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ngo的启示

2022-07-31

第一篇:国外对ngo的启示

国外支付体系的发展对我国启示

支付体系是实现货币债权转移的制度安排和技术安排的总和。支付体系在现代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安全、高效的支付体系对于方便人们生产生活、加速社会资金周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畅通货币政策传导、防范金融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支付体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复杂的动态过程。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金融融合、监管革新和需求变化,虽然各国支付体系的发展路径主要受本国经济、政治、文化、人口、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但各个国家支付体系的发展还是体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研究这些趋势及其原因和影响,对于更好地完善我国支付体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 国外支付体系的发展

现代支付体系主要由支付工具、支付系统和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等要素组成。

1)支付工具的发展趋势

支付工具是传达收付款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转移的载体。在国际上,一般将支付工具分为贷记支付、直接借记支票、支付卡和电子货币。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和消费者偏好性的变化,发达国家支付工具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①随着票据、汇兑、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大量使用,现金的使用相对量呈下降趋势。②在非现金支付工具中,支票、汇票和本票等纸基支付工具的相对比重下降,而银行卡、汇兑等电子支付工具的相对比重呈上升趋势。同时,原来票据使用比重较高的国家也通过引入票据影像和票据截留等技术来实现“无纸化”处理。③是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创新不断涌现。例如,ATM和POS等终端正在扩展其功能以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因特网和移动设备成为新的支付渠道;出现了个人在线支付、电子票据提示和支付、电子货币等许多新的支付工具和方式。同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银行行内系统与企业等客户的内部管理系统逐步整合,以实现支付交易的“直通处理”和自助化。例如,在芬兰,大中型甚至大部

分小型公司通过网络自动处理其支付业务,许多个人客户也通过家庭PC和移动电话在线处理支付业务。目前,该国大约有90%的银行业务都是通过自助模式(主要是互联网)实现的。

2)支付系统的发展趋势

支付系统是支撑各种支付工具使用,实现债权债务清算和资金最终转账的通道。根据处理对象不同,支付系统一般可以分为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其中,大额支付系统主要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转账服务,具有交易量较小但单笔交易金额大的特征。由于大额支付系统直接与金融市场连接并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平台,因此,其安全与效率直接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效率,成为各国中央银行关注的重点。小额支付系统主要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具有交易笔数大但单笔交易金额小的特点。近年来,伴随着技术创新、金融结构调整和金融全球化,发达国家支付系统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①支付系统的结算安排更加安全,风险控制和防范机制更加合理。传统的大额支付系统一般采用两种设计框架,即实时全额结算系统(RTGS)和延迟净额结算系统(DNS)。RTGS具有结算风险小但对参与者流动性要求高的特点,相反,DNS能够节约参与者流动性但结算风险较高。RTGS的引入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各国大额支付系统抗风险的能力。同时,各国通过在DNS中引入支付限额、参与者标准、抵押、保证金、违约分摊机制等措施,进一步降低了小额支付系统的风险。此外,各国更加重视支付系统灾难备份机制建设,努力降低支付系统和参与者内部系统的运行风险,以确保支付业务的连续性。②更加注重控制风险和提高效率之间的权衡,不断提高支付系统的效率。

3)支付体系监管的发展趋势

支付体系监管是指为提高支付体系的安全与效率,特别是为减少系统性风险而进行的公共政策行为。支付体系监管是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通过监测、评估现有和规划中的体系,并在必要时引发变革,以提高整个支付体系的安全和效率。近年来,发达国家支付体系监管呈现出如下趋势。①监管目标愈加清晰,

安全和效率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支付体系监管的核心目标。实务中,优先选择哪个目标依据对整个体系及其薄弱环节的评估,但中央银行始终把应对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放在优先位置。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央银行在控制系统性风险时,采取了许多旨在提高支付体系效率的举措,例如,为大额支付系统提供日间流动性。除了安全和效率外,其他公共政策目标,如反洗钱、保护消费者、避免竞争缺失等也成为部分中央银行支付体系监管的目标。②监管标准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或参考国际通用的监管标准。监管标准是监管目标的具体化。在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证券业监管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和有关中央银行的共同努力之下,支付体系监管的国际标准更加完善。③监管范围在不断拓宽。支付系统、支付工具以及与支付系统相关的证券结算系统是各国支付体系监督的传统范围。但近年来支付体系监管范围有扩大的趋势,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部分国家开始将大型代理银行纳入监管范围。这是由于,随着银行之间的合并,支付流将集中于少数几家代理银行,而这有可能会造成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运行风险集中于少数几家银行并引发系统性风险。四是区分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和运营职能。中央银行在支付体系中可能要扮演多种角色,例如支付系统的直接运营者、支付体系的监管者、支付创新的促进者和支付服务的使用者,等等。为了更好地实施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目前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一般都直接运营本国的大额支付系统,有的中央银行甚至运营部分零售支付系统。在一个国家,如果除了中央银行运营的支付系统外,还存在私营的支付系统,那么中央银行应当严格区分其监管职责和运营职责,以确保监管政策的透明度和监管标准的一致性。目前,合理定位政府的边界,严格区分监管职能和运营职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付体系监管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综上所述,发达国家支付体系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是:适应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需求变化,支付体系变得更加安全、高效和发达。

二、对中国支付体系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支付体系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

近几年来,中国在支付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目前,中国已经形成现代化的支付体系格局。借鉴国外国家支付体系建设和发展经验,中国应当在支付工具、支付系统、支付体系监督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以建立一个更加安全、高效和发达的支付体系。

1)支付工具方面

借鉴发达国家支付工具发展经验,中国支付工具体系的发展目标应当是:建立以现金为补充,以票据和银行卡为主体,以电子化为发展方向,适应多种经济主体及其活动需要的支付工具体系。①继续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提高非现金支付工具在支付工具体系中的比重。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普及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加速资金流转,促进消费和投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社会信用水平,加强税收征管,打击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②进一步推动支付工具的电子化。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引入、相关法规制度的健全以及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电子支付工具的发展。减少支票等纸基支付工具的使用,实现支付工具的电子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付工具发展的共同趋势。目前,虽然汇兑、银行卡等电子支付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支票、汇票和本票等纸基支付工具仍然是中国支付工具的主要形式。电子支付的不发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银行服务水平特别是支付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适应支付工具发展的国际趋势,中国有必要在规范票据等纸基支付工具发展的同时,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支付工具的电子化:(1)通过完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则、优化利益分配机制、加快受理市场建设、加快联网通用创新等措施,大力发展和普及银行卡;(2)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建立行业标准等措施,促进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型电子化支付工具的健康发展;(3)通过引导商业银行行内系统改造,采用支付“直通处理”等技术,促进汇兑、直接借记等电子化支付工具的发展。

2)支付系统方面

目前中国已经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额支付系统,完成

了小额支付系统在全国的推广运行,实现了大额资金交易的实时结算,支付清算的整体效率和安全程度大为提高。不过,与发达国家支付系统的发展趋势相比,中国支付系统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①在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方面,要建立健全运行维护机制、灾难备份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引入支付限额、抵押、保证金、违约分摊机制等措施,控制支付系统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要引入新的支付排队释放方法,完善中央银行日间信贷,优化清算账户结构,进一步提高支付系统的清算效率,节约参与者的流动性;要合理设计支付服务收费结构,完善参与者准入和退出办法,进一步增强与相关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关联性和应变性,为社会提供更加高效、优质、低廉的公共支付服务。②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目前,中国外汇、B股和外币债券市场交易的外币需要通过多个境外代理银行完成,外币支付安排存在结算风险较大、交易费用较高、支付效率低下的弊端。③建设全国性票据交换中心。目前,支票仍然是中国企事业单位使用最为广泛的支付工具之一。不断扩大支票使用范围、努力降低支票使用成本、大幅提高支票使用的方便程度,对于方便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促进生产生活发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支付体系监管方面

近年来,中国不断建立健全支付法规制度,改进支付体系监管方式,努力防范支付体系风险,支付体系监管水平和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应当在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支付体系监管。①制定更加清晰透明的支付体系监管框架,完善支付体系法规制度。支付体系监管框架应当明确中国支付体系监管的目标、范围、原则、标准和主要方法。安全和效率显然应当成为中国支付体系监管的核心目标;同时,可以考虑将反洗钱、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中国支付体系监管的辅助目标。要适应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尽快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②可以考虑将部分商业银行的行内系统纳入支付体系监管的范围。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行内系统是支付清算体系的基础。近

年来,部分商业银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数据集中,其行内系统处理的支付业务量呈较快的增长态势。部分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农、工、建等国有银行的行内系统已经成为重要的零售支付系统,其安全高效运行对中国整个支付体系的安全高效运行将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当考虑将部分重要的商业银行行内系统纳入支付体系监管的范围。目前,首先可以考虑采集商业银行的支付交易等系统设计、运行和交易的信息,并评估其在整个支付体系中的重要性。③正确区分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责和运营职责,并确保监管政策的一致性。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一些私营的支付清算系统和支付服务组织。可以预见,随着支付服务市场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将会出现更多的私营支付清算系统和社会化的支付服务组织。因此,作为中国支付体系的监管者和跨行支付系统的主要运营者,中国人民银行应当正确区分其监管职责和运营职责。在合理定位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支付体系监管政策的透明度和一致性。四是努力采用国际通行的监管标准来实施对中国支付体系的监管。适应国际支付体系监管的趋势,我们应当结合国情,努力采用国际通行的监管标准来实施支付体系监管,以进一步提高中国支付体系监管水平和效率。

第二篇:国外民间环保组织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国外民间环保组织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巩英洲* (中共白银市委党校 甘肃白银 730900) 【内容摘要】文章介绍了国外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历程、运作模式,探讨了对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启示和借鉴主义。

【关键词】民间环保组织 国外 启示

中图分类号:C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6)06-0069-03

一、国外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历程 1.精英人士的发起阶段

18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 和城市化飞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环境问题。但此时的 济学界尚未提出“外部不经济性”学说,环境问题仅被视 为工程问题而非社会政治问题。而此时的西方政府奉行 是自由放任主义政策,他们认为,自由市场是一个万能的 效的市场,政府应予优先考虑的事项是允许市场无约束 发挥功能,而不是健康的管理或环境保护。在此理论的 导下,西方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反应极为冷漠,普通民众也 乎毫无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意识。所以,这时的环境保护 动和民间环保组织基本上都是由社会精英人士倡导和发 的。在这个背景下许多社会精英人士为了保护环境走到 一起,确定了共同的目标,形成了自己的心理结构和技术 构,开始组建了各种民间环保组织。

1824年,爱尔兰政治家马丁和上层社会的人道主义者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民间动物保护组织:禁止残害动物协 。1845年法国成立了动物保护协会。1865年英国成立了 共用地及乡间小路保护协会,英国在1867年成立了世界 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团体———东区保护海鸟协会, 1889 成立了鸟类保护协会, 1895年成立了历史古迹和自然风 区国家信托社(简称国家信托社)。美国在1866年由外

家贝佛成立了“禁止残害动物美国协会”,发表了《动物权 宣言》。1868年2月22日,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两匹最 壮的马分别载着两个人在崎岖的道路上比赛,它们跑了 0英里。这两人谁也没有赢,但两匹马却都累死了。第二 ,读到关于这件事的报道后,波士顿杰出的律师乔治·安 尔被激怒了。他召集几十位关系密切的朋友成立了禁止 害动物马萨诸塞州协会。该协会四处发送宣传通讯,为 畜修建了公共饮水池,还推动与看管、运输、宰杀动物有 的仁慈立法。1882年,安吉尔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儿童 慈团。7年后,在安吉尔的领导下美国仁慈教育协会成 。该协会的宗旨是:“荣显上帝,热爱和平,友好、公正、仁 地对待所有的动物。”正是在这些社会上层的精英人士的 导和发起下,民间环保组织在二战前就得到了充分的发 。

这期间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民间环保 织在成立之初,就是某些贵族富人茶余饭后为改善本地 益恶化环境的产物,不论是从其成员还是其领导者都表 出强烈的精英主义倾向。比如英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它 多不敢大胆地游说议员、大臣和文官,也很少公开针砭时 弊,惟恐招致政府报复性措施,在策略上主要是通过“正式” 的政治渠道进行院外活动,遵循着传统的非暴力和守法的 原则,不敢向国家的有关政策提出挑战。 2.公众参与的成熟阶段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市场相对于环境 保护无效性以及政府环境行政局限性的日益明显,西方民 间环保组织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它突破了精英主义的阶段, 走向了公众参与的成熟阶段。

二战后在英国,民众环保呼声日甚的情况下,环境民间

环保组织在输入民众主张的同时,从1967年至1980年,国 家信托社由当初的15万9千人发展到100万人,皇家鸟类 保护协会的成员由3万8千人扩充到30万人。此时的环境 民间环保组织不仅表现在数量的骤增,而且还出现了初步 联合的趋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了保护野生动物联 盟、保护乡村联盟、苏格兰野生动物及乡村保护联盟和北爱 尔兰的环境保护联盟等。1978年还成立了旨在提高民间环 保组织在议会中影响水平的绿色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 使英国有着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强、组织最好、支 持极其广泛的民间环保组织。 3.全球网络化的发展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 性的问题,全球环境危机是人类社会所面对的史无前例的 挑战,环境保护需要全人类共同行动。但是,各国政府的主 权有限性同环境问题的跨国性之间以及各国政府的民族利 己主义与环境的国际公益性之间的矛盾。这为民间环保组 织走向世界的网络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

民间环保组织在全球网络化的发展中,出现了几个较

大的著名的跨国组织。它们组织良好、经费多,在许多国家 开展活动,有较多和较好的机会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会 议和其它决策过程。这些组织是:世界保护联盟(TheWorld ConservationUnion),其成员组织有450个,遍布世界大多数 国家。世界野生物基金(TheWorld W ildlife Fund)是1962 年成立的,它在保护野生植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世界野 生物基金美国分部的资金收入1983年是900万美元,到 1991年增加到5300万美元,其成员从94000人增加到100 多万人,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期,为世界各国的2000多 个项目提供了6250万美元的资助。绿色和平组织(Green Peace)的成员1985年有140万人, 1990年增加到675万人, 在30多个国家有分支机构,其年资金收入也从2400万美元 增加到1亿美元。世界自然基金(WorldW ide Fund forNa- ture)有300万成员,在20多个国家有分支机构,年预算约 69 *作者简介:巩英洲,中共白银市委党校副教授。

1. 7亿美元。地球之友国际(Friends ofThe Earth In terna- ional)最初是1969年在美国建立的国内组织, 1992年,这一 织已发展为在40多个国家有51个成员组织和50余万成 的国际网络。

民间环保组织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了数百个全球性的网 体系,它们从事着大量操作性的活动,并且还广泛参与国 社会的活动。在非洲, 1982年21个非政府组织建立起了 洲非政府组织环境网络,到1992年其成员组织达到了 30个,分布在45个国家。在西非,有一个叫第三世界环境 发展的非政府组织网络,是1972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这个组织的网络伸展到拉美、欧洲 及印度洋沿岸诸国,它的活动得到西欧各国政府的资助。 欧洲, 1991年欧洲环境组织有126个非政府组织成员,它 来自21个国家。这一非政府组织网络可以直接参与欧 委员会的活动,它在许多国际场所代表欧洲的非政府组 。在北美,大湖联盟围绕着五大湖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其 从事的活动涉及环境、贸易、工会、体育以及土著居民等 务。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南极和南洋联盟有来自33个国 的非政府组织盟员, 1989年,来自22个国家的63个非政 组织建立了气候行动网络。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有亚 农业改革与农村发展非政府组织联盟。在印尼,印尼环 论坛是在1980年由79个非政府组织建立的,到1992年 成员达到了500个,其成员组织来自许多国家,如印尼、菲 宾、泰国以及荷兰、美国、日本和德国等,这一组织网络自 985年以来每年举行年会讨论协商发达国家对印尼的援助 题。

二、国外民间环保组织的运作模式 1.英国民间环保组织的运作模式

在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民间环保组织的会员大约有 50万~3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到80年代,这两项 据分别变为约450万和8%。从1987到1989的三年间, 使是增长最慢的民间环保组织———保护乡村英格兰协会 会员也增加了25%。英国民间环保组织的成功发展在于 的良好的运作模式。

首先,是抓住政治变化的契机。1987年6月,撒切尔夫 再次当选为首相,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撒切尔 人在环境政策上进行了一些转折性的调整,放弃了政府 民间环保组织的政治参与所长期奉行的低调政策,对志 性部门的支持构成他们削减政府开支的战略的核心部 。以此为契机,英国民间环保组织呈现出逐步走出政治 缘之势。 其次,是加强自身建设。面对英国民众环境意识的高 ,它们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招募方法,建立起了全国性的 业化会员招募体系,通过广收会员来保证自己能将民众 要求转化为政治输入。面对着民众对环境保护日益增强 愿望,大多数民间环保组织都调整了组织结构,加强本组 的领导力量,以便能更好地将这些愿望转换为要求,再经 自己的集中和综合形成对整个政治系统的某种压力。为 应组织迅速发展的需要,英国的民间环保组织都在其内 抽调出大批精兵强将,八方募集资金,夯实资源基础。 再次,是采取合适的方式改进政治参与。许多民间环 组织一改昔日之态,主动地担当起国家环境政策的监督 和促进者的社会角色,积极运用一切合法渠道施加政治 力,上升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压力集团。 间环保组织意识到自己不得不采取些“营销学”的办法, 保护环境兜售给人们,为民众提供他们所想要的环境服 ,营造一个有环境意识的消费者群体,通过人们的消费倾 来影响企业的生产以及政府的决策。它们同官方下属环 机构和团体的关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两者之间的信 感有所加强。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广大环境NGO不再 官方下属的环保机构以辛辣的批评,反而给予它们应有 支持,以促使其在环保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实践 中它们却已经运用到一些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方法,它们逐 渐学会了运用已有的政治资源对决策层施加压力的能力, 较好地实现了政治、社会和技术的组织化,对政治生活的影 响也日益深远。

2.意大利环境联盟的运作模式

意大利环境联盟诞生于1980年,是由一些主张不仅要 关注能源危机,更要关注全局性的环境保护问题的小组织 联合组建的一个民间组织,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有会员 约12万人,各地的地方组织1000多个,是意大利最大的民 间环保组织。

首先,它的活动范围很广。它们认为,环保不仅仅是同 污染作斗争,一切有利于环境的事情都是很重要的环保活 动。为此,它们不仅进行环保宣传和环保教育,动员群众反 对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还开展了诸如反对乱倒垃圾、制止 违章建筑、同“生态黑手党”进行斗争等多种活动。宣传铁 路运输优于汽车运输,普及节省能源的知识;推广可持续发 展农业;统计各种环境污染数据;争取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 公园;推进生态旅游;保护消费者利益等等。

其次,积极进行环境政治参与。它们认为政治参与的

意义远远大于任何一项具体的环境清扫活动。在多年活动 所积累的经验及数据的基础上,环境联盟积极就环保政策、 城市建设政策、环保目标等向议会和政府提出具体建议,并 通过各种活动使国家采纳、实施这些建议。政治活动中的 另外一项重要内容是同“生态黑手党”作斗争,“生态黑手 党”,是指那些利用大量有毒有害工业垃圾或有毒废料等大 赚黑心钱的犯罪团伙。环境联盟的200多名专业人员对这 种犯罪活动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取样、调查和分析化验,仅 在那不勒斯海岸就发现几百个有害固体垃圾非法掩埋场, 发现数万辆非法油罐车。1998年该联盟揭发的这类违法事 件达26万起,被起诉的人达9392人。

再次,定期组织大型活动进行环保宣传。一是“世界清

洁日”活动。比如去1999年9月底,在1300多个市镇组织 “世界清洁日”活动,共有50多万人在3500处清扫现场参 加了清扫活动。这一活动的目的不仅仅只是打扫一下卫 生,而主要在于进行环保宣传和环保教育。二是“绿色帆 船”活动。每年夏初,三艘装备有各种测量仪器的帆船沿意 大利海岸缓缓航行,边走边在近海取样化验,了解海洋污染 情况,挑选出污染少、符合环保要求的海滨浴场向社会公 布,便于夏季休假的人选择。同时将这些数据送交有关部 门,供这些部门在制定保护海洋环境政策和采取保护措施 时参考。三是“绿色火车”活动。即每年春天与国家铁路公 司联合举办的“绿色火车”横穿全国活动。“绿色火车”由六 节车厢组成,车内配有各种仪器,可以测量铁路附近的空 气、噪音污染状况。列车在各个城市停留,当地居民可以上 车参观,了解本地污染状况,参观车上的环保展览,观看有 关的电影和录像,或是参加一些报告会、讨论会。列车停留 的大小城镇每年有100多个,成为环境测量和环保宣传的一 个重要手段。除这些定期大型活动外,环境联盟每年还组 织大量不定期的活动。

最后,四方来财经费宽裕。环境联盟的经费来源主要

有四个方面。一是有很多的赞助者。环境联盟以自己的严 肃、公正在公众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它编制的报告、公布 的数据、发表的言论都具有权威性,因此,赞助者很多,尤其 是那些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成为组织的主要赞助者。二是 广告收入多。海滨浴场只要一被环境联盟宣布为“清洁 的”,游客就会络绎不绝,这些浴场当然愿意赞助环境联盟 的活动,在其活动中做广告。三是服务收入多。组织专家 根据环境联盟掌握的材料和社会的需要编制一些环保计划 和方案,向有关机构推荐。由于环境联盟威信高,这些计划 和方案又切实可行,确有环保效果,所以大多能被采用。一 经采用,环境联盟即可得到方案设计费,这是一笔可观的收 入。环境联盟每年还出版大量书刊,并定期(下转第78页) 70

二、中国信访法律制度立法变迁

为了适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需要,在认 总结建国以来信访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于

995年10月28日颁布了《信访条例》,对信访工作应当遵 的原则、信访人的权利和义务、信访事项的受理和办理等 了规定,把信访工作初步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信访条 》实施九年来,对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保 信访人的合法权益,规范信访工作,维护信访秩序,发挥 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以及社会利益 局的调整,信访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个方面:一是信访总量持续上升,越级进京走访增势迅

。来信来访总量的增幅呈现出“中央多、基层少”的“倒金 塔”型分布特点。二是信访反映问题集中,多涉及群体性 益,上访呈现出反复性、组织化等新的特点,跨地区、跨部 的串联聚集上访越来越多。三是信访方式有时比较激 ,围堵党政机关,拦截公务车辆,堵塞铁路、公路交通等过 行为时有发生。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从制度层面来分析,主要有以下 点:一是信访渠道不够畅通,有的地方或者部门对信访人 映问题推诿塞责或者截访堵访,最后矛盾上交。二是处 信访事项层层转办,效率低下造成矛盾堆积。三是对处 信访事项的机关监督力度不够。四是对侵犯群众利益引 信访的违法行政行为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五是对 出现的破坏信访秩序的行为,《信访条例》缺乏必要的防 和制止措施。

三、中国信访法律制度改革路径

信访作为中国特色的一种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制度, 管理者而言,处理问题的自由裁量权较大,解决方式较为 活。对上访者而言,无需过多专业知识,没有受理范围限 ,没有严格审级区别,不交纳费用,却存在解决问题的可 。而管理者的随意使上访者有更高期待,导致解决一个 案件,却引发出十个、百个新案件,有时还误导一些人弃 议、诉讼等法律途径而寄希望于领导人的批示,导致越级 上访,集体上访,常年上访。因此,信访法律制度的难点在 于如何实现扬弃和再造,构建一种制度,既能继承信访制度 的已有经验,又能符合中国民间的历史传统,通过制度创 新,立足社会稳定,规范表达民愿,将一种濒临边缘化的灵 活政策改革为一种规范的制度安排。在社会稳定的基础 上,表达民情民愿,疏导民间纠纷,保障公民人权。信访制 度的难点既在于信访制度本身的重构,也在于如何重构和 创新整个救济、监督和解决争议机制,协调信访、调解、仲 裁、复议和诉讼的受理范围,使其各有重点,功能互补,彼此 衔接,运用各种纠纷解决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无论未来中国信访法律制度改革的路径如何选择,信

访法律制度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整体设计,以现有 纠纷解决模式为背景,宏观设计信访、调解、仲裁、复议、诉 讼等多种纠纷解决模式的受理范围和各自重点,彼此协调, 相互衔接。二是微观建构。以既有的模式为基础,重构信 访制度,主要内容是修改现有制度,提高立法层次,细化信 访程序,明确信访范围,分级受理信访,逐级处理纠纷,加强 民主监督。从工作重点出发,提高基层的纠纷解决能力,将 大量矛盾化解在群众生产生活第一线,矛盾不上交,纠纷不 激化,从基层民间减少和避免大规模社会冲突的发生。从 生成机理思考,既尊重中国民间传统,又借鉴人类文明成 果,吸收国外类似制度经验,将国际化的理念融入本土化的 制度。 参考文献: [1]姜明安.信访需要创新机制[J].时事报告, 2004. (2). [2]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 J].法学研究, 2004, (3). [3]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 社, 1996. [4]于建嵘.对信访制度改革争论的反思[J].中国党政干部 论坛, 2005. (5). [5]曹康泰.贯彻新的《信访条例》大力促进社会和谐[J].国 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5. (3). [6]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J].中国改革, 2005. (2). 上接第70页)出版联盟的会刊和报纸,这些书刊报纸发行 都很大。四是交纳会费的会员多。环境联盟的会员每人 年需交四万里拉(约合20美元)的会费,虽然数额不大, 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三、国外民间环保组织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1.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要渐进化 国外民间环保组织在近几十年发展非常迅速,从精英 段到大众化阶段,再到全球化阶段,而我国民间环保组织 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这主要是我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存在 不可比拟的国情,西方自古希腊时期就有了公民的概念 公民社会。而我国自秦汉以来,一直是中央集权制,文化 革命使这种集权制走向了极端,现在尽管已进行了改革 放,但公民的概念仅是法律条文中的一个符号,公民社会 无从谈起。所以,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不能脱离实 操之过急,如果操之过急超过了改革开放的界限,就会被 千年来的封建惯性所击倒,而且对我国已出现的民间环 组织只能很好地呵护而不能期望过高。事实上,英国从 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的诞生到民间环保组织的大众化也经 了100多年,真正走向跨国发展也是近20年的事。我国 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已形成了 样的内在逻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为动 ,通过经济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来全面推动我国的政治 明建设进程,形成经济成长、社会进步和政治民主三者的 良性发展。所以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只能顺应这个内 在逻辑,在这个逻辑发展中坚持渐进化的发展道路。 2.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不可浮在上面要草根化 国外民间环保组织的另一特征是草根化,深入到最基

层的居民和社区。所以我国民间环保组织从目前的精英型 走向大众化,首先要草根化。草根就是多的意思,草根还有 和泥土最接近的意思,泥土就是大众,草根就是直接和泥土 接触。草根化就是你到学校、社区、商场甚至深入到农民 中,影响他们。草根化的功能就是大面积对泥土护养、改造 泥土,给他们灌输环保意识,一点一滴长时间地进行渗透教 育,为公民社会的形成和组织的大众化作好基础工作。 3.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不可大而全,要专业化 国外民间环保组织的又一特征是专业化,专业化首先 表现在其分工的细腻上,比如鸟类保护协会、国际河流组 织、世界野生物基金会等,都是针对某一个更为专业的领 域,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到位。专业化的另 一个层面,则反映在组织结构及研究领域上。意大利环境 联盟,定期组织大型活动进行环保宣传。而世界自然基金 会,有自己的办公大楼、刊物及研究人员,并吸纳了大批环 保学家、经济学家、动物学家等专业人士,被称为环境经济 学的摇篮。所以,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不可追求大而 全,要专业化,专业化是民间环保组织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 条件。 78

第三篇:国外科技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科技馆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经济、科技、社会和综合国力的标志。其主要任务是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精神、宣传科技成就及其作用,培养公共科技兴趣,满足公共的科技需求,提高公共的科技素养,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服务。

科技馆作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平台,是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科普展览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对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世界科技博物馆事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科技馆教育亦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为了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吸取国外先进科技馆建设的经验,本研究在对国外40多个典型的、水平较高的、主流的科技博物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规律及趋势作了简单的归纳,以期为我国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

1 国外科技博物馆发展现状[2,3] 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对科技博物馆建设十分重视,特别注重利用科技馆来开展科普教育,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了新一轮的科技馆和科学中心建设高潮。

美国由于经济发达,人们参加各种文化活动频率较高,博物馆数量也很多。据统计,美国现有各类博物馆2 400多座,其中科技馆数量达到200所左右,每年平均5个美国人中就有3人参观过博物馆,利用博物馆获取科学信息的人数比例为61%,仅次于收看电视新闻的情况。

英国政府从立法和资金保障两方面大力扶持科技馆事业。早在18世纪末,英国政府就制定了博物馆法,对包括科技馆在内的博物馆给予法律保护,确定其公益法人的地位。英国政府不仅斥巨资建立科技馆,而且每年为科技馆划拨大量经费,保证其运营。例如,伦敦科学博物馆每年的活动经费支出约为1 700万英镑,再加上两个连锁馆,共支出经费2 300多万英镑,其中85%以上为英国政府拨款。为向公众普及空间科学知识,英国千年委员会投资2 300万英镑,在莱斯特兴建英国空间科学中心。科技博物馆和科技中心是英国开展非正规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科普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澳大利亚人口不足2 000万人,全国拥有现代化的、展览设施完备的科技中心(科技馆)14个,平均140多万人就有1个科技馆,完善的科普设施为澳大利亚国民科普提供了先决条件。为解决偏远地区公众接受科普教育的条件,他们还组建了科普马戏团,定期在全国各地巡回展示和演出。

日本共有博物馆1 382家,其中科学博物馆有400多个,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首推国立科学博物馆,创建于1872年,已有100多年历史,工作包括收集、鉴定、保管标本和科技史资料,并择其一部分展出,同时投入较大力量从事自然史和科技史研究工作并负责组织这方面的研究和交流活动。此外日本青少年教育设施共计1 264个,其中少年自然之家311个、青年之家405个、儿童文化中心75个,其他473个。可以看出日本的科普教育设施相当完善,在科普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在日本经常举办的各类科普展览会与博览会也是日本进行科普工作的重要形式与场所。

总体上看,科技博物馆西欧有一定数量,美国相对较多,日本就其国土面积而言,密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在发达国家,科技博物馆已深入人心,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观众量较为稳定,常年不断。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国外的科技博物馆已经在功能定位、经营管理、运行模式等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运营体制相对成熟稳定。其功能定位主要是收藏、研究、文化交流和科普,将博物馆提升到了文化产业的高度,每家博物馆都有自己显著的特色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有着自己独特的运作模式。科技博物馆也从立法和资金保障两方面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通过种种政策鼓励民间机构对科技博物馆的资助。科技博物馆的发展与布局已进入稳定时期。

2 国外科技馆的特点 2.1 科技馆的设计理念

国外科技馆包含综合科技馆和专业科技馆等不同类型,主要根据当地需要和投入决定,因此,他们拥有众多的大小不等的科普教育场所,居民受教育的机会增多。例如加州处在地壳断裂带上,大型地震时常发生,因此科技馆大多设置地震知识介绍和展示内容,教育人民认识地震、保护自己。国内科技馆大多内容雷同,突出地方特色有待加强。

国外不同规模科技馆的常设展览规划也有所不同。国外较大的科技馆多按较抽象的大主题规划,然后再按较具体的小主题划分展区。因为大馆多是综合性的,涉及科学和技术的许多方面,直接从大主题到具体展品显得很凌乱,需要中间主题过渡,而最终的展区划分则都是按主题与学科结合的方式。而小馆内容少、支离破碎,不易构成学科,只能按专题直接划分,就像短期专题展览从来都按主题设计一样。

同样的展览内容,不同的科技馆可有五花八门的划分方法。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符合公众的知识基础和文化程度。最好让人看到主题或展区名称,就能大概知道其中的展示内容,起到应有的导览作用。主题过于玄妙是不应提倡的,那不符合大众教育的原则。科技馆的任务和最大特点就是把复杂、深奥和抽象的内容简单、通俗和形象化。

国外不同规模的科技馆对展览内容和环境形式重视程度不同。国外许多3 000平米以下规模的小型科技馆,多未重视所谓的环境形式设计。或许由于展厅面积小,要最大限度地把空间用于能使观众驻足、易于操作和受欢迎的展品上。而一些近年新建的面积大于10 000平米的科技馆,或许由于有充足的空间安置展品,需对众多展品进行规划、分区和营造氛围,因此较多地进行了围绕展品的环境形式设计,如日本科学未来馆和法国巴黎维莱特科技馆。

发达国家科技馆,无论大小,其教育对象多立足于本地区公众。但在公众年龄上,大中型科技馆与小型科技馆的设计有所区别。国外大中型科技馆,设计观众对象广泛,包括各个年龄段、各种文化程度的人。而不少小型科技馆,常专门针对少年儿童,这些馆几乎没有技术或高新技术内容,多为最基本的科学内容的趣味展示。如英国西约克郡哈利法克斯尤里卡儿童科技馆、日本的横滨等地的科技馆等。

2.2 展览及展品

科技馆的展品,不论美观与否和教育效果如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坚固耐用,展品完好率很高。国外有些科技馆如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和美国探索馆,有很多展品已连续运行了三四十年,但仍无明显破损。而我国科技馆的最大差距之一,就是展品破旧、损坏迅速,严重影响了科技馆的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这与我国工业水平低、产品质量普遍较差有直接关系,但也有科技馆本身的因素。

国外科技馆很少设置特效电影,美国和西欧的许多科技馆未设置穹幕影厅,虽然日本绝大多数科技馆都有穹幕影厅,但主要是为了放天象节目,不少科技馆本来就是从天文馆发展起来的。有时由于经费紧张他们宁愿停放穹幕电影,也保留天象节目。国外科技馆设置3D、4D和巨幕影院的情况更少。

2.3 经营方式

国外绝大多数科技馆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展览教育,而且是常设展览教育,其非正规系统和面对大量各类观众的教育理念,与严格按年龄段进行正规系统教育的学校形成鲜明对照。在开展展览教育的同时,各科技馆也侧重不同地开展其他形式的科普活动,以此作为科技馆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扩充,但难以构成影响科技馆观众量和科技馆教育特点的主要因素。

国外绝大多数科技馆的展厅几乎都不设一般意义的讲解员。这首先因为主动讲解不符合科技馆主动发现、探索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科技馆本来就是要脱离教室、课堂、老师、学生这一套循规蹈矩的教育模式,就是要重新追回学生和观众对科学和学习的兴趣,就是让观众充分感受轻松、自由的科学和学习氛围。科技馆不盲目提倡灌输式的讲解,不是不强调教育,而恰恰是想强调真正的科技馆现代教育,即强调普通大众对科学的感性认识和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实践证明绝大多数零散观众根本不能持续服从讲解员指挥,而且对展厅众多的展品而言也根本无法实行普遍长时间的讲解。展厅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是维持展厅秩序、保养和爱护展品、观察观众的反映、熟悉展品的原理和性能、随时为观众答疑解惑。观众真正需要的是能为他们解答问题的人,而不喜欢只会死记硬背讲解词的人。同时需要指出,安排展厅工作人员承担为领导和重要团队的引导介绍从来就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代表一个科技馆的服务水平和形象。对参观时间很少的团体观众实行引导介绍与一般意义的、针对大量零散观众的、普遍实行的所谓主动讲解性质截然不同。前者,可以做到,应该如此;而后者,无法实行,也不应该如此。

此外,国外科技馆都有自己的展品研发机构,很多展品均为科技馆自己创造的,其展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与其他科技馆没有相同的展品。

2.4 运营模式

国外绝大多数科技馆都收取门票,但票价都比较低,就当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而言,根本构不成居民的支出负担。而且科技馆实行合理的门票制度,对维持科技馆的参观秩序和方便科技馆的管理都有益处。

国外科技馆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自筹和社会捐助三种途径。国外绝大多数科技馆兴建时都主要靠政府投资,也有捐助现象但作用不大。但开馆后的社会捐赠则较为经常和普遍,特别是有些小型科技馆常有源源不断的社会捐助。捐赠的展览和展品的质量和水平都较高,资金捐助的比重也不小。由于运行费用与建设投资相比数额较小,所以开馆后的捐助作用明显增强。而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企业观念和经济实力决定了社会捐助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普遍,水平也不会太高。

3 国外科技馆发展的启示

自80年代起,人们在逐渐认识到知识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的同时,也对教育的任务、内容、途径、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积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适应知识经济对于教育的要求,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馆事业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发展与布局已进入稳定时期,而我国真正的现代意义科技馆,正处于大发展阶段。了解国外科技馆的发展将对我国科技馆的建设具有如下启示。

3.1 科技馆应以常设展览教育作为主要功能,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其他科普活动 常设展览配以若干精彩、短小的人工表演项目,将继续是科技馆最有生命力的主要教育形式和主要功能。科技馆将努力保证常设展览和表演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在选择和确定科技馆常设展览和表演项目时,将重点考虑多数观众能从中获得多少知识、受到多少启发、能否唤起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等。不论是科学还是技术,也不论是一般技术还是高新技术,符合这些基本要求和能达到上述目的的才是科技馆的理想内容。

对大中型科技馆,为了丰富科技馆的活动内容、活跃科技馆气氛、更好地宣传科技馆、增加知名度,在财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各种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如免费的科普报告会、短期专题科普展览等。直接参与此类活动的观众或许有限,但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吸引媒体宣传报道科技馆,使更多的人了解科技馆,进而喜欢科技馆,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科技馆的潜在观众群。而对小型科技馆而言,在运行经费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则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2 科技馆的设计规模和布局要适应区域发展的需要 国外科技馆的设计通常会考虑当地发展的需要以及周围的环境而确定其规模和类型,并根据公众的知识基础和文化程度来进行展区的划分和展览的设计;而我国科技馆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公众的需要以及公众的文化背景,在这一点上,尤其值得借鉴国外科技馆建设。我国科技馆在建设过程中也应考虑到一定范围内的设施资源的共享、竞争、特色和差异等诸多因素。

3.3 日益重视高新技术、前沿科学和时事科技的展览 目前,我国的科技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仍是收藏、展示各个历史时期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作用的科技文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馆的功能定位已发生了变化,展教品的内容也应随之发生改变,应重视反映当代高新技术、前沿科学和时事科技的展示。

3.4 交互式展览日益成为主要展览方式

“边动手、边动脑”的展教思想是科技中心的新发展。如“美国旧金山探索馆”所倡导的“边动手、边动脑”的展教思想给世界各国科技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国外已有一些科技馆专家提出:科技馆教育的重点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开发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种展教思想的驱动下,近年来,以交互式展览为特色的科技中心在国外迅速兴起。这些中心注重观众的参与、动手操作和演示活动,展览中大量采用声像等高技术手段,以此加深观众对科技原理的理解,收到了非常好的科普效果。在科技中心大行其道的同时,传统的科技博物馆也一改往日静态展览方式,越来越多地引进交互式内容。在我国,随着科技馆功能定位的逐渐改变,展教方式也应随之改变,交互式展览应逐渐成为科技馆展览的主要方式。

3.5 开展多样化的科普活动,增加科技馆的吸引力

每年国外的科技馆都为配合全国科技周、科学促进会、科技节而举办大量的科普活动。此外一些科技馆也根据自身的条件,开发有影响的科普方式。伦敦科学博物馆为儿童举办“科学之夜”晚会,让参加活动的儿童在博物馆留宿。晚会安排了很多动手操作和演示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体会科学的乐趣,让他们感到科学博物馆是有吸引力的地方。该博物馆还举办科技巡回展览,也从事科学普及研究活动。而我国科技馆目前仍以常设展览为主,互动式展览较少,科普研究活动亦较少。

3.6 自主创新是科技馆发展的重要手段 自主创新是国外科技馆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科技馆有一种雷同感,很多展品是引进或模仿别人的东西,自己独立创造的展品少。而国外科技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大部分展品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就是仿制,也融进了自己的特色。因此,国外即便是规模很小的科技馆每年也会吸引很多观众前来参观。

3.7 多元化筹资是科技馆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目前国际上盛行的科技馆办馆方法是政府投资、社会捐赠和自营收入相结合,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政府资助一般只占科技馆支出的一部分,自营收入和向社会集资是科技馆持续经营的重要力量。而我国科技馆主要资金来源仍以政府资助为主,社会捐赠和自营收入较少,由于政府投资比较有限,使得我国科技馆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

第四篇:5国外经验对北京山区发展的启示

通过认真研究国外15个国家的农村发展,翻阅众多书籍及网络搜索并进行整理 总结得到以下启示,15个国家中有与北京山区农村相似的地形、相似的环境、存在 相同问题的国家,通过总结,很多经验值得借鉴,本章从政策、产业、基础设施保障 与科技支撑四个方面总结经验并对北京山区发展有所启示。

5.1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政府在山区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美、日、法、韩等国家通过实施山区 发展保护政策,出台政策法规,实施投资、税收等优惠政策及各项补贴等方法,推动 山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引进人才和企业。

以色列在极其恶劣的农业环境下了创下了“三农奇迹”,农业首席科学家办公室 起草农业研究发展政策草案、农业研究项目指南,并下设z个专业委员会;农业技术 服务局由一名副部长主管,属国家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根据生产需要设大田作物、 蔬菜、水果、牛、羊等I4个专业委员会,政府每年还投入大量的农业资助经费。韩 国是个多山的国家,森林面积占65%,曾经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20世纪90年代 以来,金泳三政府学习外国经验,制定农业发展的措施,将“劳动密集型农业”转变 为“尖端技术型农业”。政府拨出大量专款,作为农业发展资金,新世纪,卢武铱总 统在农村振兴厅举办“农民日”,并在农村福利上投资大量经费。

北京山区发展过程中,政府出台了很多支农政策,但是由于执行力度不够,深入 不够,使政策未收到实效。加强山区土地、资金、规划等政策研究为科技、资金、服 务上为山区作出贡献。学习德国和荷兰,农产品加工中建立合作社,使以家庭为主的 生产规模能联合起来,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

5.2成立组织、规划先行

成立相关组织机构,一方面便于政策从上至下顺利贯彻,有效传达政府信息;另 一方面,可以使先进技术,创新思想得于收集,向上反映。更好为山区发展服务。日、 法、意、韩等国家通过设立农业协会、咨询顾问局、农村改革委员会等各种组织机构, 多样化管理,统筹资金、土地等资源的使用,推动山区建设合理高效实施。以色列农 业部下设农业首席科学家办公室、农业技术服务局等机构,日本设立“农业协会组织” 对山区经济进行干预,法、荷等国家也征对专项设立协会,管理局等组织机构。北京山区应该在农委的下级设立山区办公室,各区县下设组织,征对山区特有的 产业、环境、土地特性进行研究。

5.3产业调整、因地制宜

日本利用农村山河风光,大兴农村观光旅游,设立旅游路线、旅游项目等。日本 还根据实际情况,作物结构调整政策,加大产业质量投入,提升产业层次。

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降水尤其 差异大。因此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生产,将全国分成了四大农业区。东北部是稻谷、 黄麻和茶叶区,西北部是小麦、杂豆、油菜区,半岛是杂粮、棉花和花生区,西南是 稻谷、热带作物区。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仅山区杂粮较多。北京山区在自然景观、 植被、地貌等都因不同区县、不同纬度、不同海拔而有差异,因此不管是旅游观光还

是都市农业都应该选择适合发展的区域发展,因地制宜,通过充分的调研研究选择产 业发展方向;同时还应与山区生态涵养功能一致。保证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保护了生 态环境。

5.4加大投入、公共基础设施保障

基础设施投入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剂,美国在进行田纳西河流域治理过程中,兴修

水利设施,前后修建了科罗拉多水系工程、阿肯色河的麦米伦克尔水利工程、汤比格 比水利工程等,同时修建公路网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经验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对 美国经济调整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荷兰农村,交通运输都非常方便,除了调整公路 网,普通公路四通八达。目前全国有11万公里。资料显示,通过世界第一大港鹿特 丹,荷兰从各国进口的谷物、饮料和其他原料,每年超过1400万吨,便捷的航空业 使荷兰的鲜花和蔬菜发送世界各地,在48小时内运达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等 地的超市。1995年,荷兰政府还启动“主要河流治理工程”并预计2015年完工。

北京山区京白梨、樱桃等农产品出口及国内其他地区销售都需要有便利的交通, 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需要配套现代化先进的设施,以提高产业档次,吸引更多客源。

5.5科技水平支撑,实现可持续发展

日本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中央政府每年拨专款350亿日元,点农业预算的1. 2%, 科研主要依靠科研机构、大学、民间三个系统形成科研体系,推广服务由政府的农业 改良推广所和农协负责。如京都种苗株式会社,不仅在本国内成立6家研究分支机构, 还在中国、东南亚、西亚、北美和西欧建立分支机构。以色列农村一半以上的地区 环境恶劣,对农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却创造出了惊人的农业效益,这利益 于以色列正确的农业发展战略,各阶段推行不同的农业定位,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 先后发明和实施一系列的农业高科技术如:压力灌溉、温室农业、反季节产品、品种 和种子商品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政府投资科研的经费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0 埃及政府的农业科学研究的课题立项、经费支持、直到成果推广应用都由农业部副部 长亲自出马。北京山区的农村在科技水平支撑方面严重缺少,由于传统的二元经济结 构,造成一度对山区农业的忽略,农村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低下。沟域经济发展阶段, 山区应借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层次,在旅游业、都市农业 等产业运用高科技,或引进并实施高新技术产业。

6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6.1沟域经济规划建议

根据北京城市发展定位,需要将山区沟域经济发展提升到建设世界城市的山区的 高度,做好山区沟域经济的规划,确保沟域经济发展有章可循,能有序、持续发展。

6.1.1坚持政府主导

山区资源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单纯通过市场作用,很难维持良性、可持续发展状 况。因此政府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投放、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起决定 作用,并建立专项资金、成立专门机构。政府在主导山区发展过程中,需要站在一定 的高度、目标清晰、明确,制定政策时具在前瞻性,能确保政策的贯彻性和科学性。

6.1.2设立专门机构

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北京市山区的发展,应该成立北京市层级的专门的机构, 在行政体制上从上而下依次设立北京市山区发展委员会一各山区县沟域经济发展委员 会一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对山区理论、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进行研究;对山区资源 利用开发、旅游业发展、都市农业等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形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沟 域经济发展规划报告。

6.1.3规划先行

山区发展资金需求是当下产业转型期间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招商引资无可厚 非,应提前规划招投标,结合沟域经济发展规划引入适合生态涵养区发展的企业,对 入住企业的性质、资质、实力、是否造成污染等需要严格审核,而不能一味追求眼前 利益,只以投资力度为唯一参考。

6 .2产业发展建议

6.2.1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发展沟域经济,旨在执行生态涵养任务的同时带动经济,拉动区域产业发展。故 产业发展的同时需要严格按照考量沟域生态环境的承载量。产业发展区域划分严禁发 展、限制发展和鼓励发展三种。严禁发展区域为山洪等地质灾害易发的地震带、山洪 泻口,此类地区不宜人群集聚,应该发展林业,植树造林,培养树种,绿化环境。限 制发展区为限制旅游业过度发展地区,此类地区生态承载力不够,太多的游访客将打 乱生态系统,阻碍生态平衡。第三类是鼓励发展区。积极发展生态产业,特色旅游公 园、矿区博物馆、商务会议接待等,实现生态再开发与生态补偿共同进行。

6.2.2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继续淘汰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果断关闭小煤矿杜绝“后山大耍花样”,坚

持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支持山区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生态友好型、资源转型产业, 如山区观光旅游、果品等,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产品产业链上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以旅游产业为龙头效应的带动下,对沟域 内的产业进行合理配置,对村庄布局进行科学调整,将农业与旅游业进行有效的对接 和融合,将农产品转变为旅游文化消费品,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旅游方面,应该着力打造旅游接待大户,提升农家乐的层次,建立乡村旅店和宾 馆,提升优质服务,使沟域旅游业能接待各种层次的游客,扩大旅游业规模,发展商 务接待,借鉴瑞干经验,大力提升山区旅游和配套设施的层次,使山区有能力举办重 要会议和节日活动,吸引国内外会议、旅游的消费群体,并进行合理规划,提升档次。北京市政府可以进行统一运作着力引进一些对环境要求高的产业,或者为这些产 业的引进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如总部基地、研发机构、会议场所等,可以充分利用 山区优良的生态环境条件和山区土地资源发展经济,改变山区贫困落后的局面,建议 在沟域之间的沟、台面等平坦的地方如门头汉区的门城、东山沟、延庆县的永宁等有 较大平地的区域做强,提高门头沟沟域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鉴于目前城区建设用地紧张、房价高涨的情形,在山区的几个鼓励发展的区域适 当发展高品质住宅,充分利用山区山清水秀的美丽环境,学习瑞士经验,一方面为发 展旅游业提供强有力的客观基础设施,一方面满足都市居民对安闲、清新的居住环境 的向往,最后可以适当引导人口向郊区县扩散,缓解城市生活压力。

6.2.3打造主导产业,创建品牌沟域

自开采业关停之后,采掘、仓储、运输等一系列产业都受到冲击,农民生活陷入 困境,必须寻找出路,如门头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在这一转型期,如果能够 准确找到定位,将是门头沟区跨越发展的时期,门头沟区委己着手培养养蜂、养鸡、 种植蘑菇等都市型农业,旅游业也不断发展,然而,沟域经济现在仍属于起步阶段, 沟域经济的发展还比较分散,至今未形成主导产业,GDP占比10以上的产业目前仍 没有,眼下产业发展建议重点思考以下几点。

C1)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借助沟域经济发展之势,发展旅游业和都市型农业, 充分利用湿地、自然风光、红色旅游资源等,作出整体规划,设计旅游线路、配套农 农业等打乱京西特色旅游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务必避免产业同构,沟域之间恶性竞争; 考虑各沟域间,与周边区县之间合作,形成品牌效应。十二五时期,建议门头沟区优

先选择重点沟域优先发展,作出示范作用,见表6. l o

C2)

一、

二、三产尽可能相互融合,三产联动,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同时, 带动旅游业、产品加工业等,反之亦然。沟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县内部打破传统的 行政界限,将各乡镇、村庄串联起来,上、中、下游统一规划,适度发展;另外,沟 域之间也应该互相协作联合打造,形成聚焦效益;门头沟区沟域经济的发展更需要与 周边的房山区和昌平区等联动起来,相互合作,避免产业间恶性竞争,形成沟域经济 发展的良好局面。

此外,在水土保持基地发示范、水循环示范、节水灌溉示范、产业园区、科技育 种等产业供水循环,全国节水示范等环保和科普教育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未 来几年需要跟进发展,凸显成效。

(3)加大产业品牌塑造。制定品牌营销方案,找准消费群体,通过制定宣传册、 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政府也应该配合宣传,保证农产品销售、旅游品牌 打造能够合理定位、招揽客源。

6.3基础设施建设建议

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保障前提,“要致富先修路”,在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 要求,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完美 服务体制。

6.3.1完善体制

创建沟域经济发展的支持系统:政策支持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社会保障系统。

(1)在政策上,区政府应该在财力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允许各镇充分挖掘资源,放 大眼光大胆设想,同时给予必要的审核、监督。(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科技、教育 人才引进、文化、卫生、医疗求助入手。加强了山区义务教育、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 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山区的上学、就医及生活条件,提高了山区人民 生活质量和水平。(3)设立专业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确保质量,杜绝急功近利事 件的发生。

6.3.2加快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通过对门头沟区部分村镇的调查,发现旅游区内基础设施仍然严重欠缺,厕所、 道路等环境无人维护,部分景区游人所到之处,无垃圾箱只能就地丢弃,山区医院、 宾馆也存在配套不齐全现象,因此在以后几年的建设中,基础服务设施的改进力度还 需要加强。且之前的配套设施都适应于传统产业布局区域,如果沟域经济的新发展基 础设施不但总量少而且分布不合理,故眼下需要重点建设了一批道路和山区中心镇的 水、电等基础设施管网、污水垃圾处理,提升了山区承载能力;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 架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拓宽支农工作思路,促进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加强城区与山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在近几年内逐步完善地面交通,加大地下轨道 建设力度,同时注意创新,大力发展高架铁路、快速交通网络,缩短山区与城区的交 通成本。这样一方面能够加大山区与城区的物质能量和人口的交流,一方面为郊区高 品质住宅提供条件,还可以为山区旅游业、都市农业及其他环保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6.3.3放宽山区建设用地指标

山区沟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土地在用地指标上应有别于城市,进行单列,采取宽 松政策,以此鼓励环保低碳产业进入山区,灵活处理山区建设用地,在不违背大政策 前提下,积极为沟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宽裕上地,支持土地转让、出租等土地流转活动。

6.4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建议

没有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沟域经济的发展将丧失基础资源。门头沟的妙峰山玫 瑰谷、婴柏沟域民俗文化旅游等成功试点的沟域经济示范区都得益于健康的生态环

6.4.1建立生态风险防范机制,预防预测地质灾害

加强了生态建设和保护。重点支持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水土 保持工程,实施了山区生态移民和集体生态公益林补偿,使山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 改善,建立生态风险防范机制,组织专业人员调查研究,并定期监控;严禁在地质灾 害易发区域开发旅游业或人口集聚产业,防止舟曲悲剧重演。

6.4.2严格禁止发展破坏,加强生态环境修护

生态建设实现由数量与面积等量上的增加转变提升为同多层次、立体化、合作化 的建设转变,建立以资源价值为补偿依据的生态补偿机制。借鉴城市管理模式,建立 山区垃圾、污水后期运营、维护机制,逐步建立区县为责任主体的生态建设和保护长 效机制。结合工程治理和非工程治理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修护。

矿业开采区和山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生态修复任务是边坡加固等工程减少泥石 流、滑坡和崩塌灾害。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技术整理撂荒地、矿业废弃地和矿渣堆地, 并配合覆率工程。将新发展的土地用于培育新产业,实现产业转型。

山区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风景来吸引游人的到来,为此在旅游景区打造 山区景观系统,在沿途和景点布置具有特色且生态的景观,一来增加环境美观,二来 为开拓市场奠定基础。

6.4.3科学论证生态环境承载力,强调生态安全先行

随着小流域治理工程的推进,山区自然灾害越来越少,然而,随着山区沟域经济 发展的推出,越来越多的游客进行山区旅游,在制定沟域规划的时候必须先行对沟域 地质水文特征进行进行分析研究,避免在山体容易滑坡、山洪倾泄之处,和山区矿产 采空区打造民俗旅游、农家乐和景区,防患于未然;此外,沟域经济发展的规模也需 要深度考虑山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界定门头沟山区的禁 止、限制和适宜开发的区域,严格禁止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第五篇:国外森林保险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森林保险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金融12-2 田沛璇 120654230

摘要 随着人们对全球气候问题关注度的提高,林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且林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林业保险在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林业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而芬兰、日本、瑞典、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森林保险已趋于完善,通过分析总结国外森林保险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对我国森林保险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森林保险 国外 制度模式 发展现状 启示

森林产业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林木的生长和储藏都存在各种不可预料的风险,在漫长的生产周期和广阔复杂的空间范围内,森林资源随时可能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可能遭遇极其严重的损失,这严重影响了林业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由于林业事业的公益性和林业产业的弱质性,很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了有效措施支持森林保险事业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芬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森林保险体系建设都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系统分析和总结国外发达国家森林保险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的森林保险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发达国家森林保险发展现状

(一)外国林业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初期,瑞典和芬兰就已经开办了森林火灾保险,并且全国有近一半的森林参保。快速发展火灾保险也极大地促进了两国林业的发展,为今后世界各国林业保险的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瑞典非常注重森林资源的保护,把森林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2600万平方公顷的森林覆盖面积,60%的森林覆盖率,让这个北欧小国享有“森林之国”的美称。芬兰共和国也位于欧洲北部,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因其全国共有187888个湖泊和179584个岛屿,被誉为“千岛之国”。同样,芬兰的森林资源极其丰富,占总面积的71%,人均森林面积为5.1平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倍,在欧洲,其人均森林覆盖率位居榜首。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的森林2009年达到2.98亿平方公顷,位居世界第四位,覆盖率为33%; 森林蓄积量为211亿平方米,年净生长量6亿多m³,美国森林面积中,由于美国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气候多样,因此树种也比较丰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2009年日本的森林总面积是2.5亿平方公顷,覆盖率为66%,森林蓄积量为43亿㎡。因为美国

和日本森林覆盖面积广大,所以这两个国家的森林保险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以及林业的发展有着促进和保障作用。

(二)发达国家森林保险

森林保险起源于森林资源极其丰富的北欧国家,如芬兰和瑞典,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森林保险仅占农业保险的一小部分。据统计,2008年,森林保险约占全球农业保险份额的1%,主要覆盖火灾、雷击、风灾、火山爆发、洪水、冰雹、冰冻、雪压等造成的损失,还包括一定限额的防火及灾后清理开支。根据具体投保的物种、地点和具备的防火措施的不同,保险费率为投保总额的0.2%~1%。林业保险合同的条款和条件具体而复杂,这也说明了森林保险承保风险的特性。

目前为止,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开办森林保险,并逐渐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各具特色的保险模式。其中,瑞典、芬兰、日本和美国的森林保险开办时间早、发展水平高,已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森林保险制度。从这些国家开展森林保险的情况来看,不论保险由何种性质的保险公司承办,政府都发挥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比如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在经济上进行补贴等。这些国家森林保险的经营形式主要包括,由国家直接对林业进行保险(如日本),或者由私人保险公司和联营保险公司承担。在实际操作上,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1)由单一的火灾险种逐步发展为包括风暴、干旱、霜冻、鼠害等综合灾害以及附加险的综合险种。(2)根据不同的树种、投保时的林龄和投保期限分别确定不同的保额和费率,日本、瑞典、芬兰对于这种保险形式有比较长的历史,美国也于1983年开展了这项业务。由于政府支持力度较大,森林保险的承保范围也比较宽。从世界范围来看,森林保险的覆盖范围取决于林木林地的产权结构,一般来讲,私有林比例较高的国家,森林保险的覆盖率也较高。如英国和丹麦,有超过65%的私有林参加了保险,而公有林比例较高的国家,如法国和德国森林保险的覆盖率不足10%。

二、 发达国家森林保险特点

(一)保险种类丰富,业务范围广泛

各国在森林保险发展初期,都是从最初的单一灾害险种尤其是火灾险起步,之后逐渐扩大业务范围,发展到风暴、干旱、鼠害等综合险种以及附加险。

芬兰于1914年开始考虑森林火灾保险,现在,森林重大损失保险、森林火灾保险、森林综合保险和森林附加保险是芬兰森林保险的主要险种。

日本从1937年开始考虑森林火灾保险的发展,1961年,气象灾害险被列入森林保险险

种。1978年,因为火山喷发造成森林山火的损失过于集中,新增了喷火险。火险、气象险和喷火险3个险种就形成了日本的综合险。火灾指野火对林木造成的损害;气象灾害包括风、水、雨、雪、冻和潮害;喷火灾则主要是指因为火山喷发引起的树木折断和被火山灰掩埋等灾害。

瑞典于1920 年开办森林保险,险种分为火灾保险和综合责任保险,后来逐步发展为以综合保险为主的林业保险业务。在业务量中,火灾险约占40%,综合险约占50%。

澳大利亚人工林可投保部分险种,以抵御林火、暴风、龙卷风、雷电、冰雹和飞机失事造成的损失,也可以投全险和附加险。可选择的附加险包括:受灾现场清理费用、理赔准备费用和最高为10万澳元的减轻损失费用。

(二)保险机制灵活稳定

世界各国都有着灵活的森林保险运行机制。各国会根据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理位置、交通情况等外界因素将保险费率分级别,按照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的价格确定保险金额,保险费按照森林面积的大小收取,赔偿金额按照实际发生的损失赔偿。

芬兰将全国森林划分为20个林区,并且实行级差费率,对于重大损失险有费率优待的优惠措施。日本根据树种、树龄和立地条件划分于保险费和保险额。瑞典将全国森林划分为6个林区,每个林区规定有不同的保险费率,按照森林面积大小收取保费,按照损失发生情况进行赔偿,其森林保险业务经营状况稳定,年均赔付率超过40%。美国根据森林的气候条件、树种耐火性、种植密度、保护措施以及其他因素收取不同的费率。

(三)保险体系完整,组织多元化

在发达国家,森林保险组织的构成有多种形式,以私营的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以国家受理的森林国营保险为辅,凸显了森林保险组织的商业性和合作性。

芬兰的森林保险业务由联营保险公司在政府农林部领导督导下经营,林业保险由许多私人保险公司组成的芬兰保险中央联盟经营,各私人保险公司统属社会事务和卫生部下设的保险局管理。森林保险的承保对象有国家所有林场、教会所有林场、企业财团所有林场和个人所有林场。此外政府还对私有林主提供免费技术支持,这对促进森林保险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日本的政府设立了森林国营保险险种对森林进行保险,该险种由农林水产省林业厅根据掌握的档案和资料制定全国统一的林木价值标准和保险费率。日本的林业合作社即日本森林组合在森林国营保险投保和理赔中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并且,日本森林组合还同时对社员提供一种名为森林互助保险的服务。另外一种主要的森林保险形式就是由商业性保险组

织承办的对于林龄较长的森林灾害险。

瑞典的森林保险是由私营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在此基础上设立联营再保险公司承担分保业务。瑞典的私营商业保险公司的承包范围有国家所有林场、集体所有林场、个人所有的人工林以及林木产品。另外,瑞典还有悠久历史的林业合作社,这些林业合作社承担了一定的森林保险业务。

美国私人保险公司开展了多样化、综合性的森林保险业务,多家保险公司采取合保的形式来分散风险。美国政府对林农和保险公司进行补贴,通过隶属农业部的风险管理机构来监督和管理美国农业保险项目。风险管理机构还通过风险管理伙伴关系协议提供资金开展保险产品研究、开发、教育和培训等。

三、 我国森林保险发展中的问题

(一)尚未设立相关法律法规

《农业保险条例》(草案)已经通过国务院审批。但由于林业的特殊性,使森林保险区别于农业保险,表现出明显的公共性、外部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森林保险工作需要相对独立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保障。

(二)林农缺乏自主参保意识

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参保率虽有明显提高,但林农自主参保意愿仍然较低。究其原因,一是保额太低,商品林的价值很高,每公顷6000-7500元的保额太低,不足以赔付损失,农民不感兴趣。二是保险公司面对千家万户并且分散的林农,展业成本较高,服务质量无法保证。三是目前林业部门代缴保费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制度障碍。四是统保统赔的做法让林农置身于森林保险工作之外。

(三)方案设定的科学依据不足。

保险费率、保额往往依据地方配套资金的数量确定,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缺乏科学依据,导致森林保险赔付率较低,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国际上,森林保险赔付率日本为66%、瑞典为42%、芬兰为68%,而中国目前的赔付率只有25%。

(四)保费补贴比例仍然较低

一是中央对商品林保险的补贴标准低于其他种植业保险,比如水稻、棉花低10个百分点。二是商品林在砍伐之前发挥公益价值,等同于公益林,但其与公益林保险的补贴比例相差20个百分点。

(五)基层工作缺乏经费保障

基层林业工作站协助开展森林保险工作,实现了森林保险政策与林农的对接,解决了保险机构林业专业知识不足的难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基层林业工作站本身任务重、人员少、经费缺,目前承担森林保险工作的经费问题仍没有明确途径。

四、 国外森林保险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一)提高国家重视程度

提高对森林保险行业的重视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要素。我国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特别是森林资源,有近2亿㎡的森林,占世界森林面积的5%,居世界第5位。但同时我国又是森林灾害多发国家,其中以火灾最为严重。在这种严峻情形下,需更加重视森林保险,才能实现快速稳定发展。

(二)发挥政府的领导性

政府应当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主导森林保险的发展。森林保险主要是保障具有社会公益性的森林,但这种森林赔付率比较高,这样就需要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来促进具有弱质性的林业产业的发展。首先,政府可以将补贴直接给予参与森林保险的林业经营者;其次,政府还可以为政策性林业保险公司的成立创造条件;最后,政府也可以在信贷税收等方面对森林保险行业的发展开启绿色通道。

(三)完善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充分利用法律手段进行立法来保障森林保险的发展。目前,众多发达国家都是通过立法机构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森林保险发展的,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国也急需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维护其发展,有了法律为依托就能够避免政府支持森林保险的随意性,还能够规范森林保险的各个主体如经营主体、受益主体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参考文献

[1]郑宇,杨造林,王友玉.江苏省溧水县林场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9):129- 131.

[2]李丹,曹玉昆.国外森林保险发展现状及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 2008(4):6-10.

[3]王锦霞.澳大利亚森林保险发展及启示[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1(2):89- 92.

[4]于海龙.张效莉. 发达国家森林保险现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4):108-110

[5]谢彦明,刘德钦.林农森林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以云南492户林农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9(10):419- 421.

[6]穆叶久.日本的森林保险[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2):62-63.

[7]陈绍志.赵荣.发达国家森林保险发展经验[J].世界农业,2013(8):169-175

[8]陈振厅,王见,马勇.国内外森林保险发展及对云南省的借鉴分析[J].中国农业经济,2013,12(6):51-54

[9]孙永侠.完善我国森林保险体制的对策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4):44-46

[10]韩茜.我国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的构建[J].中国保险报,2012,5(3):22-24

[11] 白冬艳.翟印礼.张德成. 俄罗斯森林保险发展政策分析与借鉴[J].林业经济.2012(1):91-96

[12]张博.贺艳. 国内外森林保险法律保护的差距及建议[J].学术交流.2013,11(11):56-59

[13] 马菁蕴.王珺.宋逢明. 国外森林保险制度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J].林业经济.2012(11):73-76

[14] Alexander K..Forest insurance day- EU level.[OL].(2010-11-16).[2012- 10-22]

[15] OlivierM,CharlesJ S.2010.Governmentsupporttoagricultural in-surance:Challengesandoptionsfordevelopingcountries[M].WorldBank Publications:126- 132,256-268.

上一篇:icu疾病护理试题下一篇:erp实验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