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地位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民营经济地位范文

一、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为什么坚持公有制经济

( 1 )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第一,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 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第二,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 是我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标志。第三, 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 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 控制生产和流通。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依靠力量, 是我国经济自主的主要物质基础和保持社会安定的主要经济条件。第四, 公有制还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 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怎样支持鼓励公有制的经济的发展

1、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2、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

3、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4、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动力发生变化的原因

怎样坚持依法治国,人民当家做主

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切实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要按照宪法精神和党的十八大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二要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桂。全区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形成全社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扎扎实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提高我区法治建设水平。

三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紧紧抓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重要环节,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成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多党参与的理评

中国的一党制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里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并在实践中证明了其一党执政的可行性与优越性。新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所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贡献,以及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同时避免了政党更迭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

1、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这项民主制度的最大优势,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从而能够把社会各方面的政治力量整合成朝同一目标作用的正向力量。

2、最大的优点,便是政策的连续性。

3、长期执政导致体制内的优胜劣汰和新陈代谢成了难题

4、一党执政缺乏一个纠偏机制

5、一党执政反腐难度大

6、民主与法制推行比较困难

一党制可以制订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 一党制能够高效率管理社会的,维护社会稳定 一党制可以真正地代表全民的利益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才能保证中国的稳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幸福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特点和基本任务是: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特点是: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一、树立忧患意识,分析党建难题

二、总结执政经验,阐释党建原则

三、提升执政能力,建设学习型政党

四、保持活力统一,发展党内民主

五、着力固本强基,夯实执政基础

六、弘扬优良传统,突出反腐倡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目标是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即: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新社会阶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社会阶层,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人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 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P241-P246 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必要性,两个先锋队P241

1、必然性: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这是由它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

2、其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3、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离开了其领导,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会改变。

重要性: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②才能维护国家的统

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③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篇:突出工业主导地位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2005年1月12日)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

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xx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意识,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2004年,全县实现GDP1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

一、

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55亿元、6.35亿元、2.35亿元,分别增长3.2%、41.4%和7.2%;财税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实现16070万元,增长70.92%;实现工业总产值20.16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4亿元,增长66.4%,实现增加值5.44亿元,增长52.5%,实现销售产值17.2亿元,增长 64.3%。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53.4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

一、强化工业主导意识,切实加强领导加快工业发展

一是推行工业经济“一把手”工程。明确党政“一把手”是抓好工业经济的第一责任人,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和5个副县级领导为副组长,22个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业经济协调领导小组。明确了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工业制度和县级领导挂点联系骨干企业制度,34个副县级以上领导分别挂点联系县内34家重点骨干企业,对重点骨干企业实行全方位支持和保护,及时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全年共召开6次县委常委会、10次县政府常务会、18次现场办公会议研究工业发展,40多个矛盾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出台支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明确了加快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奖惩办法,鼓励各种形式的经济组织投身到加快工业发展中来,全县上下形成了大抓工业的合力。

二、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工业发展

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要促使企业家安心生产经营,关键在于县委、县政府要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水平,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完成了城南工业园区“三通一平”工程,连接民乐镇、龙潭镇、xx镇三个重点工业重镇的花民公路一期改造工程、三条矿山公路改造工程和虎渡口至洞溪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二是切实加强协调服务。积极为工业企业排忧解难,成立了县企业投诉中心,年内共妥善处理各类污染事故纠纷12起,解决各类投诉案件21件次;积极为企业协调解决用电问题,争取优惠电价,在全省取消目录电价和超基数电价优惠的情况下,年内仍为工业企业争取到优惠电价近3400万元;积极为企业协调解决运输困难,先后向铁路部门争取增加运输车皮200个以上,并有5户工业企业纳入全州铁路运输重点保障企业行列,占全州重点保障企业总数的55.56%;积极为企业协调核销银行债务,先后为东锰、铁合金、纸厂、印刷厂、水泥厂等企业核减债务1.9亿元。通过以上措施,切实解决了困扰企业生产经营的一系列实质性问题,促进了企业的达产增效。去年,全县独立核算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达1.22亿元,同比增长91.5%,对全县财税收入的贡献率达78.1%。

三、强化竞争意识,培育规模优势加快工业发展

去年,与我县相邻的贵州省松桃县、重庆市秀山县凭借其低电价、低税费、低地价甚至零地价等优势,加快工业开发,对我县工业经济形成了巨大冲击,一些企业老板纷纷到秀山、松桃去兴业发财。为应对竞争,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营造总量优势。通过优化配置矿产资源,加强矿产资源税费管理,鼓励矿产品就地加工增值,我县矿业经济形成了采、选、冶一条龙的生产格局。目前,全县共有大小矿业企业100余家,具有年产电解锰11万吨、电解锌18万吨、硫酸26万吨、硅锰合金3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全国较大的电解锰生产县、全省较大的铅锌冶炼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出口创汇县。二是着力营造企业优势。一年来,县财政共投入350万元支持工业发展,鼓励企业积极内引外联,加大融资力度,扩充总量,提升质量,效果十分明显。目前,全县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4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8家,产值过5千万元、税利过5百万元的企业6家,产值过千万元、利税过百万元的企业10家,一批锰锌下游产品项目正在抓紧开发和实施。三是大力营造外向优势。积极为矿业企业搭建对外贸易平台,鼓励矿业企业开发对外贸易。目前,全县共有自营出口企业6家,全年完成出口交货值4.97亿元,同比增长32.2%;完成出口创汇4095万美元,同比增长7.76%。

四、强化持续发展意识,调整优化结构加快工业发展

针对县内工业经济结构单

一、科技含量低等实际,我们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着力优化工业结构。一是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大力调整产品结构。鼓励企业改造传统工艺,提升产业层次,全年共完成工业技改投入9925万元,同比增长6.9%。鼓励企业开发锰锌下游产品和农副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着力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年内纳入省规划产业项目笼子的5个工业项目有3个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累计完成投资1.96亿元。其中东锰集团年产2万吨无硒高纯电解锰项目完成投资9600万元,振兴公司年产4千吨微细球型铝粉项目完成投资6500万元,湘源公司天然药用有效成份提取项目完成投资3500万元。二是以国有企业改制为重点,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围绕盘活国有资产、拓宽就业渠道、增加财税收入的目标,坚持依法依规、因企施策,大力推进国企改革。年内启动改制企业19户,目前已全面完成2户,其余17户正在加紧进行改制工作。年内共置换职工身份785人,安置职工174人,企业资产变现后上缴县级财政3370万元。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同时,我们还鼓励外资、民资以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制,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目前,全县共注册民营工业企业173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多户,从业人员1.28万人,全县民营企业实现产值12.1亿元,增长19%,实现增加值3.22亿元,增长45%,上缴税金7130万元,增长26%,民营企业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68%以上。三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调整工业布局。以县城高新工业园区为中心,以工业基础好、区位条件好的民乐、龙潭、团结等工业产值亿元镇为轴点进行重点开发,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向县城集中、向园区集中,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通过努力,目前县城高新工业园区已基本完成“三通一平”,拥有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2座,已有振兴公司、湘源公司2个高科技项目入园建设,2005年意向入园的高科技项目5个,园区建设初具雏形。

我县围绕加快工业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县工业还处在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粗加工阶段,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还很低,企业效益还不十分明显,受电力、资金、原材料的瓶颈制约短期内还难以打破。2005年,我们将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协调服务为手段,着力扩充数量、提高质量、培育优势,抓好锰锌下游产品开发,抓好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抓好达产增效,努力打破电力、资金、原材料的瓶颈制药,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实现增加值6亿元以上,实现出口创汇4500万美元以上;通过工业发展的带动,确保GDP实现1.26亿元,增长12%;完成财税收入1.75亿元,增长12.2%,为xx县及湘西自治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第一节 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的民营经济是富有中国特色而又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特征的基本经济形态,一般认为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除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以外的各种经济类型的统称。我国的民营经济是主要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国民营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营经济是构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发展民营经济的本质意义,在于构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本前提。1992 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做出决策,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市场经济体制,是指经济活动的开展和经济资源的配置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发挥必要的调节和补充作用的经济机制。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这样的共性和特征:

第一,市场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调节机制。市场机制通过价格和竞争机手段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比例。第二,政府是市场经济的社会调控中心,其主要职能是法律、经济或行政手段为市场的正常运行创造必要的条件、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在经济完全实行公有制或者基本上是公有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可能有真正的竞争,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有竞争,而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优越性只有通过自由、公平、公正的竞争才能发挥出来。因此,市场经济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求多元化的微观经济主体,只有微观经济主体的多元化,才有真正意义的市场自由竞争;而只有自由竞争,才能使市场经济保持活力与效率,才能使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经济规律发生作用。我国民营经济中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恰恰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创造着这样的前提条件。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和公有制占绝对优势,政府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难以有竞争,经济难以有活力。经过 30 年的计划经济实践,我们深切认识到计划经济的弊病,又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探索,开始体会到市场机制的活力,我们终于放弃了计划经济,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了市场经济,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在长期计划经济制度下形成的“万能政府”的概念和权力,必须放弃在平均主义影响下形成的许多观念和规定,同时也必须放弃基本上清一色国有或公有的所有制结构。实际上,选择了市场经济,也就等于选择了混合经济,即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态。因此,发展民营经济最为本质的意义在于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没有壮大的民营经济,不可能建立起市场经济。

二、民营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首先,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从而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效率经济,它要求通过竞争使社会资源配置到能产生效益最大的部门,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最大效率。理论上,“公正”的政府计划人员决定资源配置最合理、有效,而听任自由竞争最浪费资源。但实践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市场经济最有效,而计划经济最浪费。问题在于市场变化无常的需求是政府计划人员无法掌握的。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在其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这是因为民营企业处在市场之中,能感受市场的需求,一方面,利润动机刺激企业将资本按照更有利可图的方式重新配置;另一方面,破产机制迫使企业谨慎对待风险。前面是赚取利润的前景,后面是企业破产的后果,这样促使人们按照市场的指引去配置和再配置资源。而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市场的这种资源配置功能也逐步辐射和扩散,从而逐步确立了市场在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其次,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条件。一方面,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是在改革开放 20 年期间诞生的新企业,民营企业是最不愿政府插手的经济实体,因为它们大都是顺应市场需求而诞生的,需要有灵活有效的市场退出或者转换机制来使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进退自如。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和政府不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所以,民营经济将是促进政府转变管理职能,使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控制型转向服务型的强有力的推动力量。

再次,要发挥市场的作用,还必须重视企业家的作用,民营经济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贡献之一是产生了一批企业家,而没有企业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可想象的。计划经济的弊病之一是抑制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人们的创造性,其表现之一就是不能产生真正的企业家,因为“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和算盘珠”,根本不具备产生企业家的条件和环境。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和民营机制的环境下才能出现真正的企业家。例如,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3 中国经济人物”评选活动中,提名候选人共有 20 名,我们可以看到相当多民营企业家的身影,在最终当选的 10 位 2003 经济人物中,就有 4 位是民营企业家。

最后,我国的民营经济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积极推进转制进程。在整体上说,民营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众多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例如在获得土地、资金等各种资本方面,在用人方面,在融资、发行债券、公司上市方面,在市场准入方面,在从事进出口方面等等。这些不平等待遇不仅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利益,而且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民营企业和代表民营企业利益的工商联所争取的不是优惠,不是特殊,而是平等的待遇,这正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逐步确立民营企业的平等主体地位和公平竞争环境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过程。

三、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繁荣壮大的民营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向工业化社会纵深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十多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多年来,民营企业数量和资金总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从 1990 年到 2002 年,私营企业从业户数增长了 24 倍,民营经济注册资金增长了 58 倍,达到 2.8 万亿元。根据有关资料,2003 年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已占据“半壁江山”,民营经济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近七成,而且民营经济已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安排就业的主要渠道。不仅如此,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所指出的,新生代民营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所谓新生代民营经济,是指从 90 年代初开始成长起来的民营经济,它与过去老的民营经济有极大的区别。新生代民营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它形成于我国经济从短缺走向相对过剩的时期,靠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对市场需求的开发与创造而发展;第二,它的创业者大都具有极强的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第三,它在经营理念及管理方式上具有极强的现代意识;第四,它的创业者把创办企业当成自我价值实现的自主选择,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础;第五,它在技术及体制创新上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其企业文化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因而成为一种全新的民营经济概念。由上述新生代民营经济的特点可以看出,新生代民营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发展新经济的企业载体,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了公有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城乡就业人员,减轻了社会的压力。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它与

市场经济天然相容,互为发展条件,其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去实现。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不能将非公有制经济排斥在外。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 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是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 加就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个论断十分确切地指明了民营企业在 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随着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扩大,在经济社会中开始发挥越来越广泛的作用。第一,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企业产权多元化和产权明晰,从而有利于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第二,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最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民营经济中体现得最充分,因而民营经济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第三,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第四,民营经济具有相对分散、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的特点,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第五,民营经济有助于调动多种积极性。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形式,所以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第六,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 当然民营经济也具有一些消极作用,在有关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管理办法和法制规范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更需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积极作用,克服和避免其消极作用,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运作环境,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第四篇: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的规范分析

-----------------------------

-

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以国家政策的形式,把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放在一个平等的发展平台上,落实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根据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国家经济制度的基础和主体,但它并不排斥其他非主体经济所有制的合法存在。现阶段,除了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之外,我国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多样化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了正确理解“意见”的基本精神与实施途径,有必要分析非公有制经济在宪法规范上的地位及其变化过程,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宪法基础。

一、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的规范变迁

自现行宪法颁布以来,规定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的条款经历了三次修改,成为宪法规范体系中变化最多的条款。透过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理念与政策的变化,可以分析社会变革中宪法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1982年宪法第11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是建国后我国宪法上第一次出现的个体经济合法性的表述,使长期以来飘摇不定的个体经济获得了宪法地位。但是,当时的宪法条款对个体经济的保护是不全面的,仍保留着封闭和不确定的规范,如与公有制相对应的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只限于个体经济,其宪法上的地位是“补充”,仍处于公有制经济的从属地位。第2款规定“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为个体经济的发展限定了严格的范围,保留着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1988年

4月修改宪法时,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条款的基础上增加了第3款,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一规定成了宪法修正案第1条,从宪法规范角度扩大了宪法保护的非公有制经济范围,从个体经济发展到规模较大的私营经济,使私营经济的存在正式获得宪法的认可。修宪以前,社会生活中私营经济只能以隐蔽的形式存在,特别是

1984年以后出现的乡镇企业,客观上造成了宪法规范与经济生活之间的冲突。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组的调查,1984年参加新经济联合体的农户占3.2%,专业户占3.5%,个体商业户占4.4%.其中,雇工经营的新经济联合体占联合体总数的51%,每个联合体平均雇工7.9%.到了 1987年底,全国私营企业22.5万户,雇工360.7万人。同年的6月15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私营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确认了私营企业主从阶层中分化的客观事实。但这次修宪仍没有完成有关私营经济宪法规范的开放性与调整性任务,只是完成了部分政策调整的任务,在宪法规范层面仍保留着一定的封闭性因素,如国家对私营经济合法性的认定是以”允许“的方式进行的,管理方式是”引导、监督和管理“,缺乏主动性与自律性管理理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动力机制呈现出单向性。1999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16条对原宪法条款第11条内容又进行了修改,在原条文第1款规定“个体经济”后增加规定“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的形式,把“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规定“国家

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进一步简化了宪法条文的文字表述。但从宪法规范角度看,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与国家保护的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并不一致,规范表述上只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成为国家保护的对象,而非公有制经济体系中属于“等”字范围的部分并没有得到规范的明确确认。如按照宪法修正案第16

条,外资企业虽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属于国家明确保护的范围,使其宪法地位处于不确定状态。这一规范上的缺陷通过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21条得到了完善。2004年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11条又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将宪法11条第2款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形成了宪法修正案第21条。通过对同一条款的三次修改,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最终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确认,并为其他法律、法规进一步把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具体化提供了统一的基础。

二、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的构成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条款包括:1999年修改宪法后形成的宪法修正案第16条;2004年宪法修改后形成的宪法修正案第21条;宪法第33条规定的平等原则;宪法修正案第22条规定的“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等条款。这些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宪法规范,是国家制定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或政策的基本依据。国务院颁布的《意见》,作为国家指导性政策和指导性目录,是宪法修正案第16条和第21条精神的具体化。这里主要以修正案第16条和第21条的规范结构为例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的构成。在非公有制经济性质上,宪法修正案第16条以宪法规范的形式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即“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规范的层面规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已不是处于“补充”地位的附属性经济形态,在法律上同公有制经济处于平等地位,平等参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这种地位相适应,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员,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等社会阶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同时获得政治上的地位和法律上的合法地位。宪法对非公有制经济身份的“正名”反映了宪法作为国家行动纲领的功能,同时体现了宪法对经济制度价值判断标准的变化。在非公有制经济主体范围上,修正案

第21条把原来条文中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修改为“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以“等”字表示非公有制经济不仅仅限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还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等经济形式,既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部分,同时为通过宪法解释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赋予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经济主体获得宪法地位留下了必要空间。在我国的宪法文本中“等”字一般用于表示列举未尽事项,为宪法规范适应社会发展提供了灵活的规范基础。“等”

字的用法比较集中的条文是宪法序言第6段、宪法修正案第15条、宪法第8条第2款、宪法第9条第2款、宪法第46条第2款、宪法第48条、宪法第89条(8项)、宪法第107条第1款、宪法第111条第2款、宪法第122条第1款、宪法第124条第1款、宪法第130条第1款等。凡是用等字的规范主要分未来指向性条款和难以详细列举的条款。在宪法修正案第21条中,除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外,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哪些内容,仍是需要从宪法规范层面解决的问题。当出现新的非公有制经济类型并需要给予宪法保护时,应通过立法或宪法解释等形式赋予其明确的宪法基础,扩大宪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在非公有制经济宪法保护主体上,宪法修正案第21条中明确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义务的主体是国家。在我国的宪法文本中“国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在不同的宪法条文中具有不同的内涵,需要从具体宪法条文的特点出发确定国家的具体内涵。本条中的国家首先表现为负有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义务的国家机关,即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在职权的行使过程中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根据宪法规定,国家机关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是一种法律义务,体现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如行使

立法权时,不得制定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处于不平等地位的法律或规范;行政机关进行行政行为时不得侵犯非公有制经济合法的权利与利益;审判机关必须贯彻平等原则,平等保护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不得歧视非公有制经济等。从保护主体看,国务院公布的“意见”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积极落实宪法规范和精神的具体表现。应从宪法文本中规定的国家概念来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主体,不能把国家承担的义务通过具体部门或地方政府层层“承包”,影响国家政策的统一性与权威性。在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方式上,随着宪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理念的变化,国家保护政策上也有了变化。根据宪法修正案第21条的规定,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采取鼓励、支持和引导的政策。宪法规范上出现的不同表述反映了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政策的变化。如引导是指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发展;监督是指国家要求非公有制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保护范围仅限于合法的权利;管理是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生产和具体的经营活动提供服务。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上,引导、鼓励和支持是一种更积极、主动的规范表述,有助于发展基本经济制度。

三、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的实现方式与“意见”的意义宪法规范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规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独立的规范体系,本身具有直接的效力。国家机关的活动和规范性文件不得同宪法规范的要求相抵触。由于宪法规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原则性,其效力的发挥往往通过下位规范或政策性规定来体现。从性质上看,笔者认为,“非公36条”作为国务院颁布的“意见”,并不属于法律规范体系,因为根据《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称“条例”、“规定”

与“办法”等,根据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一般称为暂行条例或者暂行规定。同时,行政法规的制定具有严格的程序,需要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符合宪法和法律。但作为“意见”,规范层面的效力是不确定的,不具有法律效力,不宜直接以宪法规定为基础,而以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基础。因为,根据法治原则,国务院的所有规范性文件,不得同法律、法规相抵触。因此,以“意见”的形式直接把宪法规范内容进行具体化并不是规范化的表现形式。从内容上看, “意见”列举了国务院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36条措施,其核心的内容是: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改进和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了实现宪法确立的公有制与非公有制法律上的平等地位,“意见”要求贯彻平等市场准入,实现公平待遇原则,明确要求“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为了消除规范层面出现的不平等现象,“意见”要求国家有关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要尽快完成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工作等。另外,“意见”以“允许”的方式规定非公有制经济可以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社会事务领域、进入金融服务业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等。对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和国有企业重组、参与西部大开发等方面“意见”以鼓励的方式作出了具体规定。

从效力上看,国务院以“意见”的形式公布的规范只是一种政策的宣示,在实践中起到政策性调整作用,不发生严格的法律效力。从宪法与法律、法规之间的效力等级看,除法律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一般不得直接以宪法为基础,履行将宪法内容具体化的义务,否则会导致合法性与合宪性之间界限的混乱,使合宪性审查处于不确定状态。因此,如何将宪法规范上的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具体化”是涉及宪法效力的重要问题。这里讲的“具体化”应符合宪法规范实现的基本要求与形式,是一种宪法规范实现的方式。国务院作为行使最高行政管理权的机关,可以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其具体的名称由《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作出具体规定。根据《处理办法》第2条的规定,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第3条列举的公文种类12项都有明确的解释,但“意见”并没有包括在12项之中。在12项中与“意见”形式相类似的公文形式是“指示”,即适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至于行政机关的行政公文是否都具有“法定效力”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法定效力”的性质与范围,并确定每一种公文形式表现“法定效力”形式与特点,不能笼统地规定行政机关的公文具有“法定效力”。另外,即使

有“法定效力”,也不能由国务院办公厅作出规定。如把“意见”和

“指示”作为具有等同性质的国务院公文,“意见”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的措施可以解释为“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约束一切国家行政机关的活动。但这种“约束”并不具有严格的法律效力,并且约束的对象仅限于行政机关系统,不能约束立法机关、审判机关与检察机关活动。从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看,包括“意见”在内的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效力低于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从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具体化的过程看,通过“意见”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具体化存在着效力和调整方式不确定性问题。“意见”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积极功能在于,以“允许”、“鼓励”、“支持”等形式提出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36条政策,并提出了具体的实现方式。但与宪法规范的关系上,“意见”规定的某些内容也存在着不协调之处。主要有:(1)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明确的宪法规范的内容,国家行政机关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宪法上明确规定的内容重新确认。“意见”中的“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的表述似有重新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之嫌;(2)“意见”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也与宪法规范的效力不协调。如前所述,“鼓励”、“引导”和“支持”在宪法文本上已不是政策性规范,已成为宪法规范的一部分,无须把宪法规范重新表述为一种政策性语言;

(3)“意见”以“允许”的方式,规定了许多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内容,有些内容明显是需要由法律规范规定的,有些是通过法律修改来规定的,也有一些内容涉及到其他国家机关权限范围的问题。比如,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的问题,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法律调整问题;又如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与国有企业重组等问题更是具有重大政策调整和法律修改问题。仅仅以具有非规范性文件性质的“意见”的形式对涉及到重大法律修改或政策调整问题作出规定有可能引发不同规范之间的冲突。

四、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宪法解释功能保护非公有制经济是宪法规定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明确的宪法规范基础。因此,今后建立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体系或制定政策时必须以宪法规范为基础,并积极运用宪法解释制度完成具体化的任务。首先,要完整地理解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的体系。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规范是统一的,应从目的论的角度认识和运用宪法规范。经过三次修改,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规范相对完善,为法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统一的基础。如前所述,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是统一的整体,并不仅仅指21条修正案,还包括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宪法对私人财产权的保护等因素。其次,以宪法规范为基础,建立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完整的法律体系。目前,急需的工作是清理和修订与宪法规范相抵触的法律、法规,消除体制性障碍。根据宪法规范效力最高性原则,凡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是无效的,如继续适用可能违宪的法律、法规会对当事人的权利造成侵害,同时破坏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如法律、法规的修改工作跟不上,就无法改变现实中存在的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体制性问题,宪法规定的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的原则得不到有效实现,不利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如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和投资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体制性限制,靠政策的调整或以“意见”的形式难于解决体制的障碍问题。这种体制问题中既存在程序性的规范问题,也存在实体性规范问题,有些内容是靠行政管理权无法解决的。因此,应根据宪法的规定,抓紧清理和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在主体、产权、交易、税收、交易、就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三,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宪法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的形成只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并不能自动地得到实现。只有在宪法实施的过程与环境中,非公有制经济才能获得正常发展的依据与基础。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要求看,现行的宪法规范体系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私人财产权的保护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权利基础,没有财产权的有效宪法保护就不可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经过2004年修宪,私人财产权保护有了更明确的宪法依据,但私人财产权仍没有明确规定为公民基本权利,缺乏基本权利属性。第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

把握保护与限制的界限,依法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监督和管理。尽管宪法规范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表现出日益开放的功能,但对其管理和监督也是宪法规范本身发展的要求。如果只讲保护,不讲必要的限制,实际上是割裂了宪法规范的完整性。宪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和支持合法经营,为他们提供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环境。宪法文本中的合法利益的保护和依法管理是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和态度,不能片面理解为只保护,不限制。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本身的性质,国家需要引导和管理,需要把人权保护的原则和精神贯彻到非公有制经济活动之中。我们必须承认,非公有制企业市场行为不规范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在非公有制企业经营活动中,侵犯劳动者基本权利的问题值得引起关注,如不签劳动合同、不按规定交纳退休养老金,劳动时间长,待遇低,拖欠工资等涉及劳动者法律权利的问题是比较多的。第五,在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的实现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规范之间的统一性与协调性,建立宪法规范——法律规范——政策规范相统一的体系,政策规范只是实施法律规范的具体化,不能直接以宪法规范为基础制定政策性规范,以形成严格的法律保护体制,避免因法律规范空缺而产生的规范体系的相互矛盾。当宪法规范中对非公有制经济做出相应的规定后,应尽快通过法律规范完成具体化的任务,然后再用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具体化,尽可能避免直接以政策性文件来规定。在宪法规范具体化的过程中,应重视宪法解释功能,对涉及到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的条款进行必要的解释,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范围,统一人们对宪法规范的认识。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条款经过了几次修改,在原条文与修正案之间,不同时期做出的修正案之间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如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比较明确的,但‘等“字可能包含的非公有制经济新的类型的认定不能由下位规范或政策随意确定,必须通过宪法解释或授权的规范来规定。又如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本身的含义发生歧义时,有效的方式仍然是通过宪法解释,目前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解释只是学理解释或非规范性文件的解释,不能反映权威性说明,甚至宪法文本中出现的”依法“中的”法“字也需要解释的等。因此,在宪法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宪法解释制度的功能,通过宪法解释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疑义或争议,建立以宪法解释、宪法修改与宪法惯例并用的宪法运行机制。注释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1页。

宪法修正案是否具有独立规范价值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从宪法解释学意义上讲,对某一宪法条文进行修改后产生的宪法修正案可以成为独立的条款,可以单独适用。现行宪法颁布实施以来,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进行了四次修改。目前对宪法修正案的认识与具体运用并不十分规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现有的31条宪法修正案之间也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不能很好地加以引用,应当明确宪法修正案自身条文相互之间的关系;除了对原来的宪法条文进行修改之外,根据需要,宪法修正案可以作为独立的宪法条文等。基于这种分析,宪法修正案第16条、第21条是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统一的根据,其效力已代替原宪法条文第11条。

在我国宪法文本中“国家”一词出现了151次。

2005年

4月17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重点提到了“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问题,并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公共服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目前对非公有制经济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1998年8月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颁布的《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和1988年国务院发布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2005年4月19日,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从八个方面对向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行为进行重点治理。国家工商总局也出台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1条“。这种思路仍然是以政策性调整为主的模式,缺乏统一性与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大元

第五篇:巩固重点项目主体地位 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9月1日,书记在县十次党代会上作了《创新突破上水平 提速进位促跨越 为建设更强更美更和谐的宣化县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县县域综合实力跃居全市前三甲,综合竞争力跻身全省30强的目标。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促进项目集中、产业集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培强优势、增强后劲的重大举措,是主动对接、乘势而上,实现赶超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我局职能,对我县今后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坚持推进重大项目。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项目建设,重点项目投资规模大,具有明显的产业带动作用,当前,要提高经济总量在全市的比重,必须以重点项目作为主攻方向,在重点项目建设中取得较大突破。基于我县现实条件,招引和培育一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与本地实际的大项目,可以对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引发一个地方的经济总量产生裂变式的扩容。因此,我县要牢牢把握机遇,千方百计“招大扶强”,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力争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中抢占制高点。

(二)要坚持项目区域发展。推进项目建设,要根据资

源条件和现实基础,明确项目布点,实现区域化、规模化发展,避免“处处点火,处处冒烟”的现象。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立足园区基础,培强做大新能源、高新技术、新型化工、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五大产业。西部沙岭子、江家屯、洋河南以及塔儿村等乡镇,应当借助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着力发展机械制造和商贸物流。南部崞村、深井、王家湾等山区乡镇,重点应借助当地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风光电产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东部顾家营、贾家营、赵川、李家堡等矿业乡镇,应当借助较为雄厚的资源储备,重点抓好矿产资源的整合提升。北部大仓盖等乡镇,应当围绕望山园区建设,积极发展各类配套服务产业。

(三)要重视项目谋划落实。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协作,按照已确定的产业定位,聘请和组织高水平的专家,按照产业链的要求,设计、论证、策划和包装好项目,建立完善项目库。应按照市政府政字[2011]13号《张家口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精神对重点项目实行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把抓大项目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各乡镇、各部门领导班子的一项主要指标,从项目策划包装、对外推介、落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考核,形成每个项目“有领导促、有主管部门管、有实施单位抓、有项目法人干”的全方位的责任机制,确保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

上一篇:门诊查对制度范文下一篇:马哲考试题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