祖的信仰程度。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南洋群岛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国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发展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妈祖,称为“开如妈”,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故此,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作为古代北方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蓬莱阁天后宫和登州港在妈祖文化的北上和中国与东方诸国的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蓬莱阁天后宫建于1122年,比“世界三大妈祖庙”之台湾北港朝天宫和天津天后宫及台湾最早的澎湖天后宫早200多年;比中国第一个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泉州天后宫(公元1196年)亦早数十年。史料记载:“宋徽宗时,赦立天后圣母庙,乃于阁之西营建焉。时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计建庙四十八间。”。作为妈祖庙之“鼻祖”的湄洲妈祖庙,建庙时仅“落落数椽”,直至清乾隆年间才逐步形成99间斋房,由此可见蓬莱阁天后宫建造时的规模。另外,与蓬莱阁天后宫齐名的、一度被称为“天下第一娘娘庙”的长岛显应宫(庙岛因此得名),在中国北方妈祖庙宇中也占有显要“席位”。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高丽恭愍王的贺正使李崇仁出使南京回国时在赞美登州海道的诗《留沙门岛(沙门岛即古时蓬莱以北的长岛庙岛),奉呈同行评理相君》中写到:“沙门翘首立多时,暮景撩人欲赋诗。神妃享祀应需报,海若潜形不敢窥„„”。由于蓬莱与长岛为中国南北和东西方水路交通枢纽,地理特殊,在“起航先拜妈祖,有船必有妈祖祈像”这种古代传统的、普遍的信仰下,蓬莱阁天后宫和庙岛显应宫所肩负的使命是可想而知的。

古代登州是广州至京津海漕运输和朝廷与东方诸国交流的中枢,是承担北方贸易、外交、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港口,其地位远远高于后来的广州、泉州、明州、扬州“四大名港”。 首先,妈祖是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沿广东、福建至京津及东北的海上漕运航线传到渤海湾沿岸,并与地方文化相融合,与城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妈祖文化迅速得以传播,逐渐成为当地的民众信仰,以致“航海者祀之极为虔诚,一般人民亦渐信仰„„天后遂成为掌司各事之神”。2001年天津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举办的“妈祖文化与沿海城市的兴起”学术研讨会,有学者在考察妈祖文化落户天津并对这个城市进行孕育和催生的过程后,发现其沿革轨迹是“先人后庙,以庙聚人”;接着“以庙兴城,以庙兴市”,形成庙旺城兴的良性互动态势。如果说天津当初是“以庙聚人”,那么登州可以说是“以城兴庙”。登州是当时连接中国南北尤其是出入津京的海上交通枢纽,为北方第一大港,航海与妈祖又密不可分,故此,妈祖文化由南传入后迅速被当地文化和民众信仰所接受,继尔借港口特殊的地理和海上交通优势得以消化、容纳,逐渐成为当时北方海洋文化的主导。同时,妈祖文化的传入也为登州聚集了人气,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形成了庙与城良性互东,相得益彰的势态。蓬莱阁天后宫建于宋徽宗第一次(宋元明清四朝共36次)对妈祖褒封的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建庙之早,即使在妈祖文化的滥觞福建沿海地区也是凤毛麟角,无疑为北方建造最早、当时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加之登州港无以替代的区位条件,如此说,登州及其蓬莱阁上的天后宫是中国古代北方妈祖文化的渊薮不足为过。

妈祖文化由南至北,再由北沿“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等东北亚国家,最终北上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地区,作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妈祖信仰与妈祖文化传播中心的登州古港,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登州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载:“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是以登州港为起点,分为两条,一条是从登州港出发,渡渤海海峡到辽宁旅顺口,再沿辽东半岛到鸭绿江口,然后沿朝鲜半岛南下,过对马海峡到日本;另一条从登州港出发,经八角、芝罘,再渡黄海,到朝鲜仁川,然后沿朝鲜半岛南下,过对马海峡到日本。隋唐是我国古代海上贸易和对外交流的鼎盛时期,尤其唐中期以后,登州以其特殊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港,在唐廷与朝鲜半岛及周围诸国的外交与贸易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宋时辽国屡屡北犯,但由于内地通往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被阻隔,两国间的交流势必靠海上船队来完成,加之宋代的造船水平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及指南针的发明与使用,航海更加安全,航线距离明显缩短,两国的使臣和贸易来往频繁,锐势不减。北宋灭亡,南宋与金争战于山东半岛,海上航线南移,元朝主要发展陆上交通和海上漕运,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束缚。但是,由于从松都附近港口横穿黄海至朝鲜半岛的航线太长且十分危险,曾多次遭遇海难,定都南京的明廷接受高丽国王的请求,答应改道经辽南渡海至登州,并于1376年升登州为府。《明实录》中提到建立登州府原因时载曰:“时以登、莱二州皆濒大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故此,明初登州古港仍然是高丽使者上路和起航的主要海港„„那里有船,那里就有妈祖,那里有华人,那里就有妈祖庙。信仰无国界,“海上女神”由蓬莱随船沿登州海道飘洋东渡,为远行者送上一方平安,一份祥和。

在科学技术史上,妈祖庙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古代有一种航海习俗,新船下水出航时,必须同时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妈祖庙内,这样妈祖就会时刻关心此船的安全,许

多妈祖庙内便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山东长岛庙岛与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威远号”军舰模型。这些船模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一批妈祖庙古建筑,如福建泉州、山东、江西景德镇、广东澄海、贵州镇远和宁波庆安会馆等天后宫,从庙宇结构造型到各类雕刻构件,都是极为珍贵的古代建筑艺术精品。此外,各地妈祖庙还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后宫存有一幅明代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利用星图定向航海的难得的实物资料。天津天后宫所存的灭火“水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机械消防器材之一。

妈祖文化的形成其本身也给人类留下了相当的精神财富。目前,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百万字。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客肇祖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天后》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反响。台湾学者李献璋自60年代起,经过20年的研究,终于写成了《妈祖信仰研究》一书,成为妈祖研究第一部学术性较高的专著。自80年代起,台湾、澳门、厦门等地掀起了妈祖研究热潮,举办多次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了《海内外学人论妈祖》、《妈祖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祖庙》、《湄洲妈祖》等近百余篇学术专著。近年来,各地的“妈祖文化旅游节”亦似雨后春笋,如天津、澳门、福建等地大有“妈祖文化,独占鳌头”之势,可见妈祖文化的生命力。

千余年来,无论朝野和民间怎样对妈祖崇拜无限,爱戴有加,从今天唯物论角度讲,妈祖信仰是无法避忌“迷信”之嫌的。但是,抛去其“升天”、“显灵”等纯唯心思想,从妈祖人文层面看,其信仰的当代功能还是显而易见的。

价值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海峡两岸应该扩大交流交往,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福建和台湾,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联系;民间信仰、民俗文化同

根同源。许多台湾的妈祖信众冲破重重障碍,辗转到福建莆田祖祠和祖庙来朝拜。今天,台湾妈祖信众占台湾人口的三分之二,妈祖文化联系、滋养、影响着两岸同胞,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和精神纽带。深入研究妈祖文化,保护妈祖文化遗产,对于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具有积极意义。

妈祖文化的人文价值

妈祖信仰肇始于宋朝的福建,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在中国沿海地区拥有众多的信众,不仅从福建传播到台湾,并且随着华人足迹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联系世界华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妈祖信仰为核心,形成了以宫庙建筑、雕刻、文献等有形文化和神话、传说、故事、祭典、民俗、艺术等无形文化为基本内容的民间文化。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过程中形成、积累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妈祖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首先,妈祖的形象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善良、智慧和正义的化身。例如关于妈祖一言一行的口传故事和神话描述,都反映了人们对扶危济困、舍身助人等高尚品德的颂扬和追求,从而激励人们积极向善,涵养一种朴实而崇高的人性品质。关于妈祖优良品行的口传故事和神话描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属于舍身拯救海难,有的传说甚至认为妈祖的升天羽化也与此有关。这类传说中的妈祖多是以奋不顾身的形象出现,不顾自身安危,以救人性命为最高追求。第二类属于以治病救人为主体的行善之举,包括祈雨解旱、排涝救民等,并且以急人之所急、不取报酬、无偿奉献等为其突出的表现。第三类是以斩妖除怪为主题,通过为民除害而为民造福,显示了一种嫉恶如仇的侠义品质。第四类则是属于日常生活故事,却也显示了妈祖可敬的道德品质,如孝敬父母、和睦邻里等。不论哪类传说,都体现了妈祖的正义、勇敢、无私、孝悌、仁爱、乐善好施等美德,对于提升人们心性、净化社会道德,都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妈祖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普世性,反映了一种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和深切的人文关怀。譬如妈祖传说中的拯救海难,并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平民百姓。妈祖不仅拯救急风暴雨中的平民渔船,而且也积极襄助海上使节船等官方船只,甚至还救过前来中国的荷兰番船,所救治的病人也涉及福建、江浙、广东、台湾等地的平民和官员。不论是救苦救难、乐善好施,还是斩妖除怪,都以拯救生命为最高宗旨,以追求生活幸福、社会和谐安宁为目标。时至今日,妈祖的文化精神对于弘扬正气,促进精神文明,仍有社会文化价值。

再次,妈祖文化不是一种考古的“文物”,而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其包含的文化纽带意义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俗话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福建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有一千多万,他们把妈祖信仰带到了世界各地。凡华人所到之处,都要设立会馆,会馆中必设妈祖神座;即使是在海洋中行驶的各国商船,只要有中国水手的,也必有妈祖的木雕神位。例如,新加坡的天福宫就是1839年新加坡船员从泉州运去建筑材料兴建的。又如,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属下有27个兴安会馆,每个兴安会馆都在最高一层供奉妈祖。在巴西、加拿大、墨西哥等国的华侨居留地,也都有妈祖庙。可见,妈祖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中起着联系乡谊、敦睦亲情、寻根怀祖的重要作用。日本鹿耳岛大学民俗学教授下野敏见认为:“妈祖不仅是东南亚的,而且是世界性的信仰传播。”在今天的福建和台湾省,妈祖也是影响最大的神灵。妈祖信仰是维系海峡两岸关系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福建与台湾距离最近,语言相通,神缘相同,民俗相近,尤其福建是妈祖的诞生地,而妈祖信仰在台湾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因此,搞好妈祖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必将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发展现状: 可喜: 两岸妈祖文化交流日趋活络,对促进两岸和平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大陆和台湾,同根共祖,千余年文化传承,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民族意识。妈祖是中国的“神”,妈祖之爱国也决定了其信众的爱国。1989年5月6日,200余名台湾同胞冲破台湾当局的禁令,乘船直抵湄洲朝拜妈祖祖庙;1997年1月至5月,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3天,驻跸36个宫庙,接受台湾妈祖信众1000万人次的朝拜,在台湾岛内引进了巨大反响。2002年7月25日,妈祖金身直航澎湖,万人朝拜,其情景使人热泪盈眶。2004年10月21日早上8点,湄洲妈祖金身从莆田市湄洲岛妈祖祖庙起驾,在54位护驾团的陪同下,从长乐国际机场乘飞机飞往澳门,参加第二届澳门妈祖文化旅游节。2005年,连战和宋楚瑜先生分别为湄洲妈祖祖庙题词:“神昭海表”,和“圣德配天”。这就是妈祖信仰的凝聚功能。如今,妈祖已成为海峡两岸通商、通航的和平象征,成为统一祖国,沟通两岸往来的和平女神。妈祖信仰中的这一功能还将继续发挥作用,直至祖国的完全统一。

忧:许多妈祖文化的有形遗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或在修复、重建中造成极大的损害。例如福建湄州的妈祖庙,是世界各地妈祖庙的祖庙,在世界各地的妈祖信众心目中有较高的地位。历史上的湄州妈祖庙建筑非常独特:宅基位于山岩之上,层层升高;正殿前有钟鼓楼一对;正殿之后有朝天阁、升天峰;正殿右旁有一座梳妆楼,梳妆楼下有一座小佛堂;在左方岩峰下有座观音堂及中军庙,右下方山脚有一育圣祠,而在码头入口附近立有旗杆,意味着一上岸即进入妈祖庙的领域。这是一个完全因地制宜、依山而建的体系完整的庙宇群。其做工之讲究、雕工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但这座祖庙在十年**中遭到人为的破坏,此后进行重修,总体布局虽一仍其旧,但殿宇大都改为石造,梁柱也多用石头,连斗拱也以石材雕琢,其制作之功力,可谓与前者有天壤之别。又如,福建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城南端,台湾有不少妈祖庙亦分灵于此。该庙史载始建于宋朝,初名顺济庙,只有简单的殿堂。明朝永乐初年,郑和出使西洋,奏令对其重修。至明嘉靖年间又在正殿后建造寝殿七间、凉亭四座及轩廊数十间。清初,施琅又大力重修该宫,从而完成了今日所见之规模,可谓弥足珍贵。就是这座妈祖庙,其前殿也已倒毁。近年虽由鹿港朝天宫赞助重建,但样式却不同于原貌了。再如闽西长汀县的天后宫初建于明嘉靖年间,历经明清两代,多有修缮,据说曾经藏有“三宝”,即雍正时的神像、道光年间的香炉和铜印。但整座天后宫被划拨给电厂使用,将天后宫正殿改造成车间,前殿变成职工宿舍,在钟鼓楼的前面建起了三层的办公楼,宫内的神像和一些珍贵的雕刻不知去向。该天后宫直到近年才得以修复,但已面目全非。

据不完全统计,上个世纪中期以前,福建全省共有大小妈祖庙一万多个,其中较大规模的也多达一千个,但后来一些有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妈祖庙及其他实物,均因人为的或自然的(地震、火灾、山洪、台风等)原因遭到破坏,更有大量的乡间妈祖庙年久失修,濒于倒塌,即将不复存在。同时,一些文献资料、碑刻、壁画、楹联、雕刻、器皿等物质遗产也因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大量消失。例如,福建武平县桃溪镇的小澜村上天后宫,1996年8月调研者还在该处抄录了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澜溪天后宫序》、《谨将乐助花名列后》、《敬塑圣像各信妇捐助启列》等碑刻,发现有清乾隆年间潮州万聚炉商号制造的香炉,但当2000年调研者重返此处时,该碑刻已不见踪影,据说已被当地居民作为造房的石基和铺路石,香炉也不见踪影,殊为遗憾。又如,前述福建长乐文石天妃庙中刻有重要碑文的三块珍贵石碑现在也下落不明。再如,长汀县濯田镇桥头的妈祖庙,调查者曾见有精美的妈祖壁画和雕刻,但仅过了半年时间,此壁画竟被人为破坏,雕刻也荡然无存。

许多与妈祖有关的非有形的文化形式开始被人遗忘,谙熟妈祖文化的老人不断去世,妈祖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积极因素已逐渐淡化。例如,现在不少人曲解妈祖,认为只要烧烧香,磕磕头,妈祖就会佑护其升官、发财、避灾、送子等,从而将博大精深的妈祖文化庸俗化、世俗化。又如,一些别具文化内涵的民俗事项,由于谙熟妈祖文化的老人不断去世而知之者越来越少,诸如湄洲岛上的妇女梳蓬形髻的由来、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湄洲渔民不出海捕鱼的原因、莆田妈祖元宵节安排在农历正月廿九的原因、居住在海岛上的人名字中为什么有一个“妈”字、妈祖节日时妈祖庙前往往有儿童表演的舞蹈的起因、闽西客家妇女难产时为什么不呼“天上圣母”而呼叫“妈祖太太”等等,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都开始被人遗忘。还有许多民谣、山歌、民谚俗语、谜语、祭词等口头文化也已失传。类似这样的口传文化,知晓者如今至少年逾七旬,这批老人应当是我们进行访谈、录音、录像的主要对象,也只有他们才会给予我们最后保护和抢救妈祖文化遗产的机会。如果我们还不及时保护和抢救这类妈祖文化遗产,再过几年它们都将成为无可挽回的过去。

保护:

有关妈祖的祭祀活动,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各地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和习俗,如“朝山进香”、“打醮”、“游境”等,尤其在妈祖故乡更是发展成一套极为繁褥的仪式,如“起驾”、“坐殿”、“祝寿”、“刈火”、“插香”、“回銮绕境”、“添火”等,但这些程式中,有的仪式已逐渐被遗忘,或者以简化了的或其它形式的东西所替代,失去了原有的风味,从而也改变了其原有的重要内涵。尤其是在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妈祖祭祀有一套极为讲究的程式,内涵极为丰富。如台湾妈祖游绕境时,随行的有神桥班、轿前吹、开路灯、哨角队、卅六执士、庄仪团、乡旗队、神童团、弥勒团、福德团、太子团、三仙旗、头灯、头旗等。对于这些,我们也需要加以搜集整理,从而有利于两岸的沟通和今后的进一步交流。保护和研究妈祖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早在二十世纪初,著名学者顾颉刚、容肇祖、朱杰勤等就开始从各类地方志、游记、杂记、庙碑等史料入手,研究妈祖的事迹与传说。改革开放以来闽台学者更加关注妈祖文化的研究,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来看,关于妈祖文化研究的状况仍然堪忧,未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高水平的成果少,创新的成果少,传世的成果少,综合性的成果少,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多。 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妈祖文化的文献整理和研究这一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资料难以收集已成为提升妈祖文化研究的瓶颈,迫切需要进行相关研究文献的保护、系统化地集中整理等工作。实际情况是,妈祖文化的相关研究资料因妈祖信仰的广泛影响而浩如烟海,但却因为未曾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收集、整理,而散在于世界各地的相关庙宇、图书馆以及私人之手,许多文献还属于孤本、残本或抄本。由于这些原因,资料虽多却不便交流和查检,这样,学者所能见到的妈祖文化资料十分有限,直接影响了妈祖文化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常常感叹:妈祖的相关资料有多少心中没底、妈祖研究到什么程度心中没数。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内有的学者底气不足,就是因资料把握不够。因此,妈祖研究者都盼望妈祖文化保护工程尽快实施,《妈祖文化资料汇编》能早日问世。可见,加大力度对妈祖文化的相关文献进行保护和整理,对于全面提升世界范围内的妈祖文化研究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

中国是妈祖的诞生地,福建是妈祖文化的源头所在,历史悠久,相关遗产极为丰富,理应在妈祖文化的保护和整理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头,并成为妈祖遗产保护和妈祖文化的研究中心。作为妈祖文化的发源地,福建不仅有加强妈祖文化建设的义务,也有搞好这一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搜集和整理妈祖文化,不仅具有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提升福建省文化力的意义,而且对于加强闽台的文化联系、促进国家统一大业也是不可缺少的工作,应当成为福建省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五篇:妈祖文化[范文]

《中外民俗文化》期末论文

妈祖文化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学院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

一、妈祖的由来 ............................................................ 3

二、妈祖被称为和平女神 ............................................ 3

三、妈祖文化在澳门的发展进程................................. 4

四、澳门妈祖文化代表建筑--妈祖阁 .......................... 5

五、妈祖文化在澳门更好地发展的个人观点 ............. 6

六、资料由来 ................................................................ 7

目录 澳门妈祖文化

一、妈祖的由来

妈祖阁平时香火不绝,每年农历除夕、三月廿三日妈祖宝诞、九月九日重九节,这里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为什么澳门妈阁庙的香火如此旺盛,海外华人也都信奉妈祖呢?设计、创作大型妈祖像的澳门著名雕塑家、画家梁晚年告诉大家:妈祖是人,也是护航海神。妈祖在海上舍己救人,为民消灾解难的博爱精神受到人们的尊敬,信众就把她当作神来朝拜。

妈祖生于北宋太宗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卒于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二月十九日。她是福建莆田湄洲郡巡检林愿的第6个女儿。她原名林湄娘,因她从出生到满月从不啼哭,故又名默。林默娘自幼聪颖,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有一年她随父兄渡船外出,中途遇浪,船覆落水,林默娘下水救父。她也屡次在海上救助遇难之人,还为百姓驱逐瘟疫,治病救人„„【1】

人们为感谢其恩德,称林默娘为“妈祖”,福建话“妈祖”是“母亲”的意思,并被奉祀为“护航海神”。莆田人最初供奉妈祖的庙宇称为神女庙、神女祠。林默娘海上救人的故事和传说逐步被人们神化,得到信仰者广泛热烈的信奉。历代王朝也顺应民心支持妈祖信仰,宋代封妈祖为“夫人”;元、明二朝加封为“天妃”;清朝晋封为“天后”。我们看到妈阁庙内供奉的天后牌位上写着:“护国庇民天后元君之神位”。【1】

二、妈祖被称为和平女神

由于妈祖拥有博大慈爱的襟怀和救苦救难的高尚品德,人们为了表达对她的崇敬,一千多年来赋予她诸多神奇的色彩和美丽的传说。中华儿女也从妈祖的传奇故事中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看到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光彩。经过千年的演绎,妈祖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也是海峡两岸及全球华人共同敬重的海上女神。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授予中国妈祖“和平女神”的称号。

目前,全世界有妈阁庙近4000座,信众2亿多人。目前,妈祖的名字凝聚着千千万万海内外中华子孙爱国爱乡、虔诚向善的心愿,妈祖信仰已经成为联络海内外、沟通全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三、妈祖文化在澳门的发展进程

清康熙十六年(1677)建有关帝、天妃古庙-乾隆五十年{1785),建有乙仔天后宫—乾隆五十七年(1792),建有望厦康真君庙内的天后圣母殿、同治四年(1865)建有的渔翁街天后古底澳门是弹丸之地,竟建有六座以上的天后宫(妈祖庙),足以反映澳门崇拜妈祖风气之盛、莆田九牧林后裔、清道光间钦差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9月2日巡视澳门时,其巡行终线以原称天妃宫的连蜂庙开始,以到妈阁庙进香为终点:林则徐虔诚地在妈阁庙向天后进香膜拜。

因为妈祖为林姓的莆田女子,澳门的林氏宗亲会——林西何堂,也以供奉妈祖为凝聚力,形成传播妈祖文化的载体。该堂创立于清光绪年间,已逾百年的历史。【2】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妈祖文化在澳门迅速扩展开来。

1998年10月,澳门福建同乡总会主办了澳门妈祖雕像开光大典:这尊由120块汉白玉石装嵌组成的妈祖雕像高1999米,重1060吨.是世界上最高的妈祖圣像、它象征着1999年澳门回归开光那天。庆典隆重。参与典礼的信徒有三万多人:澳门还从莆田湄洲妈祖祖屈虔请一尊天后神像云澳门奉祀,盛况空前,从而增进了莆澳之间妈祖文化交流。【2】

2003年10月,澳门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有来自内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的妈祖信众2000多人参加庆典,进一步传播妈祖文化。【2】

2004年10月21日,莆田湄洲妈祖金身神像首次巡安澳门—妈祖神像于21日‘下午由福建专机飞抵澳门,澳门出任妈祖基金会在澳门国际机场举行哇重的接驾仪式时锣鼓喧天,瑞狮劲舞,数千虔诚的信徒焚香膜拜,基金会陈副主席等为妈祖金身披上金披风。【2】

挂驾仪式后,妈祖金身神像运至澳门中华妈祖文化村,安驾子天后宫,接受信徒朝拜:22日上年十时移驾到福建籍居民集中的北区佑汉公园供信众膜拜,当日傍晚六至九时从佑汉公园巡游至妈阁前地;24日返回湄洲祖庙。

2008年5月3日下午,北京奥运会圣火途经澳门的妈阁庙。来自奥林匹亚的圣火将与妈阁庙的香火相遇,澳门将以最具代表性本土文化迎接奥运圣火的方式,展示其中西文化荟萃的特性。

火炬手手持圣火经过大三巴、民政总署大楼等地点后,到达具有浓厚本土传统文化特色的妈阁庙。下午3时,已有上千名市民聚集在妈阁庙,他们大部分身着红衣,举着国旗、澳门特区区旗和奥运旗帜,热切期待着奥林匹亚的圣火。大约下午4时50分,运载奥运圣火和火炬手的专车驶至妈阁庙前,两名火炬手下车并顺利完成圣火交接,站在两旁期待已久的市民欣喜若狂,激动地欢呼。 澳门沙梨头坊众互助会组织了过百名会员到妈阁庙迎接圣火,他们身穿代表澳门的绿色衣服,有的用力舞动巨型国旗,有的高喊“支持中国!支持奥运!”口号。 已有逾500年历史的妈阁庙,是澳门三大古刹(妈阁庙、观音堂、莲峰庙)中历史最悠久的名胜古迹。2005年7月15日,包括妈阁庙前地在内的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澳门妈祖文化代表建筑--妈祖阁

妈祖阁,位于湄洲湾北岸山亭镇山柄村麒山之巅,阁共四层,高32.3米,取妈祖农历三月廿三诞辰之意,总体造型端庄古朴,轻盈灵动。居下仰观、遥遥而望、亦或登阁远眺,不同角度的妈祖阁有着截然不同的神韵。低空俯瞰妈祖阁,可见其于苍翠怀抱中悄然屹立,面朝大海,似海棠花开,俊秀动人。[1] 澳门妈阁庙为澳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初建于明弘治元年 (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妈阁庙原称妈祖阁,俗称天后庙,位于澳门的西南方,枕山临海,倚崖而建,周围古木参天,风光绮丽。主要建筑有大殿、弘仁殿、观音阁等殿堂。庙内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妈祖,又称“天后娘娘”、“天妃娘娘”,人称能预言吉凶,常于海上帮助商人和渔人化险为夷,消灾解难,于是福建人与当地人商议在现址立庙祀奉。

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市举行的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包括妈阁庙前地在内的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

妈阁庙是一座典型的岭南风格的庙宇建筑,背山面海,沿崖而筑,周围古木参天;庙门口有一对石狮,雕工精美,形态逼真,传说是300年前的杰作;庙内花木错落,岩石纵横,景色清幽,由大殿、石殿、弘仁殿、观音阁4座建筑组成。石阶小径,曲折通幽,摩崖石刻,遍布内外;院内有一块名为"洋船石"的巨石上刻有一艘古代海船,船的桅杆上挂着一面写有"利涉大川"的幡旗,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帆风顺"图景。

从宗教角度看,妈祖信仰是我国沿海渔民特有的海洋信仰形式,属于区域特色文化,但由于妈祖信仰随着华人的足迹而散布于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从而使"妈祖文化"成为一种国际文化现象。因此,妈祖信仰及其天后庙既是地方的、中国的文化,也是国际的、世界的文化,而就澳门的妈阁庙而言,带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征。尽管如此,这种信仰的主体和形式,至今仍然保持其原有的传统特征和性质,在形式上也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近年来,澳门妈祖文化村及其巨制妈祖像雕塑的落成就是明证。

五、妈祖文化在澳门更好地发展的个人观点

(1)妈祖文化遗产很多,但在“文革”期间惨遭破坏,到目前为止妈祖文物尚未得到普查更不用说有效保护了,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各地主要妈祖宫庙的力量,发掘妈祖文物,开展妈祖文物古迹专项考察游,通过旅游活动使妈祖文化获取有效的保护。

(2)妈祖不仅仅是中国的妈祖,同时也是世界的妈祖,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和海外华人华侨共同的文化。发展旅游坚持区域联动除了国内省际合作外还要考虑国际协作,应充分利用海外妈祖信众们的海外资源,充分调动他们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为发展妈祖文化旅游补充新生力量。

(3)我们信仰妈祖,信仰的是她精神的力量,所以发展妈祖文化旅游,营造旅游氛围要体现人文关怀,重视生命意义。我们要一改以往“营造宗教旅游氛围就应该制造神秘气氛”的过时观念,废除行符录、焚烧金银纸的活动。当然同时我们也要考虑信众们的心理感受,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技术,将录制好的鞭炮声、各种不同国家不同面值的虚拟货币输入微机中,旅游者可以以现实货币购买点击时间或次数,给妈祖汇去功德钱以完成心中的意愿。香枝本来是信徒们召唤神灵诉说自己所求的一种媒介,但我们经常看到信徒们大把大把地焚烧香枝,似乎有“烧得越多越能优先得到服务”之嫌,而周边的人则噙着泪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我们可以控制旅游者上香枝的数量(如可以控制一枝代表一心一意)或者以燃着状态的艺术香枝代替原先的香枝。如此等等,我们才可以还妈祖文化旅游一个环保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也只有这样,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4)旅游开发商要摒弃短视行为,从长远利益做好妈祖文化旅游产品。利润是旅游开发商投资和经营的第一目的,而纯粹一味地追求短期回报,或者以妈祖文化作为幌子达到融资的目的,不仅不适合发展文化旅游,也会远远背离发展文化旅游的真正意义。这就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幼年期,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法律法规引导并规范旅游开发商的投资行为。妈祖文化旅游产品不能仅仅局限于朝觐旅游,而应放眼于修学旅游以影响后代妈祖信仰的受众者,应放眼于商务旅游以彰显妈祖诚信的品格,应放眼于休闲旅游以加强全世界妈祖精神受众者的联谊,在此基础上提高人的素养,促进人群的和睦和社会的和谐。

六、资料由来

标注【1】根据古代史料和福建莆田地方志记载。

标注【2】来自“新华网 妈祖在线”文章“妈祖文化在澳门”

标注【3】引用深圳康辉旅行社团购网文章“澳门妈祖庙——澳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 ”

上一篇: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下一篇:马庄中学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