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必修4文言文

2022-10-02

第一篇:一轮复习必修4文言文

2012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

【基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阙秦以利晋(“阙”同“缺”,损害) 5.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 6.秦王必说见臣/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欺侮) 8.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恐惧) 10.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堂)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12.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 13.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14.成五采(“采”通“彩”,色彩)

15.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1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1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1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1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 2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二、古今异义

1、且贰于楚也古义:从属二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

4、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古义:那个人

6、今老矣,无能为也古义:不能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8、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变故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的原因

12、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1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

1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1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

1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1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

18、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击

1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20、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二

今义:请客的主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今义:困乏,疲倦 今义:对已婚妇女的尊称 今义:没有能力 今义:省名

今义:结婚的事情,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今义:十分,极 今义:鱼身上的肉 今义:表示结果 今义:详细说来今义:贫穷今义:鼻涕

今义:货币

今义:偏护矛盾双方中的一方

今义:称中医医生 今义:垂手拿着

今义:与“古人”相对,现在人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2012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第1页共5页

三、一词多义

1、之

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到、往)

2、以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3、夫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fū,名词,指男人、老师)

夫晋,何厌之有(fú,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ú,代词,那)

4、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5、其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6、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7、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8、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故人具鸡黍(老,旧)

9、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2012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第2页共5页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10、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

11、军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12、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13、意

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14、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15、举

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16、胜

沛公不胜杯杓(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胜过、超过)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规律:名词+动词,名词如果不作动词的主语,即作状语 夜缒而出

进兵北略地

头发上指

2.名词作动词

☆规律:名词+名词(代词),前一名词若非定语或前有副词,即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

2012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第3页共5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函封之 箕踞以骂曰 持剑盾步走 秦兵旦暮渡易水 常以身翼蔽沛公

与郑人盟

函梁君臣之首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沛公军霸上 范增数目项王 皆白衣冠以送之 籍吏民,封府库 沛公欲王关中

道芷阳间行

3.形容词作动词

☆规律:形容词+动词, 动词(介)+形容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

其人居远未来

素善留侯张良

4.形容词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

5.动词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

6.使动用法

☆规律: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带了宾语,该词译作“使……做……” 烛之武退秦师

阙秦以利晋

既东封郑 拔剑撞而破之 项伯杀人,臣活之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太子迟之供其乏困 沛公今事有急 此其志不在小邻之厚,君之薄也 刑人如恐不胜(用尽酷刑)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7.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

群臣怪之

8.被动用法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五、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3.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4.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句)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8.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与(之)俱去”)

9.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

10.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在安”)

11.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译为“被)

六、重要语句翻译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文: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只是)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4.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012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第4页共5页

译文: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

5.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项伯)私下会见张良,详细地告诉他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去。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我)派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的发生。

2012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第5页共5页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必修4)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 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 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如果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

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诈取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 国。

蔺相如料定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料定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让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

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 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来给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蔺相如和廉颇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二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渐渐升到栘中厩监。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多次互相派遣使者窥探观察(对方情况)。匈奴先后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共十余人,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者作为抵押。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为王,害怕汉朝袭击,就说: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把路充国等人都放回汉朝。汉武帝很高兴,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旄出使匈奴,送被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苏武和副使中郎将张胜及临时充任使臣属吏的常惠等,招募士卒和侦察敌情的一百多人出发了。到了匈奴后,置办了一些财物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了,并不是像汉朝所期望的(那样)。

汉朝正要打算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匈奴国内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缑王是昆邪王的姐夫,与昆邪王一起投降汉朝,后来又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以及卫律所带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正赶上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的时候,平时与副使张胜交好,私下里对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痛恨卫律,我可以为汉朝私下里用弩弓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张胜答应了,送了一些财物给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出去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多人准备动手,他们当中一个人夜里跑了出来,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派士兵与他们战斗。缑王等人都死了,虞常被活捉。单于让卫律处理这件事,张胜听说后,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话泄露,把情况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想自杀,张胜、常惠拦住了他。虞常果然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贵族们商议,想要把汉朝的使者都杀了。左伊秩訾说:‚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让他们都投降。‛单于派卫律召苏武去 受审讯。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苏武拔出刀来自杀,卫律大惊,急忙抱住苏武,派人骑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了个坑,放进无焰的火,把苏武背朝上放在火坑上,踩他的背使其出血。苏武已经气绝了,半天才

又能呼吸。常惠等哭了,将苏武抬回营帐。单于很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身体日渐好转,单于又派人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用剑斩杀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应当处死。单于招募投降的人免罪。‛举起剑想要杀他,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苏武说:‚我本没有参与密谋,又不是他们的亲属,为何要受牵连?‛卫律举剑作势要杀苏武,苏武神色不改。卫律说:‚苏先生,我先前背叛汉朝投奔匈奴,幸而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称王,有几万手下,满山的牛羊,富贵到这种地步!苏先生今天投降了,明天也会这样。白白把身体给野草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苏武不理他。卫律又说:‚你通过我的关系投降,我就和你结为兄弟,要是不听我的话,以后再想见我就难了。‛苏武大骂说:‚你本是汉朝大臣,不顾恩德,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作奴隶,我要见你做什么?单于信任你,让你来判定人的生死,你不公平处理,反而想借此使汉天子和单于相斗,自己幸灾乐祸,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想要两国互相攻打,匈奴的灾难,从我苏武开始了。‛

卫律知道终究无法迫使苏武投降,就报告了单于。单于更想让他投降了,就把苏武关在一个大地窖中,不给他吃的,喝的。天降大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过了几天都没有死。匈奴人视之为神,就把他放到北海边无人区,让他放公羊,公羊产奶了,才放他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别的地方。苏武到北海后,不给他粮食。他只好掘野鼠,收草籽来吃,拄着汉朝的旌节牧羊,每天起来就拿着,节上的牦牛尾的毛全部脱落。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在北海打猎。苏武能结网纺缴,矫正弓弩,於靬王很喜欢他,供给他衣食。三年多,於靬王病重,赐给苏武牛马,生活用品,帐篷等。於靬王死后,其手下都迁移到别处去了。这年冬天,丁灵人偷走了他的牛羊,苏武又陷于困境。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是皇帝的侍从。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不敢访寻苏武。时间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李陵为苏武置办酒席,安排歌舞。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和你一向关系很好,所以派我来劝你,(单于)准备以礼相待。你这样长期不能回国,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白白受苦,有谁知道

您对汉朝的信义呢?前些时候您大哥做奉车都尉,跟随皇帝到雍城的棫阳宫去,扶着皇帝的车子下殿阶,碰到柱子上把车辕折断了,被指控为‚大不敬‛,伏剑自杀了,皇上赐给二百万钱给他安葬。您弟弟孺卿跟随皇帝去河东后土祭祀,一个宦官和黄门驸马争船,把驸马推入河中淹死后逃跑了。皇帝派孺卿去抓捕,没有抓到,他因害怕而喝毒药自杀了。我临来时,你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妻子还很年轻,听说已改嫁了。只剩下两个妹妹和你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又过去了十多年,也不知他们是否还活在世上。人生如朝露般短暂,你又何必久久地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好像发狂一样,痛心自己对不起汉朝,加上听说老母被拘押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难道还超得过我?再说皇帝现在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们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就有几十家,即便回国也是吉凶难测,你又为谁守节呢?听我的话吧。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们父子几人本没有什么功劳才能,全靠皇帝的栽培,为将封侯,兄弟三人都成为皇帝的侍从,常常希望为朝廷献身。现在能有机会牺牲生命报效朝廷,即使被杀,也是心甘情愿,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儿为父死,不会有怨,请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连饮数日,又说:‚请你听一听我的话!‛苏武说:‚我早已是该死的人了!大王一定要逼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我就死在大王面前!‛李陵见他是真的不会投降,感叹道:‚唉,你真是一位义士!我李陵和卫律的罪行无以复加。‛泪水沾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

汉昭帝即位后几年,匈奴与汉朝和亲。汉朝要求放回苏武等人,匈奴却谎称苏武已死了。后来汉使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见汉使,得以夜里见汉使,自己详细地陈述这几年的情况。教使者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射猎时,射下一只雁,脚趾上系着一封信,说苏武等人在某大泽中。使者大喜,按常惠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环顾左右,大惊,对汉使者说:‚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

单于召集苏武的随行人员,除了已降和已死的外,跟随苏武回国的还有九人。苏武在始元六年春回到首都长安。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壮年出使,等回国时,头发和胡须都已变白了。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 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 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

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附录

一、通假字:

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与不:不,通‚否‛。

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事,通‚侍‛,侍奉。 《苏武传》

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 ‛ ,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 请毕今日之驩:驩 , 通‚欢‛,欢聚。 因泣下霑衿:霑 ,通‚沾‛,打湿;衿,通‚襟‛,衣襟。 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张衡传》

精思傅会:傅,同‚附‛。 员径八尺:员。同‚圆‛。 尊则振龙:振,通‚震‛,震动。 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苏武传》

其一人夜亡:夜,在夜里。 剑斩虞常已:剑,用剑。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向上。 朝夕遣人侯问武:朝夕,早晚。 《张衡传》

时天下承平日久:时,当时。

(2)名词活用作动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上前。 秦御史前书曰:上前。 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shè),安置住宿. 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衣(yì),穿着。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献礼。 相如每朝时:朝,上朝。 《苏武传》

天雨雪:雨,下。

羝乳乃得归:乳,生育,生子。 武能网纺缴:网,结网。 檠弓弩:檠,矫正。 杖汉节牧羊:杖,柱着。 惠等哭,舆归营:舆,抬着。 爵通侯:爵,封爵位。 《张衡传》

皆共目之:目,使眼色。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苏武传》

兄弟亲近:亲近,亲近之臣。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3、使动用法: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苏武传》

空以身膏草野:膏,使……肥沃。

(2 )动词的使动用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归璧于赵:归,使...回去。 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以绝秦望:绝,使...断绝。 蔺相如固止之:止,使...停止。 《苏武传》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回国。 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斗,使……争斗。 请毕今日之驩:毕,使……完毕。 胜、惠共止之:止,使……止,阻止。

4、意动用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羞,以...为羞耻。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苏武传》

单于壮其节:壮,认为……壮烈。 《张衡传》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以……为奇,认为……出奇。

三、古今异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人遗(wèi)赵王书:书,信。 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祝酒。 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宣言曰:宣言,扬言。 《苏武传》

置币遗单于:币,财物,礼品。

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第二年。 《张衡传》

举孝廉不行 :不行,没有去。 再迁为太史令:再,两次。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我为赵将。 《苏武传》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肯定判断句) 缑王者,昆邪王自也。

非汉所望也。(否定判断句)

2、被动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而君幸于赵王。 使不辱于诸侯。 《苏武传》

见犯乃死,重负国。

皆为陛下所成就。

少以父任:任,被任职。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夷灭,被消灭。 胜闻之,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张衡传》

连辟公府不就:辟,被征召。

3、变式句(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 《苏武传》

何以汝为见?以何见汝为? 信义安所见乎?信义所见安乎? 子卿尚复谁为乎?子卿尚复为谁乎? 何以复加?以何复加? 何以过陵?以何过陵? 《张衡传》 未之有也。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勇气闻于诸侯。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拜送书于廷。 会于西河外渑池。 《张衡传》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验之以事。

(3)定语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人。 《苏武传》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五、成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 怒发冲冠 负荆请罪 布衣之交 刎颈之交

第三篇:高三历史必修2第一轮复习资料

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课标要求:】

1、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局面的历史意义。

2、 概述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课标解读:】

⑴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

⑵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

(3)认识: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知识梳理】

一、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的制定

1、会议召开的背景:

前提:“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供了前提

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邓小平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 召开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3、 内容: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P116

思想上: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抛弃了“左”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路线。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历史意义: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会议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农村——城市

思考:什么是经济体制(概念),我国经济体制的演变状况如何?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原因)、改革的前提、改革的根本目的、内容、改革的目标、改革的实质?(复习资料P117。3)

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注: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其意义在于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深化改革。

2.农村改革: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而对人民公社时期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农村改革的方向是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变革

1978~1984年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其核心内容就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分田单干”,农民获得有限的自主权。

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

内容: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农民的生产与利益直接相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特征:包产到户

性质:管理方式的变革

进程:一是自发和初步推广阶段,“文革”后安徽个别地区自发出现,安徽和四川率先试行;二是肯定和全面推广阶段,中央的及时肯定推动了责任制的推广。

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它还促成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崩溃。解决了吃饭问题,农民有了现金的积累,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和劳动力。

(2)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1985~1992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发展乡镇企业,如加工业、建筑业、流通服务业等。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建立“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综合发展体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更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1993年后,农村改革继续深化,进入了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时期。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扩大自主权参考复习资料:115――――117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

2)、国企改革实质: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得过死,企业严重缺乏活力的情况。

3).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把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4)、改革内容:所有制、分配制度、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管理体制。

5)作用: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也使国有企业更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P143)

【深化·拓展】:如何理解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参考复习资料117)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健,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经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不展不断深化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理论的总结,形成特色

1、原因: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生产力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传统观念发生转变(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计划是社会主义特有。)

2、建立的过程:十四大提出――-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框架――――十五大完善创新

3、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地位;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复习资料P116)

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由过去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P118复习资料)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③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

2.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

3.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4947家,从业人员4200万人,

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这一现象反映了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经济增长力量的多元化D.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

4、.十四大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B.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5、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是

A.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B.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大促进

C.对非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肯定D.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正确认识

6.、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原因不包括

A.农村人口占全国的80%B.农民大多数非常贫困

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农村有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7.率先放宽政策,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区:

A山东、陕西B安徽、四川C河南、河北D江苏、江西

8、 “文革”以后,中国现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A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C.取消人民公社D.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9.十四大确立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制度C.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化D.建立综合性企业集团

10.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建立公司体制的标准有 ①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②政企分开、负盈不负亏 ③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④管理科学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1、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12、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四大D.十五大

13.对乡镇企业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农村经济的有益补充B.是承包责任制的副产品

C.是向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D.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私人经济

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和市场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引自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

材料二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

的。

—引自邓小平《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1987年2月)

材料三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引自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对比材料三和材料

一、二所阐述的思想有何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3)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的上述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你对此有何认识? 答:(1)不能以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了利用市场经济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2)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说明了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3)一致。因为它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认识:邓小平的探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党和人民的重大认识问题,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2、

材料二: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现象的成因。

(2)材料二与材料一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变化的原因。

[答案]:(1)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完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2)变化: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肯定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认为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占主导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安徽凤阳长期以来属于贫困县,流传的一段花鼓词很能说明问题:“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然而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了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你能说出导致这种巨大变化发生的政策措施么?它是怎样发挥作用的?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政策措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包干到户,分户经营,在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启示: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等。

第四篇:2017高考第一轮复习之高中语文必修一

复习要求:

1、重点复习篇目:《沁园春·长沙》《诗两首》《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包身工》《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

2、默写篇目:《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纪念刘和珍君》《荆轲刺秦王》。

3、作文专题训练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8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第一单元

第一:展示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识记 沁园春·长沙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分泌

沁园春

百舸

坎坷

拜谒

遏制

竭力

挥斥

干坼

遒劲

酋长

谩骂

散漫

花蔓

惆怅

稠密

绸缪

寥廓

峥嵘

二、成语积累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意动用法,把……当作(看作)粪土

三、文学常识:

1、中国的诗歌可以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而古典诗歌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古体诗有以下一些形式:四言诗、楚辞体、乐府、新乐府、歌行体;而近体诗主要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律诗一般分为四联八句,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偶句押韵。

2、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3、《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写于1925年的豪放词,在内容上属于现代诗,在形式上属于旧体诗。其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全词上片(阙)写景,情景交融,下片(阙)议论抒情,抒写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战士以天下为己任、激流勇进的战斗风貌、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雨巷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寂寥

彷徨

彳亍

颓圮

舷梯

娴熟

悬崖勒马

弦外之音

按捺

刚毅木讷

方凿圆枘

静谧

猕猴

所向披靡

奢靡

矫揉造作

繁衍

挑衅

1

二、成语积累

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三、文学常识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因而作者被称为“雨巷诗人”。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她是美好的却又是迷蒙而不可及的,表现了诗人孤独、消沉的情绪。 再别康桥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青荇

长篙

蒿里行

枯槁

浮藻

缫丝

漫溯

晦朔

斑斓

阑干

波澜

笙箫

二、文学常识

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新月派”诗歌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三、熟读并默写这首诗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大堰河

荆棘

火钵

忸怩

冰屑

凌侮

叱骂

团箕

给予

碾了三番

二、给下列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

大堰河/(

)旗息鼓

凌侮/(

) 人不倦

叱骂/(

) 异

红漆/( ) 盖 豆浆/船( ) ( ) 转/碾了三番

瓦菲( ) 声中外

三、文学常识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等。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第二: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

第一步,展示并引导学生识记基础知识 记念刘和珍君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洗涤

攒射

尸骸

杀戮

黯然

绯红

不惮

诧异

踌躇

喋血

寥落

浸渍

桀骜

惩创

二、词语

长歌当哭: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三、作者简介

2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14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的写照。

四、背诵

1、“真的猛士……”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就在沉默中灭亡”

3、“苟活者将在淡红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景仰

戊戌

显宦

叱咤风云

莅校

迥乎不同

短小精悍 步履

潇洒

顾盼

谦逊

激亢

箜篌

弥漫 博闻强记

酣畅

屏息以待 涕泗交流 第二步:布置作业

背诵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

第一步:归纳并识记基础知识 短新闻两篇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凝重

婆娑

噩梦

嬉笑

纳粹

凋谢

窒息

绿树成阴

二、识记新闻常识

消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以简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它的基本特征是:(1)及时性,(2)简明扼要,(3)用事实说话(真实性)。新闻一般分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一篇新闻要包含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小狗包弟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作揖

狗吠

叱骂

煎熬

租赁

篱笆

揪回来

二、成语

绿草如茵:茵,草垫子。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

三、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世纪老人”,享年101岁。他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代表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颠峰。

主要作品:《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3

包身工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蠕动

褴褛

游说

水门汀

执拗

籼米

莴苣

揩地板

怜悯

蹒跚

殴打

谄媚

譬如

贿赂

骷髅

噩梦

焦灼

胆怯

拎着

弄堂

搽粉

锭子

怔住

二、掌握成语

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里应外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三、文学常识

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诞生

翌年

酝酿

苛刻

横亘

二、掌握成语:

惊天动地: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不同凡响: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三、文学常识: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第二步:布置作业

1、识记基础知识

2、做一张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部分 教学内容: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下列文学知识(多媒体展示):

1、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古汉字和隶书楷书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阶段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了解各类汉字的形体特点)。汉字的构成有六种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

中国最早的字典是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是宋代丁度等编纂的《广韵》;迄今为止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是《汉语大字典》,堪称当今汉语字典的“世界之最”。

2、对联又叫“楹联”、“楹帖”、“对子”,它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又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没有定规,但是要求上下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其中上下联是仄起平收。竖写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3、《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全书共20篇。文中有不少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子病无能

4

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等。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奉为“圣人”。他在教育方面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政治方面主张“仁”。

4、《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第二步:学生重点识记

第三步:布置作业学生做一张配套练习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复习《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内容

一、单元梳理

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古代记叙散文,或记政治外交上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烛之武退秦师》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它的叙事艺术和记言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说辞委婉多姿,谨严而周密,从而只身说退秦师,维护了国家的安全。《荆轲刺秦王》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重义轻生、沉着勇敢、机智刚毅、反抗强暴的侠义形象。自刎报国、易水送别、献图行刺等情节,出人意表,慷慨悲壮。文中的形态描写和细节描写生动传神。《鸿门宴》选自记传体史书《史记》,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同时,巧妙地运用了对照手法,将项羽、刘邦两位英雄人物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要重视反复朗读以培养语感,从而增进对课文的理解。要学习运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理解和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要不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和用法,领会它的规律性和灵活性,从而获得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复习《烛之武退秦师》

(一)、复习目标

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理解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把握文言句式。 3. 熟读成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赏识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

(二)、课文整体感知 1. 解说文题

晋、秦要攻打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凭借其雄辩的才华,从当时形势出发,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秦穆公,使秦军撤退,从而最终保全了郑国。

2. 感悟主旨

本文记叙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经过,赞扬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师,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和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5

(三)精彩语段赏析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本段的重点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四)重点难点探究

1.本文叙事波澜起伏,请结合课文,谈谈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文章开头写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由此渺茫。而郑伯的自责,又使故事有了转机,增添了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课文就是这样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生动活泼,颇具感染力。 2.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基础知识积累 1.作者、作品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清人朱彝尊评价说:“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2.识记字词

6

(1)字音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2)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矣”,了。)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给、供应。读gōng) ③夫晋,何厌之有(厌,通 “餍”,满足。)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智”,明智,聪明。读zhì) (3)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4)一词多义

封 ①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②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之 ①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②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④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 ①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②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③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词) (5)古今异义

①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

②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③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今义:疲劳。

④夫人 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7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4.虚词用法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第六课时

教学要点:复习《荆轲刺秦王》

(一)复习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主要人物。

3、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二)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反映了燕、秦两国的尖锐矛盾,也反映了燕国反抗暴秦侵略的激烈斗争,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反抗侵伐的精神和气概,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三)精彩语段赏析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体会文中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的作用。

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四)重点难点探究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分析: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于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

8

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于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分析: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五)基础知识积累 1. 作者、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 识记字词 (1) 字音

燕(yān)国 樊於(wū)期(jī) 戮(lù)没 骨髓(suǐ)偏袒(tǎn) 濡(rú )缕(lǚ)

瞋(chēn)目 夏无且(jū) 拊(fǔ)心 忤(wǔ)视

9

(2) 多音字辨析

冠:①(guān)冠冕堂皇 ②(guàn)冠军 兴:①(xīng)兴奋兴隆 ②(xìng)兴致 兴高采烈

创:①(chuāng)创伤 ②(chuàng)创造 盛:①(chéng)盛器 ②(chèng)盛世 提:①(dī)提防 提溜 ②(tí)提拔 耳提面命 (3) 形似字 A.淬(cuì):淬火。猝(cù):突然,如“仓促”。卒(zú):①兵,小卒;②完毕,如“卒业”。 B.揕(zhèn):刺,如“揕杀” 堪(kān):能忍受,如“难堪”。 勘(kān):①校订,核对,如“勘误”;②实地查看,“勘探”。 斟(zhēn):往杯子或碗里倒(酒、茶),如“自斟自饮”。 C.陵(líng):欺侮,侵犯,如“陵压”。 凌(líng):侵犯,欺侮,如“欺凌”。 (4)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回来。 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辞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

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害怕。 图穷而匕见 “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5) 词类活用

①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②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③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④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 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⑤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⑥使使以闻大王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者。

⑦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⑧群臣怪之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⑨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⑩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命。 (6) 一词多义

请: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动词,请求 ②丹请先遣秦武阳 动词,请允许我、请让我

愿: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动词,愿意,情愿 ②愿足下更虑之! 动词,希望 ③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名词,心愿,愿望

顾:①荆轲顾笑武阳 动词,回头看 ②顾计不知所出耳! 副词,但,只是,不过 ③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动词,回头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副词,反而

⑤(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动词,探问,拜访

为: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介词,被 ②为之奈何? 介词,对 ③乃为装遣荆轲 动词,整理 ④为变徵之声 动词,发出

⑤(轲)又前而为歌曰 动词,作 ⑥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替 ⑦愿举国为内臣 动词,做

10

见:①秦王必说见臣 动词,召见,接见 ②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动词,看见,见到

③乃遂私见樊於期 动词,会见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词,被。表被动 ⑤见燕使者咸阳宫 动词,接见

引: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动词,拉开弓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 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动词,举起 (7) 古今异义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④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⑤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3. 特殊句式

(1)判断句: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译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签订条约来回报太子。)

(2)被动句: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译文:将军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译文: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3)倒装句:①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状语后置。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来。)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译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们,不能携带任何兵器。)

(4)省略句:①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译文:蒙嘉就替荆轲先对秦王说。)

②使毕使于前(第一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六、背诵易水诀别一段

第七、八课时

教学要点:复习《鸿门宴》

一、复习目标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4.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培养多方位并深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基础知识积累 1. 作者、作品

11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2. 识记字词 (1)字音

①王(wàng)关中 ②说(shuì)关羽 ③好(hào)美姬(jī) 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⑤从(cóng)百余骑(jì) ⑥数(shuò)目项王 ⑦且为(wéi)所虏 ⑧客何为(wéi)者

(2)通假字、

①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②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③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④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⑥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⑦坐─座:置之坐上。 ⑧不——否 (3)古今异义

①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②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③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④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⑤寿 古:敬酒。今:长寿。

⑥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⑦婚姻 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4)一词多义

①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②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③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④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12

⑤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⑥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⑦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⑧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⑨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⑩为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5)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②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③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之。 项伯杀人,臣活(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之。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④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抄小路)至军中。 3.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②介词结构后置: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③判断句:此天子气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④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毋从(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⑤被动句: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13

4.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什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5.古代“座次”问题:

①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②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为: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做配套练习

第五篇:必修4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4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默认分类 2009-10-18 12:06:30 阅读104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知识归纳练习

一、掌握下列文言词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二、出自本文的成语

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三、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四、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5、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7、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8.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③则幸得脱(侥幸)

9、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五、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

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六、古今异义的词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今义:鄙卑下贱

8、胜所以自附为婚姻(古:姻亲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七、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

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八、难句翻译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译:想给秦国(和氏璧)秦国的城池又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了;想不给,就担心秦军攻来。

2、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秦五)拿城来换和氏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秦国和氏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

亏在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秦国的要求)而让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译:秦国从缪公以来(经历了)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

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译:终于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接见相如,完成各项礼节让他回去。

5、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的下面!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我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9、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苏武传》文言知识梳理练习

(一)给加线的字注音。

1.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2.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3.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4.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5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

归汉;7.置煴(yún)火,覆武其上;8.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二)解释加线的词,在括号中解释整个词语。

1.稍(渐渐)迁至栘中厩监;2.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互相抵押);

3.汉天子,我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行也;4.武帝嘉(赞许)其义;

5.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使者所持信物)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6.因厚赂(赠送礼物)单于,答其善意;8.既至匈奴,置币(财物)遗单于;

7.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临时充任使臣属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一同);

9.方(正当,正要)欲发使送武等;10.会(适逢)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11.及卫律所将(带领,率领)降者;12阴(暗地里)相与(互相,一起)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13.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拜访)胜曰;14.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希望得到)其赏赐;

15.单于出猎,独(只有)阏氏子弟在;16.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起事);

17.单于使卫律治(审理)其事;18.张胜闻之,恐前语发(揭露,暴露),以状语(情况告诉)武;

19.事如此,此必及(牵连到)我; 20.虞常果引(牵攀,招供)张胜;21.引(拔)佩刀自刺;

22.宜皆降(使……投降)之;23.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逮捕监禁)张胜;

24.武益(渐渐)愈,单于使使晓武;25.会论(判罪)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6.剑斩虞常已(之后),律曰;27.副有罪,当相坐(治罪);

28.苏君,律前负(背叛)汉归匈奴;29.幸蒙(幸而蒙受)大恩,赐号称王;

30.乃幽(禁闭)武,置大窖中;31.武卧啮(咬,嚼)雪,与旃毛并咽之;

32.羝乳(生子)乃得归;33.武使匈奴明年(第二年),陵降;

34.前长君(大哥)为奉车;35.扶辇下除(殿阶),触柱折辕;

36.劾(弹劾,指控)大不敬,伏剑自刎;37.孺卿从祠(祭祀)河东后土(指地神);

38.且陛下春秋(年纪)高,法令亡常;39.大臣亡罪夷灭(全家杀尽)者数十家;

40.子为父死,无所恨(遗憾);41.自分(料想,断定)已死久矣!

42.陵见其至(极其)诚,喟然叹曰;43.使者大喜,如(依照)惠语以让(责备)单于;

44.单于视左右而惊,谢(谢罪)汉使曰;45.前以降及物故(死亡);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加线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少以(因为)父任,兄弟并为郎;2.乃(就)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因(于是)厚赂单于,答其善意;4.恐前语发,以(把)状语武;

5.即(假使)谋单于,何以复加? 6.屈节辱命,虽(即便)生,何面目以归汉?

7.会论虞常,欲因(趁着)此时降武; 8.君因(通过)我降,与君为兄弟;

9.后虽(即使)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10.若(你)知我不降明;

11.羝乳乃(才)得归;12.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替)武置酒设乐;

13.因(于是)泣下沾衿,与武决去;14.武以(在)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置煴火,覆武其上(使……卧); 2.惠等哭,舆归营(名词作动词,抬,扛);

3.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意动,以…为壮);

4.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5.空以身膏草野(使动,使……肥沃);

6.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名词作动词,持);7.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名词作动词,侍奉)。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并翻译。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句)译文:缑王等人都在混战死亡,虞常被活捉。

3.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译文:(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

4.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宾语前置句)译文:您不肯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的我?

6.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译文:您又为谁(守节)呢?

7.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句)。译文:苏武父子无功无德,都为皇上所栽培。

(六)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

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2.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4.空自苦亡人之地();

5.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6.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张衡传》文言知识梳理练习

(一)官职专名及相关用语

(1) 举:推荐。(被)举荐任官。(“举孝廉不行”) (2) 行:去应荐。

(3) 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4) 就:就职,任职。

(5) 召:召请来授官。(“累召不应”)(6) 应:应职,接受官职。(7) 拜:任命,授给官职(“拜为上卿”)

(8) 迁: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9) 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

(10)徙: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11)出:离京去外地为官。(“出为河间相”)

(12)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下国伊始”“衡下车”)(13)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

(14)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15)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

(二)一词多义

1、观

①观太学(观摩学习) ②大王见臣列观(殿堂) 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

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⑤启窗而观(看)

2、征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 ②咸怪其无征(证明) ③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④岁征民间(征收)

3、因

①因入京师(因而)②因以讽谏(就)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乘、顺着)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

4、乃

①十年乃成(才)②遂乃研核阴阳(就)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5、公

①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与私相对,属于国家的) ②邪曲之害公也(公正、公正的人)③残贼公行(公然、公开地)④脚著谢公屐(对人的尊称)⑤便可白公姥(称丈夫的父亲)

6、制

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③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三)文言句式

①举孝廉不行(被动句) ②连辟(被)公府不就(被动句)⑤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否定句宾语前

置)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同上)④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同上)

上一篇:优秀校长事迹材料下一篇:幼儿园的毕业感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