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022-12-14

第一篇: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湖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及对策研究之三

湖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及对策研究之三——将县域特色经济转化为产业集群

因为自然禀赋或某种技艺的历史积累,在湖南很多县形成了围绕特定产品以广泛的民间加工为基础的传统特色产业,使一个县在社会分工中形成比较优势,拥有一个知名品牌,享有市场声誉,如浏阳烟花、醴陵瓷器、永兴白银、长沙湘绣、隆回金银花、邵东打火机、冷水江的锑、祁东黄花菜、湘潭湘莲、桃江竹艺、慈利杜仲、茶陵大蒜、靖州杨梅、石门柑桔、湘阴荞头、衡东钨业,然而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初级比较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极容易丢失,或者得不到应有的效益,只有利用这一优势,不断创新,优化产业环境品质,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品位和县域经济文化品位,才能将经济特色培育成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形成发达的经济体。

一、什么是产业集群

伴随着对区域竞争力的研究,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率先系统研究了产业集群与竞争力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理论。他的定义是,产业集群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效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简而言之,所谓产业集群,也称块状经济,就是在同一地区集中了大批生产同类或相关产品的企业,如美国硅谷是以IT产业为代表,好莱坞的电影产业,德国的斯图尔特生产机床、日本的静冈地区生产丰田汽车和雅马哈摩托车、浙江嵊州生产领带、大唐生产袜子。相比传统降低成本做生意和提高产业环境的做法,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组织经济发展的新途径,而各产业集群表现出来的经济活力和持久竞争力,正说明一个悖论:在全球化经济趋势中,区域型经济通常是最具竞争优势的体系,这无疑也包括有特色的县域经济。

产业集群成形时,会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很小的地区,产品可以在国内市场处于垄断或相对垄断地位,生产同一类产品,不用到别的市场去找,如永兴的白银,占全国的1/3强,浏阳的烟花占国内市场的60~70%。

二、实行高度的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把每一个环节的成本都能降到最低,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做到小企业大规模;而且专业化分工就是形成新事业的催化剂。衡东的钨,就分钨合金、钨铁、高纯钨等,黄花菜、荞头等农产品加工,也分种与加工、深加工等环节,其成长方向也是更多的车间生产农户化、专业化。

三、很强的工业配套能力,形成充分的产业链。在同一地区为了采购到生产所需要的各种零部件、原料,采购半径非常小,甚至集中到一个工业园区,采购费用非常低,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如大唐袜子,年产各类袜子30多亿双,300多个品种,有2453家袜子生产企业,550家原料生产企业,400家原料经销商,312家缝头卷边厂,5家印染厂,112家定型厂,305家包装厂,208家机械配件供应商,536家袜子营销商,103家联托运服务企业。

四、具有非常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简而言之,就同类产品的生产,其生产保障、后勤供应、教育培训、市场信息等都有专业机构的服务,举手可得,最大程度减少管理成本。

五、形成技术研究和开发中心,成为同类产品普适技术和先进技术的发散地,具有持续的创新与开发能力。术业有专攻,长期加工、生产一类产品,必然加深人们对这类物质或产品特性的认识,有了规律性的认识,又有广泛的民间加工基础,通过市场机制,通过产学研结合,倡导出类拔萃,鼓励而非扭曲竞争,就能形成该类产品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浏阳烟花,一千多年的发展,就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结合不断进步的历程,最近开发出来的无烟烟花、冷光烟花、日观烟花等先进技术,确立了浏阳烟花在国际上领先地位。

六、集中治理污染,提高外部效应,节约环保成本。污染的治理,是新型工业化必然要求,既是技术问题又是组织问题,在产业集群处,污染治理成为了公共事业或准公共事业,要求能集中治理,从而节约环保成本,大大提高治理效果。最终,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能以最小的自然物质消耗满足人类需求和市场竞争要求,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或称之为轻度侵害我们的生存环境。

综合起来,就是因为产业集群的内部沟通良好,从而有效降低了生产的总成本,而不是以低廉的人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形成产业竞争力。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

产业集群发展起来的诱因很多,甚至关系一些机遇,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的市场竞争。竞争使产业保持活力,市场竞争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优势企业集中,从而形成规模和比较明显的区域分工。

2、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产权制度安排,其本质是变该地区对产业的低度投资为大量投资。国内的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从微观产权所有制结构可以看出,正是因为东部地区有着完全适应需求的,产权明晰的,极富活力的大量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

3、有一大批优秀的、富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他们熟悉市场规则和创造财富的渠道,熟知企业的组织形式,而且不以利小而不为,主动创造和维持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新事业,在长期的市场经济发展中不断壮大,形成产业集群。

4、开放和高效的政府。政府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转换职能,着力培育,为企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创造良好的环境。更深入地实现把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尤其是对于发展中的县域经济,政府的主要优势和职能就体现在政策和简化了的程序上,这些通常是鼓励民间投资,鼓励民间资本依靠科技和先进生产方式,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财富创造,比方专业基础设施、专业教育培训、信息、商展和其它改善投资环境的公共投资。

三、如何促使县域特色经济转化为产业集群

众多区域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专业化群集发展是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渠道。我省的众多县域经济在经济特色形成之时,就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产业集群所要求的规模,获得了发展的基础条件,但这种产业集群只是发展中的产业集群,相比发达经济体中的产业集群,他的成员比较少,一般呈现出以少数大企业、政府机构和销售商为中心的层级或辐射状结构,

集群内部沟通十分有限,他的良好发育受制于教育程度和技术能力过低、技术不强、缺乏资金以及发展不充分的相关机构,政府区域经济政策与之不相适应,教育的我行我素;如果政府还让企业受到保护、免于竞争、乐于垄断,将进一步延缓产业集群的发展,所以要切实完成产业集群化过程,形成产业集群最大获益和持续发展能力,还需要培育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和环境,需要制定发展战略:

1、全球化思考与定位。入世以后,市场是全球化的,生产要素也是全球化的,在培育产业集群时,目标是培育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集群。

2、保持宏观稳定和政治稳定,主要是致力于发展产业集群和提升竞争力的政策稳定连续,产业集群的发展需兼顾深度和广度,通常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实质性的竞争优势。

3、选择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道路,产业集群在萌芽和发展时,政府可以强化或提供协助,但不应该企图创造一个全新产业集群。新的产业集群最好是从已有的集群中培育,对县域经济来讲,就是其特色经济。首先是应及时发现和识别正在形成的产业集群,依据产业基础,施行鼓励各种主体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投入的政策,在湖南每个县的居民人均存款余额在三千元左右,关键是在政策如何启动;运用财税政策,引导企业通过专业化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快速升级;制定特殊政策,吸引与集群产业有关联的国内外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落户,尚处落后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吸引外资。

4、大力改善非流动硬环境,吸引流动性要素。通过BOT方式和其他公共投资方式,形成吸引外部资金、人才、资源的交通、通信、居住、科研环境,加快各种流动要素的聚集。

5、积极改进软件要素。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尊重人才、讲信誉、鼓励个性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要积极进行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尤其要在个人权益制度、产权制度、决策制度、教育制度、金融制度等方面加大创新,形成有充分营养的产业集群发展服务体系。

6、扩大对外开放。开放有助于资源的流动和产业的群集,开放也有助于引进更广泛和更严格的监督。通过广泛开放、大量引进和兼收并蓄地学习,特别是重视、鼓励国内外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鼓励参与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取消地方保护壁垒、开放各类市场,加快市场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的进程,使产业集群各要素最广泛、最充分地交流、融合。产业集群也必须是个开放的体系,才能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第二篇:湖南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湖南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附件1:

湖南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

前 言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先进制造业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负着政治、经济和军事三重使命。军民融合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统一的重要举措,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有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必然选择,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湖南国防科技工业(简称湖南军工)不但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为贯彻落实国家《军民结合发展思路》、《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更好地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进一步支持军工企业融入地方经济圈、地方企业融入军工产业链,加快湖南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范围包括在湘中央军工、地方军工、民口配套等单位,产品范围包括全省军工单位的军品、民品及军民结合产品,民口配套单位的军品、军民结合产品。规划期为2009-2015年。

一、湖南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湖南是我国军事工业布局的重点省份之一。全省现共有军工及军品配套单位135个,其中军工单位85个、配套单位50个,职工总数20多万人,分属核工、兵器、航空、航天、军工电子等行业,拥有资产总额414亿多元。另外,还有民爆生产企业4家、民爆经营企业18家和船舶企业68家。

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总装备部和有关中央军工集团公司的关心支持下,湖南军工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崭新时期,在加速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作用显著增强。主要表现在: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近几年,全省军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3至2008年,全行业经济总量每年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从2004年开始全行业整体扭亏为盈,经济效益大幅攀升。工业总产值、民品产值、工业增加值、利润,分别从2002年的72.31亿元、48.36亿元、19.74亿元、-1.19亿元,达到2008年的296.17亿元、213.89亿元、64.8亿元、10.55亿元,平均增长26.51%、28.1%、21.89%、59.61%(2004-2008年利润增长速度)。

2、产业优势逐步凸现,竞争实力显著增强

经过几十年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最近八年来,实施建设项目213个,完成投资104.33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达64亿元。形成了以核资源探采、纯化为主的核能产业,以航空动力、传动和着陆系统为主的航空产业,以卫星地面装备、卫星应用产品为主的航天产业,以太阳能电池设备、计算机应用及网络设备为主的军工电子产业,以及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工程船舶、特种材料、民爆化工等军民融合产业。现有3个国家级、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个湖南名牌产品。

具备了一批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目前有长丰、江南等10家汽车生产企业,华达汽车空调压缩机、江麓容大自动变速器等18家汽车零部件厂家。江南机器集团公司利用其在我省唯一的国家轿车制造类公告目录资源,成功地引进浙江众泰在长沙兴建20万辆中高档轿车基地;长丰集团是有50多年历史的老军工企业,猎豹汽车占领了国内中高档轻型越野汽车23%的市场份额,自1997年成为军车定点生产单位以来,一直是军队和武警师团级以上的主导指挥车型。

2008年全省军工汽车及零部件实现工业产值75.1亿元,约占全省汽车工业总产值的27.3%,其中生产整车6.5万辆,产值57.5亿元。按惯例,汽车整车带动相关产业产值之比约为1∶3,每辆车带动就业人员之比约为1∶7。据测算,带动相关产值170亿元,解决45.5万人就业。湖南军工对我省发展汽车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又如,湖南核能产业,目前我国探明的铀资源量为30万吨,湖南占了8万吨,在全国排名第二。核电是世界公认的新型清洁能源,随着桃花江核电站开工建设,我省将形成从探采、纯化到核电的较为完整核能产业,并将带动长沙水泵、湘电集团、华菱集团等重点配套及建立湖南核应急体系。此外,还将建成电子48所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光伏产业,湘电集团利用军工核心技术及设备支撑研发的风电产业,形成核能、风能、光能等新能源体系。将极大地改变我省能源结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两型”社会建设进程。

3、军民融合初显成效,政策环境显著改善

一是“军转民”,全省军工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参与了“双百工程”、“四千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产业关联度明显提高。如江麓机电科技公司是我省最早研制生产工程机械的厂家之一,公司利用军民两用技术和设备,研制生产的超重型全液压振动压路机、大型特大型塔式起重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无人驾驶压路机列入国家“863计划”,申报的新型混合动力工程机械项目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有望纳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目前,公司形成了起重、路面、环保、土方等4个工程机械系列,仅2008年就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二是“民参军”,一批民口、非公有制单位承担军品配套任务,配套产值快速大幅增长。如华天集团出资与国防科大技术合作,组建了华天光电惯导技术公司,解决了军工久攻不下的关键技术及产品,承担了某重点武器装备型号配套任务。目前,全省已有23家民口、非公有制单位完成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认证,占认证总数的45%;三是国家深化军工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促进军工开放的政策陆续出台。

“ 十五”以来,全省军工民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70%左右,军民良性互动的局面初步形成。

(二)主要问题

从我国、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体制性障碍和国防科技工业自身改革滞后,尚存在军工开放不够、思想观念滞后、体制机制不活、缺乏发展活力等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规模尚待壮大。从湖南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来看,民用核电、民用飞机尚处在起步阶段,民用航天、民用船舶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组织集中度低,与地方产业关联度低,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主要表现在:一是品种门类多,主导产品产值少;二是一般企业多,大型龙头企业少;三是配套产品多,总装集成产品少。

2、体制机制尚待创新。军工企业由于长期禁锢于计划经济体制,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基本上是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所有制结构单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比较缺乏市场意识、内生动力、发展活力。目前,军工股份制改造、投资主体多元化处于起步阶段,全省军工仅有南方宇航、南岭民爆两家上市公司。亟待建立适应形势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

3、政策环境尚待完善。我国军民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尚待健全,部分政策法规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已出台的部分政策法规尚待制订可操作的细则办法;军品市场开放程度不够,地方军工、民口单位、非公经济参与军品科研生产障碍仍然较多,信息不对称、待遇不公平的问题突出;尚未建立服务于军民融合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

(三)形势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军民结合发展格局,但仍与国防建设、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既有基础、有机遇,也有竞争、有压力。国家对中央军工持续高强度的投入,形成了技术、装备和产业优势,湖南工业、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优势资源,具备了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的物质基础。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趋利避害,乘势而上,谋划湖南军民融合产业的跨越发展。

1、从国际形势看,军民融合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加速新军事变革,推进国防工业转型。特别是美国,提出构建“新三位一体”威慑能力体系,将“国防科技与工业能力”作为与“核常打击能力”和“主被动防御能力”并列的第三支威慑力量。英国、法国等国也在21世纪新环境下及时出台军民融合政策法规,提出吸引世界范围内技术先进的民用部门参与国防工业的科研和生产。各国国防工业转型的重点是提高创新活力、经济承受能力和建设经济有效的国防,实现“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其根本解决办法是建立军民一体化的工业基础,也就是实现军民融合发展。

2、从国内形势看,军民融合成为军工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经过军民分立、军民结合发展阶段后,正在进入军民融合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在制订新的发展思路,将军民融合作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统一的重要举措,要求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统筹兼顾、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军工面临军品订货波动与军工经济下滑双重困难。国家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等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在这种形势下,军民融合不仅是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而且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要求,更是保持军工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3、从湖南发展看,军民融合成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湖南实施“一化三基”战略等重大举措。去年,我省实现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突破1万家,出现了机械、食品、石化、有色等四个过千亿元产业。这给湖南军民融合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我省军民融合产业领域包括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航空、民用船舶等高技术产业,光电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防暴、反恐、安防等公共安全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两型”产业的特征,这对改善湖南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建设“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据初步测算,湖南军民融合产业实现1000亿元产值,将带动我省相关产业约1000亿元,新增约100万个就业岗位。

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湖南军工发展,今年出台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四千工程”,统筹纳入了军民融合产业项目。湖南军工已经形成了一批初具产业规模,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军民融合产业快速发展条件基本具备。军民融合成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促进国防建设的双赢之举。

二、湖南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军民融合”方针和省委“一化三基”战略,按照“军民融合、良性互动、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思路,充分依托我省军工和地方资源优势,推动军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和结构升级,加强军地企业对接,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快产业聚集发展,加速湖南由军工大省向军工强省迈进。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努力强化市场意识,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格局。

2、扩大规模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充分发挥军地资源优势,突出军民融合产业特色,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3、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支持军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形成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体制和机制。

(三)发展目标

重点发展军民两用核能产业、航空产业、航天产业、光电信息产业、特种材料产业等10个军民融合优势产业;着力打造长沙航空工业园、株洲航空产业园、湖南航天科技城、长沙光电信息产业园、长沙特种材料工业园等10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加快扩大产业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产业层次和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更好地实践科学发展。

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60亿元,增加值102亿元。到2013年,突破千亿大关,实现工业总产值1017亿元,增加值220亿元。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80亿元,增加值390亿元。初步实现湖南由军工大省向军工强省的跨越发展。

三、湖南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重点

未来五年左右,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重点是“实施双十工程、实现千亿目标”,即:壮大十个军民两用优势产业、建设十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实现全省军民融合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发展目标。

(一)壮大十个军民两用优势产业

重点发展10个军民两用优势产业,实现结构优化、产业规模、质量效益的科学发展。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3亿元,增加值64亿元。规划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1740亿元,增加值380亿元。产业涉及重点项目176个,规划总投资946亿元。

1、军民两用核能产业

产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我省核工业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依托南华大学、二三○研究所,构筑湖南核工业创新体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强产业关键环节,完善核资源开发、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形成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规划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95亿元,增加值10亿元。

产业发展重点:一是核能资源及应用技术,包括核资源的地勘、开采、冶炼、纯化、应用(选矿、生物、医学等)等;二是核电,以建设桃花江核电站为契机,提高省内核电装备配套率,建立核电及核应急体系。

产业骨干企业:中核集团湖南桃花江核电公司、272厂、718矿及湖南核工业地质系统、湘电集团公司。

重点建设项目:718矿建设、湖南桃花江核电站建设、鹿井矿田铀资源大型基地勘查、南华大学铀矿冶生物技术实验室条件建设等项目。

2、军民两用航空产业

产业发展目标:依托中南大学、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重点发展轻型飞机、航空动力、着陆系统、飞机维修等产业领域,支持中航工业发展支线航空运输业,着力打造湖南特色航空产业链,整体提升我省在全国及全球航空产业链中的地位。规划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251亿元,增加值67亿元。

产业发展重点:一是航空动力,包括各类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和大型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PU),以南方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为核心,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基地;二是着陆系统,包括起落架及相关控制系统,以中航飞机起落架公司及其研发中心为核心,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着陆系统专业化公司,成为国家大型运输机和大型客机着陆系统重要供应商和空客、波音系统集成供应商;三是轻型飞机,包括水陆两用飞行船、无人机、轻型飞机等,以山河智能公司为核心,培育发展通用航空飞机制造产业;四是航空运输,引进中航工业“幸福航空”支线航空运输公司,设立湖南分支机构,发展航空运输业。

发展骨干企业: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航飞机起落架公司、山河智能公司、湖南航翔燃气轮机公司等。

重点建设项目:长沙航空工业园建设、株洲航空产业园建设、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条件建设、轻型飞机生产线建设等项目。

3、军民两用航天产业

产业发展目标:以“湖南航天科技工业城”建设为契机,重点培育发展无人飞艇、惯性技术与卫星应用和高新材料三个领域,研制开发光学惯性器件、惯性制导装置、定位定向、卫星通信与导航产品、磁性材料、超硬材料。规划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106亿元,增加值18亿元。

产业发展重点:一是无人飞艇(近空间飞行器),主要用于侦察预警、指挥控制、应急通信、城市规划等领域;二是卫星应用,包括数字电视广播、卫星导航、环境监测、地面遥感等;三是卫星地面装备,包括北斗手持用户机、北斗快速定位定向系统、北斗授时系统等。以068基地为核心,拓宽航天技术民用应用范围,扩大省内辐射面,进一步加快产业化进程。

产业骨干企业:航天068基地、9629厂、湖南航天电子科技公司、中科北斗科技公司等。

重点建设项目:湖南航天科技工业城基地建设、近空间飞行器研发中心建设、北斗授时系统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项目。

4、军民两用爆破器材产业

产业发展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实施优势集团带动战略,支持、引导神斧集团、南岭民爆在强化管理、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进行跨区域重组整合,发展成为民爆行业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企业集团。调整优化民爆生产企业产业结构,大力整合民爆销售企业,推进民爆行业技术进步,抓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建设。规划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50亿元,增加值19亿元。

产业发展重点:一是工业炸药系列,包括乳化炸药、膨化硝铵炸药、改性铵油炸药等;二是工业雷管系列,包括高精度电雷管、电子延期雷管、导爆管雷管等;三是特种爆破器材(略)。通过与国际民爆知名企业澳瑞凯公司的合作,加快技术创新和升级,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进一步确立国内民爆优势地位。 产业骨干企业:湖南神斧民爆集团、南岭民爆股份公司等。

重点建设项目:南岭澳瑞凯平江合资民爆产品基地建设,南岭、神斧民爆器材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神斧集团电子延期雷管及起爆系统生产线建设、起爆药及基础雷管自动化生产线研制与建设、工业雷管生产线自动化技术改造、消防用火工品生产线建设等项目。

5、军民两用光电信息产业

产业发展目标:培育发展我省在太阳能电池光伏产业、车辆通信装备集成、特种网络技术装备及特种电子元器件等优势领域,形成湖南特色光电信息优势产业。规划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227亿元,增加值55亿元。

产业发展重点:一是光伏产业链,以电子48所为龙头,发展太阳能电池制造装备和太阳能电池生产。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太阳能光伏电池产能规模达到500兆瓦(50万千瓦)并带动全省达到1000兆瓦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二是特种网络设备,以长沙湘计海盾科技公司为核心,继续保持在特种计算机、特种显示设备、特种网络设备等领域技术、市场领先地位;三是通信指挥系统,以衡阳泰豪通信车辆公司为核心,发展以通信指挥系统为主体的特种改装车集成产品;四是特种光电设备及元器件(略)。

产业骨干企业:电子48所、长沙湘计海盾科技公司、衡阳泰豪通信车辆公司、衡阳北方光电公司、湘潭无线电公司、长沙景嘉微电子公司、株洲宏达电子公司、衡阳晶体管公司、湘潭晶体管公司等。

重点建设项目:太阳能晶体硅电池三期(200兆瓦)工程、军民两用光电技改、新型高能钽电解电容及超小型引线钽电解电容器技改、泰豪(衡阳)工业园二期等项目。

6、军民两用特种材料产业

产业发展目标:发挥湖南资源优势,依托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稀土研究院、中南超硬材料研究所、省塑料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及其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挥产学研和人才集聚效应,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开发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逐步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特种材料产业。规划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158亿元,增加值36亿元。

产业发展重点: 一是稀土稀有金属材料系列,包括稀有金属铍、钽和稀土钪、钬、铥等;二是粉末冶金材料系列,包括航空刹车片材料、钢结硬质合金等;三是军用功能材料系列,包括储氢材料、永磁材料、特种绝缘材料、高强度防弹纤维等;四是其它材料,包括钕铁硼稀土磁体等磁性材料、金刚石等超硬材料、铜铅双金属、磷青铜双金属合金轴瓦材料等合金材料。以博云新材料公司为核心,保持和加强湖南在新材料领域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延伸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产业链。

产业骨干企业:湖南博云新材料公司、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水口山有色金属公司、株洲硬质合金公司、常德中泰特种材料公司、航天068基地、衡阳星鑫公司、飞碟新材料公司等。

重点建设项目:中南大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湖南稀土研究院特种稀土材料研制生产基地建设、水口山有色金属公司高性能材料基地建设等项目。

7、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产业发展目标:发挥湖南军工在乘用车辆、特种车辆、电动汽车、通讯指挥、标准方舱等汽车车辆研制领域的基础和优势,按照“培育龙头、做专做强”的发展方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大资产重组和优化配置力度,整合行业优势资源,重点扶持主导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建设汽车及零部件优势产业。规划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475亿元,增加值103亿元。

产业发展重点:一是乘用车系列,包括轿车、越野车、电动汽车等;二是特种车辆系列,包括装甲车、导弹检测车、军用越野车、通信指挥车、飞机加油车、武警指挥车等;三是摩托车系列,包括出口型及军警用摩托车;四是汽车零配件系列,包括增压器、活塞、变速箱、空调压缩机、汽车安全气囊等。

产业骨干企业:江南机器集团公司、长丰集团公司、江麓机电科技公司、衡山汽车制造公司、衡阳泰豪通信车辆公司、中联重科专用车公司、湘电集团公司、7451厂、南方宇航公司、江滨机器集团公司、天雁机械公司、江麓容大公司、华达汽车空调公司、湖南神斧民爆集团等。

重点建设项目:众泰江南20万辆中高档乘用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江南CNG天然气缠绕气瓶生产线建设、江麓容大20万台轿车CVT无级自动变速器技改、长丰特种越野车“汽改柴”技改、神斧民爆集团100万套汽车安全气囊生产线建设等项目。

8、军民两用工程机械产业

产业发展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湖南军工工程机械基础和优势,以重点产业项目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技术升级、产品换代、规模经营。规划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244亿元,增加值43亿元。

产业发展重点:一是军用工程机械系列,包括军用推土、挖掘、搬运、探测、排险等专用工程机械;二是起重机系列,包括塔式起重机、桥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等;三是振动式压路机、垃圾压实机、沙漠植被机等路面、环保工程机械;四是工程用泵类产品,包括混凝土输送泵、大功率渣浆泵等;五是装备制造类产品,包括涡旋压缩机、水轮发电设备等。以山河智能公司、江麓机电科技公司为主体,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保持湖南在军用工程机械领域的优势地位。

产业骨干企业:山河智能公司、江麓机电科技公司、湖南云箭公司等。

重点建设项目:山河智能公司军用工程机械技改、江麓九华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建设、江麓系列工程机械技改、湖南云箭长沙新区建设等项目。

9、军民两用精细化工产业

产业发展目标:按照建设“两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依靠技术进步,进行节能减排改造,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辐射范围,重点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精细化工产品。规划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37亿元,增加值8亿元。

产业发展重点:一是精细化工系列,包括聚甲基丙烯酰亚胺、中性蛋白酶、司盘-80乳化剂、氯化石蜡等;二是特种化工系列,包括起爆药、延期药、点火药、击发药、黑火药等。三是基础化工系列,包括糊状聚氯乙烯树脂、离子膜烧碱、液氯、盐酸、金红石型及锐钛型钛白粉、聚合硫酸等。以华湘化工公司为重点,着力培养优势化工企业,打造国内化工品牌。

产业骨干企业:郴州华湘化工公司、衡阳天友化工公司、湖南省南岭化工厂、湖南中核无纺公司、湖南晨光化工公司、湖南神斧民爆集团、湖南向红机械化工公司、湖南省湘南爆破器材公司等。

重点建设项目:华湘化工公司PVC糊树脂四期技改及热电循环建设、衡阳天友化工公司金红石型及锐钛型钛白粉技改、湖南中核无纺公司整体搬迁及技改、神斧民爆集团第二产业园建设的油茶深加工等项目。

10、军民两用船舶产业

产业发展目标: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具有湖南地域特色的船舶工业。积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产品,优先发展工程船、特种工作船、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船艇等三大品牌船型,改造提升内河运输船舶制造业,着力培育壮大船舶配套产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打造特色品牌船舶产品,发展3-4个主业突出、竞争力强、聚集效应明显的现代化造船企业,建设环洞庭湖船舶产业集群和国内最大游艇制造基地。规划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增加值25亿元。

产业发展重点:一是工程船,包括挖泥船、挖砾船、铺排船、抛枕船、钻探爆破船等;二是特种工作船,包括拖轮、清污船、起锚船、趸船、巡逻艇、消防船、指挥艇、工作艇等;三是附加值较高的内河及沿海运输船,包括散货、集装运输船、自航自卸驳及特种运输船等;四是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船艇,包括高中档游艇、高速船艇、商务艇、工作艇、军警用特种艇等系列;五是船舶配套产品和海洋工程装备,包括船用的工程机械、电机推进系统、水泵、柴油机油泵、钢板、涂料、自动控制导航系统等。

产业骨干企业:益阳中海船舶公司、常德达门船舶公司、山河智能公司、太阳鸟游艇公司、湘电集团公司、三一集团公司、中联重联公司、湘潭钢铁公司、长沙船舶厂、湖南远通泵业公司等。

重点建设项目:岳阳创普船舶重工建设、中海工程船舶生产能力建设、沅江钢质船舶生产能力建设、湘电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技改、游艇制造能力建设等项目。

此外,还将重点发展以湘电集团、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中南机械厂为核心的风力发电设备,以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湖南航翔燃气轮机公司为核心的“航机陆用”燃气轮机及特种装备动力设备等;大力支持军工企业积极开拓工程建筑、机械加工、第三产业等多种领域。

(二)建设十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着力打造能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引导军工和地方优势资源聚集,产生倍增效应的10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带动军民融合优势产业发展。2008年基地实现技工贸总收入为164亿元,增加值36亿元。规划到2015年基地技工贸总收入达1134亿元,增加值251亿元。基地涉及重点项目129个,规划总投资342亿元。

1、长沙航空工业园

发展目标:2008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亿元,增加值2亿元。规划到2015年技工贸总收入110亿元,增加值24亿元。

建设项目:规划项目8个,预计总投资38亿元。

主要单位:中航飞机起落架公司及研发中心、中南传动机械厂、长江动力机械厂、长沙五七一二飞机公司、山河智能公司、中航工业幸福航空湖南分支机构等。

发展重点:飞机起落架及着陆系统;航空动力传动系统;轻型飞机、水陆两用飞行船、无人机等通用航空飞机;设立中航工业幸福航空公司湖南分支机构,发展支线航空运输业等。

2、株洲航空产业园

发展目标:2008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4亿元,增加值5亿元。规划到2015年技工贸总收入118亿元,增加值26亿元。

建设项目:规划项目9个,预计总投资24亿元。

主要单位: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等。

发展重点:直升机、中型运输机、大型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PU)等航空发动机,包括大功率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以及微型地面燃气轮机等。

3、湖南航天科技工业园

发展目标:2008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亿元,增加值1亿元。规划到2015年技工贸总收入106亿元,增加值18亿元。

建设项目:规划项目8个,预计总投资50亿元。

主要单位:湖南航天068基地、近空间飞行器研发中心、7801研究所、湖南航天磁电公司、湖南航天泰山机械公司、湖南航天信息公司、湖南航天卫星通信科技公司、湖南航天经济发展公司等。

发展重点:无人飞艇(近空间飞行器)、卫星应用产品、卫星地面装备等。

4、长沙光电产业园

发展目标:2008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4亿元,增加值4亿元。规划到2015年技工贸总收入193亿元,增加值29亿元。

建设项目:规划项目4个,预计总投资10亿元。

主要单位: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电子48所、长沙湘计海盾科技公司、长沙韶光半导体公司、省电子研究所、长沙经纳电子技术公司、长沙景嘉微电子公司等。

发展重点:太阳能电池制造装备、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芯片(包括设计、制造、封装)、电子封装材料、特种元器件等。

5、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园

发展目标:2008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亿元,增加值2亿元。规划到2015年技工贸总收入116亿元,增加值24亿元。

建设项目:规划项目6个,预计总投资63亿元。

主要单位:山河智能、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

发展重点:军用工程机械、军民两用工程机械及其配套产品,包括水陆两栖轮式工程车、滑移装载机、多功能挖掘机、伸缩臂叉装车、履带式起重机等。

6、长沙特种材料工业园

发展目标:2008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2亿元,增加值6.5亿元。规划到2015年技工贸总收入115亿元,增加值36亿元。

建设项目:规划项目5个,预计总投资7亿元。

主要单位: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博云新材料公司、湖南航天磁电公司、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湖南省冶金材料研究所、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湖南省塑料研究所等。

发展重点:粉末冶金航空刹车盘、炭/炭复合材料航空刹车片、航天用炭/炭复合材料、高强轻质航空结构材料、高温绝缘特种材料、钕铁硼稀土磁性材料等产品。

7、益阳轻型特种装备产业园

发展目标:2008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亿元,增加值2亿元。规划到2015年技工贸总收入50亿元,增加值12亿元。

建设项目:规划项目10个,预计总投资6亿元。

主要单位:湖南省兵器集团公司、省轻武器研究所、资江机器公司、南方洪源公司等。

发展重点:轻型化、信息化、自动化军用警用系列特种装备,数控加工中心,人工智能飞行器等。

8、湘潭工程机械产业园

发展目标:2008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8亿元,增加值4亿元。规划到2015年技工贸总收入137亿元,增加值33亿元。

建设项目:规划项目35个,预计总投资69亿元。

主要单位:江麓机电科技公司、中南传动机械厂、江南机器集团公司、江南远通泵业公司等。

发展重点:塔式起重机、桥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等起重机械;振动式压路机、垃圾压实机、沙漠植被机等路面工程机械、环保工程机械等。

9、湘潭汽车产业园

发展目标:2008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4亿元,增加值4亿元。规划到2015年技工贸总收入139亿元,增加值29亿元。

建设项目:规划项目20个,预计总投资50亿元。

主要单位:江南机器集团公司、湘电集团公司、江滨机器集团公司、天雁机械公司等。

发展重点:汽车及其零部件产品,包括江南汽车、混合动力客车、全电微型轿车、矿山电动轮装卸车及发动机活塞、涡轮增压器、气门、齿轮、机油泵等。

10、岳阳民爆器材产业园

发展目标:2008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亿元,增加值3亿元。规划到2015年技工贸总收入50亿元,增加值19亿元。

建设项目:规划项目24个,预计总投资25亿元。

主要单位:神斧民爆集团公司、南岭民爆股份公司等。

发展重点:重点建设湖南南岭民爆公司与澳瑞凯(欧洲)公司合资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平江基地和湖南神斧集团向红公司军民用火工品基地,研制生产新型工业炸药、新兴工业雷管、新型起爆器材等系列先进军民用爆破器材,推进爆破器材产业向科研生产、储运配送、工程服务等产业链模式发展。

四、湖南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发展

1、由省政府牵头成立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工作。把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作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来抓。

2、结合我省实际,将军民融合产业纳入地方规划,使之与有关产业调整与振兴实施方案、“四千工程”实施方案、“两型”社会建设方案等衔接,统筹军地资源,形成推进合力。

3 、加强与国家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及有关中央军工集团对接合作,进一步落实省政府与中央军工集团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力争一批新的产业布局重点项目落户我省。

(二)加强平台建设,务实推进融合

1、构建军民需求信息、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军民融合项目投资融资等服务平台,发挥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体系。

2、着力从湖南军工与民用工业互动和资源共享,湖南军工实现保军与促民的协调发展,民用工业更加有效地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等三个方面,务实推进对接合作。

(三)加强企业指导,激发发展活力

1、突出企业主体地位,通过招商引资、引智、引制等方式,将军工人才、技术和装备等优势,与灵活的体制机制、先进的市场理念相融合,激发内生动力,产生倍增效应。

2、支持军工加快深化企业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和支持有实力、有优势的非军工单位参与国防建设。

3、完善军民融合产业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政策,加强军民融合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为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四)加强项目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1、重点支持产业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军民融合项目。抓好对接合作、产业配套、科技创新、重点建设、招商引资等项目,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

2、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打造合作创新平台。重点培育一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支持一批国防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五)加强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1、财政支持政策。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我省军民融合产业项目贴息或补助;省直有关部门要继续给予军民融合优势产业项目专项投资支持。

2、税收优惠政策。军民融合企业享受军工税收优惠政策,经认定的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发生的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等费用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3、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军民融合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执行优惠利率,支持和帮助其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或企业债券并做好代理发行工作。

4、支持兼并重组。加大对同行业军民融合企业兼并重组的支持力度,在重组过程中的融资、相关税费、股权和产权转让等方面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以支持企业持续做大做强。同时,国家对中央军工和军民融合企业的优惠政策,我省一律参照执行。

第三篇:2014年1季度湖南省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情况

一季度,全省128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2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幅高于上年同期

3.9个百分点。

一、园区招商引资能力持续提升

一季度,全省园区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0个,同比增长2.6%,实际到位外资金额14.13亿美元,增长56.4%,占全省利用外资的56.7%,比上年提高15.6个百分点;实施省外境内合作项目797个,增长30.0%,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359.21亿元,增长24.8%,占全省利用内资的32.8%,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二、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一季度,全省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77.16亿元,同比增长24.5%;R&D经费支出总额82.93亿元,增长21.0%。其中12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01.78亿元,增长13.0%,占全省园区比重的36.4%;其他各项经济指标总量在全省园区中所占比重均超过20%,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675.01亿元,占比27.0%;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943.10亿元,占比24.2%;实际到位外资3.52亿美元,占比24.9%;上交税金48.82亿元,占比26.2%。

三、园区经济效益增势平稳

一季度,全省园区实现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715.71亿元,同比增长25.2%;利润总额250.66亿元,增长13.1%;上交税金总额186.51亿元,增长25.0%,其中上交税金过亿元的开发区有38家,

比上年增加10家。

四、国家级开发区主体地位突出

一季度,新增湖南望城经济开发区1家国家级开发区,湖南省16家国家级开发区(包含衡阳综合保税区和湘潭综合保税区),共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156.08亿元,同比增长22.1%,占全省园区的50.8%;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上交税金总额、实际到位外资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省园区的比重为64.0%、48.2%、44.9%和37.4%。

第四篇:湖南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

湖南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湖南省非常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湖南省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拓展其发展空间,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民营经济总量不断扩张

个体私营企业大幅度增加。据湖南省工商局统计,至2006年底,全省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979187户,资金总额319.8亿元, 从业人员199.5万人。

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22.56亿元,比2005年增长31.7%,增速比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快6.1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规模增加值的60.2%。2006年全省个体私营经济累计实现产值67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4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费品零售额867亿元,在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中,在上缴税金、进出口、专利科技成果的取得、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的获得上,私营企业速度、总量等均赶上或超过国有、集体企业。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省979187户个体工商户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2631户,占总数的0.27%;从事第二产业的有93200户,占总数的9.5%;从事第三产业的有878524户,占总数的89.7%;从事其他行业有4832户,占总数的0.49%。民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18.1:45.1:36.8,第一产业下降6.8个百分点,第

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2.2和4.6个百分点。

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06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2%,比全省GDP增速快3个百分点,拉动全省GDP增长8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65.3%。

民营经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税源。2006年,全省民营经济实交税金298.21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增幅比全省全部税收增速高4.3个百分点;实交税金总量占全省税收收入总额的42.1%,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比。

民营经济成为吸纳投资的重要渠道。2006年,全省民营经济实际完成投资额1785.66亿元,占全省全部投资额的58.8%;比上年增长34.3%,比全省平均水平快6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成为安置就业的重要阵营。2006年,全省

二、三产业民营经济从业人员1718.06万人,比上年增长1%;占全省

二、三产业全部从业人员数的83.7%。

湖南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湖南省民营经济虽然保持了加快发展的态势,但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主要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速度偏慢。“十五”期间,虽然湖南省私营企业数年均增速达到48%,但总量规模与兄弟省份比差距仍然很大。2004年,广东省私营企业比湖南多32万户,2005年多36万户;湖北省2000年私营企业数比湖南多2.79万户,2005年,这个差距扩大到3.63万户。全省40万个中小工业企业(含工业个体户)中,规模企业数仅占中小企业总数的0.02%。全省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下的中小私营企业占到了总数的80%。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省有182家,江苏省有111家,而湖南省只有26家。

科技水平偏低。产品科技含量低。据调查统计,湖南省私营企业中,对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几十家,不到私营企业总数的0.05%。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研发机构和专职科研人员。2006年,湖南民营经济人才总量60多万,占全省科技人才总量的比重不超过20%,而浙江省民营经济组织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占该省人才总量的50%以上。企业品牌竞争力较弱,省名牌产品中民营经济所占比例偏低。

内部管理偏差。相当部分经营者素质不高,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一些企业仍为家族式经营方式,一些企业经营者满足于现状,不肯在资金和技术上多作投入。部分企业缺乏诚信、账目不实。一批民营企业经营者漠视职工合法权益,克扣员工福利。据调查,80%以上的民营企业没有按有关规定足额缴纳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金。

融资环境不理想。目前湖南省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筹,融资难仍然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据统计, 2006年,全省民营经济利用外资179.86亿元,只占民营经济全部资金来源的11.9%。 又据有关部门调查, 80%的民营企业资金紧张,90%的民营企业贷款难。民营企业融资难,一是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不大。目前信贷支持主要集中在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而特别需要信贷支持的、处于创办初期和发展壮大阶段的民营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全省中小型民营企业银行贷款满足率长期徘徊在20%左右。二是担保体系不健全。最近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开展合作风险提示的通知》,规定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必须在一亿元以上,且必须是实缴资本金。湖南省目前只有两家担保机构达到这个要求。三是民营企业自身条件欠缺。大部分民营企业创办时间短,规模偏小,缺乏完整的信用记录,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信誉度差,缺乏进行融资的基本条件。四是融资渠道单一。多数地方没有开展民间融资,吸收民资和海外境外融资的力度不大。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由于人才观念滞后,政策措施难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没有真正确立,待遇与贡献的良性循环关系仍待改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流动等机制不健全,使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远远不能适应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人才总量供应不足,民营经济人才匮乏的矛盾比较突出,企业间人才争夺非常激烈、人才流动性较高。企业急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新技术专业人才、高级技工等领军人才。

湖南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将保持快速稳定发展态势,这为湖南的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条件,结合湖南省民营经济发展主要特点及主要障碍,进一步对湖南省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

民营经济继续保持高于全省水平快速发展,但增长率相对下降。由于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的有利和湖南民营经济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2008年及今后几年,湖南的民营经济仍将快速发展,增长率仍将高于全省经济平均增长水平,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占GDP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预计提高一个百分占左右。由于民营经济经过20多年的超速发展,民营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基数已经很大,今后几年,民营经济在数量、注册资金、就业人数、投资总额、销售收入等方面,虽然在总量上仍会继续大幅度增加,但增长率将相对下降。

民营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但仍面临种种困难与矛盾。由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进入的行业领域更广,大中型民营企业更多,国家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措施对民营经济的影响比过去更大更深,同时,不少民营经济清醒地认识到经营与增长方式对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真正做大做强的决定性意义。在这一政策的影响和内在要求的推动下,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正在逐步改变过去粗放型增长方式。但是,由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中小企业,在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普遍较差,以数量扩张、粗放经营、劳动密集、资源消耗等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发展,仍是民营企业的主要增长方式。

民营企业“走出去”将明显加快,但总体水平尚待提高。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彻底打开,这将大大地推动大量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实现“走出去”的愿望。近几年,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是在外投资建设产品营销和生产加工基地,且总体上处于中低档次,总体水平仍须提高。

作为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队伍将不断扩大。一方面,一批批成功人士不断涌现,已经形成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较大社会贡献、较强参政议政能力、较大社会影响的代表人士队伍。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人士在文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素质仍待提高,一些人的思想道德意识仍待增强。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的整体素质,将是湖南未来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湖南省“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发展现状

一、主要特点

1、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深化。2005年,经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生产企业有270多家,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由2001年的25.5亿元提高到近54亿元。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由2000年的1106万吨提高到2005年的2384.96万吨,年均增长约20%。2005年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率达到69.99%,提前达到了国家提出的60%的“十五”计划目标。

2、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全省万元GDP能耗1.40吨标准煤,居全国第14位;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88吨标准煤,居全国第12位;万元GDP电力消费量1035.8千瓦时,居全国第七位。“十五”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保持一定下降幅度,主要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消耗指标项目稳定降低率保持在80%以上,主要工业产品单位产品能耗年平均下降幅度约3.67%。“十五”以来,重点用能企业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稳步下降。2005年重点用能企业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2001年下降了13%和16.8%。2001年至2005年的5年间,全省重点用能单位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800多万吨标准煤。“十五”末,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已形成年开发节约能源1000多万吨标煤的能力,相当于封山育林3000多万亩。

3、节地节材取得较大进展。新型墙体材料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据不完全统计,至2005年底止,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例由1992年的不足6.3%提高到40%,累计建成新墙材建筑面积约1.64亿平方米,节约土地10.41万亩。“十五”期间生产各类人造板合计714万立方米,节约代用木材1712万立方米。

4、循环发展示范模式初步显现。株洲冶炼集团、湖南智成化工公司和汨罗市再生资源工业园等三个单位,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其中湖南智成化工公司的清洁生产模式、汨罗市再生资源工业园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模式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认可,并在全国推广。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13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获得国家支持,项目总投资20亿元,其中争取国债专项资金2亿元。

5、法规政策逐步完善。2000年以来,先后出台了《湖南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条例》(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3号公告)、《湖南省2005-2007年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湘政发[2005]2号)、《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见》(湘发[2006]14号)、《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建筑节能工作的若干规定》(湘建[2004]39号)、《关于我省实施建筑节能工作的指导意见》(湘建办[2004]16号)、《湖南省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湘经资源[2005]278号)、《湖南省“十一五”节能工作实施方案》(湘政办发[2006]46号)等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二、主要问题

1、发展机制有待完善。由于当前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污染损害补偿机制尚处于完善过程之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追求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目标与现行市场机制追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循环经济追求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目标在现行市场机制条件下难以实现。因此,要尽快完善政府、市场、企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形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使按照循环经济规则要求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能够比按照传统方式生产和经营的企业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回报。

2、产业结构有待提升。产业结构整体上层次不高。在产业的部门结构方面,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例过大,结构性污染和结构性耗能现象仍然存在;在产业的空间结构方面,大

部分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不高,实现“再利用”和“资源化”目标,面临着规模不经济问题。

3、技术支撑有待加强。减量化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程度不够,在有色、化工、建材、冶金等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因此,要加强技术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

分享

第五篇:湖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姓名:刘黎院系: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1)班学号:2009109

1湖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湖南把“开放带动”作为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贸易总量逐年增长。2003年湖南进出口总值37.36亿美元,到2008年达到125.66亿美元,大步跨越百亿美元大关。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强,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8年的7.7%,其中出口依存度由1978年的1.5%上升到2008年的

5.2%。2010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146.9亿美元,比上年(同比,下同)增长44.7%,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但比中部平均水平低5.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9.6亿美元,增长44.8%,超出全国13.6个百分点,比中部低6.6个百分点;进口67.3亿美元,增长44.5%,超出全国5.8个百分点,比中部低3.3个百分点。湖南省外贸额在全国继续排第20位,外贸规模及增速均居中部第5位。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财税收入,推动了科技进步,促进了湖南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008年,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等机电产品出口额达25.3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33.4%,高出全省出口年均增幅8.3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19.2%上升到30.2%;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0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6.6倍,年均增长33.7%,高出全省出口年均增幅8.6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2.1%上升到3.3%;农产品出口4.22亿

美元,比2001年增长1.8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比2001年降低3.7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所需的技术设备、初级产品及资源类商品进口大幅度增加。2001—2008年, 累计进口铁矿砂35.33亿美元,年均增长45.2%;钢材6.34亿美元,增长21.3%;计量检测分析自动仪器及器具3.48亿美元,增长25.2%;金属加工机床3.37亿美元,增长27.7%;纸浆2.57亿美元,增长8.9%;液泵及液体提升机1.65亿美元,增长34.7%;建筑及采矿用机械1.34亿美元,增长17.5%;初级形状的塑料1.19亿美元,增长28.5%;阀门1.21亿美元,增长69.4%;未锻造的铜及铜材1.10亿美元,增长20.0%;印刷品0.97亿美元,增长52.3%;食用植物油0.89亿美元,增长53.8%;制造纸及纸制品用机械0.85亿美元,增长55.0%。

近年来,湖南外贸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配置外贸出口资源,引导和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市场,组织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博览会、展销会、洽谈会,广交客商,在努力稳定和发展原有亚洲、北美和欧盟三大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促进了出口的持续发展。2001—2008年湖南省分各大洲进出口货物连年递增(见表1)。

湖南与许多国家和地区保持了良好的贸易往来。日本、美国、香港、韩国、德国、澳大利亚、印度、荷兰、加拿大、台湾成为湖南十大双边贸易伙伴。2001—2008年,与美国贸易额累计达56.81亿美元,占全省同期外贸总额的11.3%;与日本贸易额56.13亿美元,占11.1%;与香港贸易额46.88亿美元,占9.3%;与韩国贸易额40.28亿美元,占8.0%;与德国贸易额28.73亿美元,占5.7%;与澳大利亚贸易额23.73亿美元, 占4.7%;与印度贸易额22.19亿

美元,占4.4%;与荷兰贸易额15.09亿美元,占3.0%;与加拿大贸易额12.68亿美元,占2.5%;与台湾地区贸易额12.40亿美元,占2.5%。 湖南在英国、巴西、南非、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泰国、瑞典、秘鲁、俄罗斯联邦、马来西亚、新加坡、西班牙、比利时、越南、法国等国的贸易市场不断扩大,往来也日趋密切。

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变化,各类企业、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已逐步形成。截至2008年底,湖南有外贸进出口经营企业4804家,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889家,平均规模664万美元。其中有出口实绩的企业1648家,平均出口规模达510万美元;有进口实绩的企业668家,平均进口规模619万美元。目前,各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对全省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8年,国有企业进出口51.31亿美元,增长22.3%。其中,出口32.32亿美元,增长19.4%,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8.4%;进口18.99亿美元,增长27.6%,占全省进口额的45.7%。民营企业进出口52.41亿美元,增长45.5%。其中,出口38.85亿美元,增长46.4%,比全省的平均增幅高17.3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6.2%;进口13.56亿美元,增长43.0%,比全省平均增幅高11.9个百分点,占全省进口总额的32.6%。

2008年末,外商及港澳台在湘投资企业数达2766户,比2001年增加686户,投资总额266.2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1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城镇从业人员19.69万人,比2001年增加13.87万人,增长2.4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省年末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从2001年的0.77%提高到

1.71%,提高0.94个百分点。2002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0亿美元(10.

31亿美元),2005年跨越20亿美元(20.72亿美元),2007年突破30亿美元(32.71亿美元),2008年再创新高,超过40亿美元(40.05亿美元)。

2001—2008年湖南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66.89亿美元,其中香港地区投资88.19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52.8%;台湾地区投资16.23亿美元,占9.7%;欧盟国家投资13.39亿美元,占8.0%;拉丁美洲的英属维尔京群岛投资10.42亿美元,占6.2%;美国投资9.02亿美元,占5.4%;韩国投资5.36亿美元,占3.2%;荷兰投资5.31亿美元,占3.2%;加拿大投资3.57亿美元,占2.1%;澳门地区投资3.36亿美元,占2.0%;大洋洲国家投资3.24亿美元,占1.9%;非洲国家投资2.92亿美元,占1.7%。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扩大,除了仍以制造业、房地产业为主外,部分外资投向了基础设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2001—2008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117.36亿美元,占70.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9.77亿美元,占5.9%;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投资7.24亿美元,占4.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5.72亿美元,占3.4%;农林牧渔业投资7.16亿美元,占4.3%;建筑业投资5.36亿美元,占3.2%;采掘业投资3.84亿美元,占2.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3.19亿美元,占1.9%。

上一篇:混凝土裂缝的有关研究下一篇:红色教育党日活动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