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污染与保护

2022-08-14

第一篇:海洋环境污染与保护

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

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

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以主要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海岸带地区以及主要海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拟系统。与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一样,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针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由于发展经济带来的海域环境水污染的恶化、海洋自然灾害(台风、巨浪、风暴潮、地震、冰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第二篇: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海洋这个蓝色星空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可持续利用的财富,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内向拓展,是拥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溃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挑战。

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面积有354万km2,跨越了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水体营养丰富,有利生物资源的开发,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及能力,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来维护海洋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含3个特征:(1)持续性。在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个方面。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建立在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之上,要求海洋生态系统构造完整和功能齐全。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无限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都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正确解决资源质量、可利用量及其潜在影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资源种群多多样性;(2)协调性。海洋资源的利用应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保持协调与和谐,以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公平性。即当代人之间与世代人之间对海洋环境资源选择机会的公平性。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要求任何海洋开发活动不应带来或造成环境资源破坏,不应对后代人对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造成不良影响。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达到以下目标:(1)在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强化开发深度和广度,提高开发的科技含量;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新技术发现新资源,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海洋是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多地对其进行利用,又要保持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维持其持续再生产能力;(3)海陆一体化开发,统筹制定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规划,逐步形成临海经济带和海洋经济区,推动沿海地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4)开发与保护协调。制定海洋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规划,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执法管理;(5)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制定协调的海洋开发政策,建立有利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法规。

二、惠来海洋资源发展概况

惠来县地处粤东沿海,是揭阳市唯一沿海县,陆地面积达1253平方公里,海岸曲线长171.8公里,海域面积3200平方公里,其中10米等深线浅海滩涂面积33万亩,有大小岛屿55个,海湾18处,具有发展海洋经济雄厚的物质基础。海域面积7689平方公里。惠来的海洋资源优势在揭阳市、乃至广东省都非常突出。

惠来海洋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有海洋生物2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类有40多种。有年吞吐量650万吨的码头多个和港口、巽寮、范和、亚婆角、盐洲等大渔港。近年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推进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临海工业等产业建设。2008年,全县海洋经济总产值达24亿元,占全县GDP的12%,初步形成了多种产业的海洋经济新格局,口岸经济、海洋渔业形成规模。

惠来位于“珠三角”和汕头、厦门两个经济特区间的腹地,处于珠三角和闽台经济区联结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均直接受其辐射和带动。由于其海岸线长,还是深汕高速公路和普惠高速公路过境路段和厦深铁路,惠来近几年已推进建成惠来电厂、华润风电、乌屿核电、中电投储煤配送中心、中海油LNG等一批项目,中委广东石化炼油项目即将开工。依托临港资源发展重化临港工业的优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依靠大项目推动大发展的战略得到了充分有效的体现,青睐的目光再次聚焦这片投资的热土,突现滨海特色,以能源、石化产业为依托,以石化炼油项目为引擎,加大能源、石化产业及其中下游项目引进力度,建设能源石化产业基地,临海工业正在起步,逐步形成沿海能源产业区。

三、惠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渔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一方面渔港、码头、渔货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渔业产业化程度低。二是海洋渔业信息平台设施和水产品检疫检测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三是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渔区建设相对滞后,未能形成产业链。

2.海洋物流运输业未能真正形成支撑产业一是部分口岸码头基础设施滞后,达不到国家一类口岸标准要求。二是货源比较单一,进出口货运量严重不足,口岸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利用,沿海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3.海洋产业结构问题突出惠东县海洋产业内部结构由重到轻的次序依次是: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港口海运业——沿海造船业——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盐业。2008年我省海洋第

一、

二、三产业各占的比重依次是:29.1%,29.1%,41.8%。对比全省,惠东县海洋第

二、三产业的比重仍明显偏低。海洋经济总产值中,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海洋水产、滨海旅游、港口交通运输、海盐等仍然占绝对的比例,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很少。这就说明惠来海洋经济还基

本停留在“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基础上,是传统型、初级型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度低。

4.部分过度开发与资源开发不足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沿海滩涂利用率饱和,水产品养殖迅速发展,特别是海水养殖业。围网遍布于海滩港湾,小小的港湾滩涂,围了一层又一层,过度无序的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海洋自然生态环境。海洋水产仍以内海捕捞为主,远洋捕捞尚未起步;海洋精细化工的发展缓慢;滨海旅游资源尚有较大潜力;港口造船业停留在维修本地区的小渔船而毫无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和能源开发还未起步;海洋生物工程和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目前处于探索阶段!

5.环境污染还未得到有效控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惠来

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惠东县制鞋业的迅速发展,废纸、鞋料、胶布、胶水等废品得不到及时处理,乱丢乱倒,造成流向海边、港口。网箱养殖的发展,大量的饲料堆积于网箱之下,没有及时处理消毒,造成污染严重,汽油机、柴油机在海上的所过之处,使原本蓝色的海面泛起一层油渍。由于污染大,加上过度捕捞、小黄鱼、大黄鱼、甚至带鱼、鱼迅速减少,形成不了鱼汛,可持续海洋自然资源利用面临挑战,海洋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四、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惠来海洋生态环境

惠来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如不及早妥善解决,任凭矛盾继续发展激化,势必妨碍该地区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也必然会影响到该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惠来地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协调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促进该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1.科学合理划分海洋功能区域海洋功能区域划分的主要目的是科学合理地规划安排各功能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活动,为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资源经济发长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管理依据,是实施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间矛盾最有效的工具。虽然近几年已有初步发展,但随着大项目的的引进、建设,使能源产业初具规模,更应该从整体、大局和长远去谋划,根据海洋资源的特点及其突出优势,逐步规划发展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如已经名闻遐尔的“惠来八景”、海蚀崖、海蚀柱、海滩等海岸地貌)、临海工业等,使海洋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合理开发。

2.实施海洋人才战略,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海洋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惠来地区海洋科技需采取跨越式和引进消化吸收策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增强科技力量。要制定适于人才引进的政策和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聘请国内外知名的海洋领域专

家学者,作为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咨询顾问,定期召开人才招聘活动,与本省海洋院校结对子,强强联手,开辟与海洋相关的学科和专业领域,逐步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

3.调整产业结构,健全海洋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资源的持续利用能力和经济效益。在惠来海洋产业发展上,应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大力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沿海区域布局。(1)海洋渔业总体规模应停止扩张,甚至适度收缩,海洋渔业要向产业化、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港口及临港产业大基地,大力发展电力业、化工业、船泊制造业;(3)以重大工程建设为龙头,通过科技创新,调整、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4)加快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做好珊瑚礁的扩大建设、港口海龟原始生态保护,加快进行海洋药物、海洋能的开发实验,逐步形成具有惠来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

4.实施科技兴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兴海的重点领域有:(1)海水养殖:在深化虾、蟹、贝养殖技术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水鱼、海藻、盐田生物养殖技术。(2)海洋化工技术:重点发展海水提取钾肥、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冷却等技术以提升传统海盐产业的海盐结晶新技术。(3)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包括海洋活性物资分离提取、海洋药物制备、海洋功能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技术。(4)海洋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主要为海洋污染物资源化治理、赤潮预报、调查与防治技术。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使海洋产业的内涵得到扩张和延伸,形成产业链,无疑将会实现惠来海洋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5.加强监督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要同有关部门做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开发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要加大投资力度,加速解决沿海生态环境问题;要继续加大对海洋赤潮的监测、预防和治理工作,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做好滨海湿地保护区建设,特别是红树林的保护工作,引导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大项目的落户,更要从整个海洋资源的全局和高度去考虑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由于该海域大部分为浅海区,环境污染容量小,海水交换能力较弱,自净能力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更要加强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控制环境污染,防范于未然。

当前国内外海洋污染事件特别是和石油有关事件如事件也不少,有相关人士称,大海具有世界上最强的自我净化功能,但面对石油污染这个生态杀手,大海也只能为之变色,其造成的生态污染令人胆寒。

石油污染阻隔了海气的相互作用,造成海水缺氧,直接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整个海洋生物食物链的循环,从而严重破坏了海洋环境中正常的生态平

衡,造成鱼类、虾类等因缺氧而死亡,同时对海鸟资源、气候破坏之严重也难以估量。另一方面,石油污染的潜在危害是进一步扩展到发生地的生态系统中,存活下来的生物在几年时间里会将有毒物质遗传给后代。而且许多有害物质进入海洋后不易分解,经生物富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的肝、肠、肾、胃等,使人体组织细胞突变致癌,对人体及生态系统产生长期的影响。

我们应该吸取惨痛代价的教训,要有“未雨绸缪,预防为先”思想,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近海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地缘优势,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在加大能源、石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入海,同时也必须加大对沿海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粒度,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制度。

在发展海水养殖业中也要注重科学管理,合理布局,多元养殖合理投饵,减少养殖业自身污染。

6.广泛宣传,提高全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沿岸群众宣传保护区的政策、法律法规和资源、环保的重要性,提高群众认识并让他们自觉维护和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来。

结束语

惠来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将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我们要认真权衡经济利益与环境的矛盾,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是重大的,它关系到惠来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渔业经济发展,特别是滨海旅游业的大发展。它要求我们都应作到了解环保、支持环保,提高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防范意识。促进经济、海洋生态环境和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把惠来建设成为珠三角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生态示范区。

第三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与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惠东县人民政府

——围绕打造滨海休闲旅游基地,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并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与要求,我局围绕打造滨海休闲旅游基地,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局实际,对沿海各地、海岸等的滨海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基本掌握了我县滨海休闲旅游基地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针对影响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如何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论证,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滨海休闲旅游基地基本情况

(一) 自然 环境。我县濒临大亚湾和红海湾,海岸线长171.8公里,海域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其中10米 等深线浅海滩涂面积 33万亩,有大小岛屿55个,海湾18处。海洋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有海洋生物2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类有40多种。惠东这特有地理环境是广东省罕有的滨海旅游资源,是发展蓝色滨海旅游业的一大优势。

1、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 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位于惠东县南部的巽寮镇。属南亚热带温湿型海洋气候,平均年气温21.7°C,年平均降雨量1843.7mm,植被四季长青。该区毗邻香港、深圳和中海壳牌石化城。海路距离香港43海里,至深圳41海里,至淡水、澳头12海里。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洋资源十分丰富,陆地总面积75平方公里,海湾陆地面积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7公里。沿岸水深2至4米,海底平坦坚实,沙质洁白晶莹,海水清彻碧绿,有“绿色翡翠”之美称。海岸线迂廽 曲折,依山傍海分布着七山八湾十八景。大湾套小湾,湾湾相连,形成“天赐白金堤”。有热带海洋鱼类400多种、贝类200多种、甲壳类100多种、棘皮类60多种、藻类30多种。最珍贵的是红树林和白海豚。沿岸诸岛礁石经海浪冲击侵蚀,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堪称动物石景公园。因此,知名人士肖劲光、肖华、张爱萍、刘志坚、许德珩、朱学范、启功、商承祚、赵起扬、王遐举、黄苗子、陈荣琚等为巽寮景观题字勒石,大部分作品成为永久的摩崖石刻。区内海底石像十分壮观,多姿多彩,与海洋生物景观交相辉映,形成琳琅满目的海底大世界,极具开发利用价值。

2、双月湾旅游度假区。 双月湾旅游度假区包括平海和港口两镇的所有滨海旅游资源在内,海岸线长54.7公里。

(1)平海镇海岸线长3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有“龙山耸翠、星海联珠,平楼烟景、魁阁梅英,江天晴流、龙泉听梵、鼓岭观潮、古渡渔灯、孤州钓月”等景观。特别是与古城相距1

公里的南门海,半月形海滩长达10余公里,海沙洁白晶莹细软平实,近百米内水深不超过1.5米,蔚蓝色的海水清澈见底,海底平坦坚实,勘称天然的海水沙滩浴场。

(2)港口镇海岸线长21 . 7公里,东依红海湾,西靠大亚湾。 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于1992年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大陆架上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与人类最接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保护区,堪称“中国一绝”。

双月湾由大亚湾畔相邻的两个半月形海湾组成,两条沙直奔大星山,如蛟龙出海,似双龙戏珠,有静有动。大亚湾畔的半月湾,微风细浪,阿娜多姿;红海湾畔的半月湾,波涛汹涌,气势磅薄。

3、平海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区。 平海海滨温泉位于稔平半岛的平镇鹧鸪洞,东望红海湾,西倚大亚湾,南临南门巽寮湾旅游度假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度假区总面积达1000亩,风景秀丽,平湖峡谷交错,遍山树木青苍。 海滨温泉度假区是一所按国家“AAAA”级景区、五星级酒店标准建造的,集旅游度假、商务会议、餐饮住宿、健身休闲、温泉疗养、中外贵宾接待为一体的综合型大型度假区,以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为依托,精心打造海洋温泉文化。 海滨温泉的地热矿泉日涌水量超过4000立方米,水温近70度,在富含几十种对人体健康有益微量矿物质元素中,偏硅酸、硫、氡均达国标命名标准,被专家誉为咸水温泉中的“极品”温泉,具极高医疗保健价值,对美容、美肤有特别的疗效,对神经痛、风湿、关节炎、肥胖、心脑、心脑血管病等具有良好的辅助疗养效,可与日本著名的米萨氡泉疗养胜地媲美。

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 发展蓝色滨海旅游业 提供了充分的优势条件。

(二)滨海旅游现状。我县滨海旅游的开发利用,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陆续投入开发了亚婆角度假村和巽寮湾度假村,随后开发了南门海滩,港口海龟湾自然保护区等景点。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到我县滨海旅游度假游览的游客年均达到90多万人次,仅巽寮一地,年均接待人次达80万人。据统计,来我县滨海度假游览的游客主要来自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等珠三角地区。主要目的是:一是利用双休日到巽寮游泳、乘坐游艇遨游大海、领略大海情怀,品尝海鲜和购买海产品;二是游览岭南地区唯一现存的平海古城风貌和参观我国大陆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港口海龟湾。

(三)发展优势。 我县有年吞吐量650万吨的码头3个和港口、巽寮、范和、亚婆角、盐洲等5个渔港。 拥 有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盐洲港、考洲洋、港口港、巽寮湾、范和港等港口资源和海滨旅游资源, 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充分的优势条件。旅游业发展以巽寮湾为核心,整合环大亚湾的海滨度假地和海滨资源,为旅游开发预留足够空间。该区同深圳大鹏湾的大小梅沙毗邻,未来发展中将采取区域合作概念,将二者联动共同打造成主要面向香港、深圳、广州、东莞以及惠州的海滨休闲度假区。

二、近期成效及 发展方向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我局在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效保护了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

(一)近期成效。

1、滨海旅游发展成效 。 随着海洋经济发展,沿海和海岛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特别是滨海休闲旅游基地发展迅猛,促进了我县海洋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一是由于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渔村建设向生态休闲方向发展,形成沿了海休闲渔业文化、海滨旅游文化和海洋饮食文化,促进了城市和内地游客到海港海洋来度假观光,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渔民转产转业。二是创造了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形成新的产业群,吸引了一批内外投资商商建设。建设了一批餐厅、住房、娱乐等设施,接待大批游客,创造出捕养鱼无法与之相比的经济效益。三是带动了休闲、观赏渔业的兴起,推动了渔具、饲料、鱼药、水族器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相关行业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充分体现海滨旅游的经济效益及社会和海洋生态环境效益。

2、环境保护成效。 近年来,我局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在巽寮海区、 稔山坪仕岛 海区和范平海至港口港湾等海区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渔排餐厅、违法围网和定置网等的整治行动,加强海洋环境污染控制。通过整治,还我县一个清洁、环保、安全的海湾,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滨海旅游环境,真正实现了还海于民,促进了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环境和滨海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受到了广大渔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发展方向。 滨海旅游是我县旅游的最大品牌,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我县滨海旅游的优势,大力整合旅游资源,重点发展的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度和双月湾旅游度假区为龙头的滨海旅游经济区。在发展滨海旅游资源的同时,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科学论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全面开展水产养殖环境评价制度,准确掌握海洋资源动态变化规律,处理好滨海旅游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县海洋渔业和滨海休闲旅游基地经有了较大发展,海洋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仍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滨海 旅游资源重点不突出。滨海旅游资源类型较多,但开发重点不一,生态型产品为主导,但缺乏整合,整体形象不突出。

(二) 滨海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因我县滨海旅游业发展较晚,道路、通信、供水、供电和景区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

(三)巽寮湾电、炸、毒鱼和机械拖网等问题。巽寮湾电、炸、毒鱼和机械拖网等,使一些传统经济鱼类、名贵鱼种有所减少,海洋渔业资源、生态环境和滨海旅游资源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四)陆源污染、海上作业污染问题。一是海洋环境污染源主要来自于陆源污染,包括海域周边的生活用水 ? 工业 废水和固体污染物等。二是海上作业造成污染主要是燃油外溢、油舱由于事故破裂造成的渗漏和违法作业对海洋造成的污染。这些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不处理好,将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将阻碍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四、解决问题对策措施

针对查找出的因素,我局采取以下对策措施,从源头上根治污染海洋环境污染源,促进我县海洋生态环境和滨海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针对 旅游资源重点不突出问题。选准精品、打造品牌。

1、 重点发展巽寮湾、港口双月湾、平海南门海湾等稔平半岛区内的主要景区、景点。 使它们 有机连接起来,形成惠东 “蓝色” 滨海旅游。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要按照国家“四A”景区标准的要求,加快开发建设进度。着重抓好“七山”、“八湾”、“十八景”等景点的建设,配套完善景区基础设施,2008—2012年,争取通过国家“四A”景区的评审,使之成为集休闲度假、游览观光、商务会议、体育竞技、娱乐健身、餐饮服务等多元化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滨海旅游区。

2、完善港口海龟湾自然保护区的基础配套设施。 港口镇和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海龟湾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进一步做好保护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作。要严格按功能分区,兴建可供游客参观的展览馆、养殖馆和观景台等,把其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海洋生物科普旅游区。

(二)针对滨海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问题。大力完善滨海旅游的基础设施。一是逐步完善各旅游经济区通往旅游景区(点)的道路设施,按二级公路的标准,全面铺设好景区(点)道路,亮化、绿化各景区(点)的道路。二是加大旅游景区(点)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能够全面满足当地群众和游客的生活、消费需要。三是加大旅游配套设施项目的建设力度,主要是完善景区硬件设施。继续加快星级酒店的星评工作,到2012年,四星级以上宾馆不少于3家。四是提高旅游运输能力,引进旅游车队和旅游游船项目,全面提升旅游经济区旅游市场的硬件设施档次,增强竞争力。力争通过努力,全面提高我县旅游接待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准。

(三)针对巽寮湾电、炸、毒鱼和机械拖网等问题。 我局将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强有力的措施,坚持打击“电、炸、毒”鱼非法行为;严格限制机械拖网,防止捕捞过度。有效保护巽寮湾海洋渔业资源,促进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发展。

(四)针对陆源污染、海上作业污染问题。针对“无证倾倒、超限倾倒或者无记录倾倒”的情况,我局为了全面履行海洋倾废监察管理职能,组织力量主动出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打击海洋违法倾废行为。一是通过公布违法倾废举报电话,及时掌握违法倾废船舶的动态。二是加大巡查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执法装备,采取了陆上检查、海上跟踪、蹲点守候、登临检查等方式。

三是要坚决保护环境 ? 防止污染,使资源能够再生和持续发展,严禁破坏海洋生物生存环境的项目上马。四是开展开展打击海洋违法倾废的联合行动。五是为减轻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对近岸海域的污染问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治污基础设施,改善沿海海洋环境。六是加强船舶各个角落可能发生的跑油、冒油、滴油、漏油等情况都要进行严密检查,查堵漏油源头。七是严厉打击海上违法作业船只及有关工作人员。

五、打造滨海休闲旅游基地、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建议

随着我县海洋渔业经济,特别是滨海旅游业的大发展,海洋生态环境资源成为我们稀缺的资源之一。惠东到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何围绕打造滨海休闲旅游基地 科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1、严格控制污染源头,建立陆源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一是对新上项目,按照海洋功能区划进行审批,控制新污染源,凡不符合环境保护条件的,一律不予批准;对原有项目,重新进行环境评价,对达不到环保要求限期整改。二是在河流、海湾和近岸海域环境容量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的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排污总量实施方案。三是加强对政策指导的研究,鼓励企业绿色生产,教育和引导企业把追求环境效益摆上重要位置,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五是指导沿海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

2、加强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对政府环保职能部门的执法监督, 严厉打击了采挖海砂等非法行为,保护我县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生物栖息地 。

3、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增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投入。 我局将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增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方面的投入 ,加快推动我县海洋生态环境和滨海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积极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为了提高全社会海洋与渔业法律意识,保护海洋环境。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利用重大节庆活动和深入基层召开环保知识宣讲现场会等广泛宣传环保知识。 并 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提高全民海洋与渔业生态环保意识,同时也推动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5、加强考洲洋的环境治理,打造惠州西湖。为进一步保护我县考洲洋生态环境,促进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打造一个惠东的“西湖”。一严禁当地渔民在考洲洋违规设置定置网、网 塭 。二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向考洲洋海区排放陆源污染物。三严格控制向考洲洋倾倒废弃物。四禁止毁坏考洲洋海区沿岸和潮间带的防护林、风景林、风景石和红树林、珊瑚礁等维护生态平衡的物种。

6、做好人工鱼礁建设和 增殖放流 的工作。进一步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

物适宜的环境条件,培育海区生物多样化,恢复海洋资源和增加渔获量,促进渔业经济和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7、 加强对外合作。 要大力加强与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佛山等主要客源地的旅游部门和企业的联系,通过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行业管理联系、资金来源渠道联系、商务合作联系,采取直发旅游班车、直发游船、包车旅游等形式,不断增加客源。同时,引进先进旅游城市的旅游操作经验,促进惠东旅游业快速发展。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是重大的,它关系到惠东县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特别是滨海旅游业的大发展。它要求我们都应作到了解环保、支持环保,提高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防范意识。促进我县经济、海洋生态环境和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把惠东建设成为珠三角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生态示范区。

发表日期:2010年5月20日

第四篇:海洋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迫切任务,也成为我们今后必须完成的义务和责任。随着人类不断推进工业和技术的进步,在带来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生活富足的同时,环境污染变成了紧要问题,是刻不容缓的问题。但是,在我国的某些地区,我们的一些政府部门和有关的工作人员,包括当地的百姓,在保护环境这个已经刻不容缓的严峻课题面前,却并不能都交上令人满意的答卷。他们注重经济而忽视环境,牺牲一切,只为利益。因此让我们都来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构建健康海洋生态系统,促进和谐海洋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提出了一个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新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至今已成了全世界的共识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原则与奋斗目标。但是,要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从广义来说21世纪的任务相当艰巨,道路非常曲折。本文就保护海洋环境与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谈一些意见。

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0世纪是人类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资源遭到最严重破坏的时期。人类的物质文明有了很大提高,可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却相对恶化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洋经济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短缺和科学技术进步得到了广泛发展,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海洋石油资源,开发海洋能源,发展海水养殖,发展海上旅游以及发展传统的渔、盐、海运等产业的新时代。21世纪必将是海洋更大开发的世纪 。

海洋大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不关注海洋环境保护,加上陆地对海洋的污染,已经加剧了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陆地排污入海污染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随着陆地经济的发展,工农业大量含有毒素的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河流间接排海和沿海地区排污入海,加剧了入海河口、海湾和近岸海域海水、底质的严重污染,使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严重退化。所以,在继续治理好陆地环境的同时,控制好陆地排污入海的污染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极其重要方面。

海洋开发污染主要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程和海上船舶的污水、污物排放的污染,特别是海上泄漏的油类和海难溢油事故造成的污染更为严重。浅海养殖业的发展,投放的大量饵料和大量鱼虾的粪便,超过海域海水自净能力,引起海水富氧化,对海域污染也相当严重。由于油田开发、虾田发展、盐田扩建和围垦造地等不顾生态环境保护的开发,导致这些海洋高生产力生态系统面积日益缩小。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使海域水质和底质含有大量有害毒素,影响了海洋生物的栖息和繁衍,赤潮频发,渔业减产,养殖滩涂荒废,珍稀物种减少,水产品食用价值降低,甚至危害人体健康,引起传染病流行,严重威胁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沿海人民的正常生活。

所以,有效治理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从海洋污染的这些源头抓起。治理和控制陆源排放的污水是重点,其次是治理和监控海上工程、船舶的污水排放及溢油的避免和及时治理等,还要坚决制止人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这需要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努力,都把保护海洋环境放在与开发海洋资源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再不能先污染环境后治理环境了,要发展国际合作,认真贯彻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共同承担保护好我们海洋家园的任务。

防止人为污染海洋,保护海洋家园,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有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它们不仅经济技术实力强,而且有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和经验,经过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努力,其国内生态环境污染已经得到了较大治理,在保护国际海洋环境方面应该发挥更大作用。发展中国家必须增强人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本国长远利益出发,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二、保护海洋环境要加强管理和科技基础建设

《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任务是依靠行政、法律、经济和科技手段,防止、减轻和控制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和能量引入海洋,以至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水质下降,生物资源遭受破坏,甚至危及人类健康等不良影响,使海洋环境保持最佳状态,为人类持续利用作出贡献”。《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正在对我国海洋的保护和开发发挥重要作用。

《议程》提出的保护海洋环境的行政手段就是政府的管理工作,法律手段则是政府管理的依据,经济手段是政府的税收、投入和市场引导,科技手段是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的技术基础,也是企业维护生态环境,发展洁净化生产的技术基础。只有加强科技工作,才能使海洋环境的监测、监控、治理和洁净化生产等活动,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所以,加快本国环保科技发展,加大科技的投入是非常必要的环保基础建设。

管理是对权力的运用。权力用得好,符合事物客观规律是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也是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的关键。上述行政干预、法制建设、市场引导和科技发展都有个管理或权力运用问题。对于遵守环保法律的企业,政府管理主要是通过服务引导其发展,对于不遵守环保法律的企业,政府就要运用权力通过依法惩治引导其发展。所以,加强政府严格和科学的管理手段,避免瞎指挥和腐败行为是保护海洋环境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科技和管理恰恰是发展中国家最薄弱的环节,我们中国也是如此。所以,发展中国家借鉴国际经验,提高本国环保管理的制度能力和科技能力,是解决本国环保问题的一个根本措施。

三、保护海洋环境要加强地缘国家合作 发展国际间互利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地缘国家发展合作更有利于地缘各国的经济发展。APEC环太平洋国家集团的成立是符合太平洋各国经济发展利益的。太平洋西海岸各国,由于地缘关系尤应发展合作。中国的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积极发展合作有更充分的理由和更好的条件。

保护海洋环境的合作是国际和地区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地缘国家海洋环保合作对双方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地缘国家由于陆地、河流相连或者同一海域,一国的陆地、河流、海域污染会影响邻国,一国环境治理的好,也会有益于邻国和临区。特别是保护环境事业已经发展成一个重要的新兴环境产业和环境市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环保事业都将会受到环境市场的推动。

所以,发展保护海洋环境的合作,主要是通过环境市场实现的。环境市场包括环境产品和环境服务。环境产品有环境治理、控制、监测、和环境科研的各类设备、器材等;环境服务使环境信息交流、咨询、诉讼、培训、监测、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开发等。合作推进海洋环保事业,实际上就是共同发展国际的环境市场,发展APEC国家的环境市场,发展太平洋西岸地缘国家的环境市场,发展各国的环境产业,为繁荣经济和持续发展服务。

中国大陆急剧上升的环境压力,正在转化为环保技术和资金需求的庞大市场和促进本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动力。中国环境市场是国际的一个大市场,必然是“双向”的市场,既会有引进也会有出口,和地缘国家双向合作是必然的。向APEC环保市场中的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出口环保产品和服务,也会是很有潜力的,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发展自主创新环保技术和自主创新机制,才能保住本国市场,争取国际市场。

特别是大陆、台湾和香港、澳门特区的海洋环保技术产业和资本如能积极发展技术创新和市场合作,不仅将能促进两岸和特区的环保和经济发展,也将促进地缘国家及与其它方面更广泛的合作,为繁荣亚太地区的环保市场,促进我国和亚太地区的海洋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让我们都来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构建健康海洋生态系统,促进和谐海洋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五篇:四、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中国政府把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它是指导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在内的各种生物资源保护目标和行动计划。中国政府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本依据。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的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中国将进一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海岸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保护了具有较高科研、教学、自然历史价值的海岸、河口、岛屿等海洋生境,保护了中华白海豚、斑海豹、儒艮、绿海龟、文昌鱼等珍稀濒危海洋动物及其栖息地,也保护了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然而,我国海岸和海洋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人为破坏等现象还未彻底杜绝。今后应加强协调海岸带和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合理的确定各类海岸带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结构、布局和面积,规划建设新的海岸带和海洋自然保护区。加强现有保护区的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控制人为因素造成的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破坏。

----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成效。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沿海防护林建设,自《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到2000年底,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全国沿海防护林一期工程结束,取得巨大的成就。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一期建设前的24.9%增加到35.45%,提高了10.55个百分点。一期工程建设增加了沿海地区的森林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目前,《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建设将进一步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

----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加强资源养护措施,保护渔业资源。实施“渤海生物资源养护规定”,做好渤海生物资源的增殖和养护,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和休闲渔业,控制海洋捕捞强度,积极引导和扶植渔民转产转业,调整和完善生物资源养护措施,规定保护资源的品种,加强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海水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督管理,制定和实施水生生物产卵区、索饵区、育肥区和回游通道的保护计划,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区, 促进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试验区,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组织制订以修复和改善海岸带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合理开发海岸带资源,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指标体系,依此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监督管理。在沿海重点地区建立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示范区,促进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改善。

----保护海岛生态环境,促进海岛的可持续发展。海岛陆域

狭小,环境容量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保护海岛环境极为重要。鼓励岛上企业发展清洁生产,控制岛源污染,保持海岛周围优良水质,加强海岛生态建设,保护海岛水土资源,适度开发海岛旅游景观,制定海岛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加强海岛自然保护区建设,不断提高海岛环境质量,建设海岛及其沿岸海域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程,保护海洋珍稀和重要经济生物,努力实现海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开展环境保护模范海岛县或海岛镇评比,推动和促进海岛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近岸海域赤潮的监测、监视和预警,努力减轻赤潮灾害。国家加强赤潮监测、监视的能力建设,建立近岸海域环境与赤潮监测监视预警网络,制订赤潮监测、监视、预报、预警及应急方案,并重点近岸海域,水产养殖区和江河入海口水域进行特殊监测和严密监视,及时获取有关信息,千方百计减少赤潮灾害的损失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上一篇:货运驾驶员作业管理下一篇:合作承包工程协议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