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战略分析论文

2022-07-03

摘要: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作为我国三大战略之一的技术标准战略成为科技、经济竞争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针对技术标准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关系,我国两类处于不同技术标准阶段的企业应采取不同战略转移模式,同时,在我国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也应注意一些相关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对外贸易战略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对外贸易战略分析论文 篇1: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现状及调整对策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转变与深化,以求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加强同各国的协作与发展,从而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实施的现状,阐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对策,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关键词】对外贸易 战略调整 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战略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尤其自加入WTO 之后,我国逐年降低贸易壁垒,国内企业开始大范围加入到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美国次贷危机及欧洲债务危机给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以沉重的打击,美元贬值、国内产品成本价格上涨、出口退税率下调等使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举步维艰。在此背景下,对外贸易战略的科学适时调整尤为重要。

一、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现状

所谓贸易战略是指一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战略中有关于对外贸易发展方面的内容,是一国或地区政府对一定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方向“结构”目标及相应措施的战略性决策[1]。可见,一方面贸易不仅体现了各国政府对于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规划与设想,更是政府通过政策手段对对外贸易进行宏观干预,以此来引导一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我国自1949 年至今先后进行过三次对外贸易战略调整,为当时的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影响。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速度稳步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结构方面的优化也有所提升。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外贸易方式更加灵活,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逐步减少,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进出口货物贸易在快速增长。2.对外贸易主体结构趋于合理,逐渐降低了对外商投资企业,搭理扶持民营企业。3.出口商品结构继续升级,进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4.贸易市场多元化发展,在巩固与发展原有贸易市场的过程中,对非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地区等进行扩展,进一步改善了我国进出口贸易市场格局。

显然,当前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所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尚待解决,主要表现在:1.粗放式出口增长方式导致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高耗能、高耗原材料为基础的粗放式出口经济增长,在推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同时,也使我国陷入“资源、能源陷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阻碍。2.出口产品科技创新水平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我国对外出口产品技术附加值偏低,使出口产品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3.进出口贸易不平衡,贸易顺差逐年持续扩大。多年来政府对国内外企业实施的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等政策,国内过度投资导致诸多行业生产过剩,国内产品供大于求等等问题都造成了我国贸易顺差的逐年增长。4.对外贸易伙伴发展的不平衡,对象分布不合理。受金融危机影响,近年来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是十分景气,发展中国家尚还可以,而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显然不足,贸易对象分布失衡。5.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政府宏观调控关注不够、力度不强,使外贸企业容易受国际市场影响,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及竞争力有待提升。

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对策分析

目前,各国经济仍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步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对于不试适应当前及未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需要的战略必须加以调整完善。

第一,平衡全球贸易合作伙伴战略安排。当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必须在寻求与发达国家、发达区域合作突破的同时,加强与非洲、拉美洲等新兴经济体的合作,进一步完善国际贸易市场布局。

第二, 进一步调整出口战略。加大对机械电子产品和新材料产业的政策扶持,逐步减少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的扶植政策,从而迫使中国相关企业提高技术竞争力,淘汰落后生产技术,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将国内经济建设优势推广到国际合作和市场中,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在隧道、桥梁、水利、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可以将领先技术推过到其他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将国内经济建设优势转变成国际竞争优势,为中国国际经济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第四,解决国内变产能过剩困境,积极推行商务外交战略。中国目前存在大量的产能过剩问题,要从全球市场的角度去平衡解决,将国内结构调整与国际市场拓展相结合,同时依靠积极的国家商务外交战略,变产能过剩的国内发展困境为全球竞争优势[2]。

第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出口产品技术附加值。长期以来由于发达国家政策对产品技术的诸多遏制,我国自身创新能力不强,导致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十分低下。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创新能力,提高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的比重,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第六,提高外贸企业抗御风险能力。近年来国际经济市场的动荡给我国敲响了警钟,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我国外贸企业自身要坚持创新发展,形成本企业的优势。在开展對外贸易合作时重视企业发展的战略研究,避免在多变的世界贸易大环境中因决策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政府也要做好对外贸易宏观调控工作,在进出口贸易政策调控上加以改革完善,让外贸企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上有所保障。

近年来,部分发达经济体陷入严重的通货紧缩泥沼,能源革命、地缘政治纠纷、全球贸易规则作用弱化等问题愈演愈烈,如不能得到尽快合理的解决,不仅会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实施,还会影响全球经济贸易的整体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正处于特殊时期,全球经济格局复杂多变,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现状,及时对形势做出客观清晰判断,采取相应战略措施加以以应对,以便于积极顺应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以期在未来的国际经济中谋得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晓红.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研究.[J] 中国市场 2013年第46期

[2]黄志凌.我国宜尽早调整对外经济战略.[J] 经济参考报.2014 年2 月24 日第 008 版

作者:李光艳

对外贸易战略分析论文 篇2:

技术标准战略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作为我国三大战略之一的技术标准战略成为科技、经济竞争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针对技术标准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关系,我国两类处于不同技术标准阶段的企业应采取不同战略转移模式,同时,在我国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也应注意一些相关问题。

关键词:技术标准;标准战略;对外贸易;模式分析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吴传荣 曾德明

对外贸易战略分析论文 篇3:

20世纪70—9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述评

摘要:从建国至今,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几经演变,经历了从闭关自守战略到进口替代战略、到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并存战略、再到出口导向战略、再到完全开放战略的发展过程。本文主要论述我国70-90年代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战略,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当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以期从中得到启发,为当前中国深化改革、“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对外贸易战略;进口替代;出口导向

一、引言

从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中国是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又是发展中的大国。这一切决定了我们不能单纯借鉴处于同样工业化时期和有着同样宏观经济背景的其它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中国70~90年代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大致划分为三大阶段:极端的进口替代阶段(1979年以前);温和的进口替代阶段(1980年~1991年);边际出口导向阶段(1992年~2001年)。

二、对外贸易战略内涵的界定

(一)对外贸易战略的内涵。贸易战略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对外贸易方面的内容,是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针对对外贸易发展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所作的战略性决策。世界各国选择不同的贸易战略无非是为了追求贸易利益最大化,以期使本国对外贸易得到长足而持久的发展,使其成为推动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对贸易利益的追求。贸易利益是指通过贸易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一国对贸易利益的追求主要有三种:对静态贸易利益的追求;对动态贸易利益的追求;对贸易利益的排斥。对静态贸易利益的追求是指利用国内既定资源的比较优势增加本国的经济福利。对动态贸易利益的追求是指追求贸易在促进长期经济增长、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动态利益。对贸易利益的排斥是指拒绝贸易所带来的任何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

三、中国70~90年代对外贸易战略的回顾

(一)极端的进口替代阶段(1979年以前)。

1.极端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当时的对外贸易处于一种辅助性地位,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即只有自己不能生产的才进口,自己生产有余的才出口,而不是根据国际分工的原理,根据比较优势来安排生产和进出口贸易。对外贸易只是国内生产的简单延伸,只能被动地跟着生产走,而不能对国内生产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在这一时期实施的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较高的进口限制。

2.极端进口替代战略的影响。采用极端的进口替代战略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大多都是负效应,而我国在这一时期实施该战略的影响主要有:首先,当时是封闭的计划经济,生产企业不了解国际市场需求,不关心外贸的经济效益,不利于借鉴和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更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其次,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之间出现分离。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产业政策就要向一些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如重化工业倾斜,致使承担主要出口任务的农业和轻纺工业部门发展缓慢,因此出口结构很难有所改善。最后,极端进口替代战略与人口、资源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由于出口结构的低下,出口产品主要为农副产品和简单农副产品加工品,因此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不可能有较大的发挥。

(二)温和的进口替代阶段(1980年~1991年)。

1.温和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我国在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从放权让利开始,通过逐步减少和取消计划,赋予外贸企业自主经营权等措施逐步改变原来那种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央对整个对外贸易的计划控制有所减弱。改革开放初期,外汇和先进技术是中国经济发展最缺乏的东西。作为对中国经济的“必要补充”,我国引进外资实施进口替代强调的是推动出口和技术进步。此外,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口号,以及“吸引劳动力寻找型外国直接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号召,极大地激励了加工贸易的发展。

2.温和进口替代战略的影响。温和进口替代战略在以政府较高的出口激励和进口保护为前提,以追求静态的贸易利益为主要方向,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降低成本。在贸易改革的起始阶段,我国是恢复启用关税、许可证和配额等商业政策手段取代计划手段来对国内产业实施保护,以适应国家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2)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我国在利用商业政策手段对国内产业和市场进行保护的同时,还实行了许多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以抵消保护带来的福利损失,使贸易制度和贸易战略呈“中性化”。(3)有利于凸显和转变中国的比较优势。我国实施比较“中性”的进口替代战略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以本国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从而获得比较利益,凸显并转变或提升自己的比较优势。

(三)边际出口导向阶段(1992年~2001年)。

1.边际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从1992年起,中国的进口体制开始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关税和非关税水平都开始明显下降。进口政策的重大调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更强调进口是为出口服务的理念,为出口而进口的物资更针对有出口潜力的产品;二是进口更强调先进技术的引进而不是成套设备的引进;三是进口的重点虽然仍是围绕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展开,但对一般商品特别是消费品的进口已不再采取严格控制的态度。

2.边际出口导向战略的影响。政府干预较低的“中性”的出口导向战略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必然结果。它与追求动态的贸易利益一起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三个方面的积极效果:(1)对国内经济的宏观促进作用。一是出口大幅增长;二是进口增加较多的主要是国内短缺或生产能力不足的重要原材料,以及国内不能生产的重要设备,有力地支持了国内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2)对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之间的不协调起着一定的缓和作用。政府干预的逐渐减少使得贸易政策的保护作用大大削弱,致使其对国内产业发展的干扰减少。

3.对未来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展望。适度的进口替代对扶持幼稚产业、高新技术装备工业以及缓解国际贸易摩擦有着积极作用。再者,在全球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环境的矛盾日益显现下,面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态势,制定科学的对外贸易政策不应也不能以追求贸易目标的数字性增长为核心, 而要从对外贸易数量、质量和效能最优化角度来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政策和贸易战略。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需要的贸易战略不仅仅只是关注贸易额的多少,而是从长远角度注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在宏观调空上要坚定不移地推行自主创新路线,加快培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扶持品牌产品的成长,要尽快转变传统立足于进出口总量指标和外贸顺差数额增长为标志的评判方式,科学认识和处理贸易顺差和逆差,关键是要追求通过外贸实现提升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福利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若谷.对我国进口替代战略之管见[J].战略与决策,2002(1):57~59.

[2]李福兴.关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6(1):34~35.

[3]刘庆林.建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路径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4(5):44~47.

[4]李一文.对外贸易战略: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替代[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0(2):9~10,15.

作者: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