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教学的一些思考

2022-11-01

第一篇:对教育教学的一些思考

对一些幼儿教育名言的思考

1.“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陶行知

点评: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的教育大家,其见解也广为人知,只是这世事之难,多半是知易行难。虽然大家在谈到儿童教育时都能侃侃而谈,但轮到自家孩子,又总不免“落入俗套”,难以洒脱。想“变成小孩子”而不是总想着“教训小孩子”,对成年人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总想着,成年人想要完全变成小孩子,应该是不可能的了!我们在运用“经验”的同时,也失去了“体验”的耐心。我们会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吗?是的,我说的是静下心来,不光要听孩子说话,还要留心他(她)们的表情和反应;不光要观察孩子的外在表现,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的,这很难,但值得一试,不是吗?她喜欢游戏和玩耍,喜欢不穿鞋子玩泥巴,喜欢恶作剧,这些难道不也是我们小的时候特别热衷的吗?

2.“儿童能力初期萌芽是尤其可贵的,我们引导儿童初期自然趋向的途径能固定儿童的基本习惯,能确定后来能力的趋向。”----杜威

点评:说这话的杜威是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杜威还认为学习应该是“从做中学”并培养好的思维习惯。美国近代教育思想家,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尚找不出一位比杜威对于美国及世界教育思想,更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杜威的教育观点自然是好的,当儿童表现出某种能力,如舞蹈、绘画或是音乐时,能够对它们的能力进行引导和培养,这是绝大多数父母所期望的事。问题是,家长往往对“如何培养”心存疑虑,既不想耽误了孩子,又不想“拔苗助长”。这时,家长和孩子都需要的,是发现一位好老师,一位从内心关心每一位孩子成长的老师,一位善于发现孩子优点和不足的老师,一位可以信赖的老师。是的,不管各种培训机构如何宣传,最根本的其实还是老师。所以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谁又能比父母更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幸福呢?

3.,“……诸如艺术天才等这类更特殊的潜能,它们是种子,如果给予适当的发展条件,这些种子就会生长、并有所展现;但如果缺乏条件,它们就会夭折。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对宝宝生活有重大意义的人要信任宝宝的这些潜能。”---弗洛姆

点评:弗洛姆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这番话给我的启发是,父母要尽量为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当的发展条件,孩子的才能会自然显现。有的父母往往追求宝宝艺术成果的体现,如会弹几首曲子,会画几幅画等;有的甚至过早追求过级考证。这些不仅不利于宝宝艺术潜能的发展,往往会使宝宝失去对艺术的兴趣。

发展儿童的艺术潜能,关键在于培养宝宝对审美要素的感受力。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环境,或带宝宝到大自然中感受现实生活中的色彩、线条、平衡、对称、节奏、韵律等美的要素。试想,如果没有生动的、活的审美源泉,何以激发宝宝内在的艺术潜能呢?

体会:如果要留该孩子什么财富,试着引导她发现生活的美吧!自然的声音和色彩,无拘无束的奔跑和跳跃,鼓励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将她们的发现再现出来,让她们的心和这世界再无隔阂!

第二篇:对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些思考

枝江五中赵 新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的学习与训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本文从口语交际的内涵、地位、作用以及高中阶段学生口语交际和教学现状等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在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方法上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口语交际的内涵

什么叫“口语交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交际双方要不断地表达信息、理解信息,而且听者和说者的地位也随着交际的需要不断地变化。说者要根据听者的情绪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或语言材料;而听者呢,又得根据说者的表述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答。此时,双方的信息通道是畅通的,双方的表达是相互促进的。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学生只有在动态的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学会分析、归纳、评价的思维方法,才能形成由语言、做人、生存等因素构成的口语交际能力。

其次,口语交际还是一种行为。英国学者奥斯汀把“说话”看作“做事”,把“话语”看作“行为”,也就是把“行为”(主要是“言外行为”)看作话语所包含的必不可少的意义部分。事实上,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时时离不开这种意义的传达。当两人久别重逢说“你好”时,不也同时在向对方互致“祝贺”之意吗?也就是说人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不单单是构词造句,提供某种信息,同时还利用语句的信息来完成各种行为。因此,口语交际本身是一种言语行为。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是交际的互动性与能力的综合性。

二、高中口语交际的地位和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口语交际的具体目标:“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 1

应对和辩驳”。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在编排上将口语交际与阅读、写作并列,突出了口语交际的地位,并明确规定了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第一阶段(第一册),引导学生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大胆开口,文明得体。第二阶段(第二册),培养单向的口语交际能力:倾听,应答。第三阶段(第

三、四册),培养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能力:劝说,讨论;辩论,演讲。

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体现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改革思想,力求改变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把聆听、说话放到了与阅读、写作同等的地位。在用语上将“听说”明确的表述为“口语交际”,强调了语用功能,这不仅是提法的改变,而且是认识的变化,标志着语文教学中向听、说取向的重大转移。教材确立的体例反映了语文教育的改革思想。

三、高中阶段学生口语交际和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

在高中阶段,高考指挥棒的重压致使课程结构单调,课程内容趋于功利,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尽管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难度与世界各国相比是大的,但学生的交际能力不强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学生可以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而实践沟通能力却远落后于他国。这和我们一味强调语文读写能力而忽视听说能力有很大关系。

相对小学、初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高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至少小学初中的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我,与老师积极互动。高中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不断成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加,学习的知识不断拓展加深,这些本该是优势的能力却不曾在口语交际中体现出来。现状是高中学生听话抓不住要点;说话语不成句,话不成篇,杂乱无绪;在复述、交流讲述中,缺乏自信,声音低小;尤其在课堂答问时更是词不达意,语无伦次,越是“听”不

清,“说”不好,越没有勇气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如此连环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进入了“不会说,不敢说”的恶性循环,口头表达水平日渐下降,语文整体水平也难以提高。

学生如此,教学现状又怎样呢?高中新教材的设想很好。可是根据几年来新教材的使用情况看,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真正落实。许多语文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将其视为

2可有可无的事。尽管新教材将口语交际的内容单独排出来了,但语文教师在处理时,多数情况是应付了事,将口语交际的知识勾画一下,讲一下就行了。口语交际的教学未能落到实处,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没有真正得到培养和锻炼。

四、高中口语交际的训练策略

口语交际,主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日常交际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通讯设备现代化,口语交际频率高,了解别人,介绍自己,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即席发言、演讲、交谈、采访、讨论、表演、辩论等几种口语交际方式,掌握必要的口语交际技巧,完全是站在尊重学生的立场上,从“大语文”的角度、素质教育的高度设置的。如何加强口语交际的教学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培养和训练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是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口语交际的训练应做到“一个培养”“两个结合”和“一个强化”。

1.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正确态度和良好习惯

培养口语交际的正确态度和良好习惯是口语交际训练首要的一步。这包括听和说两个方面。从听的角度讲,首先要求作为听者要谦虚、礼貌,尊重对方;其次是积极、自觉,理解对方。在开始上语文口语交际训练课时,要特别强调,进行有效的交流,首先要尊重他人,安静倾听,有疑义等对方先说完之后再商榷。从说的角度讲,首先要求说者要礼貌庄重,语言得体,仪表大方;其次是积极主动,勇于表达。上课时应特别强调学生注意自己说话的眼神和体态动作,要求发言时不要做各种小动作,声音要清晰、宏亮。

2.口语交际与阅读写作相结合

第一、与阅读教学的结合。介绍课外优秀文章时,除了印发资料,可以用读的方式介绍,让学生进行听记、听问、听述的训练。在阅读课内文章时,让学生听课文录音,了解课文感情色彩,培养语感,让学生对照自己的朗读方式,加以改进。也可以示范朗读,引起学生关注。

第二、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结合写作,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听记、听评、听后感训练。在布置作文题目时,利用材料作文的材料,训练学生的听记能力,培养学生引用材料的准确性和概括力。作文讲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

3在同学读完之后采取两种方式,或是先讨论后交流,或是要求学生直接点评。

3.口语交际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口语交际的重要特征是交流沟通,有很强的社会性。其

一、可在学校的组织下,多开展一些社会活动。由学生自己去联系,老师指导他们应该事先考虑好和谁联系,态度要礼貌,要求应该怎样表达。其

二、可结合学校研究性课程的研究活动,开展社会实践。要求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口头采访的形式去完成研究,以此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4.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的训练,除了态度习惯的培养,听说结合,与阅读写作结合进行长期的训练外,还可以做一些强化训练。

在进行听的训练时,可借助学校的多媒体,训练学生的听力。倾听欣赏是听的更高层面。为了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可在上古诗词曲阅读鉴赏时,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用心地听,学着品味,结合视听,创设情境,让学生多一点审美的愉悦和感悟。

说的训练,应本着从简单到复杂,内容上从形象到抽象,形式上从单一到多样的原则,主要以年级为阶段。高一阶段——说话训练。结合德育教育,可设计“我喜欢的一句格言”,“我欣赏的一个人”,“我欣赏的一种品格”等系列的课前3—5分钟说话训练。每学期还可安排专门的说话课,让学生自主上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以培养学生大胆大方地说,语言清晰规范,举止得体自然。高二阶段——演讲训练。按照演讲的不同模式,由学生自主选择演讲题目,选择材料,先从有备开始,但要脱稿。再进行当堂命题,即兴演讲。高三阶段——辩论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论辩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可以选择同学们感兴趣、有分歧、有争论价值的辩论题目进行训练。

通过这样的有序训练,虽然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会得到普遍的提高。

第三篇:对参与式教学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参与式教学是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教学中创设师生平等互助、自信、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和途径。教学重“导”而轻“灌”,重 “学”而轻教,其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参与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旨在提醒广大教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其主动参与的欲念和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以期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当前,我校正在推行“参与式”教学,我有幸听了二十多节“参与式”教学的公开课,我也在实践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从中感受很多,引发了一些思考,就此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哪里去了?

参与式教学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组织形式,以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等为主要教学方法。因此,我们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参与式教学的“以学生活动为主,平等参与”的理念,一堂课中,学生的活动急剧增加,甚至是变着法的增加,课堂气氛活跃而热闹,而老师的讲授却越来越少,教师似乎从教学活动中抽身出来,忙于电脑的操作,并以此认为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想,教师的主导作用哪里去了?这种做法,应该是我们对新课改中参与式教学的一种误解。讲授过多是我们过去招致批评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讲授和现在的自主探究法一样,仍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讲授,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些知识结构是约定俗成的,学生靠自主探究很难掌握。在参与式的教学课堂上,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角色扮演、讨论、各种小游戏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进课堂的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一些知识的重点、难点,一些概念性的、抽象的知识,还是需要教师的讲解。只不过在参与式教学的课堂上,我们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了学生,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时间要少,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参与教师设计的各种活动中去习得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在参与式教学课堂上,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低估或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若该讲的也不讲,或者不敢讲,甚至美其名曰“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好像只要“讲”了就有灌输式的嫌疑了,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通过课堂教学之后,学生既没有真正会学,也没有真正学会。留下了一个表面气氛活跃的假象。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诗歌《我只看见你的眼睛》一课时,只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完后让学生谈感受,结果学生的感受只是肤浅的感受。因为教师在上课时既没有通过讲交代“非典时期”这个特殊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特定的教学气氛,也没有通过精讲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所以,学生的感受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上,认识比较肤浅。当然教师的讲要讲到该讲处,当长则长,当短则短。不是讲得越少越好,而是越精彩越精练越好。

二、课堂教学中,教学形式花样百出,语文本质和教学形式孰轻孰重? 案例1:有位老师在教《四个太阳》时,让学生当小画家,动手画太阳,又让学生当小小音乐家,唱《种太阳》的歌曲,如此反复展示,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样,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美术课,变成了艺术教学,课堂小练习时,学生竟连课文的生字都不会写,连最基本的词语也不理解,这样的课有效吗?这样的参与有意义吗?

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到:有些课“表演”占了较多的时间,而对课文中一些字词的识记、课文中一些好词佳句的领会品读等工夫却少得可怜。整堂课虽然让学生动起来了,但“语文味”却淡起来了。

案例2:有位老师在上《新型玻璃》一课时,教师出示了学习目标,“课文向我们介绍五种新型玻璃,他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学生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进行了汇报交流,然后教师还放了一段玻璃制造工艺流程的影像。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这样的教学,以人文价值为中心,虽让学生明白了玻璃的特点、作用甚至玻璃的制作流程,却失去了对语言文字不但要理解还要运用这一工具性的课程特点。

语文教学要姓语,就不能跳过语言这道关,关注言语形式才能逼近语文本质。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从语言的角度看,就是要学会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离开了经典课文,离开了典范语言,离开了具体的字词句,谈何感受?谈何理解?谈何运用?因此,字词句教学是一篇课文的“总抓手”,离开了它,语文教学就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成为空中楼阁。一堂参与式的课,如果只看到学生参与的热闹,却没有获取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说得轻些是走马观花,说得严重些是对学生极度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参与式的歪曲理解。参与式的实质在于,在参与的形式下利用参与者已有知识经验来获取新知识。参与的形式是活动,活动的目的是达到教学的目标。“参与”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的热热闹闹,而要利用多种形式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追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参与式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借鉴,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走出参与式教学的误区,从实际出发,潜心钻研,让学生真正“参与”起来。

参考文献:

[1].金和德.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著作)

[2].李威.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著作)

[3].果乃玉

小学语文典型课教学示例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著作)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评审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著作)

[5].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评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著作)

[6].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评审

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著作)

第四篇: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一些思考

【摘要】当今,语文阅读教学有些令人不安的状况出现,笔者为此做了一些思考,借以抛砖引玉。正确处理好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和学生学的关系,避免用大量阅读训练题代替学生阅读体验过程。

【关键词】阅读教学;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最薄弱环节。虽然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但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却差强人意,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抛砖引玉,希望同仁能够见仁见智。

一、对阅读教学计划性和层次性的思考

任何认知都有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每个教学阶段都应该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换句话说,语文阅读教学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层次性,语文知识和能力要具有一定的衔接并体现一定的梯度。事实上,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注定是低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阅读教学计划。不同年级阶段达到不同的阅读水平;同一年级,不同阅读水平的初中生也要达到与自身相应的阅读水平。所有这些,教师都必须要有一个详细的阅读教学计划,这样使阅读教学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要达到这种目的,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对教材的处理要以“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目前教材基本以主题组合的方式来编排,这种“主题组合”带有一定的倾向,每单元前面都有醒目名称,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进入文本时的巨大差异性。同一主题在同一单元出现多种文体,知识体系杂乱零碎;单元间缺乏明显的内在逻辑,前后单元间纵向逻辑不清,各单元的能力训练序列也存在问题。这些因素造成了教学目标泛化,教师无法三年一贯制的整体把握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学习也无章可循,直接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从这个角度看,灵活处理教材对语文教师把握阅读教学的计划性和层次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对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的思考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了人声鼎沸的读书场景,但这种诵读的教学方法在当今语文教学中不同程度上被忽视了。现在中小学对朗读环节普遍不重视,师生朗读意识淡薄。一般都是让大家齐读一遍,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来分析文章,课堂气氛显得沉闷而无生气。即使偶有热热闹闹的场景,也是已被新课程理念下合作、探究所代替。这种“重分析、轻吟悟”的状况,愈演愈烈,阅读教学变成了医生在做解剖。

其实,诵读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法,也是成功的教法之一。语文是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文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感知,才能深刻地捕捉到,才能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初中语文背诵内容比较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教师要提倡反复朗读,自然成诵,为写作积累素材。对文本的解读,也需要以诵读为基础,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诵读的形式多样,教师对诵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地悟读。悟读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读读悟悟,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感悟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课堂上既洋溢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又涌动着学生揣摩品味的思维潜流。

三、多媒体对阅读教学负面影响的思考

多媒体拥有自身的优势,可以广泛搜集各种信息,进行有效整合,直观而形象地呈现给学生,甚至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交互,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事物总是具有双面性的,多媒体也不例外。有些教师以多媒体的展示来代替对文本的解读,这种以媒体的欣赏掩盖文本语言品味的做法,以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造成了语文味的缺失。多媒体课件通常是预先制作好的,但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势必给教师带来一定的被动,师生情感交流被冰冷的人机对话所取代。所以,教师要把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有选择性地恰当运用。

四、对阅读教学中出现偏颇的思考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语文教学有了很大改进,开始重视到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也出现了一些偏颇,值得教师注意和思考。

首先,避免追求形式,而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有些老师过分重视课堂的形式,追求标新立异,却忽略了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如以小组讨论代阅读,华而不实。真正有价值的小组讨论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差异,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讲究讨论的价值,反对难易失度、大小失当的满堂飞式的讨论。讨论并不在多,而在于精巧深。

其次,正确处理好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和学生学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避免两个倾向:一是师讲生听,以讲代读;二是生讲师听,华而不实。前者学生扮演了接收器的角色,缺乏学习的感悟、探究和发现。后者导致缺乏阅读教学的实效。为解决这两种倾向,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是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

最后,避免用大量阅读训练题代替学生阅读体验过程。阅读训练本来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诊断和测试的手段,但教师往往本末倒置,舍弃了学生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通过大量做题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违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养的,重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许多需要我们教师共同思考的地方,只有深入研究,语文阅读教学才能不断地开拓与发扬光大。

(编辑:陈岑)

第五篇: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梁汉龙[大全]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雷州白沙中学高中语文组

梁汉龙13824810824

语文作为我们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主要工具,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完成我们因该完成的使命,相反,我们在贯穿终生的教育过程当中将原本该鲜活生动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工具。的确,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被慢慢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完全脱离新课标的教与学相结合。

一、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当前,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普遍存在着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尤其是在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授课方式的不同,使得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比较被动,突然对语文很陌生,根本无法适应高中语文的教学。怎样适应高中语文教学和怎样教好高中语文,是高中学生和高中语文老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我们也知道想取得语文教学的突破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见效的,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一直都在艰难的困境中前行。

此外,示范性高中的学生普遍重视理科的学习和以体艺特色办学的高中的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近几年来,高中数理化的难度从未降低,学生既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做数理化的习题,又要花大量的时间于专业课训练上,这正与语文的自主学习相冲突,学生很少主动把时间花在语文学习上,再加上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费时间和毅力进行长期积累,这需要学生的长期坚持,这也正是当前学生普遍缺乏的。所以,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高实在令人堪忧。

还有,高中语文教材虽然一改再改,但经典的文章不够经典,新鲜的内容不够新鲜,语文教材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语文课也很少令学生感到兴趣盎然。语文老师在带班额大、作业多、考试压力大的重负下,每天疲于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很少有时间充电,无法为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课堂上的千篇一律往往会使学生尚存的兴趣与热情逐渐消退,随之老师的热情也会随之减退,形成恶性循环,语文课变成了鸡肋一样的东西,或甚至成为学生理想的休息课,一到语文课,睡倒一大片。并且在语文课上,都是老师讲得比较多,而学生参与少,对学生训练不到位,有时在公开课上,只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领导满意,教师本人以为成功,学生以为有趣。而太多的语文课上,学生没有更多的质疑机会,课堂上思维停滞,缺乏独特的感悟,师生间缺少强烈的思维碰撞。

这些语文教学现状值得我们深思。归根到底要思考的是:语文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只有真正弄清这两个问题,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向着良性发展。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总和。语文课是什么呢?我非常赞同杨再隋教授在《呼唤本色语文》一文中对语文课提出的看法, “语文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

对语文的学习自有其规律,它不同于数理化学科的学习,学会了理论定理,再做几道练习题就能巩固,但语文也有自己的学习特点。例如婴儿能在听说环境下学会说话的,那么我们的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自然也离不开听说读写的环境,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语文学习的环境。语文教师不能忽视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也不能被高考牵着走,否则,就会使自己不知所措,也会让学生只追求表面的分数,最终语文的学习也是纸面谈兵。

二、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的思考

每一届的高中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面对不同届的学生时许多老师都会进行比较,有时感慨过学生一代不如一代,这就造成老师对学生先入为主,但毕竟时代在变迁,观念也在变,我们不能以老眼光看待现在的学生。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有他们的特点,他们有他们的追求与喜好。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是了解他们,帮助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是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和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之下,我们怎样上好语文课,怎样让学生能爱上我们的语文课程,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下面是个人的一些不成熟观点。

1、语文教学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语言运用学习,我们在备课时目标不妨简单些,要求不妨放低些,多一点交流,少一些功利,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感悟语文、学习语文、掌握语文。语文教学不必要追求表面的形式化,造成表面的热闹,内在的空洞;语文教学不必要极力追求讲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做我们教学实践的试验品;语文教学也不必要让铺天盖地的课件道具充斥课堂,我们知道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过多的课件道具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本末倒置。不妨回顾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古人更多的是在听读背诵中学会语文的,我们不妨借鉴:让学生该读的就读,该背诵的就背诵,该说的就说。

2、语文教学要打有准备之战,要求教师不断探寻语文教学的规律,在规律中才能求得发展。所谓有准备之战,即指语文教学要遵循规律,经过周密的思考,经过精心的准备,任何教学设计、教学活动都不能凭借语文教师的一时冲动而盲目进行,事先必须认真思考周密安排,遵循规律前行,才能有事半功倍之功效,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语文课要注重和文本对话,注重语文的本质,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阅读,都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本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的培养。注重规律就要讲求计划。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教学计划,一学期有学期计划,每周要有周计划,每册语文教材要有授课计划,课文教学要有课时计划,作文要有具体的学期计划,做到有计划可依教学。在具体教学中,也不能是人云亦云的盲从,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下足功夫,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这也的课程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3、语文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学以致用,语文最终目的是服务生活,这是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语言文字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人与人交往的工具。我们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和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开辟语文教学新的途径,是语文更好的服务生活。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肩负着为大学、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的重任,这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教师全力以赴。

上一篇:道路交通安全汇报材料下一篇:党课学习心得体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