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培训讲话稿

2022-08-21

第一篇:农业技术培训讲话稿

农业合作社培训开班讲话

为了落实好国家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务农农民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充分激发农业生产要素潜能,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紧紧围绕“二个千方百计、二个努力确保、二个持续提高”总体目标,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农民为重点培训对象,加强与农业项目对接,突出为产业发展服务的总体思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加快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撑。加快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起到表率作用。

这次培训按省阳光工程要求,培训时间为四天,培训结束后参加培训的学员填写“阳光工程参训学员满意度测评表”把你们对这次培训的满意不满意填写上面,我们对他们的培训进行测评。省市劳转办年未时还进行电话抽查,对你们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资询,培训的天数、培训内容、等进行询问,希望你们能如实的回答,好对培训学校的进行测评。我希望你们能把握好这次机会,力用好这次机会,把培训的知识学好,回到农村起到带头作用。为我们县的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做出你们的贡献。

第二篇:在全农业园区工作培训班上的讲话(本站推荐)

在全省农业园区工作培训班上的讲话

姜绍丰

(2017年3月24日)

同志们:

这次农业园区培训班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和近期召开的全国春季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交流各地推进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分析存在的困难与问题,部署2017年农业园区重点工作。刚才,漳州市和上杭、蕉城、安溪、沙县4个县(区)分别就整市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金融服务农业、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科技创新推动园区建设等方面作了很好的经验交流,相信对大家有所启发、有所借鉴。同时通报了2016年农民创业园建设绩效考评情况、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民创业园2013-2016年专项资金拨付情况,并围绕园区建设重点工作进行认真讨论,形成共识。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把握形势,充分认识农业园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一项新任务,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举措。3月22日,国务院在河北石家庄

1 召开全国春季农业工作会议,把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重点部署安排。国务院汪洋副总理指出,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了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这“三区三园”是重要的平台和载体,要作为重要工作抓手,推动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生产。“三区三园”建设,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宁缺毋滥,要真正发挥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带动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调整。要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要突出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导向。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在全国春季农业工作会上提出,农业部将把产业园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今年要开好局起好步。一是要突出改革创新,以新理念、新办法、新机制建设产业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办园,以科技为支撑立园,集成农村各项改革政策进园。二是突出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园创建,扶持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返乡人员入园创业创新。三是突出资源整合,集中力量推动科技、农机、设施、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向产业园集聚。四是突出目标引领,坚持高标准,引导将产业园打造成现代技术装备集成区、优势特色产业引领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农业农村创

2 业创新孵化区、现代农业示范的核心区。

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农业园区建设,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向“一区两园”集聚,统筹使用相关涉农资金,集中建设“一区两园”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和配套服务体系。省农业厅针对园区建设,提出要打造农业园区建设升级版,实施“3211”工程。

这些都为我们做好农业园区工作指明了方向。可以说,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已经引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配套了相关的扶持政策措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我们农业产业园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因此,大家要统一思想,提高对加快农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相关责任,真正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重要平台、重要抓手来落实。

二、肯定成绩,持续强化农业园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2010年福清市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农业部分三批认定了我省9县1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福建农民创业园和示范基地2013年开始建设,2016年又启动了新一轮建设。几年来,各地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多方资源,合力推进园区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产业集聚发展有新局面。在园区优惠政策引导下,资金、技术、人才不断向园区流动,推进园区产业集聚发展。不完全统计,4年多来,中央及省级财政投入园区专项资金9.4亿元,带动市、县两级财政配套及相关部门投入园区建设资金75亿元,累计投资建设项目达1722个,新增投资203.1亿元,建成设施食用菌、设施蔬果、设施畜禽、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中区42个。蕉城农民创业园集中打造三个产业集聚区,目前入驻企业23家,引进40多个新品种,发展新优果蔬面积2230亩,建设各类设施大棚1200亩,辐射带动万亩基地地开发。漳浦现代农业示范区采取重点突破方式,集中打造石榴特色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和赤土立体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园区产业的集聚发展,改变了以往福建特色现代农业点小、点少、点分散的局面。

(二)机制创新有新突破。各地不断创新机制,着力破解制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机制障碍。上杭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实施财政资金撬动金融改革试点示范区,设立设施农业及规模农业发展贷款担保补偿基金3000万元,银行按1:5提供放贷,为设施农业和规模农业提供贷款担保;开展信用乡村评定,农村商业银行根据农户信用等级和基金运行情况,在担保倍数、贷款利率方面建立信用奖惩机制,对评上信用乡村的农户贷款利率按当期同档利率优惠10%执行,使村民

4 切实感受到信用评定的好处;建立村级担保协会,以“自愿、互助、诚信、公益”为原则,通过政府注资、村财出资、村民集资、能人捐资等多种渠道筹措担保基金,与银行合作,专为农户小额贷款融资提供担保服务,满足农户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的小额信贷需求。福清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完善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采取“租金+工资+分红”、土地返租、最低保护价收购产品等方式,形成“企业+合作社+大户”、“企业+合作社+卫星基地”等多种土地流转模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安溪农民创业园深入实施庄园化战略,聚合“三方资金”(业主、政府、金融),坚持“四个贯穿始终”(质量追溯、名品打造、文化建设、茶旅互动),推动形成“五型”茶庄园(休闲度假型、科技引领型、市场开拓型、产业发展型、综合开发型),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提升茶产业整体效益。

(三)智慧农业有新亮点。智能化温室栽培、畜禽自动化饲养、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控制系统在园区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精准化控制、周年化供应。永春农民创业园的德福生态农业公司蛋鸡项目,采用自动给料、给水喂养系统,全自动化的产蛋箱、中央集蛋、传送以及鸡蛋喷码、包装系统等最先进的自动化养殖设备,实现全进全出全封闭养殖,每栋存栏7.5万产蛋鸡舍只需1-2个工作人员。漳浦万辰、顺昌神农、尤溪祥云、

5 厦门如意情等公司采用瓶栽自动化生产、智能化控制,食用菌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机械化程度居国内行业领先。沙县农民创业园建立了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三个公共服务平台,园区内有42家企业、合作社安装了物联监控,全部纳入食品安全可追溯信息平台管理,园区企业、合作社还免费享受电子商务信息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服务。福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名特优农产品电子商务展销中心,200多个企业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占农业企业30%;2000多人在淘宝、天猫、京东、当当等网络从事经销,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的销售收入约占销售总收入15%,电子商务已成为福安市扩大农产品销售和实现品牌推广的重要渠道。

(四)三产融合有新拓展。在推进园区建设的过程中,随着主导产业设施化、智能化、生态化水平的提高,一些园区结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当地独特的农耕文化,逐步往休闲农业拓展,建成集生产、展示、销售、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安溪八马茶庄园、华祥苑茶庄园和华安哈龙峰茶庄园等,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经验,利用生态茶园景观、自然环境资源,结合茶叶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开展供人们休闲娱乐、体验农业生活的新型经营活动。福安现代示范区建设“鸟巢”型设施大棚,配套建设物联网等智能化控制系统,采用气雾栽培、立体栽培、

6 循环栽培等先进栽培技术,开展果蔬生态种植,建设生态餐厅,提供参观、采摘、科普、餐饮等多种活动;目前正依托万亩葡萄园,铺设休闲步道,建设葡萄主题公园,延长葡萄产业链条。长泰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将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等融为一体,拓展休闲农业,建成格林美提子观光园、福友生态农庄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园。

(五)带动增收有新举措。各地在园区建设过程中,通过提供技术支持、“互助合作”、加工增值、合作入股、产业链分工、建后返租等方式,建立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创业增收。南靖农民创业示范基地采取“有偿供苗、技术服务、成品回购”方式,并通过与邮政银行建立合作关系,由种植户建立联保、公司提供担保、邮政银行放款方式,支持种植户生产,带动农户600多户种植金线莲,并安排就业2500多人,每年带动农民增收9500万元。连城农民创业园的甘薯加工项目,近年来建设了18条甘薯加工生产线,直接带动地瓜种植户2.5万户,种植地瓜6万多亩,每户年增收5000多元,农民增加收入1亿多元,同时为农民提供就地就业岗位1.2万个。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有的地方政府争取项目的时候积极性很高,把它当成荣誉,但项目争取来之后,如何把项目落实好、

7 实施好,就不那么尽心了,把园区建设推给农业局,农业局就一层一层往下推,这种项目根本无法做好。二是目标定位低。园区建设视野不够宽,没有按照特色现代农业要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没有站在国家级层面,省级农民创业园没有站在省级层面,项目体量偏小,科技含量偏低。三是机制不健全。无论是现代农业园区,还是福建农民创业园,都不是农业部门一家的事情,这涉及到多部门齐头并进的事情,需要多部门协调共同推进这项工作,存在机制不健全,推动工作力度不够,工作脱节,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四是项目储备不足。特别是近两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农业企业对市场信心不足,招商引资力度不大,农业项目减少。五是建设进度偏慢。有的地方项目批复后,跟踪落实不够,项目建设动态不了解,有些项目已经明确无法建成,也没有及时变更或取消,造成补贴资金滞留财政,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三、突出重点,积极打造高标准农业产业园区 农业产业园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机遇期,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努力打造“一区两园”升级版,提升农业园区建设水平。前段时间,省厅已经下发了做好今年农业园区工作通知,明确了全省农业园区要新上500个现代农业项目,力争完成年度新增投资100个亿,已将任务分解到设区市,设区市要分解落实到县到园区。

(一)做实农业园区发展规划。按照高标准和突出农业特色、突出绿色生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要求,努力将园区打造成现代技术装备集成区、优势特色产业引领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区、现代农业示范的核心区。每个农业园区要制定可操作、简洁明了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不求面面俱到,重点要明确“十三五”期间总体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制作园区产业分布图和重点项目布局图,并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力争通过3-5年努力,切切实实将农业园区打造成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样板。

(二)打造“一区两园”升级版。根据园区的发展规划,围绕省里提出的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的新要求,打造“一区两园”升级版。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3211”工程,在全省扶持建设30个茶叶现代产业园、20个蔬果现代产业园、10个食用菌现代产业园、10个畜禽现代产业园。这些项目落在福建农民创业园及示范基地内的,专项资金要向该项目倾斜,各个县也要予以重点支持。

(三)引领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按照每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省级农民创业园重点打造2-3个、农民创业示范基地重点打造1个核心区的要求,整合资金集中扶持,推动企业向核心区集聚、项目向核心区落地、信息技术人才向核心区流动,培育一批以智能化控制为代表的设施蔬果、以工厂化自

9 动化栽培为代表的食用菌生产、以精深加工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以生产基地+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为代表的休闲农业等各类产业园和产业核心区。到年底,全省要建成产业核心区60个以上,到“十三五”末,建成100个以上产业核心区。为我省申请即将出台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发挥农业园区作为改革创新“试验田”、“排头兵”的功能,重点探索总结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新机制、适度规模经营新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渠道、创新金融服务新方式,尤其在如何提高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投入、促进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服务优势互补、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扩大政策性保险范围等方面,由各园区自行选择1-2个契入点进行试点探索,取得突破,为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贷款难、风险大等问题提供新方式。要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十大主题示范行动的通知》(农办计[2016]40号)要求,每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至少选择1项主题示范行动,重点研究推进,形成典型案例材料。

(五)强化招商引资储备项目。当前建设农业园区离不开项目的支撑,项目带动始终是农业园区建设的主题,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新常态下,需要花力气、花心思研究如何招商引资,特别是山区,区位优势相对较弱,任务更艰巨。

10 南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会同省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农业厅联合举办绿色农业项目资本对接会,已经率先走出了一条重大项目招商引资之路。各地要加强农业园区用电、用地等优惠政策的宣传,加强项目推介与招商,重点围绕打造我省蔬菜、水果、畜禽、茶叶及食用菌等千亿产业目标,建立项目储备库,做到储备一批、建设一批、建成一批,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引导土地流转,推动有实力的工商、民间、外资等各类资本入园开展规模经营。要加强项目建设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使项目引得进、落得地,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争取早批复、早建设、早投产、早出效益。

四、加强领导,确保农业园区工作落到实处

(一)建立协调机制。农业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各市、县(区)要切实将园区工作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成立工作协调小组,由县委或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形成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农业部门牵头抓落实、有关部门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要加强政策支持,出台含金量高、可操作、能见效的具体措施,并加强资金整合,把分散的涉农资金统一调剂、集中使用,形成合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上新水平。

(二)落实工作责任。园区建设责任重大,今年省上将对滞留在县级财政的专项资金进行督查,对资金滞留量大的

11 要进行问责。最近,省厅已启动了对专项资金滞留量大的县(市、区)分管领导和农业局长的约谈工作,财政厅等相关部门也正在核实、摸底、调查农业专项资金的滞留情况。农业部门要充实骨干力量,制定可执行、可检查、可整改、可督办、可追究的责任清单,层层转导压力,落实责任;要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着畏难情绪,要克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干事容易出事、怕出事干脆不干事”的错误认识,加强正面引导,树立勇于担当、敢于担当、营造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良好氛围,推动各项工作得到落实。

(三)向下延伸绩效考评。2017年所有的农业园区项目都向下延伸绩效考评。同时,福建农民创业园专项资金已列入省里绩效奖惩试点项目,从2017年起,每年预留30%的专项资金作为奖励资金。为此,将打破每个创业园500万元、示范基地200万元的固定额度,每个县(市、区)的专项资金额度将根据绩效考评情况和上年度资金使用进度来确定,绩效考评靠前、资金使用进度快且有项目储备的县(市、区)将获得更多项目资金支持,而部分项目建设进度慢、专项资金结余多、绩效评分靠后的县(市、区)将停止安排下年度的专项资金。停止安排资金的县(市、区)建设任务照样要下达、要完成,绩效考核照样要进行,滞留资金照样要在当地消化。各县(市、区)要切实引起警醒,要将压力层层传导。

(四)加强项目建设督导。省厅将每半年组织一次集中督导,结合各业务处室的平常督促检查,争取每年所有创建县全覆盖。各市、县(区)也要加强项目检查,每个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督导,深入项目建设实地检查,督促承担单位加快建设进展,发现项目停滞的要限期赶上,无法建成的要及时取消或变更项目,确保每个项目都能按时批的下、完的成。要创新建设督导方式,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建立微信群,通过实时拍照、视频等方式,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展,做到心中有数。

(五)及时报送信息。园区信息报送工作至关重要,要利用好福建农业信息网,扩大园区建设的宣传报道。省厅正在整合现代农业示范区、福建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信息报送制度,从今年3月份开始,将每个月通报一次各地项目建设任务完成进度与资金拨付情况。各地务必加强项目管理,加快建设进度,每个月要定期报送园区建设进度和信息。

同志们,做好农业园区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使我省园区真正成为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平台,为推动我省“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添砖加瓦。

第三篇:在全市农业系统办公室主任培训会上的讲话

(2010年6月25日)

同志们:

办公室的同志们工作非常辛苦,平时很少出门,也很少相聚,一年一度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我认为既有必要,也很重要。通过交流,有利于加强沟通,增进感情,树立“全局一盘棋”的观念,培养团队精神;通过培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为领导当好参谋。我来参加会议,主要是为了看望看望大家。长期以来,同志们在农业工作的第一线,当参谋、出主意、搞服务,奉献聪明才智,为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市农业局对同志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怎么看今年的农业经济形势

关于上半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各地都交了材料,我认真研究了,认为今年的农业经济形势,可用两句话来概括 ——“基础较扎实,任务不轻松”。

基础较扎实——是指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基础较为扎实。尽管去冬今春农业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但由于各地抗灾措施到位,指导有方,农业受灾灾不大,继续保持好的发展势头。夏粮夏油增产增收。夏粮总产预计增产4%,夏油总产比去年略增,在灾害之年,获得这样的好收成,已是不易。蔬菜减产但价格提高增收。春茶实现“四增”,即总产增,名优茶产量增,价格提高,总体增收。畜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生猪养殖继续大幅增长,家禽养殖恢复发展迅猛,家禽出笼和禽蛋产量增幅都过两位数,草食畜保持稳定发展。养殖效益继续看好,生猪收购价虽然有所回落,但养殖利润空间仍然可观。水产品产量增加,价格居高。水产品不仅产量增加,而且价格坚挺。说明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消费习惯也在发生转变,鱼类相对肉类比,所含的胆固醇低些,吃鱼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今后水产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农民打工收入增加。我在夷陵调研时,发现有的农民年都没过完,就出去打工去了,说明农民打工环境改善、权益有了保障之后,农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高,人数也大幅度增加。

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同去年相比,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约40元左右(不包括政策性增收35元左右)。

任务不轻松——是指完成全年增收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绝不可掉以轻心。对照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0元的工作目标,任务并不轻松。为什么?主要原因是,下半年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从天气上看,今年不能指望还有去年那样的好天气,总产稳住去年的水平已属不易;从市场上看,目前粮价、油菜籽价格已呈稳中有降的趋势,小麦价格每斤下降了0.1元左右,油菜籽开秤价格每斤比去年下降了0.15元左右,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趋势还在继续,粮食增产增收已显困难;从政策上看,一些立竿见影的政策性增收因素已纳入今年农民增收的基数,除全部免除农业税可增收35元左右外,其它政策直接增收的空间已没有;从体系上看,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撤消了农技站,旧体制已转制,新机制尚在组建之中,对农技推广有一定影响;从环境来看,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尚未到位,农资市场秩序仍然不容乐观,少数基层干部精力不集中,个别地方没有处理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工作的关系等,都对农业工作有所影响。因此,下一阶段工作任务还十分繁重。

在座的各位都是领导身边的高级智囊和重要参谋,对当前农业经济运行的态势一定要分析透彻,密切关注。一方面,要看到形势趋好的一面,进一步增强信心;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研究经济走势,研究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带规律性的东西和深层次问题,尤其是对困难和问题,要多作深入的分析,以便领导在指导工作、驾驭全局中,能因势利导,适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全市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怎样做好新形势下的办公室工作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新旧体制的更新进一步加快,新的形势要求办公室工作也要跟上改革开放时代的步伐。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换脑筋,开拓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时机,迎接挑战。办公室是一个单位管理机构的枢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抓好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贯彻落实,认真履行好各项职能,切实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做好新时期的办公室工作,总的要求是六句话,即:明确一个目标,落实两个任务,搞好三个服务,实现四个转变,发挥五个作用,强化六个意识。

一个目标:就是努力把办公室建设成为一个政治坚定、纪律严明、

运转灵活、协调高效、反馈迅速、廉洁奉公的办事机构,积极开创工作新局面。

两个任务:参与政务、管理事务,这是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两个基本任务。具体来讲,就是办文办电、组织会议、调查研究、提供信息、协调关系和后勤管理等等。

三个服务:一是为领导服务,积极主动,力争超前。办公室工作从属于领导机关,服务于领导是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并且要做到优化领导意图,搞好深化服务。由于领导工作忙,不可能对各项工作都事必躬亲,考虑得那么周到,办公室人员作为领导的“外脑”,就应该领会领导意图,研究领导对某项工作的方案和设想,提出最佳决策意见,达到深化服务的目的。同时,围绕领导决策,还要搞好超前服务。所谓超前服务,指的是办公室工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在自身工作职责的范围内,想领导所想和来不及想的问题,把工作做在领导所想和未想之前。超前服务有三个显著特点:首先是敏锐的预见性;其次是思想的主动性;再次是工作的时效性。为了把工作做得积极主动,超前服务必须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超前获取领导活动的信息,在工作上早准备、早部署,力争主动;另一方面要超前调研,向领导提供建议当好参谋。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或比较突出的问题,搞一些“短、平、快”的调研,既可掌握工作动态,又可从中发现一些倾向性的问题,从而为领导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为机关和基层服务,尽职尽责。要做好为机关和基层服务,必须要准确掌握基层的工作情况,改变过去那种坐家等服务为走出去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跟踪服务,及时分析所掌握的材料,为领导理清工作思路,为解决机关和基层存在的问题出谋献策。三是为人民群众服务,全心全意。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把自己的全部工作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在每一个过程中,每个人只有尽义务的责任,而没有要待遇、发牢骚和出怨气的权利。因此,要想服务得好,就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这是每个办公室工作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素养。

总之,面对日益发展的新形势,办公室工作人员应当力求做到:满负荷、快节奏、优质量、高效率,努力把“三个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四个转变:一是随着要求的逐步严格和规范,办公室工作已经从过去偏重办文办事转变为既办文办事,又出谋献策;二是从以往简单

收发传递信息转变为全方位、多角度地搜集并综合处理信息;三是从单凭老框框老规矩办事转变为实现规范化有序的科学管理;四是从被动转变为有创新思维的主动服务。敢于改革旧的运行机制,在人员少、服务内容多、材料任务重的情况下,合理安排,科学运行,不满足于按惯例办事,不满足于机械服从,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

五个作用:一是参谋作用。就是要大胆地参政议政,积极为领导决策提供有超前、可靠的参考价值的信息。因为决策中的参谋作用是通过为领导提供准确的信息、完备的资料和可靠的情况而发挥出来的。因此,办公室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一个时期工作出现某些偏差时,应及时提供给领导,以便改正。在领导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还应广泛搜集各方面的情况,为领导提供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方案出谋献策。二是服务作用。在做好文字、会议、信访、后勤等各类服务的基础上,还要合理地安排时间参与领导活动,实行跟踪服务。三是协调作用。协调的目的在于统一各方面的认识,统一步调,严格纪律,帮助领导解决日常工作中出现的扯皮、推诿现象,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顺利实施。协调是办公室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下级与上级之间的联系与交往中日益增强,只有充分重视协调作用,才能在频繁的交往中,架起融洽关系的桥梁,为领导、为机关做好高质量的服务工作。四是把关作用。办公室是一个单位的“门面”,既是“窗口”,又是“关口”,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协助领导在各个环节把好关,保证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五是落实作用。这是办公室工作最关键的一环,也是衡量办公室好坏的最基本的标准,一个文件发过之后,一场会议开完之后,办公室都要按照文件内容和会议精神的具体要求,认真做好查办、催办和督办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六个意识:一 是中心意识。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办公室必须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考虑问题、安排工作、处理事情,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真正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并把能否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作为考核办公室人员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准。二是参与意识。办公室人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把它巧妙地融入到领导的意图、决策中去。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办公室人员的个人价值就有可能部分或全部地转化为社会价值,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三是独立意识。办

公室人员的独立意识也就是要求社会确认其在社会分工中的实际价值,即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办公室工作人员不是领导的拐杖,不能唯领导者的马首是瞻,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着,从辅助管理决策的角度与领导者这一独立存在的个体发生关系。这种意识的确立,能使办公室工作人员时刻感到自身所负的责任、所拥有的权力和应承担的义务,以独立自主,主动进攻的心态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四是求实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的落脚点,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精髓,也是办公室工作人员应该牢记的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特别是在“下情上达”时,要把下面的情况全面、准确、实事求是地向上反映,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既不能报喜不报忧,也不能报忧不报喜;既不能粉饰太平,也不能听风就是雨,虚张声势。要切实做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既无遮遮掩掩,也不能夸大其词,保证不掺水分,不搞虚假。五是创新意识。办公室人员必须追求独创性、超前性的参与谋略、辅助决策的意识,敢于标新立异,不仅仅满足于跟踪领导者的思维,摒弃陈规,大胆创新,在与领导者进行知识结构互补、思维方式互补以及年龄和心态互补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分析力、想象力,力图高屋建瓴地求变、求新、求活,把辅助职能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六是效率意识。当今世界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竞争激烈的时代,“效率就是生命”。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追求效率,办公室更是如此。办公室是一个单位的核心部位,每个人员工作效率的高低对于整个单位工作的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办公室人员必须增强时间观念,保持高节奏运转的工作态势,坚决克服那种“一慢、二看、三等待”和互相推诿扯皮的不良现象,提倡“有事就办、急事快办”的工作作风,强化雷厉风行的效率意识,营造严谨求实的工作氛围,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真正把办公室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怎样当好办公室主任 当好一名办公室主任不简单,因为这个岗位一是重要、二是难为。说重要,是因为这个岗位是领导的参谋助手、全局运转的中枢,是锻炼干部的熔炉、培养人才的摇篮;说难为,是因为处于焦点位置,有人调侃比作“看门的狗、干活的牛、受气的猪、奔跑的马、替罪的羊”,形象地说明了这个位置不好当。如何才能当好,我的体会必须要有“四得”:

首先,要靠得住——必须忠诚坚定。忠诚坚定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要政治过得硬。要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局党组保持一致。二要胸中有全局。要时时处处维护部门的形象,维护领导同志的权威。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谋领导之所虑。“身在兵位,心为帅谋”,主动为领导献计献策。三要办事讲原则。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按制度办事。要把坚持原则作为我们工作的“生命线”,绝不允许按个人好恶处理问题,不允许讲交情和故意设卡,不允许在政策和法律、法规问题上“闯红灯”。

其次,要担得起——必须业务精湛。办公室主任是领导的左右手和高级参谋,岗位重要,责任重大,因此业务要精。业务精湛,体现在学习创新的精神上。开卷有益,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知识、业务知识、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业务精湛,体现在参谋服务的水平上。参谋服务要“参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当高参不当歪参”。怎样当高参?高参在于平时细心的积累,因此要注重调研积累,要眼睛向下,沉下身子,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注意收集和掌握典型,研究观察事物发展的态势,养成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业务精湛,体现在综合协调的质量上。上传下达、办文办会办事,虽然都是些很具体的事情,但是一定要考虑周到细致,不能出差错。有时候,会因为一个小细节,酿成大错误,这样的例子现实中就有。因此,要克服大而化之的思想,保证高效协调运转。业务精湛,体现在督办落实的效果上。要保证将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一项一项、一件一件落实到位。

再次,要吃得苦——必须甘于奉献。做好办公室工作,需要一种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精神。甘于奉献,要勤奋敬业。办公室主任上班要比别人早,下班要比别人晚,承担责任要比别人大,加班要比别人多。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十分热爱自己的岗位,始终保持满腔的热情,可以肯定的说,一个缺乏热情的办公室主任,肯定是一个不够称职的办公室主任。甘于奉献,要谦虚谨慎。办公室主任具有双重身分,对于领导是配角,对于基层群众是主角,夹在中间协调任务重,有时候不免挨批评。对待批评要气量大,胸怀宽广,能“容常人之所不能容,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对待基层和群众力戒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甘于奉献,要淡泊名利。办公室既辛苦,又清苦,对此,我们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应该比一比那一些下岗职工,比一比那些山区农民,比一比曾经和我们同窗共读而当了工人、农民的同学们,现在已经改革的乡镇农技站中,就有不少农技干部曾经是我们的同学,比起他们,我们可以说优越多了。在生活待遇上,我们要知足者常乐。

最后,要行得正——必须廉洁自律。我们长期工作在领导身边,往往是人们关注的对象。我们的一言一行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整个部门的形象。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做群众的表率。廉洁自律,要坚持自我约束。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党纪规定约束自己,特别是要用《国家公务员条例》约束自己,按照各项规章制度约束自己,按照社会公德约束自己。廉洁自律,要坚持警钟长鸣。因为我们工作在领导身边,难免成为被少数另有所图的人诱惑的目标。如果我们放松要求,就很容易被别人利用,最后滑向深渊。一旦办公室出了问题,就会影响领导的形象、部门的形象。因此,必须警钟常鸣,坚持不懈地抓好勤政廉政建设。

第四篇: 保险公司总经理在农业保险培训会议上的讲话 张云翔总经理

在农业保险培训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11月30日) 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山东分公司和农业险部联合举办的农业险培训会,是在国家刚颁布《农业保险条例》,各级公司农业险工作人员基本到位,农业保险业务操作即将开始的情况下召开的,很及时、很必要,祝这次培训会议圆满成功。

我到会,主要是来看望大家,这是公司农业险第一次培训,标志着农业险业务真枪实战即将开始,你们是率先进入战场的指挥员和战斗员,第一次战役能否打好?取决于在座各位,希望我们打好这一仗,公司等待你们的好消息。董事长非常关心农业险的发展,刚才还过问此事。。潍坊在拟开办县建立了四级机构,泰安在拟开办县区已选定了人员。经上下共同能力,济宁的嘉祥、鱼台,淄博的桓台,潍坊的临朐等县区政府,已经达成与我公司合作开展农业保险工作意向。 从前一阶段看,省分和各中支公司领导都做了大量工作,一些公司取得了突破性成绩。但部分中支进展缓慢,临沂、烟台两市空白县最多,但目前还没有与我公司合作开展农业保险的县区,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与地方政府有关,但与我们领导也有责任;有的中支农业险部还没有人选,专业团队建设滞后。在思想上,有的中支公司领导对农业保险工作认识很不到位,存在着“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思想;有的不愿与政府沟通,存在畏难情绪;有的怕承担责任,农业险政策性强、风险性大,担心出了问题受处罚等等。

总之,进展快的公司要再接再厉,继续做好工作,进展慢的要快马加鞭尽快赶上,实现与公司工作安排同步。

二、下步工作的几点要求

按照省政府和监管部门规定要求,根据前一阶段工作情况,我再强调以下五点要求: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以农险为突破口,促进业务全面提升。农业保险是公司发展的战略选择,已经纳入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当前,建立专业服务团队,涉足农业险领域,不仅仅是考虑眼前业务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加快公司进入农村市场。农村市场前景广阔、容量巨大,诸如机动车、房屋、农机具、意外伤害等保险资源非常丰富,是未来保险业发展的重要阵地,谁占领了农村市场,谁就拥有未来的主动权。 通过农业保险的切入,基层三农服务网络的完善,以撬动庞大的农村保险市场,推动公司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抓好人才引进,加快农险团队建设。按照公司要求,中支公司没有组建农业险部门的,要抓紧选人,抓紧人才引进,12月中旬将农业险部建立起来。确定由我公司承办农业险业务的县区,没有县级机构的,要及时建立农业保险服务部。 山东分公司,要把开办农业保险和拟开办农业保险的县区作为重点,明年优先铺设县级机构。有关中支公司现在就要考虑开办农业险的县级机构建设问题,按照监管部门和公司要求,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三是,加大攻关力度,争取更多的承办区域。各地市所辖拥有空白县区的,尤其是临沂和烟台空白县较多,中支公司要加大工作力度,大力争取更多的承办区域。各中支公司要抓紧与市、县两级政府及农业、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促进与我公司合作开展农业保险工作。目前没有达成承办县区的,2013年,至少要达成一个县区。目标定的不高,如不重视,人员不到位,这个目标也很难实现

四是,纳入考核,加大奖励力度。2013年,农业险保费任务目标是5000万元,其中,农业保险3000万元,林业保险2000万元,总公司与其它业务一并下达给山东分公司,并纳入公司整体业务考核。农业险考核指标很简单,就是考核规模。农业险业务与中支负责人的薪酬直接挂钩,干农业险业务的,薪酬就上档次,就比别人高;干的越多得到的越多;干的好的,还给予绩效奖励。重奖中支负责人及部门业务人员。

第五篇:关于农业的论文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现 代 农 业 新 技 术 论 文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之现代化与三元结构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关于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本文从现代化的视角提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三元结构理论,并用它分析近代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变迁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迁所引发的农业技术需求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是整个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创新的路径是由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进程决定的。因此,要分析近代以来的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或农业现代化,首先要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开始。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1](译者前言,P7)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西欧早期的现代化开始于16世纪市场和商业的发展,经过政治和制度变革,导致18世纪的工业革命。[2](P5)工业革命以及随后的历次科技革命成为现代化的强大原动力,推动着现代化向纵深发展。这是对内生型现代化进程的一般描述。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应激型的,无论是现代政治制度,还是现代科技,都不是从本土产生,而是从外国引进的。不过,应激型现代化的实质,同样是“社会内部的传统性在功能上对现代化的要求不断适应的过程”。[1](译者前言,P19)而且,中国的商业和市场在16世纪就已出现现代化的征兆。例如徽商、晋商、陕商等大商帮,就已属自由商人,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特殊的商人阶级”或希克斯所说的“专业商人”。[2](P8)不过,这些经济上的变化不但没有引起政治制度上的变革,反受传统政治制度的压制而不能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革命也无从谈起。中国政治制度上的变革,是从19世纪中期以后,受外界压力开始的。从科举制的废除到辛亥革命,中国的政治制度从形式上来说已经出现现代化的端倪了。但是这种没有相应的经济制度安排的现代化只是一座海市蜃楼,中国受列强奴役的地位没有改变,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贫困状况没有改变。尽管如此,变化总是开始了,而一旦开始,就不可逆转。 引起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一项重大制度变革是科举制度的废除。中国传统社会由四个基本阶级组成:学士、农民、手艺人和商人。这样的次序排列也决定了不同阶层的社会政治地位。位于他们之上的是有特权的官僚阶级,而在他们之下的则是人数较少的贫民。从古到今,官吏的地位一直是最有抱负的中国精英所追逐的最高目标。[1](P224-225)据韦伯的观察,“在中国,社会的地位主要是决之于具有做官的资格,而非财富”。[3](P30)自隋唐以后,取得做官资格,实现人生最高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科举考试。正是科举制强化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它长期处于稳定状态。1905年,科举制度正式废除,社会上的才智之士,在对西方价值的向往以及新的利益的诱惑下,已经纷纷从传统政治的窄门中走出,特别是在西方式教育制度普及之后,“人们依着经济技术的专业化的趋向与需要,各自选择了性之所近的道路。数学、逻辑、物理、工商管理、政治、建筑、绘画„„成为了新时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东西。而新的行业亦已一一出现,‘政客’就是一个新的行业,企业家、买办、留学生、工程师、律师、教授、医生、作家、报人乃至电影明星、歌星也都是崭新的职业。” [3](P67)到了1919年,医生、律师、工程师等现代职业,以及在现代商业和金融业中的领导地位已被开始认为具有与传统社会的官吏同样高贵的地位。[1](P225)这样,传统社会结构及等级次序发生了变化。原来身居末位的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而原来居第二位的农民可说是下降到末位。在农民之上,有各种各样的新兴职业。人往高处走,稍有才能之人都不可能安心务农了。但是农业领域的新兴行业——农科大学、农业科研机构却在农村之外的大城市应运而生生了。农科大学的教授、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员同样是有社会地位的职业。在城市也出现了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贸易的企业,这些企业的业主也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总之,由现代化而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农业本身发生分化,形成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

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是指农业技术发明、应用、农产品社会价值的实现由三个不同性质的部门完成。这三个部门处在农业生产的同一条产业链上,但是各自独立实现自己的功能,各自独立追求自身的利益。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主要是由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由家庭农场实施;应用新技术生产的农产品的社会价值,则主要通过市场实现。

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性农业,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基本上在农业内部完成,农业技术创新也是在农业内部完成的,不存在三元结构。这种传统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与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推动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传统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已经将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至,不可能再在农业内部有重大的创新。农业生产力已经无法承受人口及市场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农民必须从农业以外寻求活路,农民兼业逐渐成了普遍现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现代化开始起步。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三元结构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逐渐形成。从技术层面看,在农业生产系统的外部——城市制造的技术产品如良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开始进入农业生产系统,创造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教育、科研机构也相继在城市中出现。换言之,在农业生产外部形成了引进和研究开发新技术的专门部门。这些部门的组织管理形式、经费来源、工作目标、人员素质、价值观念、社会地位与传统的农业部门完全不同,但确实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从市场层面看,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相继出现,与之相伴的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这些都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这些部门的出现构成了现代农业的特征: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是现代农业技术)由农业外部的科研机构、工业企业提供;农产品主要作为商品出售。但是,中国的现代化是由外部推动被迫做出的反应,而不是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新事物与传统社会经济缺少历史的继承性,较难融合为一体。表现在农业上就是农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与农业生产实际的脱离以及农业生产者与市场的脱离。本来,现代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的出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由于中国现代化的特点,使得这些机构在农业技术创新上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市场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是中国农民大多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尽管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从一开始就缺少内在的联系,但是毕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出现了现代化的农业新因素,开始了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艰难历程。农业技术创新三个环节之间的关联程度成了影响农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 由于近代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前人已经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所以本文不再重复。以下仅从技术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对清末至民国时期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体系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三、现代化与现代农业技术需求的形成

技术创新由社会需求引发,但也可能相反,创新引发需求。近代以来中国的农业技术创新,兼有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和拉动。因社会需求而引发创新,我们称之为“需求填充效应”,它主要发生在城市,其创新主要表现在现代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的出现;因创新而产生需求,我们称之为“需求诱导效应”,它主要发生在乡村,这种需求是通过农业新技术的各种示范推广活动引发的。

(一)民族危机与国家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民族优越感使其对西方文明不屑一顾,也就不存在对西方新技术、包括农业新技术的需求。直到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才有了向西方学习的意识,对西方技术的需求也随之出现。最初是对西方军事技术、工业技术的需求。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才提上议事日程。国家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主要通过政府官员及士人的启蒙提倡来体现。清中期以后,政府官员及士人已经意识到传统农业因人口压力所产生的危机,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还是想方设法增加耕地面积。此外,在最大限度利用传统技术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有条件的地方改旱地为水田,推广水稻种植;推广接茬作物,变水田一收为水旱两收。[4](P237-239)对于西方农业技术,绝大多数中国人根本就不知道,也就谈不上需求和利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的大量引进,西方农业科技知识也被介绍到中国。但是,在最初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关注的重点是西方军事技术和工业技术,对西方农业技术真正全面了解的人不多,但是已经有了向西方学习之倡议。他们提出向西方学习,大多并不是因为已经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对改进中国农业有何实际作用,而是因为中国在与西方的交锋中屡战屡败,从多次失败的经历中逐渐得出一种认识:中国军事上不如人是因为经济上不如人,经济上不如人最根本的还是科学技术不如人,科学技术不如人,则是因为教育不如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兴学校、育人才,其中包括兴办农学堂、培育农业人才。

薛福成在《出使四国记》中描述了西洋各国学校的兴盛,并由此推断西洋各国强盛的根源: 西洋各国教民之法,莫盛于今日„„文则有仕学院,武则有武学院,农则有农政院,工则有工艺院,商则有通商院。„„近数十年来,学校之盛,以德国尤著,而诸大国亦无不竞爽。德国之兵多出于学校,所以战无不胜。推之于士农工贾,何独不然?推之于英法俄美等国,何独不然?夫观大局之兴废盛衰,必究其所以至此之本原。学校之盛有如今日,此西洋诸国所以勃兴之本原欤?[5](P3)

康有为、梁启超、胡燏棻等都有类似的观点,并提出兴办西学的主张。他们倡办西学的出发点,是基于对民族兴亡的忧患意识,而不是基于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换言之,在中国创办西学,不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需要各种专门人才的程度,而是因为西方列强打败了中国,中国要雪耻、要富国强兵,就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其中暗含这样一个认识逻辑:中国被西方列强打败,是因为他们的军事力量比中国强,而军事力量强的原因是经济比中国发达,经济比中国发达的原因又可以追溯到教育比中国先进。因此,中国要变得与西方列强一样强大,就得从学习其教育制度开始。至于将西式教育移植到中国是否能适合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尚未考虑到。但是,分科培养专业实用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当时的士人能认识到分科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并大力提倡,已是一大进步。分科办学自然包括建立农学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明确提出要建立农学堂。张之洞不但指出农业和农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而且在武昌设立农务学堂,聘请外国教习从事农事试验与教学研究。自1898年起,清政府多次下诏分科办学,其中包括举办农学。随着士人兴办农学的主张变为政府的实际行动,我国的农业学堂从中等到高等,相继建立起来。与此同时,也创办了一些农事试验机构,进行农业技术试验。

综上所述,国家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源自列强入侵所引发的民族危机,由士人及政府官员的言行体现出来,满足需求的途径是兴办农学堂、农业科研机构。由于这种需求不是来自本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所以因这种需求而建立的农业教育科研机构,是官僚士大夫的事业,与中国农村、农民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种需求虽然引发了中国农业技术在制度上的创新,但是要对农业生产、农村社会产生实际影响,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对本文所用现代工商业的概念作一界定。从组织制度上讲,现代工商企业与中国传统工商企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随着国家的逐步现代化,在工业领域,如纺织业和面粉业,新兴工业企业有可能逐步取代传统工业。但是,许多传统形式的商业企业,并不会被现代企业取代,他们能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即使在近代化程度最高的上海,除了永安公司、先施公司等大型百货公司,以及部分大商号,采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以外,大部分中小商店都是独资或合伙经营的,为数最多的是街头巷尾的夫妻店。大部分商店,诸如绸缎庄、皮草行、南货店、衣庄等,都同传统商业一脉相承。因此,传统的家族式商贩或合伙经营的店铺仍在商业中占主导地位。在近代上海是如此,在整个近代中国更是如此。[6](P20-21)有鉴于此,本文在运用现代工商业这一概念时,并不是指采用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工商企业,而是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工商企业,只要它们为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生产和服务,就属于现代工商业。它们可以是机器工业,也可以是手工业;可以是股份制,也可以是家族商铺或合伙制;可以是外资企业,也可以是民族资本企业。

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由市场决定,通过工商企业家或工商团体的言行反映出来。这种需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增加农产品产量的新技术的需求;二是对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新技术的需求。

1、对增加农产品产量新技术的需求。现代工商业的兴起使非农人口增加,导致市场对农产品产量的需求增加。现将农产品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来分别探讨。 首先分析粮食需求的增加对新技术的需求。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到近代,出现区域专业分工后,在经济作物区域已经出现了粮食短缺。随着城市及现代工商业的兴起,粮食短缺现象更加普遍。侍郎张弼士“奏陈振兴商务条议”就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张氏认为粮食短缺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农田面积减少,也不是由于耕田的人减少。水旱灾害等是造成粮食减产的原因,但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事非农行业的人数增多,引起市场对粮食需求的增加,粮食价格上涨。[7](P771)从现代的观点来看,非农行业人数增多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而且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城市规模的扩大,农田面积会有减少的趋势,从事农业的人口也有减少的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何解决粮食问题,是近代中国面临的课题。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口增加也会引起对粮食需求的增加。但是这种需求主要是非市场性的,通过增加农田面积,充分发掘传统农业技术潜力可以解决。即便是到了近代,传统的增产手段用尽,不能增加粮食产量,农民也可以通过节衣缩食,降低生活水平来克服粮食不足的问题,只要能生存下去,不至于发生社会危机,当代中国的农民仍然如此。但是城市市民就不同了。城市的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决不会像农民那样忍受贫困,他们要维护自己的生活水平、要发展自己的事业,对粮食问题会很快做出反应,通过报纸杂志形成社会舆论,从而影响到政府的农业政策,使改良农业、增加粮食产量提到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议事日程。

就工商业而言,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如果原料供应不足,不仅会影响本企业的发展,还会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如工人失业所引发的社会动荡等等。正因为如此,工商企业会直接采取行动,从事农业改良活动,满足其对原料的需要,以供应市场,维护其企业的发展。工商企业从事农业改良的直接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本国人民对粮食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以获得自身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源自对利润的追求。以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中国近代面粉加工业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为一时输出品之大宗,而粉厂次第设立,于斯为盛,小麦产量有限,随不得不采用国外原料,其数量且与年俱增。”面粉厂为了解决小麦求过于供的问题,“陆续派遣厂员分赴各处劝导种麦,更岁集巨资,补助农事试验场”。还与农业院校合作,建立小麦实验场,进行小麦改良。由此可知,工商业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与其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工商企业资助的是与其事业发展密切相连的农业技术改良,例如面粉厂会资助小麦生产的技术改良,但它不会去资助棉花或蚕桑的改良。

与工商企业关系最紧密的还不是粮食生产,而是经济作物的生产。所以我们接下来分析经济作物需求的增长对新技术的需求。

自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市场之后,外国工业品的输入和中国农产品(主要是经济作物产品)的输出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丝棉等农产品是出口的重要商品,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外国企业直接介入中国的农业技术改良。为了切实改良中国蚕桑,外商还成立了改良蚕桑的机构,设立制种场培制、购买改良蚕种,分给农民饲养。同时在发种区域内设立蚕业指导所,指导农民养蚕。

随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原料需求的增加,中国的工商界也产生了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提出了改良棉植和蚕桑的要求。工商界要求农业改良的主要原因,在华商纱厂联合会会同中国棉业联合会、国立东南大学,给北洋政府农商部的呈文中,得到很好的说明:

窃我国自七年以还,纱锭倍增,棉产未旺,无论年岁丰欠辄有供不应求之势,每年外棉输入,恒在一二千万两以上。„„近年敝纱厂联合会,曾年拨巨资,分向直、鲁、苏、鄂等省设立之棉试验场,力图棉植之推广改良。„„今年(1923)印、美棉产均嫌不敷应用,国产棉花,又无法禁其输出,全国数百万锭之纱厂,皆以原料缺乏有不能维持工作之势,而未来之棉荒,且必一甚一日。

为了扩大棉花来源,纱厂积极从事棉花改良与推广事业。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专门成立了植棉委员会,主持植棉事宜,在产棉区改良棉种,在不产棉之地推广植棉,所需经费,“由全国各厂用花一担,抽费一分充之”。还先后与南京金陵大学农科、东南大学农科合作,进行棉花改良推广。

总之,现代工商业的兴起使市场上的农产品供不应求,从而促使工商界人士直接介入农业生产,引发了对增产技术的需求。

2、对提高农产品质量新技术的需求

现代工商业的生产与经营以市场为导向,而且是进行大规模生产与经营。这两个特点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市场,就有竞争。在竞争中,质量不好的产品就会失去其在市场中的份额。有学者提出,鸦片战争后,我国丝茶贸易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难以和国外竞争。而中国对外丝茶贸易的衰落,则激起了人们改良农业技术的要求。这是从农产品加工角度得出的结论。农产品加工技术似乎更多地与工业生产技术相关,例如缫丝厂对丝的生产加工技术,面粉厂对面粉的生产加工技术,都会影响产品质量。但这都是工业技术对农产品加工质量的影响。农业技术对农产品加工质量的影响要从原料角度去分析。

原料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可分两个方面:第

一、生活习俗变迁对原料品质提出新的要求。第

二、机器大生产对原料品质提出新的要求。 罗振玉在《农事私议》“农业移植及改良”一文中提到: 近来外国麦粉进口者日多,初则因西人憎华麦调制不精,输入以供西人之食,今则华人亦嗜食之,由商埠而输入内地者日有所增。夫华麦固调制不精,而粉量亦不如美麦,盖种类之异矣,宜求美国嘉种传布内地,一蕲改良。

此文反映出近代中国引进美麦品种的原因之一,饮食习惯的变化。外国人到中国通商口岸后,不习惯食用中国产面粉,于是从外国进口洋面粉。洋面粉进入中国后,渐渐引起中国人的喜好,由通商口岸传入内地,在中国的市场需求扩大,于是国内有了引种美麦的技术需求。

引种美棉也与人们衣着习惯的变化有关。据同治、光绪年间的海关贸易报告及报刊反映,实际上洋布没有土布耐用,但比较柔软美观,加上价格低廉等因素,渐受华人欢迎,占领了中国市场。于是引出朱祖荣这样一段议论:

子独不见夫今天下乎?无论通都大邑,僻壤遐陬,衣大布者不过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已有十之八九,风尚之变,由来已久„„而近来亚东日本,所织洋布,亦复花样翻新,既精且巧,足以广事招徕。

洋布的普及为近代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棉纺工业的发展则对其原料棉花的品质提出新的要求。

洋布与土布的差别主要有二:从生产方式上讲,洋布是用机器生产,而土布则是手工生产。从生产原料上讲,洋布是用洋棉、主要是美棉生产,而土布则是用国产棉。因此,洋布不一定是从外国进口的布,国内机器生产的布也称作洋布。洋布也可以用国产本地棉生产,但是规格和质量受到限制。“中国原先栽种的亚洲棉(中棉)品质差、纤维短,不能适应机纺要求,每年不得不进口大批美棉以补其缺,花费甚大。于是,一些实业家和有识之士开始提倡引种美国陆地棉以解决上述问题,美棉由此开始引入中国。” 机器生产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在面粉工业同样有所反映。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早已存在面粉加工业,根据消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给性加工和商业性加工两部分。自给性加工是农民加工自家消费的粮食,对小麦品质没有特别苛求。商业性加工主要服务对象是城镇居民,对小麦品质有一定要求,但是由于传统磨坊的加工量有限,每个磨坊对小麦的需求量不是太大,因此对品种规格的要求不一定很严格。近代机器面粉厂则不同,其生产能力强大,因此对小麦的需求量也大。如果品种规格混杂,就会影响面粉质量。而面粉的品质则会影响食品的进一步深加工。原颂周在分析我国小麦的缺点时注意到了这一点:

我国普通的麦种,大半交杂不堪,几无纯种之可言,以至制造食品的工艺,颇不发达。例如品质不良的硬小麦,不适宜机械面粉厂的制造。又如通常的软小麦,对于制造饼干,无大妨碍。但若用他来制造上等面包,则不相宜。因其中所含的胶质较少。至如半硬小麦,品质不甚恶劣。倘能选择北方的良种,和南方的良种相交配,而成一优美新种,推及农民,广为种植,则以后不致再向外国输入小麦,以作制造各种食品之用。

上文表明,不但机器制粉业对小麦品种提出新要求,而且食品深加工业对小麦品种也有要求。中国传统小麦品种混杂,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结果让外国小麦占领了中国市场。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进行品种改良。

总之,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对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工商企业往往直接参与同他们利益相关的农业技术改良。由于工商业界投资农业新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工业原料,所以其对农业科技的支持程度与市场密切相关。市场前景好的时候,支持力度大。市场前景不好的时候,就会取消支持。正因为如此,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能引发农业技术创新,但不能长期支持农业技术创新。

(三)农业生产者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生产者主要是小农的家庭农场。一家之长既是农业生产的管理者,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因此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取决于家庭主要劳动力。也可以说,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生产领域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农民。到近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公司。在农业公司中,农业生产的管理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分离,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取决于公司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大多是政府官员、绅士、商人、华侨、外国资本家等等。[3]家庭农场的主人与农业公司的主人,无论在文化知识水平、社会政治地位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他们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层次和表现形式完全不同。在近代中国的报纸杂志上,经常有农业公司采用国外先进技术(主要是引进外国农业机械)进行垦殖的报道,但是几乎没有农民主动采用西方技术的报道。相反,到是有向农民推广农业新技术困难重重的报道。这并不能证明在家庭农场的生产中不需要新技术,只是反映出农民对新技术需求的条件和形式不同。因此,在分析近代中国农业生产者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时,要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生产者。

1、农业公司经营管理者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就农业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来说,其学识及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取决于理性和现实利益两方面的考虑。从理性上说,由于他们对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大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中西对比,能够认识到西方农业技术的先进性,并能推断出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对自身企业发展是有益的。从现实利益来说,如果通过理论分析证明,用西方先进农业技术开发农业有利可图,就足以促使他们投资农业。但是公司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如果经过实践证明投资新技术于实际农业生产无利可图,他们会放弃对农业的投资,转而经营其他行业。或者放弃先进技术,转而采用传统的农业经营形式,即招佃经营。

民国时期,创办了许多新式农垦企业。这些企业从组织管理形式上看,具备某些现代企业的特征,如采用股份制等等,但是在农业生产上,大多采用招佃形式,由农民一家一户从事生产。当然,这种生产形式与传统的小农生产也有区别。首先,生产什么是由公司决定的,如何销售也由公司决定。其次,生产技术也由公司指导。因此,这些公司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是由公司管理层决定,而不是取决于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民。农业公司虽然在近代中国出现了,但是其数量很少,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大。在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还是家庭农场。农业科学技术最终的服务对象,还是广大农民。因此,分析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更为重要。

2、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通常认为,传统社会的农民愚昧落后,对新技术持排斥的态度。本文认为,农民排斥新技术,并不能说明农民没有对新技术的需求,而只能说明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遇到了障碍。我把这些障碍分为习俗障碍、知识障碍、经济障碍、社会环境障碍几个方面。

习俗障碍可分为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两方面。生产习俗是农民世代相传下来的组织生产的规矩、程序,它属于一个农村社区,而不是一家一户农民的事情。据费孝通调查,开弦弓村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排水灌溉的组织管理程序,依靠这套程序解决农民旱涝时的排灌事宜。后来村里有了两台动力抽水泵,承包全年的灌溉,按每亩收费。然而,这种机器在当时并没有被普遍采用,主要是因为使用机械而节约下来的劳动力尚未找到生产性的出路。村民们宁愿使用旧水车,不愿缴纳动力泵费用而自己闲搁数月。有些人告诉费孝通,那些依赖动力泵灌溉的人,自己没有事,便到城镇的赌场去赌博,害了自己。这说明,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习俗是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形成的,它是和当地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改变生产习俗的前提是相关的社会环境必须改变,否则就会带来社会问题。就费孝通所举例子而言,就是用机械代替人工后,如何安置闲余的劳动力或劳动时间。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引进现代机械未必是好事。农民经过理性的判断会拒绝新机械的使用。这其中反映出来的不是农民的愚昧,而是农民的智慧:用劳动来打发时间,总比去赌场赌博要好。提到赌博,就牵涉到生活习俗。据当时人反映,近代中国许多地方的乡村社会赌博成风,很多农民除了在田间劳动,剩余时间大都去进行赌博,哪有时间精力考虑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喝酒赌博已经成为农民生活的习俗,所以有人在参观金陵大学农民服务社后评论道:

农民之无正当娱乐,尽人皆知。每遇秋收之后,或迎神赛会,或邀朋聚赌。工作之暇,尤多喝酒啜茗。欲阻止此种不正当之娱乐,非有相当正当之娱乐代之不可。农民服务社有鉴于此,乃以种种有益身心之游戏代之,对症下药,定能妙手回春。[12]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风气问题,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也就不能指望农民会产生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知识障碍可分为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见识两个方面。如果说近代中国的农民都是文盲,那未必准确。据李伯重研究,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大众教育已经普及,并深入到农村地区,到了19世纪初期,识字率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另有学者估计19世纪初期广东农村男子识字率为40~50%。但是识字并不足以引起对新技术的需求,只有当农民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科技知识后,才具备对农业新技术产生主动需求的可能。如果根本不知道世界上存在某种新技术,就不可能产生对该项技术的需求。中国农民没有对新技术的需求,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有新技术的存在。所以,农民产生对新技术需求的条件之一是,有机会接受现代科技知识教育。而近代中国的大多数农民不具备这个条件。如果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但是能有机会通过耳闻目睹接触到西方的农业新技术,也有产生对这种技术需求的可能。但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特点、农民的社会生活地位决定了这种机会也很少。

经济障碍是影响农民技术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便他们知道某种先进技术,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也不会主动去采用。经济障碍主要体现在农民接受新技术的经济承受能力上。如果新技术的使用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农民无法承担,他们就只能沿用旧技术。即使将新技术免费提供给他们,也会考虑将来的收益是否可靠,这就是所谓的“机会风险”。在不能确定采用新技术的实际效果之前,农民一般是不会采用新技术的,因为农民承担不起失败的风险。这与官员、军阀、工商企业家这些有权有钱的人不同。这些人可以引进外国机器从事农业垦殖,即便不能从农业垦殖中获利,于他们自己也无太大的损害。而农民,只有已经通过示范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新技术,才敢使用。南京金陵大学农科的推广员在农业推广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是:农业推广之成绩与各地领袖或农友之切实辅助成正比例。从事推广最有效的办法是与当地领袖或农友合办“表证场”,用以证明农业新技术的有效性,当农民们亲眼目睹新技术的成就时,就会纷纷采用新技术。

社会环境障碍。近代中国军阀连年混战,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使得农民没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一家人朝不保夕,也就谈不上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了。另外,随着城乡差别的加大,农民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下,促使乡村中最有能力、有文化的人都流向城市,而本来最有可能首先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就是这些人。可以说,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结果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扩大,传统乡村精英城居化,人才资金流向城市,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下降了,这也影响到新技术的需求。

四、结 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化所引起的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来自不同的方面,这些需求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民族危机而引起的国家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促成了制度上的创新,使中国建立起专门的农业教育、科研机构。但是这种需求是纯理性的,建立在这种需求之上的现代农业教育、科研机构,与当时中国乡村的农业生产实际有很大的距离,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有限。现代工商业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既有理性成分,又有现实利益的成分,因此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系较密切,对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切实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局限性在于同市场需求联系过于紧密,容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而且其对新技术的支持仅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因此近代中国源自工商业需求的农业技术创新不能持久,也不全面。农业生产者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分两类,来自农业企业家的需求和来自普通农民的需求。由于近代中国的农业企业发展并不顺利,数量有限,其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有限。而普通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则有待农业推广者去开发。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在农业技术创新的三元结构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不是三元结构中的某一环,而是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农业新技术供给者、需求者以及应用新技术的农产品价值的实现者之间,应该有一种共同利益为纽带。找到并建立这种纽带是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关键。

上一篇:凝心聚力促发展文章下一篇:暖通空调节能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