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别诗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古代送别诗范文

古代送别诗集锦

别董大------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

1 流.[ 《雨霖铃》赠汪伦------李白

李白登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

2 处。

送别 李淑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抚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夕阳山外山。

电影《城南旧事》插曲 送别 李淑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抚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夕阳山外山。

[1]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 都门帐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念—去去千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在这些诗中经常用到一些意象表达离愁别绪、送别怀人的情感。所谓意象,就是带有作者强烈情感的景或物。对这些意象总结如下:

一、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3 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古诗中有许多以杨柳表达送别的诗句,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三、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四、春色

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五、送别之地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也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如“长亭”,它是陆上的送别之地。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以上几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

第二篇:古代送别诗的研究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古代送别诗的研究

摘 要

中国古典诗歌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都与送别有关。除爱情这一永恒主题之 外,别离是历代诗人常唱不衰的又一主题。别离是令人感伤愁怨的,所以诗人创 作出了不少忍泪含悲的作品,但别离所包含的感情又是错综复杂的:有的充满了 亲情与友情,有的表达了乐观与进取,有的蕴涵了理想与抱负,几乎每一首送别 诗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送别诗在艺术表现上也各具特色:有的工巧精 致,有的大气磅礴,有的辗转悱恻,有的浅显直白,有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好的送别诗往往以虚实相生的意境,在触景生情的基础上诱发和开拓审美想象的 空间,将历历在目的眼前景物与“见于言外”的虚化想象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羚 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地,,浑然天成。同时,意象作为一种艺术符号也在送 别诗中占据着重要作用。无论是自然意象、地点意象还是悲凉意象,在送别诗中 都一脉相承,赋予了独特的艺术内涵。送别诗的创作原因作全篇的总结。

前 言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辞章都与送别有关。可以 说,除了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外,别离,则是历代诗人所常唱不衰的又一主题。 正所谓“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送别诗成为古代文人志士创作中借以释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结合古典送别诗作,从思想内容、艺术境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古代送别诗作以全面综合地分析。

一、送别诗的定义及发展。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送别诗很早就有了。《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 与《邶风•绿衣》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此后作品越来越多。清人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收入的1900 余首唐诗中就有送别诗近300 首;而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韦应物、 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送别诗流传。

二、送别诗中创造的生动感人、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送别诗中的情感世界是真实的、生动的、感人的,更是丰富多彩的,正如“古伤逝惜别之词,一披咏之,愀然欲泪者,其情真也。”由于古代文人所处的环境与条件的恶劣,人们离别后的重逢成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为永别。于是,离别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告别的感情折磨。就这样,离别的情感在诗中或表现为亲友离别时的忧愁与哀伤, 或借诗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更有的在诗中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一)送别诗中满载亲情、友情,饱含惜别之意,哀伤之情

生活中,没有任何人会把与自己的至亲好友的分别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当面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情景时,人们的心中是伤感的、苦涩的、是“天涯一望断人肠”的痛彻心扉,而这种人间的至情至爱在送别诗中表现得尤为真切,成为表达情感的主体。离别, 在人们心中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沙雾,使人黯然神伤。被称为文学史上送别诗先河的《诗经•秦风》中“渭阳”一诗,就生动地描绘了战国时秦康公与晋公子重耳这一甥舅别离时恋恋不舍,亲情难分的情形。“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诗中没有“默默无语 两眼泪”般的悲凉苦楚,也没有极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力刻画别离后的苦痛,而是洋溢着亲人间真挚的悠悠思恋,送别时深厚的情意,是一首内容自然、审美价值颇高的诗歌。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抒写了与外弟久别重逢后旋又分手的复杂感情,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中“沧海事”用典贴切,“暮天钟”不只表现时间已晚,也暗示了亲友相间,喜出望外而忘乎所以,尾联“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虽未言别字,但别字自现,蕴 含着伤别的情怀。还有诗人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中有“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诚挚真切、感人至深;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中的“孤 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其中借孤灯、寒雨、湿竹、浮烟以造 凄凉色彩,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借酒杯频频递传。对此诗,沈德潜盛赞云:“三四写久别 忽遇之情,五六夜中共宿之景,通体一气,无饾饤习尔,时已为高格矣。”像这样满载真情 实感,饱含离愁别绪的佳作还有很多:有送别席宴上借酒消愁以抒别离时的痛苦心情:“高 楼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其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 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荆南渭北难相间,莫惜衫襟着酒痕。”(岑参《奉 送贾侍御使江外》);有借送别以抒身世之感,表达主观感受:“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别薛华》);“逍遥公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 传!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杜甫《公安 送韦二少府匡赞》);“伤禽我是笼中鹤,沉剑君为泉下龙。”(元稹《六平春遣怀》);也有的 借送别诗表达强烈的不满情绪,展现主体意愿与现实的矛盾,表现为“欲留不能,欲舍不忍”, 更显悲凉:“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朋时。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 之?”(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贾至《巴 陵夜别王八员外》);“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司空曙《贼 平后送人北归》);更有的诗中没有明显的送别字样,但却做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超以象外,尽得环中”,惜别之意,内蕴深情溢于言表:“飞鸟何处没?青山空向人。长江 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故人行 役向边洲,匹马今朝不稍留。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张渭《送人使河源》);“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 判官之润洲行营》)。诸如此类的还有曹植的《送应氏》,李白的《赠汪伦》,都是感情炽热, 情绪积极,构思精巧,它们以其真切诚挚,感人至深,又丝毫不带雕琢之痕的艺术魅力在送 别诗中放出耀眼的光芒。

(二)送别诗中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黯然销魂者,为别而已矣!”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江淹认为离别最能令人心碎肠断,就连一贯豪放豁达的东坡居士也无限感慨地吟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都饱含着送别时不忍分离,两情相依的忧伤情绪,但也有许多人借送别亲友之际,吐露和抒写其“报国取龙庭”的理想,以及“所志在功名”的抱负,显示了其旷达的胸襟和 高尚的情操,为送别诗一贯塑造的情感氛围另辟蹊径。

高适的《送李侍御赴安西》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诗中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而且用建功立业的壮志激励远赴安西的李侍御,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有所作为的心愿。“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一句使全诗开朗昂扬,使一首送别诗成 为情绪高亢,斗志激扬的前进曲。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也蕴含了这样的基调:“匈奴犹 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 留汉将归。”诗中借送别之时,用古人征战沙场的英雄事迹激励友人报效国家,立功塞外, 全诗豪情激扬,全无“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的凄恻哀伤,而是反映出陈子昂 放浪形骸、豪侠浪漫的性格,以及“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远大政治抱负,收到了令 人鼓舞,使人奋发向前的艺术效果。岑参也有一首《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火山六月应更 热,赤亭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 胡。功名袛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其中描绘了前线的艰苦,战场的荒凉,使人联想 到李副使致命塞外,驰骋沙场,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结尾“功名袛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 丈夫”是点睛之笔,语气高昂豪迈,宛如激动的赞叹之声:“只有那些舍生忘死,到边塞杀 敌立功的人,才是古今之真英雄大丈夫。全诗无“断肠分手各风烟”的依依惜别之离情,也 未吐露别后彼此遥相的思念,而是以明快流畅的笔调,豪迈奔放的艺术感召力,表达了诗人 对李副使的鼓励和期望,同时也寄予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远大抱负。在送别出征战士,振作士气的诗作中,岑参也有不俗的表现:有再现边塞的奇景和战况的危急,写出行军的劳苦和 将士的斗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与必胜信念:“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有借助想象与夸张,刻画唐军出征的雄壮气势,描绘戍边将士慷慨赴敌,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的:“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赴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类的送别诗虽然不多,但却以其激越雄浑的笔调,慷慨豪壮的艺术风格,跳出以往 送别诗的俗套,表现出另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三) 送别诗中体现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人生短暂易逝,许多诗人常常能在慨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中表达一种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态度,这种平稳的心态,即使是面对人生最痛苦的离别时,也能表现为一种少有的 坦然与大度。那种豁达乐观的情绪常常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般的气魄中展现。 王维的赠别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与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给人 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诗的开始即以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送别 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暗示了朋友间恋恋不舍的深厚情恋。接着对友人进行劝慰:“与 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使对方不致因和挚友分别而感到孤凄, 宛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般的情韵。以下进一步宽慰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天各一方,只要知心朋友存在,好象近在咫尺,保持着美好的友情。这 就使人的心胸为之开阔,一扫离情别绪。最后劝慰友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语壮 而情深,表现了诗人开朗的胸襟。全诗笔力矫健,格调高昂,气象壮阔。虽然是离别之时,但却没有伤情愁绪的情调,让人体味其高亢激昂的精神状态。

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也写得轻松自如。诗中描写了江南酒店的热闹送行场面,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开头即展现轻风吹拂,细柳花香满店的轻松场景,而后送别场面更是热闹欢快,吴姬压酒劝客,金陵子弟聚而相送,显得异常情畅。整首诗轻松明快,另人神思飞扬。高适的 《别董大》体现的则是另一种高昂情调:“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中开头描写的是黄沙弥天,日光昏暗,北风狂啸,鸿雁纷飞的严冬景象,这就为送别定下了悲凉的基调,使分别者更添离愁别绪。但下句却斗然一转,如高压下的水流,冲开闸门,给人以激昂的斗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以乐观、信心十足的口吻,鼓励董大勇敢地面对未来,迎接人生的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一 片天空,这就完全跳出送别诗中一贯的缠绵凄恻情调,唱出豪放的新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在写与故乡惜别的情怀中,也脱出送别诗一贯情调低沉的窠臼,表现出喜悦和宽广胸襟。末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同江水产生的惜别之情,鲜明地反映了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时乐观向上的精神。还有温庭 筠的《送人东游》,开头“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其中“浩然”一词笔势一转,诗意陡 变,强调友人的胸怀豁达大度,尽扫衰残之风,毫无感伤情味。还有的送别诗则通过劝慰而 尽抛离别时的伤情,基调豁达而不过分,感情真挚而不哀伤。如送别时劝友人尽享所去之处 的山水之美,真正使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大自然融会于心:“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 里。”(裴迪《送崔九》);有劝慰遭贬者不要因为离别而踟躇满志,只要彼此心灵相通,必有 相逢之日:“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高适《送李白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也有送别时劝慰落第者切莫从此一蹶不振,才华与品德终究会有人赏识,鼓励之情溢于言表:“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这类送别诗不仅一扫一般送别之作中衰愁缠绵,凄婉低徊的情调,而且更为长亭柳色, 南浦明月和渭城朝雨添上一笔坦荡的重彩。

三、送别诗阐述上的抒情性,表达上的叙事抒情相结合性分析。

诗最大的特点是抒情,通过抒情,诗中的韵味情趣得以展现,而送别诗以所以能在诗坛上“独领风骚”,也是因其有较新颖的表现手法,将送别时的叙事,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 起,释放出巨大的情感容量,使人不得不为之陶醉。通常情况下,送别诗中常绘制虚实相生 的意境以及采用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意象。

(一)虚实相生的意境

通常我们所说的“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 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而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意境常是情景交融基础上的虚实 相生。对于文学作品中的“虚实相生”理论,陈满铭在《国文教学论丛》中有这样一番界定:

所谓的“虚”,指的是“无”,是抽象;所谓的“实”,指的是“有”,是具体。通常一 个词章家在创作之际,在运材上,往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就“有”,运用当时所见、所闻、 所为的实际材料;一是就“无”,运用凭着个人内心的感觉或想象所捕捉或制造的抽象材料。 同时他也进一步探讨了时间与空间的虚实:“虚实就时间来说,凡是叙事、写景或抒情,只限于过去或当前的,是“实”;透过想象,伸向未来的,则为“虚”,虚实就空间来说,凡穷尽目力,写眼前所见的,是实;而透过设想,写远处情况的,则是“虚”。而通常情况下,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

因而,“虚实相生”这一意境特征用于送别诗中就是在作者融景生情的基础上诱发和开拓审美想象的空间,大抵上是想象分别后对方途中所经历的特定环境,或所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将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与“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般浑然天成。

王昌龄的《送魏二》便是送别诗中虚实相生的典型:“醉别江楼橘油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目,愁听清猿梦里长。”其中下句“忆君遥在潇湘目,愁听清猿梦里长。”虚拟了分别后友人下船泊潇湘,一“愁”字表现送别诗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幻想友人因独在异乡而在梦里也不得安逸,借以加强表现送别诗的向前推想,构成眼前情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是作者珍重友谊情感的外向伸展。诸如此类的还有:在对友人所去之处美景的向往中蕴含着不能同行的遗憾,虚实相映,委婉地传出惜别的情怀:“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想思愁白苹。”(刘 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 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幻想友人归途中孤独寂寞,加倍表现出朋友间的 依依不舍及深厚友情:“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 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钱起《送僧归日本》);“扬子江头杨柳春,扬花 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也有与历史相结合,意境慷慨 悲凉,风骨凛然:“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与易 水送人》);还有描写友人所去之地的自然环境,以表崇敬留恋的心情:“苍苍竹林寺,杳杳 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二)意象世界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诗歌离不开意象。但历代研究者对意象这一概念却无定论,有称指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这 就要求作家进行创作时,头脑中必须先有清晰的意象,然后根据这意中之象下笔写作;有称 指意和象,即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有称指意象接近于境界,即人境以外的其他境界;还有 的认为意象接近于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综观古人之说,其论异彩纷呈,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象,即物象是组成意象的基本要素。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 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 符合诗人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诗人 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 即意象中的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 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送别诗中的意象就是这样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其常见的意象有:长亭、短亭、南浦、芳草、杨 柳、明月、夕阳、美酒等,本文中笔者将选取几种代表意象,结合诗歌,分别从自然意象、 地点意象、悲凉意象三方面加以分析。

1、自然意象

自然景物是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文学作品常常要描写它,借以抒发作家的感情,意 趣和心态,加强和深化主题,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人类生活。自然景物描写的成功, 的确能使作品为之生色,从而增强艺术效果,感染读者,教育读者。正如杜甫所说:“落絮 游丝亦有情。”王士禛也说:“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而徐增说得更为直接:“花开草长,鸟语虫声,皆天地间真诗。”可见,自然景物在文学作品中是十分受青睐的。这在送别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送别之时,作者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意象将送者与行者的感情 推向高潮。此时常用的意象为柳、水、月。

柳,众所周知,取谐音“留”意,古人为表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怀,往往把杨柳作为 自己抒发离情别绪的载体,给杨柳罩上一层惜别的情愫,使之成为融景生情的景,睹物伤怀 的物,并加以艺术显影,表达“悲莫悲兮生别离”的动人场面。

通常我们认为最早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诗作是《诗经》中《小雅•采 薇》篇,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令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最为后人所称道,门前杨柳婀娜多姿,迎风摆拂,宛如依依不舍的样子,令人产生无限感慨。像这样在送别诗中借 柳抒情的例子可谓“汗牛充栋”,信手拈来,现以李白的《劳劳亭》共赏:“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托物言情,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别具一格。他从送别时柳条未发青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杨柳,故意不让它 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它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相送的悲切 场面。诸如此类的诗作不胜枚举:“暂凭樽酒送无谬,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 春风争拟惜长条。”(李商隐《离亭》);“杨柳青青著地垂,扬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 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代无名氏《送别》);“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青。”(王 维《渭城曲》);“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南朝乐府民歌) 等等。“一丝柳,一寸柔情”就这样在送别诗中释怀。此外,春草意象也是常出现的:如盛唐诗人王维有《送别》诗曰:“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绿不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还有《楚辞•招隐》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其将春草与离思合二为一,叙述 伤别情绪则另有一番风味。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流水意象在送别诗中也特别突出。海外学人指出:

“临水送别”这一主题最早可能是楚辞中的“登山临送将归”和“超北梁兮永辞,送美人兮南浦。”汉至六朝的别诗多以临水送别为旨,………(所以李白《送友人》中此类句子的写作)是要藉着这些声音的同时,呈现受诗者的意识里(受诗者是李白的友人,必然也是一个熟识这些诗的诗人),和他同时跃入古代这些空间,和其中各个独例的“别绪”里,来诉说他们之间仿佛总合前人的别情。

这样,流水意象有机地融入到送别主题,将“临水送别”中所含的特定寓意与伤感通 过淳厚的人伦情味、深刻的生命意蕴表达出来。河水涓涓不断流于远方,宛如离别的人分手 时恋恋不舍,彼此嘱托珍重,而双方终究相看日远,内心别易会难的苍凉情绪就这样表达:“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李白《杂诗》其五);“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泾川 送族弟》);“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宵向水 连。”(李频《湖口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有今夕,离梦 杳如关塞长。”(薛涛《送友人》)

月亮,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笔者统计,《唐宋词鉴赏辞典》后 面附录的名句索引里共收录名句1921 句,其中与月有关的183 句,占9.6%左右,而《唐诗 鉴赏辞典》里的名句索引共收名句954 句,有97 句与月有关,约占10%左右,而在谢枋得 辑录的通行本《千家诗》里,这个比率则占得更高,它选录了各朝七言绝句共94 首,有20首与月有关,占 21%左右。从这些惊人的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的文人墨客们对月情有独钟, 他们如痴如醉地写下了大量与月有关的篇章。而综观古代诗歌中,用月的意象来抒情的情感 模式很多,主要有用“淡月”、“残月”等来抒发别离、羁旅之情的;有用月阴晴圆缺来感怀 人世悲欢离合的;有借一轮明月来寄托人们的相思的;还有用月来观照历史沧桑,人世变幻, 抒发由此带来的万千感慨的。可见,诗中的月亮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送别诗中常用“残月”“淡月”、“新月”、“斜月”、“霜月”、“落月”、“黄昏月”、“缺月”等表达的是与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缱绻悲伤,以及别离的惆怅怨恨之情,更有的借月之阴晴圆缺来抒发作者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感慨,表达人们希望月长圆,人长聚的良好愿望。这几种月象的出现,总的来说是比较固定的。与它们所体现的凄清落寞的情感相连的诗作有如:韦庄的“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柳永的“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别岸扁舟三两只,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何霜白”;又有曹组的“何处今霄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还有秦观的“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又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等。

2、地点意象

提到送别诗中的地点意象,凡是具有一定中国文学修养的人都会说出“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等,而其中的“长亭”、“短亭”、“南浦”则是尤为常见。

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们的交通工具只有两类,一是车马,一是舟船。早在秦汉时, 便有在牛马所行的古道旁开始置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这便有了“水毒秦泾, 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北周庾信《哀江南赋》);“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李白《菩萨蛮》)等诗词的流传。所以,在送别诗中我们常看到“长亭”“短亭”等意象,它们让人联想到古道、长亭、斜阳衰柳中古人设宴饯行的情景。这是在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北方,多山脉丘陵,黄土高原,以陆路为主,所以送别诗中常用的是“长亭”“短亭”。南方的交通以水路为主,平原广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所以在送别诗中“南浦”的意象相对颇多。对“南浦”的解释,大体可分为两类,或是实指某一具体地名,或是指在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而“南浦”真正广泛用于送别诗中,并成了水路登舟送别地点的泛称,则是在南朝宋齐之后,如南朝梁诗人谢朓的《鼓吹曲•送远曲》有:“北梁辞欢 宴,南浦送佳人。”梁之后的陈诗人张正见又有“凤吹临南浦,神驾饯东平„„歧路一回首,流襟动眷情”等等。这样用“南浦”来表达离愁别绪的情怀的送别诗作,在以后朝代可谓屡 见不鲜。如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李贺《黄头 郎》中“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宋代词人柳永也有《倾杯》词 曰:“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清人沈树荣《送别》诗也写道:“落叶枫叶两岸秋,曾于南浦动离愁,只今一片江头日,不照归舟照去舟。

3、 悲凉意象

送别诗中常常有诸如“黄昏”、“大雁”、“残阳”等的悲凉意象,因为它们本身有着难以言喻的凄苦与黯然神伤,所以用于送别诗中更是将哀婉之音与愁苦之韵的离别情感表现得 淋漓尽致:

黄昏:“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日暮黄昏的吟咏频频出现,特别是在送别诗作中,“黄昏”意象 表现的是古人心目中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的独有情结,面对斜日暮霭,分别的人心中无限感 慨:唐代诗人王维就有一首《送綦毋落第还乡》:“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 勿谓知音稀。”;李颀《送陈章甫》中“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泪乡。„„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王维《送别》中“山中相 送罢,日暮掩柴扉。”这些送别诗借助“黄昏”表达着这样的情绪:为了追求功业,求学求 仕的游子浪迹异乡,在一天的律动中怀归黄昏情炽;为了施展抱负,奔走在人生之旅上的行人于黄昏时顿感人生途远;为了实现理想,那些受挫失意的文人又每每于黄昏时深感孤独索 寞。就这样,“黄昏”在送别诗中,将生命个体的内心与现实相结合,朝往夕至周而复始地 牵动着人们心中独有的情愫。

鸿雁:“寒雁行行天际横,偏伤旅客情。”

《诗经•小雅•鸿雁》中有这样的诗句“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表现周使臣四处召集流民回归故土,于是“哀鸿”就成为历代流民离乡背井四处漂泊的代名词,这样的寓意用在送别诗中,则常常寄托着作者对即将远行的游人重返故土的渴望。如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巫峡啼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 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其中“衡阳归雁”用典摹状友人被贬之地的荒远, 有切盼友人多来信之意,将伤别之情推至高潮,李频也有一首《湖口送友人》中这样写道:“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夜晚行船,暮 霭烟云,此时分别已是悲感交集,而再仰视长空,雁行成阵,冒雪冲云,翱翔天际之景,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惜别之情就沁入心脾了。鸿雁意象发展到后来逐渐成为表达乡愁的载体,特别是游子远离故乡,远离亲友,在 异乡倍思亲的时候“鸿雁”格外引人动情:如沈约《咏湖中雁诗》:“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 行。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其中明显不是单纯写物咏物;庾信则用《咏雁》表达自己 身处北国心系故乡的矛盾心理:“南思洞庭水,北朝雁门关。稻梁俱可恋,飞去复飞还。”; 杜甫的《归雁》诗也情思凄切:“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还 有杜牧的《秋浦途中》:“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等等,借助“鸿雁”将乡愁 中所蕴含的凄切氛围与感染力轻易地表现出来,不可不谓之“高妙”。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四、送别诗创作繁荣的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中国诗歌发展的旅途中,除了爱情诗外,送别诗又是历代诗人 常唱不衰,久写不厌的又一创作主题,那么为什么在古代会有如此多的诗人偏爱送别题材,又为什么有如此多的送别佳作留传于世呢?笔者在参阅前代学者的讨论研究中,综合论述, 得出以下结论:

(一)地理原因

古代交通不便,而疆域辽阔,路途艰难,每有行旅,动不动就要经年累月,甚至有时 亲友间的一别将是今生今世的永别,正所谓离别时易相逢时难,诗人们只有将离别聚散,别 易聚难的沧凉感受付诸于笔端,才能尽情抒发心中郁结的忧伤,因而别离主题被人们看重。

(二)社会原因

古代社会是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几乎每隔一二百年,朝代更替便会使社会发生大的战 乱,军阀混战,朋党之争,农民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等动荡不安的因素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面对离别时,难免会产生“黯然销魂”的情绪,此种 情况下,别离主题更为人们所看重。

(二)政治原因

古代提倡“学而优则仕”,许多文人志士渴望通过科举考试而谋得一官半职,实现其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他们往往离开家园,云游四方,也有的因科考失利而浪迹天涯,终年行无定所,还有的因得罪朝廷而被贬边疆,这些都使得新朋老友难逃别离时的忧伤,因而送别诗又被看作是宣泄感情的最佳方式。

结 论

卡尔•萨根地《伊甸园的飞龙》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与短暂, 作家们又如何会产生种种离愁别恨,甚至因离别而痛不欲生呢?人,作为最高级的灵长动物, 它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能清楚地知晓自己必定死亡。”正是人类能清醒地意 识到自己的幸福与快乐,痛苦与哀伤,这才懂得去珍惜有限生命中的稍纵即逝的快乐,而别 离却恰恰是人类无法避免,无法摆脱的缺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缺憾,使得人们对相聚倍感 珍惜。“悲莫悲兮生别离”,古代的送别诗就是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唱出 了人们心灵的歌,流出了人们心底的情感真意,它是“哀婉愁苦的主旋律,也是刚健昂扬的 变奏曲。”(萧瑞峰《宋词中的别离主题》)给人以情感的释放,美的享受,可以说,古代送 别诗确实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凤凰出版社 (2)《古代诗歌史论》„„„„„„„„„„„„„巴蜀书社 (3)《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中国古代诗歌流变》„„„„„„„„„„„京华出版社

第7页

第三篇:古代送别诗鉴赏举隅

淮安市范集中学 赵秀丽 邮编223215 电话:18952360392 内容摘要:送别是中国古代诗词常见主题之一,此类诗词通过一些常见意象,描画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种种离情别绪的体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高考诗歌鉴赏中重要一块,了解其一些共通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应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送别诗特点

意象 情感 表达技巧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年江苏卷考查了王昌龄的《送魏二》,天津卷考查了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和雍陶的《送蜀客》,江西卷考查了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为了更好的应对高考,完成送别类题材的诗歌鉴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归纳总结其特点。

一、送别诗中常见题目

送别诗题目中往往有“赠、别、送”之类字眼。如:《赠汪伦》、《别董大》、《别舍弟宗一》、《送元二使安西》、《送魏万之京》等。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留赠送行者)两类。一般说来,送则己为主人,送客远去;别则己为客人,别人而去。别不必有诗,而送则必有诗作。故诗人集中,往往多“送”而少“别”。如今年考的四首诗《送魏二》、《峡口送友人》《送蜀客》《送人归京师》全是送诗。按送别对象则分为:与亲人别,如窦群《送内弟袁德师》;与朋友(文人或战士)别,如高适《别董大》;与爱人别,如柳永《雨霖铃》;与景物别,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二、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意象是指诗词中常用以传达诗人或词人思想情感的、旨意或情感色彩相对稳定的物象或图景。

长亭与南浦。

古代因为生产力不发达,交通工具只有两类:一类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舟船。在车马所行的古道旁,早在秦汉时便置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故亦称“十里长亭”。唐李白《菩萨蛮》词曰:“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便是明证。水路的舟船停靠的地方则是浦。“南浦”最早见于屈原《九 1 歌·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使得“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我认为应得力于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了。到了唐代诗人笔下则更为普遍,“南浦”在诗中俯拾即是。如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总之,在“南浦”这个意象上,积累和沉淀了战国诗人屈原之后历代诗人们的离别情感。

杨柳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最早在诗中写道杨柳、并对后代产生很大影响的是《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酒是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寄怀,寓相勉之词以寄意。”这一说法为众多诗作证实。岑参《送杨子》:“惜别添壶酒,临歧赠马鞭。”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温庭筠《送人南游》:“唯以一杯酒,相思高楚天。”诗人酒杯中装载的是浓浓的情谊。临别之时,设宴饯行,殷勤劝饮,酒可以默默传递朋友的情谊,暗暗消释离别的痛苦。“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樽岁酒且留欢,三峡黔江去路难。”(权德舆《献岁送李十兄赴黔中酒后绝句》)一杯浊酒之中,寄寓着送者的殷殷深情,而远行者饮下所劝之酒,即是领受了送行者一片心意。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流水无情只管载着离人不停流去,日暮客散,送行者依然伫立江头,刘诗以无情的水流反衬难堪的孤独,极写无可奈何伤心之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江水、湖水、河水、溪水是送别诗状写离情的常见意象,水之轻柔、深渺、清寂和离情之缠绵、悠长、凄切异质同构,有着天然联系。诗人钱起《秋夜送赵冽归襄阳》即坦陈“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 韦承庆《南行别弟》“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自然界中,水是与人

2 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水牵离恨,波载愁绪,在世人心目中,流水与人世间的恩恩怨怨纠缠在一起。

月亮的别称玉魄、玉盘、玉兔、玉壶、冰轮、皓魄、婵娟、桂魄、嫦娥、蟾宫、金镜、丹桂、素娥等。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王昌龄《送胡大》)“只因明月见,千里两相思。”(杜牧《偶题》)月亮,寄托着离人的悠悠别情。皎洁无私的月亮照我亦照人,音书断绝声讯不通,借月问候就成为诗人怀人的一种独特方式。

秋、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秋、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冷清的季节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除了上述意象外,飞花、兰舟、古道、西风、画角、鸿雁、寒鸦、鹧鸪、春风、落叶、残红、败荷、细雨等也频频出现在送别诗中。这些意象的和谐组合,构成优美的意境,形成令人难忘的艺术境界。

三、送别诗的常见情感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 、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因而送别诗大多表现惜别恨别之意。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送别诗中也有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以壮语慰别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

3 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

送别诗的情感除了与别相关的,还有借别抒怀之作。如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陈与义抒发感情的不仅有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诗歌的最后两句“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真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

四、送别诗的常见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词鉴赏中主要指抒情方式、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

1.抒情方式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①直接抒情的,如高适《别董大》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著名琴师黄庭兰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②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物衬情的,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这幅画除了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进而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

4 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触景生情的,如陈与义《送人归京师》“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2.艺术手法

送别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有虚实、用典、比兴、衬托等。

①虚实: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虚实结合,前半写实景,后半为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

②用典: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的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用典的又如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温庭筠《赠少年》等。

③比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的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运用了比兴手法。“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弥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想见很难。

④衬托: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雍陶的《送蜀客》“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真是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3.修辞手法

送别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对比等。

①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

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把自己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比成眼前无边无限的春色。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都是运用比喻的典范。

②拟人: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③反问: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④对比:既是修辞手法,也是艺术手法。韩愈的《青青水中蒲三首》:“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除上述几种修辞手法外,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磧西行军》“都户行营太白西”,点明刘判官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是极言其远的夸张;元稹《重赠乐天》“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是顶针;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中“两地秋”是一语双关,“秋”字表面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心”上有“秋”说明“愁”,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总之,我们在鉴赏送别诗时,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识和方法外,还应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参考文献:1.《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年版 2.《宋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年版 3.《唐宋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年版 4.《古今诗粹》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5.《唐诗宋词》 程郁缀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6.《古典诗歌意象系列发微》张其俊著 7.《送魏二》源于2010高考江苏卷

8.《峡口送友人》《送蜀客》源于2010高考天津卷 9.《送人归京师》源于2010高考江西卷

第四篇:中国古代诗歌欣赏选修之送别诗

一、概念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别离”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二、特点 (1)常见题目

送别诗词题目中往往有“赠、别、送”之类字眼。如:《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 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词可分为送别、留别(留赠送行者)两类。其中留别诗词数量很少,如李白《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送别双方多是朋友,也有亲人(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情人(柳永《雨霖铃》),同僚(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匆匆过客(温庭筠《赠少年》)甚至是某个地方(李白《渡荆门送别》是告别故乡,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则是作别湖上亭)。 (2)常见意象 A.地点类

: 长亭、短亭、南浦、渭城、阳关、古道、北梁、灞陵、灞桥、柳岸 、西楼、望江楼、劳劳亭(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谢(公)亭(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B.歌:《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阳关》)、劳歌——送别时唱的歌曲。

C.植物类:杨柳、浮萍、飞蓬、草、芳草、青草、芭蕉、 丁香 D.动物类:杜鹃、鹧鸪、秋蝉、猿猴、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E.乐器类 :(吹)笛、(吹)箫、(吹)笙、画角 F.景观类

残阳、残月、明月、秋月、浮云、(细)雨/朝雨、水/江水 G.季节天气时间类:阴天、破晓、晨晓、风、黄昏、夕阳、夜、早春/春风/暮春/残红,秋季/西风/落叶,败荷。 H.人造物象类 :酒/美酒/浊酒, 船/(兰)舟/帆, (青)灯/烛/蜡/炬

(3)思想内容: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体贴入微的宽慰

、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前途艰险的担忧 、坦陈心志的告白 、积极奋发的勉励、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4)表现手法:直接抒情、情景交融、用典、虚实、衬托、 比兴、对比、比喻、拟人、反问、谐音 (5)风格:伤感型、豪迈型。

A.以悲情为主的:常常表达友人之间因离别而产生的依依不舍、悲伤之情,以及对友人前程的关切,对再次相聚的期待。此类诗歌常有情感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特点。如柳永的《雨霖铃》

B. 以抒发旷达或豪迈的情怀为主的: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C. 特殊的赠别诗:此类诗歌,虽名为赠别诗,却以言志为

主。如:《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这既是对谗毁的蔑视,又是对自身洁白无瑕品质的自誉,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赠别诗。

三、主题倾向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孟郊的《游子吟》抒写的是

亲人离别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2)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

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注意送别背景。 (3)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

子赠之以言”的倾向,如高适《别董大》(5.9)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

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4)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

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6.14)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

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为凄悲,催人泪下;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6.12);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

四、鉴赏方法点拨

(1)从主题入手,体会诗中所抒之情(情感本质)。 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5.11)

(2)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领悟作者所抒何情。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刘长卿《别严士元》(6.13)

可以这样问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概括即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以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诗人在使用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纯熟的技艺。

(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

(5)关注谐音修辞手法在赠别诗词中的运用。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丝”谐“思”等。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

(6)考察抒情方式,体味作者感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7)弄清诗中送别的主体客体(即“谁送谁”)。 (8)尽量了解送别的相关背景。 (9)送别诗设题模式:

A.描绘了什么景?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B.这些景物渲染什么气氛? C.景物描写烘托什么情感?

答题模式:什么景——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烘托什么情感。

【例题演绎】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 答案: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5分) 答案: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3分)

五、理解并背诵以下诗词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8、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9、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0、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1、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2、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13、别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14、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谢眺 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 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 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 广平听方藉,茂陵将见求。 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15、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16、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7、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9、赠少年

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20、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2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五篇:送别诗鉴赏

一、明确送别诗的概念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书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十分看重别离。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风格和抒情方式

1 风格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相送,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恻,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 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感伤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伤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富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别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放、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2抒情方式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意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一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无穷。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诗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三、内容及主题倾向: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元好问的《别程女》、黄景仁的《别老母》等等,抒写的是亲人的别离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像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别刘胥》)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明显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骨气”(殷蟠《河岳英灵集》),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别离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惘,辍棹子夷犹。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为凄切,催人泪下,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 四,常见意象的寓意

杨柳 它源于《诗经 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月 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意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常见意象与在送别诗词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更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而“南浦子曲”和《南浦》词牌多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

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的文化心里。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前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笔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管用的意象。

五 体验高考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的太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佑五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简析:首联写少年时已伤离别,老来相逢更令人难堪。颔联写兄妹相聚谈笑的情景。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相阻隔,更为即将远赴异国与亲人相别而伤情。诗人以时空交叉的方法极言兄妹相见之难,分离之苦。尾联写到了大雁南飞的秋天,诗人会寄信回来,告知重逢的日期,表达了对重逢的渴望。

审题:题干有三个要点:“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点明了主旨,“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是指结合颔联、颈联的具体内容分析,首先要考虑抒情方式,即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往往指写景、怀古、用典、托物言志等。此题干要求围绕主旨结合内容和手法进行分析。

答案:颔联“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六 答题技巧指导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憎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的深切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古城落日边。”“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孤馆寂寥月”。都是运用这种手法。

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手法之一,如严微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 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也运用了比喻。

我们在鉴赏送别诗时,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识和方法外,还应该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七 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有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

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 首联、颔联中那些词语表达了秋季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什么感情?

2、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释:凤城,京城。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阁楼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1、 这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请简要说明。

2、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 这两首送别诗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一句在表达和抒情上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一)同意。“看”,在诗中是回望之意。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次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凄楚。

(二)

1、“渺茫”一词从字面上看似是形容春江烟波浩渺,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及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之情。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做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

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送别时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四)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五)

1、相同都是借对水流抱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都用了反衬的手法。不同: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无情衬有情,表现了朋友离去后自己心中的伤感和孤独。

2、许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风雨凄迷的景色来映衬心中的烦闷和惆怅,含蓄而富有感染力,刘诗则是对照写景,借万里“青山”中一叶“孤舟”表现朋友的孤独寂寞和自己政治上的失落苦闷,感情浓烈,言近旨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