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财政预算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从“财政资金流动过程”出发,探究财政制度下资金流动过程中预算制度和预算会计制度发挥的作用,在分别分析三者起源和发展的同时探究其相互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革方向。

第一篇:财政预算论文范文

关于财政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相关问题的分析

摘要:目前,社会的经济体制受到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趋势,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着国家的审计工作,针对相关的审计工作,社会对其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在我国的审计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该项审计的有效应用,可以使得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以及其他资金的使用情况也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对财政预算资金予以有效的落实,以此来促进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合法性和效益的有效监督。

关键词: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存在问题;优化对策

1我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覆盖范围不广

近年来,随着审计全覆盖的发展,预算执行审计的覆盖面有效扩大。然而,虽然大部分地方审计事务所的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地方预算执行单位的全面审计,但仍无法在特定的审批层面实现全面审计。

1.2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项目计划缺乏统筹安排

审计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如何协调、合理安排审计项目的各个方案,对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绩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审计机构在编制实施审计项目方案的財务预算时没有总体安排。审计项目计划的内容和实施相对分散,难以制定和综合利用审计结果。

1.3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组织方式不科学

审计组织的做法是执行财务预算,主要针对各项审计服务设立审计相关业务单元,然后由审计业务部门执行相关审计任务。这种审计组织方式具有明确的分工特点和明确的职责,有利于开展审计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但是,由于推进审计全覆盖,政府各部门预算执行复杂,审计机构现有的审计方法难以适应审计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计绩效的提升。一方面,现有的审计组织方式造成了不同审计部门的相对隔离,削弱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降低了审计事务所完成财务预算和执行总体审计任务的效率。另一方面,现有的审计组织方式阻碍了审计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审计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难以形成专业高效的审计团队来处理大型预算审计项目,在跨单位、跨地区执行审计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1.4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成果利用不足

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同:(1)审计结果信息传递滞后,地方人大无法及时获取和使用经费预算来落实审计结果。大多数财务预算审计在每年春季和夏季进行。地方审计机关通常在秋季完成财政预算审计并向当地政府报告,并向地方代表大会报告审计结果。此时,地方人大已经审议了今年的预算草案,今年的预算只能根据本地区地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调整,并对去年和其他相关事项进行反馈。(2)预算执行单位对审计结果反映的问题重视不够,审计改革力度较小。改革预算执行审计的职责往往不需要下放给个人,机关在向地方代表大会报告预算审计审计结果时,很少直接指出需要纠正的单位。对审核结果给予足够重视,仅仅是在形式上对审计予以整改。

1.5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公告信息含量较低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审计通知多为书面形式,所提及的数据信息较为匮乏和笼统,使得人们在咨询预算执行财务资源时无法知晓咨询单位的实际情况。很难在定性和定量方面与分配或使用的详细情况相结合的层面上实现对预算执行单位的社会监督。(2)审计通知的内容主要是考核合规性和真实性,对预算执行单位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的说明较少。预算执行单位的任务之一是将资金用于自身的经济利益。预算执行单位经济效益评估审计报告不完善,难以发挥监督预算执行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积极社会作用。

2大数据时代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改进对策

2.1努力践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理念

为在财政预算审计中针对审计全覆盖的理念予以全面落实,需要加强对预算执行单位公共资金使用有效性的监测;审计和中长期规划项目计划予以安排,扩大审计视野,包括政府预算和政府债务等所有政府资金扩大和深化财政预算审计的内容;在全过程中监督的过程中,加强对预算的执行,为了实现预算编制单位对资金的合理使用,需要实现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的有效运用;针对未审计或少受审计的预算执行单位提高对其的关注度,针对各预算执行单位在进行财政预算审计时的约束力得到提升。

2.2不断完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准则

我国有关审计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法律法规和专项执行指示尚未完成。地方审计机关尚没有比较完整的审计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实施方法或标准。地方审计事务所的独立性和随意性仍然高于审计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为此,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财务预算执行程序或审计标准的规范化,制定和完善财务预算审计大数据审计技术指南,成为财务审查工作的重点。以促进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得到不断地提升。

2.3全面导入大数据审计技术

在目前地大趋势下,传统的审计方式以逐渐被大数据审计所替代。地方审计机构要全面引入大数据审计技术,将大数据审计技术与现有数字化审计平台相结合,使审计人员能够进行多维度、横向、深入的数据分析,收集与预算执行情况相关的资料分析和审查被审计单位在财务、商业或资金管理方面的常见问题或潜在风险。

2.4加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设

针对审计师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审计事务所应加强审计团队的专业化,提供多种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审计师的专业知识和大数据审计能力技术。一方面,要鼓励审计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能力测试,创建学习型审计团队,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激发审计人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愿望,以及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财务方面要建立标准机制,鼓励审计师参与后续培训,相关审计人员掌握大数据审计技术等专业知识在绩效考核中,加强审核员的继续学习能力,并进行理论培训,循序渐进。在实践中,使得大数据技术应用、数字化审计平台等审计师专业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2.5不断完善优化数字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平台

在财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信息化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数字化审计平台。但部分地方审计机构的数字财务执行审计平台覆盖面相对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转化率低等问题。为此,地方审计机构针对数字化预算执行审计平台必须不断地深入和优化,增加数字化审计平台对财务预算审计全过程的覆盖力度。这将有利于加强审计机关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全面控制,便于对财政预算审计中反映的问题及时汇总并向地方代表大会报告,向地方代表大会提供建设性反馈。同时,使得相关地审计机构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房买你比较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丰富财务公告审计报告的信息内容,以此促进社会监督力量的积极作用得以有效的发挥出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财政预算执行在全面审计中的相关理念需要予以全面贯彻落实,同时,针对财政预算审计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予以进一步完善,实现大数据审计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财政预算审计队伍的建设力度予以强化,以实现数字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平台的不断深入和优化,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效率及质量的有效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改.对财政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相关问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12):208+210.

[2]吕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7.

作者:仲惟研

第二篇:财政、国家预算与预算会计研究

摘要:从“财政资金流动过程”出发,探究财政制度下资金流动过程中预算制度和预算会计制度发挥的作用,在分别分析三者起源和发展的同时探究其相互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革方向。

关键词:财政;国家预算;预算会计;联系;改革

1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财政是指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其本质属性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我国的财政最初萌芽于上古部落尧舜时期,由于部落联盟的出现和剩余产品的产生,一种氏族首领的公权力逐渐产生,财政分配制度开始萌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进步,我国的财政制度大致经历了三种模式:私人经济占主体的君主财政、公共经济占主体的官僚财政和私人经济、公共经济互相分工合作的公共财政。我国长达五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便是君主财政时期,其特点是国家财政和王室财政并不完全分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财政更多是满足国家机器的运转和统治者的私欲,统治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支配国家财产,国家并没有真正的预算编排。

2财政制度和国家预算的发展

我国的国家预算产生于君主财政末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支的复杂化,编制预算以使收支得到有效反映便显得尤为重要。此时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意识的加强逐渐产生了限制王权的思想,当资产阶级的力量终于超过君主时,君主的权力便得到约束,体现民意的国家预算逐渐产生。而在我国,晚清政府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再加之清政府的腐败和挥霍无度,财力窘迫、收不抵支,不得不大量借入外债,外国政府以清政府公开财政为要求迫使清政府编制预算。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的“明定国是”中提到“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并于宣统二年即1910年编制了我国的第一部国家预算。其程序是由各省自下而上地汇报收支,汇总至度支部(相当于今财政部)进行审核,并由资政院进行修正后奏请实施。国家预算的程序和步骤已初见雏形。但由于当时仍然是封建国家,统治者具有分配国家财产的权力,国家预算并未真正意义上地实施。国家预算仍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我国预算的真正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新中国首次编制了1950年的国家预算。此部国家预算与以往的国家预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目的不再是满足统治者的私欲和统治地位,也不是在内外压力下被动产生。其目的是加强财政管理和民主监督,以实现公共的利益,这是预算制度甚至是财政制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体现了民意的重要性。此时的财政是一种“大财政”的体制,财政无所不包。国家预算也体现着计划经济的特性:收支由中央统一核定并分配指标,收大于支则上解,收小于支则补助,中央政府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预算也高度集中。在此期间,我国的预算制度随着我国财政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统收统支、分灶吃饭、分级包干等阶段。

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阶段,我国开始实行分税财政体制。公共财政是一种集民主、法治、公益与透明为一体的财政。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在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保障了政府财政资金运行的科学和合理。1998年的部门预算改革也是以公共财政为立脚点,以财政资金运行的透明和效率为目标,建立的一个以将内容细化到各个部门和单位项目、囊括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能够反应一切部门收支为目标的科学预算体制。

总之,国家预算作为反应财政收支情况、监督财政资金运营的方式,是财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身也要随着财政制度的发展而发展。

3国家预算与预算会计

如果说国家预算是反应国家财政运行的方式,那么预算会计就是反应、核算和监督国家预算的手段。预算会计是国家预算发展的产物,目的是对预算资金进行科学地收支和净收益的计量,保障预算资金链条的科学性和连续性,防止腐败和财政资金的流失,并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在预算资金的流动过程中,预算会计在每一个环节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资金收集、收入再分配环节。国家预算收入来源于税、利、债、费等收入,要将收入收缴财政,需要各个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配合以及税务机关、海关等征收机关征解会计的核算。各个部门的会计通过编制会计报表,反应其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其结果以使收支明朗化,其上缴要通过征解会计完成核算并划拨,这对保障预算资金的层层上解起到重要的作用。

(2)国库集中收付环节。政府财政收入款项的收纳和支出并不是由各级政府完成的,而是委托国库代理完成现金的划拨、上解和管理。在此环节对预算资金起核算作用的便是国库会计。国库会计通过编制国库会计报表,综合反映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保障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健康运行。

(3)分配使用环节。由国库会计划拨财政总预算会计,保障政府职能实现的需要和再分配的进行。在执行总预算过程中会发生各项资金运动,形成各种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总预算会计便可以反映各部门预算资金的集中和分配情况,同时还可以综合反映财政资金运行情况。

4财政与预算会计

(1)预算会计核算财政收支。政府有资金拨付和使用资金的权力,在资金安排下,政府兼有公利人和经济人的双重角色。一方面政府通过资金的划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政府也要通过预算会计的手段计量其划拨的收支以保证其职能的有效行使.预算会计可以使政府直观地明白需要多少钱、要办多少事以及如何有效地办事。

(2)预算会计利用数据反映政府活动。政府在执行宏观调控职能时,会产生不同的政策,这些政策往往需要以财政资金作为保障,并反映在财政资金流向中。预算会计核算财政资金,可以反映政府政策的动向和政府各部门的运行情况。比如说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政府划拨的资金必须经过预算会计的核算,从而在宏观上显示出资金和政策的偏向。

(3)预算会计保障财政收支的科学性,防止腐败,保障宏观调控和社会分配。财政的目的是集中和分解资金,以实现宏观调控和社会福利,促进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财政分配的有效性是决定其宏观调控效果的关键。预算会计运用现代复式记账的方法,通过核算各项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保障财政资金流动的规范性和财政分配的有效性,避免资金运营的不规范和浪费,保障财政职能的实现。

(4)预算会计制度应与财政制度相配套。预算会计反映的是国家的预算资金收支情况,而预算制度与财政制度息息相关。比如目前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其对预算制度的要求是透明和全面。因此预算会计应当能够全面地反映各级政府的收支和整体情况,并能向公众传达真实的信息。

5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预算会计制度作为反映、管理和监督财政资金的手段,理应与财政制度相适应。但随着我国公共财政建设进程的推进,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1)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与公共财政制度不匹配。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制度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其对于保障财政资金合理安排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收付实现制在公共财政制度下却体现出了弊端:收付实现制注重对财政资金收支的反映而忽略固定资产的核算,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就使预算单位的资金不实,账面和实际价值不一致。同时也使预算会计只反映出预算单位收支的现金部分而不反映非现金部分,这与公共财政所要求的全面和真实原则是不相符的。

(2)现行的预算会计并不反映政府或有负债。或有负债是指由某一或有事件引发的债务,并不能由政府所控制,是区别于直接债务的。或有负债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对财政稳定的负面影响也极大。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制度下收付实现制只考虑债务本金的核算,而忽略了以后年度利息支出的反映,无法准确反映出政府的负债,仅着重于资金流的核算,其改革也有很大的空间。

(3)各预算会计主体独立核算,相互分割。这导致预算会计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资金和资源的运行情况,缺乏真实可靠的政府整体预算报告。总预算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分设不同的会计科目以及设计不同的会计报表,使预算会计不能得到统一、有效的反映。

对于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鉴于收付实现制在全面和精确反映政府和预算单位资金方面存在的不足,应当使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向权责发生制转变。首先就是要设置收支往来账户,反映政府的应收应付款项。从而避免政府可支配资金的过分夸大以及缩小债务数额,使政府更能了解其真实资金状况。

(2)扩大预算会计核算范围,使反映内容包括政府所有经济活动行为。首先是加强对政府债务,尤其是对未来债务利息的核算和反映,从而对政府财力和负债进行全面的反映以及时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其次是紧跟部门预算的发展,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同时对政府权益性的投资以及公共财产进行全面核算,从而对政府资金进行全面的反映。再次是将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拓展到政府的受托责任。

(3)加快发展政府整体的财务会计报表体系。由于我国各预算会计主体独立核算,现行的预算会计提供的资金信息十分零散,在会计报表上的反映为提供的信息不充分,各核算主体提供的信息不能有效衔接。因此应当完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制定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即“准则加制度”式的会计体系,规范政府会计核算中遵循的原则性问题,对重大原则问题明确规定。同时以制度管理为主,进行目前旧制度的整合和新制度体系的建立,统一财政预算会计、财政外资金专户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账面处理规则,统一会计科目。

参考文献

[1]王金秀,陈志勇.国家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刘京焕,陈志勇,李景友.财政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刘孝诚.中国财税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4]张洪芬.预算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滕军(1967-),男,江苏盐城人,博士,上海浦东发展集团财务公司,研究方向:金融证券投资等。

作者:周薇

第三篇:财政预算会计制度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在财政总预算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在财政领域,会计制度已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相符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随着经济不断改革,在我国的财政总预算方面会计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不少的困难。为此,通过对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简单解释,对目前出现的问题做简单的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具体解决措施。

关键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

一、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相关介绍

(一)我国预算会计发展过程

我国预算会计是在建国初期开始发展的,到目前为止共经历过3个时期。1949—1965年,我国预算会计实现了收付实现制和借贷记账法等目标。1965—1999年,有许多要素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说资金来源、资金运用等,但其中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收付实现制。在1999年之后,我国在财政总预算会计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也就是实行了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二)我国预算会计的相关内涵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财政部对财政预算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其目的在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从根本上规范各级财政预算会计的考核。预算会计是相对于企业会计而言的。预算会计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执行政府财政预算,为社会发展服务,以社会为核心,适用于政府以及各种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

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其他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不同,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其性质是管理型会计。其特点是:(1)以国家财政预算为依据。财政总预算会计是以国家财政预算执行为核心的,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致的,不可随意进行改变,主要为社会服务。(2)社会性和公益性。预算会计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执行政府财政预算,为社会发展服务,以社会为核心,适用于政府以及各种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

二、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难点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样的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符合,制约着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收付实现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收付实现制是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基础,对本时间段内实际发生的收支情况进行核算,对于应该由本时期进行核算的收支却不能进行核算,导致不能全面真实地记录和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况。金融风险在近些年逐渐提高,在此基础制度之下,不利于财政风险防范,对于政府的管理来讲,也是十分不利的。

(二)相关意识树立不到位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在日常的工作中许多工作人员还不能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在工作的过程中还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处理正常的工作。此外,还有的工作人员不能区分出财政总预算会计与一般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在处理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将两者混为一谈的情况,使得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的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三)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21世纪,法制社会使规章制度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规章制度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方面,我们发现缺乏相关的完善规章制度,如奖惩制度等。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其工作缺乏动力,使整个财政预算会计工作的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具体对策

(一)不断完善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当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基础。就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践中要不断拓展新的方法,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不足,构建新的财政预算基础。要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其他相关制度为辅,不断完善整个财政预算会计制度,使其更加全面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二)积极宣传,提高重视程度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此期间许多人对其认识程度不够,导致在工作中存在着错误的行为。因此,要积极宣传,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重视程度。从思想意识出发,使工作人员可以从思想角度提高对其重视程度,从而促进自身行为的规范。

(三)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方面也是如此。要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新时期的优势,不断充实相关的理论依据。此外,要充分建立激励制度,利用激励制度激发相关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相关人员在工作中出谋划策,使各项决策充分反映民意。同时,要加强相关人员的素质建设,不断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促进人员之间思想、技术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提高其个人素质,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为整个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完善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珊珊.基于财政总预算的负债与净资产[C]//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上),2012.

[2] 王长江.严谨 服务 创新 奉献 做好新形势下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的体会[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9,(10).

[3] 彭淑艳.浅谈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资产的管理与核算[J].中国市场,2013,(5).

[4] 张立明.预算会计在预算监督中的重新定位思考[J].会计师,2010,(3).

[5] 陈君明.预算会计改革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1,(21).

作者:于明霞

上一篇:古代建筑论文范文下一篇:征收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