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音乐艺术论文

2022-04-17

摘要:古筝演奏艺术水平的提高必须根植于特定的音乐文化。古筝艺术的文化属性突出地表现在作品题材强烈的本土化,听觉上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而由于各地区环境、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古筝艺术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法,如北派古筝演奏的右手技法、南派古筝演奏的左手技法。同时,近年来的形制改革与视觉创新,则很好地体现演奏艺术的时代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筝音乐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筝音乐艺术论文 篇1:

论古筝音乐演奏的舞台艺术美

摘要 古筝是一个具有表现力的乐器,一首乐曲只能通过演奏家的表演,才能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其表演区就在舞台空间上。因此,古筝的演奏要特别注重它本身特有的舞台艺术美。而古筝演奏时舞台艺术的美感不仅来自于音乐,还包含了表演者本身的舞台形态以及情态给听众带来的艺术享受。

关键词:舞台形态美 舞台情态美 舞台音色美

古筝是一件非常古老的民族乐器,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就广为流传,所以又被称为“秦筝”,距今已有着两年多年的历史了,古筝在各个不同地区流传发展,并以各个地方的民间音乐风格为依据,不断吸收地方民间音乐的特色发展,行成不同的古筝流派。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古筝也成为了人人皆知人人喜爱的一件乐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学习古筝。古筝是一个具有表现力的乐器,一首乐曲只能通过演奏家的表演,才能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其表演区就在舞台空间上。因此,古筝的演奏需要特别注重它本身特有的舞台艺术美。而古筝演奏时舞台艺术的美感不仅来自于音乐,还包含了表演者本身的舞台形态以及情态给听众带来的艺术享受。

一 舞台形态美

古筝演奏时的美感不仅仅是来自演奏家的高超水平,视觉上的美感也极为重要。视觉上的美感不仅直接关系到音乐的听觉效应,还通过声音和视觉的融合强化了音乐美感。演奏者准确传神的身姿、手势、指法和演奏时的眼神、形态等视觉效果,对音声的创造和传达,对听众的吸引和领悟都至为重要。而且在流畅的演奏时,演奏者那如诗如画、充满了节奏感和旋律感的身体动作本身就是一曲视觉上的美妙音乐。在演奏时,流动的听觉美感和古筝演奏者表演的视觉美感相得益彰,听觉上的音乐感觉外化为视觉形象,会让听众发现演奏的表演美和所展现的音乐美已经进入了一个出神入化的审美境界。

但古筝在演奏的同时也受到了舞台空间的局限,因此在形态表演上不能像戏剧影视演员一样太过于依靠形体动作,必须是更多的以演奏者本身的音声、神情为主,听众则会更为直接的把演奏者的动作舒展流畅与否纳入演奏是否完美的审查标准。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时的形体表演必须简静、纯正、质朴、恰当,动作收放自如,准确到位,不能过于追求形体效果而导致其动作过火或过静。演奏者准确传神的身姿、手势、指法和眼神等,对音声形象的创造和传达,对听众吸收和领悟音乐形象都至关重要。如前所言,演奏者表演时那充满了节奏感的身体形态本身就是一首动态的乐曲。当流动的音乐和演奏者的动态美感相得益彰时,这种交相辉映的视听效果就会让古筝表演进入一个美轮美奂的新境界。

演奏者表演时的动态美主要来自于正确的演奏姿势。演奏姿势不仅仅是单纯的形体要求,它更直接的关系到演奏者表演时各种技能是否能正常发挥。当姿势正确时,演奏者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全身各个部位互相配合完成的,极其自然协调,演奏浑然天成,对表演起到事半功倍的辅助作用。而错误的姿势则会导致演奏者身体紧绷,毫无意识的运用力量,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影响到具体的演奏效果。因此,古筝表演必须要求做到姿势正确。

古筝演奏的正确姿势应该是:演奏者坐在琴面偏右,上臂垂直,小臂平伸,胸部挺起,眼看琴面;左脚稍前,右脚稍偏后,平放在地上;上半身可因高低音区的变换而有微小的动作变换。演奏者应该养成一个端正而自然的演奏姿势。如果不齐,外观也很难看。演奏时应做到衣冠整齐,身正体恭,神清志朗。这样既可以突出演奏者本身的视觉美感,从而更突出音乐的形象,提高音乐的感染力,又能让演奏者自身能以更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演奏中去。

收器乐表演的先天限制,乐曲演奏时演奏者的神态变化不需要像戏剧演员那样大起大落,夸张强调,而是强调在神情贯注于音乐之中时起伏,在精微细密处显露变化。而听众可以通过仔细聆听、观看和感受演奏者的一举一动,从而在演奏过程中感受到演奏者是如何精神集中的表现乐曲情绪、反映音乐情感变化的。

例如古曲《将军令》,乐曲通过一串密集的音,加上多种指法结合的演奏,描写出古代将军沙场点兵,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节。演奏者的神态既不能始终如一,纹丝不动,也不能阴晴不定,变幻无常,而应该随着音乐的发展进行变化,例如,眼神和面容可以对应曲调等有所变异,身体也不能让人感觉软弱无力,要挺直腰板,如同自己此时此刻就在面对滚滚狼烟。在整个的形体方面应当以轻重缓急、强弱顿挫等形式的节奏感和蕴含其中的韵律变化为基本形态,既形成外在表演形态的形体美,又与整体身心和全部音乐统一为整体美。这首乐曲之意就是要表现出战场那波澜壮阔的场面,因此演奏者在弹到慢板的段落时一定要连贯,从而体现出将军胜券在握的景象。高潮部分面部表情就不能无动于衷了,也要想象自己四周金戈铁马杀声震天。这样的演奏形象更能给听众一种视听合一的欣赏感受。

二 舞台情态美

在器乐舞台表演时,音乐表演中舞台形象的创造即来自表演者通过演奏主动创造,也来自听众的聆听乐曲后结合本身感受进行的创造。听众的感受就是表演效果的直接反应,是检验音乐美表演成败的客观标准。因此,演奏者在表演时不仅仅需要通过形体动作等在听众面前创造音乐形象,还需要通过自身演奏时的情绪变化去调动听众的积极性,让听众主动参与到音乐形象的创造中来。但是也要注意,演奏者不能仅仅满足对音乐情绪的自我陶醉和自我欣赏,还应该将自己的音乐情绪融入到乐曲演奏中,要让乐曲带着自己的情绪,跟乐曲产生共鸣,然后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听众,跟听众交流,眼中有听众,心中有听众,积极调动听众情绪,创造良好的舞台效应。

要与听众互动,演奏者就要调整好自身情绪和乐曲情绪,一方面,用自身情绪吸引听众进入音乐,使之主动创造音乐主体形象;另一方面,用乐曲情绪带动听众丰满音乐主题形象。一个好的演奏者,往往站上舞台就开始把表演与听众进行紧密关联,他会通过自身情绪的变化与听众随时交流,感染听众的情绪。虽然观众不能动手弹琴,但是要让他们也感受到乐曲中的温柔、悲亢、愤怒等复杂感情,这样才能让听众充分体会古筝表演的美感。

有的演奏者在表演时,仅仅只注重跟听众的交流而忽视了演奏本身的乐曲情绪,这其实是舍本逐末的方法。乐曲感染听众的前提是演奏者自身先被乐曲的情绪感染。当演奏者和乐曲情绪协调一致时,就在创造音乐美,就是面向听众与其心心相印,紧密交流,这时听众就容易投入到音乐中受到感染,并当场表现自身的情感反应。听众良好的反应与演奏者的情绪形成情感辐射,从而又推动演奏者的表演,升华表演之美。如此交互作用、彼此推动、台上台下,音乐表演的创造者和接受者,彼此情绪直接碰撞,更能让听众陶醉难忘。

演奏者表演时要始终抓准听众情感回应的火候,进行良好互动,要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情绪。在乐曲和演奏者情绪的感染下,听众会情不自禁的对表演作出评判,例如,有的观众在表演后甚至表演尚未结束时鼓掌叫好,要求再来一次等。这种正面的情感回应会极大鼓励演奏者,使其积极性和自信心倍增。而这种良好的互动会让演奏者发现能引起听众主动交流、引发听众情绪共鸣的契合点。音乐表演和剧场效应交互辉映,演奏者和听众的情绪也更为一致,在互相碰撞中,古筝演奏的创造力及其功能的发挥就会不断得到升华。

乐曲《秦桑曲》这首曲子改编自诗人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乐曲继承了诗歌里的眷恋之意,描述了深情的女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盼望早日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在演奏者弹奏时应注意通过自身情绪的变化,在曲调的委婉、缠绵、激情之中表现出深埋在曲调里的委婉中有哀怨、激动中有抒情的起伏,从而更好地把这种情绪带给听众、与听众产生互动,让听众能在欣赏这首曲子的同时更深的体会琢磨音乐蕴含的美。

三 舞台音色美

虽然舞台形态、舞台情态都能让听众体会到古筝演奏的美感,虽然古筝演奏的美感需要演奏者的身体形态、感情投入来烘托、来传达,但是听众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美,主要还是来自演奏者指尖弹出的动人旋律。

一首乐曲的演奏实质上就是创造美、表演美,这种表演美来自演奏者的形态、演奏者的一颦一笑,但主要表现在古筝的声音美上。对于演奏者来说,将古筝的音色弹纯弹明亮是使声音产生美感的关键之一。好的音色为优美的乐曲锦上添花,劣质的音色却遮掩了曲子的光彩,破坏了乐曲本身的流畅,弹奏起来很不舒服,听众听着也很难受。

古筝的音色特点为:高音区清脆明亮,中音区悠扬柔和,低音区浑厚深沉。但演奏时对音色的要求很简单,就是“纯净”。这是一个通用标准,也是一个很难达到的音色标准。要解决这个问题,弦上的击弦点和指甲的触弦点都要求准确。如果指甲的触弦点太前或太后都容易触及相邻的音,而且会造成音色太薄或太厚。古筝音色的圆润度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指尖与琴弦相互作用的一瞬间,在这个瞬间里会产生指尖对弦的作用力和琴弦对指尖的反弹力,所以需要对指尖有良好的控制才能弹出圆润的音色。

在实际演奏中,根据演奏手法的区别,音色的变化也是多样而灵活的,有时纯净、流畅、活跃;有时细腻、典雅、圆润;有时明亮、豪迈、刚劲。熟练地掌握演奏手法,根据乐曲需要灵活地变换音色,对于提高音乐演奏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演奏古筝乐曲时,感情的投入多少也是影响音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抒情委婉的乐段,如果演奏者用心去感受,就会知道音色绝对不能弹的太强;反之,悲壮而很有激情的乐段,就需要演奏者加大力度来表演,使乐曲听起来更有鼓动性。为了能更好地把握住一首乐曲音色的强弱,演奏者必须要熟悉自己演奏的乐曲。演奏一首乐曲其实就是对乐曲进行二度创作,所以在情绪、强弱、节奏等要素上必须依据原作的要求,从乐曲的声音到乐曲的感情到乐曲的意义,通过自己的感悟,加上实际操作、表演,创作出自己心目中恰如其分的声音形象来。熟悉与感悟作曲家的原作,实际上就是对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感受进行积累和再创造,掌握原作的演奏手法,体验蕴涵于乐曲中的感情,熟悉作品里的社会背景,再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进行融合重铸,最后成型为脑海中的音乐形象,再通过自己的构思和分解重组音乐,就已经成为了打上演奏者个人烙印的,或者说是由演奏者创作出来的崭新音乐形象了。

古筝演奏和歌唱家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乐曲中的感情和作曲家、演奏者的内心感受。音乐以声音塑造情感形象,虽然目的是使身心愉悦,却须注重于创造音声之形,才能达到让听众心有所感的目的。古筝演奏必须创造有形之声,演奏者在二度创作中就是要以自身的淬炼,把曲谱上无形之声化为听众心中的有形之声。演奏家对同一乐曲的反复演奏,虽然每次都有新创造,都有新变化,但音乐之形、之情、之神还是基本稳定的,万变不离其宗,还是需要植根音乐本身的演奏,才能表达出乐曲的内涵。

古筝的曲目千变万化,但是在舞台表演时只要做到形态、情态、音色几个方面的统一协调,就能够创造出良好的舞台效果,让听众得到真正的艺术享受。

总之,从事古筝演奏以后,知音解意是懂得创造表演美的最重要一步。在对原作的知音、明趣、解意进行了充满自我独创性的艺术再造之后,最为重要的便是具体表现,也就是实际演奏,从事表演创造了。乐曲之间情、趣、意等一切内容和形式的要素全都统一于乐音运动的声音美之中,乐曲演奏的表演美创造自然也就集中于声音美之上。虽然声音难以造型,但特有的旋律线、音色、节奏、轻重、高低、粗细等的变化,自然而然地会经由演奏者的演奏,通过声音使之在听众的心中呈现出鲜明而动人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曹永安、李汴:《河南板头筝简介》,《曹东扶筝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2] 曹永安、李汴:《几种独特技巧介绍和定音、演奏符号说明》,《曹东扶筝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张智昱

古筝音乐艺术论文 篇2:

从古筝的音乐文化根基看古筝演奏艺术

摘要:古筝演奏艺术水平的提高必须根植于特定的音乐文化。古筝艺术的文化属性突出地表现在作品题材强烈的本土化,听觉上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而由于各地区环境、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古筝艺术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法,如北派古筝演奏的右手技法、南派古筝演奏的左手技法。同时,近年来的形制改革与视觉创新,则很好地体现演奏艺术的时代性。

关键词:古筝 音乐文化 演奏艺术

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古筝的历史十分悠远,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近3000多年来,无数古筝演奏艺术家在华夏文化的熏陶下,创造出许多优秀的古筝作品,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古筝的演奏技巧。因此,当代古筝演奏者想要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真正体现和传递古筝艺术的神韵,就必须领悟古筝艺术的音乐文化根基,并将其发扬光大。

一、古筝作品题材的本土化特征与演奏艺术的民族性

古筝艺术的音乐文化根基突出地表现在其作品题材强烈的本土化,以及演奏艺术的民族性方面。

从题材上来看,传统古筝作品一般可分为写景、抒情、叙事以及改编地方音乐等四个种类。从音乐素材的选取方面来看,传统古筝作品大多短小、精悍,细致地描绘某一情景或刻画某一人物,例如传统古筝作品《打雁》就是通过四段旋律集中表现了猎人打猎的一个场景:猎人发现大雁,瞄准、射击,雁群四散乱飞,一只大雁被打中落地。整首乐曲主题鲜明、节奏连贯,迅速进入高潮,又嘎然而止,收发自如,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建国以来,虽然国内主流音乐创造风格与理念出现很大的变化,但古筝作曲家们的选材依然是围绕大众熟悉的文化典故、生活场景展开的,主要表现内容大多是各地旖旎的自然风光、特有的风俗人情,以及动人的历史故事,例如项祖华教授创作的《林冲夜奔》表现了水浒好汉林冲在遭受官府迫害之后雪夜上梁山的故事,乐曲气势壮烈,情绪激昂;王昌元创作的《战台风》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感人场景;张燕创作的《东海渔歌》描绘了我国东海渔民欢乐、紧张的劳动生活景象;焦金海教授创作的《侗族舞曲》则细腻地描绘了侗寨风情,并抒发了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情绪。

近年来,古筝作品创作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在作曲技法和音色追求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在呈现和表达主题的手段与技巧方面更加多样化,但在听觉方面无疑仍然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与此同时,各地民族民间音乐交流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巩固了古筝演奏艺术的民族性特征。

古筝演奏者通过拨触琴弦发声,加上各弦段音色效果各异——近岳山的弦段发音清越、高亢,弦中段部位发音浑厚、饱满,近琴码部位音色低沉、婉转,这使我们可以按照不同作品所表达的内容选择不同的音色、力度,弹奏出变化多端、情感丰富的旋律来。演奏效果的好坏直接与演奏者对作品内涵和意境的理解深度与广度相关。例如,我们在演奏乔金文先生改编的《汉江韵》时,要深刻体悟作品所表现的人们欢乐春耕,期盼丰收的情感,运用手指的根部,加强琴弦受力的强度,发出更加刚劲、有力的声音,以更好的表达豪迈的激情,并体现出河南筝派的风格。

再以最著名的河南筝曲《渔舟唱晚》为例,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晚霞灿烂,渔夫唱着欢乐的小调满载而归的欢乐情景,富于歌唱性。筝曲开始的部分为慢板和抒情性的乐段,这时,弹弦的部位要在集中在弦中,这个地方的弦振动最充分,余音悠长,音色浑厚、深沉,平稳流畅。第二段,音乐速度逐渐加快,音阶不断递进,力度也应随之增大,从而形象地表现渔夫乘风破浪、欢乐归家的急切心情,演奏者要注意区分音乐的层次,表现其中细腻的变化。第三段是快板。演奏者应使用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以刻画不同的声响——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运用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靠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最后拨出一个泛音,乐曲结束,一切恢复了宁静。众所周知,《渔舟唱晚》曾被改编多种演奏形式,除了古筝以外,还有高胡、小提琴、竖琴等。与其他形式相比,古筝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二、地方风格差异与不同演奏技法的形成、完善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俗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加之受地方音乐文化传统的影响,古筝很早就形成不同的流派,体现着不同音乐风格。而不同筝派具有不同的演奏技法,这既是其音乐文化的体现,又是演奏者借以形成自身演奏风格的关键。当然,各派技法虽各有不同,右手弹,左手按是千古不变的最基础的手法,是古筝艺术的“根”。

从总体上来说,人们将古筝演奏艺术分为北派和南派两大类,北派以山东筝、河南筝和陕西筝为代表,南派则包括了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等四大流派。北派筝曲更加刚劲、沧桑,南派筝曲则细腻、悠长,在演奏技法方面各有巧妙。

1.北派古筝演奏的右手技法

以山东筝、河南筝和陕西筝为主的北派筝,其音乐风格就像北方人民的性格一样豪爽、外向,因此,北派筝曲多以刚劲有力的平稳旋律为主。在各手指的使用方面,大拇指的使用频率最高,音乐表现力也最强。其中,摇指、花奏和托是大拇指最重要的三种演奏技法。

摇指是以大拇指的小关节或掌关节为轴心,连续做快速的托劈,从而形成弹奏出节奏清晰,颗粒性强的旋律。山东筝派用大拇指的小关节为支点,由于该关节比掌关节和腕关节更灵活,能演奏出更加清晰、均匀的音色。而河南派的摇指则是以大拇指的掌关节为轴心来弹奏,虽然在灵活度方面有一些差距,但力度更强,音色也就更加坚实、厚重。随着演奏技巧的不断发展及对乐曲表现力的要求,近年来摇指技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派生出长摇、扫摇、,多指摇、双手摇等新的技法,此不赘述。

花奏技法在演奏中主要是为主旋律润色,从而提升音乐的表现力。在山东筝曲中最常用的花奏是下花指,即由大拇指从高到低依次托弦,形成一组流畅的音型,按其所占时值可分为正板花和板前花。在山东筝曲《汉宫秋月》中,甚至有几处占用了一个四分音符的时值的花奏,且有两处还出现在强拍上,与主旋律相得益彰,突出了该乐曲纯朴古雅的音乐风格。

托是以拇指小关节为折点,演奏者向外拨奏琴弦。与托的弹奏方向相反的叫做劈,该指法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与托组合在一起,配合摇指技法,在演奏中运用。

2.南派古筝演奏的左手技法

南派古筝以南方的风土人情为表现对象,对韵律的把握达到了极致,尤其擅长通过左手颤弦、滑奏的技法使作品更加丰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筝曲旋律的单薄感。

颤弦种类丰富,手法多样,分为重颤、微颤、持续颤音、节奏颤音等。演奏者手指的力度、速度和触弦位置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到颤音的演奏效果。以潮州筝派为例,按弹尾随是其颤弦演奏技法的特色,即在右手弹出之后左手在同一音上作颤、滑等技巧,用以延长此音或增强旋律的韵律,以达到缠绵悠长的音乐效果。

滑奏要求演奏者对音高的把握准确到位,过程要连贯,力求声音的完整、圆润。在潮州筝中,这一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到了十分绝妙的地步。实际上就是弹筝时通过左手按音的变化,以达到几种音阶和调式的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潮洲筝以其右手的流畅华丽、左手按滑音的独特加花奏法,变化细腻、微妙而独具一格。

三、形制改革、视觉创新与演奏艺术的时代性

乐器形制的改革是音乐发展的强大动力,古筝的形制在建国前一直没有统一规格,制筝的材料、筝的形状和弦数等,往往因人、因地的不同而各异。据专家考证,战国时期的古筝,其形制与筑相似,只有五弦。到秦汉时期,发展为十二弦。隋唐时又发展为十三旋,明朝出现十四五弦和十五弦筝,到了清朝又进一步增加到了十六弦。

建国以后,古筝艺术日益受到政府和专业音乐人士的重视,大量人材不断涌现,古筝事业迅猛发展。古筝的形制也从十六弦增加到二十一弦、二十五弦,并且将丝弦改为钢丝弦或尼龙弦,不仅扩展了古筝的音域范围,改善了音色,还提高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正如毛特先生在《民族音乐的改良创新和工业设计》一文中所阐释的那样,古筝形制改革者应当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基础上,集思广益,不断创新,最终达到增强声音效果,方便演奏,减少耗材的目标。

近年来,古筝艺术家积极地更新音乐观念,通过形制改革来解决古筝转调困难的局限性,使古筝在形制和结构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出现了许多样式的新型古筝。

古筝由于其特殊的横卧造型及弦列方式,弹筝时身体和手臂及手除了有上下运动,还有前后运动、并且顺着琴的弧面带着优美的弧度;还有左右运动,比如左手倍低音颤弦,左臂必须尽量伸长同时伴随身体斜送过去、上身俯向琴面才能做到。如一些带舞蹈性的乐曲如《春到拉萨》开头带藏族舞蹈感的旋律部分,左手的复合音和右手的前八后十六或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节奏配合,身体会不由自主地随这种舞蹈感极强的节奏微微摆动,就象在跳优美的藏舞。

阜阳师范学院侯方教授精辟地指出:“当视觉感受到的内容是来自与音乐表演密切相关的影像时,其活动状态与音乐的音响流动有着内在的联系,对音乐内容的表现也有一定的诠释效果。”近年来,许多古筝演奏家的演奏肢体动作不再是单纯的取音和作韵,还尝试双手在古筝的各个部位进行拍击,成功地模仿了打击乐的动作,使演奏古筝的肢体语言更加丰富,并富于律动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充满节奏律动感的视觉创新与听觉创新交相辉映,使听觉性的音乐外化成为视觉性形象,反过来,视觉创新也更好地表达了古筝音乐的主体,更有效地诠释了音乐形象,使听众变成了观众,产生更好的舞台效果,最终增强古筝音乐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安华.从筝的沿革看“世界筝”的趋向[J].星海音乐学报,1987,(02).

[3]李庆丰.筝统天下,风格各异——山东、河南、潮州、客家筝派演奏方法之比[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02).

[4]毛特.民族音乐的改良创新和工业设计[J].乐器,2008,(01).

[5]侯方.感受听觉艺术中的视觉[J].人民音乐,2004,(10).

作者简介:

潘玲玲(1975—),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筝教学和实践的研究。

作者:潘玲玲

古筝音乐艺术论文 篇3:

古筝表演艺术与音乐表现力分析

【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尤其是在古老音乐方面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筝是我国传统的乐器之一,它已非常特殊的音乐表现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如何让古筝音乐更加深入到人们的心中,给人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需要每个古筝弹奏者和音乐研究者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本文写者通过对古筝表演艺术和其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影响力两者存在的联系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写者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有效提高古筝表演艺术的表现力的策略。

【关键词】古筝;表演艺术;音乐表现力

古筝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的精髓,加强对古筝表演艺术与音乐表现力的分析,是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我们应该对其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将古筝表演艺术真正的美展现给大家,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一、古筝表演艺术与音乐表现力之间的联系

1、古筝弹奏的表演艺术可以有效展示出古筝音乐的艺术美

优秀的古筝表演艺术可以更好的展现出古筝艺术不一样的音乐美。相同的古筝曲子,由不同的表演者进行演奏,由于技巧的不同会导致现场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完全的不同,给人们带来的感觉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古筝表演艺术在我国发展已经有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古筝弹奏技巧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目前为止,常见的古筝弹奏技巧主要有:抽、打、弹、掐、拍、拨、挑、掩等多种技巧,这些不同的弹奏技巧会让古筝表现出不同的音乐艺术美。要想让古筝表现出更加不一样的艺术美,就需要古筝弹奏者将多种的弹奏技巧合理的应用,作为演奏者一定要熟悉不同的演奏技巧具备什么样的特点,需要更好的将各种不同的弹奏技巧合理的配合。因此,为了更好的将古筝弹奏艺术传承下来,作为从事古筝弹奏的艺术者一定要熟悉掌握古筝弹奏技巧,在古筝表演过程中更加充分的展现出古筝艺术的特色。

2、古筝艺术表现力越强更能推动古筝弹奏技术的进步

古筝音乐艺术是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中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就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的传统的音乐艺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艺术质量追求,古筝弹奏技巧也在不断的升华。目前在生活中常见的是吧中古筝弹奏技巧以及复杂的弹奏方法都是在古筝音乐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中不断的创新出来的。古筝艺术在一定的程度上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情感,如何在表演过程中恰当的表现出相应的情绪与情感需要弹奏者有着非常优秀的弹奏技巧。为了更好的发展古筝艺术,我们应该将古筝艺术的表现力和目前的音乐艺术相有效的结合,通过更加优秀的古筝弹奏技巧创造出更加优美的古筝艺术。

二、有效提高古筝音乐表现力的措施

1、古筝弹奏者加深对古筝弹奏作品的理解

每一个优秀的古筝弹奏作品作者在创作的时候结合相对应的历史文化和人的情感在其中。要想将古筝表演作品更好的表现出来,不仅需要弹奏者有着娴熟的弹奏技巧,同时还需要弹奏者对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作为弹奏者一定要从多个方面对弹奏作品进行分析,站在创作者的角度,认识到创作者在当时的情感,在创作时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熟悉掌握作品的这些信息将其作为弹奏时的感情基础,才能更好的将作品真正的艺术美展示出来。

2、古筝弹奏者牢固掌握古筝弹奏基础知识和弹奏基本功

弹奏技巧对古筝音乐表现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要想更加丰富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弹奏者一定要掌握好古筝弹奏的相关基础知识。弹奏的基本功一定要牢固扎实。对于弹奏者而言,不管是弹奏时的手法,还是弹奏时的姿势与技巧都需要弹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锻炼。对于一些优秀的古筝弹奏者一定不能自负,一定要重视基本功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为自己将来的现场演奏做好一定的基础。通过长期的基本功训练,让弹奏者培养良好的弹奏习惯,更好的将每一个古筝作品都表现出来。

3、古筝弹奏者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丰富自己的个人情感

古筝文化本身就是文化和情感的结合,并不是仅仅是各种不同音符的组合。对古筝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对弹奏者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弹奏如果想要更好的将古筝作品的精髓通过弹奏而表现出来,就需要对古筝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古筝文化并不是以单一的形式而存在的,它真正的内涵包括了文学,艺术,历史和情感。古筝弹奏者必须要具备有与古筝文化相关的文化修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丰富自己的个人情感是有效提升古筝音乐表现力的有效措施。

4、古筝弹奏者不断的丰富自己舞台经验,提升自己的现场发挥水平

作为一名表演艺术者,不仅仅是需要自己有优秀的表演艺术天赋,还需要自己有着表演现场的应付能力,古筝表演也不例外。许多具备表演艺术天赋的人不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赏识,不是因为他们的个人能力缺陷,是因为他们在现场总是有一种恐惧感,不能够在现场中将自己的才华发挥的淋漓精致。久而久之,自己就主动放弃了表演,或者自己的演奏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作为一名古筝演奏者,要想将自己的演奏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就需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舞台经验。通过在舞台上不断的锻炼,才能让演奏者放松自己的心态,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更好的展示出来。作为演奏者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每一次舞台经验,从经验中总结教训,积累表演知识。在现实的实际生活中,表演者可以要求别人将自己所有的表演都录制成视频,然后自己在视频中不断的发现的毛病,从而将其很好的改正过来。在一次又一次的现场表演中不断的寻找自己的感觉,争取在下一次的表演中取得相应的进步,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演奏效果,加强古筝的音乐表现力。

三、总结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尤其是在传统音乐艺术方面,我国在传统音乐艺术方面有着更深的造诣。古筝是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古筝艺术的研究对我国发扬和传统文化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古筝艺术表现力的角度出发,探讨提升古筝音乐艺术表现力的有效措施。将古筝弹奏技巧与情感相结合,是未来古筝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将古筝表演艺术更好的传承下去,需要我们每个从事古筝弹奏的工作者认识到古筝艺术的价值,学会不断的创新,丰富古筝的表演艺术内容,吸引更多的学者来学习古筝艺术。以上均为本人个人的观点,希望各位同行能够提出更加专业的意见或者建议。

【参考文献】

[1] 付 娜. 论古筝的演奏技法及情绪调动[J]. 音乐大观, 2013(02).

[2] 朱 丹. 古筝演奏中音色的体现及把握深析[J]. 黄河之声, 2013(03).

[3] 佟桂影. 关于古筝表演艺术与音乐表现力的研究[J]. 音乐时空, 2014(06).

[4] 刘 娜. 论古筝演奏技巧的运用与发展创新——帮助高职学生了解并认识古筝的演奏技巧与创新[J]. 辽宁高职学报, 2003(03).

作者:魏洁

上一篇:粮食政策政治学论文下一篇:幼儿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