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学专业案例教学论文

2022-07-03

摘要:法学专业案例教学是法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实务操作能力尤为重要。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通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教学空间,强化能力训练,改变评价学生的考核方式,探索了一种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非法学专业案例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非法学专业案例教学论文 篇1:

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案例教学法探索

【摘要】我国各高校的相关非法学专业开设了《经济法》课程,在非法学《经济法》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课前应做足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案例并设计问题;在案例讨论环节,要适当引导学生,组织好课堂秩序;学生阐述讨论结果完毕要及时总结、评价,并将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与期末考试成绩挂钩,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关键词】非法学专业 经济法 案例教学法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深入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法律在经济中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而经济法由于与经济关系的密切关系,其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在我国各高校中,除了法学专业开设了《经济法学》课程外,很多非法学专业如国贸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也开设了《经济法》课程,但有些非法学专业在教授《经济法》课程时,由于没有既定的授课模式,往往在教材选用、授课模式方面照搬法学专业的《经济法学》,而二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授课对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有必要对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经济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非法学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旨在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而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就是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从而减少各类经济纠纷的发生,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案例教学法是指用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1]这一教学方法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得到普遍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非法学专业《经济法》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1.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非法学专业一般将《经济法》作为基础课开设,课时安排少,教学内容多,而非法学专业的学生缺乏系统的法律基础知识,因此面对抽象晦涩的经济法理论知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案例教学法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中,通过大量案例将枯燥的经济法理论知识寓于其中,使其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理解。而且从案例准备、讨论到总结,每个学生都带着任务参与进来,他们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查阅资料,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在查阅资料、与其他同学探讨的过程中,又学到了许多新知识,久而久之,学生无需老师督促,养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2.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非法学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法知识,解决其在专业方面碰到的经济问题,注重的是学生对所學经济法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仔细研读案例,主动查询资料,相互讨论,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每位同学对案例问题、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及相对应的法律条文的理解不一,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看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每次都会发现新问题,大家将问题提出来讨论,共同解决。这样一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及提高,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及工作中,碰到困难时他们也能积极应对。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带着问题去查阅法律条文,通过研读相关法律条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通过多次训练,学生积累了大量法律知识,具备了基本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得到提高。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碰到问题时,不盲目冲动,首先从法律角度考虑问题,避免重大冲突的产生,减少各类社会问题的发生。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处事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良好的独立处事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讨论需要团队协作,各小组成员需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才能体现出本团队的最佳成绩。同时,在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各小组成员都有单独的任务,需要自己独立思考,通过各小组成员的独立思考及共同讨论,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有利于自己独立处事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实施

在非法学专业实施案例教学,教师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从案例准备、问题设计、到讨论环节教师的引导、总结等,都要考虑周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案例准备阶段

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对与《经济法》相邻的其他部门法一无所知,因此,对案例的选择要求严格。首先案例具有针对性,必须是针对某个具体知识点,不能是跨越几个部门法的综合性案例。同时,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选择的案例也应体现出差异性。如面向会计专业的学生案例内容应相对简单,为其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做准备,以理解各类法律条文为主;面向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以真实案例为主,案例内容应相对灵活,讨论的空间比较大;面向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则要求案例应更多结合贸易实务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2]其次,所选案例具有新颖性,最好是新近发生的时事案例,学生比较感兴趣。最后,所选案例具有相关性,即与本地相关或与本专业相关。学生更关注发生在本地的或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更能激发他们探讨的积极性。

选择好案例后,对问题的设计也需讲究。对于引用他人的案例,最好进行适当加工,因为案例设计者所面对的授课对象不同,对问题的设计也不同。一些专门编辑的案例丛书,其适用对象一般是法学专业的学生,如果生搬硬套过来给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使用,案例讨论将无法深入展开。因此,在案例问题的设计上,一是针对某个具体知识点或某几个具有相关性的知识点,使学生觉得似曾相识但又不能马上得出答案,还需要查阅教材或相关法律条文;二是设计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问题,并能将之与经济法知识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不会觉得陌生。

2.课堂讨论环节

实施案例教学最好进行小班教学,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5—6人,各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给组员分配任务。教师事前布置好案例讨论的基本程序,首先是案例导读,教师将打印好的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案例,也可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便于学生讨论。讨论的时间限制在10-15分钟比较合适,进入讨论环节后,各组学生展开热烈讨论,但也存在有些小组默不出声的情况,这时教师最好暂时参与到这组中来,引导他们展开讨论,等他们进入讨论境界了,再去观摩其他组的讨论情况。对讨论热情高的小组,可以拍摄一些照片或视频,并展示出来,作为考评的依据之一。

讨论之后是各组上台展示成果阶段。先让各组推选一名同学上台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但有时会出现冷场的情况,特别是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这时要点名或是按顺序要求各组上台阐述。一个小组在讲台上阐述时,其他组可以向该组提问,由阐述小组共同回答。阐述阶段有可能演变成一场辩论赛,这时教师应注意维持课堂秩序,及时制止一些与案例无关的问题,在时间上保证其他组都能参与阐述结果。阐述阶段主要是各组阐述本组的独特观点,以及阐述者本人的心得体會,对于与其他组意见一致的地方可以略讲。

3.总结

讨论及阐述完毕,进入总结阶段。总结工作一般由教师来完成,对各组的讨论及成果阐述情况进行评价,主要是突出亮点,同时也要指出不足,以待下次改进。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每次案例讨论安排一个小组负责总结工作,各组轮流来,小组总结之后,教师再作简要点评。对于第二种总结方式,负责总结工作的小组势必比其他组更认真,不仅自己要仔细分析,还要认真听取其他组的观点,分析问题更深入、全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最后每位学生都要求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不得互相抄袭。尽管经过讨论,每组成员的案例答案是一样的,但每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措辞不可能完全相同,特别是实训的心得体会,每位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因此案例分析报告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4.案例讨论考核

实施案例教学要与期末考试综合成绩挂钩,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案例教学的考核依据一是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二是根据学生所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对于前一情况,因为教师对每个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不是很清楚,可以要求各小组长对本组成员的讨论情况进行打分,各小组长参与讨论情况由教师打分,再由教师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打分,取二者平均值,在期末综合成绩中占20%左右的比例。只有这样,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才会提高。

四、结束语

为适应未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实施势在必行。由于在非法学专业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因此案例教学需要逐步探索,不可依葫芦画瓢,照搬法学专业《经济法学》案例教学。教师只有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堂讨论环节适当引导,及时总结,并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巩固讨论成果。在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实施案例教学,还应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实施,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教师教学的综合素质也有所提升。当然,在非法学专业实施案例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做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纪恩,沈意浩.案例教学法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50(12):170.

[2] 曹冬岩.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案例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9(33):185.

作者:付五平

非法学专业案例教学论文 篇2:

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法学专业案例教学是法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实务操作能力尤为重要。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通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教学空间,强化能力训练,改变评价学生的考核方式,探索了一种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法学专业 案例教学 案例课

一、“案例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的背景

我国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模式,普遍侧重于向学生传授法学基本原理和现行法律法规等法律知识,而对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往往到了教学实习阶段,学生才开始接触实务工作,而在较短的实习时间里,学生也仅仅只是从事一些辅助性工作,如校对、装订、复印等,很少有机会参与案件讨论,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以至于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往往发现所学脱离实际,难以在短时间内胜任实践工作。法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霍尔姆斯曾经说过:“法律不是逻辑的结果,而是经验的积累。”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中法学专业名列倒数第一,这与法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岗位要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无联系,作为法学教育者就得对现存的法学培养模式进行反思。2002年,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以学科建设为牵动,对相关用人单位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和访谈,发现用人单位对于招收本科毕业生更多看重综合能力强,能迅速适应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基于此,我院逐步树立了现代课程意识,达成了课程改革的共识,认识到法律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职业,法学教育要与职业要求相连,为社会培养法律实践性人才。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只有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充分结合起来,增强法律实践性教育,才能更有效地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2003年,我院在修改法学专业教学计划,调整本科法学专业培养方向时,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形成了“三个注重”的培养目标,即注重法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注重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培养目标,我院在法学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进行了创新,率先实施了“案例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二、 “案例课”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传统案例教学往往是由主讲教师在法学课程讲授中根据教学进度加入案例讨论与分析。案例仅仅是一种教辅手段,案例教学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和加深记忆,“学科本位”的思想并未改变,仍然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中心,而非从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出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缺乏重视,且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常常自问自答,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弥补传统案例教学的缺憾,增加实践课程在法学教育中的比例,我们探索了新型的案例教学课程模式,并不局限于在传统法学课程讲授中加入案例讨论与分析,而是突破性地把“案例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践课程提出来,定为限制选修课,给予一个学分,安排在学生基本学完部分法、专业实习之前即本科第6学期开设。

案例课的课程改革思路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动力,以“案例课”为载体,利用法学院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验室,充分发挥课堂小天地与社会大天地的双重优势,将理论传授与学生的实践体验相结合,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传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能力培养。案例课的目标是通过“案例课”这门课程,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时间,综合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法律实践的技巧,法律思维的方式,法律职业道德,法律文书写作技能、口头表达技能、社交技能等),让学生在学制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多、更全面的职业训练,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002年,我院主动与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达成协议,每年由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选派十位优秀法官,由我院聘请为客座教师,担任三年级学生案例课的主讲教师,案例课按学科性质分别开设,共五大模块,即刑法案例课、民法案例课、行政法案例课、合同法案例课、知识产权法案例课。通过近五年的“案例课”探索,反复论证,长期积累,不断完善,案例课实践教学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我们的做法是,将案例课教学课程拓展为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严格按照“课前了解案情,分角色情景模拟并进行讨论、辩论,学生汇报和互评——课中客座教师实务案例分析及答疑——课后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社区法律服务”的流程进行,改变原有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推出了融教师理论指导和学生实践体验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课前环节首先由案例课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8人为一小组,使具有相同兴趣和不同性别和能力的学生合理搭配,以确保小组成员之间能优势互补。各小组自己推选组长,在小组训练中,该8位同学可以轮流模拟法官、书记员、公诉人和律师,一般设3个法官,1个书记员,2名公诉或起诉方,2名辩护律师(或1名辩护律师和1名被告),同一角色有商有量,分工合作,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其次,教师把案情介绍给学生,并进行角色分配,然后各小组根据角色进行法律文书的撰写,法庭辩论,法庭审理。最后,利用模拟法庭进行模拟训练,互相观摩、点评,即每小组在模式训练时由其他组进行观摩、点评,最后才由老师总评。课中聘请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具有丰富审判经验的法官为学生进行课堂案例分析,介绍审理情况,剖析争议焦点,阐释判决理由,并为学生进行现场答疑;课后以“学以致用,服务社会,锻炼自己”为宗旨,增加实践环节,强化能力训练,组织学生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法制宣传进校园等活动。具体做法是与广州市天河区司法局、前进街街道办联系,让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利用周六周日,到街道或各司法所进行法律服务。服务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法律调查、校园普法、现场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协助办理公证等。服务项目涉及婚姻家庭、债权债务、劳资纠纷、损害赔偿、赡养抚养等。通过让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会,亲自处理案件,加强学生对职业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的锻炼,巩固案例课的学习效果。通过这一系列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的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如思辩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书写作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三、“案例课”实践教学的创新点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

传统法学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授,而案例课则注重综合运用多种实践形式,引导、鼓励学生投身实践,在活生生的法务实践中体验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培养职业认同感。例如,在课前的小组讨论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灌输和标准答案的公布,而更多的是把思考的空间、发言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在一旁引导学生的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主张,认真论证,并和同学之间平等交流意见,注重对问题的探索过程。学生通过这样的小组讨论,很好地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更培养了平等合作的团队精神。

2.双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充分发挥校内外教师优势的教育理念。客座教师担任第一课堂教学:主要由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具有丰富审判经验的法官亲临教学第一线进行法律实务示范教学。案例课教师:一专多能,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从事法律实践活动、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既是第二课堂组织者,又是活动策划指导者,担任“法律服务志愿者队”指导老师,围绕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法律人才的目标和任务进行,指导模拟法庭训练、普法进社区、普法进校园活动等。

3.创造性地把课程拓展为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为了使案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联系司法实践和社会实际,由任课法官提供案例自编成案例课教材,根据案例课的五大模块每一模块上两个案例,共精讲十个案例,每两周上一讲,共十讲,安排二十周完成案例课教学。每一讲按以下进度进行。

4.丰富教学形式,综合运用多种实践形式,实施能力培养

(1)讨论式教学法。由法官课前提供鲜活的案件材料,并提出实际的问题,案例课教师组织学生从法律职业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在学习小组中交流对问题的认识。讨论不限于就事论事,还就案件背后的法学原理、诉讼观念、诉讼传统进行分析和评价,借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讨和争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对具体案件的分析和讨论,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辩论式教学法。通过组织辩论,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主动分析案情,归纳案件争议焦点,搜寻相关法律法规,大胆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法律思维能力和诉讼辩论口才得到相应的锻炼。

(3)模拟式教学法。案例课的案例由法官在其审判实践中精选,具有典型性和争议性,并由学院案例课教师加工制作后自编而成,适合进行模拟审判。每一次案例课前,教师对案件进行介绍后,学生就自行进行角色分配,撰写法律文书,利用学院模拟法庭进行模拟训练,各组都必须训练,实行全员上场。在一组同学进行模拟训练时,其他组同学进行自由观摩、点评,案例课教师仅仅对各组模拟训练的时间安排作规定,对审判程序作指导。这种学习模式,侧重对学生实实在在的职业训练,要求人人参与,一改过去模拟法庭少数人练多数人看,仅仅是佼佼者表演的状况,给学生以均等的机会,最大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身临其境”地置身于法官、检察官、律师、原告、被告的身份中进行实战锻炼,大大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和参加庭审驾驭庭审程序的诉讼技巧,激发了学生对程序法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及应变能力。

(4)个案分析教学法。来自于司法实践部门的客座教师们,用他们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掌握抽象理论的实际运用方法,摆脱了传统的概念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法学学生职业能力中非常重要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推理、分析技能,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让学生从分析真实个案中发掘及了解法律的基本理念,诉讼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启发学生将所学法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司法实践和诉讼代理中,具体操作方法因人、因案而异。使学生在个案分析中学习法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了解法官的见解和对法律的运用,从中学习参与诉讼的技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5)合作式教学法。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观察社会,增强法律职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我们与广州市天河区司法局、前进街街道办加强联系,实行合作教学。利用周末时间,在各司法所的配合下,安排学生普法进校园、服务进社区,深入群众,亲自办案,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既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法律实务操作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法律职业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5.改革考评方法

考试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根重要杠杆,为了更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对学生采取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内容上包括:课堂谈论、角色扮演、法律服务态度及实效。在评价时机上,既有静态考试——写案例分析报告,又有动态考试,即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能力表现。如在小组讨论、模拟训练、小组辩论中的表现,参加社会调查、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活动取得的成果,都成为我们评价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以此全面评价学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自身品质和能力的培养,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找出差距,锻炼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方式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潜能和学习成就,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6.“请进来,走出去”积极开拓实践教学空间

著名法学家江平教授指出:“法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践科学。”案例课是通过课前法官提供真实案例,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真实案例,进行模拟起诉、辩护、审判活动,课中由法官评析案例,课后组织学生进行法律服务活动,来达到对本科基础学科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同时训练职业能力的活动。案例课不仅充分利用校内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验室进行实践活动,而且十分注重实践经验的交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投入实践,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如:一方面,聘请广州中院的资深法官来校担任客座教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他们对实务工作的了解,提前熟悉不同性质案件的审理程序,为四年级的专业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将学生的职业实务训练迁移到了校外,走进社区,解决了学生学习理论脱离实践的难题,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案例课这种实践教学方法,紧扣法律实务,给予学生充分、全面、真实的实践训练,从试行的情况看,这种教学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法律实践课程模式。

四、“案例课”实践教学的成效

1.探索了高校法律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建立了固定的法律服务进社区基地——广东国信律师事务所和广州天河区前进街道办事处。以案例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契机,我院积极与基层司法所建立联系,送法入社区。在法律实践服务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法律实务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学生对法律事实的探知能力。2003年,我院与广州市天河区司法局联系,以学生为主体,成立了“法律服务志愿者队”,经过两年深入社区的调研、普法、咨询服务,2005年度,我院法律服务志愿者队被评为“广州市天河区法律服务优秀单位”,并涌现了一批优秀法律服务志愿者。鉴于案例课实践教学卓有成效,广东卫视法制栏目“与法同行”将我院学生演练的模拟法庭“青少年犯罪活动之探讨——见死不救是否有罪”搬上了荧屏,于2004年6月完成制作并与全国的电视观众见面。

2.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论口才得到大大提高。法学院辩论队在各种辩论大赛中屡获佳绩,代表华南师大参加第八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获第三名,参加广东省首届模拟律师大赛获优胜奖,参加2006年广东八大高等院校法学院辩论联赛取得第三名。

3.促进了学生课外科研的积极性,学生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在参加社区法律服务时,积极结合社区法制状况参与司法局的课题调研活动。2005年我院学生积极参加天河区前进街法律服务社区调研活动,提交了质量较高的调研文章,其中《浅析天河区前进街普法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等12篇调研文章获奖。从2004年到2007年的短短三年里,我院学生共获得课外科研校级课题14项,院级课题24项。2006年在第二届“挑战杯”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我院选送作品《珠江三角洲劳动权保护的调查》获得了一等奖,《广东省农村地区土地使用权的调查研究》获得了二等奖。

4.为专业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学院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案例课的实践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大增强,在实习阶段,表现出很大优势,不少实习单位如天河区检察院、天河区法院、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黄埔区人民法院、白云区法院、海珠区人民检察院、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东莞市人民法院、中山市人民检察院、云浮市人民检察院、三水区检察院、茂名市中级人民法院、安道永华律师事务所等都很满意我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纷纷与我院签订共建协议,成为我院的专业实践基地。

5.促进了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学生经过实践锻炼,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一线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近五年来,我院的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都保持在85%以上。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定我院法学本科生的培养是适应社会需要的。

6.特色即是生命,“案例课”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形式,成为我院“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五位一体’法学人才实践教学法”①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我院“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法获得华南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获得第五届广东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政法院校教学改革中值得推行的教学方案。

注释:

① “五位一体”是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的实践教学法,是指在学生四年的法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观摩审判”、开设“案例课”、开展“实验教学”、进行“多种形式的法律实习”与专职律师携手进行“社区法律服务”。

参考文献:

[1]许楚敬,袁古洁.培养法学人才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法.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11期,第43—44页.

[2]马品懿,王政,朴光洙.论高职高专法学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2006年第8期.

[3]张宇晨,刘发生.浅谈法律职业技能实训教学体系建设[N].教育与职业,2005,(20).

[4]李年终.新建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2月,第248—249页.

[5]甫玉龙,李素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实用型法律人才.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6期,第71—78页.

[6]胡卫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法律职业素质教育.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12月,第212—215页.

[7]范秀红.浅谈法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10期.

[8]王春燕.法律实践教学探析.高等函授学报,2003年6月,第15—18页.

[9]王晨光,陈建民.实践性法律教学与法学教育改革.法学,2001年(1).

作者:张 育

非法学专业案例教学论文 篇3: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法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法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提升法学专业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当前,在实际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存在教师的实务经验缺乏、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方法不符合案例教学定位、所选案例忽视事实认定过程等问题。建议加强培训,建立一支实务教学能力较强的法学专业教师队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复印已生效案例的案卷,提供真实案卷供学生学习讨论。

[关键词]法学;案例;教学

法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运用法学知识、法律技能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其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应用性,即着重培养法律专业学生运用法律规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同时也是社会对法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不管是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还是公司、律师事务所等企业,无不首先要求其具有高超的法律应用能力。基于此,研究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对提升法学专业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当下,对案例教学法,各高校和法学教师都十分重视,其在法学教学课堂中已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但是,究竟什么是案例教学法,依然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案例教学法即教员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和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法的一般原理、原则的教学方法,是我国法学教育改革中值得探讨和加以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1]

2.案例教学法,就是运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和解决思路、方法等的掌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般的分析原理,并借助这一原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2]

3.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开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归纳出法律原则的发展以及现状,同时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因此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独特方法,并已经被广泛采用。[3]

上述三种观点中,笔者以为,第一种观点把案例教学限于“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进行学习的说法并不全面,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案例作为理解一般原理的例证进行使用,此种情况下并非其所述的“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第三种观点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和特点,但这种介绍更多局限于英美法系语境中,并不具有普适性。相对而言,第二种观点指出了案例教学法在目的、方法上的独特性,较为合理。

(二)案例教学的主要方法

1.案例枚举法。这种方法又可细分为两种:一是案例例证法,教师在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后举例,用刚讲过的理论去分析案例,或用案例来进一步验证和说明理论;二是案例导入法,教师在讲述基本理论之前用简要案例作为开端,引出所要讲授的某一法律问题。[4]

2.案例讨论法。案例讨论法一般是教师在课堂系统讲授相关法律知识过程中,针对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供内容相对完整、结构相对简单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这种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作用,在案例教学中应属于较高级的方式。[5]

二、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实务经验缺乏

现实的问题是,大部分的法学专业教师没有或很少有法律实务经验,其不了解实务,就难以帮助学生解释实务问题,也难以很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著名学者苏力曾有类似的担忧:“法官所面临的各种社会因素将是安乐椅上的法学家难以想象的,因此司法实践更可能是法学理论发展创新的基础,而不是相反。”[6]

(二)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方法不符合案例教学定位

案例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务能力。在我国,教师过于主动和分析方法的单一化、确定化以及分析结论的定向化、确定化不仅消解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倾向和方法,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方式上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因而其目的也仅仅是解释法理和法律规则,而不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

(三)所选案例忽视事实问题的认定过程

当前,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所选的案例基本上事实问题已经认定完毕,学生需要回答或讨论的往往只是法律适用问题。这与司法实践的实际是严重脱节的。

在司法实践中,最难的问题往往不是法律适用问题,而是事实认定问题。因此,在实践中,事实认定的过程最考验司法人员的办案能力,一旦事实认定清楚,后面的法律适用问题一般较易解决。但是,我国当前的案例教学基本上不会给学生提供“怎样认定事实”的训练,这是应当加以弥补的缺陷。

三、相关建议

(一)建立一支实务教学能力较强的法学专业教师队伍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培养、提升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

一是建立健全实务教学能力的培训机制。为避免实务培训流于形式,应对法学专业教师实务教学能力的培训实行科学化、制度化管理,如建立对口交流机制,由实践单位的业务骨干与高校教师结成“对子”,实现双方交流的常态化;建立奖惩机制,将高校教师到实践单位参与办案、实务调研等情况作为其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务培训的积极性,确保实务培训质量。

二是科学确定实务教学能力的培训方式。可以采取“请进来” 和 “派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将法学专业教师“派出去”挂职锻炼、参与办案,通过实战训练,使其对实务有切实体会;将实践单位的实务精英“请进来”在校内作实务讲座和专题研讨等,使法学专业教师从中获取实践办案的信息、经验。

三是合理制定实务教学能力的培训流程。应当合理制定高校教师实务教学能力的培训计划和流程,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在参与办案阶段,法学专业教师应参与具体案件的办理,使其综合运用法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在总结交流阶段,应当组织实务精英和法学专业教师开展跨部门、跨专业的讨论,要求法学专业教师注重对司法实践的具体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撰写学术文章,以巩固和提升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8]

(二)形成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

案例教学中应当形成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也就是教师和学生间要进行对话、交流。案例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应具备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和能力,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合理的准备时间,即应将案例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其有充分的时间查找资料,并对案例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这样,学生在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前,是带着问题来参加的。至于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在课堂上组织课堂讨论、回答学生问题以及提出本人的倾向性观点。[9]

(三)提供真实案卷供学生学习、讨论

实践中,案卷是司法人员获取案件信息的主要来源。根据从案卷中获取的案件信息准确认定事实进而正确适用法律,是一名合格的司法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为有效提高法学专业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应当为学生提供真实案卷,让学生体验真实案件办理的困难性与复杂性,使其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司法实践。建议法学院校与审判机关加强沟通协调,大量复印已生效案例的案卷,供教师教学使用。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案例精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393.

[2]王梅霞.法学案例教学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3]隋晶秋,黄芳.法学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4]程宏.法学案例教学的方法与运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5]赵晓光.论法学案例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J].法制与经济,2008,(4).

[6]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7]范卫红等.国外案例教学法与中国法学教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8]张平.法学专业实习基地与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初探[J].华章,2011(12).

[9]程宏.法学案例教学的方法与运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作者简介]叶旺春,男,福建福安人,西南政法大学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学。

作者:叶旺春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论文下一篇: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