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影响评价

2022-07-11

第一篇:农业环境影响评价

2011 2012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对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范文

本文提示:带删除线的文字为今年大纲中删减掉的考点,红色

的文字为今年大纲新增加的内容.

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

技术人员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所必需的技术方法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和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中正确把握、运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工程分析

(一)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

(1)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

(2)熟悉工程选址可行性和总图布置合理性分析中需要关注

的主要环境问题;

(3)掌握物料平衡法、类比法及资料复用法的基本原理及计

算方法;

(4)掌握使用工艺流程图分析产污环节;

(5)掌握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及计算方法; (6)掌握水平衡图分析及水平衡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7)掌握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统计内容; (8)熟悉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二)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

(1)掌握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技术要点; (2)掌握分析项目组成、布置和工程特点的基本方法; (3)熟悉项目施工期、运行期主要生态影响途径的分析方法。

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1)熟悉自然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2)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法;

(3)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4)了解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5)掌握常规气象资料(温度、风速、风向玫瑰、主导风向)

的分析内容与应用。

(三)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不同类型污染源的调查方法;

(2)掌握不同水体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熟悉河流、湖泊常用环境水文特征及常用参数的调查方

法;

(4)了解河口、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动力学特征及相应的

调查方法;

(5)了解不利水文条件及其确定方法;

(6)熟悉单项水质参数法在水质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四)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熟悉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和常用参数; (2)熟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3)了解环境水文地质试验的用途; (4)熟悉欢迎水文地质问题调查的主要内容

(5)了解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的分析方法;

(6)熟悉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的方法

(7)熟悉污染物进入包气带、含水层的主要途径

(五)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1)掌握声环境质量评价量的含义及应用;

(2)掌握声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要求;

(3)熟悉工矿企业、铁路、公路等建设项目声环境现状调查

的方法及要点;

(4)掌握声环境现状评价的方法。

(六)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生态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 (2)熟悉陆生植被、生物量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4)熟悉陆生动物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5)了解水生生态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 (6熟悉"3S"技术在生态现状调查中的应用(10)生态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三.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1)熟悉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

(2)掌握评价因子筛选的方法。

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1)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 (2)了解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的应用;

(3)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参数的选取与应用;

(4)掌握估算模式计算点源和面源影响所需数据要求与应用

(5)了解使用AERMOD、ADMS模式系统计算点源影响所需的污

染源和气象数据;

(6)掌握建设项目对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影响的分析与应

用;

(7)掌握典型气象条件和长期气象条件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

响分析与应用;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熟悉水污染物在地表水体中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

程;

(2)掌握常用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稳态模式(一维、二维)

要求的基础资料及参数;

(3)熟悉多源叠加水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方法;

(4)了解湖泊、河口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式要求的基础资料及

参数;

(5)掌握河流水质预测模式参数的确定方法; (6)熟悉选择水质预测因子的基本方法; (7)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8)了解湖泊、河口、近海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护

(1)熟悉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应考虑的重点区域; (2)熟悉污染物在地下水含水层中的运移特征; (3)熟悉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4)了解地下水影响半径确定方法的适用条件;

(5)了解地下水量均衡法、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及其适用

条件;

(6)熟悉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方法;

(四)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o

(1)掌握噪声级相加与相减计算方法;

(2)熟悉实际声源近似为点声源的条件;

(3)掌握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

(4)熟悉线声源、面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

(5)熟悉噪声从室内向室外传播的计算方法;

(6)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7)了解户外声传播除几何发散衰减外的其他衰减计算;

(8)了解绘制等声级线图的技术要求。

(五)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1)熟悉常用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方法及应用; (2)熟悉常用的废水处理工艺及应用;

(3)熟悉提出I类建设项目场地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的

主要方法;

(4)熟悉提出II类建设项目场地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的

主要方法

(5)熟悉典型建设项目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 (6)熟悉常用的固体废物控制机处理处置方法; (7)熟悉生态防护与恢复措施及应用;

(六)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1)熟悉固体废物的分类;

(2)了解固体废物中污染物进入环境的方式及在环境中的迁

移转化;

(3)掌握采用焚烧、填埋等方式处置固体废物产生的主要环

境影响。

五、环境保护措施

(1)了解环境保护措施技术经济论证的内容和要求; (2)熟悉常用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方法及应用; (3)熟悉常用的废水处理工艺及应用;

(4)熟悉典型建设项目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 (5)熟悉常用的固体废物控制及处理处置方法; (6)熟悉生态防护与恢复措施及应用。

六、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一)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1)熟悉大气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在环境影响

评价中的运用;

(2)熟悉水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

法及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用。

(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析

(1)熟悉建设项目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途径;

(2)了解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

标的方法。

七、清洁生产

(1)掌握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2)熟悉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八、环境风险分析

(1)掌握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2)了解风险源项分析的方法:

(3)了解风险事故后果分析的方法;

(4)了解环境风险的防范措施要求。

九、环境影响的经济利益分析了解经济评价

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

(1)熟悉验收重点、范围及验收标准的确定;

(2)掌握验收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第二篇:环境影响评价

一、简介环境影响评价

1.1.环境问题与由来

1.2.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 1.4.中美环境影响评价比较

1.5.中国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发展与作用

1.6.环境影响评价的种类

1.7.何谓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1.8.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区别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2.1.法律

2.2.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2.政府部门规章

2.4.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

2.5.环境标准

2.6.环境保护国际公约

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写标准格式

1、总论

1.1 评价目的

1.2 编制依据

2.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

1.2.2 环境评价规范

1.2.3 建设项目有关资料

1.3 总体构思

1.4 评价原则与标准

1.4.1 评价原则

1.4.2 评价标准

1.5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确定

1.5.1 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1.5.2 营运期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1.5.3 评价因子的确定

1.6 评价等级

1.6.1 环境空气

1.6.2 地表水环境

1.6.3 声环境

1.6.4 风险评价

1.7 评价范围

1.8 评价工作重点

1.9 评价时段

1.10 保护目标及环境敏感点

1.10.1 环境保护目标

1.10.2 环境敏感点

2、项目所在地自然社会环境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地形、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气象

2.1.4 水文

2.1.5 自然资源

2.2 社会环境概况

2.2.1 社会经济概况

2.2.2 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

2.2.3 交通

2.2.4 能源

2.3 区域规划

2.1 城乡总体规划

2.2 城市总体规划 2.3 项目园区规划

2.4 项目工程依托设施概况

3、拟建项目概况

1 基本情况

2 建设内容 3 产品质量指标及原料理化性质

4 总平面布置及其合理性分析

5 主要原辅料及动力消耗

6 公用工程

6.1 给水

6.2 排水

6.3 供电、电讯及报警

6.4 供热

6.5 储运

7 主要生产设备

注:本章内容根据项目拟建工程不同需要进行调整

4、工程分析

4.1 生产工艺及污染因素分析

4.2 物料平衡分析

4.3 环境保护

4.4 项目运行污染物排放汇总

4.5 非正常工况排污及处置

5、清洁生产分析

5.1 清洁生产概述

5.2 本项目清洁生产分析

5.3 清洁生产的措施

5.4 小结

6、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6.1 环境对拟建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6.2 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筛选

6.3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筛选

6.4 评价因子确定(气、水、声、渣)

7、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3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4 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8、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 8.1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8.2 施工期的水环境影响分析

8.1 施工噪声的影响分析

8.1 施工固体废物的影响分析

9、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固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0、环境风险评价

10.1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10.2 风险识别

10.3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10.4 潜在的风险因素识别

10.5 风险类型

10.6 事故概率分析

10.7 事故发生对环境的影响

10.8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0.9 应急监测方案

10.10 应急预案体系

10.11 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11、 总量控制

11.1 总量控制因子

11.2 总量控制建议

12、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12.1 三废及噪声治理措施

12.2 环保投资估算

13、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1 概述

12 环境保护费用

13 环境保护效益

14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5 小结

14、环境管理与监测制度分析

14.1 环境管理

14.2 环境监测计划

15、产业政策符合性及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15.1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15.2 规划符合性分析

15.3 总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15.4 环境容量

15.5 环境风险

15.6 小结

16、结论与建议

16.1 建设项目内容

16.2 规划符合性分析

16.3 环境现状

16.4 清洁生产

16.5 拟建工程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情况

16.6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7 环境风险评价

16.8 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__.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建设单位委托环评单位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并经专家技术评审通过后,上报______环境保护局行政审批。

__.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工程分析,环境影响分析(水、气、声、固体废物及其它),清洁生产,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环境风险分析,结论与建议等。

__.环境影响及主要环保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备租赁公司利用废旧塑料年产____万m环保型建筑模板生产线项目产生的污染物有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项目废水主要为生产循环冷却水排水与少量生活污水,废水经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用于厂区绿化。项目废气主要为废塑料粉碎时产生的少量粉尘以及塑料造粒时产生的少量非甲烷烃类气体,对于塑料粉碎产生的粉尘采取袋式除尘措施,对于塑料造粒时产生的非甲烷烃采取集气外排的措施,采取这些措施后项目废气排放可达到环保要求。

项目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少量生活垃圾,送垃圾填埋场填埋。项目噪声主要来自塑料破碎机、造粒机等高噪声生产设备,通过选择低噪声设备、优化总平面布置、采取降噪措施等可达到环保要求。此外,采取绿化措施美化厂区环境。

__.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任何关心本项目建设的单位、组织和个人均可在公示期内按以上联系方式向环评单位索取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__.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为本工程附近的居民、单位、相关主管部门以及对本项目关心的公众、社会团体。本次公示主要征求公众对本项目的了解程度,公众关于建设项目对所在区域环境影响的看法,项目对当地经济的影响,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对公众的主要影响,公众从环保角度对项目的态度和关注程度,以及公众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____.公众参与的方式:如有意见可采用上述联系方式进行反映,也可以直接到项目建设单位或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直接反映。

第三篇: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以及竣工验收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则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文字表现形式。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特点为:第一,以法律强制作用保障“预防为主”政策的执行,与“三同时”制度连结在一起成为控制新污染的主要制度。第二,纳入了基本建设程序,在建设程序上保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三,建设单位、评价单位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体职责权限比较明确,操作性强。第四,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简化管理程序。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可以只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登记表。第五,实用性强。可对优化选址布局、工程设计、防治措施、生产管理与环境管理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决策依据。第六,实行评价资格审核认定制。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取得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按照资格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范围,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对评价结果负责。

2.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规定

《中国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有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在申领许可证前编制环境影响文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批准,有关部门不得颁发许可证”。这一规定明确指出了核技术应用单位在申领许可证前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一致。

核技术应用单位应委托有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进行建设项目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文件完成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从事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应用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和格式》、《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

准》以及有关的大气、水等环境评价技术导则进行核技术应用环境影响评价。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规定:

(1)申请领取许可证的辐射工作单位从事下列活动的,应当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A.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的除外);

B.使用Ⅰ类放射源的(医疗使用的除外);

C.销售(含建造)、使用Ⅰ类射线装置的。

(2)申请领取许可证的辐射工作单位从事下列活动的,应当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A.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的;

B.销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放射源的;

C.医疗使用Ⅰ类放射源的;

D.使用Ⅱ类、Ⅲ类、Ⅳ类放射源的;

E.生产、销售、使用Ⅱ类射线装置的。

(3)申请领取许可证的辐射工作单位从事下列活动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A.销售、使用Ⅴ类放射源的;

B.生产、销售、使用Ⅲ类射线装置的。

(4)转让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活动不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3.“三同时”制度

环境保护的“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项目或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或使用的制度,简称“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为我国首创。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一起,成为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控制新污染产生的非常有效的法律制度。是“预防为主”政策的具体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同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具有较强的法律强制力,所有适用对象都必须必须遵守,如若违反,不论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后果,都要受到法律制裁。第二,环境管理紧密结合基本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三个程序,并提出了时间要求。

对于核技术应用项目的“三同时”,《中国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是这样规定的,“新建、改建、扩建放射性工作场所的放射性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也就是说对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销售、使用、贮存的场所和射线装置的生产、销售、使用、贮存的场所,在其新建、改建或扩建时,场所的辐射监测、辐射屏蔽以及按规定对生产的放射性废物的收集、包装、贮存的设施设备,包括放射工作场所入口控制设备、安全连锁装置、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等均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三同时”分为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三个管理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a.项目建议书阶段: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审查建设项目选址及环境影响简要说明,出具建设项目选址及立项环保受理意见; b.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提出环境污染防治对策、措施;

c.初步设计阶段:审查环境保护篇章,审查环评审批意见和所确定的各项环保措施、环保设施投资概算落实情况。对环境影响大、处理技术难度高的污染项目,进行环保治理设计方案专项审查。

d.施工到试生产前阶段:检查环保设施建设进度和环保资金使用情况,批复建设单位申请试生产报告。

e.竣工验收阶段:检查环保设施运行结果,提出竣工环保验收审批意见。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竣工环保验收申请(特殊情况,经批准同意,验收时间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分期投入生产或使用的建设项目,应办理相应分期环保验收手续。

4.竣工验收制度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指建设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规定,依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调查结果,并通过现场检查等手段,考核该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活动。

竣工验收是监督落实环境保护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投产或者使用,以及落实其他需配套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制度。

A.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范围

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包括为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所建成或配备的工程、设备、装置和监测手段,各项生态保护设施;(2)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和有关项目设计文件规定应采取的其他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生产或者运行。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建设项目试生产前,建设单位应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试生产申请。对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非核设施建设项目,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理其试生产申请,并将其审查决定报送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B.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申请

核技术应用项目的竣工验收主要是放射性防护设施的验收。建设单位在项目投入运行前应向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

建设单位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应提交以下验收材料:

a.对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并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或调查报告; b.对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表,并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表或调查表; c.对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

环境保护监测报告(表)由建设单位委托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站或辐射环境监测站编制。

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由建设单位委托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站或环境放射性监测站,或者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编制。承担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不得同时承担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的编制工作。承担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者验收调查工作的单位,对验收监测或验收调查结论负责。

C.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执行

a.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自收到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验收。

b.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应组织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等成立验收组(或验收委员会)。验收组(或验收委员会)应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及其他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现场检查和审议,提出验收意见。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报告(表)的编制单位应当参与验收。

c.对填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经过核查后,可直接在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上签署验收意见,作出批准决定。

d.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表或者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未经批准的建设项目,不得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e.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按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分期进行环境保护验收。

f.国家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实行公告制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

g.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6月底前和12月底前,将其前半年完成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有关材料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h.违反《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环保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的,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对建设单位处以罚款、责令停产等处罚。

i.从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验收调查工作的单位,在验收监测或验收调查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中徇私舞弊,滥用职

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j.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申请报告、申请表、登记卡以及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的内容和格式,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D.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条件

a.建设前期环境保护审查、审批手续完备,技术资料与环境保护档案资料齐全;

b.环境保护设施及其他措施等已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建成或者落实,环境保护设施经负荷试车检测合格,其防治污染能力适应主体工程的需要;

c.环境保护设施安装质量符合国家和有关部门颁发的专业工程验收规范、规程和检验评定标准;

d.具备环境保护设施正常运转的条件,包括:经培训合格的操作人员、健全的岗位操作规程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原料、动力供应落实,符合交付使用的其他要求;

e.污染物排放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和设计文件中提出的标准及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f.各项生态保护措施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规定的要求落实,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受到破坏并可恢复的环境已按规定采取了恢复措施;

g.环境监测项目、点位、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有关规定的要求;

h.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提出需对环境保护敏感点进行环境影响验证,对清洁生产进行指标考核,对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工程环境监理的,已按规定要求完成;

i.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要求建设单位采取措施削减其他设施污染物排放,或要求建设项目所在地地方政府或者有关部门采取“区域削减”措施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其相应措施得到落实。

责任编辑:jcj

第四篇:环境影响评价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

3、直接影响: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对人类社会或其他环境的直接作用,而这种作用诱发的其他后续结果则为间接影响。

4、累积影响: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时,因影响的增加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

5、可恢复影响:指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某特性改变或某价值丧失后可逐渐恢复到以前面貌的影响。

6、不可恢复影响:指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某特性改变或某价值丧失后不可恢复到以前面貌的影响。

7、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8、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他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执行各项环境法规的基本依据。

9、环境质量标准: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10、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特点和社会、技术、经济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和产生的有害因素的允许的限制或排放量。

11、环境影响识别:是要找出所有受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12、类比法:工程分析法中,是指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分析。

13、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这种过程叫水体自净。

14、水体污染: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可使水的感官性状(色、嗅、味、透明度等)、物理化学性质(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放射性、有机和无机物质组分等)、水生物组成(种类、数量、形态和品质等),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15、等效连续A声级:即考虑了某一段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A声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适用于不稳定、不连续的噪声。

16、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17、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并以此进行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物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

18、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化的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即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

19、生态影响评价: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20、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生物与非生物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

21、生态演替:是指在某个地段上,随着时间的改变,一个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会被另一个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所取代,最终建立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或进入顶级稳态状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这种改变过程。

22、替代方案:替代方案主要指开发项目的规模,选址的替代方案,也包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方案比较,这种替代方案原则上应达到与元拟建项目或方案同样的目的和效益,并在评价工作中应描述替代项目或方案的优点和缺点。

23、生命周期评价(LCA):是指对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采掘到原材料生产、产品制造、产品使用、以及产品用后处理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

24、累积影响评价(CIA):是指对累积影响的生产,发展过程进行系统地识别和评价,并提出适当的预防或减缓措施的过程。

25、环境风险评价(ERA):广义上是指人类的各种开发行动所引起的或面临的危害(包括自然灾害)对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等所造成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狭义地指对有毒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进行概率估计,并提出减小环境风险的方案和对策。

二、简答题

1、环境影响报告书包涵的内容?

答:(1)建设项目概况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状况

(3)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

(4)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5)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2、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答:(1)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2)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

(3)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 (4)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3、环境标准的作用?

答:①环境标准是制定环境规划和计划的主要依据

②环境标准是环境评价的准绳

③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④环境标准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4、环境标准体系?

答:①环境质量标准 ②污染物排放标准 ③环境基础标准 ④环境方法标准 ⑤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⑥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⑦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包括地表水、大气、噪声、生态环境)?

答:(1)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分三个阶段

工作等级范围确定- 评价大纲- 现状调查评价 - 预测 - 报告书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

第二阶段是正式工作阶段,主要工作是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评价环境影响。

第三阶段报告书编写阶段,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各种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包括了解工程设计、现场踏勘,了解环境法规和标准的的规定,确定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在这阶段还要做些环境现状调查和工程方面的工作。

第二阶段是评价工作的重头,详细开展水环境现状调查和监测,做仔细的工程分析,再次基础上评价水环境现状。

第三阶段根据水环境排放源特征,选择或建立和验证水质模型,预测拟议行动对对水体的污染影响,并对影响的意义及其重大性做出评价,并研究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阶段是提出污染防治和水体保护对策,总结工作成果,完成报告书,为项目监测和事后评价做准备。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 ①弄清建设项目概况,进行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因素分析,获得有关源参数资料, 对源进行排放评价。

②大气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取得本底浓度值,对评价区的环境现状进行评价 ③评价区地形和气象资料的收集和观测。

④评价区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选择合适的参数与模式 ⑤评价区污染浓度预测,将本底浓度值遇影响浓度值叠加,得到浓度分布预测值,绘制环境质量变化图。

⑥确定评价标准,评价预测结果,做出结论,提出预防和改善大气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4)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

第一阶段开展现场踏勘,了解环境法规和标准的的规定,确定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

第二阶段是开展工程分析、收集资料,现场监测调查噪声的基线水平及噪声源的数量、各声源噪声级与发声持续时间、声源空间位置等。

第三阶段是预测噪声对敏感点人群的影响,对影响的意义和重大性做出评价,并提出消减影响的相应对策。

第四阶段是编写环境影响的专题报告。

(5)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 ①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②现状调查与评价 ③影响预测与评价

④减缓措施和替代方案

6、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依据? 答:①建设项目的工程要点

②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③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

7、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答:①地理位置

②地貌地质、土壤情况、水系分布和水文状况、气候与气象

③矿藏、森林、草原、水产、野生动植物、农产品、动物产品等情况

④大气、水、土壤等的环境质量现状

⑤环境功能情况及重要的政治文化设施

⑥社会经济状况

⑦人群健康状况和地方病情况

⑧其他环境污染和现状破坏的资料

8、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要点? 答:①总论

②建设项目概况

③环境现状(背景)调查 ④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⑥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⑦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⑧结论与建议

⑨附件、附图 及参考文献

9、环境影响识别的基础内容? 答:①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②环境影响程度识别 ③环境影响对象识别 ④环境影响方式识别

10、环境影响的预测方法?

答:①数学模式法 ②物理模拟预测方法

③对比法和类比法 ④专业判断法(主观方法)

11、完全混合模式的使用条件? 答:①中小型河流

②废水进入水体后快速均匀混合 ③持久性污染物(守恒)

④河流与污水流量比例大于10—20 ⑤不考虑混合距离

12、S—P模型的基本假设:恒定状态下,需氧有机物的衰减规律(P73) 答:①河流中的BOD的衰减和溶解氧的复氧都是一级反应。

②反应速度是定常的。

③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衰减引起的,而河流中的溶解氧来源是大气复氧。

13、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P89) 答:①拟建项目排放的废水量 ②废水组分复杂程度 ③受纳水体的规模

④受纳水体的水质要求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级,不同级别的评价工作要求不同,一级评价项目要求最高,二级次之,三级较低。

14、地表水环境影响识别中评价因子筛选要考虑几个方面:(P92)

答:①城市和各工业部门通常排放的水污染物;

②按等标排放量Pi值大小排序,选择排位在前的因子,但对那些毒害性大、持久性的污染物如重金属、苯并[α]芘等应慎重研究再决定取舍;

③在受项目影响的水体中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或已无负荷容量的污染物;

④经环境调查已经超标或接近超标的污染物; ⑤地方环保部门要求预测的敏感污染物。

15、地表水环境预测的条件?(P95)

答:⑴预测范围:由于地表水水文条件的特点,其预测范围与已确定的评价范围一致。

⑵预测点的确定: ⑶预测时期:地表水预测时期分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三个时期。一般说,枯水期河流自净能力为最小,平水期居中,丰水期自净能力最大。对

一、二级评价项目应预测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的两个时期环境影响。三级评价或评价时间较短的二级评价可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期的环境影响。 ⑷预测阶段:一般分建设过程、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所有拟建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对地表水体的影响。

16、预测点如何确定?

答:①已确定的敏感点;

②环境现状监测点,以利于进行对照; ③水文条件和水质突变处的上下游,水源地,重要水工建筑物及水文站附近; ④在河流混合过程段选择几个代表性断面; ⑤排污口下游可能出现超标的点位附近。

17、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的消减措施有哪些?(P99)

答:①对拟建项目实施清洁生产、预防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最根本的措施;其次是就项目内部和收纳水体的污染控制方案的改进提出有效的建议。

②推行节约用水和废水再用,减少新鲜水用量;结合项目特点,对排放的废水采用适宜的处理措施。

③在项目建设期因清理场地和基坑开挖、堆土造成的裸土层应就地建雨水拦蓄池和种植速生植被,减少沉积物进入地表水体。

④施用农用化学品的项目,可通过安排好化学品施用时间、施用率、施用范围和流失到水体的途径等方面想办法,将土壤侵蚀和进入水体的化学品减至最少。

⑤应采取生物、化学、管理、文化和机械手段一体的综合方法。

⑥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人工湿地控制非点源污染(包括营养物、农药和沉积物污染等)。人工湿地必须精心设计,污染负荷与处理能力应匹配。 ⑦在地表水污染负荷总量控制的流域,通过排污交易保持排污总量不增长。

18、高斯模式的条件?(P111)

答:假设条件:①在均匀、定常的湍流大气中污染物浓度满足正态分布;

②在整个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 ③湍流场定常、均匀的; ④源强是均匀的、连续的;

⑤在污染物扩散过程中,污染物的质量是守恒的。

适用条件:①下垫面均匀平坦

②气流稳定的小尺度扩散问题

19、高斯扩散公式5-1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P111) 答:所有连续点源公式,包括应用于各种特殊条件下的变形公式,仅适合于连续排放扩散物质且源强恒定的源。 当有风时(μ≧1.5m/s),可采用烟流扩散公式。设地面为全反射体:

2yc(x,y,z)exp22yz2yQexp(zHe)2(zHe)2exp2222zz(5-1) 式中:c(x,y,z)——下风向某点(x,y,z)处得空气污染物浓度,mg/m3; X——下风向距离,m;

Y——横风向距离,m; Z——距地面高度,m;

Q——气载污染物源强,即释放率,mg/s;

μ——排气筒出口处得平均风速,m/s;

y,z——分别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扩散参数,它们是下风距离x及大气稳定度的函数;

He——有效排放高度,m。 20、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方法(P139)

答:①网格布点法:适用于监测污染源分布分散(面源为主)的情况;

②同心圆多方位布点法:适用于孤立源所在地风向多变的情况; ③扇形布点法:适用于评价区域内风向变化不大的情况; ④配对布点法:也叫平行布点法。适用于线污染源的情况; ⑤功能区布点法:适用于了解污染物对不同功能区的影响。

此外,通常应在关心点、敏感点(如居民集中区、风景区、文物点、医院、院校等)以及下风向距离最近的村庄布置取样点,往往还需要在上风向(即最小风向)适当位置设置对照点。

21、大气污染源调查中,点源调查统计的内容:(P135)

答:①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及分布平面图;

②排气筒高度(m)及出口内径(m); ③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 ④烟气出口速度(m/s);

⑤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 t/h或kg/h); ⑥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

⑦排放工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排放时间、时数和可能出现的频率。

22、噪声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答:①按投资额划分拟建项目规模(大、中、小型建设项目)

②噪声源种类及数量

③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

④受拟建项目噪声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

23、噪声防治对策?

答:<1>从噪声源上降低噪声:①改进机械设计以降低噪声

②改革工艺和操作方法以降低噪声 ③维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 ④建设项目应避开或远离声敏感点

<2>从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①采用“闹静分离”和“合理布局”的设

计原则

②利用地然地形物(隔声屏障)降低噪声

③合理布局噪声敏感区中的建筑物功能,

合理调整建筑物平面布局。

④采用声学控制措施。

<3>通过评价提出的各项噪声防治对策,必须符合针对性具体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原则。

24、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答: ①从投资分析目标的可达性

②从环境管理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提高论述目标的可达性 ③从污染负荷消减的可行性论述环境目标的可达性

25、确定环境目标时应考虑的问题?

答:①选择恰当的环境保护目标要考虑规划区域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

②选择环境目标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③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④考虑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

⑤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同步协调。

26、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

答:包括对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 (1) 自然环境状况的调查:

①自然环境基本特征调查

②图件收集和编制 A、地形图

B、基础图件 C、卫片

(2)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①社会结构情况调查

②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

③移民问题的调查 ④自然资源量的调查

27、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和替代方案?

<1>制定减缓措施的原则:制定生态影响减缓措施时要遵守如下原则: ①凡涉及大珍惜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类生态因子发生不可逆影响时,必须制定补偿措施加以保护

②凡涉及到尽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必须制定补偿措施加以保护

③对于再生周期较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定补偿措施。 ④对于普遍存在的再生周期短的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条件没有发生逆转时,不必制定补偿措施。

⑤需制定区域的绿化规划。

<2>实施减缓措施的途径:从生态环境的特点极其保护要求考虑,主要采取的保护途径有:保护、恢复、补偿和建设。

<3>替代方案:替代方案主要指开发项目的规模,选址的替代方案,也包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方案比较,这种替代方案原则上应达到与元拟建项目或方案同样的目的和效益,并在评价工作中应描述替代项目或方案的优点和缺点。

第五篇: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中国水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

环科101胡志坚2010013411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根据一个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而进行的识别、预测和评价的过程。虽然我国目前建立了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还存在诸多不足,其中重要的是大量专家和政治动机的缺乏。我们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策略来减少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不足,提高它的有效性。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理念和战略环境评价相结合,并且在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进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从而真正做到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环境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改进策略

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水是生物体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是一切生命生存的必要资源支撑,在生命演化和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中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人类自古就开始对水产生了认识,在东西方古代朴素的物质观中都把水视为一种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在人类文明中,我们对于水兼有的哺育与毁灭能力、不可捉摸的性情,萌发出了复杂的感情,产生了水崇拜,并赋予水以神的灵性,祈祷她能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安宁、丰收和幸福。

水环境在地球上处于不断循环的动态平衡之中,是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受人类干扰和破坏最严重的领域,如今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在我国,人们通7常所说的地表水环境并不包括海洋水,属于狭义的地表水概念。主要指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和沼泽水,并把大气降水视为地表水体的主要补给源。其中地表河流水承载了相当大一部分社会生产生活发展压力。我国大小河流总长度约为42万km,径流总量达27115亿m3,占世界径流量的5.8%,河流数量虽然多,但地区分布不均,全国径流总量的96%都集中在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内陆流域仅占4%,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且现今地表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江河流量减少,地表水体污染。

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08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显示:全国地表水746个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47.7%,劣Ⅴ类水质比例为23.1%,且部分水体水质仍呈下降趋势,珠江、长江总体水质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及水库中,呈富营养状态的占46.2%。以水质总体较好的长江为例,干流城市若干江段、支流和湖泊已出现较为严重的污染状况,长江源头支流之一的楚玛尔河段出现断流;内陆湖和淡水支流伤痕累累――云贵高原最大湖泊滇池,作为昆明唯一的纳污水体,水质自20世纪90年代后明显下降;太湖蓝藻暴发,无锡市民守着太湖没水喝。种种迹象表明:水污染不仅已经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商农业用水,而且威胁到满足人类的最基本需求――饮用,加强地表水环境质量的保护和改善已经刻不容缓。

我国的环境监测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但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发展滞后、缓慢。新世纪以来,由于掠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不断发生,对饮用水安全已经构成了很大威胁,随着《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签订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及对人体健康、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价逐渐上升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于2002年由原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该标准共设置指标109项,涵盖了地表水中的有机、无机污染物和生物指标。近十年来,全国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水平和技术方法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推动环境监测评价水平的现代化,是环境工作战线同行们面临的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目前,地表水资源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水质问题,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开展地表水环境工作的基础,其整体水平对于反映我国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实施流域污染防治以及环境管理部分制定相关决策具有关键性作用。

<一> 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划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T2.3-93)根据拟建项目排放的废水量、废水组分复杂程度、废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和衰减变化特点及受纳水体规模和类别,将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级。不同级别的评价工作要求不同,一级评价项目要求最高,二级次之,三级最低。

<二> 水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标准

河流、湖泊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标准。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控制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制定的。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江、河、湖泊、水库等。它将水域功能按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五类。

(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对于GHZBI-1999中未规定的污染物,应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地面水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要求执行。如果该标准也没有,则经过论证后可采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标准或国外标准。

(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它是控制水污染,保护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和海洋等地表水以及地下水水质的良好状态,保证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发展而制定。本标准适用于现有单位水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1. 环境影响评价取得的成绩

(1)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中国对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经相对成熟,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已经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和接受,在执行方面已基本 没有障碍。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效地杜绝了设 备工艺落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项目的上马。 例如,“十五”期间,环境保护部共审批火电

项目562 个,通过“以新带老”措施,削减SO:309.1万t,削减烟 尘383.2万t,分别占2OO4年全国工业相应污染物排放 量的13.7%和

43.2%。20O6年,建设单位共报批项 目820个,环境保护部对不符合条件的56个项目不予 受理,对163个项目做出不予批准或缓批的决定,总投 资额高达7 746亿元。对于同意建设的项目,通过环境 影响评价,进一步加强了环境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地减 轻了环境影响。

(2)规划环评取得明显进展 目前,规划环评在中国还处于探索和积累经验 阶段,环境保护部拟在两年内完成四批国家规划环 评试点工作。内蒙古、大连、武汉等地作为全国试点 单位,已经先后开展了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 划、城市规划等的环评工作,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议。经过大力宣传,全国已 有二十多个省市先后出台了规划环评地方性法规;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也已经完成编写,于2006 年上报国务院进行审议,可望在2008年正式颁布实 施;届时,规划环评的法律地位将大大提高,介入国 家宏观决策的作用将明显增强。

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1)规划环评滞后

长期以来,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建设项目,并未涉及立法、政策和规划层次。无 数经验证明,政策和规划失误带来的环境破坏要远 远超过建设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 价法》虽然首次引入了规划环评,并对开展规划环 评的范围作了明确规定,但至今仍受到一些部门的 抵制,没有广泛开展,规划和规划审批部门不按法律 要求办事的情况屡见不鲜。即使是开展了规划环评 的行业和区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困难。对于立法和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受各种条件的限 制,目前还很难纳入法律程序。

(2)不充分的专业机构和人员

我国没有大量经验丰富的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专业人士。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常是被大学和研究机构承包的。专业顾问不能被利用来帮助进行这类工作,而且外国环境顾问也只有在一个项目得到像世界银行这类的发展机构赞助时,才被咨询。

(3)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在国外,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 对于投资决策往往会产生明显影响。尽管中国早已 将公众参与纳人了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并且环境保 护部还专门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 法》来规范这一行为;但从目前来看,公众参与在很 大程度上仍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主要 原因有四个,第一,中国缺乏强有力的、独立于政府 的民间环保组织来参与环保博弈;其次,政府对于许多事务具有主导权,公众缺乏参与热情;第三,直接受建设项目影响的公众往往素质不高,对环境影响理解不深,更难提出合理的建议;第四,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不畅,且缺乏有效的参与途径 。

(4)监管环节薄弱

“重审批、轻监管”,以及执法不严,一直是环境管理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许多建设单位委托环评单位编制环评文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取得环保主管部门的批文,为建设项目上马扫清障碍,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漠不关心,甚至根本不清楚。在地方政府握有投资主导权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有的环保部门甚至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厂址选择明显错误的项目也予以审批。目前,全国大部分省级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只有70%左右,地市级只有40%左右。在2000年一2005年间经过环保部审批,目前已建成的802个项目中,未经环保验收擅自投运和久拖不验项目就有90个,占总建成项目数的11.2%。在地方审批的项目中,未经验收即投产运行或没有很好落实“三同时”要求的项目更为普遍。

<三> 中国环境影晌评价工作的展望及改进策略

(1)明确环境管理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中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却是发达国家的8至9倍 ,而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环境压力与13俱增,长期下去将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通过环评从源头上来实现污染物减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在GDP年均增长7.5%的同时,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必须实现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十一五”期间,国务院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主要电力集团签订二氧化硫 量削减目标责任书,使环评有了更加明确的依据。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口号,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评价也将逐步淡化经济增长因素。这一管理思路的变化,将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生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在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投资体制下,对于环评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

(2)加强立法

目前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制定了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我国虽然已经开始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但在立法层次上偏低。鉴于我国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现状,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特别是制定一部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已刻不容缓。环境影响评价法作为国家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最高立法,它应当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系统、完整、明确的规定。如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目的、适用对象、内容、审批程序、评价单位、公众参与、法律责任等做出规定。如果这些法定的标准不能清楚地获得并且得到实施,那么环境影响评价的可信性很容易失去。值得注意的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不切实际的环境标准通常是不可行的,他们的规章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不起作用。

(3)加强监督管理。保证环保措施落实

执法人员力量不足、能力不够、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等原因,是造成许多项目环保措施不能严格落实的主要原因。监管力度不够,客观上容易导致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弄虚作假,随意更改环保设施,影响该项制度的严肃性。因此,环保部门应尽快建立完善的项目环境管理档案制度和项目跟踪管理信息系统,对建设项目实施从环评审批到建成投产全过程跟踪管理。

通过多种方式,动态掌握项目建设进展和环保措施落实情况,使“三同时”和验收管理做到及时、主动。只有这样,才能反过来杜绝建设单位在环保审批和环保设施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侥幸心理,真正促进环保措施的严格落实。

(3)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提高环评质量

队伍能力建设,是提高环评质量的保证。为此,环境保护部近年来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并于2005年二季度举行了首次考试,从业人员考试合格并按专业类别登记后,可以以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名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对其承担的环评文件负责。根据职业资格制度的规定.凡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和环境保护验收的单位,均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该制度实施后,在全国环评领域掀起了学习、培训和人员重组的热潮,环评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今后,管理部门还应严格环评文件的审查,加强对环评机构的日常考核,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环评机构,及时表彰,形成不断学习提高的良好行业氛 围,切实促进此项事业的发展。 结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虽然我国目前建立了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还存在诸多不足,其中重要的是大量专家和政治动机的缺乏。我们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策略来减少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不足,提高它的有效性。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理念和战略环境评价相结合,并且在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进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从而真正做到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叨.环境科学文摘,2008

[2]雪抱尘.结合环境监测实际.传授环境监测技术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O4

[3]孙燕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环境管理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4]周涛.论环境管理启动环境监测.陕西环境.

[5]汪劲.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尚金城,包存宽.战略环境评价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王玉梅,尚金城.战略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和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

[8]段小平,李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科学,2004

[9]王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J].城市规划学刊,2006

[10]胡序威.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变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6

上一篇:那一晚林徽因赏析下一篇:农业机械化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