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特兰理工大学概况

2022-08-18

第一篇:昆特兰理工大学概况

终极版-四川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黎兰同学-毕业典礼发言稿

在2015届四川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暨授位仪式上的发言

毕业研究生代表 黎兰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黎兰,也是泸州医学院、四川医科大学的第一届 护理学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我们2015届毕业研究生站在这里。

毕业典礼是人生的重要仪式,是三年研究生生活的终点,也是人生历程的新起点。此刻,我们的心情非常复杂,既喜又惧,我们有太多的感恩、留恋、祝福想要表达,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也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站在毕业的当口,有太多感谢必须表达。探索科研,很多同学的第一篇论文是在这里发表的、很多同学的第一项专利、第一项课题是在这里申报的。三年磨练,在这里我们的科研水平和临床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这里我们塑造了健全的品格、建立了积极的人生。所以,感谢辛勤培育我们的母校!感谢不辞辛劳、默默奉献的领导!感谢给予我们智慧和启迪的老师!感谢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以及远方的亲人和朋友!

站在毕业的当口,有太多留恋想要诉说。三年研究生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那或许是通往忠山之顶的220步石阶,或是山顶的那个名叫魁星阁的古老楼台;或许是香樟树带来的阵阵清香,或是穿过樟林的那些星星点点的五月骄阳;或许是每天陪伴我们的、催人振奋的冲锋号,或是夜深人静时那沙沙的扫地声。还记得那年十八大文艺汇演的《炫舞盛世》,记得那些多姿多彩的研究生第二课堂,记得那场精彩洋溢的研究生论坛。三年匆匆,我们即将带着许多的记忆前行,在今后的人生当中,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健康或是疾病,富裕或是贫穷,得意或是失意,母校以及这段生活的点滴记忆都将会陪伴着我们前行,带给我们无尽的勇气与力量!

站在毕业的当口,望向还不确定的未来。毕业并不代表结束,而是宣告另一个开始,我们踌躇满志地投身医疗一线 即将踏入工作岗位,我们勇敢无畏地攀登学术高峰 又将进入学校深造,又或者如我自己 即将面临公招考试。在此,请母校放心,不管身在何处,有着怎样的际遇,我们一定践行“厚德精业 仁爱济世”的校训!我们一定以饱满的激情投身社会、服务人民!在新的征程上,我们承诺做一个让母校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人!请恩师放心,我们一定牢记教诲、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新的征程上,我们一定会做一个“品正学实”的人!作为2015届毕业生,我们要奋力前行,多年以后,让我们带上自己的荣光、带着绵绵的思念,再次聚首忠山,交流毕业感触!

站在毕业的当口,有太多祝福需要表达。三年研究生生涯,母校见证了我们的日益成长,我们目睹了母校的日新月异,我们有幸参与了母校更名的创建活动,见证了母校从泸州医学院成为四川医科大学。最后,就让依依离别情化为声声祝福。

衷心祝愿我们的母校激流勇进、再创辉煌! 衷心祝愿所有的老师身体健康、桃李满疆!

衷心祝愿我们2015届毕业生们乘风破浪、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2015年6月23日

第二篇:理工概况

江西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举,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并有权接收华侨及港澳台学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江西省政府确定的五所重点加强建设的高校之一;是宝钢教育奖评审学校;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被誉为“有色冶金人才摇篮”。

学校创办于1958年,原名江西冶金学院,1988年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2004年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学校曾先后隶属于国家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现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五十余年的薪火相传,学校砥砺出“志存高远、责任为先”的校训和“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江西、服务行业”的办学定位和“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谋发展”的办学思路。

学校在赣州、南昌两地有4个校区(校本部、西校区、应用科学学院和南昌校区),设有12个学院,18个科研院所,占地2480多亩,建筑总面积80多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00多万册。学校总部位于享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客家摇篮”、“红色故都”之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赣州市。学校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景色怡人,绿化覆盖率达60%,多年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和江西省文明单位。

学校1958年开办本科教育,1980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现有各类在校生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毕业生以其专业适应性广,“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特点而广受社会欢迎,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据中国校友网和《21世纪人才报》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显示,我校在“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中名列第63位(2007年),在“中国高校杰出企业家校友排行榜”中名列第53位(2007年),在“中国高校杰出政治家校友排行榜”中名列第67位(2009年)。

学校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4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59个本科专业(其中部分专业列入江西省、安徽省、甘肃省、河南省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和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MBA(工商管理硕士)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管理专业4个、江西省重点学科12个、江西省品牌专业16个。

学校建立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正副教授600多人,博硕士生导师200多人,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的1100多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省部级科技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00余人,有20多位教师享受国

务院特殊津贴,还聘请了古德生、肖纪美、周尧和、邱定蕃等一批院士和梁开明、邹家祥、

马克努松等10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并聘有多名外籍教

师在校常年任教。

以质量立校、办一流学府。学校坚持“教学优先、教师优先、学生优先”的原则和“教学是否满意、教师是否满意、学生是否满意”的工作标准,引导优质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集聚。学校教学设施齐全、装备先进,有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5个实验中心和近百个实习基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注重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实行了弹性学制、基础课分级教学、完全学分制、三学期制等,启动了质量工程,并在全国率先试行“3+1”创新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上屡创佳绩。学生在取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同时,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健美操大赛等全国各级各类学术科技、文体竞赛上,多次代表江西省高校赢得了重要荣誉。在2009年中国机器人大赛双足竞步机器人比赛(交叉足印组)中喜获冠军,同时还获得双足竞步机器人比赛(狭窄足印组)全国一等奖;2005年、2008年两次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均荣晋前八强;2009年在第十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中获

一、二等奖各1项,并获得前往美国参加第十七届国际机器灭火比赛的资格。攀岩队在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2008年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比赛中多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5项冠军、4项亚军,并有3名学生入选国家队集训。健美操队多次力克群雄,获得全国冠军,2008年,更是以奥运啦啦操大赛冠军的身份,在北京奥运会赛场上一展风采;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啦啦队全国选拔赛中,成功晋级八强,入选亚运啦啦操表演阵容。 2008年、2009年全国高校第一届、第二届算量大赛中,获一等奖3项。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

一、二等奖23项。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我校均喜获佳绩,且实现了江西省在该赛事上一等奖零的突破。

学校积极服务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钢铁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

科学研究,已构建起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

等一批强势学科,形成了钨、铜、稀土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三大特色和优势。近五年来,

共承担国家“863”、“973”高技术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

会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0多项,科研总经费3亿多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70多项。学校科技服务成

效显著,遍及全国29个省市,多年来一直与中国铝业集团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

中钢集团公司、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深圳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江西

铜业集团公司等100余家国内大中型钢铁、有色金属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有500多项科研成果被采用,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同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荷兰、日本、冰岛、泰国、巴西、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和企业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特别是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开展了十余年的合作交流,双方每年都开展多次师生互访并联合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学校应邀出席了在泰国举行的世界大学校长高峰论坛;先后派出代表团和学者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加拿大BOND国际学院、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访问和讲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所矿物所等国外百余位知名学者也应邀来校讲学;与冰岛大学合作开展环保、功能材料及铝深加工技术等方面研究,指导阿克雷利大学建立冶金系,学校科技代表团在冰岛访问期间,受到冰岛总统柯雷姆松及教育部长奥立齐的接见和赞赏;与印度尼西亚BBIM公司建立了科研信息互通机制和全面技术合作开发平台;承担了赞比亚谦比西铜矿“矿山采掘信息化”、卢旺达“钽铌氧化物制备中的钨回收工艺设备系统技术开发”、越南“褐铁矿磁化熔烧及磁选工业生产技术开发”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余项。

半世纪沧桑砥砺,五十载春华秋实。江西理工大学刚刚走过52年的辉煌历程;今天,她站在赣江源头,开始新的长征。“聚精会神抓内涵建设、一心一意促科学发展”,江西理工大学将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在更高的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建设、科学发展的强校之路,朝着建设“江西一流、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目标阔步前进!

第三篇:中国医科大学概况

中国医科大学简介

1 中国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于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40年9月经毛主席提议改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合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和原私立辽宁医学院。

徽章:徽章为三角形,外框由三条弧形金边组成,每条边长13毫米,代表着中国医科大学、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和原私立辽宁医科大学,象征着现在的中国医科大学是由三所老校组成;CMU是中国医科大学的英文缩写,白色则象征医学教育事业的圣洁,底色为墨绿色,象征和平和生命,金色的中国医科大学英文全称位于徽章下缘上方,寓意中国医科大学的事业永存并会更加发扬光大。

校训:政治坚定,技术优良。

现任校长兼党委书记:赵群

校内建筑:毛泽东题词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白求恩雕像等,同时医科大还附属有第一医院(中国医大一院)、盛京医院、第四医院(中国医大四院)、口腔医院(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在校各类学生5万多人,其中本专科生8千多人。

2014-3-1

第四篇:北京大学法学院概况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http://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北京大学法学院概况

北京大学法学院于1999年6月26日正式宣布成立。她的前身是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始建于1904年,在中国现代法学教育中,历史最为悠久。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1954年,在政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委员会主任董必武的直接指导下,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得以重建。“文革”中,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免遭解散厄运的政法院系之一。随着1977年正常的高考招生制度在全国得以恢复和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启动,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在最近的25年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引进师资、扩大办学规模、培育优秀人才和积极参与国家法制建设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法律院系的前列。自1977年以来,先后担任法律学系(法学院)主任(院长)的有陈守

一、马振明、张国华、赵震江、魏振瀛、吴志攀、朱苏力、张守文。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北大法学院拥有许多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跨世纪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现有在职教授39名、院聘教授7名、副教授29名(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38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1名,另外还从校外聘请了2位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讲师9名,教学辅助和行政管理人员共17名。他们在我国法学教育、科研和立法、司法实践等领域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北大法学院设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3个硕士点,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249人、硕士研究生1032名,本科生766名;知识产权法第二学士学位学生85人;在职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学生约400人。1995年6月,我院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学院,面向全国招收知识产权第二学位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另外,北大法学院还有来自世界名地的外国留学生107名。

北大法学院有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经济法、刑法四个国家重点学科。

北大法学院法学理论学科是我国最早设置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学科之一。北大法学理论教学科研力量雄厚,长期以来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法学理论博士点有以下方向:法理学、立法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硕士点有以下方向:法理学、立法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司法制度等。陈守

一、沈宗灵等老一代法理学家和朱苏力、周旺生、贺卫方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带领北大法学理论学科始终站在我国法学理论研究的最前列。

凯程考研,考研机构,10年高质量辅导,值得信赖! 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http://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北大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已有五十年的历史,自1978年始设硕士点,招收中国宪法、外国宪法等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之后又增设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港澳基本法研究方向;1989始设博士点,招收中国宪法、外国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外国行政法、港澳基本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肖蔚云、罗豪才、姜明安等教授是我国宪法行政法学界的学术带头人。

北大法学院最早在全国设立了经济法学本科专业和经济法学硕士点。1996年设立了博士点。北大经济法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名师云集,既有杨紫烜等老一辈经济法学者也有吴志攀、张守文、刘剑文等中青年著名学者。北大经济法学科在经济法理论、财税法、金融法、竞争法等方面,一直居全国的领先地位。

北大法学院刑法学科的刑法硕士点是我国最早的刑法硕士点之一,从1978年开始招收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1991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北大刑法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储怀植、张文、刘守芬等老一辈刑法学家和陈兴良等中青年教授组成的强大师资阵容为我国刑事法学理论的发展、高级刑事法制人才的培养以及立法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大刑法学科在刑法理论、刑事政策和犯罪学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北大刑法博士点分为以下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外国刑法、犯罪学。刑法硕士点分为以下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外国刑法、刑事政策、犯罪学、刑事执行法(含监狱法)。

除了上述四个全国重点学科以外,北大法学院在国际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法律史、环境法等学科都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近年来又通过引进人才和选留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人员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师资队伍,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法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大法学院还设有经济法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刑事法理论研究所、世界贸易组织法律研究中心、公法研究中心、税法研究中心、金融法研究中心、人权研究中心、法制信息中心等三十多个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每年组织许多专业的学术活动,并为研究生提供许多学术交流和研讨的机会,对法学院整体学术氛围的营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北大法学院所属的法律图书馆馆藏量和自动化水平在综合大学法律院系中居于领先地位。现有馆舍面积达4200平方米,中外书刊15万余册,阅览座位600个和一个“电子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2个小型研讨室、10个研究专用席位,共有50余台联网电脑,可以浏览国际网和迅速地查询信息,使法学院的学生与世界法律发展同步。

在国际交流方面,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北京大学法学院也迅速地迈向开放的、国际化的法学院。北大法学院大力开展了海外研究与进修计划,为教员及研究生提供扩展学术视野和增进国际交流的机会。频繁而深入的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遍布海外的校友和朋友,使北京大学法学院与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学院、法学教育和研究机构、律师事务所和政府司法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友谊。目前,北京大学法学院与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国、荷兰、英国、台湾、香港、以及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联合国国际刑事法庭等国际组织建立了持续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在学者互访、合作研究、交换图书资料和信息以及互派学生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

法学研究与法律教育的繁荣使北京大学法学院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法律学人。近几年来,法学院多次举办大型的国际会议及学术活动。先后有近百人次的海外知名学者和法律专业人凯程考研,考研机构,10年高质量辅导,值得信赖! 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http://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士来到北京大学法学院进行访问,开展学术交流和举办学术讲座,其中包括美国最高法院安东尼·肯尼迪大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大法官,哈佛大学蔡斯教授,耶鲁法学院舒瓦茨教授、被誉为GATT之父的乔治城大学法学院约翰·杰克逊教授等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们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带来海外法学和实践发展的最新信息。北京大学法学院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赴海外交流访问,把中国的法学研究成果和法制建设成就引介到海外。王铁崖教授和赵理海教授分别担任联合国前南国际刑事法庭法官和海洋法法庭法官,为中国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现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每年招收来自欧、美、亚、非国家的留学生约30人。每年与美国密苏里堪萨斯法学院合作为美国法学院学生举办为期三周的“中国法律讲习班”。受香港律政司委托,每年为该司外裔政府律师进行两期大陆法律培训。2003年4月,为培训亚太地区WTO成员的高级贸易政策官员的“WTO亚太地区贸易高级培训中心”在北大法学院设立。

北京大学法学院正在为成为世界一流法学院而努力。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凯程考研,考研机构,10年高质量辅导,值得信赖! 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第五篇:吉林大学法学院概况

优秀法学理论人才的摇篮

一、学科的历史与现状

吉林大学法学理论学科创建于1952年,是国内第一批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点之一,是北京地区之外的第一个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点。2000年,以法学理论学科为基础成立的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获教育部批准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国内法学理论领域唯一的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法学理论学科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并被纳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和法学院于2003年被人事部批准成为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本学科联合政治学理论、法律经济学等学科正在申报并有望成为“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本学科培养出一批在学术界声誉卓著的法学家,现任我校党委书记张文显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原国家法官学院院长、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郑成良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学科也培养出一批在实务界成绩突出的社会精英,如荣获“全国十大杰出律师”称号的王俊峰律师。本学科培养出来的一批优秀年轻学者执教于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名牌高校,担负着所在高校法学理论教学和科研的重任。

本学科已经形成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富有合作精神、实力雄厚的学术团队。本学科共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8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共10人;已获硕士学位、正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11人;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获得者2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2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有张文显教授、邓正来教授、姚建宗教授、马新福教授、霍存福教授、崔卓兰教授、赵新华教授、徐卫东教授等。其中,张文显教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法学学科议组成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国际法律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执委、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科组委员(召集人)等重要学术职务。邓正来教授是海内外著名学者。据南京大学主办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统计,近三年邓正来教授的专著、译著、论文被引用次数总计942篇次,引用率在法学界排名第一。本学科现有教师绝大部分是50岁以下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一批3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本学科已形成了法理学、西方法哲学、法律社会学、法律文化学、法律经济学、人权理论与人权法、比较法学、部门法哲学、立法学、司法学等10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前五个研究方向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在国内具有明显的学术特色和优势:(1)法理学。学术带头人为张文显教授、姚建宗教授。本方向近20年多来一直居于国内学术发展的最前沿,始终是我国法学理论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提出并论证了许多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原创性的学术理论观点。(2)西方法哲学。学术带头人为邓正来教授。本方向是国内高校同类研究方向中起步较早、影响最大的两个单位之一,在推动国内法学界对本领域的研究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3)法律社会学。学术带头人为马新福教授。本方向在国内起步较早,并以理论法社会学研究和法律发展研究为基本特色。(4)法律文化学。学术带头人为霍存福教授。本方向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为重点,并引入文化学、语言学、符号学和社会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实现了从单纯的历史研究范式向综合的多维视角研究范式的转换。(5)法律经济学。学术带头人为张文显教授、徐卫东教授。本方向在国内发展较早,在法律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经济与法制创新、现代企业制度的法理研究走在国内前列。

二、科学研究情况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本学科点通过承担和组织重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法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近五年内,本学科教师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项,获得科研经费502万元。其中,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2项,即“知识经济与法制创新”、“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法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项,司法部重点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4项。

近五年内,本学科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264篇,其中在CSSCI检索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5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权威性信息期刊转载、摘要68篇。在商务印书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出版教材、著作、译著55部。其中,代表性的教材有:国家“九五”、“十五”规划教材《法理学》、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全国党校系统教材《法理学》、司法部规划教材《法理学》、高等学校非法学专业教材《法学概论》等。代表性著作有:《法哲学范畴研究》、《规则·秩序·无知》、《法律之内的正义》、《权力场》、《法治的生态环境》、《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代表性的译著有:《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文集》、《法律史解释》、《法理学》、《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近三年,本学科教师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

近五年来,本学科教师在法学基本范畴、法哲学研究范式、现代法律精神、权利与义务、西方法哲学、法律社会学等已经形成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同时站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前沿,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诸如新型权利研究,法律全球化研究、政治文明与法治研究、司法改革与法律职业共同体、知识经济与法律发展研究、部门法哲学研究等。以部门法哲学研究为例,我们在法学界较早提出部门法哲学研究计划。三年来,我们和部门法学者联合开展了部门法哲学(即部门法中的哲学和方法)研究,包括财产法中的哲学问题、合同法中的哲学问题、知识产权法中的哲学问题、侵权法中的哲学问题、刑法中的哲学问题、程序法中的哲学问题、国际法中的哲学问题等。

三、研究生培养情况

本学科点从2001年起实施人才培养的“511工程”,即在5年之内培养100名硕士研究生和100名博士研究生,其中10%的硕士生和10%的博士生以其创新的学术意识、坚实的理论基础、开放的研究视野、严谨的学术品格而在10年之内成为中国法学理论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围绕这一目标,我们积极进行研究生教学改革,推进研究生培养制度化,探索研究生教学新形式,开发创新型课程,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张文显教授等四人完成的“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加强制度建设。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指导小组依照国家以及学校的有关规定,参照其他学校的相关经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有关事项》、《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有关事项》、《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体例》、《关于法学理论前沿论坛的若干规定》、《吉大金杜法理学研究生奖学金章程》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教学和培养各个环节的规范化、制度化。

2、探索教学新形式。我们积极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形式,创造了“生活中的法理论坛”、“法学理论博士前沿论坛”、“小南湖读书小组”等融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教学形式。从2002年12月份开始,我们策划并举办“生活中的法理论坛”。论坛的宗旨是“由生活揭示法理,以法理透视生活”。目前已经成功组织了32次生活中的法理论坛。从2000年级博士生开始,我们每年组织博士研究生开展“法学理论博士前沿论坛”。论坛完全国际学术的标准和程序进行,每个论题由校内外著名学者或学术带头人主持,由一名博士生担任主报告人,一名博士生担任主评论人,之后与会师生自由发言。论坛的宗旨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时代气质、创新精神、论辩能力、写作技巧、并善于交流的法学理论人才。从2003级博士生开始,我们每年在一年级博士生中成立小南湖读书小组,由邓正来教授指导博士生读书。读书小组的基本活动为共同研读经典和重要的著作,并就相关主题展开讨论。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大大地激发了研究生读书、讨论和研究的热情,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且,这些教学活动的成果已经或即将整理出版,已经出版的成果有《法学理论前沿论坛》(一卷)、《法学理论前沿论坛》(二卷)。

3、开发创新型课程。目前,我们已经成功推出部门法哲学、原典精读两门在国内具有首创意义的创新型课程。部门法哲学课程是由张文显教授倡议设立,主要以法律硕士和高年级本科生为对象的新课程。该课程的宗旨在于消解法哲学与部门法学的人为障碍,消除法哲学与部门法学互相脱节的现象,推动法哲学与部门法学的密切结合。原典精读课程是由邓正来教授创设和主讲,以阅读和翻译英文原版著作为主要内容的新课程。授课方式是由主讲人带领同学们对照英文著作逐字逐句翻译和阅读,力求通过翻译达到准确把握经典著作的目的。这两门新课程深受广大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学的喜爱,许多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来听课。

4、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们在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同时,注重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近三年,本专业共招收88名硕士研究生和112名博士研究生,包括日本、越南、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生,有44名硕士研究生和29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其中,有2名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并被推荐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候选论文。近三年,本专业研究生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家》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2003年,有4名博士生的论文入选全国首届博士生论坛,3名博士生在论坛上报告论文,受到组委会的高度评价。

四、教学科研条件

法学理论学科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为依托,利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费以及学校提供的建设经费和条件,积极改善法学理论学科的教学科研条件,已经形成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环境。

1、拥有独立的科研用房。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拥有670平方米的科研和办公用房,包括八个研究所、图书馆、网站工作室、《法制与社会发展》编辑部、研究生微机房、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

2、拥有独立的学术期刊。从2004年起,原由法学院和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法制与社会发展》杂志改为理论法学刊物,由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独立承办。

3、拥有独立的图书馆。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利用教育部、学校的图书资料经费每年订购110余种中外学术期刊,购置2万册左右图书,已经建立了一个具有较大规模、并且定期更新的理论法学专门图书馆。同时,自行开发建设了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图书网(http://elb.legaltheory.com.cn),收录了中心图书馆所有图书资料,实现了图书查询、借阅和管理的网络化。

4、开发建设学科专业网站。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创办的学科网站“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http://)”经过几次的改版和技术改造,在版式设计、栏目安排、内容更新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为国内法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网站。

5、购买世界著名法律数据库。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与美国LexisNexis服务商签订协议,购买了世界上著名的法律数据库LexisNexis。中心的任何一部联网的计算机都能浏览、检索和下载该数据库(http://)。国内外学人可通过视频网远程观看学术活动的视频资料,了解中心学术活动。

8、开设个人学术网站“正来学堂”(http://dzl.legaltheory.com.cn)。该网站由邓正来教授主持,融教学和研讨于一体,目前已成为法学领域点击率最高、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个人学术网站。

9、编辑出版《中国法学精粹系列丛书》。该丛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每年8-10卷,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快捷、丰富的信息资源。

10.设立研究生奖学金。由社会捐助,中心设立了法理学研究生奖学金。该奖学金分奖励项目和研究项目两类,每年评选一次,有力地调动了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发表科研成果的积极性。

11.设有研究生微机房。研究生微机房配有20多台可以上网的先进电脑。微机房免费向研究生开放,并且免费上网,极大地便利了研究生上网查询资料,了解信息。

12.实行研究生助管、助研制度。中心面向研究生招聘学术助理、刊物编辑、网站编辑、信息采集员、图书管理员,使研究生既能得到学术上和管理上的锻炼,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13.资助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中心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凡能够撰写优秀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者,由中心支付参加会议的全部费用。

14.举办当代法学名家讲座和海外学者讲座。从2001年至今,已经举办45场当代法学名家讲座,孙国华、李步云、江平、郭道晖、李龙、公丕祥、朱苏力、周旺生等国内法学名家应邀到吉林大学做讲座。当代法学名家讲座已经成为国内法学界的知名品牌。已经举办20场海外学者讲座,牛津大学哈里斯教授、德国明斯特大学的格罗斯菲尔德教授、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莫菲教授等10多位海外著名学者应邀来吉林大学讲学。

15.举办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近几年,中心单独或合作举办的大型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有:北欧-中国国际人权法学术研讨会( 2001.08)、中国法治之路与法律职业共同体学术研讨会( 2002.07)、司法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 2003.08)、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学学术研讨会(2004.01)、政治文明与中国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06)、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2004.07)。

16.国际学术交流频繁。近三年,本学科教师等多次出国、出境参加国际会议、学术访问,特别是一批年轻教师曾多次出国从事研究或参加会议。例如,孙世彦副教授先后应邀到瑞典伦德大学瓦伦堡人权和人道法研究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挪威奥斯陆大学人权研究所做项目研究或访问学者,黄文艺副教授先后参加了国际法律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第21届世界大会(瑞典)、中国—欧盟人权对话讨论会(意大利)、第五届东亚法哲学大会(日本)。

五、国内所处的地位

与国内兄弟院校的相同学科比较,本学科在相当多的方面处于领先水平。这主要体现:

1、在科学研究上,本学科在法学基本范畴、现代法律精神、权利义务理论、现代西方法哲学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在研究生专业水平上,根据《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的评估,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连续三年在国内同类研究生专业中排名第一。

3、在教材建设方面,张文显教授主持编写多部国家级或全国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法理学教材,这些教材被全国法律院校普遍采用。

4、在论著引用率上,邓正来教授近三年的论著引用率在法学界排名第一,张文显教授近三年的论著引用率也在法学界位居前列。

5、在科研项目上,本学科是唯一连续四个“五年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的学科点,并连续三个“五年计划”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法学部分)的调研、咨询和课题指南设计。

6、在教学成果上,本学科点承担的“法理学”课程被确定为首届国家精品课程,姚建宗教授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7、在教学科研条件上,本学科拥有全国最好的教学科研设施和条件。

吉林大学(前身为东北人民大学)法学教育和研究始自1948年。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大学法学教育和研究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8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吉林大学法律系改建为吉林大学法学院。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奋斗,吉林大学法学院已经成为我国法学教育的重镇和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是我国著名的法学院之一,现任院长由姚建宗教授担任。

法学院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结构优化,经过不懈努力,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学历、学科配置齐全的师资队伍。法学院现有专职教师99名,其中教授34名(含博士生导师31名)、副教授27名、讲师37名、助教1名。专职教师已取得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占教师总数的96%。目前法学院教师的平均年龄在 37岁以下,是一支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的教学队伍。年长的教授老骥伏枥,树法学院的学术风范;中年教师学术有成,继往开来,成为法学院的教学与科研的中流砥柱;青年教师勤学不辍,慎思明辨,昭示着法学院发展的未来。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院长姚建宗教授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学院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召集人)1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获中国法学会“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奖1人、提名奖2人。

法学院一贯重视教学质量,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师开设新课,更新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增加教学魅力。在学科设置、课程体系调整、强化教学管理等方面下大气力。根据教育部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通才的精神,我院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法学人才为目标,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为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我院扩大了选修课范围,鼓励跨学科、跨专业选课。为提高高职教师为本科生的开课率,学院建立了高职教师授课责任制。同时,学院实行院领导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制、优秀的年轻教师担任大学生导师制,在专业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法学院现已形成本科生(包括在校本科生、函授生和自考生)、硕士研究生(包括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研究生、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和博士研究生三个互相衔接、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法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省部级教学奖数项。法理学和商法学已经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法学院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积极采取措施改善科研条件,营造学术氛围,加强梯队建设,形成了一支学术功底深厚、创新精神显著、科研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1980年以来,法学院教师公开出版学术著作、教材40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其中70多部著作、教材和近 300篇论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很多著作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85年以来,法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四百项。其中,张文显教授连续五个“五年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大课题,连续三个“五年计划”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中法学部分的规划工作;《中国商法系列》专著在1994年推出,1996年修订第二版,首开中国全面、系统研究商法之先河,等等。这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产生了重大的学术价值并发挥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学院科研成果丰硕,科研实力雄厚。近五年以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2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数十项、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研究各类项目20多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司法部项目20多项,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 20项,吉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5项。公开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近20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0多项。

法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设有法学理论、刑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国际法学、法律史学共7个博士点及联办自设法政治学和法经济学两个博士点。在二级学科中设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10个法学硕士招生专业及1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其范围涵盖全部二级学科。其中法学理论和刑法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其科研实力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法学理论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创新精神为学术生命线,与时俱进地进行观念、方法和理论的变革与创新,成为中国法学理论体系重构、法学观念更新和法学方法变革的旗手。该学科先后开展了“法学基本范畴”、“现代法的精神”、“知识经济与法制创新”等重大课题研究,先后提出了“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范畴重构中国法学理论体系”、“以现代法的精神为核心推动中国法律制度创新”、“以权利本位为范式实现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以法学学术前沿和法治实践前沿为目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理论主张。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前沿问题的研究,对我国30年来整个法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刑法学科综合实力多年来稳居国内同学科前列。刑法学科秉承甘雨霈教授、何鹏教授、高格教授等老一辈刑法学家传承下来的学术传统,以服务于法治实践为根本宗旨,追求创新,力求观念、理论和方法上的与时俱进,在犯罪构成理论、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刑事司法和立法解释、人权与国际刑法、国际刑事法院、刑事诉讼价值、结构及法律事实、刑法哲学、刑民交叉问题等领域的研究特色鲜明。近年来,本学科点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著作及论文,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该学科长期以来对中国刑法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与教学人才、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人才。民商法学为吉林省重点学科,科研实力日益增强,其在国内的学术地位引人瞩目,是学校和院重点支持的学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经济法学、法律史学、国际法学也是学院颇具发展潜力和特色的优势学科。

法学院注重开展丰富多样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研讨班。近年来,还举办多种形式的法学名家讲座,每年邀请

二、三十位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法学院讲学,在国内外法学界产生重要影响。法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以及国内各大法律院系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学术合作关系。法学院每年有十余名教师到国外、境外访问、进修、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每年邀请或接待数十名国外、境外学者、律师和政府官员。近年来,又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加大与境外学校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法学院注重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努力创建全国一流的法学教学科研基地。我院拥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并且不断更新的中外文法学图书资料。目前,法学院图书馆收藏中文图书40000余册,英文图书9000余册,日文图书7000余册。馆藏期刊8000余册,研究生论文7000余册;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图书馆收藏中文图书35000册,外文图书2900册,外文缩微胶片5400余张;法学校友图书馆收藏中文图书共25000册。学院投入数百万资金,建立了技术先进、设施一流的模拟法庭和多媒体教室,为实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建立了全国唯一的法学理论学术网站——“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http://),该网站在2006年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学术网站,目前已经将1978年以来的理论法学论文录入数据库,并准备将1900年以来公开出版的理论法学著作、论文尽可能收集录入数据库。法学院是全国法学院中唯一承办两种法学期刊的单位。目前,法学院独立承办《当代法学》,与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法制与社会发展》杂志都为中文社会科学SSCLI来源期刊。同时,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承办《法理学论丛》、《生活中的法理》、《法律思想的律动》、《部门法哲学》等系列出版物,为教师和学生发表优秀的学术论文提供了园地。

吉林大学法学院今日的辉煌业绩是几代人自强不息、励精图治,共同奋斗的成果。今日的硕果也将激励法学院今后更加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再创佳绩。

吉林大学法学院是培养优秀法律人才的沃土!

吉林大学法学院是公正法官和检察官、雄辩律师、渊博学者、杰出政要的摇篮!

上一篇:课文春联的教学设计下一篇:课题组科研发展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