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杨善洲同志通知

2022-09-29

第一篇:4学习杨善洲同志通知

关于开展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的通知

****发[2011] 号

****局党组关于开展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的通知

各科室、直属各二级单位:

现将《关于开展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的通知》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执行。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日

主题词:党的建设 创先争优活动 杨善洲 学习 通知

抄送:**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

****局党组 2011年6月10日印发

1 关于开展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的通知

各科室、局属各二级单位:

为深入学习宣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进一步增强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的动力,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广泛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党组通字“2011”¥号”的文件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局党委研究决定,在市直粮食系统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广泛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中组发[2011]9号,赣组发[2011]8号)和市委组织部《转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广泛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党组通字“2011”¥号)文件精神,把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学先进、践承诺,在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结构转型、城乡统筹的实践中创先争优、作出贡献。

二、学习内容

2 围绕杨善洲同志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和先进影响开展学习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收听收看反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专题报道,认真学习市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发的‚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资料‛,重点学习他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他献身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三、活动安排

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活动从2011年6月开始至2011年10月,主要开展以下五项活动:

(一)进行一次集中学习动员。认真组织,及时召开动员部署会,并由党支部书记发表动员讲话,对学习活动提出要求,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自治区党委、市委的有关决定,深刻认识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目标要求和时间安排,引导机关党员干部统一思想,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组织一次专题学习讨论。采取中心组学习的方式,认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和先进影响,围绕‚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专题学习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锻炼,强化宗旨意识。

(三)开展一次为民服务主题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要求,引导党员干部把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转化为实际行动,体现到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联系村、深入群众开展走访调研,积极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捐款捐物,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积极为群众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四)召开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要以‚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主题,召开一次向先进党员学习的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党员干部联系自身思想工作实际,以杨善洲同志为镜鉴,进行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局党支部书记要按照基层党组织‚五个好‛、党员‚五带头‛的要求,对党员干部学习活动情况进行点评,提出整改要求,明确努力方向,切实把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

(五)撰写一篇有深度的体会文章。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要结合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围绕自身的思想和岗位工作实际,找差距、思不足、定措施,认真撰写有深度、有见地的调研文章。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局党支部要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有关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科学统筹安排学习活动各个 4 环节的工作。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切实为广大党员作好表率。

(二)加大舆论宣传。充分利用部门网站、公告栏和工作信息等方式加强对活动开展情况的宣传,努力在全局党员中营造‚学先进、见行动,争优秀、比贡献‛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督促考核。局党组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的督促检查,把党员干部的公开承诺和承诺践行情况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广泛采纳群众意见;把党员干部学习活动情况纳入个人年度考核,列为群众评议指标,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确保学习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四)建立长效机制。局党组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总结学习活动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确保形成长期的、内容丰富的、效果明显的学习方式,坚持用杨善洲同志的先进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让杨善洲同志的先进精神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永恒的价值追求。

附件: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5 附件: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一、杨善洲同志生平介绍

杨善洲,男,1927年1月出生,云南省施旬县姚关镇陡坡行政村大柳水自然村人。1934年至1949年,在家务农:1950年,参加乡农会和武装队,任小队长;1951年,在施甸区摆马乡政府工作;1952年8月,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土改小组长,同年10月调保山县董官乡、打渔乡搞‚复查‛工作,任副队长,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1月至7月,在施甸区委搞‚复查‛工作,任队长;1953年8月至1955年,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区委副书记;1955年至1957年,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区委书记:1957年至1958年,在中央第七期党校学习;1958年至1963年,在保山县委工作,任县委副书记;1963年至1965年,在施甸县委工作,任县委书记;1965年至1966年,在大理、保山搞‚四清‛工作,任党委书记、团长;1966年3月至1977年,在保山地委会工作,任地委副书记;1977年至1988年,在保山地委会工作,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至2008年11月,退休后回家乡施甸县大亮山义务造林,创建林场;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二、‚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1988年4月,杨善洲即将退休,与家人商量想回家乡 6 为群众再做些实事。家人劝他说‚你都退休了,还能做什么?‛杨善洲坚定地说:‚虽然我的职务退休,但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要接着帮群众办‛。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退休后搬到昆明居住,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正是凭着这种坚定的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群众的热爱,杨善洲在退休后的第三天就说服家人,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家乡施甸县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0多年。

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了‚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民只有进一步开荒扩大耕种面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 7 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诺言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利。‛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恺木树都不长。‛然而,杨善洲创办林场的设想和决心没有被动摇。他请地、县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调查研究。他们带着帐蓬,风餐露宿,徒步24天,对姚关、旧城、酒房等地进行了调查。经过调研,更坚定了杨善洲改变大亮山面貌、‚种树扶贫‛的决心,并将场址选在施甸县的旧城、酒房、姚关3个乡结合部的大亮山。当时大亮山周围的山林都已经承包到户了,怎么办林场呢?杨善洲在深思熟虑之后,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在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后,县政府召开了有关乡村干部和部分农户代表参加的会议,把绿化造林与发展农业生产的辩证关系,以及林场的性质、范围、政策、办法、利益分配讲清楚,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赞同,然后才开始了筹备建场的有关事项。 退休后第三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大家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 8 不期而至,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镇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林场成立大亮山造林指挥部,杨善洲亲自担任指挥长。成立当晚,他们在用树枝围起的简易帐篷里,围着火塘召开了第一次造林会议,把林场职工分宣传动员、整墒、育苗三个小组,要求抢在

5、6月份雨季来临前育下能种万亩以上的树苗。

到达大亮山的第二天,杨善洲把大亮山社的社长找来,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把他们到大亮山的目的意义都讲明白了,希望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大亮山社的社长李宗清见到老书记身先士卒,早感动得不得了。他连声说:‚老书记你这么大年纪的人,不住城里到山里,为的是给咱老百姓造福,咱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办什么事,就老书记一句话,说什么我们都支持!‛杨善洲一方面抓育苗和挖塘工作,另一方面又带着人在大亮山区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调查,进一步摸清了大亮山的底,盘算种什么树种、怎样种。他在山上转了12天,把能造林的地方都走遍了。回来后,他确定了当年要种1万亩松树林,育20亩苗圃,以后平均每年种一万亩以上松树林。种树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杨善洲纹尽脑汁。他每天和职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他把原来摆放在家里的几十盆雪松、白梅、银杏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杨善洲就发动全场职工一起到 9 街上去捡果核。

1990年林场修公路,为了省钱,杨善洲找来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长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费不到1万元。

林场没有资金扩大种植面积,无法发放林场工人工资,他不顾年老体弱,多次到省、市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共为林场争取到300多万元资金支持。

1999年11月,杨善洲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住院期间,全家人说服他在家安度晚年,他仍然没有同意,半年后,他又拄着拐杖执意爬上了大亮山。在余下的10年间,他常常手拄着拐杖与林场的职工们一起植树、一起护苗、一起巡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许下的诺言。

开始办林场那几年困难很大,但是杨善洲艰苦奋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没有钱盖房子就花7000多元钱盖油毛毡房40多格,一住就是8年,有三个职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没有钱购买农具,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晚上照明没电,每人买一盏马灯……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退休又钻山沟沟……‛这是在云南省施甸县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顺口溜。

三、‚我就喜欢‘草帽书记,的称呼‛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始终坚 10 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曾说:‚我1952年入党,其实当时自己没想到入党,觉得自己条件不够,是组织上看我表现不错,把我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越来越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远大目标是使整个中华民族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党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他还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杨善洲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他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钧多年间,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带草帽,穿草鞋,深入田间地头搞调研、访民情,俨然就像一个农村放牧的老馆,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他听了坦然笑笑说:‚我就喜欢‘草帽书记’的称呼‛。有一次,杨善洲下乡,到乡政府打听乡领导在不在。乡秘书看他的模样,以为是农民,便打发说领导不在,杨善洲不急不恼,自己进村转悠了解情况,最后才叫来乡干部,安排具体工作。在当地委书记期间,他走遍了全市的村社。龙陵县木城乡 11 地处中缅边境,不通公路,他绕道璐西,花四天时间到达木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在报场镇种了半亩粳稻实验田,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亩产量提高三四百斤,广泛推广后,现在当地群众还采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他还实施了‚坡地改梯田‛、‚条田‛改造,还种了茶叶、包谷等实验田,效果很好,被群众称为‚粮书记‛。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因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通知他,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劳动。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耀邦同志听说后,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

杨善洲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的足迹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为改变保山地区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良种、肥料、牲畜等。一次,听说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成立了一个茶叶专业组,没有生产基金,到处借钱,马上给送去了8叨元。有些人感到吃惊:‚杨善洲这样埋头苦干和无私奉献图个啥?‛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输出的早血!‛

四、‚我觉得自己生活得挺好‛

杨善洲始终保持着一颗淡泊的心,从不计较金钱名利和身份地位。他经常资助困难群众,为他们买粮食、种子和衣被等生产生活必需品。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 12 人,但他从不从林场领取报酬。林场场长自洪学曾跟杨善洲谈过很多次,自学洪说:‚老书记,多的钱咱们林场拿不出来,一月补助你50元林场还是有的‛,但杨善洲一句话就把自洪学顶了回去:‚我上山来是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组织部门有文件规定他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写报告上去时,被他要求撤销了。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居住,妻子张玉珍专程跑去找杨善洲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干瓦盆接一下漏,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1995年,杨善洲退休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对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盖起了一间房子,妻子张玉珍找杨善洲凑钱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老伴问。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张玉珍只好又一次含着泪水回去,把刚盖起来还没 13 住的房子卖了。

1986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当即让乡民政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食退了回去。

他的老伴坐过4次林场的吉普车,他为此交了370元的汽油钱。他说:‚办林场后,领导考虑到我老了,出外办事不方便,就专门为我配了车。但车子是办公用的,不是接送家属子女的。虽然不在岗位了,但原则还是要坚持。还有我当领导有小车用,那些买不起车、买不起摩托车的人怎么办呢?想想这些,我觉得当个领导已经够‘特殊’,的了,还想多占点其他的便宜,就太不应该了。‛

杨善洲无论下乡还是出差,都是自掏腰包,从来不拿林场的半分半厘,也不占公家的便宜。23年来从未在林场报过一张发票和单子,也没有报过一分钱出差费。林场职工感慨地说:‚人们都说叫花子还有三担,而我们的老书记连一担也没有。‛开始有人认为:这老家伙就是想退休以后捞一把,几万亩森林成材后,他一年可以分红几万元。杨善洲说:‚在林场捞油水的机会还是有的,办林场这么多年,引进资金300多万元,按当时规定,引进资金可以提成5%~10%,能得30万,买幢房子不成问题。但我没有要。来 14 造林是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是我应尽的义务,我分文不取。我既不是林场场长,也不是支书,就是义务植树人。

为了保证树苗茁壮成长,他像照顾孩子一样照看着种下去的树苗。有一次发生山火,大家好不容易把他从火场劝回。到凌晨3时,大家回到住地后,他还坐在值班室里。

大亮山林场挂牌后,杨善洲不是场长,却没少操心。平时,他和林场职工一样,起早贪黑,上山挖塘种树,吃的是一个锅子里的饭,住的是一样的油毛毡窝棚。有的同志看不过去,说他年纪大了,给一点特殊照顾,给他开个小灶,他坚决不肯,执意要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御寒,大亮山四季烧火塘,晚上,大家就围在杨善洲住的火塘边商量工作。杨善洲乐在其中。说:‚白天造林、晚上烤火,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嘛!”

大亮山上,杨善洲的全部家当是一张床、一张学生用的书桌、两个小坐凳、一个火盆,火盆上架着锅针,锅针上是一把熏满火烟的烧水壶,旁边是用来煮药的两个小罗锅,四个小碗摆放在桌上,火塘边的墙疙嗒摆放着雨伞、蓑衣、马灯、手锤、砍刀、板锄、镐、钉耙、油纸帽,床头挂着水准仪、黄布帽、草帽、手套、袖套、围腰,床脚下一双黄胶鞋、一双翻皮皮鞋、一双拖鞋,墙壁上两张用旧的洗脸毛巾。

他总是说,与很多群众相比,‚我觉得自己生活得挺好。‛

五、‚我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

杨善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时刻惦记着乡亲,惦记着群众。

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听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老人立即将猪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他说:‚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后经调查核实,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工作组还了他一个清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杨善洲同志想到大亮山林场要发展壮大,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方式,进行多种经营。建场之初,杨善洲主要以种植华山松为主,在党的十四大以后,他感到仅仅种植华山松不能在近期内产生效益,林场要以林养林,要提高经济效益。于是,他们从广东、福建等地引种龙眼树苗,开辟了龙眼水果基地。施甸县的立体气候十分突出,高海拔地区常年云遮雾罩,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酒房乡供销社茶厂生产的袋装黑山银峰茶,1994年曾荣获省农业厅优质产品称号, 16 供不应求。他们从中得到启示,也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还专门投资建了一个粗制茶叶加工厂;另一方面,杨善洲号召林场职工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领域,他和林场的同志一起踏勘选址建立了一座红砖厂。在杨善洲和林场职工的努力下,大亮山林场没有几年时间,就红火起来了,家业扩大、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出来。

为了搞好多种经营,他们办起了茶叶基地,又建起茶叶精制厂,茶树也长得有半人高了,但正在这时,发生了一场鼠患,一只只肥大的老鼠几夜之间就把三分之二的茶树啃死了,人们辛勤多年的茶园毁于一夜。面对这挫折,有的人畏缩了,但杨善洲却没有被困难压垮。他鼓励大家,茶园毁了可以重新种植,人的精神垮了,事业就真正完了。他要职工振奋精神,重新与大自然搏斗。初建林场的3年,他们好不容易种活了将近3万亩华山松,有近4的亩松树被一种叫紫荆泽兰的毒草侵扰死了,杨善洲又鼓励职工不要泄气,振奋精神重新再干。在他的鼓舞下,林场职工始终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

在创办大亮山林场23年来,他带领林场职工人工造林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左右,修建林区公路26公里,架设高压线路15公里,修建7幢砖木结构职工住房,发展花园700多亩、水果基地3的多亩,创办了茶叶初制所、红砖厂等,为林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逐步改善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他依托林场每年无偿为周边村民提供 17 林柴,为6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为8个自然村架通了生产生活用电,为4个行政村1万多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村民人均产粮由原来的1叨公斤提高到450公斤,临近周边4个贫困村100多户贫困户开始脱贫致富,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大亮山的茂密丛林涵养了水源。目前,有水源保护点316处,解决了周边3个乡镇n个村2.5万人的饮水问题,并为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提供水源.今年的特大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居民饮水困难而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流淌着清甜的泉水,群众们都说:‚多亏老书记植树造林。‛大亮山的生态修复,还使不少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护,茂密的山林中,活跃着灰叶猴、白鹏、野猪、野鸡、狗熊等多种野生动物。

杨善洲虽然是山林场的义务承包人,但他并没有从林场拿钱。最初的几年里,林场只给他辛l坝占70元伙食费,后来调到了100元。不仅不要钱,杨善洲还经常要给林场贴钱。林场在山下办了一个水果基地,招了一些临时工,碰上林场经济困难的时候,杨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用于发工资。

2009年4月,杨善洲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第二篇: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在学区党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稿

孙村学区翟贵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党员同志们、大家下午好: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和教育局党委的安排,我中心利用今天下午组织全体党员隆重召开以“重温进京赶考,交出满意答卷”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通过重温党中央、毛主席“进京赶考”的警示和“两个务必”的内涵,开展健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转变工作作风、提振工作精神、抓好工作落实,提倡每位党员同志从自身做起,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于律己,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一个扎实的工作作风、一个开拓的创新精神、一个骄人的工作业绩。为缩小城乡教育质量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次会议对我们每个人来讲,也是一次审视自我,反思自我,解剖自我,提高自我的大好机会。现在我代表中心党总支就结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谈谈感想,希望大家能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一 回顾过往、常怀“居安思危”之心

我是2009年7月接任孙村党总支书记一职的,说实话当时倍感责任和压力的重大。一是对我中心师资情况--------精神面貌、工作状态、工作能力一无所知;二是对我们服务的对象-----学生、家长情况也只是道听途说;三是各学校坐落位置较远,不宜实施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再加上近几年的城中村改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近期目标的实现及学校可持续性发展。可以说缩小与城区间的差别我们

1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一直秉持着毛泽东的“进京赶考”理论,牢记“两个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才能在新的“赶考”中向社会、向家长、交出满意的答卷。

近三年来,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校班子的团结拼搏下、在全中心教师的信任支持下,我中心各校的各项工作得以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积极要求进步,充实我们的血液,壮大了我们的队伍。近年来,共纳新党员13名,今年拟发展党员1名。我中心党总支多次被评为区基层先进党组织。

二、未雨绸缪、常怀“进京赶考”之心

重温进京赶考,高质量完成省教育督导评估、省教学督导评估,这是本学年给我们各校提出的新课题、新使命和新考验。实事求是地说,要完成好这个“考试”,我们还面临着很多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每位党员坚持做到:一是加强品德修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一岗双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感恩知足、平和心态,正确对待权位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感恩知足体现在干事上,体现在教育教学上。大力发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少说空话,多做工作,干字为先,实字当头。二是勤奋学习。把加强学习作为提升素质的第一需要,坚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多读书、看报、多收听收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三是搞好团结。讲党性、讲原则,讲责任、讲配合,从大局出发,为大局着想,主动承担工作,主动迎难而上。讲修养、讲气度,互相谅解、支持、

尊重,既能容人之长,又能容人之短,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做到帮忙不添乱,干事不越位。

三、加强反思、常怀“自我批评”之心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新中国政权建立的考卷上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反思自己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劲头不足,理论水平不够 虽然平时也比较注重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不够全面、有时只是急用什么就学什么,对业务方面的学习放松了,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比如高一新课程改革的知识就了解掌握的不够好,学了一点理论知识但不能和实际紧密结合,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习态度问题,认为理论是务虚的,能大致了解一些就可以了,满足于一知半解。

2、宗旨意识不强,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是我毕生追求的梦想,但有时要办一所好学校也太难了,因此产生为难情绪。 在大困难面前甚至有打退堂鼓的念头。

3、交流协调不够。现班子成员、下属等在工作上谈得较多,交换意思较少,沟通不够,关心不力。

4、在开展批评时,有时心存顾虑,直面批评怕影响同事之间的感情和影响工作的开展。致使一些不良思想情绪有所发生,如有个别党员,完全忘记了党员身份,在群众当中发牢骚、泄私愤、见名利就挣、见荣益就上。对自己、对学校、对上级、对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今后,将转变工作作风,走出办公室,深入第一线,到群众中间去,了解工作实际,掌握第一手材料,走访、座谈、征求意见,在广泛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中理解群众、相信群众、尊重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和广大教师做知心朋友。对待具体工作要勇于负责,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四、勤奋工作、交出满意答卷

为重温党中央、毛主席“进京赶考”的警示,我中心全体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围绕一个中心,即教学为中心;建设两支队伍,即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完成三大工程,即名师工程、名校工程、党建工程;实现四个提高,即文化品位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师生素质提高。始终保持“赶考”的进取精神,凝心聚力、为裕华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第三篇: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近日,习近平同志在学习杨善洲精神座谈会上强调,杨善洲同志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政、干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重要指示,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作为在监狱事业一线工作的我们更应该积极学习杨善洲精神,以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对照我们的言行,衡量我们的工作。有不少同志不禁要问:杨善洲精神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杨善洲精神?怎样学习杨善洲精神?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理解杨善洲精神的含义,才知道怎样更好的学习杨善洲的精神,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工作不至于停留在口头的呼喊之上,而是能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什么是杨善洲精神?

要了解杨善洲精神,我们首先要了解杨善洲的一生。“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从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让我们能大致了解杨善洲同志的生平。杨善洲很少待在机关,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了广大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日夜操劳,退休以后钻山沟,建林场,去世以后将价值3亿多元的林木资源无偿交给了国家。杨善洲同志用朴实的生活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将其一生铸就为信念坚定,淡泊名利,先人后己,心系群众的精神写照。

为什么要学习杨善洲精神?

学习杨善洲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

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大力弘扬杨善洲同志淡泊名利,恪守本职,心系他人,一身清廉的优秀品格,更加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

学习杨善洲精神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关键在于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增强党员队伍的政治免疫力和自我约束力,使坚强的党性成为每个共产党人立在心中的一面永不褪色的鲜红旗帜,正确指引自己奋勇前行。杨善洲曾说过“作为党员,不能光想着自己、光想着钱,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他退休后放弃省城生活而去大亮山创建林场,并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的行动更是告诉我们: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是伴随每个共产党人一辈子的,而不因工作的退休而终止。

学习杨善洲精神是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的需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就要在各级机关单位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而杨善洲同志是最现实、最生动、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每个共产党员都应当像杨善洲同志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生追求,无限忠诚党的事业,无怨无悔地为人民服务,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当有人质疑杨善洲在大亮山造林的动机时,他是这样说的,“我不是为了钱,如果是为了钱我就不会来这里受苦了,为人民办事,叫做共产党员自找苦吃,我就是自找苦吃”。我们要不怕吃苦,敢于吃苦,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既然选择了监狱工作,就要把自己的责任铭记在心,时刻不忘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以实际行动兑现对监狱事业的坚守。

怎样学习杨善洲精神?

学习杨善洲精神,我们要怀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杨善洲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60岁退休后创建

大亮山林场,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杨善洲60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永葆本色,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坚守一辈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杨善洲做到了,我们需要有同杨善洲一样坚定的信念,恪尽职守,受得了清贫,耐得住寂寞,用每一个共产党员平凡的一生辉映祖国华美壮丽的大好河山。

学习杨善洲精神,我们要做到淡泊名利,廉洁奉公。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杨善洲同志一辈子节衣缩食、生活简朴,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从不以职务之便为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谋取任何私利。作为一名监狱警察,我们在工作中要防微杜渐,保持清廉,顶得住歪风,经得住诱惑,管得住自己,“金钱面前不动心,名利面前不伸手,权力面前不谋私,是非面前不让步”。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生活小节不律细微,微小之处不警惕,必然失掉大节。要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点滴做起,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不去,明确哪里是“不能入”的禁区,哪些是不能触的“高压线”。要让廉洁自律铭刻人生,培养一尘不染、刚直不阿的良好品德。

学习杨善洲精神,我们要心系工作,忘我奉献。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要求。在监狱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真正把“三个至上”的要求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提升思想境界,增强立足岗位、奉献本职、做好工作的责任意识。谈到奉献精神我们必然又会想到我狱的周长青同志,他正是心系工作、忘我奉献的典型。王本群局长说:“周长青扎身监狱,三十年如一日地身处罪犯教育改造一线,坚守的是一份清贫、寂寞和纯洁,他的精神

值得弘扬和学习。”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十二五”已经开局,我们党在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同时,自身所处地位、环境和所肩负的任务,以及党的队伍发生的新变化,也为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环境的新变化和监狱工作的特殊性更要求我们每一位监狱警察为国为民无私忘我地奉献。

杨善洲的事迹和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支持,为和谐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动力,为每一位共产党员点亮了人生灯塔。作为一名监狱工作者,我们应该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以杨善洲精神为指导,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新的贡献,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为监狱事业而不懈努力,为党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第四篇:学习杨善洲同志精神

民主生活会发言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民主生活会发言

二、几点学习工作体会

(一)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涵义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努力做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带头人。特别是我分管的纪检、党风廉政、后勤等工作更是与每位职工利益息息相关,以人为本就是要时刻把职工的合理要求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抓在手里。

一是要着力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思想教育。首先要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理解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与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家庭、小团体、全体职工群众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以变以人为本为以“我”为本的认识误区。

二是要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决策机制。通过学习认识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使命的现实需要,要在作决策、定政策时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职工群众的全面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确保权力的行使不越界、不离谱、不出格。

三是要按照政策规定开展工作,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江泽民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问题。工作中要经受住各种考验,经得起人民的选择,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彻底治理,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我党的执政风清气顺廉洁公正,真正把执政为民思想落实到分析问题、谋划工作、制定决策的全过程,落实到关注民生、为民服务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真心体谅劳苦群众的艰辛,真心关怀爱护基层干部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不断为党和人民作出新的工作业绩。

四是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切实做到执政为民。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党的一切工作,才能在总体上把握住“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思想的落脚点。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要坚守执政为民理念,不辱使命, 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善于集群众的智慧,制定合符实际、顺应民意的决策,切实把改善民生作为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关系的重点,健全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对损害群众权益的人和事,要坚决查处决不迁就,真正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总之,党员干部坚持执政为民,就要诚心诚意为民办实事,尽心尽力为民解难事,坚持不懈为民做好事,努力做出令群众信服的业绩,真正做到仰不负党,俯不愧民,否则必将遭到党和人民的唾弃。

(二)严肃换届纪律,正确对待进退留转

自己要以坚强的党性对待“进退留转”。无论是进、是退、是留、是转,都是组织的需要、事业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让思想行动“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应置身于党组织中,时刻听从组织召唤、自觉接受组织挑选,做到“进”时朝气蓬勃、“退”时心情愉快、“留”时加倍努力、“转”时奋发有为。

一要以宽广的胸怀对待“进退留转”。职位是干事创业的岗位,权力是为民服务的工具。不同的职位,对党的事业来说,对龙虬的赶超发展来说,都是举足轻重、同样重要,每位干部都是龙虬事业的宝贵财富,都是优秀分子。干部的调整没有绝对最好的方案,职数结构、年龄也有规定和要求,难免有不尽人意、不够完善的地方,少数同志暂时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也是正常的。但作为党多年培养的干部,思想和言行不完全属于个人,在人事调整问题上,必须服从大局,服从组织,开阔胸襟,学会谦让、学会包容,不要比职位高低、权力大小,而要比干事多少、贡献大小,要为能力强、作风实的同志走向重要岗位而鼓掌,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年轻干部进入领导班子而喝彩,为自己的“进退留转”而从容面对、坦然处之。

二要以健康的心境对待“进退留转”。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龙虬的赶超发展,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茬又一茬的干部为之努力、为之奋斗。干部的新老交替、班子的新陈代谢,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永无完结的历史进程。每一位干部都要正视这一自然规律,想一想我们也是接过前任的“接力棒”走上领导岗位的,不管现在职务、岗位、职责发生什么变化,都要心态平和、心境如水、心情愉快,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做到上不喜、下不悲、得不宠、失不惊。

(三)学习杨善洲精神,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杨善洲在位时是一名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退下来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离退休干部,真正做到了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杨善洲精神不仅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也为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从政、为官、干事、做人树立了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感到,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的要求,把焦点聚集在“自觉”上,在强化“自觉”上下功夫。首先,要在追根溯源、把握实质上求自觉。学习杨善洲必须学精神学根本,要自觉对照着杨善洲同志找差距,努力从他的人生轨迹中寻求精神动力,让他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质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其次,要在从我做起、率先垂范上求自觉。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我做起,率先垂范。第三,要在结合实际、务求实效上求自觉。学习杨善洲不能空对空,要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高标准严要求,既认认真真做好分管的工作,又扎扎实实做好身边服务人民群众的小事,确保学习活动收到实实在在成效。第四,要在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上求自觉。满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杨善洲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践行党的宗旨意识,几十年如一日,一以贯之,尽管难,但杨善洲做到了。我们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也要切忌刮风、“几分钟热度”,必须在自觉中一以贯之、持之以恒。

通过学习,自己如何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落实到实践中、落实到工作中、落实到群众中去,这是今后工作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觉得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创新问题。一是要创新思维。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为出发点来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依据。二是要及时更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增长、丰富和提高。不断地把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从现有的知识结构中调整出去,把先进的知识理念付诸新的实践,冲破束缚,突破陈规,用适应于社会发展要求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工作。三是要创新工作方法,提高领导能力。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提高全局观念,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全镇工作,为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2、顾全大局。坚持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避免盲目和急躁情绪。要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顾全大局、统筹兼顾。

3、求真务实。坚持求真务实,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把握群众思想的脉搏,以群众满意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接受群众的监督,符合群众要求的就坚持,不符合的就加以完善,加以纠正。在想问题、办事情上坚持从实际出发,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坚持办实事、求实效;坚持深入实际,察实情,讲实话,不虚报浮夸,不作表面文章。

4、联系群众。群众路线是为群众谋利益的一种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亲自动手,深入思考,真正的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在熟知民情,集中民智,体察民意,掌握全面、系统、可靠的材料的基础上,根据群众利益要求不断变化这一特点,认真了解基层的热点难点问题。立足于基层群众新的要求,着眼于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要,把握住他们的意愿,使自己的工作不仅得到党组织的认可,更要得到群众的认可。

5、勤廉履职。要自觉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党纪条规,注意领导干部的形象,努力做到勤政廉政。同时多深入调查研究,多深入基层,看群众最盼什么、最怨什么、最需要解决什么,以勤政换取知民情、顺民意,从而为自己的思考提供有力的基石。平时要加强学习,注重自我理论修养的提高,淡泊名利,筑牢拒腐防变的心理防线,常怀律已之心,严格要求自己,哪怕是小缺点、小问题也决不放过,诚恳听取批评,主动接受监督。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学习不主动,自觉性不高。往往以工作忙为借口,不能自觉主动抽时间静下心来学习,利用工作空闲和业余时间学习也比较少。经常是上级要求学什么就学什么,与工作关系密切的多学,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少学,常常是需要什么学什么,急用什么学什么,碰到材料才找依据、查资料。主要表现在理论学习不深入、不系统、不透彻,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只是从表面上学习,没有从更深层次上去学习、去研究、去理解、去感悟、去运用、去指导工作。

二是宗旨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对工作检查和抓落实的力度不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不够,有时有畏难情绪;经常是处于奉命行事,落实任务,上级安排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不能做到想领导之未想,超前思考、提前预测、及时准备;谋领导之所谋,深入调研,提供资料、当好参谋。尤其是遇到工作多、时间紧、任务重时,往往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疲于应付。工作的全局性、前瞻性、创新性不够。

三是领导水平、领导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工作的协调和配合上达不到最佳效果;在协调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办法还不够多。

三、整改措施

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决心加强学习,拓宽思路,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引导和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提高学习能力上下功夫,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提高工作能力上下功夫,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在提高工作落实能力上下功夫,进一步明确抓落实的标准、重点和程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坚持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为指导,立足本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困难和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分管工作,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解决基层反映强烈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坚持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为指导,形成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工作作风。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切实解决好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五篇: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资料

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李长春、习近平也作出指示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李长春指出,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十分感人,代表了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流,模范地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领导干部的楷模,要深入报道、大力宣传。

习近平强调,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要以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指导,进一步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决定,追授杨善洲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要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学习杨善洲同志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杨善洲同志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

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

二、第

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

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10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山林场。

杨善洲同志于2010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3岁。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之一

坚守信念绿染大亮山

记者 程三娟

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我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他们应道。啊?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他说。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的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著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场长董继军告诉我们:“林场现在承担着3个乡镇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2.5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和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任务。”

我们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老书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我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2006年到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发端于大亮山林场的植树造林热情还波及到了更广的范围:“这些年,感觉整个施甸县的植树造林热情都在上涨。”穿行在林海中,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地说。我们从林业部门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17.1%,2009年提高到了44.8%。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之二

穷尽一生书写为民情

记者 程三娟

采访期间,记者听说了一件事:杨善洲自1950年把妻子迎娶进门以后,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就再也没有时间去过妻子家。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他的岳母到姚关去赶街,看到一辆汽车从街上过时听人提到了女婿的名字,老人想上去和久未见面的女婿打个招呼,可一晃车子就直奔乡下去了。直到临终前,老人都没再见过自己的女婿杨善洲„„

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会“无情”和忘我到这种地步?从1955年任施甸区区委书记到1988年从保山地委书记岗位上退休,30多年的时间,他都在忙些什么?

与杨善洲谋面是在他的家中。老人穿着一件灰色的旧卡基布中山装,坐在一张枣红色的老式木沙发上。那一刻,让人感觉像是穿越时空,回到那久远的年代„„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

1965年的一天,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中年人出现在施甸县某人民公社,打听公社领导在哪里。接待的同志一看来了个老农,而领导正准备接待县委书记,就随口打发说领导不在。来人一听没作声,转身就去村子里面转悠了。过了约定好的时间,公社领导仍然没见到县委书记,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接待员把县委书记当成老农给打发走了。这位县委书记就是杨善洲。

做过9年石匠、工农干部出身的杨善洲,当了保山地委书记,依然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脸色黝黑,双手老茧,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受冤屈的人主持公道,自掏腰包给困难户力所能及的帮助,下乡不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自掏饭钱„„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给杨善洲担任秘书11年,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善洲时常和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那时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基层,每天天不亮,我们就出了地委大门,天黑之后才回来。地委开会都在晚上。”祝正光说,“书记一直认为,与农民 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总书记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去通知地委书记杨善洲,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插秧,裤腿挽到了膝盖上,猫着腰只顾忙碌,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杨书记是换了衣服才去见胡耀邦总书记的,可他和农民一起插秧的事还是传到了总书记的耳朵里。总书记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祝正光说。

在杨善洲眼中,人民的事马虎不得。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轻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立即将猪送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并要求将处理结果报告他本人。经过认真核查,事情很快真相大白,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事后,工作组专门派人当面向杨春兰道歉,并赔还所收的罚款。

“老书记12岁失去父亲,陪着母亲艰难度日,从小就深深地体味到身为一个农民的诸多难处。因此他处处从农民的角度去理解农民,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民’,并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官’,这使他与父老乡亲始终保持着一种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在杨善洲身边工作过8年的保山日报记者苏加祥这样解读这位“农民式”的地委书记。

“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

我们来到了施甸县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的老家。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较之于周围的院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他的老伴。在丈夫为了事业和理想顾不了家60多年的岁月里,这位叫张玉珍的老人默默地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杨老家现已是四世同堂,他的大女儿、孙子、重孙和老伴一起生活。2008年,孙子攒够钱新建盖了房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平凡而融洽。但是,在杨善洲常年顾不得回家的岁月里,这家人曾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在屋里居住。张玉珍没办法,专程跑去找杨善洲,叫他无论如何想办法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听了,久久无语,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雨,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确实没办法,他很穷,我们以后再也不能去给他添麻烦了,家里的日子我们先凑合着过吧。

1995年,杨善洲已经退休并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的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了一间房子。房子是盖起来了,但这5万元的债怎么还?张玉珍专门找到杨善洲:能不能凑点钱还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老伴问。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看着老伴无奈的神色,张玉珍只好又一次含着泪水回到老家,把刚刚盖起还没来得及住的房子卖了。

杨善洲的大女儿杨会菊向我们讲述了另一件更让人心酸的事。她3岁那年,一天深夜忽然高烧昏迷,奶奶和妈妈急得顶着暴雨爬山路连夜赶往施甸县城。山路崎岖不平,路过一个山崖的时候,奶奶因走路慌乱而失脚,身子往山崖下倾倒,母亲急忙伸手去拉奶奶,不料由于失去重心,3人一起掉下了山崖,挂在了一蓬枯藤上„„回忆起昔日的艰难,年近花甲的杨会菊含着泪水,轻轻地抚摸着母亲的手说:“父亲不容易,我妈更不容易啊!”

杨善洲的小女儿杨会芹回忆说:“我8岁时,第一次见到了父亲。当时因为奶奶病重,父亲赶回家来送药。母亲对我说,这是你爸爸,赶快叫啊,我却害怕地躲开了。”

杨善洲退休后,组织上安排他到昆明安度晚年,一家人欣喜万分,以为终于可以与在外忙了几十年的父亲共享天伦之乐了,不曾料想,他却一头扎进了家乡的荒山„„

“不行!我没这个权力”

一个老地委书记的妻子和家人怎么会在农村?从大柳水村出来后,这个疑问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是老书记自己不让办‘农转非’。”熟悉情况的人解释。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上级组织部门有个通知,地、师级干部,家在农村的妻子、母亲、不满16岁的子女可以转为城市户口。当时,杨善洲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将他家“农转非农业人口”的报告打上去时,他坚决要求撤销报告。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自己常年不在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的照顾也不给家人享受,杨善洲做过的类似事情数不胜数。

1982年盛夏的一天,保山地区中专生招考张榜处,有个18岁的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在榜上寻找了无数遍,还是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杨善洲过来拍拍自己小女儿杨会芹的肩头说:“别难过,明年再考。”“爸爸,要是明年还考不上你能给我安排个工作吗?”女儿可怜巴巴地问。杨善洲紧锁眉头,严肃地看着女儿:“不行!我没这个权力。”

1986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当即让乡民政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 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食退了回去。这一类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

隆阳区芒宽乡现在是保山市有名的小粒咖啡之乡,全乡的咖啡连片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可在30年前,这里的咖啡树只是零零星星。咖啡种植产业的长足发展是在杨善洲走进芒宽田间地头,鼓励群众大力发展咖啡种植之后发生的。1980年10月,杨善洲到了潞江坝的芒宽公社。他听说新光大队有位叫朱自祥的社员,种植咖啡成了出名的冒尖户,曾因种咖啡挨过批斗,便想让朱自祥带头发展咖啡种植。杨善洲踏进朱自祥的家园,摸着咖啡树说:“过去,我也没顶住‘左’的妖风„„我看这咖啡树是摇钱树。”

朱自祥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杨善洲又说:“你家6口人,光是咖啡这一项收入就是人均300多元,再加上其他经济收入,已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啦!好啊,你这个典型应该快快推广。”就在那一年,全国咖啡生产会议现场会在芒宽新光大队召开。从此,咖啡种植在芒宽得以迅速发展。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位84岁的老党员说。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之三

让农民在知识上翻身

记者 姜 洁

走上云南保山街头,随便打上一辆出租车,问司机:“您知道杨善洲吗?”

“怎么不知道,他是我们原来的老书记,退休以后去施甸种树,市里奖给他的钱都不要,捐了10万元给保山一中。我女儿就在保山一中读书,我是从学校的宣传栏里看到的!”

走进保山一中,宣传栏里的海报已经有点褪色:“2010年5月5日,原中共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向保山一中捐款10万元,用于资助高中部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旁边是瘦削矮小的老人手捧巨大捐款牌的照片。

身边飞快地跑过几个中学生,记者随口叫住一个名叫李佳璇的女孩:“你知道杨善洲吗?”

“知道呀,他是我们的老书记,种了好多树,还给我们学校捐了好多的钱!”清澈的眼眸中流露的是钦佩和仰慕。

施甸县原政协副主席计盈告诉记者,杨善洲捐资助学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事业:“过去,姚关陡坡村的孩子读书要到十几公里外的清平洞小学。孩子们夜里四五点钟就起床,带一包冷饭,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下午3点多又赶着回家,每次上学都要走四五个小时。特别是冬天,伸手不见五指的,一路摸黑到学校很危险,这个问题怎么办?1960年,我在施甸区姚关清平洞小学任校长,时任保山县委副书记的杨善洲专程找到我,研究解决陡坡村学生的入学难问题。我建议在村上办一所民办学校,他立马拍板同意,回到陡坡村后带头捐资,乡亲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建成了一所简陋的民办小学。”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实际教学中过分强调劳动教学,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成绩急剧下降,整个教育处于混乱之中。1963年,施甸县人民吃不饱,生活十分困难,在工作人员纷纷走出机关、大规模支农之时,杨善洲作出了一个决定:要求全县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重点,不参与支农活动。已经75岁高龄的保山农校退休教师线东华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那一幕,感慨地说:“杨书记这么重视教育,令我们非常感动。大家都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教好书、育好人,才对得起他的良苦用心!”

当时,许多贫困家庭都存在这样的思想:“我们连饭都吃不饱,还读什么书?”杨善洲却不这么认为。他从十分有限的财政中拿出经费设立了助学金,帮助贫困子女读书,每人每年补助2元,很多学生靠这笔助学金完成了学业。当年接受学校资助的学生,现在已是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了。一提到杨善洲,他们都满怀感动地说:“要不是老书记设立的助学金,我们的书早就读不下去了!”据统计,他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期间,施甸县的小学由191所增至1132所,教职工由420人增至1169人,毕业生由360人增至1123人。

上世纪60年代,施甸有80%的群众都是文盲。杨善洲打定主意:“要让农民在知识上翻身!”他积极创办半工半读的简易学校,还开办了16所农业学校,并大规模开展扫盲运动。他专门走到田间地头,向群众宣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激发群众的学习热情:“旧社会,只有富人家的子女才能读书。新社会,共产党让群众读书,就是为了掌握好枪杆子、印把子、钱柜子,真正当家作主。”许多参加过扫盲学习班的群众深有感触地说:“一开始,我连斗大的字也不认得。参加了扫盲班,学会写名字、查字典、读报和记简单账簿,收获不小呢!”据统计,共有1400名群众通过扫盲学习班脱盲。

时光荏苒,但杨善洲对教育的支持和关心却丝毫未减。2010年,当他决定把保山市委、市政府奖励给他的20万元奖金中的一半捐给保山一中时,消息震动了整个保山城。他把钱捐出来,让更多的孩子可以读上书、读好书;他把爱的种子撒向下一代,种下桃李收获一片芬芳。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之四

常算民心大账 记者 姜洁

关于杨善洲花路费结饭费的故事,一直在云南保山广泛流传。

那是1984年的夏天,杨善洲带着驾驶员和秘书苏加祥一起到龙陵下乡,晚上县委书记汪金耀在县委机关招待他们吃饭,吃的是一碗萝卜炖排骨、一碗蒜苗炒萝卜和一碗白菜。吃完饭,苏加祥去结账时,汪金耀说:“不用结了,我请客。”看到汪金耀一脸诚意,苏加祥就再没坚持。

第二天,三人坐车翻过高黎贡山,驱车60多公里,来到潞江坝的惠通桥。天气炎热,三人下车找水喝。杨善洲拿着杯子,顺口问道:“小苏,昨天的伙食费多少钱?”苏加祥说:“6块5毛钱。”

杨善洲从兜里掏出6块5毛钱给苏加祥。苏加祥说:“汪书记坚持要结账,所以我没付钱。”

杨善洲听了没吭声。过了一会儿,他对驾驶员说:“徐师傅,给小苏买张去龙陵的公共汽车票,让他回去把伙食费交了。”

天色已晚,苏加祥坐上回龙陵的车已经是晚上7点钟,到龙陵县城已经晚上10点了。他连夜找到了汪金耀,把6块5毛钱交到他手上。汪金耀拿着钱,感叹地说:“这个杨书记,做事情真是太顶真了,一分一毫都不能差!”

第二天中午,杨善洲见到了付账归来的苏加祥。“账结了吧?”苏加祥有点想不通地说:“结了。书记,伙食费才6块5毛钱,可来回的路费就花了22块钱,住宿又花了10块钱,是伙食费的好几倍,多不划算啊!”

杨善洲语重心长地说:“小苏,账不能这样算!我们下乡,这里吃一顿、那里吃一顿,擦擦嘴巴、拍拍屁股就走了,最后这些账还不是摊到老百姓的头上?这个风气千万不能开头啊!”

多次采访杨善洲先进事迹的云南日报社记者程三娟说起了杨善洲早年的一段经历。那是1952年,杨善洲在保山县六区(施甸)区委工作,任土改小组长。他在西南乡石头寨住了半年多,吃住在当地的安家和李家。就在回保山培训的头天晚上,杨善洲从衣服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一堆毛票递给老安:“安大爹,这是这个月的饭钱,1天两角,30天就是6块钱。”

老安从中拿出两角钱又递回给他:“杨组长,今天的饭钱就不收了,就当我们为你饯行。”

“这怎么行,党教导我们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杨善洲坚决推辞。

第二天一早送行时,老安递过来一个纸包。“这纸包里是两个煮熟的红薯,给你路上吃。”

半路,杨善洲掏出纸包,打开却发现红薯下面压了两张一角的钞票。

这两毛的饭钱一直让杨善洲惴惴不安。不久,杨善洲到保山培训期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主动向组织上汇报了这件事,组织上严厉批评了他,要他作检讨并送回这两毛钱的饭钱。培训结束后,杨善洲被调到了第五区席子公社(今甸阳沙坝脚村委会)工作。到席子公社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石头寨去给老安家送两毛钱的饭钱。

席子公社距离石头寨有近百里的山路。杨善洲一大早出发,赶到石头寨时已经是深夜。为了不打扰已经入睡的老安一家,他蜷缩在安家门口的草垛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杨组长!你咋个会在这睡觉?赶紧进家!”老安的惊呼让杨善洲醒了过来。杨善洲赶紧从包里拿出两毛钱:“这饭钱你们一定要收下,不然组织上就要处分我、开除我!”

因为担心杨善洲同志受处分、被开除,老安收下了这两毛钱。

从那以后,杨善洲一直坚持不欠群众一分钱,每当有人认为结饭钱是件小事的时候,他总是坚定地回答:“共产党的干部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当白吃干部,那样做会失掉民心!”

看上去付的是不起眼的几毛钱、几块钱的小账,守住的却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工作作风;看上去是微不足道的几件小事,却让杨善洲在群众心中树立起了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的高大形象。

上一篇:7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下一篇:爱国卫生工作方案2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