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体系审核员考试

2022-08-21

第一篇:能源体系审核员考试

能源管理体系监督审核合同

HQC-02-K05-2-G/0

合同编号: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自愿性认证合同书

项 目 名 称:能源管理体系监督审核

认证委托方(甲方):

认证受托方(乙方):

签订时间: 二〇一七年八月 签订地点:

有效期: 从签订日起至合同履行结束

编号:HQC-02-K05-2-G/0

HQC-02-K05-2-G/0

认证委托方(甲方): 认证受托方(乙方):

经甲方申请,乙方同意对甲方进行自愿性认证,有关事项双方商定如下:

1.认证项目:

中化产品认证:□品质认证:□初审□再认证

□环保认证:□初审□再认证 □安全认证:□初审□再认证

□环保生态肥料认证:□初审□再认证 □节能产品:□初审□再认证 □低汞触媒:□初审□再认证 □其他:

管理体系认证:□质量管理体系:□初审□再认证□转机构:(□第监督□再认证)

□环境管理体系:□初审□再认证□转机构:(□第监督□再认证)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初审□再认证□转机构:(□第监督□再认证) █能源管理体系:□初审□再认证□转机构:(█监督□再认证) □其他: 2.认证范围(认证范围覆盖多场所时,应分别描述):

注:认证范围覆盖多个场所或多个法人组织时,甲方应提供与其它场所或法人组织之间关联关系的证明或签署的文件/合同,该文件/合同应具有法律效力,必要时乙方将依据这些证明材料与甲方签订多场所认证补充合同,并连同甲方所提供的证明材料作为本合同的附件。 3.合同期限:□长期□三年□五年█其他(二年) 4.审查时间:

第一次监督审核于2017年12月前完成,第二次监督审核于2018年12月前完成。

5.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5.1甲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5.1.1甲方应按照管理体系认证要求和/或具体产品认证规则的规定,向乙方提供相关技术材料,并保证所提供涉及认证活动的材料真实、有效;涉及产品认证时,需保证所提供样品的真实性及与实际生产产品的一致;

5.1.2甲方应服从乙方的认证审核安排(含见证审核及实习审核员进组)以及认证后的监督和解决投诉的措施,并为乙方提供评定所需的资料与信息,以及为乙方安排必需的工作条件,并积极配合认证工作,保证认证过程的顺利进行;

5.1.3甲方取得认证注册资格后,在证书有效期内,须接受乙方定期监督和必要的不定期审查;甲方不能正常接受乙方初次认证及监督活动的,应至少在双方确定的现场审查前,提前15个工作日向乙方提出书面申请或说明;甲方对认证范围变更的书面申请,应在乙方现场审查前提出; 5.1.4甲方应正确使用认证证书、正确宣传认证情况;甲方有关认证的声明应与认证范围一致。涉及管理体系认证时,不擅自利用认证证书和相关文字、符号误导公众认为其产品或服务通过认证;涉及自愿性产品认证时,甲方应与乙方签订标志使用协议,并依据标志备案的要求向乙方进行标志备案,正确使用认证标志;甲方应遵守与符合性标志的使用和产品相关信息的任何要求(见GB/T27030、GB/T270

23、GB/T27027);

5.1.5甲方应在证书有效期内接受乙方的定期监督和不定期监督;当出现影响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事故或重大问题时,应及时通报乙方,并接受乙方相应处置(包括增加监督检查频次,非例行检查或乙方按国家主管部门要求进行的专项检查和要求,以及采取的措施如立即停止使用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等决定);

5.1.6甲方应遵守乙方有关认证批准、保持、扩大、缩小、暂停、撤销和注销的规定;当甲方提出注编号:HQC-02-K05-2-G/0

HQC-02-K05-2-G/0

销认证证书或扩大、变更认证范围时,应向乙方提出书面申请并将证书及附件(含副本)的原件一并交还乙方,办理相应手续;当甲方证书被撤销时,同样需将证书及附件(含副本)的原件一并交还乙方;

5.1.7在甲方证书有效期内,发生法律地位、所有权、组织和管理层的变更、名称、地址和场所、产品或生产工艺的改进、获证的体系范围、产品范围或产品一致性的重大变化等变更时应及时书面通知乙方,接受可能增加的审查及检验,并对未能及时通知乙方变更情况所引发的结果负责;

5.1.8甲方应于证书有效期到期前,提前六个月以书面形式向乙方申请再认证,以便乙方作出必要的审查安排,逾期不申请再认证,待有效期届满时尚没有完成再认证的,证书自动失效;

5.1.9甲方在文件、宣传册或广告等传播媒介中涉及到认证内容时,应遵守乙方的要求,不得以损害乙方声誉的方式使用认证的结果,不得做出使乙方认为可能误导或未经授权的有关声明; 5.1.10甲方承诺始终满足认证要求,包括当收到乙方通知时应做出适当变更; 5.1.11如果认证适用于持续生产,则获证产品应持续满足产品要求;

5.1.12甲方对乙方审查组公正性、保密性、检查结论、人员的行为规范等方面有异议时,或对乙方在认证的暂停、注销和撤销的处理结果存有异议时,有权向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申/投诉。

5.2乙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5.2.1乙方应保证通过各种方式向甲方提供管理体系及产品认证范围、规则、收费标准等公开性文件,并提供认证申请所需有效表格和材料,负责按规定要求对甲方所提供的各类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并且有权核实甲方所提供认证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5.2.2乙方收集、整理甲方认证产品及与其有关的各类质量/环境/安全/能源信息,根据管理体系认证要求及相应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细则的要求,安排对甲方的认证活动;

5.2.3乙方应及时受理甲方的认证委托,并应在认证要求的时限内,完成对甲方的认证决定;涉及产品认证时,需按照具体产品认证规则/细则的规定,安排产品型式试验、工厂检查和其他审查方式; 5.2.4乙方应对甲方是否依法使用认证证书、进行标志备案、使用认证标志、宣传认证的情况进行监督;

5.2.5乙方需在甲方证书的有效期内,依据甲方管理体系获证范围或产品认证获证产品对应的认证实施规则、双方议定的认证方案,对甲方实施必要的定期监督及不定期监督,以验证甲方是否持续满足认证要求;如甲方不按时支付年金和监督检查费或出现违规行为(见乙方网站上所公示的《认证须知》)时,乙方有权暂停、撤销甲方的认证证书并予以公布;

5.2.6当甲方提出扩展其获证体系覆盖范围或获证产品覆盖范围的申请时,乙方应当核查扩展体系范围/产品与原获证体系范围/产品的一致性,确认原认证结果对扩展体系范围/产品的有效性,经乙方确认合格后,方可出具认证决定;

5.2.7当乙方收集证实甲方出现重大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问题、重大社会投诉事件或造成重大社会不良影响等情况时,乙方有权对甲方增加监督检查频次,有权暂停、撤销甲方的认证证书; 5.2.8乙方应对有关甲方经营、管理与技术等方面的信息予以保密,但法律法规有要求时除外; 5.2.9管理体系认证及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是乙方的知识产权,当甲方证书被暂停、注销、撤销或终止认证合同时,应交回证书原件(含副本),否则乙方保留通过法律手段处理的权利;

5.2.10乙方应及时处理甲方所提出的争议、申诉及投诉,并将处理意见及时反馈给甲方;

5.2.11如甲方未按5.1要求履行相关义务,乙方不予评定甲方符合认证要求,并不向甲方颁发认证证书;

5.2.12乙方需听从甲方哈密-罗中之间的交通安排,并提前10天提供审核人员的身份证,职务,职称等身份信息。

5.2.13审核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时,乙方有权终止审核: 5.2.13.1体系未运行,如:不能提供体系运行的证据; 5.2.13.2 申请认证的产品全部没有生产现场;

5.2.13.3运行过程中存在重大缺陷,如:出现系统性严重不符合;

5.2.13.4 最高领导者或管代不配合审核活动,如:不参加首、末次会议,不参加领导层审核; 5.2.13.5在检查/审核过程中,发现有严重违法违规情况,并已产生了社会影响,如:发生严重产品质量事故,环境监测报告、重点特种设备检验报告真实性或时效性存在虚假问题等;

5.2.13.6 在检查/审核过程中,发生重大质量、环境、安全事故等,造成人员伤亡,使审核活动无法编号:HQC-02-K05-2-G/0

HQC-02-K05-2-G/0

继续进行;

5.2.13.7在检查/审核过程中,发生地震、海啸等意外天气和不可抗力原因,而导致不能继续实施审核等情况。 6.风险

6.1 甲方应承担在合同期内隐瞒重要信息或提供虚假材料所造成的风险;

6.2 乙方应承担明知甲方不符合管理体系或自愿性产品认证注册条件,仍颁发认证证书的风险。 7.费用

7.1.监督审核费

7.1.1乙方按规定的审查时间对甲方实施定期监督审核,每次监督审核,甲方向乙方缴纳监督费。 7.1.2报酬及支付方式如下:

7.1.2.1两次监督审核费用合计元,(大写:人民币####圆整)。费用为总包费用,含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监督费、差旅费、证书费、年金等。不再另行计费。 7.1.2.2支付方式

(1)第一次监督审核后,乙方向甲方提供合同总额50%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税率为6%),甲方收到发票后1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支付乙方管理体系认证监督费#####元(大写:####元整),其中:审查费 ####元/年、年金####元/年。

(2)第二次监督审核后,乙方向甲方提供合同总额50%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税率为6%),甲方收到发票后1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支付乙方管理体系认证监督费### 元(大写:####元整),其中:审查费 ###元/年、年金####元/年。

7.1.3当发生5.2.7条款所列问题时,乙方将增加对甲方的监督审查次数,并相应增加审查费用。 7.1.4获证后甲方发生变化,应在申请变化的同时缴纳相关费用,包括申请费、批准与注册费、工厂检查费、年金等(不包括检测费,检测费另行支付给检测机构),其提供的书面申请将作为乙方调整变更/扩大费用的依据。 8.合同的变更、违约和终止

8.1合同签定后实施审核前,如一方违反合同,使本合同无法履行,则应赔偿另一方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赔偿金额为合同中审查费的50%);但如乙方对甲方已实施或已完成认证评审,因各种原因,甲方提出注销申请或乙方决定终止认证的,甲方仍需缴纳除批准与注册费、年金以外已发生的所有费用;

8.2在本合同执行期间,双方所有正式通知均应以书面形式传递同时保留传递的证据,所传递的正式书面材料均可作为合同发生变更、违约和终止的依据;

8.3当本合同签约人任意一方名称发生变更、认证制度调整时,应重新签署认证合同。如甲方增加加工场所或发生场所搬迁时,应另行单独签署补充认证合同。

9.不可抗力

因不可抗力导致甲乙双方或一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本合同项下有关义务时,双方相互不承担违约责任。但遇不可抗力的一方,应于不可抗力发生后十五日内将不可抗力情况告知对方,并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在不可抗力影响消除后的合理时间内,一方或双方应当继续履行合同, 10.违约责任

10.1如因甲方提供虚假认证材料,导致乙方出具的认证结论与客观事实不符,甲方应当承担乙方因此受到的损失。

10.2任何一方未经对方同意解除本合同,应向对方支付认证费用的50%作为违约金。

10.3如本合同约定的违约金不足以补偿守约方的经济损失,违约方应当赔偿守约方的实际损失。 11.争议处理

11.1合同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如无法达成一致,可提请哈密伊州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1.2如甲方对认证决定有异议时可以向乙方提出申诉,对乙方处理结果仍有异议或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向国家认监委申诉。

编号:HQC-02-K05-2-G/0

HQC-02-K05-2-G/0

12.变更、补充、解除和终止

12.1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对本合同进行变更;变更应当以书面方式进行;

12.2 双方可以对本合同未尽事项进行补充,补充合同应当由双方加盖公章,补充合同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12.3 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本合同;

12.4当甲方违背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合同约定,乙方有权终止本合同;当本合同所涉及的所有认证证书全部失效时,本合同自然终止。

13.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两份。

甲方法人或授权签约人:

甲方盖章: 年 月 日 甲方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编号:HQC-02-K05-2-G/0

乙方法人或授权签约人: 乙方盖章:

年 月 日

乙方通讯地址:邮政编码: 联系部门:认证部 电话: 传真:

人民币开户名称: 人民币开户银行: 人民币帐号:

第二篇: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员考前培训练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能源服务是与能源提供、(A)有关的活动及其结果。

(A)能源利用(B)能源选择(C)能源使用(D)能源开发 知识点:GB/T23331 2.以下哪项属于强制性的外部交流(A)

(A)重点用能单位向能源主管部门报送用能情况统计表

(B)网站上宣传能源方针 (C)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描述能源节约情况 (D)宣传获得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3.最高管理者应承诺支持能源管理体系,并通过以下活动予以落实。以下哪项活动不属承诺范围(D)

(A)实施管理评审; (B)确立能源方针,在长期规划中考虑能源绩效问题;(C)提供能源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D)进行内部审核

4.以下哪项可以纳入组织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中(D)

(A)热电厂供热管道(B)员工集中居住的小区 (C)供应商生产活动 (D)组织的运输活动

5.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与GB/T23331:2012中哪个条款相对应?(B)

(A)4.2.2管理者代表 (B)4.4.6能源目标、能源指标与能源 管理实施方案 (C)4.5.5运行控制

(D)信息交流 6.能源评审可以使用的技术工具不包括(D)

(A)能源审计; (B)能量平衡; (C)能流图; (D)顾客满意度调查表。

7.以下选项与“节约能源法”不符的是(D) (A)用能单位应当按照合理用能的原则,加强节能管理,并实施节能计划和节能技术措施,降 低能源消耗。 (B)用能单位应当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对节能工作取得成绩的集体、个人给予奖励。(C)用能单位应当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按照规定配备和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D)能源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向本单位职工无偿提供能源,但可以对能源消费实行包费制。

8.国家标准中对哪项工作提出了强制性的要求?( D)

(A)能源审计; (B)空调经济运行; (C)能量平衡; (D)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

9.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每年向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送上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利用状况包括(D)

(A)能源消费情况和能源利用效率(B)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效益分析(C)节能措施(D)以上都是

10. 依据GB/T23331:2012标准,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C ) (A)GB/T23331:2012标准规定了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 (B)GB/T23331:2012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能源管理绩效水平。 (C)GB/T23331:2012标准提供了详细的节能设计规范。

(D)GB/T23331:2012的使用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其他环境影响。

11.《节约能源法》中没有提出哪种制度(D)?

(A)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 (B)对高耗能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实行淘汰制度 (C)节能产品认证制度 (D)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制度

12.《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中规定能源管理人员的条件不包括(C)

(A)具有节能专业知识(B)具有3年以上实际经验 (C)具有高级技术职称 (D)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13.下列哪些不属于耗能工质( B) (A)氧 (B)焦炭 (C)软水 (D)氮气

14.“十二五”约束性指标为(D)

(A)单位GDP能耗降低1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指标 (B)单位GDP能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的指标 (C)单位GDP能耗降低2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指标 (D)单位GDP能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指标

15、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 D)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A)技术上可行(B)经济上合理(C)环境和社会可承受(D)以上都是 16.“十二五”期间,万家企业实现节约能源(B)吨标准煤。

(A)2亿(B)2.5亿 (C)1.5亿 (D)3亿

17.能源绩效参数不包括(D)

(A)量值 (B)比率 (C)数学模型 (D)定性说明 18.能源管理实施方案包括下列哪些内容( D )

(A)职责 (B)达到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进度(C)验证绩效改进的方法(D)以上都是

19.在策划意外事故、紧急情况或潜在灾难的预案时(包括设备采购),组织可选择将(A)作为决策的依 据之一

(A)能源绩效 (B)能源消耗(C)能源绩效参数 (D)能源基准

20.适当时,(A)的结果应纳入相关项目的规范、设计和采购活动中。

(A)能源绩效评价 (B)能源评审 (C)能源审计 (D)节能监测

21.依据GB/T23331-2012标准,管理者代表在能源管理体系中其职责权限不包括(D)。

(A)指定由相应的管理层授权的人员,与其共同开展能源管理活动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能源管理体系绩效

(C)在组织各层次上提高对能源方针、能源目标的认识

(D)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并获得能源绩效提供资源

22.依据GB/T23331-2012标准,组织应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A)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A)评审 (B)整理 (C)更新 (D)识别

23.依据GB/T23331-2012标准,组织应将实施能源评审的(A )形成文件,并组织实施能源评审,评审 结果应进行记录。

(A)方法学和准则(B)方法和准则(C)方法和过程 D)方法和过程 24.依据GB/T23331-2012标准,组织应使用初始能源评审的信息,并考虑与组织能源使用和能源耗特点相适应的时段,建立(C)

(A)能源管理体系(B)能源绩效参数(C)能源基准(D)能源目标

25.依据GB/T23331-2012标准,确定和更新能源绩效参数的方法学应予以记录,并定期评审此方法学的(A)。

(A)有效性 (B)符合性(C)适宜性(D)充分性

26.当采购对能源绩效有重大影响的能源服务、设备和产品时,组织应建立和实施相关准则,评估其在(B) 对能源使用、能源消耗和能源效率的影响。

(A)寿命周期内 (B)计划的或预期的使用寿命内 (C)使用过程中 (D)5年内

27.(C)是通过使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以改进能源绩效的机会。

(A)改造 (B)招标 (C)采购 (D)节能管理

28.组织进行能源评审时,应基于测量结果和其他相关数据,分析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情况,不包括:(C)

(A)识别当前的能源种类和来源(B)评价过去的能源使用情况和能源消耗水平 (C)识别过去的能源种类和来源 (D)评价现在的能源使用情况和能源消耗水平

29.组织应控制GB/T23331-2012标准要求的文件、其他能源管理体系相关文件,适当时包括(C)文件。

(A)财务 (B)人力资源 (C)技术 (D)评 审

30.依据GB/T23331-2012标准运行控制,组织应识别并策划与主要能源使用相关的(D )活动,使之与 能源方针、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一致。

(A)实施和运行(B)运行和检查(C)检查和评审 (D)运行和维护

31.能源管理方案可以不包括的内容有(D)

(A)达到每项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进度(B)验证能源绩效改进的方法 (C)验证结果的方法(D)项目风险评估

32.依据GB/T23331-2012标准,组织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确保能源管理体系得到了有效的实施与保持, 并改进了(A)。

(A)能源绩效(B)能源基准 (C)能源目标和指标(D)能源管理实施方案

33.(B)是基于数据和其他信息,确定组织能源绩效水平,识别改进机会的工作。

(A)能源服务 (B)能源评审(C)能源绩效参数(D)能源目标

34.依据GB/T23331-2012标准,(A)是指获得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考核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执行程 度的系统、独立、文件化的过程。

(A)内部审核(B)能源评审(C)能源审计 (D)管理评审

35.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由哪个委员会负责制定(B)

(A)ISO/TC176(B)ISO/TC242(C)ISO/TC207(D)ISO/TC8 36.(C)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A)能源消耗 (B)能源使用 (C)节约资源 (D)能源服务

37.重点用能单位应当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在具有节能专业知识、实际经验以及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 中聘任(A),并报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A)能源管理负责人 (B)节能主管 (C)能源管理师 (D)能源经理

38.(D)以下不是最高管理者的职责:

(A)确保建立能源目标、指标 (B)确保能源绩效参数适用于本组织

(C)确立能源方针,并实践和保持能源方针(D)确保策划有效的能源管理活动,以落实能源方针

39.能源绩效是(C)的一部分。

(A)能源管理体系 (B)能源效率 (C)能源管理体系绩效 (D)能源使用 40.项目建成投产后,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应单独编制(D)

(A)节能评估报告表 (B)节能登记表 (C)节能审查报告 (D)节能评估报告书

41.电力折标准煤系数:0.1229kgce/(kW•h),这一系数是(C)

(A)等价值 (B)自行计算值 (C)当量值 (D)估算值

42.以下不是管理者代表的职责权限:(C)

(A)在组织内部明确规定和传达能源管理相关的职责和权限,以有效推动能源管理 (B)制定相关人员,并有相应的管理层授权,共同开展能源管理活动 (C)确保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测量和报告结果

(D)制定能够确保能源管理体系有效控制和运行的准则和方法

43.(B)等于29307千焦(kJ)的燃料,称为1千克标准煤(1kgce)。

(A)高(位)发热量 (B)低(位)发热量 (C)热量 (D)冷量

44.能源目标和指标应与(B)保持一致。

(A)能源管理体系 (B)能源方针 (C)能源绩效 (D)能源服务

45.能源指标应与(C)保持一致。

(A)能源方针 (B)能源绩效 (C)能源目标 (D)能源管理体系

46.组织应根据自身规模,建立关于(C)、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内部沟通机制。

(A)能源方针 (B)能源目标 (C)能源绩效 (D)能源指标

47.组织应调查(A)中的重大偏差,并采取应对措施。

(A)能源绩效 (B)能源方针(C)能源目标 (D)能源指标

48.以下不需要保持记录的是:(B)

(A)合规性评价 (B)能源管理实施方案 (C)能源基准 (D)管理评审 49.依据GB/T23331-2012标准,以下没要求必须形成文件的是:(D)

(A)能源采购规范 (B)能源管理实施方案 (C)能源方针 (D)合规性评价

50.以下哪个不是管理评审的输出:(D)

(A)组织能源绩效的变化 (B)能源绩效参数的变化

(C)能源方针的变化 (D)改进建议

51.以下哪个不是管理评审的输入:(D)

(A)能源方针的评审 (B)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 (C)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D)资源分配的变化

52.下列属于二次能源的是(A)

(A)焦炭 (B)原煤 (C)生物质能 (D)风力 53.组织应对能源绩效参数进行评审,适用时,与(C)进行比较。

(A)能源指标 (B)能源消耗 (C)能源基准 (D)能源目标

54.(D)反映的是特定时间段的能源利用状况。

(A)能源消耗 (B)能源指标 (C)能源效率 (D)能源基准

55.(A)能实现整体能源绩效的不断改进,并与组织的能源方针相一致。

(A)持续改进 (B)连续评价 (C)管理评审 (D)内部审核

56.为满足组织的能源方针而设定、与改进能源绩效相关的、明确的预期结果或成效是(A)。

(A)能源目标 (B)能源评审 (C)能源服务 (D)能源指标

57.提供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所需要的资源,以达到能源绩效目标是(A)的职责?

(A)最高管理者 (B)管理者代表 (C)能源部门经理 (D)董事会

58.依据国家有关的节能法规和标准,对企业和其他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的检 验、核查和分析评价。此项工作是(C)

(A)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和审查(B)清洁生产 (C)能源审计 (D)能效对标 59.关于GB/T23331-2012标准的说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

(A)本标准规定了组织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 (B)本标准规定了具体的能源绩效要求。

(C)本标准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管理体系整合使用。

(D)本标准适用于任何希望保证和展示其符合所声明的能源方针的组织,其符合性只能通过外部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来确认。

60.用能单位应备有完整的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表中可以不必列出(C)

(A)准确度等级(B)安装使用地点 (C)测量对象 (D)状态(指合格、准用、停用等)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写T,错误的写F,每题1分)

1.GB/T1901165.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必须包括手册、程序、作业指导书和记录4个层次。(F) 2.用能单位不用制定文件化的能源采购规范。(F)

3.能源管理体系与能源审计等其他节能工作是完全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进行。(F) 4.内部审核可以分多次进行。(T)

5.主要能源使用是指在能源消耗中占有较大比例或有较大改进潜力的能源使用(T)

6.能源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向本单位职工无偿提供能源。任何单位不得对能源消费实行包费制。(T)

7.重点用能单位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资金用于节能科研开发、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宣传与培训。(T)

8.凡是超过100kw的用电设备均必须配备电表。(F)

9.基于证据的方法是指在一个系统的审核过程中,得出可信的和可重现的审核结论的合理方法。(T)

10.用能单位实际消耗的燃料能源应以其高位发热量为计算基础折算成标准煤量(F)

11.依据GB/T23331-2012标准,边界是指组织确定的场所界限或组织界限。(F) 12.依据GB/T23331-2012标准,能源基准是指用作比较能源绩效的定量参考依据。反映的是特定时间段的 能源利用状况。(T) 13.能源管理团队可以是一个人。(T)

14.能源方针必须包括改进能源绩效的承诺。(T)

15.依据GB/T23331-2012标准,能源指标是指由能源目标产生,为实现能源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 可量化的绩效要求,它们仅适用组织的局部。(F)

16.在策划意外事故、紧急情况或潜在灾难的预案时(包含设备采购),组织可选择将能源绩效作为决策的 依据之一。(T)

17.组织应确保用于监视测量关键特性的设备所提供的数据是准确、可重现的,并保存校准记录和采取其他方式已确立准确度和可重复性。(T)

18.组织应确保时时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改进。(F)

19.在购买对主要能源使用具有或可能具有影响的能源服务、产品时,组织应告知供应商,采购决策将部分基于对能源绩效的评价。(T)

20.制定能够确保能源管理体系有效控制和运行的准测和方法是最高管理者的职责权限。(F) 21.管理评审的输出不包括资源分配的变化。(F)

22.依据依据GB/T23331-2012标准4.5.6条款,能源绩效评价的结果必须纳入相关项目的规范、设计和采购活动中。(F)

23.依据GB/T23331-2012标准,能源方针应阐述组织为持续改进能源绩效所作的承诺。(T) 24.依据GB/T23331-2012标准,缺乏主要能源使用有效运行和维护的准则会导致能源绩效的偏离。(T) 25.管理者代表应按策划或计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F)

三、多项选择题(从下面各题选项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最恰当的答案从下面各题选项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最恰当的答案)

1.企业可将GB/T23331:2012与(ABCD)管理体系要求相结合。

(A)质量管理体系 (B)环境管理体系

(C)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D)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2.能源管理体系的广泛使用有利于(AB)

(A)提高企业的竞争力;(B)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C)增强顾客满意; (D)减少职业病发生。

3.GB/T23331:2012中的能源包括(BCD)

(A)水(B)压缩空气(C)煤炭(D)电力 4.能源使用可包括(ABCD)

(A)通风(B)照明(C)运输(D)加工

5.GB/T23331:2012策划部分包括(ABD)

(A)能源评审 (B)能源基准 (C)信息交流 (D)能源绩效参数

6.能源评审应包括(ABCD)

(A)分析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 (B)识别主要能源使用的区域 (C)识别能源改进的机会 (D)对改进机会进行排序

7.能源管理方案包括(ABCD)

(A)规定职责 (B)方法和时间进度 (C)验证能源绩效改进的方法 (D)验证结果的方法

8.GB/T23331:2012实施与运行部分包括(BCD)

(A)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B)运行控制 (C)设计(D)文件

9.监视测量与分析应对(ABCD)进行定期监视测量与分析

(A)能源绩效参数

(B)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

(C)能源管理实施方案的有效性

(D)与主要能源使用相关的变量

10.节约能源(以下简称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ABD)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

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A)技术上可行 (B)经济上合理 (C)切实可行(D)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

11.以下属于万家企业的有:(ABC)

(A)2010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B)拥有600辆及以上车辆的客运、货运企业

(C)2010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千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宾馆、饭店、商贸企业、学校 (D)营业面积6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宾馆饭店

12、在进行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计算时,产品的统计包括(AB)

(A)合格的最终产品(B)合格的中间产品(C)废品 (D)次品但可以销售出去

13.以下可称为用能单元的有(BCD )

(A)生产线 (B)泵房 (C)工序 (D)装置

14.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按照项目建成投产后年能源消费量实行分类管理,包括(ABC):

(A)节能评估报告书(B)节能评估报告表(C)节能登记表 (D)节能篇

15、重点用能单位是指(AB)

(A)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1万吨,下同)的用能单位

(B)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含5000吨,下同)、不足1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

(C)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煤以上的用能单位 (D)年综合能源消费量2万吨以上的用能单位

16.依据GB/T23331-2012标准,能源管理实施方案必须包括(AC )。

(A)职责的指定(B)投入的资金(C)验证结果的方法 (D)能源评审报告

17.依据GB/T23331-2012标准4.5.7,当采购对能源绩效有重大影响的能源服务、设备和产品时,组织应 建立和实施相关准则,评估其在计划的或预期的使用寿命内对(BCD)的影响。 (A)能源绩效(B)能源消耗(C)能源使用(D)能源效率

18.依据GB/T23331-2012标准4.6.1,组织应制定和实施测量计划,且测量计划应与组织的(ACD)相适应。

(A)规模(B)人员人员能力 (C)复杂程度 (D)监视和测量设备

19.依据GB/T23331-2012标准,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包括( ACD)。

(A)能源方针 (B)能源管理手册 (C)能源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 (D)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

20.能源基准可采用(AB)的变量来规范。

(A)能源使用(B)能源消耗 (C)能源指标 (D)能源绩效

21.能源管理体系是用于建立(BCD)以实现能源绩效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的集合。

(A)能源计划(B)能源方针 (C)能源目标 (D)过程和程序

22.适当时,能源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纳入相关项目的(ABD)活动中。

(A)规范 (B)采购 (C)管理 (D)设计

23.出现以下哪种情况时需要对能源基准进行调整(ABC)

(A)能源绩效参数不再能够反映组织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情况时 (B)能用过程、运行方式或能用系统发生重大变化时

(C)其他预先规定的情况 (D)其他组织能源使用及能源消耗发生变化时

24.能源效率是输出的(ABC)或能源与输入的能源之比或其他数量关系。

(A)绩效(B)服务(C)产品(D)结果

25.最高管理者在能源管理体系的(A)和(D)控制组织。

(A)范围 (B)最高层 (C)过程 (D)边界内

四、案例分析题(写出事实描述、不符合条款和不符合标准达到内容)

1.在审核一电机制造厂时,审核发现,热处理炉温度长期超过现行标准,SOP规定温度应为310-320℃,但在过去一个月的记录上显示,实测值在330–345℃之间。

不符合事实:SOP规定热处理炉温度应为310-320℃但过去一个月记录显示,实测值在330–345℃之间不符合4.5.5 不符合标准的内容组织应识别并策划与重要能源使用相关的运行和维护活动,使之与能源方针能源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一致,以确保其在规定条件下按下列方式运行b)根据运行准则运行和维护设施、过程、系统和设备;

2.在审核开发区的一家印染厂时发现,公司使用的蒸汽来自开发区的热电厂,经过减压后送车间使用,蒸汽输送途中产生的冷凝水由旁管排入下水道,可以看到有不少蒸汽被带出来,而公司《节能减排管理制度》规定,蒸汽输送途中,不得有大量蒸汽被带走排出。

不符合事实:公司蒸汽输送途中产生的冷凝水由旁管排入下水道可以看到有不少蒸汽被带出来,而公司《节能减排管理制度》规定,蒸汽输送途中,不得有大量蒸汽被带走排出。 不符合4.5.5 不符合标准的内容:组织应识别并策划与重要能源使用相关的运行和维护活动,使之与能源方针、能源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一致,以确保其在规定条件下按下列方式运行b)根据运行准则运行和维护设施、过程、系统和设备;

3.审核员来到动力车间,发现低压配电柜的多个监视仪表没有运转,动力车间主管解释说,监视仪表显 示屏已坏,但他的监测数据仍然会传输到电脑终端,所以没有关系。

不符合事实:在动力车间,发现低压配电柜的多个监视仪表没有运转不符合4.6.1 不符合标准的内容:组织应确保用于监视和测量关键特性的设备提供的数据是准确、可复现的,并保存校准记录和采取其它方式以确立准确度和复现性。

4.审核人员询问波峰焊机的主操,属于主要能源使用的波峰焊机是否采取了节能降耗措施?主操说;由于要保证焊接质量,炉温控制非常重要,但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措施可以节能,作业指导书也仅仅是要求生产结束后及时关停设备。 不符合事实:询问波峰焊机的主操,属于主要能源使用的波峰焊机是否采取了节能降耗措施主操说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措施可以节能,作业指导书也仅仅是要求生产结束后及时关停设备。 不符合4.5.5 不符合标准的内容 a)建立和设置重要能源使用有效运行和维护的准则防止因缺乏该准则而导致的能源绩效的严重偏离;

5.审核员在公司谋部门审核目标指标以及能源管理方案时发现,该部门策划的风机安装变频器的时间是两年后安装,负责人回答审核员,由于公司目前资金紧张而且明年还可能紧张的原因,所以时间预计要两年后才能实施。 不符合事实:在公司某部门审核目标指标以及能源管理方案时发现该部门策划的风机安装变频器的时间是两年后安装,负责人说:由于公司目前资金紧张,所以时间预计要两年后才能实施。不符合4.4.6 不符合标准的内容:组织应制定实现能源目标和指标的时间进度要求。

6.某工厂生产现场,发现一台电机属于国家落后淘汰目录,查阅其合规性评价记录,虽然法律法规清单中有落后产能淘汰相关文件,但未对落后产能淘汰进行专项评价。

不符合事实:某工厂生产现场发现一台电机属于国家落后淘汰目录,查阅其合规性评价记录,未对落后产能淘汰进行专项评价。

不符合4.6.2不符合标准的内容:组织应定期评价与能源使用和消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守情况。

7某制药企业组织开展能源评审工作,评审工作共识别了53项节能机会,但没有识别能源消耗比例较大的工序或环节。

不符合事实:能源评审工作没有识别能源消耗比例较大的工序或环节。不符合 4.4.3不符合标准的内容:

标准的内容:b)基于对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的分析,识别主要能源使用的区域等。 8.锅炉烟气余热回收项目改造完毕,但未进行验收,验收人员解释说项目方案或者相关文件中没有节能量验证的方法。经跟踪验证,验收人员所说属实。

不符合事实:锅炉烟气余热回收项目方案或者相关文件中没有节能量验证的方法。 不符合4.4.6 不符合标准的内容:能源管理实施方案应包括c)验证能源绩效改进的方法d)验证结果的方法。 9.某工厂因厂房局部改造,拆除了施工区域部分蒸汽管道保温材料,但改造完毕后3个多月,设备设施维护人员并未按照维保要求恢复蒸汽管道保温。

不符合事实:设备设施维护人员并未按照维保要求恢复蒸汽管道保温。

不符合4.5.5运行控制b): “根据运行准则运行和维护设施、过程、系统和设备 10.某厂相关单位提供水电转供服务,其中集团公司所属食堂发现没有安装水电表,原因是企业认为集团食堂水电费都由厂里负担,因此不需要安装计量器具。而作为输出用能单位的能源,按照GB17167:2006要求,属于必须配备计量器具的对象。

不符合事实:集团食堂水电作为输出用能单位的能源,按照GB171672006要求属于必须配备计量器具的对象,但未加装水电表。不符合4.6.2组织应定期评价与能源使用和消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守情况

第三篇: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注册审核员考试审核知识考试大纲答案

质量和(或)管理体系考试大纲审核知识部分 4.1范围 a.注册准则2.3.2审核原则 2.3.2各级别审核员应按照下列原则进行工作:☼

与审核员有关的原则 a)道德行为:职业的基础 对审核而言,诚信、正直、保守秘密和谨慎应是最基本的。

b)公正表达:真实、准确地报告的义务 审核发现、审核结论和审核报告应真实和准确地反映审核活动。报告在审核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障碍以及在审核组和受审核方之间没有解决的分歧意见。

c)职业素养:在审核中勤奋并具有判断力 审核员应珍视他们所执行的任务的重要性以及审核委托方和其它相关方对自己的信任。具有必要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与审核有关的原则 d)独立性:审核的公正性和审核结论的客观性的基础 审核员应独立于受审核的活动,并且不带偏见,没有利益上的冲突。审核员在审核过程中应保持客观的心态,以保证审核发现和结论仅建立在审核证据的基础上。 e)基于证据的方法:在一个系统的审核过程中,得出可信的和可重现的审核结论的合理方法 审核证据应是可证实的。由于审核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进行的, 因此审核证据是建立在可获得的信息样本的基础上。抽样的合理

b.注册准则2.4.1.1管理体系审核 2.4.1.1管理体系审核

理解性与审核结论的可信性密切相关。

GB/T19011标准

3、

4、6章的内容 理解审核原则、程序和技术的应用 理解受审核方管理体系与审核准则的关系 理解如何在受审核方组织环境中实施有效的审核 理解审核中运用抽样技术的适宜性和后果 维护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为有效和高效地实施管理体系审核,应具备的个人素质的具体表现

c.注册准则2.4.1.4组织状况 2.4.1.4组织状况

了解组织的规模、结构、职能和关系等企业管理与运作的基础知识 了解组织的总体运营过程和相关术语 关注组织的文化和社会习俗

d.注册准则2.6审核员行为规范 2.6审核员行为规范要求☼

各级别审核员均应遵守CCAA审核员行为

规范。(3要7不) 在初次注册和再注册时,所有申请人均应

1)遵纪守法、敬业诚信、客签署声明,表明其遵守行为规范。

观公正; 2)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和声誉; 3)帮助所管理的人员拓展其专业能力; 4)不承担本人不能胜任的任务; 5)不介入冲突或利益竞争,不向任何委托方或聘用机构隐瞒任何可能影响公正判断的关系;

6)不讨论或透露任何与工作任务相关的信息,除非应法律要求或得到委托方和/或聘用单位的书面授权;

7)不接受受审核方及其员工或任何利益相关方的任何贿赂、佣金、礼物或任何其它利益,也不应在知情时允许同事接受;

8)不有意传播可能损害审核工作或人员注册过程的信誉的虚假或误导性信息; 9)不以任何方式损害CCAA及其人员注册过程的声誉,与针对违背本准则的行为而进行的调查进行充分的合作;

10)不向受审核方提供相关咨询。 4.2内容 4.2.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概述 a.GB/T 19011-2003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 3.1 审核 audit☼

为获得审核证据(3.3)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3.2)的程度

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1:内部审核,有时称第一方审核,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用于管理评审和其 他内部目的,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在许多情况下,尤其在小型组织内,可以由与受审核活动无责任关系的人员进行,以证实独立性。 注2:外部审核包括通常所说的“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相 关方(如顾客)或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进行。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审核组织进行,如那些对与

GB/T19001或GB/T24001要求的符合性提供认证或注册的机构。 注3:当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被一起审核时,称为“结合审核”。 注4: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审核组织合作,共同审核同一个受审

3.2审核准则 核方时,这种情况称为“联合

审核”。

audit criteria☼

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 注:审核准则是用于与审核证据进行比较的依据。

3.3 审核证据 audit evidence☼

与审核准则(3.2)有关

3.4 审核发现 audit 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

注:审核证据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

findings☼

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3.3)对照审核准则(3.2)进行评价的结果。

注:审核发现能表明符合或不符合审核准则,或指出改进的机会。 3.5 审核结论 audit conclusion☼ 审核组(3.9)考虑了审核目的和所有审核发现(3.4)后得出的审核(3.1)结果。

3.6 审核委托方 audit client 要求审核的组织或人员。 注:审核委托方可以是受审核方(3.7),也可以是依据法律或合同有权要求审核的任何其他 组织。

3.7 受审核方 auditee 被审核的组织。

3.8 审核员 auditor 有能力(3.14)实施审核(3.1)的人员。

3.9 审核组 audit team 实施审核(3.1)的一名或多名审核员(3.8),需要时,由技术专家(3.10)提供支持。 注1:指定审核组中的一名审核员为审核组长。 注2:审核组可包括实习审核员。 3.10 技术专家 technical expert 向审核组(3.9)提供特定知识或技术的人员。 注1:特定知识或技术是指与受审核的组织、过程或活动,或语言或文化有关的知识或技术。 注2:在审核组中,技术专家不作为审核员。

3.11 审核方案 audit programme☼ 针对特定时间段所策划,并具有特定目的的一组(一次或多次)审核(3.1)。

注:审核方案包括策划、组织和实施审核的所有必要的活动。是活动

3.12 审核计划

audit plan☼

对一次审核(3.1)活动和安排的描述。 是文件

3.13 审核范围 audit scope☼

审核(3.1)的内容和界限。

4个方面

注:审核范围通常包括对实际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以及所覆盖的时期的描述。

3.14 能力 competence☼

经证实的个人素质以及经证实的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本领。

2个方面,不同于9000里面的3.15和3.16

b.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类型(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审核)

GB/T 19011-2003

3.1 审核 audit 为获得审核证据(3.3)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3.2)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注1:内部审核,有时称第一方审核,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用于管理评审和其他内部目的,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在许多情况下,尤其在小型组织内,可以由与受审核活动无责任关系的人员进行,以证实独立性。 注2:外部审核包括通常所说的“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或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进行。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审核组织进行,如那些对与GB/T19001或GB/T24001要求的符合性提供认证或注册的机构。 注3:当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被一起审核时,称为“结合审核”。 注4: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审核组织合作,共同审核同一个受审核方时,这种情况称为“联合审核”。

c.审核原则 同2.3.2d.审核方案与审核计划的不同点☼ GB/T 19011-2003 指南中明确了审核方案和审核计划的定义: 审核方案:针对特定时间段所策划,并具有特定目的的一组(一次或多次)审核。 注:审核方案包括策划、组织和实施审核所必要的所有活动。 审核计划:对一次审核活动和安排的描述。 审核方案管理中明确对审核方案的记录应当包括与每次审核有关的记录:如:审核计划、审核报告、不符合项报告、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报告等。可见,审核计划仅是审核方案的一部分。审核方案是策划审核活动的全过程,而计划仅仅是明确对审核活动的日程安排。 e.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阶段及活动 4.2.2审核的启动 a.指定的审核组长,审核组长和审核员的职责 6.2.1 指定审核组长 负责管理审核方案的人员应当为特定的审核指定审核组长。 在进行联合审核时,各审核组织在审核开始前就各自的职责特别是审核组长的权限达成一致,这一点非常重要。

b.影响确定审核组组成和规模的因素

6.2.4 选择审核组

当已明确审核可行时,应当选择审核组,同时考虑实现审核目的所需的能力。当只有一名审核员时,审核员应当承担审核组长全部适用的职责。第7章包含了确定所需能力的指南,并描述了评价审核员的过程。 当决定审核组的规模和组成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a)审核目的、范围、准则以及预计的审核时间; b)是否是结合审核或联合审核; c)为达到审核目的,审核组所需的整体能力; d)适用时,法律法规、合同和认证认可的要求; e)确保审核组独立于受审核的活动并避免利益冲突; f)审核组成员与受审核方的有效协作能力以及审核组成员之间共同工作的能力; g)审核所用语言以及对受审核方社会和文化特点的理解,这些方面可以通过审核员自身的技能或技术专家的支持予以解决。 保证审核组整体能力的过程应当包括下列步骤: ——识别为达到审核目的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选择审核组成员以使审核组具备所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若审核组中的审核员没有完全具备审核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可通过技术专家予以满足。技术专家应当在审核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审核组可以包括实习审核员,但实习审核员不应当在没有指导或帮助的情况下进行审核。 在第4章所描述的审核原则的基础上,审核委托方和受审核方均可依据合理的理由申请更换审核组的具体成员。合理的理由包括利益冲突(例如:审核组成员是受审核方的前雇员或曾经向受审核方提供过咨询服务)和以前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等。这些理由应当与审核组长和负责管理审核方案的人员沟通,在决定更换审核组成员之前,他们应当与审核委托方和受审核方一起解决有关问题。 c.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的内容和确定原则 6.2.2 确定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 在审核方案总体目的内,一次具体的审核应当基于形成文件的目的、范围和准则。 审核目的确定审核要完成的事项,可包括: a)确定受审核方管理体系或其一部分与审核准则的符合程度; b)评价管理体系确保满足法律法规和合同要求的能力; c)评价管理体系实现规定目标的有效性; d)识别管理体系潜在的改进方面。 审核范围描述了审核的内容和界限, 例如:实际位置,组织单元,受审核的活动和过程以及审核所覆盖的时期。 审核准则用作确定符合性的依据, 可以包括所适用的方针、程序、标准、法律法规、管理体系要求、合同要求或行业规范。 审核目的应当由审核委托方确定,审核范围和准则应当由审核委托方和审核组长根据审核方案程序确定。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的任何变更都应当征得原各方同意。 当实施结合审核时,重要的是审核组长确保审核目的、范围和

d.确定审核是否可行的重要性,确定时需考虑的因素

6.2.3 确定审核准则适合于结合审核的性质。 的可行性

应当确定审核的可行性,同时考虑诸如下列因素的可获得性:

——策划审核所需的充分和适当的信息, ——受审核方的充分合作, ——充分的时间和资源。 当审核不可行时,应当在与受

e.与受审核方建立初步联系的目的及责任人 6.2.5 与受审核方建立初步联系 与受审核方就审核的事宜建立初步联审核方协商后向审核委托方建议替代方案。

系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的,但应当由负责管理审核方案的人员或审核组长进行。初步联系的目的是: a)与受审核方的代表建立沟通渠道; b)确认实施审核的权限; c)提供有关建议的时间安排和审核组组成的信息;

d)要求获得相关文件,包括记录; e)确定适用的现场安全规则; f)对审核作出安排; g)

4.2.3文件评审 a.文件评审的时机、目的、作用、内容、依据、评审意见和结论

文件评审的实施 时机(文件评审贯穿于整个审核过程) 在就观察员的参与和审核组向导的需求达成一致意见。 现场审核前应当评审受审核方的文件,在有些情况下,如果不影响审核实施的有效性,文件评审可以推迟至现场活动开始时。在其他情况下,为取得对可获得信息的适当了解,可以进行现场初访。 目的 以确定文件所述的体系与审核准则的符合性。

作用

为有效的策划和准备现场审核,包括编制合理可行的审核计划提供依据。 内容

文件可包括管理体系的相关文件和记录及以前的审核报告。主要是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还包括:程序文件、组织结构和岗位职责、重要的记录如内审、管理评审等。

依据 GB/T19001标准以及与组织的产品、过程、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 评审意见

形成书面文件,主要写明受审核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受审核方对文件进行适当地修改。评审意见通常只需指出文件中存在的问题,而不应提供如何修改文件的建议,更不能代替受审核方修改文件。 结论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中,文件评审的结论通常分为“符合”、“局部不符合”、“不符合”三种。 如果发现文件不适宜、不充分,审核组长应当通知审核委托方和负责管理审核方案的人员以及受审核方。应当决定审核是否继续进行或暂停直至有关文件的问题得到解决。

b.现场初访的意图和时机 意图

1为确定审核的可行性收集必要的信息; 2为有效地策划和准备现场审核,包括制订审核计划、收集信息。 时机 在首次审核前,如果来自受审核方的文件提供的信息不能为有效地策划现场审核提供足

现场审核的准备 a.编制审核计划的要求(编制人、作用、提交的时间和修改) 6.4.1 编制审核够的信息,必要时,可以安排初访收集更多的信息。 4.2.4计划 编制人审核组长应当编制一份审核计划, 作用为审核委托方、审核组和受审核方之间就审核的实施达成一致提供依据。审核计划应当便于审核活动的日程安排和协调。 提交时间在现场审核活动开始前,审核计划应当经审核委托方评审和接受,并提交给受审核方。 修改受审核方的任何异议应当在审核组长、受审核方和审核委托方之间予以解决。任何经修改的审核计划应当在继续审核前征得各方的同意。

b.审核计划应包括的内容☼ 审核计划应当包括: a)审核目的; b)审核准则和引用文件; c)审核范围,包括确定受审核的组织单元和职能单元及过程; d)现场审核活动的日期和地点; e)现场审核活动预期的时间和期限,包括与受审核方管理层的会议及审核组会议; f)审核组成员和向导的作用和职责; g)为审核的关键区域配置适当的资源。 适当时,审核计划还应当包括: h)明确受审核方的代表; i)当审核工作和审核报告所用语言与审核员和(或)受审核方的语言不同时,审核工作和审核报吿所用的语言; j)审核报告的主题; k)后勤安排(交通、现场设施等); l)保密事宜; m)审核后续活动。 c.审核计划在现场审核中的灵活性 审核计划应当有充分的灵活性,以允许更改,例如随着现场审核活动的进展,审核范围的更改可能是必要的。

d.审核人日的确定依据和影响因素

审核人日

1个审核人日是指1名审核员/高级审核员1天工作8小时 影响因素 1受审核方的规模、产品类型和生产方式; 2受审核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活动的复杂程度、以及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删减情况; 3需要审核的场所/现场的数量和布局情况; 4审核时所用的语言等其他等因素。

e.审核组工作分配的原则

6.4.2 审核组工作分配 审核组长应当与审核组协商,将具体的过程、职能、场所、区域或活动的审核职责分配给审核组每位成员。审核组工作的分配应当考虑审核员的独立性和能力的需要、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审核员、实习审核员和技术专家的不同作用和职责。为确保实现审核目的,可随着审核的进展

f.审核工作文件的内容和使用要求,在审核中使用检查表的益处和

风险☼

6.4.3准备工作文件 审核组成员应当评审与其所承担的审核调整所分配的工作。

工作有关的信息,并准备必要的工作文件,用于审核过程的参考和记录。这些工作文件可以包括: ——检查表和审核抽样计划; ——记录信息的表格(例如:支持性证据,审核发现和会议记录)。 检查表和表格的使用不应当限制审核活动的内容,审核活动的内容可随着审核中收集信息的结果而发生变化。 工作文件,包括其使用后形成的记录,应当至少保存到审核结束。关于审核完成后文件的保存见6.7条款。审核组成员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妥善保管涉及保密或知识产权信息的工作文件。 检查表 1应灵活地使用 2没必要向受审核方披露 3应综合运用面谈、观察、查阅记录、核实、追踪等方法来审查 益处

1保持审核目的的清晰明确 2保持审核内容的周密和完整 3保持审核路线的清晰和逻辑性 4保持审核时间和节奏的合理性 5保持审核方法的合理性、减少审核员的偏见和随意性。

风险

如果审核员一味遵循检查表的内容实施审核而不考虑现场审核的实际情况,就可能使审核活动的内容不全面、不客观,从而增加审核的风险。

g.编制检查表的方法和技能(如何体现审核准则的要求、抽样原则

和审核的方法)☼

检查表的内容主要是依据审核准则,列出“审核内容”(即审核的项目和要点)和“审核方法”(即审核的步骤和具体方法,含抽样计划)。 审核内容是依据审核准则逐项列出审核的项目和要点。 抽样是审核的基本方法。审核是一个抽样调查的过程,因此,审核员在编制检查表时就需要策划抽样计划。所策划的抽样计划应具有代表性并保证足够的样本量。必要时,可适当扩大抽样,以便将事情调查清楚。 审核方法即“怎么查”,包括抽样计划。 1列出“去哪查”,即去哪个部门、哪个区域检查; 2列出“找谁查”,即找哪些人面谈; 3列出“如何查”,即要查阅哪些文件、资料、记录等证据、现场观察哪些具体活动和过程的实施状况等等。 4.2.

5现场审核的实施 a.举行首次会议的目的、时机、可能的参加人员、内容及程序 首次会议的目的 1确认审核计划 2简要介绍实施审核活动的方法和程序 3确认审核中的沟通渠道 4向受审核方提供询问的机会等。 时机 首次会议通常在正式实施现场审核前召开。 审核组成员和受审核方管理层人员参加首次会议,需要时,受审核的职能或过程的负责人也可以参加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的内容和程序 在实施中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或适当简化。 1人员介绍 2确认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 3与受审核方确认审核日程及其他相关安排 4介绍审核的方法和程序 5说明审核中与受审核方的沟通和可能导致终止审核的情况 6确认向导及其作用和职责,落实审核所需的资源和设施 7确认对审核活动的限制条件和相关要求 8申明保密原则 9说明对审核的实施和结果的申诉渠道 10确认其他有关问题,并澄清疑问。

b.沟通的类型、目的、重要性以及对审核过程的影响 审核过程的沟通包括 审核组内部的沟通——审核过程中进行审核组内的信息交流,统一认识,协商、评审。

审核组与受审核方的沟通——审核过程中进行与受审核方信息交流,报告审核遇到的问题及结果。 审核组与认证机构之间的沟通——报告审核进展和相关情况。 目的

确保审核有序、顺利进行。 对审核过程的影响 在审核组中收集的证据显示有即将发生的和重大的风险,如安全、环境、质量方面。可能时,应当立即报告受审核方,适当时向审核委托方报告。 对于超出审核范围之外的引起关注的问题时,应当指出并向审核组长报告,可能时,向审核委托方和受审核方通报。 当获得的审核证据表明不能达到审核目的时,审核组长应当向审核委托方和受审核方报告理由以确定适当的措施。这样的措施可以包括重新确认或修改审核计划、改变审核目的、审核范围或终止审核。 随着现场审核的进展,若出现需要改变审核范围的任何情况,应当经审核委托方和(适当时)受审核方的评审和批准。

c.向导和观察员的作用和职责 6.5.3向导和观察员的作用和职责 向导和观察员可以与审核组同行,但不是审核组成员,不应当影响或干扰审核的实施。 受审核方指派的向导应当协助审核组并且根据审核组长的要求行动。他们的职责可包括: a)建立联系并安排面谈时间; b)安排对场所或组织的特定部分的访问; c)确保审核组成员了解和遵守有关场所的安全规则和安全程序; d)代表受审核方对审核进行见证; e)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作出澄清或提供帮助。 d.信息与审核证据的关系,信息的来源及信息收集到形成审核结论 的过程,收集信息/审核证据的方法

信息与审核证据的关系 只有能够证实的信息才能作为审核证据。 信息的来源可以包括 1与受审核方员工的面谈 2对活动、工作环境和条件的观察 3文件(如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计划、程序、标准、作业指导书、图纸、合同等) 4记录(如检验记录、审核报告、监视和测量结果等) 5数据的汇总、分析和业绩指标 6相关法的报告。如顾客反馈、质量检查部门的抽查结果等 7其他方面的信息源(如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站等收集到的信息) 只有与审核准则有关并且能够证实信息才能成为审核证据 信息收集到形成审核结论的过程 对照审核准则评价审核证据,形成审核发现,由审核发现的符合性确定审核结论。 收集信息的方法

基本方法:抽样。

具体方法:

1、面谈;

2、观察;

3、查阅文件和记录;

4、需要时实际测量。 e.审核中运用抽样技术的适宜性和后果,掌握合理抽样的方法 抽样技术的适宜性和后果 抽样是审核的基本方法 审核是一个抽样调查的过程,因此,审核员在编制检查表时就需要策划抽样计划。由于审核时间有限,审核员通常不可能检查到审核范围的所有活动、操作、过程、文件或记录和人员,而只能通过选取适当的、足够的样本证实相应的审核对象是否符合要求,所以抽样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通过抽样发现了不符合并不能表示整个质量管理体系都不符合,在样本中没有发现不符合也并不能说完全不存在问题,这也说明抽样是具有一定风险的。 合理抽样的方法 为了降低抽样的局限和风险,就要求审核员应该通过精心策划,选定适当的信息源,并抽取具有代表性、足够的样本,以保证审核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策划抽样计划和现场审核抽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抽样的对象和总体 2保证抽取足够的数量的样本 3做到分层抽样 4抽样的样本量应适度均衡 5审核员应亲自抽样

f.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和面谈技巧,包括听和问的能力 面谈时应掌握以下技巧面谈的对象应是实施或负责受审核的活动/过程的相关职能和层次的人员 2面谈最好选择在被面谈人正常工作时间和正常工作的地点进行 3面谈前,审核员应向对方解释面谈及记录面谈信息的原因 4面谈时可以通过请对方描述其工作职责和活动开始。 5面谈中,审核员会针对审核的内容向对方提出一些问题,从对方的陈述和回答中获取相应的信息,从而了解审核对象的职责、过程、活动、地点、时间、原因、接口,确认和验证某些事实。 g.审核发现的形成、审核发现的评审需求以及记录的要求 6.5.5形成审核发现 应当对照审核准则评价审核证据以形成审核发现。审核发现能表明符合或不符合审核准则。当审核目的有规定时,审核发现能识别改进的机会。

评审需求 审核组应当根据需要在审核的适当阶段共同评审审核发现。 记录的要求 应当汇总与审核准则的符合情况,指明所审核的场所、职能或过程。如果审核计划有规定,还应当记录具体的符合的审核发现及其支持的审核证据。 应当记录不符合及其支持的审核证据。可以对不符合进行分级。应当与受审核方一起评审不符合,以确认审核证据的准确性,并使受审核方理解不符合。应当努力解决对审核证据和(或)审核发现有分歧的问题,并记录尚未解决的问题。

h.不符合的含义、不符合报告的主要内容,编写不符合报告的技能 不符合的含义 当确定的审核

发现不符合审核准则时,即为不符合。 不符合报告的主要内容一般可包括 1受审核方名称 2受审核的部门或不符合发生的地点及其相应的负责人 3审核员和向导 4审核日期 5不符合事实的描述,即不符合项的支持性审核证据 6不符合的审核准则,如标准、文件等的名称和条款 7不符合项的严重程度 8审核员签字、审核组长认可签字和受审核方确认签字 9适用时,不符合报告的内容还可以包括 a不符合项的原因分析 b纠正措施计划及预计完成同期 c纠正措施实施情况的说明 d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及验证记录 审核员在编写不符合报告时应遵循以下方面的要求(技能):

1、不符合事实的描述应准确具体,不要遗漏任何有益信息,具有可重查性和可追溯性。

2、观点和结论从不符合事实的描述中自然流露,不要只写结论不写事实,不应带有评论性意见。

3、文字表述力求简明精炼,尽可能使用行业或专业术语。

4、不符合审核准则的条款应准确,如果判断得不准确,会导致纠正措施的方向发生偏差。

5、不符合项严重程度的判定应能客观地反映不符合项的实际影响i.审核结论的定义,根据审核发现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应考虑

的几个方面,或后果。 认证审核的结论还应包括认证推荐建议 6.5.6 准备审核结论 在末次会议前,审核组应当讨论以下内容: a)针对审核目的,评审审核发现以及在审核过程中所收集的其他适当信息; b)考虑审核过程中固有的不确定因素,对审核结论达成一致; c)如果审核目的有规定,准备建议性意见; d)如果审核计划有规定,讨论审核后续活动。审核结论可陈述诸如以下内容: a)管理体系与审核准则的符合程度; b)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保持和改进; c)管理评审过程在确保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改进方面的能力; 如果审核目的有规定,审核结论可能导致有关改进、商务关系、认证/注册或未来审核活动的建议 审核结论 是审核组考虑了审核目的和所有的审核发现后得出的审核地结果 应考虑的几个方面

质量管理体系与审核准则的符合程度;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保持和改进;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改进的能力; 对管理体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一致的审核结论; 编制审核发现的完整清单,进行汇总分析; 对符合性、不符合项进行分类统计;复评或监督时注意从历史和发展趋势来进行分析评价,综合考虑以往的审核结论和不符合情况; 获取到的受审核方的主要绩效,以及

j.末次会议的时机、参加人员、内容及程序

时机: 有关审核的全部调查和沟通工作完成之后召开的 参加人员: 受审核方最高管理者、管理者持续改进的方面。 代表、与审核范围覆盖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关部门或过程的管理人员;审核组成员;需要时,其他有关方的代表。

内容和程序: 出席会议人员签到感谢受审核方的合作与帮助重申审核的目的、准则和范围 重申审核是抽样调查活动,告知受审核方在审核中遇到的可能降低审核结论可信度的情况。报告审核中发现的受审核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优点和成绩。报告不符合项和观察项 报告审核结论 解决对审核发现发

接受审核访确认审核结果和结论。 信和审核结论的分歧意见商定未尽事宜 k.在现场审核实施活动中需要记录的内容和要求

内容和要求 所会见的关键人物 文件规定 设备名称、编号及其校准状态

物品的名称 必要的人员标识 参照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的版本号和段落好的内容 工作环境 类似流程图的草稿 审核活动 4.2.6

审核报告的编制、批准和分发 a.审核报告应当包括的内容 6.6.1审核报告的编制

审核组长应当对审核报告的编制和内容负责。

审核报告应当提供完整、准确、简明和清晰的审核记录,并包括或引用以下内容: a)审核目的; b)审核范围,尤其是应当明确受审核的组织单元和职能单元或过程以及审核所覆盖的时期; c)明确审核委托方; d)明确审核组长和成员; e)现场审核活动实施的日期和地点; f)审核准则; g)审核发现; h)审核结论。 适当时,审核报告可包括或引用以下内容: i)审核计划; j)受审核方代表名单; k)审核过程综述,包括遇到的可能降低审核结论可靠性的不确定因素和(或)障碍; l)确认在审核范围内,已按审核计划达到审核目的; m)尽管在审核范围内,但没有覆盖到的区域; n)审核组和受审核方之间没有解决的分歧意见; o)如果审核目的有规定,对改进的建议; p)商定的审核后续活动计划(如果有); q)关于内容保密的声明; r)审核报告的分发清单。 b.编制审核报告的要求 审核报告的要求 审核报告一般由审核组长起草,也可由其他审核员按组长代为起草,但审核组长对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认证机构对审核报告一般都编制了标准表格,应按表格的栏目将有关内容填上 报告应语言确切、观点明确、结论公正客观; 纠正措施完成时间是与受审核部门商定的。 对于在审核过程中发现的“足以决定不推荐注册的严重不符合项”或因某些原因使审核不能进行,而受审核方和认证机构同意提前终止审核的,则应详细报告。 对于不是注册程序规定的

c.审核报告的批准和分发的要求 6.6.2 审核报告的批准和分发 审核报告预审核,可不出具审核报告

应当在商定的时间期限内提交,如不能完成,应当向认证机构通报延误的理由,并就新的提交日期达成一致。 审核报告应当根据审核方案程序的规定注明日期,并经评审和批准。 经批准的审核报告应当分发给审核委托方指定的接收者。 审核报告属审核委托方所有,审核组成员和审核报告的所有接受者都应当尊重并保持审核的保密性。

4.2.7审核的完成 a.审核结束的时间 6.7 审核的完成 当审核计划中的所有活动已完成,并分发了经过批准的审核报告时,审核即告结束。 b.对审核信息的保密要求 审核的相关文件应当根据参与各方的协议,并按照审核方案程序、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合同要求予以保存或销毁。 除非法律要求,审核组和负责管理审核方案的人员若没有得到审核委托方和(适当时)受审核方的明确批准,不应当向任何其他方泄露文件的内容以及审核中获得的其他信息或审核报告。如果需要披露审核文件的内容,应当尽快通知审核委托方和受审核方。 4.2.8

审核后续活动的实施 a.审核后续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6.8审核后续活动的实施 适用时,审核结论可以指出采取纠正、预防或改进措施的需要。此类措施通常由受审核方确定并在商定的期限内实施,不视为审核的一部分。受审核方应当将这些措施的状态告知审核委托方。 审核方案可规定由审核组成员进行审核后续活动,通过发挥审核组成员的专长实现增值。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注意在随后审核活动中保持独立性。

b.纠正、预防或改进措施实施的需要

审核人员首先应当对受审核方产生不符合项所分析出的原因进行评价,以评估是否已分析出主要原因; 其次应对受审核方针对这些原因所采取的纠正措施进行评价,以确认这些措施是否能达到防止类似问题再发生的目的,这时因特别注意“纠正”与“纠正措施”的区别,对那些仅仅是纠正不符合的措施不应接受,要求受审核方重新采取措施。最后,再通过受审核方提供的资料个和审核人员在现场活动的信息评价纠正措施的效果和有效性。 c.纠正措施验证的要求 应当对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及有效性进行验证。验证可以是随后审核活动的一部分。 对跟踪评审验证的情况,审核人员将编写依法一份评审验证报告,报告中应附上对各不符合项采取效纠正措施有效的见证材料,验证报告应按审核方案程序的有关规定,提交给认证机构,可由认证机构可按审核报告的分发范围分发。 认证注册机构将按有关的程序,对审核报告进行合格评定、批准注册、颁发证书。 认证机构按照审核方案,安排监督审核、复评审核。 4.2.9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过程 a.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过程,认证与审核的关系

认证范围

目的和作用界定受审核方的认证范围,用于认证注册的目的;

内容认证所依据的管理体系标准和所覆盖的产品、过程、活动、场所的概述; 使用者是认证机构和获证组织 审核范围 目的和作用界定一次具体审核的内容的界限,用于指导一次具体审核活动的实施; 内容一次具体审核所包括的实际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及所覆盖的时期的详细表述; 使用者是审核组

b.初次审核(第一阶段审核、第二阶段审核)

9.2.3.1 第一阶段审核 9.2.3.1.1 第一阶段审核应: a)审核客户的管理体系文件; b)评价客户的运作场所和现场的具体情况,并与客户的人员进行讨论,以确定第二阶段审核的准备情况; c)审查客户理解和实施标准要求的情况,特别是对管理体系的关键绩效或重要的因素、过程、目标和运作的识别情况; d)收集关于客户的管理体系范围、过程和场所的必要信息,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和遵守情况(如客户运作中的质量、环境、法律因素,相关的风险等); e)审查第二阶段审核所需资源的配置情况,并与客户商定第二阶段审核的细节; f)结合可能的重要因素充分了解客户的管理体系和现场运作,以便为策划第二阶段审核提供关注点; g)评价客户是否策划和实施了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以及管理体系的实施程度能否证明客户已为第二阶段审核做好准备。 为实现上述目标,对于大多数管理体系而言,建议至少部分第一阶段审核活动在客户的场所进行。 9.2.3.1.2 认证机构应将第一阶段审核发现形成文件并告知客户,包括识别任何引起关注的、在第二阶段审核中可能被判定为不符合的问题。 9.2.3.1.3 认证机构在确定第一阶段审核和第二阶段审核的间隔时间时,应考虑客户解决第一阶段审核中识别的任何需关注问题所需的时间。认证机构也可能需要调整第二阶段审核的安排。

9.2.3.2 第二阶段审核 第二阶段审核的目的是评价客户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包括有效性。第二阶段审核应在客户的现场进行,并至少覆盖以下方面: a)与适用的管理体系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所有要求的符合情况及证据; b)依据关键绩效目标和指标(与适用的管理体系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期望一致),对绩效进行的监视、测量、报告和评审; c)客户的管理体系和绩效中与遵守法律有关的方面; d)客户过程的运作控制; e)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f)针对客户方针的管理职责; g)规范性要求、方针、绩效目标和指标(与适用的管理体系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期望一致)、适用的法律要求、职责、人员能力、运作、程序、绩效数据和内部审核发现及结论之间的联系;

c.监督审核 9.3.2 监督审核 9.3.2.1 监督审核是现场审核,但不一定是对整个体系的审核,并应与其他监督活动一起策划,以使认证机构能对获证管理体系在认证周期内持续满足要求保持信任。监督审核方案至少应包括对以下方面的审查: a)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b)对上次审核中确定的不符合采取的措施; c)投诉的处理; d)管理体系在实现获证客户目标方面的有效性; e)为持续改进而策划的活动的进展; f)持续的运作控制; g)任何变更; h)标志的使用和(或)任何其他对认证资格的引用。

9.3.2.2 监督审核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初次认证后的第一次监督审核应在第二阶段审核最后一天起12 个月内进行。 d.再认证审核 9.4.2 再认证审核 9.4.2.1 再认证审核应包括针对下列方面的现场审核:

a) 结合内部和外部变更来看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以及认证范围的持续相关性和适宜性;

b) 经证实的对保持管理体系有效性并改进管理体系,以提高整体绩效的承诺;

c) 获证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否促进了组织方针和目标的实现。

9.4.2.2 在再认证审核中发现不符合或缺少符合性的证据时,认证机构应规定在认证终止前实施纠正与纠正措施的时限。

9.4.3 授予再认证所需的信息 认证机构应根据再认证审核的结果,以及认证周期内的体系评价结果和认证使用方的投诉,做出是否更新认证的决定。 注:4.2.9条款涉及GB/T27021-2007中9.2至9.5条款与审核有关的要求。

4.2.10认证认可管理体制和审核员注册管理的通用要求 a.我国认证认可管理体制: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CCAA)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CNAS)

第四篇:能源管理体系考试题库-判断题

1. 能源管理体系是企业综合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它应与企业的质量、成本、安全、环境方面的管理要求相容、协调一致,而不应走向一味追求节能的误区。(T)(考点:标准引言) 2. 能源绩效是能源管理体系绩效的一部分。(T)(考点:标准术语3.12) 3. 具有不同的能源绩效水平的组织,只要满足GB/T23331标准及适用法律法规的要求,即可申请能源管理体系认证。(T)(考点:标准引言) 4. 能源管理体系必须建立单独的管理手册。(F)(考点:标准4.5.4.1) 5. 能源使用是使用能源的方式、种类和数量。(F)(考点:标准术语3.18和3.7) 6. 能源评审是基于分析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的数据和其他信息,确定组织的能源绩效水平,识别改进机会的工作。(T)(考点:标准4.4.3) 7. 能源审计结

8. 余能资源利用率是企业利用的余能资源量与企业消耗各种能源量总和的比值。(F)(考点:GB/T3484-2009 6.3.3)

9. 用能设备能量平衡计算时,燃料发热量以低(位)发热量为基准计算。(T)(考点:GB/T2587-2009 5.2)

10. 国务院教育部门,应当将清洁生产技术和管理课程纳入有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T)(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版)。

11. 组织确定的与主要能源使用相关的运行和维护活动,应确保在规定条件下运行(T)(考点:标准4.5.5)

12.标准要求组织必须制定与外部相关方就能源方针和绩效进行交流的文件。(F)(考点:标准4.5.3)

13. 确定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是管理者代表的职责。(F)(考点:标准4.2.1) 14.组织应对能源绩效参数进行评审,适用时,与能源基准进行比较。(T)(考点:标准4.4.5) 15.能源体系的管理者代表应由最高管理层中的一员担任。(F)(考点:标准4.2.2) 16.用能单位的源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应满足GB17167-2006标准的要求,(T)(考点: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17.用能单位实际消耗的燃料能源应以其高(位)发热量为计算基础折算为标准煤量。(F)(考点: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2589-2008)

18.企业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用能设备运行效率计算分析、能源成本指标计算分析、节能量计算、评审节能技措项目的财务和经济分析,都可作为能源审计的内容。(T)(考点: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 19.工业企业应定期测定重点转换设备的运行效率,以其运行效率是否处于经济运行范围作为安排检修的依据之一。(T)(考点: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20. 余能资源率是余能资源量与企业消耗各种能源量总和的比值。(T)(考点:GB/T3484-2009 6.3.2)

21. 能源管理团队是指:负责有效地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活动并实现能源绩效持续改进的团队,不能是一个人。(F)

考点:标准术语3.10

22. 能源基准经过审定发布后,在一段时期内不允许再作调整。(F)(考点:标准4.4.4) 23. 能源目标和指标应与能源方针保持一致,能源指标与能源目标可不保持一致。(F)(考点:标准4.4.6)

24. 采购能源时,只要我们公司能够使用,不影响生产,审核员有没有能源标准(或规范)都可以。(F)(考点:标准4.5.7) 25. 能源管理体系适用于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能源消耗大的企业(行业)。(F)(考点:标准1 范围) 26. 在能源消耗中占有较大比例或具有较大节能潜力的能源使用,即为主要能源使用。(T)(考点:标准术语3.27)

27. 对于集中管理同类用能设备的用能单元(锅炉房、泵房等),如果用能单元已配备了能源计量器具,用能单元中的主要用能设备可以不再单独配备能源计量器具。(T) (考点: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28. 进出用能单位的各种能源、耗能工质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要求100%。(F)(考点: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29. 重点用能单位主要耗能设备操作人员未经培训,不得上岗。(T )(考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

30. 国家鼓励和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开展咨询、设计、评估、检测、审计、认证等服务。(T)(考点:节约能源法)

31.根据 GB/T 2589标准,在计算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时,在无法分别对每种产品进行计算时,只能按产量与能耗量的比例分摊计算(F)GB/T 2589 32.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对下一阶段能源绩效的规划。(T)4.7 33.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对能源绩效参数变化的决定和措施。(T)4.7 34. GB/T 23331-2012标准4.6.1“监视、测量与分析”条款中要求组织应调查能源绩效中的重大偏差,并采取应对措施。(T)4.6.1 35. 组织在对过程的设计时,无论该过程对能源绩效具有何种影响,都应考虑对其过程的能源绩效的改进机会。(F)4.5.6 36. 组织在采购对主要能源使用具有影响的产品时,应告知供应商采购决策主要基于对能源绩效的评价。(F)4.5.7 37. 按照GB/T 23331-2012标准要求,组织应建立文件化的合规性评价程序。(F)4.6.2 38. 能源管理实施方案应包括验证其结果的方法。(T)4.4.6 39. 组织可将合规性评价与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或能源审计结合进行。(T)4.6.2 40. 天气的变化不属于影响能源使用的相关变量。(F)术语与定义3.18

41、范围是组织通过能源管理体系来管理的活动、设施及决策的范畴,不可包含多个边界。(F)

42、能源评审是基于数据和其他信息,确定组织的能源绩效水平,识别改进机会的工作。(T)

43、任何单位不得对能源消费实行包费制。(T)节约能源法

44、根据GB/T2589标准,在计算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时,在无法分别对每种产品进行计算时,只能按照产量与能耗量的比例分摊计算。(F)

第五篇: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学习题解集-判断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复习题精选

判断题

请在你认为正确的请在括号中划“√”,错误的划“×”

(√)

1、新的规划和建设项目都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

2、组织在建立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时,应建立至少12个程序文件。

(√)

3、管理者代表应承担向最高管理者提出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表现改进建议的职责。

(×)

4、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于无组织排放。

(×)

5、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必须与外部相关方进行交流,因为它对相关方有环境影响。

(×)

6、固态和半固态的废弃物质的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而液态的废弃物质的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

7、在酸雨控制区内的污染源,其SO2的排放不仅要执行浓度标准外,还要执行行业总

量控制标准。

(√)

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中各类标准的适用区域由地方人民政府划定。

(×)

9、必要时,新建一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可向附近单位和居民的征求意见。

(×)

10、危险废弃物处置单位的资质必须由国家环保总局审批,省、市级环保行政主管部

门只有备案权没有审批权。

(√)

11、重金属在水体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只能发生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12、根据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要求,企业在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的同时,总量也不得超

过核定的数量。

(×)

13、凡是来自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信息都应在接收后形成文件并作出回应。(×)

14、GB/T19001:2000标准提倡过程管理的控制模式,GB/T24001:2004标准提倡PDCA

的控制模式,这是两种互不兼容的方式,组织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控制。

(√)

15、氟里昂、氧化亚氮、四氯化碳和甲烷都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

16、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的要求,不改变或增加组织的法律责任。

(√)

17、一个组织可以有多名环境管理者代表。

(×)

18、组织对每一个重要环境因素都应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

(×)

19、GB/T24001之“4.4.3信息交流”,强调的是信息的传递,而不是处理。

(×)20、对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生活污水,组织可以不遵守排放浓

度要求。

(×)

21、在环境法律、法规变更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更新环境因素。

(√)

22、组织必须确保对策划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做出标识。

(√)

23、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

(×)

24、所谓“清洁生产”就是指清洁的生产过程,不包括清洁的产品或服务。

(√)

25、若组织排放的污染物超标,不一定表明其所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违反GB/T

24001-2004标准中4.5.2的要求。

(√)

26、组织有权自行灵活决定GB/T24001-2004标准的实施边界,也就是说,是在整个组

织,还是只在特定的运行单位实施,由组织自行决定。

(×)

27、在监督审核前不必进行文件审核。

(√)

28、“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

(×)

29、组织应在其认为必要时,对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评审,特别是在事故或紧

急情况发生后。

(×)30、无论我国是否加入国际环境保护公约,都较我国的国内环境法有优先的权利。

(×)

31、组织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可与认证机构协商确定。

(×)

32、组织应确保所有为它、或代表它从事组织所确定的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

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该能力是通过组织的培训工作实现的。

( √ )

33、由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即PDCA运行模式,可以运用于任何过程的管理,

所以GB/T19001-2000提倡使用的“过程方法”与GB/T24001-2004提倡使用的PDCA运行模式

并不矛盾。

( √)

34、只要通过有效的措施,能够确保有关职能和层次的员工了解程序规定的要求,保

持有关运行活动的一致性,程序就可以不形成文件,除非GB/T24001-2004标准有限定性要求。

(( )

35、组织应在其认为必要时,对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评审,特别是在事故或紧

急情况发生后。

(√)

34、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

他环境要求加以考虑 。

(√)

35、组织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就其重要环境因素主动与外部进行沟通,但对于来自外部

相关方的信息则应确保接收、形成文件并作出相应答复。

(√)

36、审核组中至少应有一名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成员。

(×)

37、当国家和地方环境标准中,对污染物的排放要求不同时,一般应按国家标准执行。

(√)

38、审核组应当根据需要在审核的适当阶段共同评审审核发现。

(√)

39、为确保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适宜性,文件在发布前须进行审批。

(√)40、若组织排放的污染物超标,不一定表明其所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违反GB/T

24001-2004标准中4.5.2的要求。

(√)

41、组织应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

(×)

42、GB/T24001-2004中4.4.2所指的“为它工作的人员”是指组织的员工。

(×)

43、组织应对环境因素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

(×)

44、组织应决定是否对它的重要环境因素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但不必将决定形成文

件。

(×)

45、组织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可与认证机构协商确定。

(×)

46、相关方是指那些与组织的环境绩效有利益关系或受其环境行为影

响的个人或团体。

(√)

47、在环境法律、法规变更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

(×)

48、在监督审核前不必进行文件审核。

(√)

49、环境管理体系第一阶段审核,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在组织的现场进行,前提是

不降低审核的内容及深度。

(×)50、必要时,组织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评审。

(×)

51、现场审核中发现受审核方有违规现象、审核组长即决定终止审核。

(√)

52、新的规划和建设项目都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

53、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必须与外部相关方进行交流,因为它对相关方有环境影响。

(√)

54、在酸雨控制区内的污染源,其SO2的排放不仅要执行浓度标准外,还要执行行业

总量控制标准。

(×)

55、记录不属于文件的范畴,记录应按照4.5.4记录控制的要求进行管理。

(×)

56、对缴纳排污费后仍未达标的单位,从开征第三年起,每年提高征收标准10%

(×)

57、必要时,新建一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可向附近单位和居民的征求意见。

(×)

58、审核员必须去现场验证才能确保不符合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 ×)

59、危险废弃物处置单位的资质必须由国家环保总局审批,省、市级环保行政主管部

门只有备案权没有审批权。

( ×)60、ISO14001标准对环境绩效提出绝对要求,实施ISO14001标准能取得最好的环境

绩效。

( √ )6

1、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 √ )6

2、建筑施工企业在申请了夜间施工证后,可以在夜间不间断进行混凝土浇注作业。( × )6

3、当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同时存在时,组织应首先遵守国家标准的要求,然后才

是地方标准。

( × )6

4、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所有信息都必须开展对外交流。

( × )6

5、受审核方的体系文件如缺管理手册,则应视为体系文件不完整。

( × )6

6、4.5.3要素对记录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留存和处置等方面的要求作出

规定。

(√ )6

7、根据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要求,企业在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的同时,总量也不得

超过核定的数量。

(× )6

8、GB/T19001:2000标准提倡过程管理的控制模式,GB/T24001:2004标准提倡

PDCA的控制模式,这是两种互不兼容的方式,组织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控

制。

(×)6

9、当国家、省、地(市)等各级环境标准中,对污染物的排放要求不同时,

一般应按国家标准执行。

(√)70、一个组织可以有多名环境管理者代表。

(×)7

1、GB/T24001之“4.4.3信息交流”,强调的是信息的传递,而不是处理。

(×)7

2、有的组织可能没有重要环境因素,如没有生产活动的贸易公司。

(×)7

3、在环境法律、法规变更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更新环境因素。

(×)7

4、不同地区的两个组织,只要生产同种产品,他们评价重大环境因素

的尺度应该是一致的。

(√)7

5、根据不符合项的性质或程度,可采用不同的纠正措施跟踪验证方式。

(×)7

6、相关方指的是与组织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种团体或个人。

(×)7

7、环境影响是指给环境造成某种有害的变化。

(√)7

8、不符合项应由审核组共同确定。

(√)7

9、审核组中至少应有一名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成员。

(×)80、技术专家是审核组成员之一,故也应参与做审核结论。

(×)8

1、相关方是仅指那些与组织的环境绩效有利益关系,或受其环境行为影

响的个人或团体。

(√)8

2、审核组应当根据需要在审核的适当阶段共同评审审核发现。

(√)8

3、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和签订的国际条约,较我国的国内环境法有优先的权力。

(×)8

4、组织在实施ISO14001标准时,应单独编写环境管理手册。

(√)8

5、根据不符合项的性质或程度,可采用不同的纠正措施跟踪验证方式。

(√)8

6、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

他环境要求加以考虑 。

(√)8

7、审核依据不包括ISO14001标准的附录内容。

(×)8

8、内部审核主要是判断是否符合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

(√)8

9、受审核方的体系文件如缺管理手册,则应视为体系文件不完整。

(×)90、必要时,组织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评审。

(× ) 9

1、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应与认证机构协商确定。

(×)9

2、现场审核中发现受审核方有违规现象、审核组长即决定终止审核。(× ) 9

3、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主要是判断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9

4、建筑施工企业在申请了夜间施工证后,可以在夜间不间断进行混凝土浇注作业。

(× ) 9

5、环境的目标、指标必须量化。

(× ) 9

6、技术专家不是审核组成员之一。

(× ) 9

7、GB/T 24004-2004 idt ISO 14004:2004是审核准则之一。

(×)9

8、环境管理体系第一阶段审核,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在组织的现场进行,前提是不降低审核的内容及深度。

( √) 9

9、责任人员的陈述是审核证据之一。

(× ) 100、审核发现是指有关不符合事实的证据。

( ×)10

1、4.5.3要素对记录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留存和处置等方面的要求作出规定。

(√ )10

2、根据不符合项的性质或程度,可采用不同的纠正措施跟踪验证方式。 (√ )10

3、审核组中至少应有一名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成员。

(√ )10

4、组织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就其重要环境因素主动与外部进行沟通,但对于来自外部相关方的信息则应确保接收、形成文件并作出相应答复。

(× )10

5、相关方是仅指那些与组织的环境绩效有利益关系,或受其环境行为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 ) 10

6、审核员必须到现场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上一篇:农业产业化考察报告下一篇:农行金穗公务卡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