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文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样本来源,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3-2009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做出了思考和建议,以对后续研究有所启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中小学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中小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1:

四川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当前国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观念越来越淡薄,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开展得十分困难。由于受地理环境、师资力量、教育观念和教育基础设施的影响,各个学校基本不大重视素质教育,特别是书法教育这一中国的国粹。教育部于2001年8月下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到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应该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字能力,那么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就应该开设书法课,而不是在语文课当中开设写字课。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对此,据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和查阅的资料发现,在四川农村中小学当中,开设书法课所占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五。所以,四川的农村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不容乐观。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现状;传统文化;教学

一、发展四川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义

首先、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四川省地处我国大西南,经济文化发展在全国相对落后。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条件更为艰苦。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也很大,所以受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和资源分配,农村的教育也相应落后。如果把四川农村地区的书法教育提高起来,所起到的作用将是无法估量的。因为农村中小学学生人口基数大,发展好了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也就促进了教育均衡的发展,为提高整个国民的综合素质起到示范作用,也符合教育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

其次、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涉及的方面很广,如文字、语言、历史、美学等。并以不同形式(如历代经典碑帖、文人字画、摩崖碑刻等)表现了书法的艺术美感、线条的流畅美、运笔的轻重缓急的节奏美、形体互相穿插、挪让之美。内容的情感美和心灵的意境美。同时,书法对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力开发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起居习惯、个性人格的培养都起到重要作用。据研究发现、长期坚持书法练习的老年人比没练过的老年人患病的几率要小很多,可见书法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它关系到整个国民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能使人平心静气,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在四川农村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对于促进学生们的整体素质关系密切,意义重大。

二、四川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学校领导和大部分教师单纯重视文化成绩,忽视了书法教育的艺术价值

如果说要想搞好一门学科,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关系到这一学科发展成败的关键。当前中国的教育行政化太严重,一把手权利过大,缺乏民主。一个学校的教师都是按照学校领导的指示而工作,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往往就是语文,数学这两门科目的成绩比拼。单位领导如果综合素质不高,对素质教育重视不够,那么这个学校,地区就会单纯的走应试教育。有极少数开明的校长,会响应教育部门提倡的素质教育号召,在学校开设书法课,但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说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部分教师的抵触以及课程设置)等,而难以实施,就算试行也大多流于形式,应付检查而已、

2.2教育功利化观念严重

调查发现,四川广大农村地区开设书法课所占比例不到百分之五。而在这百分之五的学校当中,开设书法课的原因大多也是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打着什么“书法特色教育学校”的旗帜,谋取个人政绩利益,“教育功利化”现象十分严重。部分学校不顾实际情况,花费大量资金所打造的“书法特色校”大多只停留在表面,造假现象严重,根本没有把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落到实处,一味迎合领导,有检查就做做样子,等检查结束,又回到最初。及时在学校各个班级中开设了书法课,也大多被其他老师占用或者自由做作业,书法课只是课表中有,却从未给学生真正上过书法课。所以,农村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发展前景堪忧。

三、四川省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各级部门也认识到了在学校开设书法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也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课题。现今,在教育部门的重视下,书法教育重回课堂,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开始。为此,我们对四川农村中小学怎么去开展书法教学,形成一些构想。

3.1突破应试教育的限制,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农村中小学当中,书法教育和其它音、体、美等科目一样,大家都是表面重视,实际上做得不多,为什么呢?因为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注重语、数、外,学校和大部分老师只注重文化成绩,认为书法和其它副科一样都是可有可无的科目。这样要想真正开展书法教育是很难做到的。对此,我们就必须转变价值观念,本着一切从学生的利益着想,而不是为了教师,校长的利益。家长,社会也要改变这种观念,配合学校开展教学。在中国这种教育大背景下,教育部门要做好表率,加大宣传,把政策落到实处,设立有效的监督、评价体制来促进书法教育的开展,实施,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开展。加大对校长,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校长价值观念的转变。相信只要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认真落实政策,脚踏实地的做好书法教育工作不会太难。

3.2深化课程改革,开展乡村少年宫

目前四川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课表中安排的大多数是语、数、外。音、体、美等课程安排得很少,大多数只有一节,书法课基本没有。为此,学校可以一周至少安排一节书法课,提供专门的书法教室来开展书法教学。各中小学校还可以建设乡村少年宫,从学生角度出发,合理安排课程,保证学生在学习完文化课之后,可以至少每周一次去体验少年宫活动,而书法教育是其中的重点科目。开展乡村少年宫不仅不会耽搁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为学生在学习完文化课程之后,参加少年宫活动会得到放松,调节身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书法还会促进学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美好品质。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各种舞台展示师生才艺

书法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书法教学不仅仅只依靠语文。美术教师。全校都要人人参与,让学校对书法有专长的教师起到带头作用,定期培训教师,把教师的书法水平落实到教学常规中,这样才会促进教师的书法水平,营造书香校园。常举办活动,这样学校、家庭、社会都融入到教学当中,会促进人本教育的回归。

“滴水石穿”,书法教育的拓展不仅是学校行为,更应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程。只有解决好书法、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不要那么“教育功利化”、不要那么“教育行政化”才能真正的把书法这一国粹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贾宝珊,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亟待加强——通渭县及周边市县中小学书法课开设情况。校园英语。2014(4)

[2]罗达节,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之依我见,新校园(学习)2011(5)

[3]梁兴用“转、针、研、营”、是农村中学书法教学特色化——渝东南农村中学书法特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科学咨询2012(10)

[4]郑子莹,统一办学条件标准,保障义务教育底线公平,重庆工学院[J],2005年9月,第9期

[5]李岚清,什么是素质教育[J],湖北教育,1997第4期

作者:舒家俊

农村中小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2:

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的思考

【摘 要】文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样本来源,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3-2009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做出了思考和建议,以对后续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内容分析;研究状况

一、引言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实施至今,取得了较好的建设和应用成绩,随着建设期结束和应用期的到来,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理清研究的思路和趋势,有助于农村远程教育的研究明晰化和具有实效性。为此,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3至2009年发表在国内七种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期刊上的186篇学术论文和32篇相关研究的硕、博士论文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对今后的研究做了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期对“农远”的发展和研究有所启示。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论文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分类,统计出现频率及分布,从而进行分析,得到结果。

(二)内容抽样

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样本来源,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或“农远”以及“农村远程教育”为关键词,共抽得有效样本220篇。具体样本情况见表1与表2。

(三)类目与分析单元

在对研究内容进行总体分析前,我们对研究内容作了以下类目界定:① 基本理论研究:主要指“农远”的内涵、特征、构成、功能、目标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② 实施及应用:指农远工程建设、资源建设、资源应用、应用现状、应用模式、技术开发等;③ 教师与学生的研究:既包括对“农远”环境下教师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能力、角色态度等教学行为变化的研究,及教师专业化,教师培训的研究等;又包括对“农远”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规律、信息素养、感觉与满意度等学习行为的研究;④ 绩 效评估研究:主要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项目评估方案、反思及对策研究、项目运行绩效、成本投入及效益和评估指标体系等;⑤ 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指农远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制约因素、可持续发展机制、可持续发展模式、支撑保障服务等;⑥ 管理研究:主要指项目管理体制的制定与实施、设备运行维护与维修、管理人员、资源保障等;⑦ 其他。

分析单元为一篇论文,凡结构完整的论文不论篇幅大小,均以1篇计算。

三、 研究现状分析

(一)研究内容总体分析

1. 从文章数量来看,对农远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仍在持续。

如图1所示,从2003年到2007年农远工程计划实施的五年时间里,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其中 2007年研究达到了高峰期,发表文章数量最多。虽然2008年中的研究有所下降,但对农远工程研究仍在持续。到2009年,研究数量较2008年稍有提升。

2. 从研究内容来看,六大研究内容都有涉及,其中实施及应用研究、基本理论、绩效评估研究占据了研究内容的前三位,是目前农远研究的热点问题,而管理研究较少。

如图2所示,六大研究内容的文章数量总体都呈上升趋势,至2007年达到高峰,其中实施及应用(占到样本总数的35%)、基本理论研究(占到样本总数的20%)、绩效评估研究(占到样本总数的16%)占据了研究内容的前三位,而对于管理的研究一直关注较少,仅占样本总数的3%,且没有明显的变化。2008年是研究的一个拐点,此后研究总体开始下降,“农远”的研究似乎进入了一个平缓的阶段,但此时对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有所上升,是2008年研究的热点,在2009年,实施及应用研究仍是研究重点。

3. 从研究者的构成来看,研究结构单一,主要以高校的教育技术学者为主,其他人员特别是一线教师参与很少。

通过对文章作者所属单位的分析表明,来自于高校研究者占多数,占样本的60%,一线的教师占10%左右,电教机构占到26%,其他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技术专家、农村问题专家等仅为4%。

(二)研究内容类目分析

1. 实施及应用研究——注重现状等宏观分析,具体应用研究较少

依据前面对“实施及应用”类目的界定,我们对样本做了进一步的统计,得到如表3所示的结果。24%是现状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与对策等宏观方面,而对于应用大多是从设备、资源、培训等方面泛泛而谈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应用的策略和建议,这些研究有一定的意义,但总体看来还是重在理念等的探讨,缺乏可操作的模式和具体的方法指导,因而对农远的具体应用、深入课堂帮助不大。

2. 可持续发展研究——影响因素探讨较多,系统研究较少

占样本12%的文章与农远可持续发展有关,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视角(内部视角主要是设备、资源、培训、成本、效益等,外部视角主要是从农远与其发展的环境之间,如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等)探讨影响农远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其中从农远内部视角研究可持续发展的较多,外部关注不多,主要是分析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途径等,而系统地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只有1篇(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杨晓宏),对于发展模式的研究几乎没有。另外,对农远支持保障服务研究有所上升,可能是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热点。

3. 绩效评估研究——关注农远效益及其评估体系的理论构建,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绩效评估是对农远工程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如表5所示,43%是对成本投入及效益的研究,主要是指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农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其次,是对项目评估及反思的研究,占类目样本总数的27%。再次,项目评价指标的研究占类目样本总数的17%,此项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杨晓宏教授为代表的西北师范大学和以杨九民教授为代表的华中师范大学。项目运行绩效研究也是研究农远工程应用绩效的一个重点内容,统计结果表明,此分类目样本数占类目样本总数的13%。

4. 教师与学生研究——农远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学行为研究较少,对于学生的研究基本没有

有关农远的教师和学生研究类目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行为、教师专业化、教师培训、学生学习行为等分类目。如表6所示,教师培训是此类目的研究重点,占类目文章总数的61%,对于农远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学行为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学生的研究基本没有。

5. 基本理论研究——处于提出问题、探索层面

从前面分析知,基本理论研究数量处于前三位,但大多是对农远功能和价值的描述,而对于其理论体系等研究很少。理论体系方面的文章只有两篇,即杨晓宏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若干理论问题探析”[1],从农远的内涵、基本构成、目的、基本特征、研究内容和实施动力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吴长城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体系探析”[2],提出了理论应该关注的几个方面,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层面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了理论的基本框架。对于农远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主要集中在农远与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农远如何增强学校服务“三农”等,另有学者研究农远项目存在的经济学问题,这将为农远研究开辟一个新视角。

6. 管理研究——较薄弱,关注不多

如表8所示,目前,有关农远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项目管理体制研究、设备管理研究、资源管理研究,其中项目管理体制研究占类目样本总数的38%,资源管理和设备管理研究分别占38%、25%。但是有关人员管理研究较少,人是影响农远项目实施的主要因素,应加大对人员管理研究。从时间轴来看,有关农远管理研究的文章2005年1篇,为项目管理体制研究;2006年2篇,其中1篇为项目管理体制研究,1篇为设备管理研究;2007年为2篇,其中1篇为项目管理体制研究,1篇为设备管理研究;2008年2篇,为资源管理研究;2009年1篇,也为资源管理研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有关农远管理研究的文章总数较少。

四、对研究的一点思考

从上述内容分析来看,农远研究内容较全面,实施及应用研究、基本理论、绩效评估研究均是目前农远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管理、可持续发展、学生、具体应用等研究比较欠缺;从研究的时间来看,2007年是高峰期,2008、2009年有所下降;从研究者的构成来看,研究结构单一,主要以高校教育技术学者为主,其他人员特别是一线教师参与很少。

上述对农远的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可能不是很全面和准确,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对于应用、可持续发展、评价等热点问题的研究需要关注和进一步深入;管理、基本理论、学生等问题的研究需要加强;对于农远研究结构单一特别是一线教师的研究薄弱问题值得深思。农远是由国家投资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公益性事业,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公益性,没有来自一线教育实践者的参与,没有来自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技术专家、农村问题专家等多方面的力量和人士的共同参与。因此,笔者认为后续研究还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农远的研究需要多方参与和合作

研究者、管理者、应用者是分离的还是合作的?研究理论表明,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实践者应该是相互依赖,紧密联系,互相合作的。然而做到这一点似乎很难,现实中的实然和理论的应然差距很大。一方面,研究者不愿意或者难以进入真正的教育情境中,研究难免是从文献到文献,其成果难免是从理论走向理论,这样的研究成果很难被教育实践者和管理者接受和采纳;另一方面,实践者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指导。这些反映在农远的应用方面就是研究者没有真正深入到课堂中、走进真正的教育情景中研究具体的应用,他们大多从宏观的角度提出的应用的途径、建议、策略、理念、模式等,而具体的实践案例很少。那么,如何使得研究者,管理者,应用者很好的合作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值得我们探讨;联合“三农”问题的学术力量,从多学科、多领域开展基于农远实践的项目研究,也是农远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农远研究需要支持

调查研究作为一种实证研究的方法在农远的研究中应用比较多,然而大量的调查结论似曾相识,似乎没有调查出什么。笔者曾经参与农远的调查研究,感受很深的是我们难以得到更加真实的数据。为了得到调查对象的配合,我们都是和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联系,得到他们的允许,给下边“打招呼”,我们才能进入学校。这样一来调查对象似乎认为是来检查的,很多真实的东西被掩盖,得到的数据有多少是真实的?为了进行多次调研,有时候需要通过私人关系才能进入学校。记得曾经在某学校作调研时,有老师问:“你是务实还是务虚?叫我们说真话呢还是假话?”,教师的顾虑很多。这些问题令人深思。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调研,恐怕不是单纯的研究方法的问题。

(三)农远研究今后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 注重农远与农村教育的关系问题,加强农远可持续发展研究

农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关注农远与农村和农村教育的联系,从整体上研究农远的可持续发展,即研究农远的协调性、持续性。

研究协调性,把关注点放在农远与农村、农村教育的联系上。一方面,农远如何有效地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协调农远与农村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正确定位农远也应该是研究的重要问题。农村教育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特别是将农远资源的应用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各类教育都有自己的功能定位,层次与分工不同,如何从整体推进的角度考虑和规划,打破教育之间的壁垒,减少低水平重复,构建分工良好、互动和谐、高效的教育培养体系,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研究其持续性,即农远内外因素的持续性,包括自然、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可持续性和管理、资金投入、设备、资源、队伍等内部要素的持续性[3]。另外,也要加强农远发展阶段的研究,加强农远建设阶段、全面应用阶段、品质提升阶段的研究,探索农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发展模式。 2. 农远如何走进课堂,有效应用,是研究的深层次问题

(1)应用导向值得研究

目前农村主要还是以升学为主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远的应用。学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一般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教师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短期内学生成绩的提高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再者,教师往往不敢承担由于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所引起的成绩波动的后果,如有关调研表明:不少农村教师认为使用农远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并不能在短期内明显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可能出现较大波动[4]。现实中缺乏对农远应用的导向和评价。因此,农远应输送什么样的资源?如何引导农远的应用?如何评价农远的应用?正确的应用导向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值得我们研究。

(2)教师的应用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

教师对新技术和资源的应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层次性,教师应用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目前关于教师教学应用水平的阶段的研究,代表性的有西北师大郭绍青教授提出的六个阶段:迷茫阶段、准备阶段、模仿阶段、积累发展阶段、熟练阶段、创新阶段等[5]。郭教授还提出了关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层次说,即基础信息技术能力、通识信息技术能力、专门信息技术能力[6]。同时,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与农村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教师在跨越应用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如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民族地区的教师之间,城镇与乡村教师之间,教龄较长的与教龄较短的教师之间,女性教师与男性教师之间等。这些关于教师教学应用能力的研究为农远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对农远的应用有指导意义,还需要我们结合农村教师的实际更进一步做深入的研究。

另外,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资源应用能力的有效之路。随着农远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相继建立了省、市、县、校四级培训体系,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农村教师数量大,工学矛盾突出,且教师之间的能力差异大,因此,如何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探索更有效的培训模式、方法是研究的又一重要问题。

(3)应用支持服务值得研究

农远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不但关注应用,更应关注应用支持,以支持促应用,以应用促发展。笔者认为应用支持服务的研究应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支持什么”,“谁来支持”,“怎样支持”。

“支持什么”,即研究支持的内容。包括管理支持、资源支持、经费支持、培训支持、辅导与咨询支持等;“谁来支持”,即研究支持的提供者。农远的实施主体应当多元化还是单一化,在农远发展的每个阶段这些支持服务由谁来提供等值得思考;怎样支持,即支研究持的策略和机制。农远的持续发展要求农远的应用支持是一个协调、多元、责权分明的有机系统。“怎样支持”就是要解决可持续发展关照下的“支持什么”和“谁来支持”的有机联系和有效配置问题,即怎样将支持内容在政府、教育、专家、社会等支持主体之间进行合理科学的分配,从而使之成为一个高效有机的整体。

(4)区域应用推进研究值得重视

区域信息化推进已经在我国取得了较好的研究和实施进展,农远作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排头兵,区域应用推进研究值得重视。农远的应用除了考虑设备、资源等系统本身的因素外,其实施的环境因素如地域、民族、文化等不能忽略。如我国西部独特的背景,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双语”教育,农区和牧区不同的教育需求和教育价值观等。因此,农远的应用应注重这种地域的差别,开展基于区域性的应用推进,特别是民族地区农远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加强区域应用研究,思考农远应用的本土化问题,应用推进的方法问题,注重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注重引入、改造、融合与创新,才能发挥更大的效能。如西藏自治区在卫星教学收视点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班班通”项目,将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三套节目和区电视台的两套节目传到教室,深受学校师生的欢迎。为了解决地广人稀的问题,西藏自治区电教馆打算与中央电教馆合作,将自主开发、译制的藏语资源通过卫星传输到各卫星收视点[7]。

3. 应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农远实施的目的之一是培训农村党员干部,为农民提供经济、市场信息和实用技术,服务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在发挥组织阵地功能,服务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教育培训功能,服务新农村新型农民的培养,发挥辐射带动功能,服务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发挥文化娱乐功能,服务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研究的内容来看,有关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研究很少,因此在今后应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特别是新农村视野中的农远研究。

4. 农村远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值得关注

农远总投资约120亿元,投资巨大,其成本和效益值得关注。前期的建设主要靠国家来投资,那么后续的运行和发展的资金问题如何解决,农远的“钱途”值得研究。因此,从教育和经济双重的角度,专题探讨农远的经济学问题,系统探索农远的经济现象和活动规律,对于理顺农远投资主体,明确投资方向,探明成本控制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西北师大杨晓宏教授的课题“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中的成本效益问题研究”作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农村远程教育经济学问题提供借鉴和指导。

?眼参考文献?演

[1] 杨晓宏,吴长城,贾巍.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若干理论问题

探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08,(1).

[2] 吴长城,杨晓宏.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体系探析[J]. 现

代教育技术,2008,(7).

[3] 杨晓宏,贾巍. 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研

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7,(2).

[4] 马若明,杨晓宏,宋晗.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N]. 中国教育报,

2008-1-25(5).

[5] 郭绍青,王珠珠,陈美玲. 农村远程教育中教师能力水平与学校

应用发展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7,(11).

[6] 郭绍青,宿翠华. 分析教师需求规划培训模式[J]. 电化教育研究,

2008,(10).

[7] 李建珍. 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适应性发展[J]. 中国

远程教育,2008,(11).

收稿日期: 2010-05-15

作者简介:贾巍,教师;李莹,在读研究生。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750021)。

责任编辑南岭

作者:贾巍 李莹

农村中小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3: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特点与教育研究

摘 要: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渐严重,由于家庭原因给这些孩子造成自卑、孤僻等不良性格。学校和社会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能和正常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留守儿童; 自卑; 孤僻; 自私; 学校教育; 社会管理

近年来,我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对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已逐渐成为农村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对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要么生活在单亲抚养的“类单亲家庭”里,要么被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人。这些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对他们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注,很少关注他们的心理、思想、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求。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呵护,留守儿童中的多数人已产生出了一些不良心理,并且这些不健康心理与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程度成正比关系。

一、留守儿童的特点

1.自卑和孤僻

由于监护人对孩子的感情难以代替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极易产生自卑和孤僻的心理。

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5.6%的留守学生具有这种不良心理。他们在行为上常表现为办事独来独往,与别人格格不入,很难与他人交往,人际关系极差,即便是与教师交往也显得生疏,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态度;很少和同学一起玩耍、游戏。

2.自私

在留守儿童中狭隘自私心理十分普遍。在研究中,发现为数不少的留守学生都表现出眼界狭小、心胸狭窄,注重自身利益,对个人得失,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具有这种不良心理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我却不为人,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光其火,轻者唇枪舌剑,重者拳脚相加。

3.早恋

早恋心理和行为多年以来都是青少年具有的问题之一。从年龄上看,多数中学生都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的超前和明辨是非能力的滞后以及好奇心的驱使,促使了他们对早恋的尝试。但在对留守儿童的早恋问题进行研究时却发现,留守儿童早恋心理的产生并非像其他学生一样单纯,因为他们缺少了家庭温暖这一环,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已受到创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在用早恋来体味家庭温暖,弥补亲情缺失,以取得心理上的某种平衡。

4.逆反

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留守儿童身上却表现得更加突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们与其他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学生一样,也有许多成长需要,诸如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等。但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他们这些需要的实现与其他学生相比,常常不会是一帆风顺,进而使他们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当他们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时,他们就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逆反。

5.厌学

厌学心理在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得也较为普遍。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缺乏上进心,经常迟到、缺席甚至旷课,即便在教室内,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影响其他学生学习或与教师作对,扰乱课堂纪律。

当然,以上这些不良心理也绝非留守学生独有,但可以肯定地说,留守儿童持有这些不良心理的人数比例更大。面对留守儿童的这此特点,如何正确地教育他们,作为学校的教育者和社会的管理者都有很多的文章可做。

二、学校教育

1.尊重与关爱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留守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迫切需要用师爱来弥补亲情的缺损。因此,教师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对待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的自尊心。

2.正确评价树立信心

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其内心世界的自我评价的意识迅速增强,独立意识强烈,这种现象本身是一种进步,应给予肯定。因此,教师在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善于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我,从内心深处知晓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从而有效地扬长避短,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3.创建良好的班集体

要充分改变留守学生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教师还应当注意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要想法让他们与同学们交朋友、做知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其次,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留守学生参加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留守儿童,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能力弱的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

三、社会管理

1.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宣传教育

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宣传教育,宣传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加強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

2.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要大力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添置桌椅、青少年读物、运动器材,方便留守儿童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

[2]班主任之友

作者:李鹏

上一篇:输油管道精细化管理论文下一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