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事务专业论文

2022-05-11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法律事务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它在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发展潜力较大,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在这种现实情况下,高职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文章论述了高职学校法律事务专业的教学应确立适应市场的培养目标,建构理论教学、实践以及监控的教学体系,使其毕业生更具市场竞争力。

第一篇:法律事务专业论文

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困境与对策研究

摘要:法律事务是法律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专业。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中国社会对于统一的、规范的、多层次的法律服务的需求。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的就业困境的形成并非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社会经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而是由于遭遇行业准入和资格认证困境。我国法律服务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要求,亟需建设一个统一的、规范的、多层次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职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准入;职业资格认证

现代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类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意味着职业教育将会更加重视需求的导向作用。“职业教育具有需求导向的特征,一方面职业教育必须通过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升受教育者的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必须满足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需求,适应劳动者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要求,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使职业教育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规模和质量方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建设必须首先建立在了解行业、企业对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在充分掌握市场需要的前提下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法律事务专业是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专业,笔者拟以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需求状况,阐述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一、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法律事务专业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争相设置、且招生规模稳居第一的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该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庞大。但是,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法律事务专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不止一所高职院校的法律事务专业因就业率问题被麦可思调查亮了黄牌,法律事务专业甚至连续名列高职高专十大就业红牌警告专业。2013年7月,笔者在某法律高职院校对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的调查更证实了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通过网络向2012、2013届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发放问卷共计600份,回收问卷571份,根据作答情况剔除32份无效问卷(无效问卷包括空白问卷以及连续超过4题选择同一个答案等明显有问题的问卷),其中有效问卷539份,占89.8%,有效回收率较高。在这539份问卷中,男生274人,占总问卷的50.8%,女生265人,占问卷总数的49.2%,符合毕业生的男女人数比例。使用PASW Statistics 18.0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处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毕业生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法律专科生的对口职业是到公安、检察院、法院、监狱、司法所或律师事务所从事法律工作。根据调查结果,进入党政、司法等政权机关的毕业生占14.1%(这一数据包括以上单位的公务员以及合同制员工),进入律师事务所的占11.7%(主要是担任律师助理),进入事业单位的占19.3%(大多是合同制员工),剩余的占54.9%的毕业生在其他单位(企业、自主创业、支援西部或者入伍)。毕业生专业与工作完全对口的比例低至2.8%,不对口的比例高达66.2%。就所在的工作岗位而言,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占61.7%)在类似“万金油”的行政岗位,从事着与专业不相关的文秘或前台工作,从事技术岗位工作的毕业生占20.6%,在管理岗位工作的低至5.4%。

二、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遭遇行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认证困境

根据2004年教育部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简介》(征求意见稿),法律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法律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2012年教育部委托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将法律事务专业培养目标界定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法律专业素养,掌握法律知识和应用技能,能胜任基层企事业单位法律事务、社区乡镇法律服务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细察前后两个目标,其共同之处是都强调人才的“技能”和“应用”,但后者将法律事务专业培养的人才定位得更明确,即“基层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乡镇提供法律服务的人才”。教育部这两个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了十多年来法律事务专业的发展方向。

法律事务专业培养人才目标是提供法律服务工作,特别是为基层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乡镇提供法律服务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具体而言,一是胜任基层企事业单位法律事务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法律顾问;二是从事社区乡镇法律服务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其核心工作岗位就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此外还包括人民调解员、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等基层司法工作人员。职业教育必须秉承以需求为中心的宗旨,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对接,那么,我们就分析一下这个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适应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以及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求。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人员遭遇行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认证困境

2000年,司法部颁布了两个部委规章,将乡镇法律服务的正式名称改为“基层法律服务”,基层法律服务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法律服务工作。在当时律师及为稀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建立法律服务所,利用贴近基层、便利群众、服务便捷、收费低廉等优势,面向基层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实施之前的2000年,根据司法部《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的规定和有关实施意见,司法行政机关继续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人员整体素质,根据《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建立了规范的执业资格认定和执业准入制度。2000年12月24日,司法部组织了首次全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统一考试。与律师相比,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教育和行业准入标准明显低一些。这也是教育部门将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胜任基层企事业单位法律事务、社区乡镇法律服务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的原因之一。

然而,基层法律服务的发展从2004年开始经历了严重的“合法性危机”。2004年6月29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对所属各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取消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行政审批,只保留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核准。这意味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只出不进,不会再有“新人”进入这一领域,无法引进新鲜血液。《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取消了基层法律服务的准入资格,司法部的两个关于基层法律服务的《管理办法》也随之失效。换句话说,基层法律服务的纵向管理体系已经断裂,而作为一个职业的基层法律工作者也失去了正常的通过考试和考核进入该行业的路径。在许多基层法律工作者和地方司法行政官员看来,司法部目前对这个职业的政策完全是任其自生自灭。自2000年以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数量就出现下降趋势,2005年以后更是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如今,基层法律服务所因从业者身份受质疑、行业发展政策不明等原因而逐步萎缩,其现状令人担忧。这样一个从业者身份备受质疑、行业准入和资格认证都存在“合法性危机”的基层法律服务状况能够支撑庞大的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吗?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不言自明。

那么,法律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相脱节呢?根据职业教育需求和供给的理论,职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规模和质量方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是不需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了呢?司法部对法律服务市场做了一些调研工作,结果发现市场依然需要基层法律服务,因为中国律师业的地理分布是极度不平衡的。直到2004年我国还有206个县没有律师,即使是在律师事务所数以千计的北京,绝大多数事务所也集中于少数城区,部分远郊区县只有几个律师事务所。于是,在那些律师稀缺的郊区和农村地区,基层法律工作者就在面向当地民众的法律服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即使是在各个主要城市,大量的中低收入者也无法负担高昂的律师费用,却又不在贫困线以下,因而不具备接受法律援助的资格,他们的纠纷解决仍然需要依赖基层法律服务。直到2006年,全国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数量还有21 835家,而律师事务所的数量是13 096家。除不能办理刑事诉讼案件外,基层法律服务所几乎可以涉足律师事务所的全部业务范围。法律服务所在低端法律市场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利用贴近基层、熟悉社区、便利群众、服务便捷、收费低廉等优势,面向基层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在解决基层纠纷和用平实的语言向普通民众解释法律方面具备很强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往往配合当地司法所,为基层政府处理维稳突发事件、纾解基层信访压力、维护基层和谐稳定、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符合我国社会转型期对于法律服务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完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行业身份不明,缺乏规范的行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认证,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遭遇身份合法性危机和职业资格认可困境,导致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不仅仅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存在这样的困境,其他从事社区乡镇法律服务工作的人民调解员、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人员、安置帮教机构工作人员的身份和职业资格都存在这样尴尬的处境。例如,现行的《人民调解法》主要针对调解组织、工作程序进行规范,却没有对人民调解员职业资格的取得和认定进行规范,只在《人民调解法》第十四条中规定:“人民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成年公民担任。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这就造成了各地招收人民调解员标准不一,随意性大,人民调解员素质参差不齐,其职业性和专业性难以得到社会认可。一方面,大量的法律事务专业(人民调解方向)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司法行政部门由于缺乏足够的调解员从事调解工作,甚至聘请律师参与调解工作,向律师事务所购买调解服务,造成人才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认证拒绝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

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另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基层企事业单位法律事务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法律顾问。笔者所讲的企业法律顾问是指经全国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考试合格,由企业聘用,并经注册,在企业中专职从事企业法律顾问工作的企业内部的专业人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在参与企业的决策、经营、管理、预防和处理各种法律纠纷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法律顾问就业前景非常广阔。那么,企业法律顾问的大门是否向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敞开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可知,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占60%以上,但是毕业生专业与工作完全对口的比例低至2.8%,不对口的比例高达66.2%。就所在的工作岗位而言,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占61.7%)在类似“万金油”的行政岗位从事着与专业不相关的文秘或前台工作,在管理岗位的低至5.4%。是什么原因造成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中不能学有所用,担任企业的法律顾问呢?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有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较低,企事业单位恐怕毕业生难以胜任此项工作。这就涉及职业教育体系与学历教育体系的衔接互通以便于学生提高其学历层次、为其终身职业发展提供条件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在此不做深入讨论。笔者关注的是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认证中存在的问题,导致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无法获得企业法律顾问资格,更遑论从事此项工作。

取得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是用人单位选择法律顾问的前提条件。1997年,依据《人事部、国家经贸委、司法部关于印发〈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及〈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国家开始实施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制度。2002年,人事部下发了《关于调整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考试有关规定的通知》,对原有考试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考试工作由人事部、国家经贸委共同负责,日常工作委托国家经贸委经济法规司承担,具体考务工作委托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组织实施。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考试合格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职改)部门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的、人事部与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用印的《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细究企业法律顾问资格的报考条件,就可以发现,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考试报名条件对于学历和相关工作经历都作了明确要求,报考原则就是学历高低与工作经历长短成反比,学历较低的考生必须具有较长时间的工作经历,如:取得法律类、经济类或相关专业大专学历,必须工作满5年,其中从事企业法律或经济工作满3年。显然,按照这样的报考条件,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是不可能在毕业时取得法律顾问资格的,因此,根本没有机会从事企业法律顾问工作。

综上所述,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非不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而是遭遇行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认证困境,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各行业自身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要求的重要标志。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就业难的问题,反映了目前我国法律服务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统一的、规范的、多层次的法律服务的需求,亟需建立规范、统一、多层次的法律服务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构建以职业资格认证为纽带,以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迫在眉睫

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历来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许多国家构建了从职业资格证书到课程标准的完整框架体系。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极大地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提倡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职业岗位服务,因此,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标准的制定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的制定有着密切的联系。

目前,我国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极不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主要表现在法律职业资格认证范围单一,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和比较规范的仅有针对律师、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的国家司法考试,由司法部统一颁发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但由于其报考条件的限制和执业范围的狭窄,显然不适合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拥有这一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法律工作者实际上并不能满足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在具有全球化外观的律师业背后,多个行业群体在法律服务市场上共存,满足了涉外、企业、政府机关和基层社区的各式各样的法律需求,填补了理性化过程所产生的正式法律系统与中国社会本土特征之间的鸿沟。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量的基层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人员、安置帮教机构的工作人员,正是这些提供多种法律服务,填补“鸿沟”的法律服务工作人员却至今缺乏国家对其岗位和技能的职业资格认定,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即使有,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因为没有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框架内,因而缺乏规范性和权威性,甚至将面临职业合法性的危机。

另外,从企业法律顾问资格的认证来看,我国在法律服务职业资格认证方面还存在认证主体繁杂、“证出多门”的现象,有的职业停留在政府认可、市场未必认可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法律职业资格认证的权威性,而法律服务工作的专业性、职业性更需要国家统一规范的职业资格认定。由于缺乏职业资格认定,也就缺乏基于工作岗位的需求而制定的岗位标准乃至于职业标准,相应地也就缺乏基于职业标准而制定的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决定中国法律职业的结构性变革的关键力量并不是其经济基础,而是其上层建筑,也就是国家的管理规范体系。

实现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就是要建立健全法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特别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职业资格,没有相关的、规范的规章制度就必然会形成无序的职业资格证书格局。建立统一、规范、多层次的法律服务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明确基层法律服务不同工作岗位的职业标准,可以使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标准的制定有明确的标准可循;建立统一、规范、多层次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对培养基层法律服务人才,提升其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以利于其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部门特别是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会同行业协会,尽快根据法律服务职业岗位的不同要求确定职业标准,制定职业资格考试鉴定和认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构建以法律职业资格为纽带,以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体系,使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海东,杜怡萍,等.中高职衔接标准建设新视野:从需求到供给[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9.

[2]刘思达.割据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75,104,222,223.

[3]基层法律服务所是走还是留?[EB/OL].[2013-11-20].http://news.163.com/12/0507/05/80SK6O9B00014AED.html.

[4]人民调解员:尴尬的“和事老”[EB/OL].[2013-05-09].http://news.163.com/11/0225/02/6TN4662V00014

AED.html.

(责任编辑:王恒)

Problems in Cultivation of Legal Affairs Talents 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olutions

LU Jun-song,LEI Shao-ling

(Guangdong Justice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China)

作者:陆俊松 雷绍玲

第二篇:关于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

[摘要]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它在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发展潜力较大,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在这种现实情况下,高职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文章论述了高职学校法律事务专业的教学应确立适应市场的培养目标,建构理论教学、实践以及监控的教学体系,使其毕业生更具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体系 构建

[作者简介]都玉玲(1978- ),女,河南修武人,焦作大学法政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河南 焦作 4540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很多院校没有清楚认识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重要性,尤其是发展时间短的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是本科压缩型的,培养的毕业生理论知识不如本科生,职业技能也很薄弱,不能适应市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焦作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非常重视新设置专业的建设工作。本文将结合我校法律事务专业的现实及改革,谈谈高职教育中法律事务专业构建新的教学体系的措施。

一、确立适应市场的培养目标是构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教学体系的前提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指出,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使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法律事务专业教学体系应具备以下特征:

首先,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征。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实践型的操作人才和应用型的辅助类法学人才。因此,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教学的侧重点不在于教授法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在于根据法学职业的社会需求培养适度掌握法学基础理论、熟练应用法律知识、职业适应性较强的学生。“应用性”当然就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显著特征,高职教育教学计划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必须以应用性为主线来构建教学体系。

其次,突出人才培养的复合性特征。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职法学人才,能力应具有复合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专业方面的一般能力,包括法学基础理论、法律条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应用写作、社会调查能力等;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即运用所学的有限知识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面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法律服务机构等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健全体魄,熟练掌握法律事务专业职业岗位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中要求,三年制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由于教学总学时是有限的,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结合法律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实用、实际、实践的原则重新构建教学体系。

(一)统筹考虑,优化课程设置

统筹考虑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比例,以“理论够用”为原则,合并精简内容紧密的基础理论课程,把社会需要的应用性课程定为选修课。也就是说,在课程设计中调整了课程结构,打破以往部门法条块分割的教学模式,以法律事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做到诉讼法与实体法交叉渗透,诉讼业务与非诉业务交叉渗透,法律辅助性岗位与法律职业交叉渗透,同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修改教学计划,转变教师思想,将原来的法律本科压缩式教育发展为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教学精当、强化技能培养、多种素质复合、就业方向灵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二)重视教材的选用与建设

高职高专教材作为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知识载体和教学基本工具,直接关系到高职高专教育能否为一线岗位培养符合要求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注重选用内容精、知识新,吸收了我国高职高专教学实践新成果以及同类教材优点的统编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考虑法律事务专业教学对象的特点,鼓励教师编写体现高职特色的、实用的教材。目前,我校法律事务专业在选用教材时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依据,结合最新教材出版动态来确定教材。随着办学经验的丰富和积累,将在结合办学实践的基础上,开发本专业的特色教材。

(三)改革理论教学方法

法律事务教学要求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能力。因此,基础理论课的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在教学方法改革中,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

1.案例教学。在传统法学教育中,教师也常讲到案例,但那只是举例,其目的仅仅是解释法理论、法规则,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的案例教学法应该更加系统化,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首先,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案例,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分析实践中的操作方法并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总结操作技巧;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写案例分析报告,并对案件的整个分析过程进行总结。

2.法理辨析。法理辨析活动旨在通过选取实际生活中具有标本意义的热议案例和热点话题,展开讨论,透析法理,辨明是非,使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法学理论从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3.专题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和法律实务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重点讲述某些理论难点及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

三、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在于将社会活动中的法学实践与法学理论有机结合,加强课内实践性和课外实践性教学环节。

(一)建立与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相配套的实习基地

借鉴国内外有关经验,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应当建立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与各门课程相配套的实习场所,创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法学教育环境。

1.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校内实训室是校内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受到最基本的文书写作的训练和逻辑思维的锻炼,有利于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及早进入职业角色,接触实践,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我校成立法律事务专业后,立刻筹备建立模拟法庭,在教学中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成功筹办了法律援助中心校内工作站,与多家司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在校内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技术先进、配置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凭借先进的实训教学设备、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营造氛围,以缩短学校和社会间的差距,达到使学生较快胜任工作岗位的目的。同时,完成了本专业必要的技能训练,成为实现法律事务专业培养目标的保障。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高职教育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培养合格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法律事务专业学生到实际业务部门实习,因国家司法考试、保护国家秘密等门槛而存在诸多困难,但学生依然可通过与法官、检察官讨论真实案件,或协助律师参加庭审而得到锻炼,将理论知识系统化、用到实处。经校外实训基地培训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均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与训练。到目前为止,接受过校外实训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受到实训单位和企业的青睐,这也坚定了我校继续探索特色办学模式的信心。

(二)增加独立设置的实践课

独立设置的实践课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使教学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模拟法庭。采用真实案例,让学生分角色模仿实际情景,严格按照诉讼程序审理案件,使学生的基本法理知识和诉讼程序知识得以在实践中运用。模拟法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集中模拟法律实践的场所和机会,让学生走出原已熟悉的格式化法律条文和理论知识圈。在模拟的诉讼环境中掌握具体的审判过程,较直接地面对法律实践问题的考验,促进理论化、感性化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用性、操作性的知识。学生通过讨论案情,制作相关法律文书,主持庭审,通过法庭上陈述、举证、质证、辩论、评议、宣判等过程,实务操作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并训练了司法速记、司法口才、司法文书写作等基本专业技能。

2.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认知实习即通过带领学生到法院、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监狱、劳教所等地参观和了解日常工作程序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有关法律工作部门的现状和工作程序,同时做一些社会调查,以了解我国目前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环境。如学生在认知实习中通过旁听审判,熟悉了庭审程序,亲身感知了法庭辩论的技巧,获得了宝贵的感性经验;通过参观监狱、劳教所并且和服刑人员谈话,了解了我国的监管制度和刑罚执行制度。学生对不同法律工作部门的熟悉和了解,不仅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强化职业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来就业方向的灵活选择。顶岗实习即安排学生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等相关法律工作部门实习,锻炼法律应用能力,为将来从事法律工作做准备。顶岗实习是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综合提高与检验,也是学生熟悉将来工作环境的角色预演,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锻炼。

3.法律诊所教学。法律诊所教学的出发点是通过学生处理实际案例,让学生接触实际案例的操作,培养一个能独立工作的法律工作者。其本质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经验式学习的能力以及凭借经验进行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和职业能力。法律诊所教学目前引起了我国高等院校法学院的兴趣,许多院校纷纷进行有益的探索。我校法律事务专业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确立了法律诊所教学的目标及规则。学生与老师和律师一起平等参与案件,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独立作出判断并制定诉讼对策,锻炼独立处理案件的能力。

(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服务教学活动

教学手段在学生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使用教学手段可以对所研究的对象或事物提供更完整、更准确的信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满足和发展学生的认知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要积极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法律事务专业在教育技术手段方面,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在充分利用传统教育手段的基础上,专业教师采用投影、录像、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建立了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库和试题库,相应的电子交流网站平台和学生形成教学互动。这些课程传递信息容量大、形象化、随时可展开讨论,达到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次,要建立适合专业发展的图书馆、阅览室。法律职业教育和法学研究的信息日新月异,图书馆和阅览室建设是改善教学条件的重要举措。为搞好专业建设,除经常培训专业教师外,还应当加大投入,购置本专业图书资料,增添仪器设备。

四、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教学监控体系的构建

建立科学、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考评体系,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首先,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学生考核体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能通过最后的试卷来考核学生,使得会临时抱佛脚的学生钻了空子,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和缺陷。新的考核体系考虑到这些问题,在理论教学环节,平时课堂表现与期末考试结果相结合;实践教学环节,针对不同的实训课程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如模拟法庭结束后,通过扮演角色的表现和书写庭后总结确定成绩;毕业实习,通过实习周志和实习报告考评;设有答辩等考核方式,使学生时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为日后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其次,要建立教师评价体系。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综合打分,同行之间互相听课、检查教学,在此基础上对每位老师作出评价,这促使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学方式从事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要求和适应法律事务专业的发展。

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是毕业生有效择业的前提条件,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成功融入社会的必要保证。在机遇和挑战面前,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牢记教训,保持清醒头脑,运用教育的内外部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努力寻找出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正确指导思想,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锋.关于专科教育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5).

[2]朱向阳.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拓展能力本位教育[J].职教论坛,2005(31).

[3]李克,葛恒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构建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培训,2005(9).

[4]徐生俊.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河西学院学报,2005(5).

[5]周建松.高等职业学院办学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3(9).

[6]刘征.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作者:都玉玲

第三篇: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开展

[摘 要] 在当前法律尚未完全职业化的时期,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存在符合中国社会法治发展的需要。由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导致目前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欠缺,就业率持续低迷。因此,高职法律事务专业要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就必须重构实践教学模式,让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这也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关 键 词] 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重构

2018年6月11日,麦可思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了《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2017届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9%,高职高专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然而,法律事务专业在2018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中依然名列榜首,截止目前,法律事务专业已蝉联三届“红牌专业”了。这种状况的持续发展对高职院校的法律事务专业无疑不是一个好现象,我们固然可以找到许多客观理由,如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相对较低、法律职业门槛提高、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等,但有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我们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目前培养的学生已经不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难道我们的社会不需要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吗?抑或是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或者模式上出了问题?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事关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未来的发展,值得每一位法律人深思。笔者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法律课教师,将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拙见。

一、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当前中国社会法治发展的需要

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否需要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或者说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在当前中国社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这是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发展首先应解答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少人的答案比较悲观,认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培养的学生先天不足,其专科学历无法参加全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直接就被阻挡在法律职业大门之外,这是其致命的缺陷;再加上法科精英教育观念的影响,进而质疑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存在。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不了解中国国情的一种想当然的不负责任的说法。

与许多西方国家不同,我国传统上属于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乡土中国缺乏法学教育的传统,现代意义上的法律职业群体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形成,许多旧有的伦理观念与现代司法原则相差很大,如传统观念中的“男女有别”与现代司法“男女平等”理念的冲突等。所以“从国外引入的法学教育与中国社会以及普通人的生活始终隔着一层皮,缺乏普遍社会实践的可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确立和全面贯彻落实,我国法治建设处在一个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法律尚未完全职业化,国家急需大量的各种层次的法律专业人才。建设法治国家固然需要优秀的法学专家、法官、检察官、律师群体,但在我国由于传统法治文化的缺失,加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广大基层(特别是农村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尤其需要大量的从事基础性法律事务的人才。他们身居各种基层单位和组织,与群众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善于运用法律的理念和基本知识去处理各种基本涉法事务,可有效解决基层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同时对群众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这是目前提高民众法律素质、建设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这种底层的法治需要或者说这种法律人才的底层需求正是我们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生存的空间所在。基于这种需求,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截至2017年)》中明确指出,法律事务专业“主要面向基层法律服务所、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及中小企业,在基层法律服务、司法助理以及中小企业涉法事务管理岗位,从事基层法律代理、法律咨询、法律顾问、人民调解、法律宣传、法务管理等工作”。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职业素养,掌握基本法律理论知识和法律辅助专业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基层常见法律事务问题的能力,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基层法务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可见,高职法律事务专业面向基层培养法律事务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是完全符合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现阶段,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存在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高职法律事务专业能否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和特色,目前在理工科类院校开展的相对成熟且卓有成效,文科类院校的实践教学则普遍相对欠缺或流于形式。许多高职院校和教师甚至认为实践教学应是理工类专业的专利,文科类专业并不适合实践教学,尤其是法律事务等专业更不适合开展实践教学。咋一看这种说法好像有一定道理,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就真的没法开展实践教学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法学作为一门世俗的学问,包含很多实践性和技术性的内容,法律实务教育必不可少,这是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所必需的,也是法学教育的规律和特色。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作为法学教育的一种,自然需遵守法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因此,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离不开法律实务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是本专业必需的而且是必备的。

但是,与其他行业不同,法律职业具有特殊性,法律职业者必须运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和思维(而非民众的生活经验或道德逻辑),才能正确处理相关法律事务,实现公平与正义,这是法律专业性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行实践教学的前提。高职法律事务专业要开展实践教学,同样要求学生首先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而目前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的入学录取分数普遍远低于本科院校,面对低分的学生与深奥的法学理论之间的距离,许多老师认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先天不足,根本无法开展法律实务教学。的确,高职法律事务专业高考录取分数不高,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就没法掌握法学理论和训练法律思维。我们完全可以因材施教,对深奥的法学理论和庞杂的法学知识进行取舍,在教学中选取讲授基本的法学理论,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基本的法学概念和法律知识,养成初步的法律思维,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初级的法律实务技能训练。事实也证明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是完全可以开展实践教学的。

三、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如何开展实践教学

(一)目前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缺陷

首先,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缺乏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体系。当前,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体系主要由普通高等法学教育、成人法学教育和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三部分组成,后两者唯普通高等法学教育马首是瞻,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大都是本科院校法学专业的“压缩版”,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这种状况看似对高职院校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实则是揠苗助长,成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停滞发展的一大诱因。“压缩版”的本科课程注重理论分析、法律诠释,对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说是非常吃力的,全国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对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又是可望不可即的(不仅仅是学历的限制),这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对学生的懵懂和不配合感到无奈,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而这种状况又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学生法律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法律思维的欠缺成为实践教学的短板。所以,这种本科“压缩版”的课程体系脱离了学生实际,不适合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教学。

其次,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缺乏实践教学的师资和经验,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我国普通高等法学教育普遍法律实务教学不够,法律职业能力欠缺,以致培养的人才距离司法实践的要求有着一定差距。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老师也大都是普通高等法学院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的,基本没有实务部门从业经历和经验,而且高职院校由于条件所限,很难申请设立法律援助中心和福特基金会支持的法律诊所教育等,导致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进一步割裂。

试问:理论知识不扎实,实务技能又没能得到培养,高不成,低不就,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如何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这种情况下,法律事务专业如何不成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要改变这种状况,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的重构就成为必由之路。

(二)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重构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切合学生实际的具有实践特色的课程体系

高職法律事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分为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两部分,由于“本科化”的影响,导致了在实际教学计划的执行中一般均以理论教学为主,大量挤占实践课时,理论课的内容设置又往往与实践脱节,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去设置和组织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体现实践特色。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切忌贪多,高职三年的学制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法律,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有的放矢,以开设核心课程为主。参照教育部规定,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可设置民法原理与实务、刑法原理与实务、行政法律原理与实务、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人民调解实务、法律咨询、法律文书写作、中小企业法务等主干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同时加大实训课程比例,按照司法实践的真实环境来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法律事务专业课程体系。

2.改革法律理论课教学,着力提升学生法律素质

如前所述,掌握法律专业知识和理论是进行法律实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法律理论课堂教学不容忽视,但法律理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应以服务实践教学为标准。针对高职法律教育的特点,授课老师在法律理论教学中应适度淡化深奥的法学理论、简化庞杂的法律知识,立足于法律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价值理念的传授,着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在教学中应改变“填鸭式”的满堂灌现象,根据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授课时应始终贯彻公平正义等法律的基本价值理念,同时紧密联系实践,善于运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等方法,使法律与生活中的真实案件、法律事件相结合,帮助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解剖与分析,来了解、熟悉、掌握法律的知识和方法,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这种通过对现实案件的分解而获得的知识更为灵活而且有质感,学生的法律思维和素质会快速地得到锻炼和培养,长此以往,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初步具备法律职业人的精神和素养,为下一步法律实务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增加法律实践课时,注重和加强法律实务教学

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仍然是课堂理论教学占主导,较少开展实务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实务教学往往很难开展,它是一个综合性的长期课程,培养和提高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努力,并且效果很难立马显现。对老师来说,理论教学轻车熟路、游刃有余,进行实践教学则需要准备大量鲜活的实践素材,而且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与角色意识,尝试运用法律去分析、解决、处理各种相关法律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提升法律素质和技能,这需要在课内、课外付出大量的精力。笔者曾辅导学生开展过模拟法庭,深有体会。而很多院校并没有认同这种付出,在计算工作量时实践课与理论课同等对待,导致很多老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实践课常被理论课挤占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法律事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重构绝不是一个简单增加实务类课程的问题,作为高职院校应采取各种措施重视实践教学,把教学重心有意识地向实践教学倾斜,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突出法律教育的职业性。

4.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何为“双师型”教师?其认定标准并不明确,有些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只要教师通过了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拥有全国法律职业资格证即为“双师”。这样的“双师”,基本上没有行业实践经历,也缺乏法律实务经验。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队伍,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途径。对于教师我们可以“走出去”,比如实行定期轮训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必须去司法实务部门实训一次,每期至少两个月,可安排在寒暑假期进行。新任教师必须先实践、后上岗,应至少在实务部门任职一年以上,才可上岗。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行业协会组织,鼓励专任教师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者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允许到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等从事兼职工作,或者到企事业单位担任法律顾问等,通过诸如此类的途径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请进来”,比如聘请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人民调解员等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来给学生上课、讲学、作报告等。如此内外兼修,教师队伍自然可得到改观,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5.对实习加强监管,建立有效的法律技能训练机制

专业实习是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避免“放羊”,让实习真正落到实处呢?

首先,解决实习基地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签订的专业实习基地大都位于学校周边,基本不出市,能容纳的实习生数量有限,自然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学校其实完全可以放眼全省乃至全国,联系安排实习单位;对于学生生源相对集中的城市,学校可以出面协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

其次,加强实习监管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职业学校应会同实习单位共同组织实施学生实习。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当分别选派经验丰富、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安全防范意识高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专门人员全程指导、共同管理学生实习。对自行选择顶岗实习单位的学生,实习单位应安排专门人员指导学生实习,学生所在职业学校要安排实习指导教师跟踪了解实习情况。因此学校可要求实习学生与学校指导老师定期联系,汇报实习进展与收获;同时不定期派老师去抽查学生到岗情况,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商讨实习出现的问题,共同指导学生,让学生真正融入具体的实习岗位,力求达到最佳实习效果。

总之,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由不同要素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一所高职院校只有立足于实际,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行之有效的法律技能训练机制,让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提升法律事务专业的教育质量和人才竞争力,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苏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法学,2006(2).

[2][美]罗伊·斯塔基.完善法学教育—发展方向与实现途径[M].许身健,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编辑 张 慧

作者:赵敏

上一篇:高中数学职称论文下一篇:国际金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