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门财务监管论文

2022-07-03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是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对财务监管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国有企业实施财务监管的重要性,并分析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旨在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有企业财务监管机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财政部门财务监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财政部门财务监管论文 篇1:

财政部门如何完善对财务的监管

财政部门作为宏观调控的部门,不仅负有财政服务的职能,更负有监督的职能。新《会计法》明确了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的职责,贯彻《会计法》是政府赋予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如何依据《会计法》、《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等有关规定强化会计的监督,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确实是一项重要课题。

一、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法制观念淡薄。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位负责人财务意识淡薄。他们认为单位的会计事务应由会计人员负责,无需了解那么多的会计业务。只要把单位的管理好,干部职工利益有所保障;在政策上没有大问题即可。至于为了本部门的经济利益目的,在会计上做点小动机,改变资金用途、改变科目计量无妨大碍。由于单位负责人潜在意识中放松了对《会计法》的学习,因而对会计人员,会计工作不支持、不关心,轻财务管理。为了小团体的利益,任意改变会计核算办法改变会计科目的使用,对自己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知之甚少;对于如何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没有建立起一套与自己职责相适应的内控审核制度。二是执行层次,即会计人员缺乏对依法进行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对财务活动轨迹的核算和反映不够及时、准确、真实。

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法制观念的淡薄、会计人员隶属单位负责直接管理是不规范会计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新《会计法》颁布以来,一些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主管至今尚对违反《会计法》行为的处罚表示不理解,法律意识模糊。在他们看来,对按规定应补缴未缴的税款和受到相应的税务处罚是可以接受的,对违反财政监管行为所受到的处罚似乎难以接受,对应承担的刑事责任更无法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尚有部分单位对财政部门的处罚规定置之不理。对应限期改正的违法行为迟迟不见行动。国家法律的强制力得不到充分的履行,单位对法制意识的淡薄可见一斑。

(二)解决对策

原始凭证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最基本证据。取得和审核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也是保证会计数据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关键。因此财政部门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是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的重要环节。

1、财政部门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所谓不其实的原始凭证,是指原始凭证记录的事项与实际经济业务不符,是一种虚假的凭证;所谓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是指原始凭证所表述的事项与经济业务是相符的,但经济业务本身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会计人员应通过监督原始凭证,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制止、纠正和揭露经济业务的违法违纪行为。

2、财政部门对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更正、补充。所谓不准确的原始凭证,是指原始凭证没有准确的表述经济活动真相,或在文字上、数字记录上发生差错等。所谓不完整的原始凭证,是指凭证上的文字说明、有关数字没有按会计制度的要求填写齐全。所以《会计法》对于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只要求退回进行更正、补充,而不是不予受理。

财政部门在审核监督原始凭证时不要因为第二种情况出现的问题较普遍,而忽略了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在审核原始凭证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大项经济业务要审核监督审批程序,是否经主管财务的领导批准,是否报财政部门备案通过,是否是单位正常业务工作的需要,有无超出单位业务范围之外的经济活动。

(2)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是法律赋予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权力,要明确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不能讲情面或有后顾之优,应坚决依法制止和纠正。

(3)《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了单位领导人对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负有责任。这对于审核监督原始凭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即要坚持单位领导人“一支笔”审核签字制度。

(4)审核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无挪用、截留或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问题。

(5)审核财务支出的内容有无变通、虚报冒领的问题。

(6)审核是否有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问题。

(7)审核是否将财政资金直接支付给真实、正确的供应商。

只有加强对财务收支监督,加强对各项资金的监督,只有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对单位收支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才能堵塞漏洞,防止违法违纪现象发生,提高财政监督的监管力度。

二、加强外派财务监督的监管力度

(一)存在的问题

(1)财务总监责、权、利不对等。向国有企业委派财务总监是政府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监管水平而推出的新举措。从理论上讲,财务总监只对董事会负责,站在独立、公正、客观的立场上,督促企业避免会计信息失真、避免随意操作会计帐务和处理会计事务,行使相对独立的监督权。但事实上,财务总监的责、权、利是不对等的。

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的集团公司财务总监由政府委派,事业部财务总监由集团公司委派,事业部下属公司的财务总监则由集团公司或事业部委派,形成了三级财务总监网络。集团公司由原来的行政性公司转变为企业性集团后,将更多的财务会计管理权下放到事业部。事业部财务总监一方面实对委派者集团公司负责,同时对所属单位的会计行为又负有管理监督的职能;另一方面又得事事对照《会计法》以决定其行为的取舍,显见要求有较高的素质和责任心。下属公司的财务总监也是同样如此。但董事会并未真正将各级财务总监视作自己职责的延伸,赋予明确的目标、职责和权利。他们更多地是在扮演“执行者”而非“监督者”的角色,一路有充分的决策参与权和否决权。从而,使财务总监的这一职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开展工作。

(二)解决对策

(1)转变机制,规范制度。财政部门作为会计主管部门加强对会计的监管责无旁贷。因此,如何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从事后监管转为事先或事中监管,从被动监管转向主动监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建立或规范相应的制度,形成以财政为主。以企业集团和中介机构为连接与协调的监管机制。建立多层面的监管网络制度。财政部门应该依靠各方面的力量,扩大监督范围,形成一个内外协调、沟通制约的监管网络制度。适时提出重点监管项目,制订《会计监管工作手册》和《会计法检查工作底稿人》制度,加强对会计监管的考核力度,在比较重要的部门确定网络人员,建立会计监管网络。同时,还应建立财政部门与所辖单位的例会制度与碰头会制度,专管员与监管户的日常联系制度。定期召开网络会议,及时沟通会计活动中的情况,揭露问题,找出差距,提出对策,使会计监管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将会计监管真正落到实处。

(2)实行派驻财务总监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相结合。向财政性投资项目派驻财务总监只是目前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时期的一项过渡性财政监督措施,要彻底解决财政性投资项目资金的安全有限问题,只有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才能解决当前财务总监在实施监督过程中那种鞭长莫及的窘境。因此,要使项目从立项、审批、概算、实施、结算等各个环节得到有力监督,就必须把派驻财务总监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结合起来,项目资金通过集中支付中心直接支付给各个产品供应商,减少资金流通中间环节,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避免资金管理使用上的漏洞,从而达到真正从源头预防腐败的目的。

(3)实行派驻财务总监制度与财政采购制度相结合,杜绝工程物资流通中的浪费。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需要对采购的价格、设备和材料的等级、性能及采购的品种进行监督,防止差错与舞弊行为,但是财务总监往往顾此失彼,力所不及。因此,在国债及重点项目管理中推进政府采购的范围和力度,势在必行,从而有效地杜绝工程物资采购环节造成的巨大浪费,杜绝由此而产生的腐败。

(4)实行派驻财务总监制度与财政性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相结合。财务总监虽然对所监管项目的资金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控,项目得到合格验收,但作为整个项目投入使用后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评价,项目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等方面往往被忽视。因此,笔者认为要对财政资金进行监控,就必须对财政性投资资金安全有效管理,就必须有财务总监与财政资金拨付与使用单位共同组成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小组,对竣工结算后的项目资金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价,这样可以为地方政府和资金管理及使用部门提供更客观、更科学的决策依据。

(5)建立举报和曝光制度。一是应该落实公开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举报受理单位;二是落实举报处理制度,确定查处时限,及时调查处理;三是落实举报奖励制度。凡经检查属实的,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除了落实公开举报制度外,还应对会计违法行为严格追究法律责任,使违法者受到法律的惩罚,保证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切实遵守,保障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发挥会计职能作用,形成高质量的会计管理系统合财政监控系统。

强化财政监督机制,确保财政监督无“盲区”,让监督权力“硬”起来,将立法机关、审计机关、财政机关、预算部门和公众组织直接参与,财政、审计部门全程监督,特别是重视财政监督结果的运用,依法处罚违纪部门和单位,而且重在处罚违纪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让那些下手者得到应有的惩戒。

(作者单位:南昌市东湖区财政局)

作者:喻 菡

财政部门财务监管论文 篇2:

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的思考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是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对财务监管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国有企业实施财务监管的重要性,并分析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旨在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有企业财务监管机制。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内部控制

一、国有企业实施财务监管的重要性

1.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的内涵

国有企业财务监管是指国有企业监管机构为实现其特定目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运用相关方法,遵循法定程序,对监管对象的财务活动进行规范和限制的行为。它能促进企业各项活动的合法化和管理行为的科学化。

2.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的意义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对财务监管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财务监管工作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有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工作是现代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工作有利于改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结构,有利于国有企业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实现出资人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工作,顺应国有企业改革的潮流,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二、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体系的现状

1.内部监管

内部监管通过公司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制度监督、预算管理等一系列的制度、程序和方法。主要以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内部审计部门和职工代表大会为主体。股东大会决定投资、融资、股利分配等重大财务计划,审议批准董事会的财务报告、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等重大事项,审议批准监事会对企业财务方面的相关报告。董事会拟定投资、融资、股利分配、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等重大财务方案,执行股东大会对于财务方面的决议,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总经理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总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监事会检查公司的财务情况,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财务行为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日常财务工作,组织实施公司投资、融资等方案,拟订公司的基本财务管理制度,接受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内部审计部门有些企业是对经理层负责,有些企业是对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负责,主要职责是企业财务情况进行审计,并提出改进建议。职工代表大会依法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从而参与到企业的内部监管之中。内部监管分为会计和财务两个方面。会计方面具体包括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债权债务、成本费用、采购、销售、担保、涉税等经济业务的监管。财务方面的内容则是对企业各个层次上的财务活动进行的约束和监督,包括企业筹资、投资、资金运营及收益分配。

2.外部监管

外部监管主要是国资委、财政、税务、审计机关或机构等为主体,对国有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的资料及其所体现的经济活动进行定期的或一次性的审查监督。国资委通过向国有企业派出财务总监、监事会人员对日常财务工作进行监管,国有企业定期向国资委报送财务报表、财务预算,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对重大投资、融资、担保等风险事项进行审批,组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审计,并将财务监管的事项纳入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经营业绩考核之中。财政部门监督管理财政拨付国有企业的专项资金、补贴款项的使用情况,有些地方国资委未单独设置,国资委在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的职责由财政部门代为执行。税务部门对国有企业财务上的涉税事项进行监管。审计部门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状况等财务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在监管程序上,由于监管对象不同、具体监管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监管程序。外部监管一般的程序是从非现场监管开始,根据监管对象报来的各种生产和财务信息进行分析评估,从中发现已经存在和潜在的问题,然后就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检查,根据检查的结果,写出监管报告。

三、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1.外部监管主体缺位

表面上看,很多政府部门都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管,如国资委、行政主管局、审计机关等,但在很多国有企业中,没有哪一个产权代表能够对国有企业的项目投资、资产经营充分行使权利,并充分承担责任和义务,任何一个监管机构并不对国有企业财务违纪的失察负责,形成了严重的多头监管和实际上的监管主体缺位现象。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被政府部门分割, 造成了产权管理的多元化, 政府各部门都可以所有者的身份向企业发号施令,企业要对多个政府部门负责, 但却没有哪个部门真正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任。由于所有者的责任主体不明确, 企业缺乏应有的监督和约束, 国有企业直接归各级政府管理,其产权归政府所有,但政府是由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 由于政府没有授权由哪个部门进行监管, 结果是政府哪个部门都可以管企业, 但谁都管不了, 谁都不负责任。同时, 由于政府各个部门目标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出现政出多门、重复指令、企业无所适从, 造成监管效率的低下和监管成本的增加, 即实际上的外部监管主体缺位。

2.财务监管模式陈旧

国有企业财务监管模式手段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下的老办法,忽视了预先设防和参与决策等事先监督方法,往往习惯于采取事后监督方法,一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往往无法挽回。

3.股权结构不合理,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有些国有企业股权相对集中,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严重,使得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显得无足轻重,作为权力机构的股东大会只是一种摆设。国有股大股东实际上操纵了公司的一切, 董事、监事全由国有股股东委派, 公司机构间无法形成制约关系。公司的重大财务决定往往由国有股大股东作出,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使重大财务决策的可行性、科学性受到质疑。

4.董事会难以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约束

很多国有企业总经理由政府部门直接任命,而不是由董事会任命,使董事会在挑选、聘任和监督经理人员,并掌握经理人员的报酬与奖惩的权利受到严重侵害。在财务工作上,经理层不能严格按照董事会决议组织实施公司投资、融资等重大财务方案,对日常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缺乏动力。

5.内部审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有些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公司由财务负责人主管,独立性不强,有些内部审计人员为其他部门人员兼职,审计业务水平不高,甚至有些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就是为了应付外部监督机构的检查,搞形式主义,上述内部审计部门的种种问题, 导致内部审计的作用有限,从而造成了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弱化。

6.内部财务监管体系人员素质不高,动力不足

在现行体制下,政府往往以行政方式任命国有企业的领导人,许多国有企业领导为公务员,并且是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公务员,他们中部分人员在管理企业的能力、动力方面不足。有些国有企业人员素质不高,高级人才匮乏,对后续教育不够重视,知识结构老化。

四、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的建议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强化政府监督职能,统一外部监管主体

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目前比较较流行的做法是各级国资委作为各级政府的特设机构,代表本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不参与、不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但对出资企业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权利。(1)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属于审计监督对象的国家出资企业进行审计监督。(2)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布国有资产状况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3)各级国资委根据需要,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国有企业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维护出资人权益。具体操作时可建立“会计事务所信息库”,由国资委抽签决定国有企业每年聘用的会计事务所,或实施定期轮换会计事务所制度。

2.革新财务监管模式

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和外派监事会制度。由国资委向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与财务总监。监事会对企业的重大财务事项进行监督。建立财务总监与总经理的联合联签制度,使财务总监参与到企业财务活动的事前、事中监督中,从而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3.优化股权结构,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

除少数承担政策性职能的企业外,国有企业应有序向非公经济开放,积极发展以公众公司为重点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与外资、民资、机构投资者等社会资本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实现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打造一批产权结构多元化、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确保股东大会有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并设立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董事会尤其是大股东进行监督,特别关注对重大投资、融资决策的可行性、科学性。

4.强化董事会对经理层约束机制

由国资委任命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兼任党组织负责人),与总经理分设。董事会负责挑选、聘任和监督经理人员,并掌握经理人员的报酬与奖惩,公司经理层逐步实行市场化选聘和契约化管理。董事会把财务工作的实施情况纳入对经理层的经营业绩考核之中,使经理层能严格按照董事会决议组织实施公司投资、融资等重大财务方案,并对日常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完善。

5.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

从内审机构的设置原则上,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在行政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设置审计机构。内审机构,作为审计业务,要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作为行政内容,要向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委员会成员由董事长、非执行董事、总审计长和非公司董事(外聘)等组成,从而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6.提高内部财务监管体系人员素质,激发内部活力

结合当前实际,各级国资委研究制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培训培养、调整退出等机制。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由国资监管部门实行分类考核。新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去行政化、级别化。合理增加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比例,在经营竞争类企业积极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大力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国有产权代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研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立和完善企业各类人才评价、选拔、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加强队伍建设,对在岗职工按岗位需要组织相应的后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职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以致用,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使内部财务监督的水平稳步提高。

总之,做好国有企业财务监管有利于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马利琴.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的会计监管——读《国有资产法》有感.会计师,2009年第11期

[2]高允英.如何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管.时代金融(下旬),2014年第5期

[3]隗景湖.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创新分析.企业研究,2011年第22期

作者:徐吉

财政部门财务监管论文 篇3:

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财务监管的原则与做法探析

[摘要]由于事業单位公益属性、体制机制及企事业财会差异等原因,事业单位在对下属企业财务监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监管不完善、监管不科学等问题。对于事业单位怎样有效做好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监管,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文章提出了风险管控和价值创造并重等四项原则,并阐述了建立健全财务监管体系等五个方面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监管;保值增值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过程中,许多事业单位都陆续投资设立了各类企业,由于事业单位公益属性、体制机制以及企事业财会差异等原因,事业单位在对下属国有企业财务监管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监管不完善、监管不科学、监管不严甚至监管缺失等问题,事业单位怎样有效做好对下属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管,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是一项很重要的现实课题。笔者借鉴原在大型上市公司工作期间的所学所感,结合近十年来在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出以下四项基本原则和五个方面的具体做法,以期能对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1事业单位对下属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的四项原则

(1)风险管控和价值创造并重。风险管控和价值创造是财务监管的两个主要目标,两者长远来说是内在一致的,最终都是提高企业价值和促进资本保值增值。但有些情形下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而需要权衡。事业单位在对所属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监管工作中,要坚持风险管控和价值创造并重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并使相关方更多地认识到、体会到风险管控和价值创造的内在一致关系。

(2)财务监管和自主经营并行。不少人对加强财务监管和尊重自主经营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财务监管严了影响企业经营自主性,自主性强了难以有效监管,从而或者是弱化监管、或者是影响自主经营。处理好财务监管和自主经营的关系,关键是要设好监管边界、遵守监管程序,使两者在各自跑道里齐头并进、一路同行。

(3)全面性和重要性兼顾。事业单位对所属国有企业经营收入、成本费用支出、债权债务事项、权益变动及资金流动等财务活动的监管,既不能留真空失控地带,也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兼顾全面性和重要性,做到“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和“有轻有重、轻重适宜”。

(4)原则性和灵活性兼具。“过刚易折,过宽易失”。监管过程尤其是检查沟通过程中,一方面要有上级单位的权威性,对原则问题具有刚性,对普遍规定要各企业一个标准一个尺度,另一方面也要具有良好的态度与沟通技巧,各企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尽量寓监管于服务之中。

2事业单位对下属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的五方面做法

(1)重视财务监管,建立健全监管体系,确保对重大事项有效监管。事业单位负责人、财务部门对下属企业财务监管工作的重视与职责定位是基础。不同于集团企业对其子企业在财务效益、财务管理上的天然重视,事业单位受本身公益性或者半公益性定位以及机制的影响,对下属企业的财务效益、财务活动的监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监管不够重视、监管不严等问题。因此,要提高事业单位负责人对下属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的重视程度,明确相关负责人和部门在企业监管工作中的职责。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纳入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中。对事业单位负责人的审计要涵盖到所属国有企业。

建立健全对所属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管体系,一是要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界定好监管的边界,明确监管职责与分工,规范有序科学监管。二是要制定事业单位对所属国有企业的监管制度,至少应涵盖对企业会计核算与报表的监管,重大财务收支与经济指标的监管,大额负债(含对外担保)与对外投资的监管,国有资产处置的监管,产权及利润分配的监管等方面,按照性质不同与金额大小实行重大事项前置审批。三是要重点突出对所属国有企业银行账户和资金活动的动态监管或统筹管理。

(2)规范会计核算,完善财务信息报送,开展财务分析。事业单位可对所属国有企业的会计制度、会计政策及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指导、规范甚至统一,以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事业单位应对所属国有企业明确要求定期需要报送的财务信息,并设置好报送表格的格式和时间要求。所属国有企业使用统一会计核算软件的,事业单位还可直接在软件中进行在线稽核和审核汇总。

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定期进行所属国有企业财务分析、比较、评价,并上报事业单位负责人。发现异常情况的,及时要求相关企业进行原因分析并要求其提出改进措施。

(3)指导企业构建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实行经营指标考核,强化绩效挂钩。全面预算管理已日益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和集团企业对成员企业实施监管的有效工具,事业单位应指导所属国有企业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根据企业具体情况,选择滚动预算或者零基预算的方法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并尽量细化收支项目,严格限定业务招待费、车辆使用费等预算金额与比率。要求各企业提早提交财务预算(一上稿),经事业单位及相关部门审批后调整并重新上报(二上稿)。督促所属国有企业全面执行财务预算,严格进行超预算审批,杜绝随意调整预算。

事业单位应对所属国有企业设定年度营业收入、利润、资金周转速度等经营指标,可根据不同企业情况赋予不同的指标权重,引导企业按照战略定位健康发展。同时必须实行绩效挂钩考核,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绩效激励,对企业工资总额实行绩效挂钩控制。

(4)督导做好内控建设,定期自查自纠,并加强财务检查。督促指导所属国有企业建立和实施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提升所属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也有助于提高财务监管效能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指导各企业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在企业层面和业务层面设计一整套内控体系,并督促其有效运行。定期对各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行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还可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控审计。

事业单位应要求所属各企业定期开展财务规范性自查自纠,并及时跟踪督导其自纠落实情况。根据财政部门、国资部门的相关要求和各企业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相关的专项自查自纠。

事业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所属国有企业的财务检查。定期财务检查的内容至少应包括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会计核算的公允性、财务收支的合理性以及资产管理的规范性。根据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组织专项检查。财务检查结果应向企业书面反馈并督促整改,检查报告和工作底稿等材料应定期归档,以利于今后检查工作的延续性、针对性。企业年报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应由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或者企业董事会来选定。

(5)关注下属国有企业财会人员招聘、培养及考核管理。对下属国有企业的财务经理,事业单位可进行外部招聘或在企业选调,并按规定提名、企业任命。条件成熟的,还可探索对所属国有企业财务经理实施委派制。平时对所属国有企业财务经理加强政策传达和业务培训,督促其定期开展工作总结及年度述职考评。当其遇到工作困难时及时予以协调支持,确保其相对独立地行使财务审核监督等权力。

对下属国有企业招聘、提拔、辞退财会骨干人员要及时关注,并按程序規定履行监管职责。鼓励财务骨干人员参加财税培训和职称考试。对下属国有企业财会人员结构要定期优化、补充或轮岗交流,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良好的财会人员队伍,为企事业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务技术保障。

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既要懂事业单位财会知识,也要知晓企业财会、税务、法律等知识。同时还应培养一些懂企业财会理论和实务的骨干人员,以提高监管工作的专业性、一致性、可持续性。

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财务监管是一个逐步完善、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财务监管人员应在深入领会事业单位与下属企业战略、了解业务的基础上,遵循财务监管的基本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做好日常监管工作,突出监管重点,及时发现、有效处理财务问题,提高财务监管的综合水平,促进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秦荣生企业治理与内外部审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王琳事业单位对下属子企业最佳财务控制模式研究[J].湖北: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

作者:蔡才伟

上一篇:融资模式小额信贷论文下一篇:知识产权投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