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22-08-08

第一篇: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发现和应用汉字的构字特点,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2.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听说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陶冶学生的情操。

4.使学生乐于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善于学习别人好的地方。 教学重点: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积累词汇。 教学难点: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练习法 小组讨论法

课前准备:课件,搜集关心帮助他人的资料,生字卡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发现和应用汉字的构字特点,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2.使学生乐于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善于学习别人好的地方。 教学重点: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积累词汇。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小浣熊:欢迎小朋友们来到“小小观察台”,请你仔细看看这些字在构字上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出示:多──吕──炎──冒等三组字) 2.观察比较、小组讨论并汇报

(第一组:上下结构的字。第二组:左右结构的字。第三组:品字结构的字)

3.怎样利用这种构字特点来识记生字的?

4.你还发现在生活中有哪些这样结构特点的字吗?(全班交流) 如:人──从──众日──冒──晶火──炎──火

二、日积月累。

1.小浣熊:走出观察台,欢迎进入“合作闯关”字词游戏。 (1)分组自学,借助拼音认字、组词,并说说有什么发现? (2)分组汇报,鼓励每组用不同的方式,师相机小结。 (3)游戏:生字搬家考考你

(出示生字卡片,打乱顺序,认读) 2.读读记忆

小浣熊:祝贺同学们闯关成功,让我们再到语文天地中去采集些成语吧。

(1)生自读成语,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2)看图猜词:多媒体展示,生抢答。 (3)再读成语,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有味道。 (4)找朋友:泉水()琴声()枝叶()空气() (5)学生任选一词说话 3.读读背背

小浣熊:小朋友们学的可真快,那就再让我考考你们吧。 (1)生自读自悟帮助别人的好处。 (2)指名读,教师边听边读,予以指导。 (3)小组内:个人背、组内背。

(4)背诵竞赛:师略述句子大意,看谁最先背出相关的谚语。 (5)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谚语?班内交流。

三、课堂小结。

祖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多多积累。

四、布置作业。

向父母请教一些谚语,记下来并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听说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陶冶学生的情操。 3.使学生乐于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善于学习别人好的地方。 教学重点: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 故事激趣法 情境创设法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搜集关心帮助他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师讲述雷锋的故事片断

二、口语交际。

1.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我们周围或别的地方有需要帮助的人吗?

2.说一说。 课件出示:

(1).想一想,你的周围有谁需要帮助?需要帮助的原因是什么? (2).想一想如何帮助他? (3).说话要有次序、有礼貌。

把自己帮助他人的原因和打算,在小组内跟同伴说一说,然后指名在班上说一说。

3.议一议

在小组内商量,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就帮助谁、怎样帮助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一听同伴的意见) 4.谈一谈: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试着表演一下帮助的过程。 5.组内展示表演:评出“金点子”、“最佳表演奖”。

三、课堂小结。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乐于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善于学习别人好的地方。 教学方法:展示法 创设情景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会。

1.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创设情景。 2.把自己找到的有关雷锋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3.讲一讲身边的伙伴、邻居和其他人乐于助人的故事。 4.师生共同评议,选出班内的故事大王。 5.再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营造氛围。

二、查字典擂台赛。

1.自主复习“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的步骤。 2.看谁查得快:“标”、“触”。 3.小小擂台赛。

(1)小组内赛,选出一名胜者 (2)全班擂台赛(优胜者代表本组参加班内赛) 4.交流心得,共同评议,颁发奖品。

三、谈谈收获。

1、学生交流。学习内容,收到的启发都可以。

2、师小结。

字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第二篇: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设计

2012-06-26 20:20:39| 分类: 备课集锦 |举报|字号 订阅

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设计Jane的博客

一、设计思想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本课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二、教材分析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生活中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日记。 过程与方法:

在课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对雷雨有形象的感受、体验;通过自学,互相交流让学生掌握生字;看图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气象的重要性,并有观察的兴趣。

五、重点难点

重点: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难点:在读中想象。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授、创设情景、问答、学生自主探究、讨论

七、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激发兴趣。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 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到地里禾苗绿,落到水里看不见。(课件出示) 大家一起说是什么?(雨)

2、板书:雨。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呢? 联系生活实际,指名学生汇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播放雷雨时的多媒体课件) 师: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指名学生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雷雨。(板书课题)

三、预习反馈,学习生字 1.汇报预习内容 小组内汇报 2.学习生字词

小朋友们说得多好啊!老师来检验一下大家生字词读得怎么样。谁愿意读。(示生字词) a.找一位同学起立单独读。

b.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1人)谁还能像他这样当小老师?(1人) c.读得可真不错,我们可以用什么好的识字方法记住这些字呢? d.下面让我们进入“回声谷”。

e.再让我们一字开花读。第一个词谁来?„„

f.去掉拼音还会读吗?男生领读,女生跟读—全班一起读。(全班齐读) 3.读课文 逐段读

四、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象?

2、学生默读,思考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

)、(

)、(

)的景象。

3、汇报。

4、写作顺序:

这篇课文也就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部分来写的。

5、读文,思考。

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后的景象?请同学们快速读文,找出描写雨前、雨中、雨后的分别哪几自然段?

6、汇报,相机板书。

五、

读中感悟,理解想象:

(一)读中感悟“雷雨前”的景象。

1、自读自悟。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雷雨前是什么样的景象?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的1——3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

师:谁来说一说,雷雨前是什么样的景象?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知道的? (1)理解第1自然段。 ①指名学生汇报。

②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师:是啊,你看!(出示黑沉沉的乌云)云已经很厚、很低、很重了,就要掉下来了一样。 师:这时,你有什么感觉?(指名汇报) ③指导朗读。

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我没有感觉到这黑沉沉的乌云“压”下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师引读:满天的乌云„„)

师:读得多好啊!让老师感觉到有45块乌云一起压下来了! (2)感悟理解第2自然段。

①过渡: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学生读,师动作演示)就在这时,你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②创设情境,理解“垂”。

师:哎,你看到了什么?(指名汇报)

③演示点拨: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蜘蛛害怕了,直直地滑下来逃走了。(出示闪电、雷声) (3)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 ①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师:怎么了?(出示: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②指导朗读。

师:哪位同学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师:他读的怎么样?(指名评价) 师:你也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你们听!(多媒体课件演示闪电雷声。)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师:雨就要下下来了。

③拓展练习。

出示:(

)越来越(

)。

师:你能用“(

)越来越(

)”来说一句话吗?(指名说,同桌互相说) 出示:(

)越来越(

),(

)越来越(

)。 师:谁能像课文那样用上两个“越来越”说一句话呢?(指名说) 师:同学们的句子说得也越来越棒了。 3.有感情朗读。

师:雷雨前的空气真闷呀,一场大雨就要下下来,让我们再把这种感觉读一读吧!(学生自读1——3自然段)

(二)读中感悟“雷雨中”的景象。

1、创设情境,感悟体会。

师: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真的下起来了。(多媒体展示雷雨)

2、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出示: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读)

师: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再来读。

3、读中体会雷雨中的景象。 ①朗读第5自然段。

师引读第5自然段。雨越下越大。„„(生齐读第5自然段) ②理解感悟第6自然段。

伴随音乐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指名读)

评价引导:没读出雨渐渐小了的感觉。谁能把“渐渐地”换一种说法。(慢慢地、一点一点地„„)

师:“渐渐地”就是“慢慢地”,逐渐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再来试一试。

4、读中感悟“雷雨后”的景象。 ①自读感悟。

师:渐渐地,渐渐地,雨停了。雷雨后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你读一读

7、8自然段。 ②指名汇报。

③师配乐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图文并茂展示画面文字。 ④感情朗读。

师:雨后的景色多美啊!你能把这一段美美地读出来吗?(学生自读) ⑤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师:雨停了。彩虹挂在天上,蜘蛛坐在网上,蝉叫了,青蛙也叫了。雨后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象?

出示: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学生自由想象,合理填空。) 师:同学们的句子说得越来越完整了。雷雨后的景色也是越来越美了。

三、

感情朗读,回归整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感受了一场雷雨,了解了雷雨前后的景象,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像本文的作者那样认真观察,细心体会,把你看到的想到的也试着写下来。

九、板书设计

叶不动 枝乱摆

雷雨前:

乌云 压下来──刮大风──电闪雷鸣

蝉不叫 蜘蛛逃

18、雷雨

雷雨中:

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小了

天亮了 空气清新

雷雨后:

雨停了 彩虹 蝉 蜘蛛 青蛙

九、作业设计(多媒体出示)

在学习了《雷雨》一课之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1) 爱书法的你,不妨摘抄本文的优美词句,写成一幅书法作品。 (2) 爱诵读的你,不妨有感情地朗读《雷雨》,进行课文录音。

(3) 爱绘画的你,不妨根据课文的内容,用水粉画一画雨过天晴的美景。

(4) 爱写作的你,不妨模仿《雷雨》的写法(时间顺序),写一篇写景的文章。 (5) 爱唱歌的你,不妨创编一首写雷雨的歌给大家听。 (6) 爱科学的你,不妨查查资料:雷、雨是怎样形成的。 以上六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任选若干题完成。

一、 教学内容

语文人教版第十八课《雷雨》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二、 教学重点 感受雷雨的情景

三、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感知,有感情地朗读雷雨前的描写。

四、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出事天气预报出现的各种符号。(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知道第二天的天气,我们经常会看天气预报,那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呢?)最后一张是雷雨。

2.你们知道雷雨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乎雷雨的课文。出示课题、齐读。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记不认识的生字。读完后和同桌讨论,课文写了雷雨那些时候的景象。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别是哪些自然段。(老师参与讨论)

2.指名学生回答。

雷雨前(1—3)

雷雨中(4—6)

雷雨后(7—8)

三、 精读课文

(一)雷雨前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雷雨前会有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师进行引导,如:雷公公打起了乌云宝宝的屁股,乌云宝宝吓得跑起来了。) 2.指名个别学生说。

3.老师这里有一副画,看看画上面都有些什么呢?他么有些什么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图(乌云、蜘蛛、蝉等等,)

4.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叔叔写了雷雨前什么样的景象?

①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a.画记“黑沉沉”和“压”,结合图和表演压来体会云层很厚很低。

b.比较句子“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和“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强调没有一丝风,天气很闷热。

②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a.找出这段话中的动词。(请所有小朋友都站起来,现在你们都是操场上的大叔,忽然刮过来一阵大风。)

b.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画面。你觉得哪个字用得特别好。为什么?结合图进行讲解。

③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两个“越来越”写出了闪电、雷声在不断加剧。我们还可以说“越来越()” 5.打雷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渗透安全知识)

总结:雷雨前描写了哪些景象?用两个字形容雷雨前你的感受 天气闷热得没有一丝风,到最后电闪雷鸣,你能读出这种变化吗?

(二)雷雨中

1.默读4—6自然段,想象一下雷雨时的情景。 2.观察黑板上的图,你看到了什么? 3.找出这些自然段描写雷雨变化的句子。 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渐渐变小。

4.品读句子

①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从哗哗哗你体会到了什么?(雨下得很大很急。)

② 从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说明雨下得非常大) ③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乐,雨声也小乐。 为什么要用两个渐渐地?你能读出这种变化吗?

(三)雷雨中

1.看老师黑板上的这幅挂图,雷雨后,你看到了哪些景象?(彩虹、蜘蛛、青蛙等等)请用有没的语句说一说。 2.品读句子。

①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仔细思考,作者叔叔为什么要用“挂”这个字来买描述彩虹。 ②蜘蛛又坐在网上。

从坐字体会蜘蛛在雷雨后悠闲的心情。

3.雷雨后,写了哪些景象?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这幅画里的小男孩,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课文。

(四)思维拓展

1.游戏一,大家来找茬,观察这三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通过他们景象的不同雷雨的特点之一:变化快)

2.说一说,这三幅图,你最喜欢哪一副,为什么?(不仅增强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画、写作文)描述出雷雨前或雷雨中或雷雨后的景象,下节课跟同学们一起分享。

五、 教学板书

雷雨 雷雨前(1—3)

闷热 雷雨中(4—6)

恐惧 雷雨后(7—8)

愉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北京吗?

生:喜欢

师:喜欢亮起来的北京吗?

生:喜欢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板书)谁愿意把题目都给大家听?

生1:读题目

师:声音真洪亮!谁还愿意读?(环顾四周)

生2:读题目(声音较小)

师:有一点亮,但不太亮!

生2:北京亮起来了(声音又亮了一些)

师:又亮了一点!

生2:北京亮起来了(很洪亮)

师:(兴奋地)终于亮起来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要勇敢一些!谁还来读?

生:北京亮起来了(声音清脆、洪亮)

师:你这么一读,老师感觉眼前蓦然一亮!

生:(齐读课题)

师:(示范朗读)北京亮起来了!

生:(再读)

师:同学们,我们美丽的北京不但白天美,夜里更美,想不想去看一看呀?

生:想

师:那就请同学们和王老师一起走进夜晚的北京吧!(放课件:听配乐朗诵)

生:全体感知课文

师:(课件播放完毕)同学们,看到这美丽的北京夜景,此时此刻,你内心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北京的夜晚比白天还要美!

师:你情不自禁地发表了内心的感慨。

生:北京真的亮起来了!

生:我多么想去北京看看呀!

生:我觉得北京比天津还要美!

师:晚上你出去看看天津的城市夜景,其实呀,天津比北京也逊色不了多少,你有机会可以去欣赏一下!好了,同学们,此时此刻,北京变成了什么?

生: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师:是呀,同学们,你们和作者的感受不谋而合!(课件出示文章第一段)

生:(自读第一段)

师:谁愿意都给大家听?

生:(读)(显然有些紧张,声音断断续续)

师:别紧张,声音真洪亮!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说整个北京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生:北京太美了,在晚上它就亮起来了,就不像城市了,像灯的海洋。

师:是谁使北京城亮起来的?

生:灯光

师:北京城的灯不计其数,让整个北京城像海洋一样,变的绚丽多彩,璀璨夺目,带着内心的感受再来读。

生:(齐读)

师:(示范读)

生:(指名读)

师:(指导最后一句)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生:(又读)

师:(不厌其烦指导)

生:(指名读)

师:(指导:“整个”重读,师屡次示范后说:无论说话还是朗读课文,都要干脆利落。

生:(指名读)

师:(再指导“整个”重音)

三、学习课文其它段落

师:好了,同学们,你们现在想不想去北京的各个景点游览美丽的夜景?

生:想

师: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文的后几段读完,然后再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点重点读一读,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读文)

师:(发现大多数同学只读全篇课文后就停止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课文了,现在你最喜欢去哪,再来重点读一读。

生:(又读喜欢的地方)

师:(巡视:发现一些同学动笔画了不明白的地方)

生:(读完课文)

师:刚才老师又一个惊喜的发现,一些同学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边读边动笔画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我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好了,言归正传,谁愿意带同学们先去哪参观?

生:我想带同学们先去环行路。

师:(课件出示环形路一节)给大家介绍一下环形路吧!

生:(读环形路一节)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环形路上有很多灯。

师:立交桥上有很多灯。也喜欢这一段的同学谁来说说,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指课件)为什么“犹如”底下友一道横线?

师:证明这是一个好词语,谁知道它的意思?

生:“犹如”就上好像的意思。

师:能够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真了不起!

生: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是什么意思?

师:那是介绍故宫的第五段,别着急,一会我们就去那游览。

生:(没人举手)

师:为什么说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立交桥和彩虹有什么联系?

生:立交桥上的灯光很明亮,所以说犹如道道彩虹。

师:(出示立交桥夜晚灯光图)你有什么感受?

生:像彩虹一样

师:白天像彩虹吗?

生:不象

师:为什么晚上的立交桥象彩虹?

生:因为晚上有灯光照射着!

师:在灯光的照射下,北京的立交桥五光十色,五彩缤纷,就像一道道美丽的彩虹,美不美?

生:美

师:你能读出环行路的美吗?

生:能

生:(指名读把“犹如”读成“饶如”)

师:别着急!(指导读正确后)评:声音真洪亮。能够自己改正错误,不错!

生:(又一生读)

师:真勇敢!(指导读最后一句)

生:(齐读)

师:环形路美不美?除了环形路,你还想去哪?

生:我想带大家去故宫

师:那你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故宫的美景吧!

生:(读故宫一段,其中,“城墙”读成“城底”)

生:(帮助纠正错误)

师:这位小导游介绍的一般,一会再来介绍,好不好?

生:为什么说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

师:“古老”和“年轻”是不是很矛盾?文章写错了,我们来改一改吧?

生:(很坚定)不行,我觉得故宫那里有不计其数的灯,照着故宫,使古老的故宫更明亮了,显得更年轻了。

师:你说得太棒了,理解得很到位。此时此刻的故宫美不美?

生:美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一片寂静)

师:老师突然发现一个问题,看这句话“一束束灯光照着她”故宫是一座建筑,为什么是形容女子“的她”?文章又错了,我们给它改正过来吧?

生:(急切)不行,不行。我觉得故宫应该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使它把日本人赶跑,***打日本人的时候,故宫比咱们的岁数都大,就得用那个“她”。

师:难道岁数大就可以用那个“她”。

生:因为有很多灯光照着故宫,是故宫看上去象一位漂亮的小女孩,所以用女子的“她”

师:你很聪明,感受深刻。一束束灯光照着故宫,使故宫很漂亮,像一个美丽的小女孩,所以用女子“她”,其实这是很好的修辞方法,用于写作之中,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逼真。能不能读出故宫的美、亮、年轻?

生:(同桌互读)

师:故宫多美呀,但是还有比故宫更美的地方,你还想去哪呢?

生:我想去长安街

师:(课件出示长安街一段)

生:(介绍后)我知道了长安街是多么漂亮,多么明亮啊!

生:为什么说灯光闪烁,象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明灯光照着长安街,就像天上的银河掉到了地上。

师:(出示川流不息的汽车图)

生:真像

生:像银河中的小鱼

生:像银河中的星星

师: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就像银河中那数不清的小星星簇拥在一起,光彩夺目,璀璨辉煌。

生:华灯高照是什么意思?

师:华丽的灯高高照着。

生:光彩夺目是什么意思?

生:光彩夺目就是假如有许多人在听你唱歌,你唱得特别好,把所有人的„„

师:什么?

生:(激动地)眼光都给夺过来了。(大家笑)

师:你理解得很透彻

生:金碧辉煌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天安门金壁很金,很亮。

师:(出示夜晚金碧辉煌的天安门)什么感受,快来说说!

生:哇,天安门很美!

生:天安门真的亮起来了。

生:现在的天安门就像黄金做的一样

生:天安门像一个金元宝

生:我有种特别刺眼的感觉

师:天安门城楼众多光交相辉映,看上去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于是我们可以美美的称它为“金碧辉煌”

生:从天而降是什么意思?

生:从天上降落下来

生: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是什么意思?

师:(出示课件:彩灯勾画出建筑物的轮廓)

生:彩灯像一层层保护膜

生:彩灯就像一支画笔把一座座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勾画出来,像圈了一个圈一样。

师:好了,同学们,刚才我们大家一起游览了长安街,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川流不息的汽车,被彩灯勾画出雄伟轮廓的高大建筑物,是我们流连忘返,你能读出内心的感受吗?

生:(各种形式朗读课文)

师:王老师也想读一读,想不想听?谁愿意跟老师比赛?

(师生比赛)

师:(读后)谁来给我们评一评?

生:我觉得毛远淞读的好,她以前读课文的时候声音很小,今天读课文生意很大。

师:肯定了毛远淞的进步!

生:毛远淞读得很好,要是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

师:能够用欣赏的眼光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尊重别人,并且能够委婉地指出别人的不足,帮助别人进步!真是个客观公正的小评委!

生:(男女生赛读)

师:看最后一句(指导断句,手势表示)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这样就可以把文章读得抑扬顿挫。

生:(齐读最后一句)

生:指几位同学读课文

师:除了长安街还有更美的地方呢!

生:我喜欢王府井,在那里我有一个问题。

师:(课件出示王府井)

生:“不夜城”是什么意思?

生:王府井有许多灯,像白天一样,所以说王府井是不夜城。

师:五光十色是不是五种光,十种颜色?

生:不是,是不计其数的颜色。

师:那它和五颜六色有什么区别?

生:五颜六色只有颜色没有光,而五光十色有光又有色。

师能够通过对比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真能干!

生:焕然一新是什么意思?

生:焕然一新说明以前没那么亮,现在有许多灯,都照着它,很亮!

生:焕然一新就是“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意思。

师:(非常惊讶)哎呀,你是从哪知道这句话的?

生:我是从毛主席的诗词中知道的。

师:能把一句话和焕然一新的意思联系起来,太棒了,老师以你为荣。

(课件出示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旧貌和新颜图)

生:此时此刻,王府井多么繁华呀!

生:自读

生:(指名读)就读最后一句

生:(读)

师:声情并茂呀!刚才索彦斌没有读好,现在再来读读这一段,看看读的怎么样?

生:(读文)

师:真是抑扬顿挫呀!远淞终于敢举手了,读读吧!

生:(高声朗读)

师:胆子越来越大了,有进步。再来领略王府井、西单的美景吧!

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游览了金碧辉煌的长安街,五光十色的环形路,焕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银光闪闪的故宫,大家想一想,这些地方此时此刻都亮起来了吗?

生:亮了

师:那北京的东单亮了吗?

生:亮了

师:各个街道亮了吗?

生:亮了

生:花坛亮了吗?

生:亮了

师:也就是说„„

生:北京亮起来了

师: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一段,看看与开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自读)

生:我觉得北京城比刚开始上课时更亮了。

生:读第一遍时,我觉得北京不太美,但是读第二遍时,我觉得北京很美很美。

师:此时此刻,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夜晚的北京?

生:五光十色

生: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

师:你和作者的感受不谋而合(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谁来读?

生:(指名读)(情绪激动)

生:(配乐齐读课文)

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文章描写了北京的夜景,作者不但感叹,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还把北京的灯光一一描述,灯光绚丽多彩,璀璨夺目。文中的好词佳句就像那华美的灯饰一样,使课文也亮起来了。那么学习完课文,你要给自己留个什么作业呢?

生:我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全部抄写在词语积累本上。

师:你真会学习,养成积累的习惯,对说话和写话会有很大的帮助。长期坚持,我相信,你将来肯定会学以致用,出口成章。

生:我要把第六段抄写几遍,我太喜欢其中的好词佳句了。

生:我喜欢哪一段就把那一段背诵下来。

生:我们如果有机会的话,我真想到北京去看看那绚丽多采的夜景。

师:是呀,百闻不如一见嘛!

师: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三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画风》课后反思:

这篇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简单质朴,学生很喜欢。特别是“你是怎样画风的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举帆前进、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

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写几句话,积累语言,更是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把这样一幅作品收藏于成长记录册,无疑是给孩子留下了宝贵的成长足迹!写字教学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教师适当点拨,从反馈的作业来看,“转”字的“专”的“竖折撇”有不少学生写成两笔。

《充气雨衣》教学反思

《充气雨衣》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主要讲小林细心观察生活,勤于动脑动手发明充气雨衣的事。我鼓励学生像小林那样,多动脑筋,动手做做看。

文章较长,识字量较大,字音不易读准,字形也较复杂,因此识字环节中注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让学生借助拼音和上下文自主识字,并安排生动有趣的读书和巩固识字的活动。 如:“悄悄话”。同桌俩人合作,一人指字,另一个人悄悄读给对方听;“接力赛”。四人一组,第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字的某方面特点,第二个同学在字卡中快速找出,并大声读出来。第三个同学说出或读出在课文中的词句。第四个同学再用这个字组一两个词语。

这样针对本课生字字形复杂,字音难记的特点,采用多种复现方式,增强了识字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质量。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

1、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鱼”一词理解叔叔开心的心情。平时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开心,因为小鱼很可爱。今天我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开心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2、叔叔讲到岩石书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这节课比较重视双基,有改句式、填空题。特别是填空小练习,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比如:讲完到岩石的字时,出示小练习:岩石上,(

)、 (

)、(

)都是字呀!出示:雨痕、波痕、矿物3幅图,先出示图,再出示名称。讲岩石上的图画时,练习题一样。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比较完整,但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画家与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一课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故事中两位主人公人物形象丰富,情节生动,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也很深刻。大画家画画本领大,而且虚心,知错就改,小牧童勇敢,善于观察。

在教学时,我是这样来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两个人的优秀品质的.我多次请小朋友朗读画家和小牧童说的话,然后说说你觉得他怎么样,你从哪儿感受到的,你能虚心(和蔼、勇敢)地加上动作读一读吗?从读中感悟人物品质,在感悟中提升朗读水平。这样,读一点,悟一点,再读一点,再悟一点,层层推进,层层深入,入情入境,学生的情感由浅到深,体会更到位,朗读更精彩。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使他们懂得只有留心观察,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奥秘。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开教学,让孩子们以四人小组的学习方式把课文中所介绍的四种天然指南针所在的时间,怎样辨别方向从书中找出语句进行填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每一个孩子,每个学习小组的孩子积极交流。而后我让学习小组分派代表上台交流最喜欢的一种天然指南针,在交流的同时解决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如:稀、稠、沟渠、忠实、向导等,并解决了 课文中的难点:沟渠里的雪为什么化得快的一面是北方,化得慢的一面是南方?如何找到北极星?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让学生很直观地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本课的最大难点在于周总理生活的时代离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距离,他们大部分连周恩来总理是谁都不知道,更难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特殊感情。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为什么使人“难忘”?如何理解 “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这个情感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课文里,“火红火红”、“特别”、“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欢呼”等词句,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写“周总理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训练题型如下:

列出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28+13=41.41-12=29 在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中间量,即第一步的得数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减法。书写顺序根据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12,说明先写加法再写减法, 28+13-12=29 ,加减混合运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特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41”列在综合算式里。和本题类似的题还有:(1)90-13=77,77+23=100 (2)6×5=30,30+28=58 (3)7×7=49,49-27=22 (4)7×9=63,70-63=7 (5)16+42=58,6×7=42

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28+12=40,90-40=50 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样,就是考虑书写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40是第一步的得数,说明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根据90-40=50这个算式得出:90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 说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90-28+12,但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如果不加小括号的话,90-28+12,就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符合本题的计算顺序,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题的计算顺序。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例如:27-19=8,73+8=81 ;19+12=31,38+31=71; 14-5=9,9×6=54; 5+3=8,8×4=32。

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表内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这一单元是学生在

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体会是:

1、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做到了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3、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4、需要改进的问题:(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2)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伊始,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俄罗斯方块”游戏开始让学生们说运动的方式,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呈现三幅图通过“观察这些旋转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此环节的设计又使学生认识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为之后的用语言描述打下基础。

、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处理,从生活实际入手,先完成表针由12到3的描述,再去描述书上的例题。由于学生们知道三整时十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度是90度, 这样为例题中指针旋转30度、60度……的认识减少难度,更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动,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我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明确旋转的三要素观察和操作不能达到连续展示的效果,这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技术优势,化“静”为“动”,展示旋转的全过程,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表象,进而突出本课的重难点,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习、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感悟不足。

1、学生在探索后的对旋转现象的叙述中,学生语言不够完整,教师应及时给与指导,并投入精力让学生语言叙述尽量完整。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够。

2、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度之后的图形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在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知到了找图形旋转角度的方法就是看图形中一条边旋转的角度。并且在画图形旋转之前安排了将一条线段绕一点旋转,使学生们知道了画旋转90度后的先导和原有的画垂涎的方法一样,最然后再画图形的旋转,但是学生们画起来仍然很困难。之后百思问题所在,终于在之后的练习中发现与图形的平移可以建立起联系,设想如果课上练习图形的平移效果会不会好一些?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3.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提出、探索、设计、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初,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我遇到了两个怎么也想不透的困惑:

1、实践活动课,如何体现数学味。剪一剪这样的实践活动课,我想:剪是一定要剪的,但怎样才能剪出数学味?在这节课上,数学知识的点应该落在哪儿?又怎样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体现出数学味道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2、对于加深平移、旋转的认识,是不是只有图形展开后才能感受平移呢,其他地方还有没有呢?另外,“平移、旋转”就是这节课的知识点么?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再次认真的阅读新课标、教材、教参。首先我发现在这节课中,牵涉到的数学知识点有:轴对称、平移旋转、以及在折纸过程中感受对折的次数和与图形个数的变化之间的规律。那么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与剪纸活动融合在一起,并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于是,我设计了通过从剪一个人到两个的、到四个、八个再到学生自己创造,这样一个师生剪纸的过程中让学生去猜想、推理、交流、表达,进行自主思维活动,并借助折纸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对折的次数和与图形个数的变化之间的函数关系,培养生推理能力。

在第一次上时,为了能够节省演示剪图形时的时间,也为了能更清晰的展示平移这一知识点,我请老师帮忙拍摄了平移和旋转小人的剪纸过程。在讲课时时结合图形和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们加深了对图形的平移的认识,剪出的作品也比较成功。

可是上完课,我感觉这节课还是数学味道不够,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好像还不够突出,还不是很到位,需要改进。在请教了教研员后,对这节课该体现出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如何体现出这些数学内涵作了非常详细的修改和指导。也解决了我备课时的那两个困惑。

在班第二次上时,教学效果有了很明显的改进,两次课使我对教材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有了新的困惑:其中最大的就是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表内除法

(二)教学反思

本册用乘法口诀求商分为两段学习:第一阶段,即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即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透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由具体情境引出

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如,“做了56面小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这一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

二、运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

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如:“56÷8”这道题,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求商方法,然后自己独立去完成,最后师生交流学习方法。再由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由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27÷9”计算,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算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用商的计算技能。

三、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存在:

首先,部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我制定了了以下的措施: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算术本(口算专用),每天晚上回家让家长出20道口算(其中,加减乘除各5道),同时继续每天早上的口算训练,希望能在一段时间后见到成效。

其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会正确的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乱算一气,毫无根据可言。针对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多出一些题,让学生一点一点学会分析,从而正确选择方法。对于个别后进生一定要紧抓辅导,争取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

10000以内数的认识 我是按这样的顺序教学的。

数一数:通过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100)以内的数已经会数。然后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有数数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数。如果数更大的数还可以一千一千

识一识:计数器的数位顺序,从低位到高位有五位,最高位是万位。从右边数在第几位?千位在第几位?让学生说说。拨一拨:1

23、99

9、47

8、30

4、580 、12

56、9652 写一写:30

4、580如果这些0不写可以么?为什么?(0的作用讲清楚:占位)说一说:99

9、88

8、2

34、50

6、7

12、770它们每一个数各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意义?其效果还好。针对个别学困生,采取一帮一结对形式促进。因为学生对近似数的概念不易理解,只好以现实情景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直观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特别有些词语重点提醒学生对判断近似数有所帮助。一座山高大约有1387米。体育馆将近10000人;小李的体重估计在80千克象这些数字我们都叫它近似数。特别是把准确数改写成近似数。困难较多,有的在这个数上加1;有的估计的差距很大。因为现在不宜教“四舍五入”法学生往往估计离谱。为了帮助记忆,指出1320、1300哪个数容易记住,得出易学易记的方法就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把它看成整千的整百的整十的就方便的多了。但还有不清楚的学生只有在下次多下工夫。

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人教版的内容。而省编义务教材中内容编排体系让是学生在学习二(上)年级学习“千克”的基础上,本学期再来学习“克的认识”。但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在二(下)年级将二个内容集中学习。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省编教材二(下)“克的认识”为基本内容,并借鉴和吸收人教版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内容。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反思之一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

“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二)、反思之二——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伊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教师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三)、反思之三——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竟然会将问题的解决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选择成绩优秀的同学,还有的学生只关注到同学的个子的高与低,这些都是我本来没有想到的。课堂上,终于有学生在教师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四)、反思之四——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提供情境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习。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近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绪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激励。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如,当教师想让学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叫起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连忙接话,问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兴奋地说是上课前偷看的,教师灵机一动让他俩兴致勃勃地写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谐地生成了下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在教师的鼓

克作单位呢?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7单元,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有多重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说”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做”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体验”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表象有两个特点: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对于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样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让学生掂了1千克重的物体后说说感觉如何,还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体和比1千克轻的物体让学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较中巩固表象。至于概括性,可以让学生在掂量物体的重量时,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料的物体,使学生排除物体的质料、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而把有关重量的感觉概括出来。

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探索,去经历,去感受,这样虽不一定有明显的外显结果,但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认识水平得到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这不正是最好的“结果”吗?使我惊喜的是,给学生的一缕阳光,让我收获到了无数灿烂的太阳!

以前,总为学生设计的太多,总想当然地把学生想象成种子,自己是土壤。但在这次的整个活动中,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比喻:孩子是种子倒好,如果孩子原本就是一块金子,那么我超重的“爱”是不是影响了孩子铸造奋飞的翅膀!

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教学的《统计》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这一课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

在课的一开始,我借由2008北京奥运的吉祥物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引出书中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仔细看图,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参加了那些项目的比赛?”指名学生回答。接着提问:“通过这幅图,你还想知道什么?”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最后引入课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统计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想知道的问题不同,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进行统计”接着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分类统计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提出不同的问题,感知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根据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解决学生们刚才所提出的问题。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引出通过合计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统计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重点让学生交流: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在教学习题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将一些形状颜色都不相同的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从图片中去收集、整理数据,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多媒体所展示的图片,清晰的了解图形的情况,从而确定分类的标准,准确的将图形进行分类统计。

总体来说这节课算是完整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但是仍然出了一些纰漏:

1、由于是一节青优课,所以课前稍稍进行了一些疏通,孩子们在上课时的表现过于流畅,使得整一节课的流程也就快了些,以后应注意。

2、在做作业时,没有考虑到低年级儿童的操作能力,题目不是很适合。

3、对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熟练运用,课上不注意颠倒了一个小环节。 这些不足在以后的课上我都会注意去改正,争取做得更好。

“找规律”是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联想推理等活动,发现一组中几行图形的变化规律:每行都是第一个图形移动最后,其他图形都依次向前移一个位置变成下一行;按以上的规律一直排列,会出现几行一组循环排列的现象。

"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活味的"的同时,能更关注数学的本质。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个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以脑筋急转弯引入课题,促进知识整理沟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注"数学味"本质上是对数学传统的传承,是通过数学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善与重组,以实现对学习基础结构的顺应。本节课改变当今流行的情境引入法,而新知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以脑筋急转弯引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入新课,体验新知的特征和规律,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3、使用课件演示,直观形象,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还集中学生的的注意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一些图片的变化规律,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力,突出了重点,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知。

4、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如"动物排队,摆图形或文字 "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本节课面向全体,课堂体现扎实、有效,稳中求变,但总感觉这样的课堂还不够开放,有些欠缺。看来,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开放与扎实、有效的关系",将是我们探讨的永恒的话题。

第五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2013——2014学第二学期)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又已结束。这学期我的教学状况如何,反思如下:

一、我的主要工作和成绩

这学期我始终按照语文学科管理制度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切实做好一切教学常规工作,并坚持做好培优扶差工作,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家长、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1、切实做好备课工作。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预先备好课,课前再重新复习一遍教案的做法。在教学中我归纳了以下几点备课原则:扣大纲,抓重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能围绕本课时教学目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复杂的内容进行变换,取其精华,有取有舍。

2、课堂教学能做到:教学目标明确,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突破重难点,善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热情,能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体现分层教学,各类学生主动地发展。严把课堂教学质量关等。

3、作业的布置做到合理,习题做到少而精,不采用题海战术,有代表性和启发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成绩登记。

4、抓好培优辅差工作。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优辅差工作至关重要,只有把优生培养好了,优秀率才能升高,班级才有榜样;也只有把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做好,才能提高合格率,并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扫清障碍,利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因此,我坚持做到有计划、有效果、有记录、有辅导、有鼓励、努力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5、对学生的作业情况、提问效果、课前准备等等表现都做出公正、准确的评价,对每次成绩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6、突出章节过关,拓展知识视野

本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八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使之掌握。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课文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收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进行各种词语收集。如AAB式,ABB式,AABB式,ABAB式,ABAC式,ABCC式,AABC式,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3)、开展各种语文游戏。如句子的转换,如“把”字句转换成“被”字句,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两句话变成一句话,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兴趣,也训练了动脑的能力。在这个学期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很浓,学生们都对语文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1、班级发展不平衡,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2、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时常有变更;

三、今后的改进措施:

继续更新观念,努力实践主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继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这一学期结束了,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有得有失,今后我一定会取长补短,争取做到更好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教学日记08-08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4-15

《玲玲的画》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4-18

上一篇:党组织建设基本制度下一篇:党组织建设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