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科技论文

2022-04-16

摘要简单介绍了农村水利工程的相关内容,通过对现阶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以明确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模式,优化农村水利建设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村水利科技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水利科技论文 篇1:

农地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改革

[摘要]农村水利工程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土地经营的先决条件,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意义重大。产权改革是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发挥和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农地三权分置办法实施后,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发展理念对农村水利工程的产权确定、流转等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必须创新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治理模式的设计,包括产权打包置换资金模式、“1+1+N”产权内化模式、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主导的产权私有模式等,以期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济主体作用,实现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与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三权分置;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家庭农场;产权内化;专业大户

土地经营非常依赖水利工程,产权明晰、主体配置合理的农村水利工程有利于加速推进土地流转。三权分置作为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其主要目标在于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这势必会带来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的改变,形成土地规模化经营。随着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涌现,农地用水特點发生改变,如何界定流转土地所带来的农村水利工程的产权归属、满足实际用水需求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关心的问题。以往土地分散方式下尚能运行的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已成为促进农地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一大阻碍。因此,在农地三权分置新背景下,改革调整多种形式筹资兴建的农村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合理制定随同农地流转的产权转让机制,建立起有利于农村水利良性发展的产权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一、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的产权问题,现有研究多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分析背景,普遍认为农村水利工程的产权改革与农村经济体制之间严重不相适应,水利工程有人用、没人管、“搭便车”问题突出[1](P41)。虽然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村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产权模式市场化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多数工程产权改革仅停留在表面,暴露了很多问题。例如,刘石成研究认为农村水利工程过分倚重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易造成经营者为确保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变更农业灌溉用水的用途和功能,引发承包者和用水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2](P40)。为此,学者们对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治理创新模式展开了新一轮研究,普遍认为产权模式改革的核心是产权配置,即如何对所有权、管护权及收益权进行合理的归属划分[3](P14)。

仅有少量文献探讨了土地流转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问题。金问荣、施宏江研究认为土地分散经营弱化了农村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制约了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土地流转、规模种植能激发种粮大户对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明确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4](P37)。何昆等则认为土地流转易造成相关水利设施的维修、管护缺乏条款约束,加剧经营主体只使用、不保养的情况[5](P51)。郭珍从集体行动理论的角度,认为农地流转使村庄中经营农业的成员数量减少,会促进集体行动的形成,最终提升农村水利工程的供给水平,建议村委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争取资金用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6](P21)。王健宇、余艳欢在探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特点的基础上,认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强烈,但受经营规模和财力限制,需要政府提供通畅便捷的参与途径与政策扶持[7](P7)。

至此不难发现,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背景,或者仅关注了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问题,对于息息相关的农地三权分置将给农村水利工程产权配置与模式改革带来的具体影响尚未展开合理研究。农地三权分置后,土地将大规模流转,现有的产权模式能否较好地匹配农地生产方式?三权分置改革会给目前的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带来哪些影响?在三权分置背景下,相应的产权模式要如何创新变动以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需要?最后,又如何进行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的整体设计和框架构建以配套服务三权分置办法的实行?这些问题都不得而知。本文将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农地三权分置实施背景,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展开:首先,按投资建设主体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各类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进行分析;其次,通过研究三权分置办法的改革内容和预期的农地经营变化,分析其给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带来的影响;最后,创新提出三权分置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的思路设计和框架构建,顺应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

我国农村水利工程,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小型工程为主,其实物表现形式主要有水库、机井、水塘、蓄水池和中小型泵站等,功能主要是农村人畜饮水、防洪、排涝、灌溉。产权作为法律层面的专业表达,含义复杂,农村水利工程的产权主要是指所有权、经营管护权和收益权,其产权模式改革就要求适时地选择合理的产权改造方式,调整滞后的管理维护模式,建立起新形势下责、权、利相统一的资源配置机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土地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都分配到户,但由于农村水利工程的不可分割性,产权依然归“集体”所有。新形势下的问题逐渐产生:随着公社和生产队在历史舞台上的消失,“集体”没有了可依托的组织载体,农村水利工程所有者主体自然就“缺位”,工程实际产权开始模糊,制约了水利设施效益的发挥[8](P50)。党的“十四大”后,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展开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有益尝试,在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理念倡导下,逐渐形成了政府投资建设的农村水利工程、财政补助建设的农村水利工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筹资筹劳建设的农村水利工程、农民或者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农村水利工程、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投资建设的农村水利工程。通过分析农村水利工程的投资建设主体和经营管理主体可以看出,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村水利工程的产权治理模式主要有以社会资源介入不足为特征的产权公有公营模式、以经营权置换管理责任为实质的产权公有私营模式、以农户为建设主体的产权私有私营模式(见表1)。

(一)以社会资源介入不足为特征的产权公有公营模式

农村水利工程的盈利能力和公益性是影响产权改革组织效率的重要因素,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由于部分水利工程的“公共物品”属性比较突出,“搭便车”问题普遍存在,凸显出明显的弱经营性和强公益性[9](P5),难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工程建设和经营管理,很多农村水利工程基本上仍维持着由政府出资建设、管护的公有公营模式,典型代表为水渠。作为与水库等蓄水设施配套使用的农田输配水工程,水渠实质是农村骨干水利工程的一种附属设施,通常难以独立运行,基本上没有收益来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权模式的改革。目前就大部分水渠工程而言,干渠、支渠依然由灌区管理所、乡镇水利站和村组所有、负责管护,斗渠、农渠则主要由村、村民小组负责,这种产权的公有公营模式在实际运营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农业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取消,以村集体为主导的农村水利工程产权主体普遍面临管护经费不足的困境,加之水费收缴困难,基本无法实现收益权,村集体缺乏基本的管护动力,消极怠工情况严重。二是村、村民小组难以有效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按规定,“一事一议”所作出决定必须得到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支持。而在现实情况中,各家利益不一致,很难统一。特别是农民从事职业不断多元化发展,对农村水利工程的依赖度有所降低,对于这类弱经营性、高管护成本的水利工程更是缺乏参与度。再加上我国村级组织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类产权模式下的农村水利工程多数存在没钱管、没人管、不会管的局面,产权配置低效甚至无效,村集体的产权主体作用进一步弱化,引入社会资源介入农村水利工程的产权改革显得非常迫切。

(二)以经营权置换管理责任为实质的产权公有私营模式

农村水利工程承担着保障农业生产的社会功能,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探索社会化、多元化的水利工程运行模式也是非常必要的。一些蓄水、灌溉类农村水利工程由于自身特性,具备良好的经营性,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性较高,不少地区坚持所有权归政府或集体,逐步放开经营使用权,典型代表为水库。承包人不仅有水面经营权,在政府放弃水费收缴权的情况下还能获取水费灌溉收入,甚至利用水利工程从事其他多种经营,如荒山种植、休闲度假等[10](P56)。该模式由于能给产权承包人带来可观的经营性收益,从而得到一定的推广应用。但从实质上来说,这种产权模式大多是不彻底的、浅层次的,产权主体虚化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产权承包人基本上是兼业经营,仅对水资源运营、经济效益方面比较重视,对于农村水利工程只负责日常看护,建设和维修所需的必要资金、劳动投入仍由政府承担,这种经营权利置换管理责任的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改革范围非常狭窄。第二,产权承包人的资格准入标准不明确,村集体作为发包方对于承包方的选择缺乏规范性考察和相应的惩治措施,导致产权承包人为了自身经营效益而损害农户利益、影响农田灌溉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背离了以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改革促进农业生产的目标。第三,多数农村水利工程共享程度较高,敞开式的输水线路大大增加了产权承包人管护成本,更加削弱其对于农村水利工程管护的积极性。例如灌溉排涝时,泵站提水,从水源到配水处,主干渠几乎能使覆盖范围内的全部农户受益,公益性很强,二级支渠和一级支渠的受益农户面也很大,很难准确界定真正的受益者及其受益程度,水费的收取对象和标准很难明确判定,承包人的收益权无法保证。

(三)以農户为建设主体的产权私有私营模式

农民或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农村水利工程,责权利较统一,产权一般归个人所有或联合体共同所有。这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2年分田到户至2002年税费改革前,农民税费负担很重,加上干群关系紧张,农民对于集体灌溉体制愈发不满,要求自办水利的呼声很高。但当时村集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行政组织仍可以发挥对接市场化运作的水利设施的功能,保证农田基本灌溉,产权私有私营模式就一直未得到实质发展。第二阶段是2002年税费改革后,村社集体的逐步虚化使其无法再主导农田灌溉的相关事宜,单一农户即可成为独立的灌溉主体,家家搞水利的现象普遍,特别是打井、挖渠等小微型水利工程更深受农户欢迎[11](P99)。这种以农户的实际灌溉需求为出发点、农户自建自用的产权治理模式,一定程度上能避免“父爱主义”式水利设施建设,工程效益在短期内都普遍发挥良好。然而,由于这类农村水利工程所共有的投资规模小、建设标准低、管护水平低下等特征,直接导致:第一,产权明确但难以长久为继。自建农户一般囿于资金的筹集,水利设施建设非常简陋,日常老化严重,加之农户普遍没有管护意识,尤其是联户建造更容易出现管护责任互相推诿问题,实际中小微型水利工程的闲置现象很严重,久之产权模糊,损害农户的经济利益。第二,经营性被低估,收益权虚置。这类工程虽然以农户自身的灌溉需求为目标导向,但理论上可以对其他农户进行有偿供水,实现收益权,发挥水利设施的社会效应,但实际运行中迫于机井建设的缺陷和管护的缺失,出水量有限,满足自有灌溉需要就很困难,靠收取水费获得收益的情况基本没有。第三,建设随意性大,难以实现与国有骨干工程的有效衔接,这种缺乏规范性的产权配置模式直接成为大中型水利设施的破坏者。
三、三权分置对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的影响

近年来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向第二、三产业,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主体相分离现象越来越普遍。2016年10月国务院提出《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继两权分离后又将农户享有的承包经营权派生出经营权,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形成[12]。三权分置办法的核心在于严格保护承包权、加快放活经营权,前者主要强调依法维护承包户在使用和流转农地各方面的权益,并赋予其在抵押担保等方面更充分的土地权能,顺应了农户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经营权的意愿,使得农户进退有据,更多农户倾向于流转农地、外出务工;其次加快放活经营权,允许新型经营主体享有在流转土地上所得的合理收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将快速发展,相应的农田用水需求和灌溉特点也将随之改变,对于现有的在个体细碎化经营方式下形成的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具有一定的冲击(见图1)。

(一)农民外出增多,产权公有公营模式下的农村水利工程处境尴尬

三权分置办法严格保护农民家庭的唯一土地承包地位,农户没有了土地流失的后顾之忧,更倾向于进入二、三产业劳动获取更高收入。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全国2.3亿农户中流转土地农户比例超过30%,沿海发达地区一比例甚至超过50%[13]。农民外出增多,直接降低了村集体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产权公有水利工程的可行性。一直以来,农户虽然是水利工程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但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意愿并不强烈,进行非农业生产后,水利需求减弱,就更不愿意在农村水利管护和维修上付出成本,村集体无法强制筹资或筹劳。特别是在劳动力大量弃农外出的情况下,村集体虽然计划组织未外出者负责产权公有性质的水利工程维修和管理,并分摊相关成本,但实际难以实行。由此,这类产权公有公营的水利工程,面临的处境相当尴尬:经营性不足、经营成本高,私人不愿经营;村集体维修和经营管理,但经费不足,无力管护,只能依靠农户;农户外出增多,村集体无法召集安排事务,产权维护逐渐弱化。

(二)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不断涌现,成为产权私有私营模式的新型配置主体

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动速度加快,土地经营呈现出明显的集中趋势,家庭农场、农业大户经营方式日益增多。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超过了承包地的1/3,在沿海发达地区这一比例更是高达1/2[14]。农地经营主体的转变给产权私有私营模式下的农村水利工程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一方面,农户放弃农业生产、选择外出务工,之前自建的农村水利工程大多陷入无人管理的困境。农户常年在外从事多种经营,对水利设施依赖性下降,对其维修管护和经营运转更不甚关心,机井、渠系等毁损严重,一些配套设施的偷盗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即便一些工程保管良好,也由于先天建设的缺陷性和日常管护缺失,产权承接人再更新改造的成本极高,产权流转非常困难,这类以小农为主要建设主体的产权私有私营工程,往往面临被弃置的结局,产权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农业大户的经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规模效益,经营收益水平比普通农户优势明显,种植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对于农村水利工程的依赖性很高。由于其用水需求大、资金实力强,有极强的意愿和能力参与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15](P10)。特别是为了节省用水成本,在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方面积极性很高。例如重庆鱼溅村,农业大户自主投资建设滴灌设施、防渗渠道等,成为推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可见,三权分置背景下,家庭农场、农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取代普通农户,成为农村水利工程产权私有私营新型配置主体已是必然趋势。

(三)农业合作经营和企业化经营发展迅速,推动产权公有私营模式的改善

农户组织形成较大规模的集合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农业经营或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可形成农地规模效应。从成员构成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多由分散的个体农户自愿联合,而农业企业作为一种企业法人组织,多由农业大户主导建立,相对而言更具规模化和专业化。这两种经营主体都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投资能力,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护的能力和基礎条件都要优于普通农户。在农地集中经营、用水需求更统一的新形势下,由农民专业组织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所有权公有的大中型农村水利工程(例如水库、泵站等)能站在保护农户利益角度,有效避免以往承包人常出现的因私损公现象,并且能够安排专业养护人员对水利工程进行维修、管理,发挥农村水利工程经营管理的外部积极效应。但由于组织特性,其成员素质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很难得到保障,角色分工不明确,且缺乏有效监督,久之易引发社员的机会主义行为[16](P25),需要进一步明确内部产权,制定产权明晰的合理流转机制,发挥全员力量对农村水利工程进行经营管护。
四、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设计

(一)产权模式的具体设计

随着三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农村水利工程的使用主体和需求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给水利工程的产权配置提出了全新要求。根据国务院《农田水利条例》的规定,乡镇政府在组织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应协调好社会各方力量,若土地依法流转,应当同时明确该土地上农村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主体。因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设计(见表2)。

1.产权打包、置换资金模式

针对灌溉渠道、防洪工程等公益性很强却基本没有收益的产权公有水利工程,在三权分置背景下,很有必要采取管护权、收益权等产权捆绑打包并以产权置换资金模式,以缓解村集体筹资筹劳难的困境。其优点在于将产权独立的水利工程实行整体管理,一方面政府和集体可以落实具体管护责任,减轻管护负担,另一方面产权承包人能以较小的投入成本实现水利系统的统一计划与调配,降低运行成本。具体而言,村集体可以将水库等主体水利工程与渠道、沟系等附属工程进行产权捆绑,要求产权承包人在经营管理水库的同时,一并负责相关附属工程的维修养护,并出让工程周边闲地给产权承包人进行经济种植,以水利工程产权换取管护资金,实现“曲线救国”。根据需要,政府可适当给予财政资金补贴,保证产权承包人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必要的监督管理:一是明确合同责任,确定日常管理的范围与基本工作;二是落实考核细则,确保产权承包人对于主要水利设施和产权打包下接管设施的管理一致性、科学性;三是建立可行的管护不力惩治措施,避免管理附带性问题出现,逐步解决强公益性、低盈利性农村水利工程的产权主体功能弱化难题。

2.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为主导的产权私有模式

在三权分置下,土地连片经营,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可以构成独立的大规模灌溉单元,其用水方案和分配水量方案具有高度利益相关性,加之足够的盈利能力完全能超出水利工程投入成本,容易形成一致集体行动,单独或联合起来共同建设、经营、管理所需的农村水利工程,从而取代普通农户,成为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工程的主要建设主体。对于以往分散土地上零星布局的农户自建水利设施,家庭农场和农业大户作为产权承包人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维修改造,由县级水利管理部门颁发给其新的产权证书,并相应注销原农户的产权主体资格,对于不可再用水利设施进行彻底的报废以免其占用耕地,干扰其他水利设施运行;对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投资新建的农村水利工程,其工程建设需要根据政府批准的农田水利规划,向县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报告,项目完工后也只有通过水利管理部门验收,才能正式运行。

工程建设完成后,其管护权的具体落实,一方面需要政府主动及时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和工程管理指导,开展水利行业人员培训、水利专家座谈、农田设施专业养护公司经验交流;另一方面,要根据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匹配进行的原则,对其进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界登记工作、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根据政府批准的设计和自然地理条件,划定工程管理范围和安全保护范围,做到:一是有利于农村水利工程的管护和正常运行,便于通行、检查、巡逻;二是有利于搞好水利设施附近的水土保持工作;三是不影响正常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另外,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对于其他农户可进行有偿供水,依法收取水资源经营收入和灌溉服务收入,还应配套水权价格同步改革,向政府申请水价优惠政策。该产权模式能基本实现水利工程的责、权、利统一,在规范运作指导和充足财政补贴的情况下,能够保证农村水利工程得到很好的效益发挥。

3.“1+1+N”产权内化模式

为了避免委托代理问题出现,引发机会主义行为,损害各社员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企业在农村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上,需要设计制定产权内部全员化模式,为全体社员颁发登记相应的农村水利工程使用管理权证或者签发产权协议证明,按其投资入股比例明确各自管护责任和收益分配,由此实现农村水利工程所有权归集体、经营管理权整体归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企业、具体归全体社员的“1+1+N”产权内化模式。例如,针对农村水利工程的日常维修养护,除了与专业养护公司开展合作外,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更应该发挥社员作用。既可以组织安排各个社员在规定期间轮流管护,也可以适当提高利益分配比例安排固定社员长期管理;针对政府补贴、水资源经营和提供用水服务而得的各种日常收入,应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发展基金、公益金,由专人管理,用于组织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同时,水费实际收取价格、虫害防治等收费标准则应召开社员大会讨论商定;另外,若社员需要对其享有的农村水利工程部分产权进行质押、抵押或流转,应该经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企业大股东或其余社员商量同意并核查其管理履行情况后决定,并对新入社的产权承包人进行必要的情况了解。

(二)其他

在三权分置新背景下,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提高农村水利工程产权配置效能,必须坚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产权配置主体,全面盘活水利工程效益;同时,农村水利工程直接服务“三农”,必须由政府进行整体的组织与协调,承担部分公益型功能补偿责任。在具体实践中,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情况复杂,三权分置的实践进程和实施情况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耕种特点、农村水利工程类型和产权治理等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
五、结论

农地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农地制度创新,其关键在于稳定农户承包权和放活农地经营权。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户外出从事多元化职业,对农村水利工程依赖性降低,村集体一事一议主导下的产权公有公营农村水利工程处境尴尬,需要逐步引导社会资源的介入。放活经营权后,家庭农场、农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成为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工程的主要建设主体和经营管护主体,但由于资金、技术、组织管理等问题限制,对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的改革有一定阻碍作用。因此,本文对三权分置背景下的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进行了创新设计:针对目前以社会资源介入不足为特征的产权公有公营模式下的农村水利工程,实行产权打包以置换资金模式;针对以经营权利置换管理责任为实质的产权公有私营模式下的农村水利工程,实行“1+1+N”产权内化模式;针对以农户为建设主体的产权私有私营模式下的农村水利工程,实行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为主导的产权私有模式。新的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能够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用水需求和经营特点,优化农村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促进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孙卫静,周月红,陈玉培. 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途径初探[J]. 农村水利, 2008,(3).

[2]刘石成.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 2011,(8).

[3]王冠军,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改革思路及总体框架[J].中国水利, 2015,(2).

[4]金问荣,施宏江.土地流转对水利的影响分析及思考[J].中国水利, 2012,(23).

[5]何昆,等. 济宁市土地流转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工作探讨[J].中国水利, 2015,(11).

[6]郭珍. 农地流转、集体行动与村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供给——基于湖南省团结村的个案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8).

[7]王健宇,余艳欢. 农业经营方式转变背景下的农村水利建设管护机制探索[J].水利发展研究, 2012,(11).

[8]张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讨[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5).

[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完善小型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研究”课题组. 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一个政策框架[J]. 改革, 2011,(8).

[10] 宋洪远,吴仲斌. 盈利能力、社会资源介入与产权制度改革——基于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问题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 2009,(3).

[11] 刘辉,周长艳. 山地丘陵区农村水利产权治理模式及创新分析——基于湖南省张家界市的调查[J]. 农村经济, 2016,(4).

[1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30/content_5126200.htm,2016-10-30.

[13] 中华人民共和國农业部. 就《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答记者问[EB/OL].http://rmfp.people.com.cn/n1/2016/1104/c406725-28834376.html,2016-11-04.

[14] 肖晨光,宋夏.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设计[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4,(11).

[15] 王军.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机制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11,(5).

作者:姜翔程 魏晨宇

农村水利科技论文 篇2: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策略探讨

摘 要 简单介绍了农村水利工程的相关内容,通过对现阶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以明确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模式,优化农村水利建设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有效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也蓬勃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发展更是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需从多方面来进行把控。为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应当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实施高效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因此应当实施系统化管理,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坚持现代化管理理念,真正解决农村农田水利工程方面的问题,从而拉動农村经济增长,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1 相关内容

农村水利工程属于基础性设施建设,其关系着农业的长远发展,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也能起到一定的自然灾害防范作用。不同于其他工程项目,农村水利工程属于公益性项目,虽然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为确保水利工程能够正常运行,依然要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开展适度的有偿服务,以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和维护工作。水利工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农村水利工程可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2)农村水利工程具有一定的群众性,其需要农民群众的参与,做好科学规划,予以有效指导,从而保障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3)农村水利工程具有较强的公益性,但是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1]。

2 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地解决,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并未重视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农民,未能意识到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认清农村水利工程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以致于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加以管理。缺乏对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宣传,没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2)缺乏健全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管理工作无据可循、无法可依。在产权方面不够清晰,而且没有根据性质来合理划分相关单位的权责,仍然坚持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理念,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且难以追究相关责任主体。未针对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3)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办法较为落后,不具备科技含量,忽视了工程移交工作,而且在水利工程配套工作方面也有所不足,需实施针对性措施来改善;4)水利工程管理缺乏资金投入,大多数资金都来自于政府,其融资渠道较窄,限制了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5)忽视了对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培养,管理人员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方面还有待加强[2]。

3 有效措施

3.1 加大宣传,提升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意识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环节。水利工程设施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为确保水利工程设施能够正常运行,应当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需制定完善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相关部门必须明确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针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管理方针,出台完善的管理政策,不断地改革和优化,并将管理工作贯彻落实于实际中,这样才有利于保障农业的长远发展。建设农村水利工程的同时,更要对其后期使用进行有效地管理和维护,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宣传,积极向农民传达水利工程管理的内容,提升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意识,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到水利工程管理中。当地政府也应当予以农村水利管理工作一定的支持,完成相应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来执行管理,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充分意识到农村水利工程与自身利益的直接关系[3]。

3.2 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系

为保障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当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使之做到有据可循、有法可依。应当明确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各项职责,合理划分岗位权责,使各级政府、单位领导清楚明确自己的管理责任,充分意识到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问题,并不只是固定资产投资问题,还涉及到设施管理方面的内容,需从这一方面着手来贯彻落实相关工作,并予以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级水利部门也应当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根据性质来进行单位划分,产权要清晰,职责要分明,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状况;要遵循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完善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制度,不再只是利用行政手段来进行管理,而是将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以适应当下的水利工程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同时,还应当设立科学的监督体系,可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把控水利工程建设进度,保障水利工程质量;设立科学的奖惩机制,对于违反规定的人员予以严惩,为水利工程管理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3 科学管理,提高技术含量

在实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时,应当实施科学的管理手段,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更要注重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1)对于已经完成的水利工程项目,要做好移交工作,为其颁发产权,或是予以使用权证书,然后可以选择适宜的方式来进行管护,确保水利工程能够正常运行;2)要做好水利工程配套工作,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功能。不仅要为人们提供生活饮水,实施有效的农田灌溉技术,为水产养殖提供水源,还要做好防洪除涝工作;3)要以市场经济为向导,开展有偿服务,遵循经济性原则,尽量降低水利工程管理成本,将农村水利工程设定为公益性工程,不以盈利为目的[4]。

3.4 加大资金投入,拓展融资渠道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而且所需要的资金量并不少,中央规定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予以农村水利工程一定的资金支持,将其规划为财政投入中,以保障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无论是建设新的农村水利工程项目,还是改造已经建好的水利工程项目,都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并且根据农村水利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修整和改造方案。地方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重视对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对其进行有效的行政领导。鼓励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利用政府资金来引导农村水利工程发展,严格管控每一个环节,杜绝出现挪用、套取农业专项资金的状况,并加大严惩力度。项目单位需要向相关部门汇报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加强和财政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做好协调工作。此外,还应当拓展水利工程融资渠道,除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推进农村灌溉、排涝工作之外,还应当充分发挥水利管理组织的作用,遵循“谁投资、谁所有”原则,制定民主决策,让农民充分认识到水利工程与其自身的关系,参与到工程管理中。

3.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离不开管理人员。为适应新的环境,提高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应当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育,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1)要坚持“引进来”原则,指的是可要求一些优秀的人员加入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不断壮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队伍力量;2)要坚持“走出去”原则,指的是要为现有的水利工程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再教育机会,加强人员培训工作。既要教授人员有关水利工程的专业知识,又要锻炼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之成为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能够洞悉市场经济,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3)还应当设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通过职位晋升、物质奖励等方式,来激励管理人员主动投入到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从而保障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质量[5]。

3.6 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

在进行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时,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实施集约型管理。需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來进行有效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1)要推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改革,基于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来打造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将节水型信息化管理作为目标,围绕此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效益;2)应当建立农村水利门户网站,构建完善的水利行业数据库,打造文献资料库,以便于有效管理水利工程的相关资料和数据。3)可进行信息化试点,创建健全的信息化网络系统,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以改变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手段,提高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效率,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4 结语

为提高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应当根据当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实施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明确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实施科学管理手段,提高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水平;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推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小琴,张文英.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策略[J].农家科技,2018(3):224.

[2] 刘虎山.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策略[J].工程技术研究,2017(5):201.

[3] 李永光.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策略探究[J].《科技与企业》,2016(11):12.

[4] 陈东朝,赵颖.农村水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3):183-184.

[5] 季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13):166.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钱玉民

农村水利科技论文 篇3:

我国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现状与挑战

[摘 要] 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四川省江油市农村水利设施的调查,分析江油市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现状及原因。从实际出发,提出改善和加快江油市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发展的对策。抓住当前水利建设的机遇,切实解决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问题,进一步加快农村的水利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江油市 农村水利设施 现状分析 对策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校级重点学科经费资助(NO.XZD0815-09)。

1、前言

水利一步一层天。从“农业命脉”提升为“基础设施”,从“基础设施”提升到“战略资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对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村水利建设滞后仍然在影响农业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党中央国务院出台2011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向全党全国发出大兴水利强基础的总动员:突出加强农村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农村水利建设,深入进行农村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农村水利设施的供给和农村经济存在相互影响的长期均衡关系,但农村水利设施的供给却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四川省江油市农村水利设施调查资料,分析了江油市农村水利设施的现状及原因,结合我国水利建设形势,从实际出发,提出改善和加快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发展对策,以使我国农村水利设施更好地发挥效能,为我国经济服务。

2、江油市农村水利设施的基本情况

四川省江油市是川西北重要的新兴工业城市,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幅员面积2719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51%、丘陵占41%、平坝占8%。有总耕地面积58.34万亩。全市辖40个乡镇,479个行政村,总人口87.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8万人,占总人口的73.1%。

江油市是水旱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特别是宝成铁路以东地区干旱发生频繁。干旱已经成为江油市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据资料显示,近百年来,江油市发生连续四年干旱、连续三年干旱、连续两年干旱和单年干旱的现象十分普遍。“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是江油市气候的一个基本规律。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灾夺丰收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江油市兴建了一大批农村水利工程。

2008年“5.12”地震,江油市是重灾区,地震不仅对房屋造成了损害,同时也对江油市的农村水利设施造成了损伤。据调查统计,187座水库成为高危和次高危病险水库,造成堰塞湖多处,灌排渠系毁损严重,渔业设施毁坏严重,农村中有31.14万人在安全饮水上有问题,水土保持设施损坏,水资源监测设施不能准确的反应江油市的水资源情况。

经过3年的灾后重建,江油市现有水库187座,总库容1.28亿m3,兴利库容1.001亿m3,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22座,小(二)型水库163座。引水河埝29条,其中(除武引外)中型引水河埝6条,小(一)型引水河埝2条。山坪塘23831口,石河堰等小型水利工程2.46万处,土石河堰749道。引(提)水工程1745处,其中引水工程23处,提水工程1722处。江油市农村蓄水工程的蓄水能力1.3亿m3,其中水库蓄水能力9000多万m3,山坪塘和土石堰蓄水能力近4000万m3;农村引水工程的有效水量约1亿m3;农村河水轮泵、机电提灌站工程2139处,提水能力1.26亿m3。

3、江油市农村水利设施的现状及分析

3.1农村水利设施的现状

虽然在前几年,江油市开展了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主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用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任务,但是,江油市农村水利设施仍然十分脆弱,根本无力抗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在去年和今年这短短两年内,就有一些地区无水栽秧,无水保苗,不仅农业减产,人民群众生活也还面临饮水难的问题。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很不相适应。江油市农村水利设施脆弱。具体表现为:

(1)山坪塘垮塌、淤积、渗漏严重,蓄水保水能力非常差。一些山坪塘因年久失修,早已丧失原本蓄水灌溉的作用,已成盘子堰,个别地方甚至还把山坪塘改作它用。本来山坪塘具有易蓄易排的优良特点,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显著的作用,不仅可以用于蓄水灌溉,更方便于人民群众的洗衣、洗菜、消防等生活活动。但因山坪塘垮塌、淤积、渗漏严重,蓄水保水能力降低,其作用非但没有得到应有发挥,甚至失去作用。

(2)水利工程灌溉渠道防渗配套建设滞后,导致渠道放水损失浪费严重。江油市大部分小型水库和山坪塘未配齐灌溉渠道。例如,红逗咀水库虽然已建成快十年了,但仍未进行抽水站和渠道配套建设,造成严重的浪费,让300多万m3蓄水不能发挥其灌溉作用。一些水库甚至还存在着以河代渠放水灌溉的落后现象,这种做法使很大部分水白白浪费掉。江油市水利工程虽然已配套渠道2000多公里,但防渗仅600余公里,70%以上的渠道未进行防渗,并且渠道垮塌、淤积、渗漏的现象非常严重,水的有效利用率甚至不到50%。江油市提灌站渠道水损失均在50%以上,有的地方泵站出口一小时可打3亩田,但到渠尾,却只能打1亩田,渠道输水损失高达70%。特别是遇到干旱年份,水利工程蓄水本来就较少,这一矛盾就变得更为尖锐。

(3)农业提灌站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失修严重,提水量下降,有的甚至无法正常运行。江油市60m以上高扬程提灌站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设备技术落后、笨重、能耗高。甚至还有前苏联、捷克的产品,零部件损坏后,已买不到配件,只好花高价请厂家专门制作。如新兴乡的战斗水库一级站建于20世纪70年代,电机是70年产品,水泵是69年产品,启动器是66年产品,配电屏是67年产品。因提灌站设备维护、保养和更新改造没有跟上,经多年运行,已破烂不堪,提水量严重下降,甚至无法正常运行和发挥作用。再如河口林家湾提灌站,初建时每小时提水能力能够达600m3,现在却只有200多m3。

3.2原因分析

造成江油市农村水利设施十分脆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中一直存在着重视大工程、枢纽工程、主体工程,而忽视配套工程、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倾向,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维护保养的倾向。没有从大水利与小水利的辩证关系上来认识小水利的重要性。由于认识不够,因而重视也就不够,没有切实地把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抓起来,往往是主体工程已建成若干年,配套工程却还未进行建设。

(2)劳动力约束。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国家取消了劳动积累工制度,在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发家致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放弃农田耕种,外出务工挣钱。农村可用劳动力越来越少,增大了组织劳动力投入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难度。

(3)小型農村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狭窄,投入严重不足。按照国家水利产业政策,中央、省主要管大工程、主体工程,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设施无法争取到上级的投入,主要靠地方财力和当地老百姓投入。而江油市近年来财政十分困难,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财政投入几乎没有。农民自身的投入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年降雨较好时,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被忽视。而等到天旱要水时,才发现为时已晚。

(4)重建设轻管理。长期以来,对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轻维护保养的倾向。如一到大旱年景,各乡镇领导、群众积极性非常高,纷纷要求新建提灌站。可一旦建成,对如何长期有效地使用提灌站却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经营管理站的模式一直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模式,全市99%的提灌站属集体所有、集体经营;一些地方农民福利用水观念根深蒂固,大多数站提水不能按照成本收费,形成收费与成本倒挂,亏损严重;提灌站员工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技术人员流失,个别大的提灌站,经营亏损,负债累累,已面临着生存危机。不仅如此,提灌站设备人为破坏非常严重。由于提灌站一般都建在偏僻的地方,无人看管,设备屡遭破坏、偷盗。一些管理站只有采取抽完水就取走全部可拆卸设备的办法,但仍然防不胜防。全市每年损失的设备费在50万元以上,多时损失上百万元。这对集体资金本来就很少的村社和提灌站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4、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发展的对策

当前要加快我国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发展,使其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经济服务,就需要认清我国水利建设的大好形势,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思考和探索改善我国农村水利设施现状的对策。

(1)加大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比例

国家和省財政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一部分继续用于对大、中型水利设施除险加固,另一部分应作为专项资金对农村的塘、坝、沟渠进行修建规划,确保有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改建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江油市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列出重点项目、中型项目、小型项目,分清轻、重、缓、急,有重点、分步骤地解决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突出问题,抓大不放小保证江油市农村小型水利设施配套条件年年都有新的改善。同时,建立合理的投资分担比例机制,依据“谁投资谁受益”和“财政与产权相对”等原则,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的现状,增加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

(2)积极推进江油市重大水利项目工作

一是沉水水库项目的推进。规划的沉水水库位于江油市马角镇,总库容2600余万方,总投资约3.4亿元。沉水水库建成后对于缓解二郎庙、马角镇、厚坝地区工业、农业和人民生活缺水状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水利重点县项目的建设。各级政府机关应该认真按照要求和标准,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发挥受益农户的积极性,千方百计搞好重点县水利建设,在新农村示范区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效益,开创农村水利建设的新局面。三是对于应该进行防渗的,一丝不苟的进行防渗处理,灵活增加和改善部分灌面,从而完成涪西堰灌区节水项目的改造。认真整治改造涪江河提防,全面完成涪江河中坝河堤整治改造。

(3)健全农村水利设施的规划编制、建设、管理和维护体制

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把规划编制作为开展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和安排国家补助资金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编制规划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服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或中止。继续推进以产权为核心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放开建设权,从而促进产权流转,搞活经营,落实管护责任。积极落实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维护责任。比如山坪塘、渠道的管理维护责任要通过合同的形式落实好,切实解决好岁修、围水、扎洞等方面的劳力组织问题,把单户管塘与多户用水的矛盾处理好、协调好,使山坪塘等小型水利工程持久发挥效益。

(4)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当前水利建设的大好形势下,可把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进一步健全和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以及明确村社干部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制定和完善绩效考核奖惩办法,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5)积极采取措施,健全农民参与机制

凡农民自己能够兴办的工程,就放手让农民去做,实行“民办公助”;若需要政府组织、农民参与的工程,也需与农民协商同意,体现农民意愿。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工作,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实行政府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等“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引导农民投资投劳。

5、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农村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我国现有农村水利骨干工程大都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设计不完善,配套率低,欠账较多,对现有灌区全面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在人增地减水少的严峻形势下,切实解决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快农村的水利建设,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张丽,卜太峰,赵耀坤.浅谈我国农村水利设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3期.

[2]张大志.水利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体现[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年6期.

[3]许中贤.农村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J].山西农业,2009年4期.

[4]狄顺孔,吕震.加大农村水利设施投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J].山东水利,2008年7期.

作者:宋超 罗选强 付成华

上一篇:代课教师保障论文下一篇:新闻价值传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