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教案设计范文

2022-05-19

教案环节内容/特点身体表演与空间互动+理论讲解将“空间尺度、限定与围合方式、光线、材料、建造、场地、结构”等知识点的认知与训练综合地介入教学。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功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功教案设计范文

功教学设计

“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器具】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生活中重要现象-功 板书:第一节 功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练习 投影出示尝试题

(一):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 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 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 了贡献?

3、 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 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

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题

2、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最后归纳小结:

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一)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

(二),体会 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

(二)

1、下列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

②马拉车前进

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 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 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 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5、 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6、 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试题二的解答。 师:题1展示的三个现象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都使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力都对物体做了功。 师:你们中谁能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板书: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师:题

2、题3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不做功? 生:当力作用在物体上,不能使物体移动,不做功。

师:对,这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

师:题4中,重力、支持力为什么不做功?题5中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生:重力、支持力对木箱移动没有贡献,不做功。同样向上的提力对水桶的水平移动没有贡献,也不做功。

师:对,这也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当力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不做功。 师: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力对它做功吗? 生:没有,小球向前滚动的原因是因为小球具有惯性。

师:物体由于惯性运动时,没有外力对它做功,这可以说是一种"不劳无功"的现象。

(二) 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帮功是有多少的,用的力大,移动的距离长,力的成效大,做的功多。 下面请大家观看老师演示

演示

1、将1只钩码提高1个单位(10厘米)高度 演示

2、将1只钩码提高3个单位(10厘米)高度

演示

3、将2只钩码提高3个单位(10厘米)高度 师:第二次做的功是第一次的几倍? 生:第二次是第一次的3倍。

师:第三次做的功是第二次的几倍?是第一次的几倍? 生:是第二次的2倍,第一次的6倍。 师:你们能归纳出决定做功多少的因素吗?

生:功的大小跟力的大小和使物体移动距离的大小有关,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做的功越多。

师:对,从上面的实验,我们不难得出:(板书)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三) 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师:我们知道了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的关系。力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力×距离 师:用W表示功,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功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F·S(板书)。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功的单位是牛·米,牛·米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焦耳,简称焦,1焦=1牛·米(板书)。

师:让我们一起计算一下,刚才第三次实验时老师做的功。

提钩码用的力F=G=mg=0.2千克×9.8牛/千克=1.96牛

钩码移动的距离s=h=0.3米

提钩码做的功W=F·S=1.96牛×0.3米=5.88焦

三、小结

师:学生谈体会,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出示尝试题

(三)

1、 下列情况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1)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举高2米。

(2)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2米高处。

(3)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水平前进的小车上,随着小车一起向前移 动了2米。

(4)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沿扶梯走在2米高平台上。

(5)用100牛的力将垒球掷出10米。

(6)用100牛水平力拉着重500牛的小车沿水平面前进了10米。

2、 试一试,估算一下你做了多少功?

(1)将100克的砝码举高1米。

(2)将掉在地上的课本拾起来,放到桌面上。

(3)将凳子放到桌面上。

(4)做一次引体向上。

学生练习,并板演,教师巡视,最后与学生一起评价学生的板演,给予指正和肯定。

四、布置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测出:(1)体重G;(2)楼层高h;(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

2、计算:(1)上楼所做的功,(2)两次登楼过程中,每秒钟做的功。

第二篇:《功》教学设计

第十五章 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阅读指导法 讨论法归纳法

教具: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思考、回答

通过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第三篇: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15.1 功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什么机械都不省功。

4.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学习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习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学习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我们来共同的探究一下在物理力学力功又代表着什么含义!

二、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学生自学教材,在教材中找出功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课本P104中图15.1-1中几个做功的实例。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2.观察课本P104中图15.1-2中几个没有做功的实例。想想力为什么没有做功?

师生共同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 根据对功的含义的理解,学生判断下列情况是否做了功。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在力学力,如何来计算功,功的计算公式、单位是什么? (1)力学里规定,功等于 (2)功的计算公式: (3)单位: ,简称 ,符号

(4)1焦=1牛·米(1J=1N·m),其物理意义为 出示例题,进行计算。

例1:学校新近买了30套总质量为300千克的实验器材,每套一箱,实验员需要把这批实验器材搬运到15米高的实验室。该实验员在搬运中,对实验器材总共做功多少焦?(g取10N/kg) 例2:在水平地面上,工人用10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50N的箱子,4s内前进了6m,在这个过程中,箱子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m/s;工人对木箱做功为___J;木箱所受重力对木箱做功为___J。

我们身边的物理---估算一下你从教学楼一楼到二楼,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演示实验----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功的原理】

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也能省距离,但能否在省力的同时也能省距离呢?假如利用简单机械技既省力又省距离,功=力X距离,我们就省功。针对这个猜想结合教材P106演示实验,动手完成实验内容。

结论 :大量事实表明: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是多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

三、小结

谈谈自己本节课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四、反馈练习

1、如图,物重G=100N,拉力F=40N,物体沿水平方向移动了2m,在这个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为________J,拉力做的功为______J.

2、起重机将1000N的重物竖直向上匀速提升15m后,又将重物匀速水平移动了5m,整个过程中,竖直向上的拉力对重物做功 J。

3、如图中的几种情景中,人做了功的是 ( )

A.踢出去的足球在 B.司机推汽车,

C.女孩把一箱报

D.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草地上滚动了一段

汽车纹丝不动

刊搬起来

平路面上匀速前进距离

4、如果你将掉在地上的物理课本捡起来放回课桌上,所做的功最接近【

】 A.0.02J B.0.2J C.2J D.20J

5、物体在相同的力F作用沿力F的方向移动了距离S,试比较在图示的三种情况中力F对物体做功的多少( )

A.w1=w2=w3 B.w1>w2>w1 C.w1

6、矗立在福州闽江公园国际雕塑园中的水平大理石基座上正面印文为“北京奥运”的巨石印,重约3.3×105N,底面积约4m2,如图所示。求: (1)该巨石印的质量是多大?(g取10N/kg) (2)它对基座的压强有多大? (3)在搬运过程中,起重机将该巨石印匀速抬高2m做了多少功?

五、作业:完成基础训练

教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做练习反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能掌握本节内容的。本节内容相对来讲容易理解,但还有部分学生对在做功时找做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还有一定的困难,可能受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功的理解有所误导。针对此问题,在课下辅导的过程中,注意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这两个物理量。本节课自我感觉还算比较成功。

第四篇:《功》教学设计

——安达市第三中学 韩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会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养成同学们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确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难点:会利用公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能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旧知回顾,导入新课

1、(1)什么是力?力的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 (3)什么是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2、师:请同学们呢,仔细观察课件中所出示的两幅图片,请同学们找出图片中的共同点,并对比接下来老师所出示的三幅图片,找出两组图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同学讨论一分钟。

3、同学们自由发表言论 1.力学中的“功”

(1)师:总结机组图片的相同点、不同点,引出功的定义:在物理学里, “功”的概念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力在什么情况下做了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导学提纲自学课本62页、63页理解物理学中功的含义,知道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并进行后面的小组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1、功的定义

1. 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精讲点拨:1.①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

要求回答: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②分析课件图1,做功的实例: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要求回答:货物在竖直向上的举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叉车的举力对货物做了功。

2.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1)教师总结并板书:“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并且要求背诵然后提问)

(2)着重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

3、利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分析、讨论图片中的几个力是否做功。(小组讨论)

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即如果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

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足球飞行时的图片进行讲解”。

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即运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此时这些力没有对物体做功(简单记为“劳而无功”)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

4、 让同学们归纳几种不做功的情况: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是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 (2)、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

(3)、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4、同学们对功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那么功的大小应该如何计算呢、功又该如何让表示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3-64页,并解决导学提纲(2)中的所出现的问题。 (1)功的计算公式?各个物理量用哪个字母表示? (2)功的单位是什么?如何表示? (3)、功的变形公式?

(4)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书中的例题! 5.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

(2)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米” (3)几点说明

a.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b.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想要研究起重工两个量的关系,一定要限制其中一个量不变。 c.已知两个量,一定可以求出另外一个量

d.通过举高课本,介绍克服物体重力做功,引入W=Gh e.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 (3)讲解两道计算题

二、总结本节知识要点,复习巩固

1.要求学生总结本节“学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所学内容。

三、达标检测。(投影)

(1)独立完成练习题,同桌之间互相评分

四、课后作业

《资源评价》本节习题。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熟练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由于力与运动关系理解不到位的影响,学生对有些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否做功还是不能正确地判断,所以判断是否做功是教学中的重点。

在教学中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①劳而无功:如推而未动,搬而未起;

②不劳无功:如踢出的足球在空中运动,踢力不做功;

③垂直无功:如手提着水桶沿水平方向移动,向上的提力不做功。

但由于功的含义比较抽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的列举和分析、归纳上,让学生真正认识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内在含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做了运动,同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此过程中力一直作用在物体上不能消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功的概念,做题时才能准确判断是否做功,而不能仅依靠三种不做功的情况去判断。应强化同学们对习题的训练。

第五篇:《 功 》教学设计

第一节

《 功 》教学设计 陇城初级中学

洪应存

【教学内容】《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能用功的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实验。 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功。板书课题。第一节

《 功 》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板块一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教师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力学中的功 。再请同学们观察以下两个演示实验(教师边做边引导学生观察) 这两个实验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实验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板书:

一、力学中的功

1、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

课堂反馈

让学生自由选择回答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的问题。 板块二

想一想上课开始同学们一起做的提花盆和提书的实验中,我们所说的“累”的程度大小,这个“累”字体现的含义是什么?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

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板书:

3、功的公式: 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即 功=力×距离

W=Fs.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4、功的单位:焦耳(J) 1焦耳=1牛顿·米

1J=1N·m

三、应用新知,形成能力

【例1】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l00米,此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

【例2】见课本例题。

四、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练习,提升能力

在平地上,小朋友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米,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W1?重力做了多少功W2?如果小朋友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W3?

六、作业

课本P64页

1、

2、

3、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功教案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功教案范文05-15

背功教案范文05-15

一功教案范文05-18

初中功教案范文05-19

功功率教案范文05-19

高中功教案范文05-19

教案功和功率范文05-27

物理功和能教案范文06-17

功教学设计范文05-19

教案设计论文范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