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校院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职业都具有社会性特点。良好的职业角色意识,能辅助学生理想就业,顺利开启职业生涯。高职生在就业中所暴露出的职业意识问题应引起高职院的重视,并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广泛开展职业角色意识教育,实现高职生向“职业人”顺利转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职业校院学生德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职业校院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篇1:

校外顶岗实习中高职学生管理的问题及策略

摘 要:校外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学生的一项重要实践课程,是学校向社会输送一线管理、生产、服务等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机械类高职学生校外顶岗实习中如何加强学生管理、督导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校外顶岗实习 学生管理 管理策略

课 题:本文是院级课题“基于三级典型工作任务卓越技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施研究”(2015RWY003)阶段性成果。

校外顶岗实习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位,对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
一、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校外顶岗实习认识不够

部分学生误把顶岗实习当成企业打工,把生活补助当成劳动报酬,嫌企业给的钱少而不愿顶岗实习。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理论素养不高,对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适应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实习岗位。

2.学生对顶岗实习工作定位存在偏差

很多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后,对顶岗实习岗位不满意,怕脏怕累、眼高手低、缺乏耐心。一些学生认为顶岗实习的好坏不影响毕业,迟到旷工时有发生。

3.管理难度大

由学院统一组织的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往往实习人数较多。学院受人员数量及实习企业地域制约,对学生的整体管理和指导功能弱化。学生在生活、学习方面遇到困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习的质量。

4.用人单位对学生实习缺乏认同感

用人单位从经济利益方面考虑,怕学生实习中粗心或操作不当出现废品,造成经济损失;或因指导学生实习而影响产品生产工期,不愿意指导学生实习,致使学生劳动纪律涣散。一些实习单位过分看重生产效益、过分看重学生工作经验,对实习的大学生只安排做辅助工作或从事体力消耗较大、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这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二、校外顶岗实习中学生管理采取的策略

1. 加强网格精细化管理

对学生的管理采取网格精细化管理。建立了以学生班级为基本单元,以岗位横纵结合、各负其责为主要原则,班级党员干部或小组长“点对点”联系相结合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每天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位依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各小组组长具体负责,每天由小组长报考勤;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小组长的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疏导学生不良情绪,化解矛盾,及时纠正错误的思想苗头和各种不良倾向。

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使教师能够更加直接深入地联系学生,了解民意,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和工作中的问题。同时加强网络信息化沟通,通过公开带队教师、企业带班师傅电话号码,建立和加入班级QQ群、微信群,建立便捷的联系渠道,交流思想,及时了解学生意见。

2.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通过企业人事管理专家和高级工程师对学生开展职业教育。不定期邀请专家讲座,邀请事业有成的校友对学生现身说法,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在顶岗实习前,明确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提升的重要方式。帮助学生描述出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对口率。如学生在技能基础岗位上可以进阶到高级工,根据发展意愿及企业提供的发展方向可以到高级技师或者车间主任等,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发展路径。

3.双导师制管理,加强技能提升培训

校内导师经常与企业带班师傅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设置用于岗位基础能力培养的“零号车间”,选择一名高级工程师担任车间主任,负责学生基础技能培训,学校导师担任车间副主任,负责与基础技能相关的理论教学。由企业车间主任把企业文化、企业发展规划、工作流程、工位上的注意事项等告诉学生,加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职业认同感、团队协作精神等,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学校导师要时刻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多交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实习岗位的技能训练以及未来的就业趋势分析讨论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及时反馈学生实习信息、实习表现及出勤情况,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企业职工之间出现纠纷时,要及时发现、妥善解决,要求学生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

4.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做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在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对顶岗实习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安排、精心组织的同时,规范学生管理,严肃劳动纪律是提高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关键,充分调动每一个实习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鼓励先进、带动后进。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恪守职业道德。

巡视学生实习过程中,对事故的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及时避免,做到安全文明生产。如实习中,教师在学生用车床加工一轴类零件时发出刺耳的声音,及时提醒学生停车检查。学生检查后发现刀具磨损严重,重新磨刀后问题仍然存在。最后发现是砂轮磨损所致,引导学生设计制作了一种砂轮修整器,当砂轮磨损后对其进行修复再利用。经过多次实验,磨刀效果很好。

5.加强考核与质量评价

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由单纯的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考核转变为企业的岗位工人岗位能力考核。根据企业工人岗位能力标准,学生针对生产项目展开讨论,制定合理的产品加工方案;工藝方案制订后加工产品,遇到生产中的问题,各小组间进行尺寸检测、评价;根据7S管理,各小组间做好车间的质量管理工作。在分配-讨论-组织-加工-检测-评价-总结的过程中,操作规程的规范性和合理性非常关键。方案的拟订、零件的加工、工具的摆放、问题的判断、团队的合作等,都是对学生的考验。学生的评价分成全面质量管理意识、零件加工工艺分析、团队协作意识、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评价内容,由企业师傅、学校专业教师根据劳动纪律、态度、技能等指标对学生共同开展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活动,促使校企各方及时沟通,分析问题,展开讨论,提出意见,总结经验,共同确定顶岗实习目标和完善培养计划。
三、小结

“学生管理无小事”,高职院校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工作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高职院校要充分联系企业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深入开展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教育,积极推动就业工作,更好地为服务学生。

(作者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汲茂启 李绍华 李继财

职业校院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篇2:

高职生职业角色意识缺失现状及培养途径

【摘要】职业都具有社会性特点。良好的职业角色意识,能辅助学生理想就业,顺利开启职业生涯。高职生在就业中所暴露出的职业意识问题应引起高职院的重视,并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广泛开展职业角色意识教育,实现高职生向“职业人”顺利转型。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角色意识;存在问题;培养途径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企业对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高职人才培养已经提到高素质高技能的层面上,其中“高素质”就涵盖了职业角色意识的要求。高职院要充分认识学生职业认知和职业趋同的重要性,不能仅仅把职业意识的培养作为德育工作来抓,而应当放在整个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上,以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对职业角色意识的认识

“角色”原指戏剧、电影等表演艺术中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形象。演员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在一种亦幻亦真的虚拟时空中演绎角色。高明的演员往往能将角色内化为自己,使观众为之动容、忘我和沉醉。每个人在社会上也扮演着不同类型的角色,其中最重要的是职业角色。“职业角色”是指职业人在特定的工作场景中所扮演的职业形象。这一形象既要契合职业特点,又要规范职业行为,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通过职业人自我角色的展示和职场公众的首肯,实现职业成就和人生价值,完成角色的塑造。“职业角色意识”是职业人综合素质内化后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养,是职业人在上岗工作前主观意识到的基本职业态度与行为,包括职业制度、职业纪律、行业要求、岗位规则等职业显规范,也包括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意识等职业潜规范。这种规范意识越强烈,越能趋动职业者敬业爱岗,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同演员的表演一样,职业人如果期望自己的职业表现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和职场,得到职业群体的认可和赞誉,就要练就演员内化角色的功底,提高自身职业角色意识,提升整体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达到职业意识自然流露的至高境界。因此,加强学生职业角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升高职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高度,加深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认知,引导学生对职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让学生扬起职业理想和人生规划的风帆,奠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石。

二、高职生凸显出的职业角色意识缺失问题

每个做为社会属性的人,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标准和准则。同样,做为未来职业从业者的高职学生,也必须具备和遵循职业对从业者的各种能力要求,包括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是构成学生职业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刚进校的高职生往往幻想高于现实,对自身的专业缺乏认知,方向不明。此时,如果不及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将会造成学生未来就业的短板。从近几年高职学生的就业反馈信息来看,由于高职学生职业角色意识的淡漠,有的学生思想意识、行为走向甚至与职业要求相错位、相冲突,以至于在心理认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职业精神等方面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不小的距离,带来了很多不容小视、影响到学生就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决定了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也决定着高职院人才培养的优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角色意识和职业身份转换不到位

对于还未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长期的学生身份使他们往往脱不了学生的底子,依赖多于独立,成人意识不强。集中表现在实习、顶岗的过程中,还是把自己当作学生,以学生的身份说话办事,意识、身份没能调整到职业人的特定要求上,再加上学生缺失具体工作的体验和才干的储备,缺少做事操作的经验等工作必备的实践经验,工作上不敢独立承担甚至推诿,显示了不成熟的一面。在就业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了“有岗不就,有岗怕就”的情形。究其原因是学生与职业要求的距离大,又缺乏主动适应职业需求的信心和动力,只好放弃职业。可见,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有效实现学生向社会角色转化。

(二)严明的制度、纪律、规范意识不强

严明的制度、纪律、规范意识是企业员工不可或缺的职业品质。高职院校由于生源素质不理想,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制度、纪律、规范意识不强,当进入单位、企业工作时,有的学生常常受不了严明纪律的约束,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最终被企业淘汰或自我淘汰。有的学生则认为能力是在反复“跳槽”中锻炼起来的,这是认知上的误区,反射出学生责任心、使命感的缺失,也是功利思想和自由散漫意识行为在作祟。这种“浅尝辄止”的择业观极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开启,更不利于社会职业的稳定性,有悖于职业教育的社会理念。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范思想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观念、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的教育与升华,使之内化为学生个人的品格修养,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三)缺乏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的基因,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企业全体员工积极认同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及传统习惯的总和。做为企业发展新生力量的高职生,理应全面了解所属行业企业的文化内涵,以增强职业角色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从而树立敬业、奉献的大局观念。然而,高职生对企业的了解并不深,缺乏从行业角度整体认知企业文化,以至在就业中不能尽快调整,适应新的企业组织。高职院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普及,畅通“职业人”的培养通路,做好学生岗前各项磨合,提高学生的企业认同感与职业适应能力,实现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三、高职生职业角色意识培养的途径

高职生的职业角色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往往要经过从认知、认同、演练到自然流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习积累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并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加以再创造,最终积淀为自觉的角色意识和职业行为规范。可见,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不是简单地靠德育工作就能实现,而是在全院范围内,综合德育教育、课程教学、实习实训、职业指导、校园文化、日常管理等手段,才能最终实现学生向“职业人”转型。

(一)德育教育——职业角色意识培养的思想基础

个体的思想意识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走向。高职生职业角色意识首先要从德育工作抓起,要将学生的职业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职业心理的养成,让学生找准社会角色,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打下基础。同时,德育教育不能流于形式,更要避免单纯说教,要在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运用多种形式和载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相关活动中,把德育工作做得生动有效,使学生的思想步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课程教学——职业角色意识培养的起点

很多教师都单纯地把职业角色意识的培养看做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其实,从学生上第一堂课开始,就打开了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之路。无论是基础课、专业课或选修课,每一位老师都是他们未来职业的领航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习项目的具体特点,培养学生一定的学习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如基础课多抓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专业课多抓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态度;选修课多抓学生的认知广度和职业素养等,在学生接受各种文化熏陶过程中,使学生自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以促进学生职业角色意识的养成。

(三)实习实训——职业角色意识培养的主要阵地

职业角色意识是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的平台,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认知、乃至诚信、敬业、责任、合作、创新等职业品质都在这里得到锻炼和提升。通过企业课程实习,学生了解了企业文化、企业纪律要求、产品生产开发的真实过程,为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职业学习环境,强化了学生对工作过程的认识与理解。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职业角色体验和身份意识,注重实训教学内容和职业目标的统一,同时融入相应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实训期间,能够获得多种职业通用的知识和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顶岗实习或就业过程中的顺利转岗打下基础。

(四)职业指导——职业角色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的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相关课程日益增多,而且意识超前。许多高职院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就全程性地安排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心理准备和就业指导服务等内容,营造了良好的职场环境。高职院的就业指导部门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模式,把职业指导作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课程来建设。针对该院的办学特色和主干专业,面向市场、面向职业、面向学生,构建具有个性化和前瞻性的职业指导体系。职业指导教师必须精通业务,并持有“职业指导师”职业证书,实现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并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动态建设,适应学生和人才市场对就业者的动态需求,以促进职业指导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高。

(五)校园文化——职业角色意识培养的宣传渠道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体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园文化与其他高校的校园文化相较,在内容上应该更多融入企业、行业元素,特别要将高职院重点培养目标所涉及的企业、行业文化和管理思想引入到校园文化之中,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校园特色文化,给学生营造一个提前认知企业的生产、经营、制度的环境氛围,增强学生在职业竞争中的“软实力”,为实现学生的职业角色、身份的较变做好充分准备。如以校园标语的形式强化企业行业的制度、章程、岗位职责、经营管理理念,以校园雕塑的形式展现行业企业的风貌榜样,在第二课堂中,以文体文化活动为载体,将企业元素有机融入,或请行家里手做专题报告、讲座等,来创造真实或访真的职业环境,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塑造职业形象,增强学生对未来企业的文化认同,形成主动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思想行为意识。

(六)日常管理——职业角色意识培养的手段

学校教育管理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有着本质的不同。学校教育管理以教化为主,执行力度相对较“软”,部分缺乏自律的学生往往无视规章;而企业化管理纪律严明,执行力度较“硬”,从宽境中出来的学生往往不能适应这种“硬纪律”,甚至产生排斥心理。要使学生能够在上岗前适应严格的管理体制,高职院应从学生入校开始抓起,可尝试采取企业化管理方式,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习实训,都严格地从出勤考核入手,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或实习实训要求,养成学生严谨、服从、负责、敬业的良好学习和职业习惯,并内化为学生自然流露的思想、行为习惯,初步具备现代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为下一步尽快融入顶岗实习和就业的企业氛围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周炳全,谢彩英.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辅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清连,张社字.职业教育社会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王根顺,王成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王成荣.企业文化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钟立华.高职生职业意识教育问题探索[J].职教论坛,2008(12).

[6]杨晓慧.昊朝国.关于成人意识与职业意识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作者简介:

王燕(1966—),女,云南大理人,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文秘专业课程教学及相关课题研究。

郭在云(1966—),男,山东泰安人,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机械、汽车相关课程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工作及相关课题研究。

廖荭(1971—),女,湖南郴州人,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及相关课题研究。

作者:王 燕 郭在云 廖 荭

职业校院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篇3:

缩短就业磨合期视角下的职业品质教育研究

[摘要]为了迎接当今社会职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通过具有前瞻性的德育课程教学、养成教育、专业实习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在升华德育教学,提高职业品质素养,引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与用人单位的诉求紧密接轨的基础上,切实缩短在职业理想、职业品德、职业修养和职业价值观等职业品质的要素与用人单位期望的磨合期,使学生在校时期就提前做好“大学生”向“职业人”角色转换的准备,毕业之后能够很快融入社会职场,成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职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磨合期 职业品质教育

[作者简介]谭为跃(1959-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211100)

基于目前高校德育学科教学和职业品质教育的定式,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职场后,在职业品质方面会有一定的磨合期,大学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有的甚至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才能度过“磨合期”,适应职场的工作环境,这一现象已经招致不少用人单位的不满。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研究工作普遍兴起。但是,其研究仅限于职业品质、职业修养、职业心理等单项方面,而通过德育课教学改革、养成教育改革、专业实习教学改革,将职业品质诸因素教育贯穿在大学生在校期间提前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角色转换过程中,从而缩短职场中的“磨合期”的研究并不多见。“磨合期”的问题正在成为制约大学生顺利且成功就业并很快转换为“职业人”的重要“瓶颈”。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一)理论意义

缩短就业磨合期视角下的职业品质教育研究,是在德育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职业品质教育的规律与实际,以缩短大学生与职业人的距离为宗旨,改进德育课教学,引入职业实训教育机制;改进养成教育方式,拓展全方位的职业品质行为规范养成活动;改进专业实习教学,让思想道德品质的实习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实习无缝对接,真正实现“德才合一”的育人目标。经过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缩短就业磨合期视角下的职业品质教育研究,可以丰富和充实德育课教学、养成教育、专业实习教学的理论,更加提升社会主义德育教育的理论内涵,为加强思想品德实训教育、全方位养成教育的理论底蕴和填补思想品德实习教学的空白做出重要贡献。

(二)实际价值

缩短就业磨合期视角下的职业品质教育研究,从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养成教育改革、专业实习教学改革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提升职业品质的历练与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提前完成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毕业后能够较好地缩短就业磨合期,从而进一步提高就业层次和就业成功率。缩短就业磨合期视角下的职业品质教育研究,不仅能够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使教学更加切合行业实际,满足职场用人单位的需求,还能够进一步革新育人机制,营造美好和谐的校园,培养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合适人才。

集德育课教学、养成教育、专业实习改革于一身,旨在以提高学生职业品质与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缩短就业磨合期视角下的职业品质教育研究成果可推广到各高职院校乃至普通高校,促进各高校进行相关改革,改善各高校德育课教学、育人机制与就业脱节的现象,对各高校培养具有较高职业品质、能尽快适应职场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职业人”具有极大的助推价值和实效借鉴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一)主要目标

为了迎接当今社会职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通过具有前瞻性的德育课程教学、养成教育、专业实习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升华德育教学,提高职业品质素养,引领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与用人单位的诉求紧密接轨的基础上,切实缩短在职业理想、职业品德、职业修养和职业价值观等职业品质的要素上与用人单位的期望相吻合,使学生在校时期就提前做好“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的准备,毕业之后能够很快融入社会职场,成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职业人才。

(二)主要内容

1.引入职业实训机制,解决德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职业实践相脱离的问题,提高大学生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思想敏锐、喜欢独立思考和追求务实等特质,他们已不能满足单纯的理论灌输和枯燥的课堂教学。有调查表明,不少用人单位、实习单位也对目前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大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职业环境等问题颇有微词。因此,应该缩短大学生与职业人职业品质方面的磨合期,有必要对德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引入职业实训教育机制。根据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参照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品质的诉求以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条件,利用课内外时间、寒暑假组织或引导学生开展适量的职业实训活动。(1)职业调研。结合人生和理想的教育,指导学生对各有关职业进行调查研究,根据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特点,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树立高尚的科学的切合自己人生的职业理想。(2)行业考察。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对行业今昔发展对比的考察实践活动,增进其热爱祖国、热爱行业的情感;结合改革与创新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行业中优秀企事业单位所走过的改革与创新的历程进行学习,引领他们不断追求行业新知识、新技能,培养他们改革与创新的时代精神。(3)企业访谈。结合创业与敬业的教育,指导学生赴若干典型企业参观访谈,体会企业人创业的艰辛,敬业精神在创业和工作中的可贵。(4)客户体验。结合职业道德讲授内容,指导学生以被服务者的身份亲临社会上有关企事业单位感受被服务过程中服务者的职业道德状况,体验爱客户、讲诚信、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性。(5)职岗模拟。结合集体主义、责任感以及遵纪守法的教育内容,指导学生以打工或做义工的形式去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职位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企业、对集体、对服务对象负责任的态度,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热爱工作的精神。(6)其他主题活动。根据德育课的其他内容,适时安排有关实训活动,以提高学生相关的职业思想品德素质。通过上述职业实训活动的开展及其实证研究,德育课的理论与职业实践的结合会有所改进,大学生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2.实行全方位的职业品质行为的规范养成。推进德育课程实训与养成教育密切结合,实施德育教学所倡导的“知”与“行”的统一,以提前解决“大学生”向“职业人”角色转换的历练问题。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仅局限于一两周的活动时间,这对于实行德育教学知行统一,尽快实现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职业品质角色转换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缩短大学生与职业人职业品质方面的磨合期,就必须在校时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了推行全方位的职业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前实现大学生向职业人角色转换,养成教育改革研究应从构建“职业品质行为规范”以及认识层、实践层、制度层“三位一体”的组合层面入手:(1)构建职业品质行为规范。根据有关高职院校的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周活动的成功经验和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职业品质行为的要求,研究拟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和遵循的全方位的“职业品质行为规范”。(2)认识层。推动“规范”实施的前提条件是让“规范”深入人心,通过开展教师专题授课、企事业成功人士演讲、优秀毕业生或实习生的现身说法等活动形式对学生反复强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认同度;还要要求负责培养学生的指导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以优良的职业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膜拜职业品质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对“规范”有更深的了解。(3)实践层。研究设计丰富多彩的养成活动是学生进一步提高认识,自觉践行“职业品质行为规范”的基础和源泉。可通过养成教育周、举办校会、主题班会、职业活动、趣味游戏、各类比赛、行业观摩等活动形式考察、研究和督导学生遵守“规范”的自觉性与习惯性,进而渗入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自我体验、反复历练。在实践中,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保证所有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职业品质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4)制度层。伴随职业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活动的开展,要研究制定相应的“职业品质行为规范”的遵循制度以及立体式的检查和评比体系,奖优罚劣,形成风气。

职业品质行为规范的确立、认同感的建立、实践活动的历练以及制度管理的构建,促使学生由对“职业品质”的朦胧感觉渐入清晰的佳境,为学生实现“知”“行”统一,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又添重彩浓墨的一笔。

3.打造专业课程和德育课程共同实习的平台,深化德育教学实训机制,解决“德”“才”分离,实现“德”“才”统一的教育目的。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实习教学为各专业课所专有,德育课程是没有实习教学的,这与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是不相称的,它也是造成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与用人单位对用人的职业品质实际诉求相脱节的重要缘由之一。因而,“基于缩短就业磨合期的职业品质教育研究”必须考虑填补这一空白。(1)项目标准。根据德育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职业人的主要品质,拟设立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团队精神等五个项目标准,考察和研究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实习的同时对思想品德实习的状况。(2)教师引导机制。实习过程中,建立德育课教师指导和实习单位管理人员引领互为配合、相辅相成的机制,引导学生通过实习自觉履行职业人的道德要求,提前进行职业品质的磨合。(3)考核与评价体系。依据项目标准的具体内容,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实习过程进行考核,构建学生自我考核与评价、实习单位考核与评价、学校考核与评价的体系,考核与评价的结果与专业实习的考核结果等量齐观,共同作为学生实习是否合格、能否顺利毕业的重要参考依据。有思想品德实习的项目内容,有教师的引导机制,还有较为严格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学生是能够在完成专业课程实习的同时完成德育课程的实习的,从而实现德育教学实训的深化,并卓有成效地向职业人跨越,达到缩短职业品质方面的磨合期的预期目标。

“基于缩短就业磨合期的职业品质教育研究”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综合性工程,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方法,它依赖高职院校内的有关教学、学工、院系、实习管理等部门的有力配合,更需要研究者们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可以相信,只要经过各方的协作和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通过德育课程教学、养成教育、专业实习教学等方面的有效改革,高职院校的莘莘学子定能够实现“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跨越,从而缩短职业品质方面就业“磨合期”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玉霞.浅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J].学习月刊,2010(3).

[3]闫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J].北京教育(德育),2009(3).

[4]吴光林.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

[5]黄振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7).

[6]潘晓燕.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0(3).

作者:谭为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