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工业遗产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科学的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是搞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形势,阐述我国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的基本原则,提出由4个大类指标和16个类型指标所构成的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得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保护工业遗产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保护工业遗产管理论文 篇1:

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述评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作了比较系统的综述。通过对国外工业遗产研究的梳理,发现工业考古学为发达国家的工业遗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内主要选取中国知网231篙期刊论文,从年份、所属学科、期刊等方面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同时吸纳相关专著中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从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重点探讨了关于工业遗产的概念、类型、特征和价值等理论研究现状。通过国内外的综合比较,得出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趋于多元化发展,富于前瞻性和挑战性。同时也指出一些存在问题表现在研究深度不足和理论基础薄弱。

关键词:工业考古学;工业遗产;研究述评

国内关于工业遗产的述评比较早的是在2005年,李辉等归纳了国内学者关于工业遗产地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并指出了不同角度下工业遗产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李林等侧重梳理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成果,并从区域、内容等视角较全面的介绍了国外工业遗产的研究。对国外工业遗产研究的系统化认识大概始于2007年,阙维民着重分析了世界工业遗产研究、保护与管理的历史与现状,并整理了涉及工业遗产的相关文件、期刊和网页等国外文献资料。随着我国对工业遗产研究的关注,不少学者开始从东西方比较视角进行研究述评,如田燕等、刘伯英,其中刘伯英从概念、保护背景和方式、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王高峰等则对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按来源、学科、年份等作了简单的数量统计。可以看出,国内现有关于工业遗产相关研究的综述大多关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对工业遗产研究的理论基础——工业考古学的认识相对薄弱。陈丽杰和梁波曾针对工业考古学与科技史、考古学间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工业考古学指导工业遗产研究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外工业遗产研究的梳理,认为工业考古学为发达国家的工业遗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以工业考古学为理论依据,梳理了我国工业遗产研究的动向和局限,以期为我国工业遗产研究指明方向。

一、起源于工业考古学的国外工业遗产研究

(一)工业考古学的发展为工业遗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工业考古学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英国),70年代陆续传播到北美(美国)和亚洲(日本)。

1955年英国伯明翰大学Michael Rix在英国《历史爱好者》杂志上发表论文,把对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旧的工业建筑、机械、纪念物等的研究称为“工业考古”,并提出要加强对英国现存大量的工业遗迹、纪念物、机械的研究与保护,这篇论文被认为是首次提出了“工业考古”概念。1963年英国学者KennethHudson撰写了《工业考古学导论》-书,首次以专著形式提出了工业考古学,并对工业考古学的早期研究领域作了一定划分,探讨了一些研究方法,推动了工业遗产相关理论的研究。然而得到广泛传播的却是1974年出版的英国巴斯大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主任R AngusBuchanan撰写的《英国工业考古学》和1975年出版的Neil Cossons撰写的《工业考古学的基本要点》。

1972年美国学者Symonds发表《工业考古的保护与视角》一文,通过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为美国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展望了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1978年Theodore出版了《工业考古:一种美国遗产的新视角》,提出工业遗产是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进行保护与研究的可行性,并按照工业类别对工业遗产进行了划分,对美国一些重要工业遗产作了案例分析。

1978年日本学者黑岩俊郎和玉置正美合著的《工业考古学入门》分别回顾和展望了英国与日本的工业考古学研究动向,是一本讲述工业考古学方法入门的教材。山崎俊雄和前田清志合编的《日本的工业遗产——工业考古学研究》收录了学会会员的研究调查报告论文集,其中山崎俊雄和种田明从方法论的角度,分别探讨了技术史、博物馆与工业考古学间的关联。

进入21世纪,在工业考古学的理论指导下,对工业遗产案例的研究反过来促进了工业考古学科的发展和教育。1998年英国工业考古学教授Marilyn Palmer撰写了工业考古学领域的重要专著《工业考古:原理与实践》,结合工业遗产的实例分析和作者近40余年的工业遗产研究经验,探讨与总结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工作。2005年由Eleanor和James主编的《工业考古:未来的方向》一书,主要收录了近些年来英国关于工业遗产研究的一些新的论文,探讨具体的工业遗产保护或案例研究,如对印刷工厂及印刷设备等工业遗产的研究,并对制造工业与采矿等具体工业遗产进行了研究。

2008年美国学者Douglas出版了《美国工业考古:野外工作指南》,对各种类型包括桥梁、铁路、公路、运河、制造业工厂、水力发电等工业遗产都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每个案例的研究都进行了技术史与历史的背景分析,在此基础上阐明各个元素的功能和属性,进而考察整个研究对象,并对保护与再利用的措施做了一定的探讨。

2004年井上敏等l201为日本工业考古学和工业遗产的研究作了详细的文献综述,指出了日本工业考古学在学科建设中的问题。2009年平井东幸等编著的《调研工业遗产——致初学者的工业考古学入门》详细介绍了日本各地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并展望了工业考古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保护与再利用领域

国际工业遗产文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公布的相关文件与发行的期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公布的文件以及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公布的文件与发行的期刊。阙维民在<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一文中对这些文献作了详细的述评。同时,国外学者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已取得较丰硕的成果,表现在研究涉及的区域广、研究类型多样、研究角度和内容丰富。这些研究多散见在“工业考古”“遗产管理”“文化遗产”“遗产旅游”“旅游管理”等学术刊物或相关会议、论文集等。

从研究区域看,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包括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瑞典等国,在亚洲(主要是日本)、大洋洲、美洲(主要是美国、加拿大)也均有发展。其中英国对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数量最多,内容也较丰富。从最近几年的文献看,依然集中在欧洲,如Andreea-Loreta等选取三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罗马尼亚城市进行案例分析,来研究工业遗产的技术保存和资本转化;Jose等、PazBenito等和J.Claver等从不同方面对西班牙工业遗产作了研究。此外,挪威学者Grete和Rikke选取三个典型的挪威工业城市——奥斯陆、德拉门和拉维克从城市规划角度研究工业遗产在工业城市转型中的作用。

从工业遗产的类型看,大多体现在对矿业遗产的研究,如RC Prentice以朗达遗产公园为例对煤矿工业遗产、Michelle和Rudd等以宾汉姆峡谷铜矿为例对铜矿工业遗产、Robert以斯普林希尔和赫伯特河景观为例对矿业城镇个性化遗产的研究。另外,josé等以橄榄油工业遗产为对象,研究西班牙橄榄油工业技术发展史和工艺知识的创新。J.Claver等以不可移动工业遗产为对象,提出需为工业遗产的分类制订明确而又简易的标准,并创建工业遗产名录。

从研究角度和内容看,主要采用具体的案例分析,特别集中在两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与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关联。Calvin和Max以英国卡莱纳冯工业区景观为例,研究工业遗产的保护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Vladimir认为冷清和满目疮痍的工业园区,有利于纳入被边缘化演员进入社会生活的工作潜力,工业遗产的重建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一致的。Anders对瑞典一处石棉水泥工业区改造成豪华住宅区的案例进行研究,得出该住宅区在得到高度赞赏的同时也会产生冲突,由此分析了工业遗产转型过程中的优缺点。Shacke以坐落在哈珀斯费里国家历史公园的弗吉尼亚斯岛为例,研究表明政府在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中忽视了工人生活和社区发展的历史。Paz Benito等认为在西班牙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中,政府机构与学术团体、当地社区之问存在明显的失配,表现在对工业遗产的保留问题上普遍缺乏兴趣甚至拒绝。他分析这种失配的原因在于将工业遗产当作一种经济资源来利用,而忽视了与工业记忆和地方认同的联系。韩国学者Mihye和Sunghee则从文化层面研究如何运用文化政策保护工业遗产,认为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不仅仅是适当再利用层面,还应该挖掘其文化价值,得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需要通过创造一致性的概念和共同的价值观,引导公众参与,设置保护的目标和方法。

二是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中,旅游开发这一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也颇多,表现在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类型与开发;游客参与工业遗产旅游的动机与体验;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效应这三个方面。1991年Pat Yale在《从旅游吸引物到遗产旅游》一书中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作了分类,并以铁桥峡谷——英国第一个“世界遗产”工业地为案例介绍了其旅游发展历程,是一部系统介绍_丁业遗产及旅游的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从旅游者的角度考察参观工业遗产景点的游客具有什么特征,他们从中得到什么体验和利益,Prentice等通过对英国朗达遗产公园的考察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密不可分,Beaudet和Lundgren以加拿大魁北克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为例,认为工业遗产旅游是社会逆工业化以及生产电脑化、全自动化所引发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Andrew等认为工业遗产旅游对工业城市的城市形象、发展和营销都具有很大的影响。Tracev对旅游开发是否是工业遗产保护的手段提出了质疑,并分析了其缺陷和可取之处。

二、国内工业遗产研究动向

21世纪初,工业遗产的概念开始被引入中国,比西方晚了近40年。但近年来,随着工业遗产保护活动的开展,国内工业遗产相关研究也日渐增多。本文主要选取工业遗产及其相关用语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并筛选231篇期刊论文作为样本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一)发表年度、学科、期刊分布统计

1.发表数量年度分布统计。如图1所示总体上呈递增趋势,特别是2006年开始显著增长,尤以2010年成果最为突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2002-2005年,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工业遗产旅游和工业旧址的改造两个方面,尚未提出工业遗产的概念。以李蕾蕾和刘会远等对德国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还有李小波等对古盐业遗址旅游开发的研究。在工业旧址改造方面,代表性的有俞孔坚等对中山岐江公园旧船厂遗址改造和再利用的研究;蔡晴等对金陵机器制造局的考察;张艳锋等对沈阳铁西工业景观的调研等。

2006-2009年,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无锡建议》的通过,标志着中国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开始出现关于工业遗产的全面研究,俞孔坚等对中国不同阶段工业遗产的划分;阙维民对国际工业遗产研究的文献概述。此外,对国外案例的研究也更加丰富,如梁波对日本产业遗产的研究,王颖等对法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经验的介绍。

2010-2013年,提升阶段。2010年两次学术研讨会通过的《武汉建议》和《北京倡议》推动了我国工业遗产研究热潮。这一阶段研究方法有了新的突破,不再局限于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代表性的有任宣羽以攀枝花市501电厂为例对AHP决策分析法的应用;崔卫华应用意愿调查法对工业遗产资源的价值评价等。

2.所属学科分布统计。工业遗产研究涉及到的学科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历史学等8大门类(见图2),包含的专业多达15个,反映了工业遗产研究的跨学科性。

建筑学和旅游管理两大专业是工业遗产研究的主要领域,共涵盖了近78%的研究成果;文物与博物馆学也是工业遗产研究的重要专业,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一个主要模式就是改造成博物馆;理学下的科学技术史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者对工业遗产的关注度也很高,工业遗产具有鲜明的技术和历史地理特征。

3.发表期刊分布统计。通过231篇样本共统计出工业遗产的研究的期刊多达65种。《工业建筑》《建筑学报》《现代城市研究》《城市发展研究》《中国园林》《城市规划》等15种期刊为工业遗产研究的主要发表期刊(见图3)。其中《工业建筑》对工业遗产的关注远远超过其他期刊,名列第二的《建筑学报》也比其他期刊的关注度高很多。这两种期刊都与建筑相关,与上文学科分类中建筑学是工业遗产研究的最大领域的结论是一致的。

虽然旅游管理作为工业遗产研究的第二大领域,但发表在《旅游学刊》的论文却只有4篇,涉及到工业遗产旅游的文章大多发表在《现代城市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经济地理》《资源开发与市场》和《经济问题探索》等期刊上。

(二)研究内容分析

国内学者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路径:由基础理论如工业遗产内涵与外延、类型和价值等的探讨,切入到工业遗产是否应该存留,以及保留下来再利用的方式的总结(图4黑色线条标示,研究样本数为31篇,仅占13%);以具体的区域或某一处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或介绍国外成功经验,或进行中外对比,或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图4灰色线条标示,研究样本数为200篇)。

1.研究路径一: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应用。我国对工业遗产的理论研究还未到达图4所示的高级阶段,而初级阶段由于最早由建筑学科介入缺乏工业考古学的研究也导致理论发展的缓慢。本文主要从工业遗产的内涵与外延、类型、特征和价值四个方面总结我国在工业遗广:研究中的理论探索。

(1)内涵与外延。多数学者对工业遗产内涵的认识遵循国际《下塔吉尔宪章》和国内《无锡建议》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际同情进行补充、调整和转化,始终未脱离官方界定的概念框架(见表1)。钟贤巍以其现存的使用状态作为判断是否属于工业遗产的依据。王雨村等追溯到遗产产生时的原始功能上,认为不应仪限定在“为进行工业生产”,还“为仓储、交通运输及市政公用事业等”。而另一种观点比较主流,认为是否是工业遗产并不是依靠它的功能来进行判断,如邵健健、冯立、于一凡等都强调工业遗产是工业化进程中遗留下来的工业遗存。其中,冯立还着重指出中国传统手工业工场采用近代机器设备和技术手段改造形成的新型企业也是工业化的产物,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实物见证,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遗产。

随着内涵理解的不断加深,更多学者开始探讨工业遗产的外延。阙维民提出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调整时期与地域范围的界定。俞孔坚等将狭义的工业遗产时期界定在中国开埠之后即鸦片战争至今这一时间跨度,广义的还包括前工业时期和工业萌芽时期,与陈丽杰等、冯立等学者的观点一致。除了时间维度的划分,陆邵明认为如果是已经认定的就是狭义的工业遗产,反之则为广义的,这种说法可能会导致概念的泛化。

在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上,学者们的看法各有千秋,互为补充。但“工业遗产”作为“舶来品”,也有一些学者译作“产业遗产”,引起争}义。陆邵明提出“产业遗产”译法显得模糊,不恰当,不利于实际操作;而陈丽杰等则认为“产业遗产”的译法可以使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刘伯英基于中国国情,指出产业的概念非常宽泛,相比工业遗产重点不突出,会弱化主体。

(2)类型划分。针对工业遗产类型划分的文献相对较少,最早提出明确分类的始于陆邵明借鉴建筑学对历史遗产的划分(见表2),遗产形态演变与行业性质是常见的划分依据。如邢怀滨等、冯立按照形态特征将工业遗产划分为可移动的工业遗物、不可移动的工业建筑(群)和景观、非物质工业文化三类;从行业性质和功能的角度,冯立和解学芳等的分类也大同小异。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提出了更多的划分依据,例如级别、时期、污染程度等,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3)特征研究。国内学者对工业遗产特征的研究大多基于工业遗产的时空分布。从时间维度考察工业遗产在不同阶段特征的有俞孔坚等列举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阶段及潜在的工业遗产;阙维民分析了农业文明时期、近现代中国工业遗产的特性;王晶等进一步细化了从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后六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业遗产。刘容基于近代工业诞生以来至现代这一时间跨度的中国工业遗产的总体状况,提炼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三个特征,即具有特殊历史渊源;大多位于城市巾心,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现存损毁严重,建筑风格趋同。

还有一些学者从空间维度进行对工业遗产特征的研究。其中崔卫华等总结了《世界遗产名录》中工业遗产的地理、产业及价值特征;韩福文等对东北地区和沈阳市工业遗产、崔卫华等对辽宁省工业遗产、赵万民等对重庆市工业遗产、郭璇等对河南省工业遗产特征的概括。

(4)价值评价。目前国内学者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知还基于普遍性价值,即《下塔吉尔宪章》里工业遗产定义涉及到的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而涉及到工业遗产价值构成或评价的文献只有37篇(占样本总数的17%),绝大部分是对遗产价值的简单罗列和意义的解说。在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研究中,有6篇论文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价值指标评价体系或框架,分别是刘伯英等对北京工业遗产价值、张毅杉等对城市工业遗产价值、韩福文等对工业遗产综合价值、李丽等对工业遗产资源和刘凤凌等对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工业遗产价值的评价。其中韩福文、任宣羽和李丽均应用了层次分析法进行研究。谭超和崔卫华采用了目前评价非使用价值应用最广泛的意愿调查法(CVM,Contingent VaIuation Method)具体测算了北京焦化厂和辽宁工业遗产的价值。

2.研究路径二:案例研究。约87%的样本是进行工业遗产的应用研究,如对某一地区或城市的工业遗产、或工业遗产范畴内的某一类遗产、或某地的一项具体类型的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区域集中在东北地区、京津唐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国内学者主要从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工业遗产地建筑改造和景观设计、工业遗产旅游这三个角度展开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

(1)从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角度:工业遗产的保护对城市文脉传承的重要意义。张希晨等、郝卫国等、张晓莉、许建和等、张宪认为工业遗产作为城市近现代进程中的特殊遗存,是城市记忆的重要依托,探讨了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对城市记忆的积淀、对城市文化复兴的意义。

工业遗产的城市功能定位。张毅杉等分析了城市工业遗产功能转换与城市功能的关系,认为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功能与空间能否有效植入城市,并提出城市工业遗产融入到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系统的整体性策略。展二鹏以青岛旧城老工业为例,分析了城市体制、空间结构变化对功能布局及工业遗产形态的影响。刘伯英等和王建国在各自专著中也从这一角度作了更加详尽的研究。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的工业遗产。鲍茜等、郭璇等、孙艳等基于河南省工业遗产的特殊性,以洛阳为例提出应该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结合,展现河南省独特的工业遗产保护模式。

(2)从工业遗产地建筑改造和景观设计角度:沈实现等、叶雁冰等、吴木生等、周庆华等、刘宏梅”、张希晨等、金鑫等、严钧等、许建和等以旧厂房或火车站等为例对工业建筑的改造方法和设计进行了研究。俞孔坚等、张艳锋等、阳毅等分别以中山岐江公园和上海世博园、沈阳铁西工业区、上海世博会江南公园为例对工业景观设计方法和思想进行了研究。此外,刘燕等剐探讨了工业遗址保护中不同空间景观要素的规划设计,潘百红等对国内外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作了总结。

(3)从工业产旅游角度:在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上是从李蕾蕾对德国经验的介绍开始的,并以专著展现出来。随后李林等对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作了研究述评。此外,还有刘会远等、范晓君等对中德工业遗产旅游的对比研究。

工业遗产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东北地区的考察,有刘筏筏.郑岩等、王慧等、韩福文纠、鹿磊等、何军对东北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分析和开发模式的研究。还有李小波等、谢红彬等、陈平平等、鲍捷等、魏遐等分别对三峡古盐业遗址、福州马尾区、赣州森林小铁路、安徽铜陵矿、杭州运河遗产旅游进行了研究。

很多学者都是综合各个角度,如钟贤巍、郭竟营等、王莹等、鹿磊从城市规划与旅游开发融合的角度,韩福文等、雷霞等、张希晨、孙俊桥等从城市规划与建筑改造和景观设计融合的角度,马云霞、张松等、龚恺等、范建红、蒋楠等、陈琴等从创意产业与三种角度融合的角度展开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张京成等在其专著中从创意经济视角,总结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工业博物馆保护模式、景观公园改造模式、综合物业开发模式和创意园区利用模式。

三、小结

近十年来我国在工业遗产的研究视角、学科、方法等方面越来越趋于多样化,特别是2010年后研究成果显著增加,与国外相比,表现出以下研究动向:

第一,复杂背景下的多元化。西方从工业考古学科介入工业遗产的保护,特别体现在对技术特征突出的矿业遗产区的研究,我国学者除了关注矿业遗产外,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研究也尤为突出,并结合了大遗址保护、城市转型等背景,糅合了建筑、城市规划、旅游等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

第二,后发优势下的前瞻性。西方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源于技术革命的更新换代,如何处理大量废弃的工业区引起了人们的自发性思考。我国对工业遗产的普遍关注则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一开始就将保护与再利用问题置于城市规划背景下,前瞻性地解决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将要面临的问题。

第三,特殊性与挑战性并存。虽然我国对工业遗产概念、价值等的认识受到国际文件的先人为主,但绝不是对西方理论成果的照搬。国内学者对我国各处工业遗产不同时期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工业遗产内涵的理解,也是对西方定义的扩充。深刻的文化特性和历史烙印既是我国工业遗产的特殊性所在,也是对其利用与保护的一大挑战。

虽然工业遗产的研究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但整体上仍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工业遗产的价值测算、类型划分等依然是国内外研究的短板,与西方相比,我国还存在研究深度不足、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例如很多学者专注于遗产本身的保护与再利用,而忽略了工业遗产与当地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深层关系;对旅游利用的研究也是一大热点,但鲜有从旅游者角度考察工业遗产旅游体验与动机。

另一方面,工业遗产研究的理论基础,即工业考古学的缺乏是当今工业遗产研究未能走向系统化的重要原因,国内对西方成功案例的经验学习远远超过理论源泉的关注。笔者用“工业考古学”和“产业考古学”分别在中国知网里进行检索,无论作为主题还是关键词检索出的文献都寥寥无几。实际上早在1986年,我国学者吕强就发表《要重视工业考古学》一文,指出中国工业考古学研究应该重视近现代工业技术的考古。时至今日,除了陈丽杰和梁波对日本工业考古学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外,尚无文献涉及工业考古的专门研究,而工业考古学在我国也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因此,将工业考古学作为工业遗产研究的基础,透过繁冗丛杂的案例去探究事物的本质,才是未来我国工业遗产研究的方向。以下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学术界应首当其冲,成立工业考古学会,建设工业考古学学科。当前,我国已成立“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学会”,据核心期刊文献的统计,建筑学亦是工业遗产研究的主要领域,考虑由建筑学界牵头成立工业考古学会也是一种可能。另一方面,高校也应探索工业考古学学科的建设,对古老文物和古代科技的研究不应是考古学研究的全部,培养专门的工业考古人才非常必要。可以考虑在考古学或者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下设“工业考古学”二级学科专业。

第二,政府主导,开展工业考古工作,完成我国工业遗产的全面普查和建档。当前关于工业遗产的调研始于我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通过互联网搜索除了辽宁省和河北省外,其他省份尚未公布明确的工业遗产数目。日本文化厅早在1990年代就开始调查全国的近代化遗产,2007年经济产业省先后认定了两批工业遗产群,然而在中国,工业遗产被认为是文物部门的专属业务。特别是在文化遗产问题上,“详远略近”、“厚古薄今”的观念仍然相当流行,工业遗产的短暂历史使其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许多重要遗存正在无可挽回地迅速消失。保护工业遗产不仅仅是文物部门的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都负担着重要的职责,理应联合促成专门的工业考古事业。

第三,创办工业考古学专业学术期刊,规范研究术语和概念,展示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成果。据本文的统计,工业遗产的研究文献仅核心期刊就涉及60多种,尤以建筑类刊物最多。例如,城市规划视野下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多发表在《现代城市研究》、《城市发展研究》等刊物上,涉及到工业景观设计的则多发表在《建筑学报》、《中国园林>等。这些刊物各自侧重角度的不同,导致工业遗产的研究对象名目繁多,概念也不统一。在工业考古学会成立的基础上,以学会的名义创办专门期刊,汇总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吸引更多的学者对这一课题的专门研究,推动工业考古学和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规范化发展。

作者:崔卫华 梅秀玲 谢佳慧 李岩

保护工业遗产管理论文 篇2:

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

摘要:科学的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是搞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形势,阐述我国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的基本原则,提出由4个大类指标和16个类型指标所构成的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得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

Assessment of the Tourism Valu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NG Yu-quan1, HAN Fu-wen2

(1.School of Management,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 116026,China;2.School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China)

Key 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value evaluation

近几年,围绕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成为有关方面热议的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工业遗产的界定是:工业遗产不仅包括磨房和工厂,而且包含由新技术带来的社会效益和工程意义上的成就,如工业市镇、运河、铁路、桥梁以及运输和动力工程的其他载体。[1]一般来说,工业遗产可大致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广义的工业遗产包括工业革命前的手工业、加工业、采矿业等年代相对久远的遗址,甚至还包括一些史前时期的大型水利工程和矿冶遗址;狭义的工业遗产是指工业革命后的工业遗存,在中国主要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留下的各类工业遗存。[2]中国自开埠以来,国外资本工业兴建的近代工厂、洋务派官员以及民族资本家兴办的中国民族工业、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都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它们构成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工业或迁离城市,或“关、停、并、转”,留下了很多工业旧址、附属设施、机器设备等工业遗存。[3]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这些工业遗存面临着许多问题:是作为工业遗产加以保护还是作为废弃遗物而拆除?如何保护?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怎样?等等,已经摆在政府、企业与学术界的面前。[4]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于2003年7月发表的《下塔吉尔宪章》指出:工业遗产不仅拥有社会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而且还具有审美价值和稀缺性,并建议,政府应该通过促进工业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来积极阐释工业遗址的意义和价值。[5]在西方,遗产旅游(heritage tourism)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说法,其含义与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的旅游观光相当。[6]因此,工业遗产旅游(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应该属于文化遗产旅游和工业旅游的范畴。

对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欧美国家开展的比较早。英国从工业考古到工业遗产的保护,再把工业遗产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创了工业遗产旅游的先河。[7]近些年在我国国内也有了一些成功的范例。有学者曾将这些工业遗产开发利用方式归纳为:主题博物馆模式、公共休憩空间模式、创意产业园区模式、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模式等。[6][8]实践证明,把工业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不但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那些寻找转型和再生之路的老工业区及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出路。然而也必须看到,工业遗产旅游是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人们对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还存在许多片面和模糊的认识。事实上,不是历史上所有的工业资源都属于工业遗产,也不是所有的工业遗产都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在我国,认定的工业遗产应是在不同时期某一领域领先发展、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富有中国特色的工业遗存。[9]进行旅游开发的工业遗产除了需具备一般工业遗产所共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具备足够的市场价值和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及休闲娱乐功能。科学判定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是搞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前提,建立有效的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体系也自然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工业遗产旅游价值的评估原则

(一)旅游市场导向原则

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开发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开发出能满足市场需要,具有竞争优势,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汲取我国生态旅游开发的教训,必须防止工业遗产旅游被泛化和滥化的做法。在有些人的眼里工业遗产可能就是些废铜烂铁,是破旧的厂房和荒芜的世界;而在另一些人的眼里工业遗产可能就是不可多得的宝贝。因此,本文认为,进行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首先要分析其旅游市场价值,研究其客源市场区位特点、市场需求规模、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以及工业遗产地与客源地之间的交通联系等特征。在本文的评估体系设计中,从供求两个方面分析工业遗产所具有的旅游价值,力求提高对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指导作用。

(二)综合性与主导性结合原则

工业遗产是个复杂的体系,曾经长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能,涉及工业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科技、艺术等诸多因素。[10]在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估时,必须做到综合分析,选取的价值因子应能够全面反映其主要的价值属性。同时,影响工业遗产旅游价值的因素很多,也不可能一一选取,还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注意突出对旅游需求有直接意义的,具有代表性的价值因子。本文在突出工业遗产市场区位价值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和旅游审美价值三个角度对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力求从供给上集中体现工业遗产价值的旅游属性。

(三)整体性原则

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是要将工业遗产形成过程中的所凝聚的全部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甚至审美和情感等信息转化为旅游资源,通过对旅游活动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设计,形成旅游核心吸引力和具体的旅游产品,以达到愉悦旅游者身心,丰富其旅游体验的目的。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生活来自于对旅游过程的完整体验,工业遗产旅游价值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工业遗产本身,还与所在城市、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社会秩序、政治人文等要素密切相关,同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旅游资源的组合特点等形成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好这些特性,对科学保护和利用好工业遗产,发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四)等级系统原则

工业遗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从规模等级上可以有工业遗产景观带、工业遗产城市、工业遗产地段、工业遗产构筑物和可移动的工业遗产设施设备等内容。不同等级的工业遗产有着不同的旅游价值,其旅游开发方向及重点领域也不同。如,工业遗产城市的评价要注重形象指标的设计,工业遗产地段的旅游价值要突出旅游环境的整体性,而对于工业遗产构筑物的评价更强调其自身的历史文化、科技及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价必须贯彻系统原则,依据不同等级系统的工业遗产特点,尽可能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以科学反应工业遗产旅游价值的实质。

二、工业遗产旅游价值的评估体系

(一)工业遗产旅游价值的评估系统

本文依据上述评价原则,并以工业遗产地(工业遗产地段及其构筑物)为评价对象,设计了由4个大类指标和16个类型指标所构成的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具体涵义做了必要的解释,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不同于其他文化遗产,更与现代城市主题公园、自然遗迹等形成明显差别。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涉及的问题十分复杂,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体系,结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实际,本文认为,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工作必须首先要找准市场,根据市场需要,挖掘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潜力。突出工业遗产旅游特色,并通过整体开发和联合开发等途径,提升工业遗产旅游的竞争力。

1.找准市场

工业遗产旅游不是简单地将“工业遗产”与“观光旅游”相组合,而是把早期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人工场所、建筑和景观等工业遗产与旅游发展诸要素有机结合,使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得到身心的愉悦与放松。[11]作为旅游资源的工业遗产具有特殊的吸引向性,而且不同的工业遗产其吸引向性也不同。比如,从旅游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上说,参加工业遗产旅游的包括藏有怀旧情结的中老年人,有追求时尚、热衷于浪漫艺术生活的青年人,也有为感悟工业文明魅力,丰富文化知识而旅游的少年儿童。不同的工业遗产地所体现的旅游市场价值不同,进行旅游开发首先要分析整个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在细化市场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并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

2.突出特色

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灵魂,突出特色是旅游开发的生命线,这一点对于分布广泛,在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和景观特征上有着较高雷同性的工业遗产来说更是如此。工业遗产饱含着大量的有价值的历史记忆和工业生产、建筑、美学及其他人文信息,是城市个性的一个有力的注解。历史城市的魅力少不了重要历史建筑的支撑,工业城市的魅力也少不了独特的工业建筑及其景观的支撑,但它们要与时代特色相结合才能长盛不衰。为体现工业遗产旅游的独特性,必须深入发掘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在众多工业遗产旅游价值中找到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价值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和营销推广。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较早,也较为成熟的欧美国家的经验就是有力的明证。

3.整体开发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同城市建设及整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工业建筑遗产也是历史建筑,是延续城市文化的载体。[12]只有作为延续城市文化的历史建筑,工业遗产才可能生存下去,才能得到充分的保护。解决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矛盾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改变对工业遗产的价值理念,运用整体思路解决部分问题,通过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专项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同时把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同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社区发展、环境整治和解决居民就业等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业遗产的综合价值优势,以提升工业遗产保护的水准和效力。

4.注重联合

工业遗产旅游既是文化遗产旅游的组成部分,又是工业旅游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与其他旅游资源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单一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很难形成规模优势和轰动效应,必须通过联合,将其镶嵌在区域旅游系统之中,通过联合市场开发、资源互补和组合包装旅游线路,打造区域旅游的整体优势。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工业遗产景观带的旅游开发,组成跨区域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如“大运河沿岸工业遗产旅游带”、东北“哈大铁路沿线工业遗产旅游带”等。各工业遗产城市也要本着区域联合、整体协调的思想,积极打造具有差别意义的工业遗产旅游城市形象,通过与其他城市的联合开发,在差异中找寻优势,在互补中求得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燕,林志宏,黄焕.工业遗产研究走向何方——从世界遗产中心收录之近代工业遗产谈起[J].国际城市规划,2008(2):50-54.

[2] 单霁翔.关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6-06-02(1).

[3] 董茜.从衰落走向再生——旧工业建筑遗产的开发利用[J].城市问题,2007(10):44-46.

[4] 阙维民.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管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523-534.

[5] 张金山.国外工业遗产旅游的经验借鉴[J].中国旅游报,2006-05-29(7).

[6] 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2(3):58-65

[7] 文可馨.城市工业遗产能否成为“旅游大餐”[N].中国旅游报,2006-12-13(11).

[8] 叶瀛舟,厉双燕.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经验及其借鉴[J].上海城市规划,2007(3):50-53.

[9] 冯立.关于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的若干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8.

[10]刘伯英,李匡.工业遗产的构成与价值评价方法[J].建筑创作,2006(9):24-30.

[11]季玉群.工业遗产及其旅游开发初探[J].江苏商论,2007(12):99-101.

[12]严钧,申玲,李志军.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英国经验——以利物浦阿尔伯特船坞为例[J].世界建筑,2008(2):116-119.

(责任编辑:陈树明)

作者:佟玉权 韩福文

保护工业遗产管理论文 篇3:

从《无锡建议》到《唐山共识》: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摘要〕 作为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专项旅游形式,工业遗产旅游已成为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把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学术交流会议的2006年和第三届中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联合大会的2019年作为研究时间的起止点,以两次会议上通过的纲领性文件《无锡建议》和《唐山共识》为研究转向,对十四年来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后发现: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深入的类型化研究、多元的跨学科研究、基于本土国情的工业遗产旅游价值深挖以及本土化理论提炼与学术话语建构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关键词〕 无锡建议; 唐山共识; 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进展;趋势

人类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使被人们视为工业时代“传统元素”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厂房车间、矿山遗址等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世界范围内对文化遗产的重视,这些工业要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价值和功能,与旅游业相互融合产生了一种新型专项旅游形式——工业遗产旅游。作为工业旅游的起源和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国工业遗产资源类型多样且数量众多,但整体开发质量与知名度仍显不足,以工业旅游为核心的学术研究则更显薄弱 〔1 〕。因此,笔者把2006年召开的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到2019年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联合大会作为研究时间的起止点,以两次会议上通过的重要文件《无锡建议》和《唐山共识》为研究转向的重要标志,对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对今后工业遗产的申报、评定、理论研究以及工业遗产旅游实践的开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各类传统工业的逐渐衰退,我国城市进入以更新改造为主的发展阶段。在城市旧区改造、历史街区更新、产业用地置换与更新的过程中,各类工业遗存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此后,大规模城市化拉开帷幕,城市人口的进一步集中、新兴产业的崛起以及传统制造业面临的改造升级,使得一些工业遗产遭到破坏甚至消失殆尽。2003年7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TICCIH)制定了保护工业遗产的国际准则《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的定义、价值作了新的界定,并就其立法、維修、教育培训、宣传展示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倡导“工业遗产要通过具有新使用价值的改造使其安全保存,那些不具备历史文化背景的一般遗产应在保留建筑主体原组织运作方式的前提下,建立与之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新型功能、用途以及建筑形态” 〔2 〕。在以上背景下,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逐渐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2006年4月,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江苏无锡召开,讨论了工业遗产的内涵以及我国工业遗产面临的问题和有效保护途径等内容,通过了我国首部工业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无锡建议》。同年5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要加强工业遗产的普查、保护、管理和利用,从此在国家层面拉开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序幕,掀起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高潮。2007年9月,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随后,天津市、江苏省、湖北省等地也启动了工业遗产的普查、保护工作。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保护工业遗产以及对工业遗产进行改造、更新和再利用的研究上来,工业遗产旅游这一重要研究方向也应运而生。2019年10月,第三届中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联合大会通过《中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联合体唐山共识》(以下简称《唐山共识》),明确了工业旅游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城市新增长动力的根本宗旨,提出要将工业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围绕工业生产延伸出的所有价值与内容,将包括有形的遗址遗存和无形的工匠精神等转化为工业旅游产品,并将工业遗产博物馆、产业公园、创意产业园、旅游度假地、工业特色小镇等各具特色的综合发展模式,作为培育工业旅游全新运营生态的重要发展方向,从而最终实现生态优先、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3 〕。从《无锡建议》到《唐山共识》的十几年间,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经历了由最初的保护为主到开发利用再到与社会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说明了我国对待工业遗产的态度转变,更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总体而言,相较英德等工业化发展较早的西方国家,我国的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起步较晚,但成果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完全废弃的工厂、矿山等工业遗迹资源较少,而各界对工业遗产旅游重视程度逐渐提升相对应。

二、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进展

(一)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文献的分析概况

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肇始于21世纪初。在中国知网中以“工业遗产旅游”为主题进行搜索,共有885篇期刊论文,其中2006年以前的论文仅有7篇。2006年《无锡建议》到2019年《唐山共识》之间的论文共有702篇。分析这段时间内的工业遗产旅游研究文献可发现:一是研究成果的数量不断增加。2006年至2010年,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呈直线上升趋势。2010年至2019年,相关研究在数量上虽然有所回落,但平均每年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达到了40~45篇。二是研究主题由国外转向国内、由单一转向多元。2006年《无锡建议》之前,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主题集中在对国外工业遗产开发经验与模式的介绍和对工业遗产的起源与概念的梳理上。2006年《无锡建议》之后,工业遗产旅游本土化研究不断涌现,研究主题涵盖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开发主体、开发价值与原则等多方面。三是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地域研究一直主要集中在以辽宁省为主的东北老工业区和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虽有所涉及,但以个案研究居多,市域、省域及更大区域的整体性地域研究相对较少。

(二)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重点研究领域

通过对发表于2006年《无锡建议》到2019年《唐山共识》之间,主题为“工业遗产旅游”的所有CSSCI期刊论文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遗产旅游的依托载体研究。以某种工业遗产旅游的产品、所在城市、产业开发流程或开发主体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工业遗产旅游依托载体的特征、潜在价值与开发可行性。如宋立中、谭申以福建马尾船政文化为例,深入挖掘工业遗产的多元价值,运用文化景观理论和文化再生产理论分析了复合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路径 〔4 〕。

2.工业遗产旅游的区域性研究。将工业遗产旅游放在特定城市、省份或更大的地理区域来研究,研究对象多为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城市或地区,重点剖析其发展历史、特征,分析如何通过工业遗产旅游激发其发展新动能,从而实现转型后的可持续发展。如韩福文等以大连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为例,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体系, 为东北地区旅游开发战略和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5 〕。

3.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研究。从系统化理论视角在工业遗产的连带要素中提炼出一定的开发模式。已有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模式:休闲利用模式、博物馆模式、双核结构模式、点辐射模式、创意经济集聚模式、城市文化重塑模式、公共文化空间模式、综合体模式等。如虞虎等从旅游地理学角度研究工业遗产游憩化利用的适宜性和开发模式,揭示工业遗产资源利用产生的人地关系重构效应以及区域人地关系优化手段 〔6 〕。

4.工业遗产旅游的策略定位研究。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念以及后工业景观、后现代理论的影响,此类研究重点关注工业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结构性等开发原则,重视旅游者的感知和旅游地城市的形象等内容。如佟玉权认为,优化工业景观遗产保护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功能结构和社会结构,能够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从历史到现代、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从宏观到微观等多层面的整合与协调,从而促进工业文明的传承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7 〕。

(三)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发展阶段

从2006年《无锡建议》到2019年《唐山共识》的工业遗产旅游研究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是当前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成果的集成时期,根据这一时期研究的特点可分为以下两个发展阶段。

1. 2006至2012年,是工业遗产旅游的本土化实证研究阶段。这一时期,振兴老工业基地和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国内工业遗产旅游研究也由最初简单的国外经验介绍和对相关概念的界定转向本土化的实证性研究。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从而吹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 〔8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因地制宜,加强指导,协助资源型城市寻求切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9 〕。在2006年《无锡建议》的推动和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这一时期的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呈現出以下特征:第一,研究对象绝大多数分布在东北地区,其中以辽宁省的相关研究最多。第二,实证研究占绝大多数,综述性研究开始出现。在实证研究中,现状描述与问题—对策模式居多,具有理论支撑的研究较为鲜见。第三,以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为研究背景,主要涉及工业遗产的空间特征、价值评估、品牌建设、开发原则、动力机制、城市形象等研究主题。第四,由零散研究走向系统研究,出现了多部关于工业遗产旅游的专著。其中2012年王明友、李淼焱撰写的《中国工业旅游研究》一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含义、特征和类型,分析了中国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目的、意义、开发历程与现状,总结了我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分布密度、与客源市场的空间联系,梳理了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原则、模式与潜力,并对辽宁省工业遗产旅游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些专著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工业遗产旅游正由“零敲碎打”阶段向系统化研究阶段发展。

2. 2012至2019年,是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深层次发展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10 〕。在此背景下,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开始由“问题—对策”模式转向以产业发展为背景的融合性、结构性、创新性研究。其中,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切入点的研究逐渐增多。还有不少学者关注到了乡村工业遗产旅游对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具有启示作用。在这个发展阶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对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学者对工业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真实性与整体性的讨论。受此概念影响,一些学者还将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主题进一步延伸到了游客感知、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利益主体关系等层面。近年来,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视域更加广阔,以全域旅游甚至“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研究背景的论文开始涌现,对工业遗产的探索更加深化。研究者们不再局限于旅游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美学、建筑学等领域的学者逐渐参与其中。层次分析、SWOT分析、视觉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交叉和协同实现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结合,使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变得更具操作化和现实指导性。2019年《唐山共识》中 “促进了工业转型升级”“激活了工业文化潜能”“开发了工业旅游项目和创意产品”“践行了全域旅游理念”等对我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总结,正是对这一发展阶段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高度概括。

三、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趋势

2006年《无锡建议》之后,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工业遗产业已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现有研究成果对某一个案或某一地域的工业遗产旅游的价值评估、开发条件、开发模式等内容研究得较为透彻,但对不同空间尺度、发展阶段、资源类型的工业遗产旅游关注不足,同时缺乏对本土工业遗产旅游的理论凝练。基于此,未来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本土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工业遗产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的拓展与创新。

(一)加强工业遗产旅游类型化研究

上文已述,工业遗产旅游依托载体是重点研究内容,虽然学者们对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具体个案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对某一类型的工业遗产旅游进行专项研究还是较为鲜见。2017年至2019年,国家工信部连续公布了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但名单目录中只涉及工业遗产的名称、地址及核心物项,并未对其具体类型作出划分。2018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开始以行业为标准对中央企业工业遗产进行类型划分,至2019年12月,已公布了核工业行业、钢铁行业、信息通信行业、石油化工行业等4批共67项工业文化遗产。笔者认为,工业遗产旅游的类型化研究将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国家工信部、财政部在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工业遗产名录和分级保护机制,保护一批工业遗产,抢救濒危工业文化资源。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合理开发利用工业遗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老旧厂房、设备等依法建设工业博物馆。由此可知,并非所有的工業遗产都适合旅游开发,部分工业遗产由于生产设备、产品、厂房的特殊性质只能对其进行保护或部分开发。因此,可根据企业性质、遗产属性、发展阶段、开发条件等因素对可进行旅游开发的工业遗产做类型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评估和模式选择。

(二)进一步强化多学科交叉研究

工业遗产旅游空间跨度大、影响要素多、辐射领域广,仅凭旅游一门学科难以解决其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应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加快多学科交叉研究进程 〔1 〕。如应用工业社会学理论既能从宏观上研究工业遗产旅游对人们生活质量、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又能从微观上研究与工业遗产旅游载体相关联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社会因素;应用生态学、资源学理论研究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二次开发问题;应用新文化地理学中的“地方性”理论研究工业遗产旅游地的“地方认同”问题;应用管理学中的博弈论进行工业旅游利益相关者主体特征分析;应用大数据研究方法进行工业遗产旅游数据库的建立和工业档案的设计;应用城市规划学与园林景观学理论指导工业旅游资源评价和景观建设;等等。从而最终实现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向聚焦效应、机理与模式的专业性研究转变。

(三)构建工业遗产旅游本土学术话语体系

2006年《无锡建议》以来,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呈现出由简单介绍与描述到探寻理论支撑的趋势,但多数研究都是借用国外相关理论来解读中国现象。如肖立军、任宣羽运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5R循环经济理论分析我国工业遗存活化再利用的途径和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问题 〔11 〕。于桐运用国外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理论分析辽宁省鞍山市工业遗产旅游对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12 〕。事实上,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处理传统工业资源与其现代发展之间的关系,运用国外相对成熟的理论来解决中国工业遗产旅游问题固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价值,但总体上看,这些研究更多地关注传统工业资源如何进行现代发展,而非寻找二者的平衡性关系,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动态性。为此,应在研究“老字号”等工业遗产的过程中,摒弃“传统—现代”“对立—同化”的二元分析模式,将工业遗产放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甚至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动态考察,深挖工业遗产在结构变化中呈现出的新功能和新价值,从而逐渐提炼和构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本土学术话语体系。

(四)立足本土国情深挖工业遗产旅游价值

从《无锡建议》到《唐山共识》的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两个发展阶段中,可发现工业遗产旅游的价值研究始终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但多数学者主要是从工业遗产的历史、美学、教育、市场等角度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和价值分层,其研究重点集中在工业遗产旅游的经济价值上,目的是解决城市转型、工业企业振兴、产业结构升级等问题。而且虽然部分学者对工业遗产旅游的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发展预见价值进行了研究,但整体上侧重于工业遗产的保护,而且研究视域略显局限。事实上,我国工业遗产旅游还有很大的价值挖掘空间。我国有着较为独特的近现代史,工业发展道路先后经历了前工业发展阶段(1913~1949年)、第一代工业发展阶段(1949~1977年)、第二代工业发展阶段(1978~2000年)、第三代工业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最终实现了由落伍者到追赶者再到超越者的转变,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也由最初的探索阶段过渡到发展阶段再到全面深入阶段 〔13 〕。一百多年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新中国成立后独特的“单位制”、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城市经济体制全面改革中的工业发展以及新工业革命中的中国工业发展等内容都可以作为深挖工业遗产旅游价值的重要切入点。在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下,乡村、滨水、廊道等工业遗产旅游价值凸显,对其进行价值深挖,终将实现工业遗产的永续发展,在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董锁成,郭 鹏.国内外工业旅游研究进展〔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137-144.

〔2〕张 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6.

〔3〕中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唐山举办〔EB/OL〕.(2019-10-30).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hb/

201910/t20191030_848601.htm.

〔4〕宋立中,谭 申.复合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路径分析——以福建马尾船政文化为例〔J〕.旅游学刊,2012(10):93-101.

〔5〕韩福文,佟玉权,张 丽.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以大连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05):114-119.

〔6〕虞 虎,王开泳,徐琳琳.工业遗产资源游憩化利用研究及其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9(05):210-220.

〔7〕佟玉权.工业景观遗产及其结构性保护的路径探索〔J〕.城市发展研究,2015(08):107-111.

〔8〕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EB/OL〕.(2019-11-11). https://www.henandaily.cn/content/2019/1111/196460.html.

〔9〕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2008-03-28) . http://www.gov.cn/xxgk/pub/govpu

blic/mrlm/200803/t20080328_32768.html.

〔10〕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

〔11〕肖立军,任宣羽.基于5R循环经济观念下的工业遗存活化再利用探讨〔J〕.旅游学刊,2013(08):12-14.

〔12〕于 桐.产业融合背景下鞍山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2016(20):96-97.

〔13〕胡鞍钢,高宇宁,鄢一龙.从落伍者、追赶者到超越者:中国工业百年发展之路(1913—2013)〔J〕.浙江社会科学,2013(09):4-13.

责任编辑 徐 芳

作者:黄孝东 刘浩泽

上一篇:OA系统知识管理论文下一篇:资金运作管理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