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我国教育业在进入新世纪后迅猛发展,师范类高校中的艺术教育也疾速发展着。高校中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是一门关于人体动作艺术的课程,以学生自身为载体,用独有的肢体语汇表达思想感情。在舞蹈课堂教学中,节奏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意识,为其综合的舞蹈表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论文 篇1:

浅析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国内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有所进步,在培养的人才数量上和招生的规模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综合培养音乐人才,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帮助我国的音乐事业、文化事业取得更大的进展。文章针对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问题、对策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问题;对策

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他们必须提升自身音乐能力,进而更好的教育未所要面对的学生。在此种情况下,很多学生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应尽量采取积极手段进行解决。

一、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教学体系的丰富,师范类音乐教育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是从社会上的调查来看,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表现出的“外强中干”状态是比较明显的。一般而言,大部分高校的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都没有进行一个系统的目标定位和培养,以至于学生在音乐能力、师范能力上,都表现为中等水平,甚至是中下等的水平,这种“半吊子”的情况比较严重,直接促使很多学生没有办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1]。综合而言,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突出展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专业班级划分上,表现为过多的现象,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开展相关的教学和训练,对学生的特长和学习情况,都做不到一个深刻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任由学生自己去发挥和学习,但实际上得到预期成就的学生,表现为寥寥无几的现象[2]。第二,在培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没有进行积极的落实。很多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日常工作,就是不断的开会,不断的讨论,但是对于实践工作的开展,却非常的不充足,这就促使师范类音乐教育工作,走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没有办法在最终的成绩上得到更高的水平,获得的认可也比较低。

(二)教学态度不明确

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培养,本身是常见的培养方向,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态度都出现了不明确的现象。例如,音乐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应该有一个侧重点,可以将师范作为侧重点,或者是将音乐技能提升作为侧重点。可是在调查后发现,音乐教师并没有侧重点的选择,而且在两种内容的教学开展上,完全是凭借自身的经验来开展,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本身的需求,直接呈现为置之不理的状态[3]。在这样的情况下,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各项工作,根本没有以一个合理的秩序来执行。首先,教师教学态度的不明确,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时间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比如,有些教师在需要开会,或者是有重要工作的时候,没有对学生提前告知,而是要求学生等待,在课堂上既没有可以锻炼的乐器,也没有其他人来指点,学生浪费的时间也没有被教师重视,后期无任何弥补措施[4]。其次,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人喜好和特长培养,未做出充分的把握。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开展,有着非常远大的目标,可是教师仅仅顾及到个人的工作成绩,对学生的培养特别不重视,以至于很多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浅显的层面上努力,整体上的成就非常不理想。

(三)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偏低

就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本身而言,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积极的钻研,而不是以一种机械化的模式来学习。现下的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只要是在没有课程学习的情况下,都是出去玩乐,或者是在寝室中发呆,根本不思考如何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也不去校外积极的实践,最终造成自己的競争力下降,能力不足,无法得到应聘单位的青睐[5]。首先,学生在学习基础的知识以后,总是停留在理论上的锻炼,或者是在校园内部借助于一些教学器具来开展,这种学习的方法,仅仅适用于最初级阶段,后期是要求学生不断的进入到社会实践,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有效转化,从而增加教学经验和工作经验。其次,有些学生虽然在音乐特长上表现明显,可是在锻炼和深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强的随意性特点,根本没有与导师讨论,也没有接受系统化的培训,造成了自身特长的荒废现象。

二、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明确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

在现代化的教育中,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在社会上引起的关注度也比较突出。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必须将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进行双重明确,由此来将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工作,能够按照体系化的标准来执行,防止造成严重的冲突和不足。首先,高校必须在招生过程中,积极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要让考生了解到其办学的宗旨和意义,要理性招生,绝对不能因为经济利益的诱惑,过分的扩大招生范围。其次,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要从3个方面开展,分别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对于短期目标的培养,要求学生快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锻炼模式,从而能够在基础的师范能力、音乐素质上得到提升,减少长期在基础上锻炼的情况,要将教学的效率做出明显的提升。对于中期目标的培养,在于更好的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与特长,要积极关注学生在哪些方面的成绩上突出,结合学生的意愿和个人能力,做出综合化的培养。对于长期目标,必须将师范类人才和音乐类人才更好的划分。现下的很多学生在思维能力上比较突出,可是师范類音乐教育的开展,一定要设定长期培养人才对象,必须做出侧重点的分析和执行,避免对学生的前程造成不利影响。

(二)提高教师待遇,壮大师资队伍

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占有的地位是决定性的,如果教师方面的工作不理想,那么其他方面的工作开展,也难以得到预期效果。经过大量的讨论与分析,认为必须将教师的待遇提升,同时在师资队伍的壮大上有所努力。第一,要结合教师本身的业绩来提高待遇,包括其在日常工作是否努力、是否能够按照规范来培养学生、能够获得多少荣誉等等。教师待遇的提升目的,在于敦促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所以绝对不能盲目的落实,要积极的结合教师本身的特点和成就来完成。第二,在壮大师资队伍的过程中,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实施内部的肃清处理,针对不负责任的教师、没有能力的教师、滥竽充数的教师,必须进行开除,避免对教育工作和教育任务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必须从社会上的多个领域,积极的选聘音乐教师,要观察选聘者的个人素质、音乐能力、教育水平等,由此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后台支持。

(三)重视理论联系实践

要突出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师范性”,就必须要加强高师教育音乐学科公修课的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化、多元化,尤其是要加强即兴钢琴伴奏课程的学习。还要确切地认识到教育实习的重要性,理论离开了实践就只是一层干壳。因此要重视教育实践,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发展理论。最后,应多了解国外高师教育培养模式,学习他国的先进方法,以加强我国的高师教育培养质量。

三、总结

本文对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问题、对策展开讨论,现下的教育体系比较健全,在很多方面都解决了以往的问题,整体上的效果比较突出。日后,应该深化该项专业的研究,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武先照.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01):78-81.

[2]轩小杨. 高校音乐师范教育的问题与求解之道[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163-165.

[3]张美玉. 我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大众文艺,2012(04):263.

[4]陶红. 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探索,2011(12):54-55.

[5]赵国金,高艳梅. 普通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1):19-21.

作者:苏志灵

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节奏意识的培养

[摘 要]我国教育业在进入新世纪后迅猛发展,师范类高校中的艺术教育也疾速发展着。高校中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是一门关于人体动作艺术的课程,以学生自身为载体,用独有的肢体语汇表达思想感情。在舞蹈课堂教学中,节奏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意识,为其综合的舞蹈表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舞蹈教学中的课堂形式、节奏训练内容以及授课方法,对学生进行节奏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舞蹈教学 节奏意识 肢体语汇

师范类高校为与时代快速发展的进程相接轨,开始注重培养综合素质教育体制下的应用型人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将舞蹈课程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不只是帮助学生塑造优美的形体,更重要的是为音乐教育方面的人才培养提供多种思维模式以及艺术层面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在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基础课程内容中包含对学生节奏意识的训练,强调学生在感受肢体语汇运动中对音乐的自我感知意识。教学内容中的节奏意识训练是根据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自身情况定制的教学方案,是充分共享当下学校中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等教学模式的举措,让高校中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可以在多方面、多领域进行长足探索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中舞蹈课程的节奏意识培养正逐步确立其重要位置,对大多数师范类高校的音乐教育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目前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节奏意识的教学现状

(一)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节奏意识训练的基础情况

在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舞蹈课堂中,把节奏意识训练加入学科建设的计划,可以促使舞蹈教学重视对学生节奏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对舞蹈节奏的感知意识提升至自知自觉的状态,这是当今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的重要思路之一。舞蹈课堂中节奏意识的培养,是通过训练学生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和对节奏的表现意识,把已知节奏认知渗透至声乐、器乐乃至相关学科的领域之中。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堂上,对节奏意识教学以及对舞蹈节奏意识的教学设计上仍需要加以强化,提高学生的主体节奏意识,大胆的渗透至学生节奏感知这一无形的思维里。

针对师范类高校学校的舞蹈教师来说,在舞蹈课堂上针对节奏意识的舞蹈组合的编排,可以大胆加入多种节奏形式,比如除进行经典舞蹈教学视频或者典型舞蹈剧目的赏析外,还可以在课堂中欣赏当下流行的各种类舞蹈,选择其中适于学生分析与模仿的节奏型,同时充分给予学生模仿、消化甚至二度创作的空间,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真正了解节奏意识的重要性,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掌握多种节奏形式,最后将那些鲜活、生动的节奏律动运用至各舞蹈组合的训练中。这种基于学生兴趣上的教学内容安排,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生成,大力激发学生对节奏意识的感知力,发挥节奏意识在舞蹈组合中的推动作用。同时,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节奏教学离不开对节奏意识的感知,而节奏意识正是舞蹈教学中最基础的部分,所以尽早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良好的舞蹈节奏意识,对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以及艺术层面的自身修养都大有裨益。这就是为什么会把舞蹈教学中节奏意识看得如此重要,并把节奏意识列为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舞蹈课程重要内容之一的原因。

(二)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节奏意识教学的特点和特征

对于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堂中的学生来说,良好的节奏意识主要体现在: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节奏感和把握节奏意识规律这三个方面。其中,良好的节奏意识作为舞蹈艺术中肢体语汇对音乐感知的具化行为,可以更好的唤起学生对音乐节奏以及对肢体语汇发展过程的联想和幻化认识。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舞姿组合、身韵组合、步伐组合等多种类舞蹈组合的学习、实践,逐步训练学生拥有良好的节奏意识,这是对其动作肢体的表现语汇进行再加工创作的前提。舞蹈组合中的节奏意识与乐曲里的节奏一样,永远没有止境,永远都在捕捉新形象,创造新高度的过程中。舞蹈课堂中,节奏意识的训练是在学生有一定节奏认知的基础上去感受音乐和舞蹈中不同节奏的色彩变化与没有具化形象的旋律特征,同时也培养学生用具有一定节奏规律的肢体语汇来较正确的表达音乐中主题思想的能力。节奏意识是学生发散性思维最开始的动感来源,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引导学生这种最原始的想象,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感受节奏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意识也是解决舞蹈教学的动作规律和舞蹈教育实践的基础。同时,舞蹈课堂中的节奏意识是表现舞蹈动律和角色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意识不是固有的规律,因而要通过多种类舞蹈组合的训练,用示范、模仿、二度创作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树立较强的节奏意识。

二、关于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节奏意识的教学内容设计

(一)舞蹈课堂中关于节奏意识的教学方法

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中,节奏意识教学是舞蹈基础训练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舞蹈节奏意识,使学生的动作在协调性上拥有良好的律动意识。同时,根据学生自身优势进行不同节奏的分组练习,可以使学生在有自信起舞的前提下,有效地增加其协调性和表现能力。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舞蹈组合中多种节奏的强化训练是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学生通过了解节奏型,掌握节奏带来的基本运动规律,对舞蹈的组合及背景音乐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节奏意识基础。因此,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可以通过各种不同舞蹈组合的训练方法,来引导学生展现综合性艺术素养。

(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通向教学成功之路的奠基石是良好的教学方法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舞蹈课堂中节奏意识方面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教材中提炼具有代表性节奏的训练,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总结少许经验与大家分享。首先,引导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节奏或是音乐中的节奏。然后,在学生掌握动作基本节奏的基础上,增加舞蹈动律练习,从而使学生具备由节奏意识主导舞蹈动作的协调能力。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从舞蹈条件上来说,与舞蹈专业学生拥有自小的童子功完全不同,但她们的文化素养以及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能力,是培养他们舞蹈节奏意识的最佳切入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声乐、视唱练耳、乐理、钢琴等课程方面的学习,具有较好的音乐节奏敏感性和感知能力,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舞蹈节奏的认知能力。从音乐的节奏型和动作的律动着手,引导学生演绎舞蹈小组合乃至完整剧目,使学生的肢体动作与思想感知都溶入音乐中,从而培养良好的节奏意识。

(三)主要教学内容的选择

首先,有效的舞蹈形体训练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的基础。在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中,通过对学生各类基础性舞蹈动作的训练,可以让学生保持良好的体态、舒展的身姿和高雅的气质,在身体上保持整体上的协调性和柔韧性,这是学生能够适应舞蹈节奏的重要基础,所以舞蹈课程上不可轻视形体训练。其次,学生舞蹈节奏意识的培养,还需要建立在学生对舞蹈音乐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因为音乐是调节舞蹈节奏的“指挥棒”,舞蹈动作本身就是舞蹈节奏和舞蹈音乐的有效结合与统一,所以高校音乐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于舞蹈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把握能力,明确舞蹈音乐中的“节拍”。再次,音乐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舞蹈审美能力的提升,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对于舞蹈意识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舞蹈意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舞蹈节奏的感知,对其舞蹈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利的。

三、总结

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节奏意识教学是有必要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节奏意识对学生的后续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节奏意识是舞蹈肢体语汇表现的基础,这要求舞蹈教师应通过具化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因材施教,积极调动学生自身节奏意识的能动性,使学生在音乐中准确的把握节奏,将音乐感知能力转化为优美、协调的舞蹈肢体语汇。注重节奏意识的培养是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的重要内容,节奏意识这一概念,关乎于学生肢体表现的能力与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多元化、全方位地感知艺术的魅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徐兵.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教育,2011(11):110-111.

[2] 曾晓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内容构成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0.

[3] 邓婷.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4):77.

[4] 白莹.节奏训练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实施中的价值与意义探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5] 戴铮.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高鸣

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论文 篇3:

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教育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析论

摘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坚持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新增并解释了“音乐审美”的概念。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作为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的重要培养基地,只有注重学科性质,明确教育目标,重视方法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师。

关键词:音乐审美  听觉  内涵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音乐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为今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做出新的要求与规定。教育部“新课标”的出台,使得作为承担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相关高校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相关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必须全面吃透“新课标”精神,紧紧围绕新变化做出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新要求的音乐基础教育人才。本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拟以音乐教育的“审美性”为切入点,结合多年来的音乐教育实践对如何做出切实有效的音乐教育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一、“新课标”对音乐审美的诠释

“新课标”规定,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课程设计思路中要求“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设计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等。

二、“审美性”的涵义

音乐的审美本质是指在音乐审美活动进行中,音乐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根本特征,它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关于音乐的审美本质存在自律与他律论两种观点。自律论音乐美学家认为,音乐是自律的,音乐的审美本质在于音乐音响结构中的乐音运动形式,与音乐之外的思想与情感毫无关系;他律论音乐美学家则认为,音乐是受某种外在规律决定的,其审美本质在于音乐中人类的情感。之后西方美学家在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我国的音乐理论界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研究。

“新课标”对音乐审美的定义为:“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或者说,音乐的审美性指人们通过音乐的“声响”,心理获得一种“美好”的感性体验。音乐的审美性可通过以下几方面体现:

(一)听觉上的感性体验。首先,乐音通过音响的震动传入人们的耳朵,听觉是人们对音乐做出反应的媒介,这是音乐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例如绘画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特征。其次,对音乐的感受是一种感性体验。这有别于诸如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追求逻辑与论证的特征。音乐带给人们的感性体验是在耳朵接收到乐音后,心理泛起的一种不可名状,不能准确描述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没有标准答案,随着每个个体性格,成长环境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二)音乐的有序性。人们对音乐的体验是感性的,而美好的感性体验并非杂乱无章的,偶然得到的。这种体验的前提是“音乐的有序性”,即音乐家们在长期的音乐创作中摸索出来的音乐的“规律”和“准则”(以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和声、调式调性为基础)。这种规律和准则大体上符合人们的心理规律和听觉习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范围,这种规律和习惯又会有所不同。

(三)音乐的内涵。音乐虽说不如绘画艺术直观,不如文字艺术具体,但在表达人类情绪方面,却是最为恰当和准确的。音乐的进行不是一个个音符的简单罗列、排序,更重要的是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在创作时注入了个人的情绪和情感,音乐作品的演奏者在演奏时进行二度创作,听众在欣赏时根据自己的心境接受到不同的讯息。作曲家、演奏家和听众以音乐作品为媒介,进行着思绪、情感的交流。这种音乐内涵的表达又不是完全、精确地传递的,在人们的创作与接收中,进行着微妙的调整与变化。

(四)音乐的社会功能。“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的目的。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能让听众具有良好审美体验的音乐必定还拥有例如好的音色,丰富的内容等因素。

三、高校音乐教育如何体现“审美性”

(一)通过音乐基础知识了解音乐的“有序性”。前文论及,音乐的“有序性”依赖于具体的音乐创作手法,例如音乐的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和声、调式调性等。这些音乐知识是音乐表达的“工具”,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工具是理解音乐,诠释音乐的基础。

(二)透过表象看内涵。掌握了音乐的表现工具后,就要透过乐音的表象看内涵。音乐不是音符的单纯罗列,也不是和声、节奏的简单游戏。每一处强有力的和弦,每一次转调背后都是作曲家情绪的表达。对作品谱面音符和表情记号的生硬的照搬,只能培养出冷冰冰的“琴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对于谱面记号的精确表达,而要引导学生看透作曲家的意图,明白作曲家如何利用旋律的起伏,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对比达到表达情绪的目的。 一定要把看到的“表象”与它背后想要表达的涵义联系在一起,以达到对音乐的“审美”要求。

(三)提高人文修养。“新课标”中对音乐审美的定义包含“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体现出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绝不能只从具体的音乐作品本身入手。每一部音乐作品背后都承载了它所处的音乐历史背景、人文环境、政治因素等。音乐作品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才能更为深刻全面地进行艺术审美。

参考文献:

[1]王远.高师音乐教育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J].中国音乐,2005,(01).

[2]李涛.大学音乐审美教育现状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

[3]资利萍.对音乐新课标“音乐审美”的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07).

[4]石蔚.音乐审美本质略论[J].中国音乐学,2001,(03).

作者:严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