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方面范文

2022-06-01

第一篇:台湾政治方面范文

政治论文-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

关于台湾分裂的问题,有一段很长的渊源

l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在此前后,蒋介石集团率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退踞台湾,并于1949午5月l9日颁布了戒严令,宣布台湾地区处于战时动员状况,封闭全省,限制出入境,实行军事管制。封锁大陆消息,严禁一切违禁的言论、出版和罢工、游行等活动。他认为退居台湾,退可守,进可攻;台湾与大陆隔着一条海峡,凭借海峡天险和海、空军力量,完全可以抗衡当时尚无海、空军的共产党,以积聚力量,待国际形势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时,再反攻大陆。蒋介石就这样,与国民党退居台湾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起,就一直认为“旧中国”(中华民国)已经灭亡而被“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替代,并声称台湾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不可争议之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放弃在必要时以武力强取台湾;同时也表示,只要认同所谓“九二共识”(具高度争议性),“任何问题都可以谈”。

对于台湾问题,双方长期维持所谓的刻意“模糊”政策。对于海峡两岸的“现状”,即台湾目前的政治及法律地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与见解,甚至对历史本身也有不同的认知与解读。而“维持现状”,既可理解为反对宣布独立(反对实际台独或法理台独),也可理解为反对合并统一(中华民国一直就是主权独立国家,并从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两岸分立分治、互不隶属),当然也可理解为同时反对独立与统一(维持目前的“模糊”状态)。正因为台湾内部以及两岸之间对“现状”有各自不同的定义及表述,才使各方都能够接受“现状”,不致冲突。但是,此“现状”并未明确定义台湾的政治及法律地位或说明未来安排,因此这种模糊政策也被批评为危险的策略,任何冒险的擦边球或误算都可能导致冲突或全面战争。

各个“台独”组织在各个时期所宣扬的“台独”论调形形色色,但其基本主张是:“台湾从来就不是中国的一部分”、1949年以后“台湾法律地位未定”、“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台湾人民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台湾前途由台湾住民自决”。

针对“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其中有三场声势浩大的斗争:一是,1995年6月至1996年3月针对李登辉访美,在国际上进行“两个中国”分裂活动所进行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1999年7月针对李登辉的“两国论”所进行的反对“两国论”的斗争,2002年8月针对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所进行的反对“一边一国论”的斗争。这三场重大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台独”势力。

任何事物,如果认识不正确,方法就自然不正确;方法不正确,问题自然也就得不到解决。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面临的最复杂、最核心问题之一的台湾问题(这个问题我不认为比实现工业化问题简单多少),困扰了整个中华民族100多年(从甲午战争割让台湾开始),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而努力、抛头颅洒热血。其中既包括刘铭传这样的封建官员,朱枫吴石这样的革命先烈,也包括毛泽东这样的旷世伟人,以及二代以来历代核心坚持不懈的努力,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不能不说令人扼腕。看现在

台湾政局的种种表现、马英九陈水扁等人等的各色表演,不但看不到统一的迹象,似乎台湾还离我们渐行渐远,令人忧心。但我认为,一个问题最黑暗的时候,也就是光明到来的前奏,看似不可解决的状态,再努力一下也许就是转机。

我个人认为,这个转机已经到来。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增进共识,确认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随着岁月流逝和社会的前进,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两岸都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统

一、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两岸之间的分隔与对峙。香港回归之前,中英谈判也很艰难,邓小平先生却说:“有什么难谈?除了主权问题不能退让以外,其他的都好商量。”当人们问及回归之后香港是什么样子时,他风趣地说:“舞照样跳,马(赛马)照样跑,市民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而且还会更好,更加繁荣和稳定。”事实证明,这一构想获得了成功,并取得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认同与支持,也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即便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亚洲金融风暴猛烈冲击下,香港仍然保持了繁荣与稳定,这是个十分鲜活的客观的例证。澳门回归、发展,也有力地说明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科学性,海峡两岸还有什么见解不能取得一致,不能达到统一呢?只要台湾当局摒弃前嫌,放弃“台独”,两岸必能达成利国利民的统一共识。

第二,增进互信,加深理解。传统文化尤其是长期占居中国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是联系两岸人民的纽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深渗透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维持了两岸同一民族的心理稳定性。大力进行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可以唤醒台湾人民的“大中华意识”。如果未来两岸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基础上的统一,更是全球华人所乐见的。海峡两岸同是中国人,中国有古老的文化,更有许多优良传统,比如诚实、信任、和睦、友善等,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造福子孙后代,搭好对话桥梁,沟通谈判渠道。台湾方面不必过多仰仗美国人的鼻息,期望美国的支援,不必用大量纳税人的金钱去购买昂贵的与民生无关的军事装备或新式武器。祖国大陆的方针是和平统一,当然时间也不能是无限期的,只要不搞“台独”,不损害国家领土的完整,在一个中国的原则大前提下,商谈祖国统一大计,便能化干戈为玉帛,消除战争阴霾,造福两岸人民及子孙后代。因此,台湾方面应彻底抛弃“台独”幻想,一切不利于和平统一的话不说,一切不利于和平统一的事不做,两岸应共同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推进中华科学文明的发展,提高中华民族在国际大家庭的声誉和地位。

第二篇:当代台湾政治文化修改

一、名词解释 1.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指1992年11月大陆搜索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2.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 3.二二八事件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 4.太阳花学运

太阳花学运即3·18台湾部分团体和学生“反服贸抗争”事件,”2014年3月17日,台湾地区“立法院”内政委员会等8个委员会联席初审《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中国国民党籍立法委员张庆忠在混乱中宣布服贸审查超过3个月,依法视为已审查,送立法院院会存查,引发部分人士不满。3月18日反黑箱服贸民主阵线等民间团体和学生晚间突破立法院警力,占领立法院议场。19日晚间,针对台湾部分团体和学生聚集台“立法院”抗议《两岸服贸协议》。 5.海基会

海峡交流基金会是台湾的民间组织,简称“海基会”,成立于1990年11月21日,1991年3月9日举行开幕式,正式挂牌运行。主要功能是接受“陆委会”委托,办理两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项事务

二、简答题

1.简述20世纪90年代国民党的三次分裂。 1.1993年:新党独立

打破国民党、民进党两党分庭抗礼局面

1988年,蒋经国逝世,蒋介石家族淡出台湾政坛,李登辉主政,在党内排斥异己,推行“本土化”路线,引起党内激烈斗争。1989年,立法院内的国民党少壮派立委以“新国民党”为名成立问政团体“新国民党连线”,诉求党务改革,挑战李登辉等“主流派”,却连遭打击。

1993年2月,郝伯村“内阁”下台,标志着“非主流派”已排除出国民党权力核心,“主流派”更放话:“以后没有新连线的位置,对党不满意就离开”,“新国民党连线”遂决定另组新党,与国民党分道扬镳,打破了台湾岛内国民党、民进党两党分庭抗礼的局面,形成“鼎足三分”之势。

2.1996年:

台湾第一次“总统”公投

国民党多名大佬出走 实力大减

1996年3月,台湾举行第一次“总统”公民直接选举,国民党内的亲蒋派欲借公投机会,对抗逐渐暴露出“台独”野心的李登辉,共分出“李(登辉)连(战)配”、“ 林(洋港)郝(柏村)配”、“陈(履安)王(清峰)配”三组人马参选,选举结果为“李连配”胜出。

国民党虽然在选举后继续掌握政权,李登辉也借此彻底击败党内其它派别,但林洋港、郝柏村、陈履安等重量级人物的“出走”加速了国民党的分裂,大大削弱了国民党的实力,为2000年“大选”败选埋下了伏笔。

3.2000年:

台湾第二次“总统”公投

宋楚瑜受压脱党 国民党一分为四沦为在野党

2000年“总统”选举,李登辉支持连战参选,刻意打压国民党内的政治明星宋楚瑜,甚至利用“兴票案”打击宋楚瑜的清廉形象,并动用行政资源针对宋进行个人调查,结果让民进党坐收渔利。陈水

扁最终以39.3%的得票率获胜,以无党籍身份参选的宋楚瑜得票率为36.8%,而国民党的连战得票率则为23.1%。

败选后,宋楚瑜成立亲民党,一些本土派出走则成立台联党,加上之前分裂出走的新党,国民党自此一分为四,势力衰微。以至于在2004年“大选”中,虽然连战、宋楚瑜一弃前嫌合作参选,仍旧不敌民进党陈水扁与吕秀莲的组合。

2.简述国民党对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

在台湾经济恢复与发展初期,土地改革与“美援”发挥了重要作用。台湾土地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土地改革第一步是进行“三七五减租”,即将原地主收取超过收获量50%以上的地租一律降至37.5%以下,其他附带租金一律取消。接着全面推行于1948年开始试行的“公地放领”政策,即将从日本人手里接收的公有耕地承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承租地价分十年还清。 • (1)以和平的方式改变了封建土地制度,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地主改造积极性。 • (2)土改后,农民的增产意愿提高,农业生产逐渐增加,充分供应岛内需求而有余,米价、一般物价及工资水准趋于稳定,缓和了通货膨胀。 • (3)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50年代末期开始,台湾进行了一次较为广泛的财政、外贸、金融体制的改革,台湾从此走上了一条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道路。1958年4月,台湾“行政院”公布了“改进外汇贸易方案”和“外汇贸易管理办法”等法规,对外贸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与调整。一是台湾将复式汇率改为单一汇率,废除了不同进出口货物适用不同汇率的制度。二是放宽进口限制,降低进口原料的各种税收。三是鼓励出口,实行外销退税制度,设立外销推广基金,实施保税工厂与保税仓库制度,实行外销低利贷款与外汇提留制度等。这些政策措施极大的促进了台湾产品的外销与经济发展。曾参与早期台湾经济决策的台湾知名经济学家王作荣对这一改革予以高度评价。他在《壮志未酬》一书中写道:“不要小看这项改革,这是一次改变台湾经济前途、脱出困境、使台湾经济起飞、创造台湾经济奇迹的起跑点”。

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以弥补即将停止的“美援”,台湾当局于1960年颁布了“奖励投资条例”,对外商投资提供优惠,凡产品50%以上出口的企业,可享受免五年营业税或加速折旧等优惠;将利润用于增资扩充设备的企业可享受免4年营业税或加速折旧。同时设立专门的投资审批委员会,提高办事效率。这是台湾财经政策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台湾的租税政策从过去的追求“预算收支平衡”转变为谋求“经济发展”。于是从这时起,台湾逐渐形成一套较开放的经济体制,为台湾经济的起飞奠定了重要基础。外资开始加快在台湾的投资,台湾经济发展步入快速道。

蒋经国的经济政策

对内蒋经国推行民主共和制,并且废除封建继承制,解除“戒严令”,同时开放党禁和报禁,为台湾后来实行“政治民主”铺平了一条宽敞的道路。

蒋经国还放宽两岸政策,并且开放大陆探亲,允许大陆老兵返乡,这也打破两岸近40年的隔阂,同时促进了两岸关系的缓和与改善。

蒋经国推行人事革新,并且打破省籍界限,向本省人开放政权,同时大量启用本省籍官员例如林洋港、谢东闵、邱创焕、徐庆钟等。

在其执政期间,蒋经国重用经济技术专业人才,并且全力推动岛内经济建设,例如“十大建设”、“十二大建设”等,这也让台湾“赢得亚洲四小龙之首”的美誉。

蒋经国倡导廉洁奉公,并且还制定了“贪污治罪条例”,坚决反对贪污。同时自己以身作则,勤政爱民,勤走基层,每年下乡多达200次。

蒋经国在其执政期间,一改以往的政策,也正因为他推行的这一些政策,让整个台湾地区逐渐走向繁荣富强起来。可以说,蒋经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经济大师,可以将一个原本落后的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十分得可贵。

马英九时期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致力开启两岸和平发展新局,推动海空运直航、开放陆客、陆资、陆生来台,进而签署ECFA,启动两岸制度化经济合作引擎;在2012年成功连任后,更加快步伐,开放美牛、推动两岸服贸货贸协议及自由经济示范区等政策,希望藉此排除台湾加入“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议”(TPP)、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CEP)及洽签双边FTA之阻力。

台湾是海岛经济,以贸易为本,马当局大力推动经济开放政策,和全球接轨,协助企业海外布局,可说是正确方向,其中两岸经贸大幅开放,更为台湾经济引进可观活水,尤其是陆客来台观光,八年累计逾1,400万人次,带来数千亿元的外汇收入,创造了很多新的投资和就业机会。

3.简述民进党的组建及其基本主张。

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1986年9月28日在台北宣布成立。系由原“编联会”、“公政会”等党外组织为基础而建立的以国民党为对手的在野“反对党”。 政治体制主张

1、主张实行美国式的三权鼎立政治体制,保障人权;

2、主张制定“新宪法”,反对“修宪”;

3、主张废除“国民大会”和“监察院”,采“单一国会制”,反对设置大陆代表;

4、主张“总统制”、“总统直选”、“多省制”,反对“总统内阁混合制”、“总统间接选举”、“一省多市制”。

两岸关系主张

1、所谓的“全民公决”

主张台湾前途“应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民主、普遍、公正而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任何政府或政府的联合,都没有决定台湾政治归属的权利”,“反对由国共双方基于违背‘人民自决原则’的谈判解决方式”;

2、“台独”

“台湾主权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台湾应建立“台湾共和国”;台湾与大陆地位平等,两岸“应以平等地位进行和平竞争”;“反对中共以武力威胁台湾”;主张缓和两岸关系,反对国民党的“三不”政策。

“外交”政策主张

主张台湾“应采取弹性作法,重新加入联合国,重返国际社会”,“以更弹性、更积极的作法,处理目前台湾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问题”。 经济政策主张

主张台湾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反对政党介入经济事务。

该党党章规定,其组织原则采用“民主运动”方式,实行“合议制”。组织决议以多数同意决定;各级组织的“委员”均由“各级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

4.简述2008年两岸实现大三通的历史意义。 指台湾和大陆两岸实现 通邮,通商和通航

直接“三通”的基本实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有力地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将使两岸同胞的往来更加便捷,了解更加深入,感情更加融洽。

二、将使两岸彼此的交流更加扩大,联系更加密切,互动更加频繁。

三、将使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更加紧密,降低两岸营运成本、增加两岸货物流量、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进而促使两岸经济合作提高层次、拓展领域,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

四、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增进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拓展两岸民众共同利益,强化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形成两岸之间全方位、多领域的大交流、大合作与大发展。

“三通”的实现,大大减少了飞行航行两岸的时间,缩短了路程,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极大的促进了两岸民众的相互往来,促进了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密切了两岸的经贸关系,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福祉,推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

5.简评蔡英文执政一周年的执政效果。

蔡英文上台执政一年时间的实践检验表明,蔡英文及执政团队是无能的,施政是混乱的,改革是没有建树的,结果是民众失望的。特别是蔡英文当政后,民众抗议、抗争事件之频繁、抗议涉及行业与领域之广泛,前所未有,远远超过陈水扁与马英九。多个民调均显示,民众对蔡英文执政表现的满意度显著下滑,目前普遍降至30%以下,不满意度快速上升,基本在60%上下,从而宣示了台湾又一个政治神话“蔡氏政治旋风”的破灭,再次宣告了台湾民主政治的失灵。

蔡英文执政一年有这样的失败结局并不意外,甚至在预料之中。一个强烈主张“台独”与大搞“去中国化”的蔡英文,一个以“远中”、“脱中”与极力企图摆脱对中国大陆经济依赖的蔡英文,一个强烈排斥大陆、推行与最大贸易伙伴大陆对抗的蔡英文,一个处处以政治权谋考虑的蔡英文,一个以高举“转型正义”大旗大搞政治清算的蔡英文,要成功执政是困难的,要实现政治和解是不现实的,要扭转台湾经济困局是不可能的。未来蔡英文尽管依然大权在握,仍会努力施政,但政治思维与指导思想错了,施政与改革方向偏了,未来执政同样难有起色,蔡英文执政败局已定。

由于蔡英文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民进党执政后,台湾参与国际事务更加困难,对此,蔡英文借由媒体专访,要大陆正确解读台湾去年选举的意义﹔“八百壮士”则指出,“我们也请蔡英文正确解读民调不满意度过半的民意。” “八百壮士”通过脸书表示,一年来经济持续衰退、街头抗争不断、尊严渐次流失,在“外交”与“国际空间”上,陆续面临“断交”、“撤馆”,尝尽闭门羹﹔在两岸关系上,制度化协商机制与联系管道中断,直接影响两岸交流、民生经济﹔在“内政”上,只看到以违法手段清算国民党﹔以对付敌人的行径推动年金改革,用铁丝网阻绝军公教警﹔独裁鸭霸(指蛮不讲理),“一例一休”知错不改。 “八百壮士”提醒蔡当局,文青话术不能治理台湾,做些实事让民众有感比较重要。这一年来,两岸互信瓦解,对撞升温﹔官方时见隔空交火,敌对情绪日益显现,两岸关系从冷和走向冷对抗,风险还会不断升高,蔡当局依然束手无策。台湾民众的未来在哪里?“八百壮士”指出,权衡两岸实力对比、区域情势转变,国际政治现实,“难道人民只能呼喊天佑台湾吗?

6.简述台湾的传统文化教育。 保存的比较好,比大陆更中国

台湾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到过台湾之后,我们分明感觉到,台湾的“重视”和我们的理解必不完全相同,我们一般想当然地认为,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从小设置专门的课程,配备专职的教师,列为考试的内容。其实,真正的重视并非如此。

台湾当然重视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两岸分治以来,台湾一直延续“国文”的称谓,使用沿用几千年的繁体字。在小学阶段,台湾学校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古文训练,以国文、历史和传统文化课程为主。在高中阶段,文科的必修课程有三种:《高中国文》、《国学概要》、《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前两种是语文基础知识,以及经史子集的基本介绍,《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则完全是“四书”内容。2010年9月7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又通过了新的“国文科新课程”纲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文化经典内容所占的比重:高中三年文言文所占比重由原来的40%、45%、50%提升至45%-65%,篇数酌定30篇,文章皆出自《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老子》、《诗经》、《春秋左氏传》、《礼记》等经典,另外增补“国学常识”为选修课。

其实,如果仅做到这些,还算不得真正的重视。因为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即使我们再怎么强调,其价值恐怕都要大打折扣的。何况,台湾的学校比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由选择,单纯靠着学校教育的力量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当局者和学校的提倡、重视固然重要,而社会才是最重要的教育者。在台湾社会,到处弥漫着传统文化的氛围,从杜维明、余英时、成中英、刘述先等人是公认的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的极力鼓吹,到《东风破》、《菊花台》、《青花瓷》此类流行音乐中绽放的传统元素的,人们都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台北市区从北往南排列着几条主干道,路名依次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此外还有“四维”、“八德”之类出自“四书五经”的路名。在台湾,我们随处都能体会到中华民族提倡的“温良恭俭让”。在商店里买东西,服务人员为你提供了服务,不待你说声感谢,人家会主动说声谢谢。“礼仪廉耻、温良恭俭让”已经成为台湾人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东西。有一位台湾作家曾讲到台湾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节:电视机前,一对父子面对两位总统候选人为谁应当选争论得面红耳赤,可是一到饭桌前,就“有酒食,先生馔”,立即恢复了传统的礼让孝悌。这就是台湾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生活、渗入骨髓的教育,这是真正的教育。

台湾的国学教育有一个统一的哲学基础,那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这个哲学基础,也可以说是信仰,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是适合中国人生活的。有了统一的哲学基础,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道德、伦理与人格的教育也才有落脚点。

台湾国学教育强调的就是躬身实践,就是知行合一,要求把所学的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非常注意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大陆语文教育在生活实践上,可以说极为欠缺。

当然,台湾的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也受到诸多挑战。就在我们到访台北建国中学的前一天,一名学生跳楼自杀。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校教育包括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诸多棘手问题。在交谈中,大家普遍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是两岸的教育者应共同思考的。

一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定位问题。如果单纯为传承传统文化而强调传统文化教育,是偏离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主流的,两岸在以往都有过类似的失误。人才是目的,而不是发展;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而不是相反。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能为教育而教育。

二是在民主化、多元化中把握传统文化教育的脉搏。政治的民主化和价值的多元化是不可抵御的时代潮流,传统文化教育既不可逆潮流而动,也不可因媚俗而迷失自我。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和台湾民进党主政时的“去中国化”都对传统文化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样的教训是深刻的。

三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实质问题。现在,在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中,“读经班”、“私塾化”格外引人瞩目。其实,这仅是一个形式问题,实质才是关键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是传统文化精髓在当代社会的活力绽放。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把握精髓,与时代同行。

四是传统文化教育要处理好面向全体和学生个性的问题。人文素养、人文关怀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传统文化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但是,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又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主发展的权利,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三、论述题

1.九二共识是两岸交往的政治基础,自民进党2016年执政以来,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不进反退,两岸业已形成的经贸文化旅游交流遭遇寒流,也严重影响到台湾经济的发展。2016年520就职典礼后,国台办认为蔡英文交出一份未完成的答卷,一年后这份答卷你认为是否合格,两岸现状目

前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局面,结合一年来两岸关系变化,评析蔡英文执政后给台湾和两岸关系带来的影响。

我认为不合格。目前,两岸关系正呈现一个冷对抗的局面。而这蔡英文上台以来,不断搞“小动作”,对两岸关系施加坏影响,才走到今天“冷对抗”的地步。 蔡英文上台以来,给台湾的经济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由于蔡英文政府对大陆的敌视心理,使得蔡政府硬推“新南向政策”,试图摆脱大陆的影响。然而在经济上,大陆上是无法避开的。如今两岸协商面临中断,两岸将无法签署货贸协议,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林建甫就评论说,这关系到台湾产业发展。台湾经济不景,近期出口“15黑”、订单“13黑”(黑,即同比下降),而台湾货品出口到大陆还要缴付较高的关税,例如面板关税5%-8%,但中韩未来十年已面板关税将降至零;石化关税6.5%;汽车零件高达25%。这对台湾经济很不利。

台湾是浅碟型的开放经济体,外贸相当于台湾经济的命脉,而大陆与台湾经贸关系向来密切。因此即便新当局高喊“新南向”,蔡英文高调承诺“维持两岸现状”,“但如果在九二共识响应上,无法取得陆方的满意,台湾对外关系、经贸布局,不可能摆脱大陆的脸色”。

对于两岸关系,虽然蔡英文口头宣称“维持两岸现状”,实则是打算台湾独立,这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因而在两岸关系上,影响也很坏。据台湾《旺报》5月20日报道,首先就是两岸官方接触联系管道,在去年5·20之后全面中断。陆委会主委与大陆国台办主任之间的热线电话不通,双方交流层级降到科员之间的联系。海基会与海协会的沟通也中断,对于这一年来发生的几次紧急事件的联系出现障碍,影响台湾民众的权益甚大。

这些坏影响,都是由于蔡英文坚持“台独”思想,不肯也不愿与大陆进行和平友好沟通的结果。这些坏影响也恰恰证明了,只有两岸之间保持合作交流,大陆、台湾才都能获得利益,否则只能两败俱伤。

2. 台湾有人说“马英九的对要由蔡英文来证明”。自国民党在2008年再度执政后,两岸关系呈现了良好发展态势,也给台湾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结合国民党八年执政情况,分析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并结合当前两岸关系现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马英九上任之前,两岸关系经历了多年的动荡。马英九上台后经过在两岸关系问题上拨乱反正,与大陆一道,共同营造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大大推进了两岸在经济、政治、文化、人员往来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八年来,两岸关系是马英九重点关心和推动的领域,其主要作为和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新找回两岸互信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经过数次谈判和函电往来,最终形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九二共识”的实质就是在政治上要把两岸关系置于“一个中国”的框架之下。这是处理两岸关系最重要的政治基础和原则。“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总抓手,有了这一政治基础,两岸关系的方向就明确了。在李登辉、陈水扁时代,“九二共识”遭到了“两国论”和“一边一国论”的破坏,导致两岸关系动荡不安。马英九上台后重新找回“九二共识”,使得两岸关系走出困境。有了“九二共识”,两岸关系的大门便豁然敞开,一个新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从此开启。

其次,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开放“三通”。由于政治原因的阻隔,两岸之间长期不能实现直接“三通”。马英九上台后不久,两岸两会便在“九二共识”基础上迅速恢复了协商谈判。2008年11月4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台北达成了海运、空运、邮政等重要协议。这意味着两岸民众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通航、通邮、通商由此变成现实,过去两岸之间“咫尺天涯,重重阻隔”变成“天涯咫尺,处处通途”。

两岸三通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台湾那扇久久对大陆封闭的大门终于打开,两岸双向交流成为现实。八年来,大批大陆游客能够赴台旅游观光、参访交流,两岸融合急剧加速。由此,更多的人了解了宝岛台湾,也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两岸关系的重要性。可以说,两岸三通是联系两岸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为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正能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实现了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自2008年以来,海峡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达成了20多项协议,其中,“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通过ECFA,台湾企业紧紧地与大陆市场联系在一起,避免了世界经济低迷给台湾经济带来更大的冲击,维持了台湾经济的平稳发展。最重要的是,两岸经济关系通过ECFA已经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高度相互依存的状态,特别是台湾经济对大陆市场的依赖。这一形势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与成长,更有利于两岸携手应对外部经济危机的冲击。

第四,两岸政治关系获得重大突破。自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最大的僵局就是政治军事敌对状态。60多年来,两岸也曾通过密使往来沟通,20世纪90年代后通过海协会、海基会这样的民间组织,也就是俗称的“白手套”进行协商谈判,但是两岸之间的政治关系一直没有取得任何显著的突破。马英九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坚持“九二共识”,为两岸之间实现政治关系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10月,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参加APEC领导人会议期间,会晤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时指出,着眼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愿意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就两岸政治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对两岸关系中需要处理的事务,双方主管部门负责人也可以见面交换意见。

在两岸共同努力下,2014年2月1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陆委会主委王郁琦在南京举行正式会面。这是数十年来,两岸事务负责人第一次正式会谈,也为两岸政治对话打通平台、增进互信基础写下新的一页。此次会面可以说是两岸关系在政治领域取得的一次突破性进展。自此开始,两岸事务负责人定期举行会谈逐渐制度化,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机制。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实现了两岸领导人60多年来第一次直接会面。这意味着两岸政治关系的历史性突破。从一定意义上讲,此次会面为两岸未来商谈实现和平统一开拓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渠道,足以载入史册。

反观蔡英文上台以来,对“九二共识”避而不谈,抛弃马英九政府所推动的和平和解政策,并且暗地里大作“台独”小手脚,给两岸关系造成巨大冲击。使得台湾民众彼此之间的族群分裂感更加严重,社会更加动荡。

且由于蔡英文政府对大陆的敌视心理,使得台湾经济民生无法依靠大陆而获得回升的机会,而依旧处于困局之中。2016年台湾年经济增长率勉强“保1”,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由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台湾与作为台湾最大对外贸易出口市场的大陆关系变差,导致经济发展动能严重不足。旅游业更是损失惨重。

本来近年来,在台湾经济持续不景气中,诸多产业表现相对欠佳,唯有旅游业一枝独秀。马英九任内,大力发展观光产业,尤其是开放与鼓励大陆民众赴台旅游,极大地促进了台湾观光产业的发展。赴台观光旅游人数一年一个台阶,并于2015年突破千万人次大关,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2016下半年开始,两岸关系陷入僵局,加上受大陆旅客重大伤亡事件影响,大陆赴台旅游人数显著减少,以全岛观光旅游为主的大陆游客显著减少,对台湾旅游交通运输、餐饮、酒店与医疗等相关行业产生很大冲击,让这一“黄金产业”顿时变为“惨业”。据统计,2016年5月以来,已有20多家游览车公司倒闭,旅馆住房率显著下降。同时,由于大陆旅客减少,两岸航班相应减少,从7月7166架次降到9月的5818架次,航空运输业也受到影响,尤其是以经营二线城市的复兴航空公司因旅客减少、亏损增加,不得不于11月22日宣布停飞解散。台湾医疗界预计,陆客减少,影响到台湾美容医疗的大陆客户减少,台湾医疗美容业至少损失2.5亿元新台币。

经济问题的困顿,也影响了民生问题。台湾中信文教基金会与《联合报》公布的2016代表字是“苦”字当头,随后的“变”、“闷”、“弯”、“狂”、“滞”等代表性的汉字,均充分体现了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冻、经济闷、人民苦”的台湾社会真实状况,也是民生问题的集中反映。 依据台湾地区统计主管部门2016年11月底发布的“2016年人力运用调查报告”,非典型就业人口(临时性工作、派遣人力及部分工时等工作者)持续上升到79.2万人,再创新高,较2008年的65万人增加了近15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首次超过7%。这类就业者工资普偏低,不及正常就业者工资的一半,不仅生活相对艰苦,而且也拉低了台湾就业者的工资水平。另外,青年人失业率持续偏高,加上学贷压力,“青贫族”问题非常突出。据调查,目前台湾有近30万青年人有学贷,青年人毕业薪水普遍不足3万元新台币,月还贷款平均需3000元,青年人生活压力大。特别是由于岛内政治纷争、两岸僵局与经济改革争议,导致蔡英文上任后与旅游相关行业企业倒闭现象显著增多,不仅有大量旅行社、运输公司、酒店与餐馆等企业关门倒闭,尤其以复兴航空公司无预警倒闭影响更为显著。企业倒闭,直接造成大量员工失业,许多家庭生活受到影响。另外,调查显示,想另找工作者人数持续下降,只有52.2万人,占就业者的比例降至4.65%。这与经济动能不足、好工作难找与高龄化社会密切相关。

民进党执政后,推出首个重大经济改革方案就是劳工休假制度改革,企图在劳工与资方之间取得利益平衡,休假制度改革方案多次反复,结果引起很大争议。尤其是民进党当局坚持取消传统7天法定假日与实施“一例一休”制度,在尚未达成社会普遍共识情况下,于12月初依靠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的多数优势强行完成立法,引起劳工强烈不满与社会广泛非议。同时企业也批评此举是“民粹治国”,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不利经济发展。蔡英文上台后,改善民生与照顾劳工的承诺没有兑现,交出了一份不能令民众满意的答卷。

民进党执政后,台湾长期存在的薪资停滞问题并没有改变。2016年1月至9月,台湾名义平均薪资为50097元新台币(基本工资与奖金等总收入),其中经常性薪资平均为39144元,均较上年同期只有微小增长,若扣除消费者物价指数,实质薪资还减少了1.01%。

蔡英文竞选时许诺的福利迟迟不能兑现,民生问题未有明显改善,民众更感“苦闷”。

如果我们将马英九执政期间的台湾状况与如今的台湾现状做一对比就能很轻松地理解,蔡英文政府拒绝“九二共识”、拒绝两岸沟通的错误,将会愈发反衬马英九政府坚持两岸在经济、政治、文化、人员往来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正确性。

3.结合20世纪60-90年代台湾政治经济发展变化,分析台湾民主化道路发展历程,从目前岛内的蓝绿恶斗,你认为台湾的民主化是否取得成功。

没有取得完全的成功,台湾固然完成了民主化,但还有许多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台湾的民主转型是一个奇迹。其理由是,在转型过程中没有发生流血和暴力事件。确实纵观古今中外,哪个国家民主转型没有经历过长期的内战、政变、复辟和血流成河?甚至国家分裂?

台湾民主奇迹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要归功于蒋经国时期成功的开明威权体制。一是经济发展,形成中产阶级,营造了一个均富的社会。二是教育普及。三是社会相对廉洁,民怨较少。四是由政治强人蒋经国本人自上而下的推动。五是美国的因素。特别是2000年第一次政党轮替、2004年两颗子弹引发的选举争议,都是在美国的影响下才平稳渡过。六是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对台湾政策发生变化,由敌

对走向缓和。改变了台湾的外部生态。这使得蒋经国不仅可以开放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也为其终止实行了三十多年的戒严创造了条件。

蒋经国推动民主化还有两个历史偶然因素。一是他访美期间遇刺。虽然脱险,但也令他思索何以在蒋家做出如此之多的贡献之后,仍有台湾民众对之如此仇恨。二是他内定的家族接班人蒋孝武因受江南案拖累,被迫外放新加坡。此后,他才公开宣布蒋家不再继任“总统”之位。 最后还是要指出的是,台湾做为一个人口仅有两千多万的小岛,也是其民主可以创造奇迹的先天条件。古希腊时代,公认的就是民主只能在小国寡民之地取得成功。

但是所谓奇迹,正是非同一般之事,台湾奇迹地完成了民主化,却没有使民主一般化,有效化。所以留下了很多问题。

首先,台湾在两蒋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总体廉洁,而且没有族群对立和分裂。但进入李登辉时代,腐败和黑金政治盛行。到陈水扁时代更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仅陈水扁本人,他的家族、亲信,更是遍及所有的执政团队。除“教育部”没有卷入外,其他各部无一幸免。而且陈水扁贪污真相是在其下台之后才曝光的,而且是被瑞士发现和揭发。台湾的政党监督、新闻监督和司法独立都没有发挥作用。无 独有偶,亚洲四小龙的韩国自民主化后,也是腐败丛生,所有民选总统前腐后继,无一例外。四小龙中的新加坡和香港在经济起飞之后并没有走向民主,但廉洁程度远高于韩国和台湾。 台湾民主化后,经济发展迅速放缓。从四小龙之首降为四小龙之末。虽然也有人认为台湾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是正常的经济现象。但事实上,台湾经济下滑则和内部党争、弥漫全岛的政治内耗、各政党选举时竞相不负责任的许诺有关直接相关。其根源在于民进党执政八年,出于意识形态和选票的需要,刻意制造族群对立和冲突。不仅如此,就在全球都在搭大陆经济起飞的快车时,同文同种、近在咫尺的台湾却选择自我封闭、肆无忌惮挑衅大陆的政策。结果强行推行的南进政策失败,损失惨重。挑衅大陆的结果导致大量的外资撤离台湾。在今日的台北,极少能看到外国人,也极少遇到堵车。一份报纸的价格可以十年不变。足见其经济现状。如果不是两蒋时代打下的厚实家底,台湾恐怕早就退回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了。可是尽管整个台湾除台北和台中市外,都负债累累,但不管哪一方选举时根本不顾财政能力,极度慷慨,对社会福利竞相加价、加码。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有资金发展经济?最可笑的是国民党执政后,开放大陆游客赴台和两岸直航。深绿的台南竟要求建立直航航班。高雄的陈菊为了吸引大陆游客甚至要求开放三军官校让陆客入内参观。曾任民进党代主席的“深绿”人士陈菊如此行径,让人瞠目。不过只要想想高雄市上千亿台币的债务,也不难理解。

其次,台湾的民主另一个致命伤是未能阻止台独势力的坐大。这也是大陆民众无法认同台湾民主的重要原因,也是台湾民主劣质化的根源之一。民主化可以给任何政治思潮和力量提供发展空间。但是否有效遏制极端思潮则成为检验民主成效的一个标准。比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期间,法西斯主义席卷全球。但最终仅仅在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西班牙等国取得成功。在英、法、美均是昙花一现。台湾民主化之前,主张国家分裂的台独思潮是非法的,这也确保了台湾内部的和谐,也为经济起飞创造了必要的稳定条件。但民主化之后,台独思潮合法性,并借助民进党的执政,成为今日台湾重要的政治势力。台独的坐大,不仅 令台湾整体撕裂、引发内部冲突,更导致两岸关系严重动荡,也威胁到亚太和世界的和平。如果不是大陆和美国的制衡,台湾早已借助民主化达到分裂国家的目的。

第三,借助民主这个形式,台湾的官二代、富二代愈演愈烈。台湾的民主化虽然只有二十多年,已经形成多个政治家族。如连战家族,其子连胜文为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家族,其子吴志扬为桃园县县长。现在的台北市市长郝龙斌其父则是国民党大老郝伯村。新北市市长朱立伦,其岳父高育仁也为政坛大老,曾任台湾省议会议长、立法委员及台南县县长。现在的陈水扁虽然关于监狱,但其子仍可凭他的荫持,最高票当选高雄市议员。至于台湾基层,更是父传子、子传媳。 2009年县市长选举过后,花莲县县长傅崐萁竟然任命自己的前妻为副县长。台湾的选举,已经把官二代漂白了。2010年 在台湾观选的最后一天与当地学者交流,他们也承认官二代现象造成的不平等已经打击了青年才俊进入政坛的热情。台湾之所以出现大量的官二代现象,原因在于它 的官僚体系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事务官相当于大陆的公务员,需要严格的考试。但不允许参与政党政治,也不与政党共进退。政务官则由选举产生或者选举获胜的 政治人物任命。现实政治中,官二代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如知名度、党

内的支持率。在台湾分为蓝绿的现实格局下,在各自选民占优的选区内,无论是谁出来选举 都会获胜。这也是为什么陈水扁之子陈致中既送卷入其父的贪污弊案,又在选前发生嫖妓丑闻和谎言被戳穿,但依然可以最高票当选。

第五,就是台湾的媒体。今日台湾媒体已被整个社会视为乱源。媒体已无中立,非蓝即绿。丧失了做为第三权的中立、客观、监督的作用和功能。几乎每个政党都在指责媒体。这就是新闻自由后的现状。 正如台湾媒体人南方朔所评论的:“媒体不但没有促进民主发展,反而是扮演倒退、激化的角色,不断的煽风点火”。就是蓝营媒体批评蓝营,绿营媒体批评绿营,也都是如此:“把情绪推向极端,媒体对社会是破坏角色。” 媒体的失格,在2010年五都选举前连胜文枪击案一事中表现的最为令人触目惊心。偏绿的“三民自”三大电视台,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对此视而无睹,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

台湾民主化的内耗、选举时的暴力事件(两次枪击案)、立法院的全武行、官员的贪腐、台独坐大以及经济停滞,都令我们无法相信,台湾的民主化是成功的。

第三篇:台湾七色政治光谱分析

萧功秦:从深绿到紫色:台湾七色政治光谱分析

自1998年到2006年,我曾经三次到台湾从事学术访问,作为一个关注两岸统一大业的知识分子,我根据自己在台湾的亲身观察,以及与台湾各界人士的恳谈,注意到台湾人在两岸关系上可以根据从急独到急统的分类,大体上划分为深绿、中绿、浅绿,浅蓝、中蓝、深蓝、紫色七种类型。下面对他们分别作一些介绍。

一,深绿派,即台独的基本教义派他们中的中坚分子是一些年纪已经七八十岁的“皇民”,这是一批有“台独使命感”的人,有“传教士”一样的执着态度,李登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深绿派要求建立台湾独立国家,凡是与中国大陆有关的一切事物,均在他们摒弃排斥之列。他们的人数大概占全台湾人口的3-5%。为了实现他们台独的目标,他们甚至盼望流血冲突,并且,在他们看来,这种冲突是越早越好。用他们的话来说,台湾人迄今为止,对大陆的共产党只有“不满”,或者说是“不喜欢”,而从“不喜欢”到 “仇恨”,需要经过流血这一阶段。只有在与大陆的对抗中流血,才能制造两岸之间的族群仇恨,完成台湾独立的使命,他们还认为,民族国家建立需要悲情。流血的效果深刻而强烈,极易上升为仇恨。而这正是台独事业所需要的。他们说,所有的国家的民族独立都要经过这一流血过程,“二二八”流血事件最终造成了国民党的下台,美国脱离英国也是如此。 “台湾独立什么都不缺,就缺仇恨。有了仇恨,就有了独立”。

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两岸之间流血不会导致大陆对台湾最终以武力统一,而是分裂成独立的国家?深蓝派会回答,只要台湾流血了,美国人按其保护自由人权的理想主义的天性,就会来帮助台湾人打抱不平,从而卷入战争。如果你对他们说,由于美国卷入两岸战争,就会像在伊拉克那样,陷入无法脱身的困境,因此,美国不会轻易出兵卷入两岸战争。他们的回答是,美国完全可以在不出兵的情况下,通过远距离的常规武器的精确打击与威慑,来迫使中国让步,每天定点精确轰炸大陆的几个军事与工业重点目标,迟早会使中国让步,中国炸美国的核弹只有二十颗,而美国炸中国的核弹则有二万颗,两者力量不成比例,中国决不具备与美国全面决战的实力。这种看法在台南一些深绿派人士中尤其普遍。他们甚至认为,布什即使不喜欢陈水扁也关系不大,因为决定战争的权力在国会,而不是在总统。美国人天性上决不会让共产军队侵占自由台湾而不管,当年日本打中国,美国都不会不管,何况是受台湾关系法保护的台湾。深绿派甚至希望让台湾“菲律宾化”,成为美国的附庸,成为美国对付中国的桥头堡。他们非常善于把握机会来煽动民间对大陆的不满。

1 二,中绿派是那些具有台独理念但又具有机会主义性格的人们,几年以前,在台湾人看来,陈水扁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台湾人一般认为,陈水扁当选为“总统”初期,还并不是台独基本教义派,他由于处于“总统”的既得利益地位,必须承担起对台湾全岛的“安全责任”,因此,他与基本教义派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方面,基本教义派需要陈水扁,而陈水扁又在选战中需要得到基本教义派的票源支持,两者之间在选战时期会建立起更为密切的政治联盟。但选战结束以后,陈水扁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与激进台独派保持距离。陈水扁可以说是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具有台独倾向性,另一方面,他的“总统”地位与角色,又决定了他必须是一个“务实”政客,否则会威胁台湾地区的利益以及他本人的地位稳定,使两个特性之间统一起来的因素就是机会主义。我在台湾听到对陈水扁最多的评价就是,“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可以对陈水扁作如下估计:一方面,当美国亮出底线后,他不会碰这个底线。陈水扁不会在任内去宣布台独,另一方面,他的台独倾向,以及他需要激进台独派的支持,这又会在“不碰国号”的框架下,去做“制宪”的事。他也决不会从此“安分”。当政的民进党人士中的多数人属于这一派。(不过,现在的情况已经有了变化,陈水扁正在走向急独,这也是机会主义者在一定情况下的表现。)

三,浅绿派是那些价值心态上倾向于台湾独立,但有更强的现实感,意识到台独的现实的可能性太少,台独风险太大,成本太高的人士。他们对大陆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清楚的认知,其中不少人与大陆已经有了相当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实际生活使他们更为务实,更少“理想主义”,他们与中绿派的最重要区别在于,中绿派决不会主动去寻求与大陆之间建立建设性的两岸关系。而浅绿派则在发展两岸建设性关系方面更为积极,但其前提是,台湾在两岸关系的未来格局中,必须享有独立共同体的权力。根据我的观察,来大陆投资办厂的本省籍台商中的大部分人士,尤其是来自台湾南部地区的人士,均属于这一派,虽然表面上他们并不这样表示。另一类浅绿人士是对大陆“打压”台湾不满而产生亲民进党倾向的人士,他们对大中国并不反对,甚至自己承认是中国人,我在苗栗一家茶馆见到的一位具有浅绿观点的顾客,他在交谈中对我说,如果你们把飞弹对准美国与日本,我没有意见,你们把飞弹对准我们,我们台湾老百姓又没有犯你们,我们台湾人每天生活在大陆飞弹的阴影里,这叫我们怎么不反感大陆?这种逆反心理也是从中间派向浅绿派转化的一个因素。根据我在花莲东华大学的了解,台湾持浅绿与浅蓝的观点人占全部选民的大多数,但近年来从浅蓝向浅绿的观点转变的趋势已经出现。

四,浅蓝派。如果说,浅绿派在坚持中间立场的情况下,比较亲近民进党。那么,浅蓝派则在坚持中间立场的情况下,在政治上比较同情国民党,而对于民进党抱有更强的批评态度。他们尤其对民进党不择手段的选战行动抱有反感。他们认为台湾民主已经走进了不正常状态。浅蓝派的中坚力量是国民党籍官员的下一代,其中又以外省籍的留学回台专业人士为其中坚力量。台湾各大学教授大多数是外省籍第二代,他们大多有留学美国的经历,他们中持浅蓝观点居多,这与他们的阶层构成有关。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甚至包

2 括认同“国民党中国”而形成的国家认同感,以及“国家(中华民国)自尊心”,他们不愿意接受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独立特区的安排,(即使这种制度安排要比香港宽松得多),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现实感,由于台独可能导致的“牺牲太重,成本太高,风险太大,前景叵测”。他们也决不愿意冒险支持台湾独立。一方面,他们对民进党投机主义十分不满,另一方面又觉得国民党在两次选战中的表现象是“扶不起的刘阿斗”而深感焦虑。一方面,他们既不愿意回归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下的自治区的体制中来,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愿意接受“台湾独立”后的变成受人歧视的“准犹太人”待遇,他们处于深重的矛盾之中。尤其是外省籍的专业人士与中产阶级是浅蓝的主要构成部分,

他们与浅绿派共同构成台湾的中间派,此类中间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接受某种程度的模糊的形式上的统一,也可以支持不统不独的局面。这种中间派在台北市、台湾中部、北部占有大多数。台湾的中间派以中产阶段为主体,比较温和务实。

中间派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一,如果未来大陆经济与台湾差不多,并完成了他们所说的政治现代化,即民主化,两岸归为同一国家也是可以接受的。二,如果数十年后,大陆前景不好,台湾独立并不会有太高的风险与成本,他们也会支持台独的前景,但这些均不是现实中的事。三,在目前的条件下,他们也并不希望现在就与大陆统一,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在他们看来,台湾不妨保持不统不独的局面。四,如果要在中期建立与大陆统一的关系,他们所能接受的可能模式,则只能是一种松散独联体模式的邦联制模式,或者是比欧盟模式更加紧密一些的类欧盟模式。而主张维持现状几十年不变,以后有机会看情况而定,则是他们心里最想说的话。

目前,台湾大多数人可以归入此种中间派。如果以他们作为争取对象,则有可能与台湾当局达成协议,因为他们最具选票优势,然而,如果两岸矛盾日益尖锐,形成强硬对激进的格局,如果两岸关系进入准战争边缘,那么,中间派的影响力将在两岸发生冲突中不断被边缘化。因为一旦出现流血,他们就会两极分化,中间派将出现失语状态。

五,中蓝派。国民党的忠实党员、亲国民党的知识分子人士,追随连战、宋楚瑜的人士,均属于这一派,他们是政治上最不得志的一群,数年以来台湾民主化的实际情况,使他们充满挫折感与失落感,族群分裂,民主失败,政客们机会主义的表演,出尔反尔的行为,两岸关系恶化的险情日益接近,这些都使他们十分痛苦,他们中有好些人对我说,他们已经很久不看电视了,因为只要一看电视,他们就会很痛苦而又无能为力。一方面,他们十分不满民进党,另一方面又对大陆不能在前些年放宽条件与国民党谈判深感不满,W教授是中蓝派人士,长期以来是国民党的支持者,他对我们五一七声明所表达的“共享一个中国的尊荣”的平等态度很为感慨,他说,当年国民党发表的《国统纲领》的建议几乎与此完全相同,为什么那时中共不能谈,一定要搞“矮化”台湾的“一国两制”?即使现在你们大陆想以此为基础与民进党谈,陈水扁还不干。我们当年国民党要求大陆的,也不

3 过就是平起平坐而己。他表示了十分感慨。不过近年以来,随着马英九在政治上的崛起,给国民党带来了一些生机,他们在政治上已经比过去更为积极乐观。

六,深蓝派,国民党时代的老官员,退休公务员,外省籍老人,他们一般出生于大陆,但他们已经在台湾政治生活中完全被边缘化,失去了影响力。虽然,他们常常受邀来大陆访问,其实,他们在台湾生活中的重要性急剧下降。

七,紫派。所谓紫派,指的是深蓝中夹杂了若干“红色”。一些退役老军人属于此类。这里泛指那些来自大陆、政治认同于国民党,对民进党台独倾向抱有极其强烈的反感、由强烈的对家乡的依恋感,而产生对“一国两制”完全认同的人士。他们常常以作为中国政府与国台办的坐上客为荣,他们时常会从口中说出一句“一国两制好”,大陆人以为他们代表了台湾的大多数的民意,并由于他们的强烈反台独情绪,而产生对台湾社会民情心态的误判。我曾见到过这样一位典型的紫派人士。这是一位可敬的八十余岁的老人,他强烈地抨击民进党的台独政策。他说台湾总有一天要回归大陆,但可能他看不到了,但希望能快些回归,使他能看到这一天。他还说,回大陆老家看到家乡变化如此之大,他觉得共产党伟大,虽然自己是地主家出身,父亲在大陆受到镇压,全家都吃了许多苦,但他说他回大陆亲眼看到共产党治国的成绩,他也服了,他说,“当年参军报国,不也为的是国家富强吗?”他说,“解放军赶快过来,三个月就可以解决问题。要快动手,让美国没有还手的时间。”“当年中国解放军先解放台湾,再打四川,就不会有现在的台湾问题了。”“把台独分子抓起来,送去劳改!”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对中国大陆强烈的民族情感依恋,使这位在内战时与共产党不共戴天的台湾老人,此刻却把统一看作高于一切。在他看来,即使是共产党统一台湾,也比分裂为台独要好一万倍。在他看来,祖国统一是神圣的,不可讨论的,不能通融的,为了统一,党派政治界线早就该“一笑泯恩仇”了。听他们的谈话,不少大陆人来的人会有一种温暖感,甚至还会产生一种对知遇者的谢意。但问题在于,这些老人早已进入古稀之年,在台湾的政治生活中已经被彻底边缘化,几乎没有任何现实影响力。他们的民族主义精神值得尊重钦佩,但解决问题,已经不能按他们的思路。必须正视台湾总体的、占优势的思潮。

对两岸关系的若干思考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台湾当局与一般民众难以接受我们所预想的以台湾作为一个省的“一国两制”安排,另一方面,台湾浅绿与浅蓝共同构成的中间派,占选民大多数的事实,在非危机的常态情况下,他们对选情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统派不统,独派不独”在台湾各阶层中已经成为基本趋势,

4 另一方面,又在美国有效压力下,(也即在我们间接压力下)台湾当局也不太可能直接去宣布法理上的台独;而深绿派人士急独派由于年岁己高,将渐渐淡出台湾政局,而民进党中的温和势力将会在近年持续内上升,(民进党的新生代,例如谢长廷等人,即使一旦掌权,有可能采取不但与李登辉,而且与陈水扁拉开距离的政策倾向。)两岸紧张的险情,在近几年出现的可能性并不大。

鉴于我们以往采取的“远距离威慑政策”(即用我的话来说“隔岸扔石头”政策)不但收效不大,而且容易被台独派利用来激发台湾人的悲情与对大陆的逆反心理,并以此为基础来为台独造势,强化对大陆的疏离感(以往两次选战,他们这样做屡屡得手。);鉴于以上种种因素,通过温和的方式来吸引中间派的支持与合作,以此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路径选择,应该是更理性的选择。由于台湾温和的理性的中产阶级的力量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对两岸关系最终能和平解决抱有足够的信心。

我们应该让台湾方面保留对中国概念有各自解释的空间,并在这一前提下,先展开非政治事务性谈判,可以在一中各表或暂时隔置主权争议的条件下,直接诉之于两岸事务性谈判。这种加强两岸接触的举措可以加强两岸的联系,通过这种加强了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反达来再影响社会大众,对未来统一会更有利。

由于浅绿蓝在台湾选民中占有绝大多数,因此,争取中间派人心,通过与中间派合作,避免最坏的可能,促成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应该是我们两岸关系大政的基本着眼点。事实表明,在非战争条件下,远距离飞弹威慑战略,效果虽然有,但并不大。加大强硬刺激往往会加深两岸紧张,在双方强硬的互动的过程中,坚持中间派立场的人将被迫迅速边缘化。其结果对两岸关系并无好处。

台湾的青年大学生群体越来越走向务实,这是近年来我所观察到的重要社会心态变化,因为这些人是将来台湾的知识精英阶层,他们不同于那些台南的出身于农民的企业家,只以做生意为本位,并不问政治。对两岸关系政治影响并不大。相反,现的这些青年大学生知识分子会在台湾未来政治生态与文化生活中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台湾政治的未来属于他们,与若干年前受激进理想主义台独思潮影响的台湾青年人相比,新一代青年学生更为世俗化,更为务实,对两岸关系更少情感上的投入,更少偏激情绪,他们对于大陆并无过多的成见,因此,如果他们有机会来祖国大陆生活学习一段时间,亲身感受一下祖国大陆的实际生活,他们对祖国大陆有更亲切的印象,并构成他们更为正面的生活经验。其实他们中大多数人对大陆是相当有兴趣的。

当旧外省籍人士由于年岁而退出历史,他们可以是保持两岸亲和关系的有生力量,而且,加上他们对自己的亲属朋友的影响,其影响就更广泛。台湾青年也会从中感觉到大陆与自己联在一起。(完)

5

台湾的“七彩”政治光谱

台湾地区的政治学学者,根据“政治光谱”的原理,对台湾地区各主要政党的“政治光谱”进行定位。在左的方面,台联党位于极左一端,民进党则是中左;亲民党是中间偏

6 右,国民党则是中右,新党则处于极右的一端。这种分析,倘是以政党的阶级性质而论,是有一半对但又有一半错。对的部分,是民进党的确是属于信仰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细览其《党纲》,撇除其“台独党纲”部分内容,大部分内容都是与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相接近的。实际上,民进党的许多骨干成员都是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追随者,因而民进党《党纲》是充满了民主社会主义和福利社会主义的内容,包括民主选举、人权、公平开放的福利社会、环保等,因而得到了劳工、农民和中小企业主的支持。而国民党则是代表资产阶级及地方阶级利益的政党,与其在大陆时期的性质相近。至于台联党,其实其阶级属性与国民党基本相同,实质上它就是国民党分裂出去的,因而把它摆在“政治光谱”的“极左”一端,实在是天大的笑话。

但台湾地区的政治学者所设计的“政治光谱”,并非是以政党的阶级属性为依据,而是以其对待“统独”的态度来划分的。因此,其“政治光谱”上的“左”,就是“绿”亦即“独”的同义词,而“左”即是“蓝”亦即“统”的同义词。为此,有政治学者更进一步将台湾民众的“统独观”细化为“七色彩虹”,即深绿,中绿,浅绿,浅蓝,中蓝,深蓝,紫色。其中“深绿”是“台独”基本教义派;“中绿”是具有“台独”理念但又具有机会主义性格的民进党多数骨干成员;“浅绿”是那些亲近民进党,价值心态上倾向于“台独”,但在现实心理上却又意识到“台独”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太小,进行“台独”活动的风险太大、成本太高。 “浅蓝”则是在政治上比较亲近国民党,对民进党抱有较强的批评态度。以上“浅绿”及“浅蓝”则是所谓的“中间派”,他们中占台湾选民的大多数。但近年来由“浅蓝”向“浅绿”的观点转移的趋势已经出现,而且在“五都”选举中更是明显。他们一方面认同国民党“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观点,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意接受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的安排,即使是这种制度比港澳两特区要宽松得多。

“中蓝”是国民党的忠实党员,及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追随连战、宋楚瑜的路线。他们一方面不满民进党,另一方面又对大陆不能在九十年代放宽条件,认可“国统纲领”和“九二共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以致错失时机,导致让民进党有机会上台并籍此“废统”及推翻“九二共识”,“台独”思潮泛滥,而深表不满。“深蓝”是过去国民党执政时代的老官员、退休公务员、第一代外省藉人士。“紫色”则是在“深蓝”中再掺杂了一些“红包”,支持“一国两制”,是极端“统派”,但人数极少。

(澳门《新华澳报》12.20富权文章)

7

第四篇:政治思想方面鉴定

学生政治思想表现及意见方面的班主任鉴定

1、xxx同学在校期间学习刻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

2、xxx同学在校期间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热爱劳动。

3、xxx同学在校期间学习认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于律己;

5、xxx同学在校期间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尊敬师长,勤奋踏实;是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6、xxx同学在校期间学习认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思想上进、热心助人、集体观念强。

7、该同学品德高尚,富有理想和人生规划,严于律己,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探究意识。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异,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8、xxx同学质朴、谦逊,作为班长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学习刻苦认真,善于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成绩优异。

9、作为副班长,以身作则,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能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刻苦认真,善于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成绩优异。

10、xxx同学天资聪明,善学、乐学,极富钻研精神,成绩优异;竞赛方面尤其突出,现已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xxx同学还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与人为善,乐于帮助他人。

11、作为团支部书记,能以身作则管好整个班级的团支部工作,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能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深得学生的爱戴;学习刻苦认真,善于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成绩优异。

12、作为班长,他是班主任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榜样,工作能力出色,学习刻苦钻研,成绩稳定在班级前列,综合素质优异。

13、作为生活委员,能积极负责好班级各项后勤工作,为同学创造一个优良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学习刻苦认真,善于管理时间,成绩稳定在班级前列。

15、xxx同学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秀;尊师守纪,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品学兼优,是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该同学在学期间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项决议,未参加“法-轮-功”等任何非法组织的任何活动;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认真、踏实,成绩优良;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及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在导师指导下认真进行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学校、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学期间无任何违法、违纪情况,受到广大师生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该同学在学期间品学兼优,政治思想表现优良。

第五篇:思想政治方面,

在思想政治方面,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三个代表”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六大的历史性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

在学习态度上,我严格遵循科学严谨的求学和研究态度,实事求是,认真钻研,对所有的研究都保持着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时刻鞭策自己,要抓紧时间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学年来,本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课改培训,认真上好公开课,不断提高认识和业务水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陶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弘扬奉献精神,作风正派,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热爱学校,关心集体,做好学生的表率。服从安排,团结协作,工作尽心尽责,态度端正,努力完成学校、学区交给的各项任务。出勤好,勇挑重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全心全意为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带头作用,认真学习领会课改精神,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所开的观摩课《安全在我心》、《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等受到同行及领导的一致好评。同时,学习校本课程开放的精神,认真备课,注重抓课堂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合作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担任辅导员工作时,能根据学区少先队计划及本班情况制定中队工作计划,配合学校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主题队会观摩,组织学生开展运动会、硬笔比赛、数学竞赛、六一文艺汇演、游园活动、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开展红读、雏鹰争章活动,组织尊老敬老义务劳动,使全校队员的素质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大队形成一股文明礼貌、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风气。在个人职责范围重视创安工作;在学生方面,发现学生出现思想认识偏差,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关心国家时事,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电大本科进修,取得优异的成绩。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教育的不断改革,我将继续努力,积极进取,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山区的教育事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土壤修复市场范文下一篇:退休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