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

2022-08-14

第一篇: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

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毕 业 论 文

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

毕 业 论 文

论文标题: 封建枷锁下的女性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象

作者姓名: 武 晓

答辩序号:683

专业编码:31192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集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集

一、外国文学方向

1.不朽的艺术形象——堂吉诃德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探微 2.论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面性 3.《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探析

4.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谈英雄形象的塑造 5.论易卜生戏剧的现代性

6.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罪与罚》再解读 7.简爱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8.悲剧英雄:论《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 9.海明威的“硬汉形象”

10.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11.浅析《平家物语》的悲剧性 12.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 13.浅论《复活》中的“忏悔贵族” 14.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 15.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 16.试论《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17.从《十日谈》看薄伽丘的爱情观 18.高老头形象分析 19.论福楼拜的现实主义 20.契科夫笔下的小人物

21.从XX(作品)看契科夫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22.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思想意义及艺术成就 23.《静静的顿河》中的妇女形象简析 24.《旧约》的神话传说及特点浅析 25.论《源氏物语》中的XX形象 26.论《雪国》中的XX形象

27.《少年维特之烦恼》与德国的“狂飙运动” 28.从《玩偶之家》看“社会问题剧”的特点 29.论奥涅金与达吉亚娜的爱情悲剧 30.高尔基早期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浅谈 31.《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32.一个扭曲灵魂的再生——谈《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 33.试析《悲惨世界》的叙事特色 34.试析《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色彩 35.复仇与爱情——《基督山伯爵》主题研究

36.《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

37.三重矛盾对立的人物性格——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塑造 38.于连的悲剧根源与小说主题探微——重读小说《红与黑》 39.论《红与黑》中的马蒂尔德形象 40.《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发展过历程 41.论司汤达《红与黑》中的爱情观 42.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的创作风格 43.《高老头》中父爱悲剧原因浅析 44.葛朗台与高老头之“父亲形象”比较 45.试论《高老头》的创作特色

46.幻想与现实的冲突——浅谈《包法利夫人》中艾(爱)玛的人生悲剧 47.论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

48.试论包法利夫人与潘金莲形象之异同 49.《双城记》中的理想人物及其思想内涵 50.简·爱抗争意识的社会原因探究 51.简析《简·爱》中的爱情观 52.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物悲剧 53.论《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 54.论海明威《老人与海》的“硬汉精神” 55.《老人与海》的多重象征解读 56.《静静的顿河》主题思想探析 57.《静静的顿河》中达丽亚形象分析

58.爱与美的毁灭——浅析《静静的顿河》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 59.《追忆似水年华》的时间观探析 60.《追忆似水年华》的主题阐释 61.卡夫卡《变形记》研究综述

62.卡夫卡《变形记》的“异化”内涵解读 63.从卡夫卡《变形记》看人性异化 64.浅谈《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65.论《百年孤独》中“魔幻”与“现实”的结合 66.论《源氏物语》中女性命运与“物哀”美 67.浅谈白居易诗歌对《源氏物语》的影响 68.从《源氏物语》看平安时代贵族的婚姻

二、古代文学方向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1.上古神话中的女性形象 2.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 3.治水神话的蕴含意义 4.论《诗经》的艺术成就 5.《诗经·国风》的思想 6.论《诗经》的写作特点 7.《诗经》所反映的婚姻爱情生活 8.《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意义 9.《诗经》与妇女问题 10.论《诗》与《骚》的关系 11.论《诗经》对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12.论屈原和《楚辞》 13..论《楚辞》的文学史意义 14.《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15.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16.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7.论《左传》和《国语》中的人物形象 18.论《左传》中的行人辞令 19.《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方法 20.《左传》所体现出的作者的进步观点 21.《左传》的艺术特色 22.论《孟子》中的寓言特色 23.论《庄子》中的寓言特色 24.论《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25.论《战国策》中的辞说艺术 26.论《韩非子》的论说技巧 27.论汉乐府民歌的抒情特点 28.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29.论《史记》的抒情性

30.《史记》人物传记中的文学价值

31.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 32.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33.论《史记》、《汉书》人物形象塑造之同异 34.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

35.《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项羽、刘邦、李广、信陵君、廉颇、蔺相如、刺客、酷吏等)

36.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

37.《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 38.《史记》诸侯形象述论 39.《史记》将军形象述论

40.汉武帝时期赋家论(司马相如、张衡、扬雄、东方朔等) 41.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42.论曹操在四言诗创作上的贡献 43.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 44.曹操其人与其诗 45.浅析曹丕诗歌

46.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47.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48.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49.论“建安七子”的文艺思想 50.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 51.《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叙事诗传统

52.《孔雀东南飞》及刘兰芝形象研究(或焦仲卿形象) 53..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54.论左思的《咏史》诗 55.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56.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 57.隐士集团——“竹林七贤” 58.论陆机诗歌的艺术成就 59.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60.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61.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62.谈陶渊明诗的平淡与醇美 63.鲍照诗歌的艺术特点 64.论谢灵运的山水诗

65.《搜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 66.论《世说新语》的小说性质 67.论《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流 68.《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 69.《世说新语》中名士言行与风度研究 7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71.魏晋南北朝小说历史的地位

(二)唐宋文学

1.论“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任选一) 2.“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 3.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4.论沈、宋在格律诗发展中的贡献 5.论王、孟诗派的诗歌成就 6.王维心态与诗歌创作 7.试论王维的边塞诗 8.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 9.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10.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11.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代表研究 12.盛唐边塞诗研究 13.盛唐边塞诗人代表研究 14.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 15.李白杜甫比较研究

16.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 17.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 18.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 19.“韩孟诗派”创作研究 20.“元白诗派”创作及地位研究 21.论刘禹锡诗歌的艺术成就 22.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 23.论新乐府

24.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25.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点 26.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27.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28.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 29.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30.论“花间派”对词创作的主要贡献 31.花间词派的成因及艺术风格 32.“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 33.论李煜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34.论唐代传奇的主要艺术成就

35.比较分析唐传奇《李娃传》与《霍小玉传》(人物形象、叙事艺术、爱情婚姻主题等)36.唐

人传奇小说研究(《莺莺传》、《长恨歌传》、《李娃传》、《霍小玉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柳毅》等)

37.论唐传奇《柳毅传》与《虬髯客传》的侠义思想 38.欧阳修的散文风格

39.论苏轼诗歌的艺术创新及其得失 40.论“二晏”词的艺术特点 41.论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42.柳永词的雅和俗 43.谈柳永词中的市民情调 44.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45.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及成因 46.李清照婉约词形成的缘由 47.论李清照词的愁思

48.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 49.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 50.论姜夔词的主要艺术成就 51.论吴文英词的主要艺术成就 52.论婉约词的风格 53.论豪放词的风格 54.论苏轼的婉约词

55.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异同论 56.陆游与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比较 57.论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58.黄庭坚诗歌创作

59.论江西诗派在诗歌发展中的主要贡献及流弊 60.江西诗派诗歌艺术风格研究 61.论陆游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

62.陆游诗歌(或爱国诗,或纪梦诗)研究 63.论“永嘉四灵”的诗歌特点 64.严羽《沧浪诗话》的诗论意义

(三)元明清文学

1.元杂剧的梦境描写 2.论关汉卿的戏曲艺术成就 3.浅论窦娥的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4.论关汉卿杂剧中妓女形象的塑造

5.论关汉卿喜剧之“双壁”——《救风尘》与《望风亭》

6.论关汉卿的历史剧

7.《琵琶记》中蔡伯喈的艺术形象 8.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要艺术成就

9.《西厢记》中崔莺莺(或张生、红娘、崔夫人)的艺术形象 10.论白朴的戏曲艺术 11.论马致远的戏曲艺术 12.浅析纪君祥《赵氏孤儿》 13.浅析郑光祖《倩女离魂》 14.论元代的“水浒”戏 15.论元代的公案戏

16.论元好问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17.论萨都剌词的主要艺术特点

18.《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分析(或柳梦梅) 19.《牡丹亭》杜宝形象分析

20.论《西厢记》和《牡丹亭》艺术结构的异同 21.杜丽娘与崔莺莺之比较 22.论《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 23.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

24.《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浅析(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孙权、赵云、魏延、司马懿、郭嘉等)

25.《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

26.论《三国演义》中的史实和虚构(“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27.论《水浒传》的主要艺术成就 28.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 29.《水浒传》的忠义观 30.《水浒传》中的战争叙事艺术

31.《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主题的审美比较 32.论《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塑造

33.《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浅论(李逵、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浪子燕青、杨志、吴用等) 34.《水浒传》中的女英雄形象(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等) 35.《水浒传》的坏女人形象(潘金莲、王婆、潘巧云、阎婆惜等) 36.《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 37.《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及其成因 38.《水浒传》李逵与鲁智深形象之比较 39.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 40.试论《水浒传》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41.陈忱及《水浒后传》研究 42.论《西游记》的主题 43.论《西游记》的叙述结构

44.论《西游记》中人物形象(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 45.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 46.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47.试论孙悟空猴的性格特征 48.浅析《西游记》中女妖形象 49.浅论元杂剧繁荣之内因

50.“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51.“吴中四才子”(或唐伯虎,或祝枝山,或文徵明) 52.“唐宋派”代表归有光 53.“公安派”创作 54.“竟陵派”创作

55.论明代俗曲的“色情”特征与晚明“奢靡”之风 56.论晚明小品的写作特点 57.从小品文看晚明文人心态 58.论明代公案小说的类型与源流

59.《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60.《金瓶梅》女性命运悲剧原因分析 61.《金瓶梅》中潘金莲形象分析 62.《金瓶梅》不同类型女性心理剖析 63.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 64.《聊斋志异》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65.《聊斋志异》的爱情婚姻观

66.《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与文人心态 67.《聊斋志异》中小翠的女性美 68.《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女性美 69.论《长生殿》的主题 70.《长生殿》中杨玉环形象 71.《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论 72.《桃花扇》中侯方域形象论 73.论《桃花扇》的主题 74.论《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75.从《儒林外史》看明清科举制度

76.《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形象论(范进、周进等)

77.《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形象及其意义 78.论《儒林外史》的写人技巧 79.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80.浅析“三言”的主题思想

81.“三言”、“二拍”中的市民意识与传统道德观念 82.论“三言”、“二拍”的结构技法

83.从《杜十娘怒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 84.杜十娘与茶花女悲剧命运之比较研究 85.论曹雪芹和《红楼梦》

86.《红楼梦》和《金瓶梅》比较研究

87.《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论(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探春、王熙凤、贾母、晴雯妙玉、花袭人等) 88.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

89.论《红楼梦》中香菱形象的文化意义 90.论《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 91.论《红楼梦》中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 92.《红楼梦》林黛玉与薛宝钗优劣论 93.论《红楼梦》中的贾雨村 94.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95.从悼亡词谈纳兰词的艺术风格

三、文学理论方向

1.艺术典型与时代精神关系浅析——以XX作品为例 2.浅谈艺术欣赏中的共鸣问题 3.司空图审美观初探 4.中国XX导演的创作评析 5.外国XX导演的创作评析

6.“意境美”与电影的画面构成——以XX电影为例 7.浅谈金庸武侠小说的叙述技巧及其魅力 8.当代流行歌曲的文学特质浅析

9.论美育与中学语文教育——以XX地区为例 10.面向生活——当前文艺创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1.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浅析 12.浅论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13.当代中国新诗衰落原因探析

14.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15.浅谈文学经典在中国当下的处境

16.后现代语境下的解构与狂欢——周星驰无厘头电影戏剧性阐释 17.论八零后文学创作的意义——以XX作家为例

18.试论当代小说创作的地方特色及其文化价值——以XX作家为例

四、现当代文学、民族民间文学及民俗方向

1.中学语文教材中名家名篇分析——以XX为例 2.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

3.论当代革命历史小说中的“英雄”形象——以XX作品为例 4.革命样板戏中的英雄史观——以XXX作品为例 5.“红色经典”再解读(可任选一部)

6.新写实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以XX作家XX作品为例 7.贾樟柯电影研究

8.《铁梨花》中铁梨花之人物性格浅议 9.论《白鹿原》中白嘉轩的精神品质 10.论《尘埃落定》中的藏族巫文化 11.论《尘埃落定》中的僧人形象 12.浅谈XX传统节日及其文化价值

13.论XX地区XX族与XX地区XX族XX习俗之异同 14.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15.试论鲁迅《野草》的哲学意蕴 16.卞之琳《断章》主题思想述评 17.席慕蓉现象研究 18.论王统照的前期创作

19.浅谈沈从文小说创作与湖湘文化之关系 20.论郁达夫小说的忧郁情结——以XX作品为例 21.杨朔散文的美学思想小议 22.试论毛泽东诗词的历史意蕴 23.平庸时代的英雄神话——张承志论 24.浅论赵树理与高晓声笔下农民形象之异同 25.小议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义

26.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以XX民族为例 27.XX民族神话的文学特质

28.少数民族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以XX民族为例 29.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以XX民族为例 30.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形成途径探微——以XX民族为例

31.少数民族情歌的艺术魅力——以XX民族为例 32.少数民族长诗中的悲剧女性形象——以XX民族为例 33.郭沫若笔下的日本女性形象 34.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异化”现象

35.论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笔下主要女性形象塑造之影响 36.由《色戒》看张爱玲作品的影视传播 37.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凉意象 38.张爱玲作品电视剧改编的难点与误区 39.论张爱玲主要作品中的“宿命论”

40.个性解放与民族意识的融合——浅析郁达夫《沉沦》的创作思想 41.发泄与超越——简析郁达夫小说的创作心理

42.何为“春风”何为“沉醉”——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解读 43.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抒情艺术之美 44.郁达夫小说《迟桂花》中的婚姻理念及成因浅探 45.论徐志摩早期诗歌的抒情特征 46.论徐志摩后期诗歌创作风格的嬗变 47.浅析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 48.试析徐志摩诗歌中的音乐美

49.《骆驼祥子》中形容词重叠式的语义分析

50.为虎妞“平反”——《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形象重读 51.试析《骆驼祥子》中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52.简析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或“幽默”) 53.论老舍小说《月牙儿》的思想内涵 54.论老舍的“京味”小说

55.巴金小说《家》中的“激流”意象解读 56.论巴金小说《家》及其文学史意义 57.巴金小说《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论析 58.论巴金散文《小狗包弟》的结构艺术 59.论巴金《随想录》中的忏悔意识 60.《寒夜》与巴金的“创伤性记忆”浅谈

五、语文教育教学方向

1.论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与运用 2.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师素养与课程改革关系的辩证思考 3.浅谈目标教学在小学(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4.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

5.中学语文美育的途径与方法浅探 6.论语文教师个人魅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7.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词汇的积累 8.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关系浅析

9.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10.浅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1.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育中的语感培养

12.《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旧大纲的对比研究

13.欠发达地区小学(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以XX地区为例 14.浅析语文教学中的“谈话法”

15.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及其培养方法浅析 16.XX地区的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浅议

17.试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XX地区为例 18.浅谈小学语文错别字教学——以XX地区为例 19.浅析初中(小学)生作文“假话现象”

20.论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以XX地区为例 21.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以XXX为例 22.XX地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三沟通”问题浅析 23.试论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24.关于中学(小学)语文记叙文教学的思考 25.关于中学(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的思考 26.关于中学(小学)语文课后练习的思考 27.中学(小学)语文教学板书设计浅谈 28.中学(小学)语文良好学习习惯形成途径探析 29.浅议中学(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统一 30.略论中学(小学)的课外学习指导

六、语言文字方向

1.浅谈汉字与古代农耕文化 2.汉字字形与词义的辨析浅探

3.浅探象形字分析与小学(中学)语文教学 4.中学语文中的汉字教学 5.浅谈小学语文的词汇教学

6.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思考——以XX地区为例 7.隐喻在初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8.浅论现代汉语“准语言”及其社会意义

9.古典文献简体转繁体的注意事项

10.语文教材、教参文言文注释评析(商榷) 11.试论“使动”与“意动”的区别 12.现代汉语方言词与普通话关系浅谈 13.试论上古汉语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 14.从《说文》“酉”部字看中国古代的酒文化 15.从《说文》“女”部字看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 16.试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17.“以形索义”之训诂方法浅谈 18.现代汉语谐音词与汉文化关系浅谈

19.网络谐音词研究——以XX(词类,如称谓词、名词等)为例 20.浅谈现代汉语中忌讳语词

21.现代汉语词语的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简析

22.XX地区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地主要差异——以XX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为例 23.现代汉语外来词规范化问题浅谈 24.“同义词”与“同源词”浅谈

25.论语法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6.当代广告语语言艺术简析

七、影视文学方向

1.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研究: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研究:如老舍作品 3.当下某题材(或某一题材剧)电视剧研究 4.王海鸰电视剧作研究 5.张纪中武侠电视剧研究 6.清宫历史题材剧研究 7.中国当下情景喜剧研究

8.从《长征》(《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看我国革命历史体裁电视剧的创作走向 9.以某部知名电视剧为例,论韩国(或日本)电视剧的民族特色 10.以某部知名电视剧为例,论美国电视剧的开放性叙事策略

11.以某部知名动漫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当代动漫作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2.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红色经典”改编热

13.对某部电视剧(文化方面、人物形象、叙事话语等)研究 14.论当前电视剧创作的平民叙事

15.影响研究:中国三十年代电影与好莱坞电影 16.从文学到电影:张爱玲电影编剧研究

17.《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 18.冯小刚贺岁片的商业化策略探析 19.简论葛优的表演风格 20.姜文表演风格研究

21.年度中国电影(或电视)发展综论 22.影视剧作人物塑造研究 23.李少红影视作品的“唯美”色彩

24.以《魔戒》系列(或者《哈利波特》系列)为例,论述魔幻电影的类型片特征 25.宫崎骏动画研究

26.当代好莱坞电影剪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27.美国电影体现的美国精神 28.琼瑶电视剧研究

29.知名导演研究新论: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徐克、王家卫、王 晶、吴宇森、李安等 30.当下台湾娱乐节目研究 31.成龙的功夫喜剧电影新论 32.香港武侠电影影响研究

33.台湾电视剧与大陆观众的收视心理研究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综合考核历年试卷整理

河北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河北师大综合考核试题(2014年3月) 文学概论: 有的理论家认为:只有具备了极发达的思想能力和极为发达的美学感觉,才能做好批评家,这句话涉及文学批判的本质特征问题,你如何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25分) 现代汉语: 复句可用只要„„„.就„„„.也可用只有„„„.才„„..,那类运用比较好的,为什么?

结合句子:多参加体育锻炼,身体能健康。说说你的看法。(25分) 现代文学: 以《小二黑结婚》为例论说赵树理小说民族化、大众化特色。(25分) 外国文学

《鲁滨逊漂流记和死灵魂中的鲁滨逊和可可科夫形象同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教材定性大不相同,反差很大,谈谈你的看法?(25分) 古代汉语: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文中收录那几家注解?(6分) 文中使用那些注音方法?(6分) 文中姨、私、倩、辅译成汉语意?(8) 找出注文引用《尔雅》的篇名?(5分) 古代文学: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受《老子》影响,但在一些细节方面不同,显示了二者的本质区别,请结合两段对话谈谈你的理解。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河北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河北师大综合考核试题(2011年4月) 文学理论: 有人认为:文学不是简单的娱乐,他关乎人的精神而不是欲望,文学的终极目的是打造人的灵魂。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古代文学: 比较唐代古文运动与北宋诗文革新在散文方面的异同。 现代文学: 试论上世纪二十年象征诗派和三十年代现代诗派的关联与不同。

外国文学: 结合但丁的《神曲》谈谈你对巴尔扎克小说总题人间喜剧的理解。

现代汉语: 考查复句。

古代汉语: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従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璧焉。公子受飨反璧。

1、文中有哪几家注释?

杜预、孔颖达、陆德明(注音,圆圈之后是他的音义)

2、给第一句标出标点(见上文)。

3、文中两个“相”的解释。第一个治理,第二个是辅助

4、分别解释文中的“竟”“反”“贰”“诛”。

河北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河北师大综合考核试题(2008年9)

考试说明:

1、考试范围分为五大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

2、开卷,可带相关的教材和资料。

3、试卷题目共五道,即每部分一个大题,每题分值20分,满分100分。

4、下面五道题前三道题每题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

一、以柳宗元《江雪》为例,试谈文学意境的特征。

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试论《史记》的写人艺术。

三、结合“狂人”、吕纬甫、魏连殳,谈鲁迅对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所处的环境和命运的思考。

四、现代汉语题,试卷给出4个带有语病的句子,修改句子毛病并说明理由。

五、将下面一段古文加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 謂 黃 门 侍 郎 王 珪 曰 國 家 本 置 中 書 門 下 以 相檢察 中 書 詔 敕 或 有 差 失 則 門 下 當 行 駁 正 人 心 所 見 互 有 不 同 苟 論 難 往 來 務 求 至當捨己從 人 亦 復 何 傷 比 來 或 護 己 之 短 遂 成 怨 隙 或 苟 避 私 怨 知 非 不 正 順 一 人 顏 情為兆民 之深 患 此 乃 亡 國 之 政 也 煬 帝 之 世 內 外 庶 官 務 相 順 從 當 是 之 時 皆 自 謂 有 智禍不及 身 及天 下 大 亂 家 國 兩 亡 雖 其 間 萬 一 有 得 免 者 亦 為 時 論 所 貶 終 古 不 磨 卿 曹各當徇 公 忘 私勿 雷 同 也 上 謂 侍 臣 曰 吾 聞 西 域 賈 胡 得 美 珠 剖 身 以 藏 之 有 諸 侍 臣 曰 有之上曰人 皆 知 彼 之 愛 珠 而 不 愛 其 身 也 吏 受 贿 抵法 与 帝 王 徇 奢 欲 而 亡 國 者 何 以 異 於彼 胡 之 可 笑 邪

(此文出自《资治通鉴》 第192卷 卷第一百九十二)

(试卷上的段落没有标明出处。以下为正确答案)

上謂黃门侍郎王珪曰:“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人心所見,互有不同,苟論難往來,務求至當,捨己從人,亦復何傷!比來或護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順一人顏情,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國之政也。煬帝之世,內外庶官,務相順從,當是之時,皆自謂有智,禍不及身。及天下大亂,家國兩亡,雖其間萬一有得免者,亦為時論所貶,終古不磨。卿曹各當徇公忘私,勿雷同也!”上謂侍臣曰:“吾聞西域賈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愛珠而不愛其身也;吏受贿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國者,何以异与彼胡之可笑邪!”

第四篇:西华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招生简章

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Y050105)招生简章

招生机构:西华师范大学自考成都英海航助学点 代码046,可登陆西华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查看 官方机构 权威可信

一、招生对象及条件

本科:凡有国家认可专科文凭者,均可报名。(若在专本科毕业前有把握获专科毕业证的亦可报名)。

二、学制及课程(学制2年)

专科统考科目:00015英语

(二)、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540外国文学史、00541语言学概论、00547马列文论选读

专科校考科目:00037美学、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058市场营销学、00181广告学(一)、00634广告策划、00642传播学概论、07562报告文学研究、08101新闻采访与写作、08103影视艺术概论、10543散文文学研究、0000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三、收费项目及标准

合计(本科):3100元/年.(学费,教材费)

四、报名资料:

1.报名时带身份证复印件和学历证复印件1份; 2.蓝底2寸照4张;

3.本人填写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登记表。

五、报名联系: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一段20号普利大厦A座502 联系电话:18190941931;QQ:840807002 联系人:程老师 备注:

1.自考两年制,最快可望一年半毕业。

2.专、专本科可以同时报读,可望一年半至两年获得专、专本科毕业证。 3.大学建档,电子注册,国家承认学历,世界认可文凭。

第五篇:自考汉语言文学 训诂学笔记自考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一

一、 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

(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 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毛亨所作的系统解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就是这种训诂最典型的样式。 在这种随文释义的训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另一种训诂的方式。 也就是从注释书中,把被解释的语言单位抽取出来按照一定的原则加以编纂,形成了类似后代字(辞)典的训诂专书。 《尔雅》始见于汉武帝时,共有十九篇。

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是一部文献语言学的专著。

《尔雅》曾被称为“训诂学的鼻祖”,其实它不过是汉儒采取传注所作的训诂札记。它将古代注释(以《毛诗诂训传》为主)中曾经有过同样训释的词归纳到一起,再依它们意义的类别加以分编,是一部我国最早的训诂资料集。

《说文》根据“部首”将文字的形体分为五百四十部,用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法则来解释字形,又用以形说义的方法来解释字的本义,用“读若”和形声声旁来说明字音。

七、清代研究训诂的学者有两个派别:一派是以惠栋、江声为代表的“钩沉”之学。这一学派以辩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目的是运用语言文字学来阐明古书上没有弄明白的理论问题和具体问题,使学者能进一步理解前代的训诂。 另一派是以戴震为代表的“创新”之学。如训诂学家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都属于后一派。 张揖的《广雅》

八、传统的“小学”(古代专门研究语言文字学的一种学问)分成了三个互相有分工又有联系的门类:文字、音韵、训诂。这三个门类的总合,就是我国粗具规模的传统语言学。所以我们今天谈到“训诂”时,往往有两个不同的涵义:一个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它的研究范围还不甚明确。 另一个则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九、那么,文字,音韵,训诂这三个门类如何分工?

文字学,传统语言学的文字之学,着重在识别汉字的字形,从字形出来辩明音、义,研究汉字形体的发展,从而达到归纳汉字造字法则的目的。

音韵学,传统语言学中的音韵学,着重在研究不同时期汉语语音的体系和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汉语语音的变化。切韵,等韵,古韵之学,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训诂学: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当语法学和修辞学还没有独立出来的时候,这两个门类的内容,也是包含在训诂学中的。如果简要地说,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的研究则偏重于义。这三个门类的研究虽有以上的分工和侧重,必须相互联系和贯通。

十、(训诂分析题)《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毛诗诂训传》说:“宜,肴也。”《郑笺》:“所弋之凫雁,我以为加豆之实,与君子共肴也。”肴是煮熟可吃的肉,引申啖食熟肉也叫肴。《说文,肉部》:肴,啖也。可知《毛传》、《郑笺》训肴,就是训啖。《说文,宀部》“宜”训“所安也”,则是根《诗经,周南,桃夭》中“宜室”“宜家”所作的训诂。可见屋里有饭吃可以有“安”义,屋里有肉吃,也可以有“安”义。这就说明,在作训诂时,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不能脱离字形的分析的。 十

一、《诗经,邶风,北门》:“王事敦我”。《毛传》:“敦,厚也。”《郑笺》:“敦犹投 ”。从表面上看,好像《毛传》和〈郑笺〉彼此矛盾,作出了两个不同的训诂。从声音线索来寻求,就可以把两个训释统一起来。〈毛传〉读“敦”为“堆”字。郑玄则读“敦”为“丢”,义为搁置,所以以“投 ”解之,意思是都抛在我身上其实也是堆的意思。所以毛,郑的两种注释并无矛盾,只不过各取不同的方言来训释罢了。 十

二、训诂的内容:甲、保存在注释书和训诂专书中的训诂内容。

1、解释词义:战国时的荀况在《正名篇》中“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用丽俱得,谓之知名”。荀况所说的“名”,就是今天语言中的词(古代称实词为“名”或“字”。郑玄说:“古曰名,今曰字,其实一也。”)

训诂首先要揭示词的概括意义。这种概括的词义必须是客观的,绝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推测。在解释词的概括意义时,训诂学家不但注意到词义的客观性,同时还注意到词义的系统性,也就是首先解释词的本义,然后沿着引申线索,说明它的引申义。这是训诂中解释多义词的基本方法。如《诗经,小雅,六月》:“比物四骊,”《毛传》:“物,毛物也。”又《小雅,无羊》:“三十维物,尔牲则具。”词义在其概括性的基础上,还有其灵活性。如,江淹《别赋》:“若乃秋月如 ,秋露如珠,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中心徘徊。”在这里,作者用明月和白露来说明别离的时间、环境:秋夜月明之夕,人在花间月下告别,在月光照射下,只见微风摇曳着花枝,露水在叶上滚动。作者用“光阴”二字来进一步描绘当时的状况。“光阴”在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是一对反义词:光是亮,阴是暗。“光阴往来”是指月光和露珠交相照映,徘徊往来,乍明乍暗的情境,以衬托出告别时心中的徘徊不舍之情。 十

三、分析句读: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如《礼记,学记》篇把分析古书的句读列为教学和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说“一年视离经辩志。”“离经”就是判断文章的句读:“辩志”就是审明文章的思想内容。

十四、郑玄断句“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暨”形容日光偏射(《说文,旦部》:暨,日颇见也)。“讫”当作迄,迄,直行也。这段话的前三句说的是日光所照的方位:日初升于东海,西照流沙,偏射于朔暨,南暨。然后说,凡日光所临照之处皆行其声教。(唐代陆德明写过一部〈经黄释文〉。)

十五、《基传,哀公十七年》: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称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隋代刘炫认为卜辞的文句应该押韵,其实贾、刘的断句都是错误的。第一,繇辞是韵文,第二,“裔”和“焉”的词义怎么分析,他们把当成语气助词,因而断句是错误的。清初顾炎武在《左传杜解补正》里强调,应当把“裔焉大国”读为一句。因为“裔”的本义是衣边,后裔的“裔”就是衣边义的引申用法。在声音方面,“裔”“界”“介”是一声之转;在意义方面,衣边。田界,介画也是互相会通的。“裔”字在此处是用作动词的,“裔”就是“介”。“焉”字则和“于”的声义相同,是个介词。“裔焉大国”即“介于大国”。“灭之将亡”是说卫侯将被大国所杀,国家也要灭亡。后来卫果为晋所灭。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也没有正确的理解“取舍”和“类”的含义。

翻译:《史记,伯夷列传》:岩穴之士取舍有时若此,类名湮没而不称,悲夫!译:没有权势的人,他们的行为很多是跟伯夷、颜渊一样高尚的,却大都没有被历史所称道,以致姓名,事迹都湮没无闻,这是多么使人悲痛的事啊!

翻译:《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第一,从语法结构上看,“不虞”是主要动词,而这个动词的宾语不是“君之涉吾地也”,而是“何故”。第二,从上下文看,这句话不是疑问句,而是质诘句,并且是表达了严厉的责问口气。联系上文“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段话意思是:楚齐距离极远,就连马牛风逸的小事都连及不上,我君绝对料想不出你们派兵伐楚的缘故。 十六:分析句读的注意几点:首先,断句读必须结合上下文。其次,一个句子是语法结构的具体体现,必须用语法规律说明句子的构造。再者,句子还反映了语言的情态和感情色彩,这在分析句读时,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十七:翻译:《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译:并不是我没有酒去遨游用以忘忧。

十八:翻译:《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太祖。译:周王在太庙任命南仲为元帅。

十九:阐述语法,两汉时期的训诂学者已把汉语词汇分析为:词,事,名,三类。

二十:翻译:《召南,行露篇》:厌yi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毛传》:“岂不,言有是也。” 译:路上那潮湿的露水使人厌恶,只有那些早夜而行的人,才会满身沾上这种可厌的露水。(用以比喻,“没有失礼就不畏强暴”。

二十一:48,《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曾:即现代汉语的“怎么”。《方言》“訾,何也。”

二十二:用虚词确定句型。《庸风,帝冻》: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毛传》:“乃如是淫奔之人也。”“淫奔”解释“怀昏姻”

二十三、,《郑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楚。《毛传》:“激扬之水可谓不能流漂束楚乎?” 毛亨告诉我们这七个字是一句,而且是反诘句。它用散文来注解,于是就用增加虚词的方法来补足原文所要表达的情状。

二十四、说明虚词在句子里使用的位置。 “其”字在《诗经》里就有在句首,在句中,在句尾三种不同用法。如

1、《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这两句诗是从农民期待降雨的心情来比喻盼望丈夫回来的殷切思念。意思是说:下雨吧!下雨吧!可是云彩里又钻出明亮耀眼的太阳。 这是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的例子。

2、《庸风,帝冻》“朝剂于西,崇朝其雨。”意思说:“一清早西边升起了虹,今天整个早晨都要下雨吧!”这是用在句中的例子。

3、《小

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意思是说:“夜里什么时候啦?是中夜。”这是用在句末的例子。

二十五、为了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词不达意义和句意,训诂书有时是必须分析句子的语言结构的。

二十六、《诗经,小蚊》: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毛传》“争为近言”是语序的解释。

《左传,昭公十九年》:私族于谋而立长亲。杜预注:于私族之谋,宜立亲之长者。这也是解释语序的。

二十七、《左传,哀公十三年》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杜预注:言灵王怒吴子而执其弟,犹人忿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这是用解释语序的,是用常见的语法结构形式来说明特殊的语序的。杜预的意思是说,“室于怒,市于色”按一般的语序应为“怒于室,色于市”(在家生了气,到街上去发作)。

二十八、56页,简答:语序的作用?第一种,是借助语序表示客观事物在主观感触上的先后。如《孟子,尽心》篇“若崩厥角稽首”,一般的语序是“厥角稽首若崩。”这里的“若崩”放在句首,是重点强调声音,也就是先“缘耳而知声”,次“缘目以知形”。第二种,为了重点突出,紧接上文,而颠倒语序。如《左传, 公元年》:“为吴太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也。”杜注:言虽去犹有令名,胜于留而及祸。接正常的语序应是“与其及也,犹有令名”。这里因为劝说申生应该权衡利害,远离晋国,所以在提出“为吴太伯”之后,就紧接着强调这样做“犹有令名”,而把“与其及也”这种不利的做法放到期其次的地位。第三种,为了协调声律而改变语序。如《诗经,小雅,节南山》: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这里本应该说:“无殆小人”。因为“殆”与“已”“子”“仕”谐韵,所以变换了语序。 二十

九、清代训诂学者往往是在分析语言结构的基础上去订正前人的错误注解。

十、翻译:《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毛传》:求矣,言求兄弟也。译:原、隰虽然是人们聚集的场所,但人们所求的是兄弟。 翻译:61页,《小雅,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译:从漆沮那里驱赶禽兽,把禽兽赶到天子的猎场去。

三十

一、说明修辞手段:如《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毛传》:言不欢哗也。这里运用了烘托的修辞手段。

三十

二、66页翻译: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翻译:“周内”就是织文绣花的意思。这就是说,“吏治者”在上奏狱辞时,还怕上面批不准,就像冶金那样对狱辞加以千锤百炼,又像织绸那样细针密线地加以弥缝。

三十

三、71页,阐述表达方法:比如《诗经,庸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毛传》:“天谓你也。”孔颖达《毛诗正义》申述毛义说:“先母后天,取其韵句”。又如《礼记,祭统》:“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郑玄注:“纯服亦冕服也,互言之尔。纯以见缯色,冕以著祭服。”据郑说,“冕服”即“纯服”,皆谓祭祀的礼服。凡祭服之制,一方面必须是黑色,一方面必须戴冕,此“互文备义”之例。又《礼记,文王世子》:“诸父守贵宫,贵室;诸子诸孙守下宫、下室。”又曰:“诸父诸兄守贵室,子弟守下室,而让道备矣。”郑玄注:“贵者守贵,*.上言父子孙,此言兄弟,互相备也”。

三十

四、清代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黄侃先生《古书文句异例》古今词言表达情状差异很大,分述于下:第一,古代叙事的文章,大体分为“记言”,“叙事”两类。

1、记一人之语中加“曰”字。如《左传,哀公十三年》;

2、记二人之语省“曰”字。如《礼记,檀公》;

3、记言中有叙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第二,古人引书或记言,往往有引文不全和录语未竟的情况。如《周易,同人》。第三,又有“省略之例。”第四,与省略相对立的是复用和连类并称。

三十

五、78页名词解释:断章取义:此言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81页,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83页,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三十

六、串讲大意, 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讲文章大意,他们把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三十

七、86页,《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睢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毛亨的解释是:如果有这样德美兼备的女子,应当成为君子的嘉偶;应当用琴瑟之音以谐好;应当有钟鼓之音以相乐。

三十

八、93,分配析篇章结构,《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史记,孔子世家》说过:“定公五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三十

九、97省略 .乙保存在文献正文中的训诂内容。存在于周秦古籍正文中的诠释文字,实际就是训诂方法的开端。它的体例,约有两种类型:其一,是以训诂的形式出现的正文。这是很明显的训诂方法。其二,是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

十、训诂的方法:

1、以形说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辩识声读的专书, 名词:“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第一笔意与笔势的问题。“劂意”即字形中反映出的词义,也就是笔意。 “笔势”只有较早的文字,才有笔意和笔意相对,是发展的结果,文字符号化了,字形与字义的联系逐步隔断了于是变成了笔势。 四十

一、122页,《说文,十二卷下,民部》这说明,在运用以形说义的原则时,必须以笔意为据。如硬拿笔势说义,则会穿凿附会,走向廖误。第二,异形和数义的问题。这些不同的形体也能统一在同一本义或相互有关联的意义上。《说文解字》中往往是将不同形体的重文统一起来的。

2、因声求义。晚近章炳麟、黄侃两先生在总结前人文献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把训诂学进一步提高到“语言学”的理论上来。 128页,简答,如何利用声音来求义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解决同音替代问题,排除通假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求得本字,以便更好地运用以形说义的原则;第二,是解决方言词的问题,求得方言词声音变化的轨迹;第三,是推求语源,解释某些词诠释命名的由来。

128页,名词:通假,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130页,识别古书中的通假现象,以声音为线索,区别本字和借字,是非常必要的。如《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野马”,晋人司马彪注:野马,天地间气。《楚辞》里的“愈氛雾其如磨”, 磨:尘埃; 马:磨;

131页,《战国策,齐策》: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所谓“美女充下陈”就是在阶下充满

了载歌载舞的美女的意思;陈的本字是墀。

四十

二、134页,第三,推求语源的问题。前人早有“声训”之说。所谓“声训”,就是从声 音线索推求语源的方法。

翻译:《召南,行露》:何以速我狱。《毛传》:“狱,确也”。翻译:“为什么跟我打官 司(招我于狱)”。

138页,章先生的《文始》:是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阐述语源、疏明语言发展变化的专著。

140页,汉代末年刘熙写的《释名》,大量运用“声训”。他一方面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 解释词义的来源,探索词的命名的意义,另一方面广泛地综合了各地的方音,分辩它的发音部位 和方法,来探索词义的特点。__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清代训训诂学杰出之作。 《说文,草部》:若,择菜也。

四十

三、146页,

1、古代文献语言与后代书面语言,既有差异亦可互相沟通。《说文》未收

录。如《说文,阜部》:“堤,唐也。”其实“堤”与“唐”的义界不同,“堤”指拦水的建筑

物,“唐”指蓄水的洼下之空唐。如《大戴礼记》:“鱼跃拂池。”拂池就是擦到水塘的边涯。

2、古代文献语言也有保留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的,把二者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更是疏通训诂的必要

方法。如《说文,酉部》:“滥,泛齐,行酒也。” ‘行酒’者,是普普通通的酒,并非嘉 酿。

150页,考察古代社会,第一,与词义发展有直接联系的是社会生活。比如,“玉”这个词,

本来是一种又光泽又洁白的石头名称。“玉”字的词义便从“美好的石头”发展为一切最美好的

品物标志,引申成为“标准美”的意思了。

152页,如“洒”,“洗”这两个字。从音读和词义上来看,“洒”就是今天所谓用水洗除泥 垢的“洗”。 如:“涤,洒也”:“沫,洒面也”; “浴,洒身也”; “澡,洒手

也”; “洗,洒足也”。 颜师古《汉书注》“洒音信”,可见“洒”与“讯”也是同音同义 字。

四十

四、154页,洗手是除垢的动作,打扫房间也是除垢的动作。 《管子,弟子职》里

“洒”,“ ”,“讯”都可以训泼水。 今天“洒”只读Sa,是泼水, “讯”变为定期涨

水,而“洗”则为用水涤垢了。

155页,鸟的“振讯”是用以去其尘垢,就像人弹冠去其尘埃,抖搂衣被去其灰土。因此,振 讯也是除垢的动作。

156页,社会生产也直接影响词义的发展。如《说文,衣部》:襄,《汉令》解衣耕谓之

襄。:“解衣耕‘是一种种植农作物的方法。在天气干旱时,把又干又硬的土皮扒开,然后用表层下湿润的土播种撒籽,再用表层的土覆盖上去,以待其发芽成长:古代管这种播种方法叫”襄“,其作用是保持墒情。

162页,与社会生产直接有关系的,是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如《诗经,豳风,七月》这首诗里,有两种计算年月的方法:一种是用“日”来表示月份的方法,一种是用“月”直接来标志的方法。

四十

五、171页,训诂的运用。一,运用于古代文献的注释工作。如《论语,阳货》: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这句话是说孔丘不愿结交阳货,又怕失礼,所以当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见他。这里的“时”如何讲?有人主张“时”是“伺”的假借,意即“窥测”。这个说法比较牵强。一则,“时”与“伺”古代同韵而异纽,“伺”又是很晚出的字形,古代“伺”只作“司”,商鞅变法有“收司连坐”之语,“收司”即“纠伺”,可证“伺”古作“司”,如以“时”假借为“司”,就更不妥了。二则,意思上也有勉强之处。 举例:首先,推求古音的正确读法。根据章炳麟先生《二十三部音准》和黄侃先生的《古本音》,“时”的古音读dai,与“待”同音。二字均从“寺”得声,声符相同。其次,文献中其他例证,证实先秦确有“待”假借为“时”的习惯用法。

1、《尔雅,释宫》:“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步,门外谓之趋”。这是讲人在宫中的动作。“时”即是“待”,今写作“呆”,即“停留不动”。

2、《庄子,逍遥游》:“犹时女也”。司马彪注:“时女犹处女”。即“待于室中之女”。“处”、“待”都是呆着,可证“时”即“待”。

3、《尔雅,释宫》:“鸡栖于弋为 ,凿垣而栖为埘。”则“埘”亦“时”的后出字,“埘”即鸡居处待止之所,可证“时”,

“待”二字之关系。再次,“待”有“等待”之义。如《左传,襄公三十年》,《谷梁传》,

《公羊传》也记载这件事,《左传》“待姆”的“待”和“女待人”的“待”,均义为“等候”,《左传,文公十五年》:“立于朝以待命”这个“待”也当“等候”讲。“时其亡”的“时”的“等候”义,就是假借这个“待”而产生的。 四十

六、184页,通过训诂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及其科学文化。所以甲骨文“女”字象两臂背缚跪倒这形。由此可见,妇女在这种家庭中,是与奴隶或牲畜同等看待的。《说文,人部》:“ ,慎也”。“ ”与“服”乃一语之变。《礼记,曲礼》:“纳女子于诸侯曰 酒浆,于大夫曰 洒埽。”

四十七,190页,运用于工具书的编纂。 我国最早的字典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它首创了用偏旁部首来统帅文字形体的编排方法。 汉代人释词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互训。 互训是用同义词相互解释的一种释词方法。如《尔雅,释诂》“疑,戾也”。这是根据《诗经,小雅,雨无正》“靡所止戾”和《大雅,桑柔》“靡所止疑”这两句诗而得出的。如《计经,小雅,皇皇者华》里的几句话中的“咨诹”,“咨谋”,“咨度”,“咨询”都当“访问”讲,所以这里都是同义词复用。这种互训,只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它们有相对的同义,并不等于它们在一切环境中绝对同义。__ 194页,第二,推原。训诂解释词义的另一种方法,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的由来。这种方法叫推原。

195页,第三,义界。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方法叫义界。义界与互训的比较:互训只能对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相对同义的词进行比较,并不能说明词的概括意义。用义界的方法来训释词义,对帮助人们了解词的概括含义,是更为行之有效的。如《说文解字,旦部》:暨,日颇见也。这就是用义界的方法来训释“暨”。“颇”是偏斜的意思。又如《说文解字,车部》对“辍”的解释:“辍,车小缺复合者”。“辍”的本义不是停 止,而是行车中途发生障碍,修理修理还可以继续前进和意思。如《说文解字, 部》对“达”字的解释:“达,行不相遇也。”凡是中途遇到任何事物都会有被阻止的可能。走一条路而没有相遇的事物,自然是通达的了。

197页,《说文,见部》‘不毛之地’解释“不长庄稼的荒芜之地”,并不是连草也不长。

四十八,198页,运用于指导阅读和语文教学。《曹刿论战》“败绩”纯指车不能行。如《礼

记,檀弓上》:“败绩”就是车不能循迹而行,故辙乱而颠覆的意思。 名词解释:

1、句读:26页 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2、断章取义:78页,此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连类并称:81,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4、反义词对举:83,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5、章句:84,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6、以形说义:119,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翻译:

1、《史记,伯夷列传》:岩穴之士取舍有时若此,类名湮没而不称,悲夫!

译:没有权势的人,他们的行为很多跟伯夷,颜渊一样高尚的,却大都没有被历史所称道,以致姓名,事迹都湮没无闻,这是多么使人悲痛的事啊!

2、36页,《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译:我君绝对料想不出你们派兵伐楚的缘故。

3、43页,《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译:并不是我没有酒去遨游用以忘忧。

4、43页,《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太祖。译:周王在太庙任命南仲为元帅。

5、59页,《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毛传》:求矣,言求兄弟也。译:原,隰虽然是人们聚集的场所,但人们所求的是兄弟。

6、61页,《小雅,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译:从漆沮那里驱赶禽兽,把禽兽赶到天子的猎场去。

7、67页,《汉书,路温舒传》……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译:周内:就是织文绣花的意思。这就是说,“吏治者”在上奏狱辞时,还怕上面批不准,就像冶金那样对狱辞加以千锤百炼,又像织绸那样细叶密线地加以弥缝。

8、86页,《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亨根据全诗的基调,认为“君子好逑”,“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诗人的一种向往,并不是已成的事实,所以用“宜为”、“宜以”、“宜有”来说明。 译:如果有这样德美兼备的女子,应当成为君子的嘉偶;应当用琴瑟之音以谐好;应当有钟 鼓之音以相乐。

9、131页,《战国策,齐策》: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译:“美女充下陈”就是在阶下充满了载歌载舞的美女的意思。陈的本字是墀。__

上一篇: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容下一篇:孩子情绪管理的方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