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主体地位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党员主体地位范文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发挥党员主体作用

价值中国推荐 2008-04-21 14:32:00 《求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所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入手,遵循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在规律,建立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党内民主机制。

一、正确认识“党员主体地位”的含义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本质体现。“党员主体地位”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阐明了党员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作用。党员主体地位是相对于整个党的事业而言的。在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进程中,党员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行为主体,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能动实践者。围绕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开展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都是党员主体的实践活动。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作用的发挥,对整个党的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阐释了党员在党内关系中的正确定位。党员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体。全体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功劳大小,在党内的地位一律平等,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二是党员是党内权力的主体。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权力来源于党员,他们与党员之间形成权力的委托和受托关系,党内权力运行必须接受党员主体的监督。

揭示了党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构建和运行的内在依据。从党内政治制度看,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党员主体地位的最集中体现,也是党内民主的最高制度形式。从党的组织制度看,党的组织结构是党员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载体,党的组织体系是否按照党内民主制度组织起来,是否真正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运行,是判断党员主体作用能否有效发挥的重要尺度。从党内运行机制看,健全充分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民主机制,是构建科学的党内政治制度的基础,也是保证党的组织体系有效运转的根本所在。

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要求

胡锦涛同志指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党员在党的事业中当家作主的地位,尊重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民主权利,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党员在党的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思想的提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们党对党员地位作用认识的深化, 1

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的先进性建设才有不竭的源泉。党的先进性是由党员的先进性表现出来的。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行为主体,只有细胞健康,党的整个肌体才会健康,党的事业才会富有生机和活力;先进性建设是党员主体的实践活动,只有使党员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党的事业的主人,才能真正关心党的前途命运,真心维护党的威信和形象,自觉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实践证明,抓住了党员主体这个根本,促使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有了强大而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内民主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民主的核心和精髓,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夯实党员主体地位;党内民主是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形式,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以党内民主制度作保障。从当前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要求看,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把基点放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增强党员主体意识,充分保障党员的主体权利上。实践证明,抓住党员主体这个根本,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党内民主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全面推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要求牢固树立“党员主体”的思想,尊重党员的智慧和首创精神,始终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践中探索积累的经验,作为推动党的各方面建设改革创新的源泉。实践证明,抓住党员主体这个根本,在党内形成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生动活泼、开拓创新、和谐融洽、团结奋进的局面,就能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党内民主机制

党员主体地位要在党内民主制度中体现,在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实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必须按照十七大的要求,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健全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党内民主机制。

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完善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制度体系。科学民主的党内制度体系是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制度保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抓住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这个关键环节。要完善党员主体参与机制,通过健全党务公开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使党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党内事务中来;完善

党员主体授权机制,通过改革党内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理顺党内权力授受关系,使党内权力真正来自于党员的委托并接受党员的监督;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从党的根本制度上保证党员主体地位的落实。

健全权利保障制度,增强党员的民主意识和主体素质。党员权利的实现和保障是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放在突出位置。党章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明确规定了党员享有的各项权利,涉及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这为党员权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完善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各项措施,增强制度体系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使各项权利保障制度严格执行到位。要把健全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同加强党员的主体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党员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党员主体素质和参与能力,激发党员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到党内生活、党的建设和各项事务的管理中来。

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条件。党员参与党内事务、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途径是党内基层民主实践。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把重心放在基层,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形式。要疏通党内民主渠道,拓宽党内民主途径,丰富党内民主形式,在党内营造敞开思想、各抒己见,敢讲真话、敢讲心里话的氛围;要多层次、多角度地创设基层党员参与和管理党内事务的载体,完善基层党组织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搭建平台;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广大党员对党的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积极探索扩大基层党内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把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基层党的工作、党的建设的具体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党员的主体地位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切实得到尊重和落实。

(执笔:唐晓清)

第二篇: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并将其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予以强调。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要求,是对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指明了方向。各级党组织要从思想观念、制度创新、素质提升和内在动力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和实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党员主体意识,维护党员主体权益,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在推进和谐机关建设中更好的发挥广大党员的主力军、突击队和“领头雁”作用。

一、注重教育引导,解决认识误区

从现实来看,造成轻视、忽视党员主体地位问题和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根子还是在思想认识上,必须有效解决一些党员的思想认识问题。

1、改进教育方式,摆脱思想误区

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和铁路改革的逐步深化,党员个人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内涵增变,以个人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心态日趋凸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消极方面的影响,不断地反映到党员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中, “党员工作上吃苦头、经济上没甜头、政治上没奔头、党员没当头”的思想在一些党员头脑中滋长蔓延,致使个别党员党性意识淡化,先进作用不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党员教育管理时,还机械地沿袭过去那种把党员当作党的工作对象、开展工作的工具,只强调党员义务,不讲党员权利,就很难开展工作,甚至还会出现管理愈严愈强、效果愈小愈差的反向落差。这显然是有悖于改革开放形势、有悖于铁路和谐发展需要、有悖于党员思想实际的,同时还会让党员在心理上产生“党内工作是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的事,而党员只是处于让干什么干什么的从属地位”的错误认识。

2、加强正面引导,增强党员意识

为此,各级党组织要在党员中深入开展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教育活动,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员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又要在党员管理工作中渗透服务功能,做到既监督党员履行义务,又为党员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服务和帮助,促进新形势下党员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全体党员深刻认识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自觉培养党员的主体意识。尤其是要使各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成为一种党性觉悟和自觉行动。

二、注重制度创新,保障党员权益

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为核心、以保障党员权利为基础的党内民主新制度、新机制,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参与党内重大决策和管理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认真负责的精神。

1、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为党内民主建设夯实基础

要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逐步探索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常任制,并吸取民主管理的优良经验,建立党员代表提案、评议制度和党员代表定期收集普通党员意见、建议的联系制度等,通过党员代表的“中转站”作用,沟通党组织和普通党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它的“最大好处”,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所指出的,“代表由于是常任的,要向选举他们的选举单位负责,就便于经常地集中下级组织的、党员群众的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经验,他们在代表大会上,就有了更大的代表性,而且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也可以按照适当的方式,监督党的机关工作。”“它的效果,是几年开会一次和每次重新选举代表的原有制度所难达到的。”

2、积极推进党务公开,为党内民主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近年来,我们逐步尝试党务公开,推行了《党费收缴、使用、管理情况季度通报制度》、《党员发展公示制度》、等,有效调动了广大党员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党务公开势在必行,要不断扩大公开范围,重点开展责任公开、制度公开、活动公开、考核公开,内容主要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党组织履行职责和党组织经常性工作等;要建立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坚持党委的重要决策事前向党员征求意见;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利用信息平台、公告栏、会议等形式对党内重大问题、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精神通报、廉政述职报告、评先创优通报、警示通报、阶段性工作通报、采纳党员建议和意见落实情况通报、党组织变动情况通报、党员评议通报等;要进一步改革党内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党内直接选举的范围,推行候选人提名公开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等,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广大党员更多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3、建立健全党员权益保护机制,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要严格落实《党章》、《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和《党内监督条例》的规定,切实尊重和保护党员的民主权利,保障党员的信息知情权、言论自由权、表决建议权、批评监督权、选举和被选举权、申辩申诉权、求助和控诉权等,加强党员对党委会及其领导班子的有效监督,加强党员代表与广大党员的广泛联系,加强对代表的监督,增强党员代表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进一步推动各级党组织民主化、制度化运作水平。

三、注重素质提高,强化主体作用

党员的能力素质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基本前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必须加强党员各方面的教育培训,授之于渔,促进党员综合素质提升。

1、适应党员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引导党员成长进步

党员是先进群体,一方面具有共同远大的革命抱负,在理想上追求真理、在思想上追求进步、在事业上追求奋斗和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党员作为自然人,在追求最高理想的同时,也具有个性化追求,有各自的优势、兴趣和爱好,有差异的脾气、秉性和愿望,有不同的阅历、素养和特长,他们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更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各级党组织要关注党员个性化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正确引导党员的价值观,把实现个人

愿景与企业发展愿景结合起来,达到和谐统一。

2、适应党员政治生活的需求,增强党员参政议政能力

作为执政党的党员,政治意识、组织观念比较强烈,对问题的看法比较敏锐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必须紧贴时代主题和党的中心工作,全面落实“政策业务党员先学、重大事项党员先知、重大决策党员先议、工作落实党员先行”的“四先工作法”,在保障党员正确行使权利的同时,提高党员尤其是普通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从事党务工作的能力,使党员在党内生活和工作中拥有更高的参政议事水平和更强的能力,发挥出应有作用。

3、适应党员求知求进的需求,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素质

一方面,党组织要刻不容缓地抓好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党员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切实转变观念。另一方面,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化,不仅使每个党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样,也将获得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广大党员要注重主观上的自我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缺点,增强自我净化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还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丰富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在群众心目中更有威信,更有感召力,也使党更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注重基础工作,激发内在动力

党员是推进党的建设的真正动力,基层党组织是党员力量的凝聚者和引导者,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是激发党员内在动力的源头。

1、下沉工作重心,增强党组织亲和力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要求党建工作的重心必须下沉,高度重视做好经常性、基层性工作。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党员在生产经营主战场发挥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在党的建设中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对立统一规律所讲的事物内因与外因和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的规律,在强化党员外在约束的同时,注重研究党员的需求,在激发党员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上下工夫,为党员提供真诚的服务,拉近了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摆正和密切了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党员对组织的依附感,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

2、完善基层组织功能,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员之家”,党员的主体地位要靠基层党组织去落实,党员的权利义务要靠基层党组织去保障。我们通过在党支部开展建设“党员之家”活动,进一步明确“党员之家”的服务功能,搭建对党员的政治尊重、事业激励、学习创新、生活关爱的平台,以“家”的氛围凝聚党员、以“家”的观念关爱党员、以“家”的温馨激励党员、以“家”的形式来唤起党员自觉、主动地履行党员职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达到固党员之基、暖党员之心、聚党员之力、凝党员之魂目的,强化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报效心理,从而不断激发了党员的主人翁意识。

第三篇:为何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尊敬的党支部:

强调“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发展党内民主的体现和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所谓党员的主体地位就是指广大党员通过行使党章规定的各项权利,履行党员应尽的各种义务,在党内生活中能够以自己的意愿作出判断,并按照这一意见作出自己的选择。

承认党员的主体地位,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前提。民主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党内民主也就意味着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使党员能够对党内事务作主。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

从现实看,我们党的党内民主发展还不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党员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保障还不够。随着党员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的增强,必须进一步发挥党员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提供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要不断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的上传下达,保障党员的知情权。要完善党员意见表达机制,让普通党员有说话的机会和渠道,保障党员的表达权。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党员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在广开言路的基础上集中广大党员的智慧,在民主讨论中达成共识。要创新党内监督机制,保障党员的监督权。

汇报人:xiexiebang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三日

第四篇:浅谈党员主体地位的内涵

浅谈党员主体地位的内涵、本质和特征

“党员主体地位”就是指广大党员是党的主人,是党的组织、党的生活、党的工作、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主体,在党的一切活动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党员的主体地位在本质上就是党员的民主权力(利)。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是党内民主的本质与核心,也是党员主体地位的本质与核心。党员主体地位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权利与义务的统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

一、个体与群体的统

一、素质与体制的统

一、地位与作用的统一。

2005年1月14日,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2006年6月30日,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通过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这就明确提出了“党员主体地位”的问题。应该说,“党员主体地位”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而且是一个不应该忽略、但却又被长期忽略了的问题。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研究党员主体地位问题,首先应该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员主体地位的内涵、本质和特征。

一、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的内涵

“党员主体地位”的内涵是什么?或者说“党员主体地位”所指的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的涵义?由于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研究得很不够,甚至根本没有什么研究,所以现在也就根本不存在一种权威的观点或为人们普遍认可的解释。我个人认为:“党员主体地位”就是指广大党员是党的主人,是党的组织、党的生活、党的工作、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主体,在党的一切活动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这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

1、党员是党的组织的主体。“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这是对党员与党(党的组织)的关系的一种形象比喻。我们也经常把党员与党的关系比作树木与森林。其实,无论哪种比喻都不能全面揭示党员与党的关系的本质内涵。我们知道,“党员”这个概念本身就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个个具体的党员,即党员个体;另一方面,又是指党员队伍,即党员整体(群体、集体)。作为党员个体,他(她)是党的机体的细胞;作为党员整体(群体、集体),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党。作为整体(群体、集体)的党员队伍是党的组织的主体,这是毫无疑义的。作为个体的一个个具体的党员是不是党的组织的主体呢?我认为同样是的。这是因为,从哲学意义上说,作为具有自觉性、创造性与能动性的人,本身就是主体。作为个体的一个个具体的党员,首先是一个个具有自觉性、创造性与能动性的人。他(她)与党组织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比喻为细胞之于机体、树木之于森林;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清楚,党员在党的组织中地位和作用,在本质上并完全同于细胞之于机体、树木之于森林。细胞之于机体、树木之于森林,从本质上说仅仅是一种个体

1(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党员之于党的组织,却不仅仅是个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应该说它首先是一种主体性的关系,在这里,每一个党员都可以在认识党的组织、健全党的组织、完善党的组织、影响党的组织、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方面发挥自己作用,都应该在党的组织中居于主体地位。这才是最本质的东西。

2、 党员是党的生活的主体。党的生活也就是党内生活。党章明确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党员领导干部还必须参加党委、党组的民主生活会。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我们通常所说的党的组织生活,主要是指党员参加所在支部的党员大会和党小组会,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单独召开的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党的生活包括党的组织生活,而党的组织生活只是党的生活的一部分。广义上讲,党内的各种活动都属于党内生活的范畴。例如,党的小组会、支委会、支部党员大会、党委会、党组会、党代表大会和党代表会议、党内选举、党的民生生活会、上党课、阅读党刊和党内文件、听取党内报告,以及党内的其它政治活动等等,都是党的生活。党的生活的主体当然就是广大党员。离开党员这个主体,党的生活也就不存在了。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3、党员是党的工作的主体。党的工作就是全党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来说,党的工作可以划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比如,从工作的作用上可以划分为领导工作和一般工作(业务工作、事务工作、具体工作);从工作的性质上可以划分为政治工作、经济工作、文化工作、社会工作、军事工作等;从工作的内容上可以划分为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纪检工作、统战工作、政法工作等;从工作的领域上可以划分为城市工作、农村工作、机关工作、企业工作等;从工作的对象上可以划分为群众工作、工人工作、农民工作、青少年工作、妇女工作、干部工作、知识分子工作等。作为党的工作,无论是哪方面的,其主体都应该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而且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是广大党员,因为党的各级组织也是由党员组成的,其具体的工作也多是由具体的党员(包括党员领导干部)去做的。

4、党员是党的建设的主体。党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她要完成自己历史使命,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以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三个基本方面。无论哪方面的建设,从根本上说都是以党员为主体的。通过党员这个主体的努力推进党的建设,也通过党的建设改善和强化党员这个体。离开党员这个主体,党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更加突出地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主线,从而使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检验标准更加鲜明。党的先进性与党员的先进性具有内在的联系。党的先进性是党员先进性的前提,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基础、体现和保证。只有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党的先进性建设在实质上就是一种主体性建设。这个主体首先就是广大党员。

5、 党员是党的事业的主体。我们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又有每个阶段的最低纲领。为共产主义奋斗是党的事业;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党的事业。共产党员从入党那天起,就立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就把自己的一切同党的事业融合在一起。因此,党的事业也就是广大党员的事业,是每一个党员的事业。党员当然也就是党的事业的主体。

二、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的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亦即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一事物之所以区别于他事物最根本的东西。党员主体地位体现在党的组织、党的生活、党的工作、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等各个方面。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它,不仅要了解它的基本内涵,而且还要进一步深入认识和把握它的本质。只有从本质上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党员的主体地位,才能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和把握党员主体地位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特征。

党员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由党自身的性质和根本组织原则所决定的。共产党不是少数政客为获取国家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而是由基本思想一致的人,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自愿结成的政治同盟;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共产党早已不是创立初期的少数职业革命家的团体,而是一个由千百万党员组成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的党。她是由千千万万个立誓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党的这种根本性质和组织原则,决定了党员是党的主人,是党的组织、党的生活、党的工作、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主体。

政党作为政治见解相同的个体自愿结合起来的政治组织,党员的主体地位是不容臵疑的,不仅相互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权利也是具体的,行使权利当然也是自主的。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一论断从党的自身建设角度阐明了我们党的本质属性。从党内政治生活的目标看,我们党一直努力追求的是“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从党内生活的运行机理分析,这种政治局面的形成,离不开党内民主这个基础。这里的民主和集中在营造这种局面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两者虽然有联系和相互作用,却是一种主从关系,起决定作用的是民主。因为我们追求的集中、纪律和统一意志不是专制基础上的,不能靠强制来实现,而是民主基础上的,因而只能靠民主来保证其实现。在现代民主政治环境下,没有广泛的民主,集中、纪律和统一意志就失掉了坚实的基础。党员作为党的机体的细胞,其主体地位是靠什么确立的?它的基础是什么?它的根据在哪里?我认为这就是民主,即党内民主。民主既是一种权力(利),也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实践。权力(利)的核心,是根本;制度是对权力(利)的确认和规范,实践是权力(利)在制度规范下的运用。没有权力(利),民主就是空的。所以,没有党内民主,或党内民主不健全、不落实、不充分,那么,党员的主体地位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党员是党的主体,党内民主就是围绕着党员的主体地位展开的,就是要承认党员在党内权力

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党内民主实质是在党内生活中,党员平等地享有党章所规定的参与党内决策和管理党内事务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同党员的主体地位 “与生俱来”的,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党章规定的,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犯、无权剥夺的。它意味着:首先,党员权利是平等的。党员是党的主体,有权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党内的一切重大事务。所有党员在党内一律平等,都有平等地参与党内各种事务的权利,这是党内民主的精髓和核心,是实现党内民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其次,组织结构是民主的。政党是由各种机构和组织体系构成的统一体。这些机构和组织体系是不是按照民主原则组织起来,是判断政党特质的有效尺度。这种组织结构上的民主是党内民主的制度形态,是党员权利得以实现的载体,它具体体现在党员大会和代表大会、党委会、选举制度、罢免制度、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中;再次,运作形态是民主的。党内民主除了有良好的制度,还要有党内的民主运作,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党内民主制度固然重要,但制度的有效离不开民主的运作。如果没有民主的运作形态,再好的制度也会受到侵害。而党的活动方式和组织生活的民主化,也是党内民主实现的程序性保证。这种运作包括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内事务的公开原则、讨论原则、多数决定原则、集体领导原则等。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党员的主体地位在本质上就是党员的民主权力(利)。我们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国家是这样,我们党也应该是这样。借用这种句式,我们完全可以说:我们党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党。党员是党的主人。党的一切权力属于党员。党内民主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党员权利,享有管理党内事务的权力。

党内民主强调的是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是党员的民主权利,是党员在平等的基础上发表对党内事务的看法并决定党内重大问题的权利。党内平等激发党员对自己角色的自我认同,激发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内选举保证了党的新陈代谢,并使这种新陈代谢符合最大多数党员的利益和意志。党内事务公开破除了党内的神秘主义和个人专断,以及封建主义的为尊者讳等观念。党内意见表达自由有助于党员参与党内决策,并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党内民主的这些要素,将有力地推动、促进和保障党的健康发展,是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证,也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这是党内民主的本质与核心,同时也是党员主体地位的本质与核心。离开了这个本质与核心,党员的主体地位就无从谈起,党自身也将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三、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的特征

党员主体地位的特征是党员主体地位的本质在各个方面的体现。对于党员主体地位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和概括。以下这几点可以视为它的基本特征:

1、 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权利与义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有权利就有义务,有义务就有权利,它们是相互关联、对立统一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610页)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党员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特征。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是一个统一整体。一方面,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相辅相成,不允许存在无义务的权利,也不允许存在无权利的义务。另一方面,党员的权利和党员的义务是相对的,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员的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和享有的八项权利。但有些权利从这个角度来看是权利,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是义务;同样,有些义务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义务,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是权利。比如:“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这是党员的义务,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党员的权利;再比如:“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等,这是党员的权利,我们也同样可以理解为党员的义务。同时,在党内民主问题上,权利与义务也是统一的。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管理,是党章赋予每个党员的民主权利,但作为每个党员都有义务执行党的纪律和决定,积极参与党的各种活动,更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党的整体利益,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2、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统

一、意识与行为的统一。党员主体地位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既有一个意识问题,也有一个行为问题。从理论上讲,党员是党的组织、党的生活、党的工作、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主体。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仅仅有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的认识和理论,仅仅有党员的主体意识和观念,还是不够的,还不就是党员主体地位的现实。当然,如果没有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的认识和理论,广大党员没有主体意识和观念,党员的主体地位也不可能会是现实的。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和体现,既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论,又要有在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既需要广大党员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和观念,又要有切实体现主体意识和观念的主体行为。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意识与行为相统一的党员主体地位,才能真正体现出党员主体地位的现实。

3、 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个体与群体处于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之中。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个体,就没有群体;而个体又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它要受到群体的制约。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辩正统一的关系。就政党而言,每个党员都以个体而存在,同时又以各级党组织这个群体和党这个整体中的成员而存在。党的各级组织与党员(包括党的干部),是不同层次上的两个主体。党员主体地位的本质存在于个体和群体的统一之中。党员个体的主体地位与党的群体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党员个体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党员群体的主体地位。同时,党员群体的主体地位,又是以党员个体的主体地位作为基础的。没有一个个个体党员的主体地位,也就没有了党员群体的主体地位。

所以说,个体与群体的统一是党员主体地位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4、 素质与体制的统一。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其中有两个因素是特别重要的,这就是党员素质和党内的制度、体制、机制。如果党员的素质不高,主体意识淡薄,主体知识不足,主体能力不强,那自然就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如果党内的各项制度、体制、机制,特别是确认和保障党员权利的制度、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党员的各项权利得不到明确确认和切实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同样不可能得到很好地落实。在实现党员主体地位这个问题上,党员的素质和党内的制度、体制、机制是同等重要的。党员的素质和党内的制度、体制、机制这两者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一定意义上说,党员素质造就了党内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党内制度、体制和机制体现着党员素质。两者的统一决定着党员主体地位的现实状况。

5、 地位与作用的统一。党员主体地位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干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员的主体地位是同党员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党员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党内生活中能够自觉履行党章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而正确地行使党章规定的各项权利;二是在社会实践中充分认识党员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这就要求党员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模范;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做遵守党章、维护党章、践行党章的模范;做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忠于职守的模范;做反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模范。只有充分发挥了党员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落实和体现党员的主体地位。

第五篇: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引导党员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 “一重点、三建立健全、一扩大、一加强”,充分说明了党对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工作的高度重视。但是,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党员缺乏主人翁思想和民主意识,自觉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不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党内事务不管不问,对党组织活动应付了事,因而不能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二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在主体问题上异化,尤其是少数当上了领导干部后有了优越感,不主动参加支部的组织活动,决策集中多、发扬民主少,官僚义、家长制、等级制、个人崇拜等不良习气时有表现,导致党组织形同虚设,更谈不上党内民主与监督。

党员主体地位,集中体现为全体党员享有“五权”,即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载体,是党员参与党内事务、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单位,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工程。如何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认真行使“五权”, 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民主事务中的参与、管理、监督作用,确保党组织既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又能始终保持党组织具有生机和活力。笔者认为要采取“两健全、一改革、六完善、一加快”的措施解决之。一是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在对重大问题、重要事项决策的过程中,认真落实党员的知情权,树立民主观念,培养民主作风,掌握民主方法,养成民主习惯,广开言路,充分听取党员意见,接受党员评议,形成民主讨论、民主决策的良好工作氛围。二是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内民主最基本的制度。因此,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党代会制度,试行党代会常任制,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和党代表直选、党代表公推“两委”委员等,改变目前党代表发挥作用不够的问题。三是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候选人的提名方式,实行自上而下的提名与一定范围内的党员群众民主推荐候选人相结合,引入党内竞争和竞选机制,采取差额选举,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和范围,使党内提名、选举能够真正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四是完善党务公开制度。要扩大党员知情权,保障党员参加各种会议,

了解各种事务,尤其要落实党员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确保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增强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五是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健全党内民主议事、集体领导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扩大基层党员政治参与,拓宽民主意愿表达途径,广泛集中民智,努力在党内生活中形成党员人人平等、共同参与和管理党内事务的局面,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六是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健全党内民主监督、党内批评、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畅通党内民主渠道,确保党员充分行使党组织赋予的各项民主权利,依照党章和党内法规,监督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以及贯彻民主集中制、执行党纪情况,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提供有力保障。七是完善党员培训机制。要加强对党员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特别是党的民主理论、民主制度、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历史等基本知识 的学习教育,增强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履行党章规定的各项义务,善于参政议政,敢于发表意见,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八是完善党内互助机制。一是褒奖先进,对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大张旗鼓地予以表彰奖励,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二是开展帮扶,做好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

的关爱工作,使广大党员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三是定期走访,多与党员交心、谈心,解决党员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激发党员内在活力。九是完善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备案、定期报告、专用电话受理、持证管理、流动党员接收、定期联系、流动党员补课、流动党员教育培训等制度,设立流动党员党建建网,建立流动党员信箱,建立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公布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搭建党员互动平台,实现党员信息化管理、网络教育培训和网上咨询服务,做到流入流出时间、去向住址、联系方式清楚,确保党组织掌握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学习、工作以及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等情况。十是加快党员服务中心建设。针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科学规划,加大街道、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的建设力度,规范运作,健全机制,完善党员服务功能,拓宽党员服务领域,确保接转组织关系、开展党务咨询、电化教育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等有场所、有

内容、出成果,努力使其成为服务党员的温馨家园。

上一篇:俄语常用成语范文下一篇:党支部月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