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转型的思考

2022-07-30

第一篇:制造业转型的思考

从深圳经济转型看“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调研报告

小组成员:

除此以外,四位成员共同完成了此次调查的选题,问卷调查以及对下沙制造业的考察,并由小组成员共同整理。

内容提要:

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蓬勃发展,全球化也日趋成熟。中国作为突出的发展中国家,如今已在全球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世界经济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中国制造”的名词已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然而,在大批“中国制造”的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调整和转型迫在眉睫,本文将以深圳经济转型为例,主要结合资源禀赋理论,从“中国制造”带来的影响分析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未来发展。

实践对象:下沙制造业者、高校大学生、老师等

实践时间:2011年11月12日-2011年11月27日

实践方式:问卷调查、考察

基本观点:

借鉴深圳的城市经济转型经验,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也应当有所转变。

首先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低成本低附加值的产业应该逐渐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过渡。其次,应当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实现东西部并行发展。西部地区目前主要任务是加大在科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为当地企业获取外资的溢出效应积极创造条件。同时,西部应发扬自身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营造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降低物流、贸易成本,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最后,中国应整合制造业的整体格局,实现更加精细的贸易和分工。使得我国制造业拥有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只有这样,中国的制造业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贸易中取得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制造”;制造业;经济转型;国际贸易

正文: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蓬勃发展,全球化也日趋成熟。中国作为突出的发展中国家,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并成功加入了世贸,如今已在全球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世界经济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中国制造”的名词已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然而,经历过09年21世纪以来全球最大的金融危机以及近来的欧债危机,全球金融环境的动荡让中国认识到:在大批“中国制造”的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调整和转型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及时作出分析和判断。

二、“中国制造”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

观察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变动的相关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与其他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并不协调。在研究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时我们知道要素价格等化是要素禀赋理论的一个重要推论,其基本涵义是:随着自由贸易的发生,两国间产品的价格将趋于均等,并将使得两国间要素的价格也趋于均等。即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从而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都能得到同样的土地报酬率,所有的资本都能得到同样的收益率,而不论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和禀赋状况有任何差别。很显然,对于后进国家如果依照要素禀赋理论去安排本国的产业结构,并允许自由贸易,随着贸易的进行,本国的要素报酬将逐渐接近发达国家的要素报酬水平,这就意味着依照要素禀赋理论,后进国家的经济将逐渐接近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对于后进国家来讲,依照要素禀赋理论来发展本国的经济无疑是很好的理论参照。然而这一结论在现实中并没有出现,尤其是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出口贸易的深化,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差距反而在拉大。飞快增长的劳动生产率虽然带动着国民经济,但并不能在工资增长中具有明显的体现。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实施了农业部门生产要素低价格和城镇职工低工资的政策,由此导致的资本与劳动力使用权的长期不公平交易是低工资的重要成因。基于对所谓“比较优势"的普遍认识,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延缓了劳动成本提高的速度供给过剩的劳动力市场、工会组织的虚设,进一步加剧劳资力量博弈的高度倾斜然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并没有促进工资水平的提高。事实上,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我国出口经济确实走在世界前端,但一定程度上,这只是量的增长而非质的进步,且这并未能给中国的低工资带来显著的改变。显然,低成本的劳动制造在

中国出口战略的初期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将低成本的劳动力作为该阶段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也确实符合情理。但是,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贸易的日趋成熟,低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已逐渐削弱,调节出口战略及产业转型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他的“中国制造”不仅仅只影响中国的出口经济和劳动生产。“中国制造”与其背后的劳动力已对世界产生了微妙的改变。中国的低工资现象无疑为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在此过程中,对于相关行业就业的影响、挤压不可避免。它必然对发达国家的失业率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并不能就此说明这是导致发达国家失业率的直接原因。全球化的进程让一个国家更快的失去其比较优势,但正因如此,刺激了更多新兴行业的生成,由此产生了更多新岗位以接替旧的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获得了更多的资源用以提高科技和劳动效率。由于产业的转移,发达国家除了节省了劳动力成本与土地成本,同时在此基础上节省了福利成本;而这部分节省下来的成本又将投入于国家福利的建设。由此,劳动密集型失业率的增长就只是表象,即使少部分人失去工作仍然可以在国家福利的回馈中获得补偿。最终,技术的提高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仍然使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飞跃。这恰好说明国际贸易中的双赢。

纵观国内国外,“中国制造”都是不可忽视的研究问题。它的影响不仅仅是全球范围的国际贸易,同时也为经济理论提供着实践参考,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我国在国际贸易结构上还存在的种种缺陷,产业发展的单一性也仍然是我国出口经济的局限。所以,我国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并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调整更符合实际的出口战略,为“中国制造”带来更长远的考虑和发展。

三、深圳制造业的问题及发展

回归现实,要谈中国的制造业,很多人会联想起“义乌小商品市场”或是“海宁皮革城”,会想起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许多城市的发展。但相比之下,地处珠三角的深圳在经济转型上显得更为迫切,制造业对其的影响也更颇为深远。在此,将深圳当做分析例证对于本文来说更具现实意义。

首先回顾深圳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GDP总量从1979年1.96亿元,到2009年的8201.23亿元,30年间增长了4184倍,年均增长率26.81%。巨大而迅速地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繁荣,。福田华强北的山寨电子产品和廉价配件,罗湖东门的小商品市场及批发城,各类低成本制造品的流通吸引了巨大的商机。无疑,制造业的发展对于这座城市的初期发展有着重大地推动效果。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成熟以及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劳动密集型

产业也使深圳经济的发展陷入瓶颈。与往年相比,深圳的年均增长率日趋下滑;与国内其他几个新兴城市相比,优势也日趋减弱。应该承认,和GDP增长速度相比,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稍显缓慢。从2002年开始,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就持续低于GDP增长率,GDP增长没有表现为居民收入水平的相应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6年以后在逐年减小,从1995年的65%降到2008年的30%;居民内部贫富差距也在拉大,基尼系数一直在增大。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土地成本逐渐增加。应当作为制造业比较优势的要素日趋丧失,深圳的“用工荒”等问题使得本土制造业更加雪上加霜。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深圳的发展过程中的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依靠低劳动力成本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存在,反而会制约深圳产业转型及城市发展的进程。在这样的危机现状之下,深圳经济面临迫切的改革与转型。近年来,深圳不断提出经济转型和产业格局升级,并提出了“三位一补”和“双轮驱动”的发展方针。而深圳未来的经济发展重点在于产业转型和需求改进。

在产业选择上,深圳实现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的“双轮驱动”。从一般制造工业到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这是未来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深圳应抓住当前跨国公司高端制造、研发和现代服务业持续向中国转移的契机,着力解决过度依赖一般制造业的问题,推动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和“深圳营销”的延伸,努力扩大高端产业的比重,实现IT、互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微笑曲线”本土一体化。同时,积极发展金融业、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旅游业,形成

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彻底改变“加工贸易基地”的产业形象。

在需求方面,深圳将实现外需市场和内需市场的“双轮驱动”。超高的外贸依存度反映出深圳的经济国际化水平较高以及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能力,但同时也导致深圳工业经济受国际市场变动、汇率政策及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极大。不难预期,即使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结束后,中国近些年来出口约30%的持续高速增长将很难再现。中国正在快速成长为世界级的消费中心,深圳产业应对原有的市场定位作战略性的调整,适度减少经济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并支持主导产业和本土企业大力开拓日益扩大的内需市场。当前要特别重视加强在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形成内外两个市场并重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随着这两个方面的改革和进展,深圳的经济转型已有所进展。而深圳的转型经验无疑对我国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改革模板。

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规划

借鉴深圳的城市经济转型经验,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也应当有所转变。

首先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低成本低附加值的产业应该逐渐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过渡。我们看到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高端制造、研发服务业持续向新兴工业化地区转移的趋势很明显,中国应力争在产业高端化方面有重要突破,促进产业升级,由“中国制造”逐渐发展为“中国创造”,向着高端制造业不断迈进。

其次,应当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实现东西部并行发展。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制造业转移出现新的战略动向。研发环节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趋势在不断加强。当然,核心研发仍然留在跨国公司的总部,其地区总部或分部从事的主要是本地化的研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研发环节的转移加快了其技术的转移,同时也加强了对其投资企业的技术控制。相应地,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更多地采取了独资的形式,并购投资的增长也明显加快。尽管这一阶段外资对技术壁垒设限甚高,但溢出效应仍不可避免。内资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消化吸收外资的先进技术;东部地区在今后的外资引进工作中,应更加重视外资质量,鼓励外资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将最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对于西部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还无法承接外资的溢出效应。在引进外资方面,应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选择的引进,而不应该盲目地追求较高的技术水平。西部地区目前主要任务是加大在科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为当地企业获取外资的溢出效应积极创造条件。同时,西部应发扬自身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营造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降低物流、贸易成本,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最后,中国应整合制造业的整体格局,实现更加精细的贸易和分工。使得我国制造业拥有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只有这样,中国的制造业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贸易中取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湖南:湖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8.7.

[2]厉以宁.国际竞争和中国制造业的前景[R],2011.

[3]经济转型:深圳的变与不变[N].深圳:深圳商报,2010.

第二篇: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引用温总理在答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的一句话来形容现在当局的经济形势,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欧美地区债务危机频发,中国股指低迷,房地产成交量低迷,国家政策宏观调控房产价格,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等问题,对我们建筑行业是首当其冲,国内大型公司精简机构,开源节流,房地产公司少买地、或不买地,在建工程停工或工期拖延,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我们建筑企业来说,市场上的蛋糕少了,人还是那么多人,那怎么样才能在这个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呢?我想,我们每一个员工,每一个中天人,对应该思考当前企业所面临的情况。

建筑业赢利水平低下,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围绕主业的转型升级,专业化战略与品牌战略、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是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不二法门。但我们庆幸的是,集团在整个市场变化的关键时刻,确定了的转型升级战略方针,积极推进集团公司开展三大工程建设,包括队伍建设工程、质量提升工程、文化品牌工程。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认真领会楼永梁董事长关于三大工程建设的视频讲话精神,并贯彻到平时的工作当中去,充分体现诚信、质量是文化品牌的基石这一根本,个人要积极响应中天文化、接受中天文化、维护中天文化。要端正自己深化对企业的认识,要把企业作为自己的平台、依靠、骄傲、希望,对企业要有感情,要忠诚,对制度要敬畏,对企业要有感恩之情。

下面,针对现阶段集团公司转型升级,结合目前社会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作以下思考:目前建筑企业赢利能力最有效的突破点应围绕主业,那些向外行业、多元化发展应叫转行,不叫转型。围绕主业的转型升级,主要有三大突破点:一是专业化战略与品牌战略,二是企业文化建设,三是大幅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一、专业化战略与品牌战略

不可否认,建筑业的集约度在提升,但综合性总承包企业数量过多(最新数据:总承包特级资质约260家;一级承包资质约6000余家)是价格战惨烈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从中突围,品牌战略可起重大作用。

我国的建筑业生态还远未成熟,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资格的总承包企业数量太多,但竞争力强的专业公司并不算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是当前我国建筑业主要特点。中国建筑业规模巨大,专业化发展有很大空间,而现状却是大家为了做大,都往大而全发展,使大量企业之间没有明显的品牌差异。参与竞争的没有差异化的企业数量一多,价格战在所难免。

服装品牌可以数十倍溢价,苹果电脑可以数倍溢价,格力空调赢利能力远超同行,万科房价远高于同行,都是品牌战略的成果。现阶段建筑行业对品牌战略研究和应用都还很少。

国内建企的品牌战略要着眼于通过专业化建立差异化,朝着某一领域最佳、第一的目标去努力。能简单的告知客户我是谁,我是什么方面专家,我是什么领域第一(或领先者)。做建筑品牌已不是我

们想象的仅考虑诚信、质量了,这已是做品牌的底线条件了,而不是品牌成功的充分条件了。

与同行的品牌差异化可以从专业、地域、技术专长、工程类别、管理特长等很多方面来入手。

工程领域专业众多,每个专业将会产生领域冠军,获得很好的品牌溢价。有的专业钢构公司已做的很大,如长江精工钢构,效益远比综合性企业好。

地域品牌也可营造强竞争力,在某一地域上可以整合出强势地域品牌,上海建工集团近年的表现其实应是地域品牌为主的品牌企业。建筑企业需要很多地方配套资源,利用地方资源优势获得竞争优势是一种可行方案。

管理上品牌建立,有的通过总承包管理能力建立独特核心竞争力,有的在BOT、BT建设模式建立自己的独特优势。

专业化战略与品牌战略的实施会使企业的规模上暂时有所牺牲,如果加强建设企业独特的竞争力,长远来看可能做出更大的规模。更小的领域更大的领域份额是一种优势战略;更宽的领域,每一领域的份额很小,竞争力将越来越弱。

战略是什么?战略就是放弃。

有战略必有放弃,使企业业务更加聚焦,放弃与品牌战略无关的业务。品牌要集中在一个词中,品牌才会有更强的渗透力,也就会有更强的赢利能力。

品牌建设的核心规律是一个品牌只能代表一个词,一个品牌想

代表更多,就意味着什么都不能代表。宝马代表“驾驶感觉”,奔驰代表“成功人士”,VOLVO代表“安全”,万科代表“中高档住宅专家”,我们的建筑企业大都还不太说得清自己代表什么,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强。

二、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内部效率和管控成本,企业文化、价值观能最终决定企业走到多远、多高,世界市场经济发展数百年来的统计规律已表明了这一点。中国30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实践也足够证明这一点,一个伟大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总有一个伟大的企业理想和价值观。统计分析表明,诚信、客户价值原则须成为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最基本的二条企业信仰。

近年业内对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讨论不可谓不多,已说明大家都充分意识到了重要性。如何着手,效果如何,应不太好讲。现在的企业文化建设讨论与实施还大多在浅层次上,远没有触及建企灵魂,诚信、客户价值才是最根本的二点。

过去国有机制下,员工将企业视为一辈子的归宿,凝聚力、向心力还不错,市场环境发展到今天,这一点已不存在了。当前金钱至上的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建筑企业的文化建设冲击可谓巨大,对中国建企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严重的挑战,已经严重影响到内部管理,近年正在大幅筑高内部管控成本。10多年前,大型国企很多自营项目尚能有很好的赢利,现在已趋于困难,双包才能赢利了。

建企内部的业务流程管理中,不论是分包还是采购,甚至施工

管理、质量管理过程中,进出的资金都很大,对管理人员充满了诱惑。加上合作单位不断公关进攻,让内部团队成员能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把持好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项目管理人员的年轻化,企业凝聚力在下降,使得更难上加难了。

当前的国内建筑业潜规则盛行,不参与其中,对企业来说似乎眼前就要面临生存问题,一个很大的矛盾是当企业在努力按潜规则行事获取业务订单的时候,在通过潜规则获得更高结算时,如何对内部落实合适的价值观(诚信、客户价值),这就是我们建企企业文化、价值观建设的严重困境。建企上游客户万科正是敢于公开喊出“不行贿”的企业价值观时,内部的文化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前提,就比较容易推行了。

我们设想,若业内一家企业敢学万科率先公开亮出类似万科的“不行贿”价值观,完全凭价格竞争力和管理能力去竞争,并真实去做,也完全有可能收到奇效,很可能容易获得更多上游战略合作伙伴。做为建设单位太喜欢这样的合作伙伴了,有太多的业主在找这样的合作伙伴。

不论如何,企业提高效益,成功建立一种诚信文化,让年轻基层管理人都认同、都去执行职业化理念和价值观,无疑将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大幅提升赢利能力。

三、大幅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好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建设存在巨大困难的同时,管理信息化无疑是一个最有效的救济措施。通过信息化提升企业的内部管控能

力,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堵住很多管理漏洞,提升赢利能力,就是不二选择了。

建筑业的赢利能力提升困难,管理粗放,浪费与漏洞多多,其根本原因在于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量巨大,因建筑业的特殊性(产品不标准、管理团队临时性、作业场地不固定、作业流程不标准、牵涉数据量海量等)致使管理者很难及时准确掌握过程数据,管理只能拍脑袋,实现精细化管理很难。要提升建筑业生产力水平和实现精细化管理,最终达到管控目的,出路就只能在信息化上努力。管理模式、机制、流程的改进当前不可能有太大的突破。也正因建筑业现场生产的特殊性,实施信息化也比其他行业要难很多,但依现在的技术水平,我们持续不断努力与投入完全可以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从中获得很大的价值。

提升管理能力和赢利能力从精细化管理入手,精细化管理从信息化入手,信息化又从何入手?

从调查研究近年众多大型建企的信息化经验与教训来看,应从普及算量软件的应用开始入手。管理信息化首先要解决基础数据(量、价)来源的问题,而工程项目管理最大难题是海量基础数据获取困难,通过算量软件和的造价信息通相结合的解决方案,建立BIM,是唯一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目前市场上在开发这方面软件的公司有鲁班,广联达等。

当前大型建企的信息化之路正在陷入误区,因建设部特级资质信息化标准的颁布,大家言必称ERP,而缺乏基础数据(量、价格、

造价动态数据)的ERP只能是空中楼阁。手工在提供基础数据的ERP,往往无法解决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导致ERP应用失败。扎实用好算量软件,工程一开建就建好BIM(建筑信息模型),则全过程数据都可自动调用,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建筑企业基于互联网全公司价格信息平台,实现共享和管理,基础数据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将为ERP发挥作用起到重要支撑,。

第三篇: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经营粗放、产业链延伸不足、特色不鲜明、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等突出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面对新常态,我省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来驱动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大力扶持民营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域范围内国有经济成分薄弱,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培养、壮大一批优势非公有制企业。要在行政审批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加大力度,为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大力推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激发青年农民和在外大学生回乡就地创业,培育更多县域市场主体。鼓励民营企业家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做大企业,打响品牌。

着力推进差异化发展

当前,我省许多市县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仍不尽准确,相当部分县域产业体系雷同,而且很多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存在同业竞争;企业间、行业间缺少跨市县的相互合作与上下游衔接,很难做到差异化发展,导致许多地方的发展缺乏特色,后劲不足,无法形成发展的系统性和持续力。因此,应以差异化思维定位县域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空间布局,避免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推进县域经济的差异化发展,解决好顶层设计。

对此,可从省级层面组织专业规划队伍,根据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等要素,对各市县的发展定位进行差异化设计,对产业集群化发展进行错位规划,让县情相近的县(市、区)各有侧重,让同一产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最终在资源、产品、链条、市场等方面形成互补,构建各具特色、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广泛的区域范围审视自己,找准县域在区域内的定位或在全国的定位,站在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思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进行资源整合,加强区域间分工与协作,获取竞争优势。以更开放的理念合纵连横、靠强联大,培育壮大差异化的优势产业群,催生与之上下游配套的产业圈。

重点突出绿色生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品牌。县域经济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粗放经营,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把绿色发展作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力量,着力推进生态旅游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发展。生态旅游领域,着力推进品牌化,严格做到“先规划,后开发”,避免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生态农业领域,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建设绿色农业经济体系;生态工业领域,应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和高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对初建、扩建、改建的工业项目技术起点要高,要求先评价、后建设,严格控制新污染,积极治理老污染,狠抓节能减排综合治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排放实施重点监控,淘汰落后产能,对老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在改造中向绿色升级,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加快提升城镇承载力

我省县城及中心镇普遍规模偏小,教育、医疗、科研等优质资源缺乏,聚集和吸纳人口、产业的能力相对不足,要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承载力。推动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以海南五大工业园区为载体,着力壮大产业规模,强化产业配套,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县域工业聚集水平,实现集约发展。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倒逼产业提挡升级,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城镇集群发展,支持各县市城区和特色小城镇加快路网建设,提升产业实力,增强整体吸纳能力。提高城镇化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修编完善好县域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村庄规划等,确保规划全覆盖,因地制宜构建合理的乡镇、村体系和村落空间布局,并且依法保障各类各级规划顺利实施。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抓好公共交通、商业、宾馆、医疗、学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建设,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改进农村基础设施,把城市的水、电、路、气、通讯、公交、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注重提高投资质量

我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要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集中精干力量、优势资源,克服土地、资金、审批等要素制约,确保重大项目按序时、高质量、高标准推进。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投资结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民生事业等方面的项目,以投资结构的调整、投资规模的扩大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制造业产能过剩系列研究之三: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升级转型

制造业产能过剩系列研究之三:优化产

业结构,加快升级转型

时间:2013-12-29作者:卓代高级咨询顾问曲雪生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常态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制造业产品供应大国在当世界经济增长出现动荡、产业经营环境发生巨变等情况下,往往都会出现行业供给大于需求的相对过剩现象。只有产能严重过剩才会造成危机,才需要尽快化解的。事实上,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历史中都先后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时期,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制造业大国都经历过多次产能过剩的危机。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英国利用工业化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当遭遇国内市场狭小、不能满足日益扩张的生产能力需求时,英国通过殖民扩张的手段解决了产品销售市场问题。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把纺织品行业等存在严重产能过剩、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尼等国投资建厂,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将附加值低的过剩产能转移到海外。 内战结束后的美国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于1894年实现了工业生产超过英国跃居世界首位,但与英国相似,美国也同样遇到了国内市场不足与产能过剩危机。一战中,美国通过对参战国提供军火,化解了国内产能过剩的矛盾。二战后,美国承担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制造业生产量,通过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重建为国内企业和产品提供市场,解决了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8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经历了三次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在前两次产能过剩中,美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都曾下降到79%-80%,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等传统制造业。美国采取了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升级方式,使经济重心向第三产业转移,工业经济也开始向信息经济转型,成功解决了产能过剩危机。在21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能利用率再次跌落到81%以下,主要集中于电子制造业和信息通信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最终通过相关企业破产和并购重组等方式得以缓解。

二战后的日本也经历过多次周期性“产能过剩”,主要是通过外拓内扩方式进行治理的。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日本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开始以出口消化过剩产能,拉动经济增长。60-70年代,通过引发一场国内消费革命,启动了内需来消化产能。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国内传统制造业企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海外投资,向海外转移过剩产能。90年代,继续选择通过扩大出口来消化产能,但由于日本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滞后,国际竞争力衰减,其结果是产能过剩压力长期难以消化,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导致日本陷入长期通货紧缩。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传统重工业先后遭遇“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煤炭产业和钢铁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德国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和企业并购等方式,对煤炭和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改造提升,最终消除了低端过剩产能。

从世界各国治理产能过剩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市场扩张、资本输出、拉动内需是解决产能过剩的有效方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的各国市场保护策略升级,单一的扩大出口、市场扩张方式已经无法全面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才是消除低端产能过剩的根本解决途径。

造成目前中国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无序扩张等产业发展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性问题,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4万亿投资的副作用影响,还有体制改革不到位引发的地方政府的不正当干预等等。因此,如何化解此轮产能过剩危机,既要借鉴其他国家产能过剩的治理经验,又要落地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既要从政府层面的经济增长导向改变入手,又要考虑制造业本身的发展规律。

营造健康稳定的投资经营环境

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包括政策法规、生产要素、融资成本、投资渠道等各种因素在内稳定的投资经营环境。中国政府只有改变高速增长的经济导向,解除掉高投资带动经济高成长的路径依赖,继续深化体

制改革,坚决淘汰限制落后产能,鼓励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创新升级,进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最终保证制造业健康稳定的投资经营环境。 首先,改变高速经济增长的导向,调整经济发展速度,解除高投资带动经济高成长的路径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明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6%,略快于今年的2.9%,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全球贸易总体将处于低迷状态,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大,国际市场的争夺将更趋激烈,已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中国必须用战略眼光谋划长远。经过多年高速增长,由于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等因素,中国经济事实上已进入“换挡期”,需要重新调整经济发展速度,以保持在既能保证经济发展质量,又不带来“后遗症”的适中的经济增速。今年入冬以来波及25个省份10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雾霾就是经济增长过快的“后遗症”之一,残酷的事实说明我国资源的过度消耗已经超出了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因此,改变经济增长导向,调整经济发展速度,摆脱以往路径依赖,实在是刻不容缓。

其次,通过体制改革的深化,减少地方政府对市场的不正当干预。例如,任用选拔机制方面,通过改变以往以GDP单一指标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方式方法,逐步完善政府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将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效果等指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财税机制方面,对新兴环保行业减免税,逐步形成有利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税收制度;投资管理机制方面,地方政府应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规范投资行为,严格遵循“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减少地方政府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干预,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方面,厘清政府和市场的界限,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将属于市场的回归于市场,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决定的都交给市场和企业,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的定价机制不合理的现象要得到根本解决,健全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强化市场配置资源功能,使土地、环保以及相关社会成本内化到企业成本中,发挥价格引导经济行为、调整经济结构的积极作用。只有从制度上根本抑制地方出于GDP政绩考核和税收贡献上的投资冲动,最大程度地减轻产能过剩压力。

第三,通过淘汰限制落后产能,鼓励支持创新优化,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于目前现有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坚决地进行淘汰和限制。例如,实行差别电价等政策,提高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生产成本;加快完善节能环保标准,重点强化“两高一资”行业能耗、水耗、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土地、安全等硬性约束指标;加快完善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对工业企业执行环保、安全等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专项监督检查,建立协调统一的管理体系。通过这些措施,倒逼企业退出过剩产业,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另外,可以积极推动企业间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兼并或重组布局合理、技术装备先进、节能环保达标、土地利用合法但项目未经规范审批的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也可以通过创造减少出口成本等条件鼓励海外投资,通过资本输出带动过剩产能输出;对于大多已进入产业发展成熟阶段、存在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的传统制造领域或产品,从经济政策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通过联合建立境外工业园区等方式,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共同开发,加快“走出去”步伐,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消化过剩产能,努力实现中国制造的原产地多元化方略。十八大已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二O二O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应该是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长期发展战略。对应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节能和环保改造、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有市场需求的项目应该继续给予支持,以往对“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行业的大规模银行廉价放贷替代为加大信息技术、电信基础设施和环保投资。

最后,就是地方政府在抑制产能过剩问题上不要过于“一刀切”,从政策措施上要疏堵结合,既要考虑产能过剩危机的化解,又要顾及地方政府在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上的合理诉求,可以通过先进产能置换落后产能等方式逐步推动,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主动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花钱买不来关键核心技术,中国制造业必须下大力气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变。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是中国制造业在产能过剩阵痛之中必须作出的战略决策,而产业融合则是催发转型升级的强力杠杆,制造业服务化是转型升级中价值的重新定位,产业集聚是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商业模式创新是转型升级的制胜法宝。

产业融合另辟发展之路。产业革命决定经济发展的未来,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英国依靠第一次工业革命称霸世界,美国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登上世界强国舞台,种种现实表明,由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相结合的智能制造业技术,正引领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的重要变革,智能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目前,美国已经全面启动重振制造业计划,积极在信息网络、云计算、新能源、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攻关,推动美国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创新集群的发展,并保持其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中国已经错失了前几次工业革命的先机,且目前仍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新一轮产业革命时不我待,中国实在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再走类似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中国制造业唯有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等产业融合,才能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挑战。计算机网络、通信业和广播电视业的“三网融合”中所构建出的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产业融合的全新业态就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国内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兼并、重组以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和组织形式,通过高新技术的嫁接改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与网络产业的对接,加速电子商务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与新能源技术深度融合,可以促进中国的智能电网、太阳能发电、分散式离网发电技术实现突破,与材料技术交叉融合,可以促使中国在纳米复合材料等领域获得进展;与制造技术的充分交互,可以促使中国的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高,加速构建新型工业生产体系。

服务化重新定位价值。制造业服务化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价值取向。据国家商务部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在全球制造业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只占其全部循环过程的5%不到,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要占95%以上。因此,服务型制造既是制造业增加值的主要来源,也将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劳斯莱斯不再以飞机发动机为产品,取而代之的是每台发动机实际推动飞机在天空飞行的小时数,这就是制造业服务化的成功例子。目前,中国制造企业仍停留在仅提供产品或产品的附加服务上,提供集成化系统解决方案的还在少数,为行业提供串联、组合、集成化等系统解决方案以及零部件定制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依然欠缺。为此,应加快构建服务型制造的产业技术体系,突破关键技术,鼓励探索行业新业态,实施服务型制造示范工程,加快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

产业集聚加速创新。创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园区是构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载体的重要举措。为此,政府应当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聚集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工业企业和大项目向集聚区集聚,引导企业和各种创新要素向园区和基地集聚,进一步提升集约化水平,切实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行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使其真正成为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促进工业园区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大学、研究机构、知识密集的中小企业、制造企业等不同参与主体的作用。

商业模式创新制胜。全球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转向产业链竞争,美国的苹果公司通过开创了“终端软件+应用内容”的新型商业模式,取得了产业链方面的绝对优势,从而确立了自己在移动互联网世界的王者地位,最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中国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空间十分广阔,例如企业可加快发展节能环保领域的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再制造以及各种基于制造的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等。

第五篇: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把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放在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在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时代,我国资源型城市蓬勃兴起,组成了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主力军,为祖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单纯或高度依赖不可再生又必然枯竭的矿产资源而产生的先天不足和致命缺陷,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暴露,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特别是,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带来的发展依托缺位,价格剪刀差导致的双重利益损失,过剩经济、买方市场产生的内在约束,全球化、知识化、生态化浪潮的接踵而至,都使资源型城市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煤炭城市,同样面临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的经济发展单纯建立在煤炭的采选基础之上,致使经济结构单

一、超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城市建设欠账较多,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在资源萎缩的今天,大力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加速实现城市转型,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市最为现实和紧迫的重任。对此,市近几年来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努力。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认清一个前提,突出两个重点,抓住一个关键。认清一个前提,就是重新进行城市定位。资源型城市特别是煤炭工业城市,必须本着尊重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原则,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城市性质进行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经济转型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资源型城市要对主体资源所处的生命周期进行科学判断,针对资源的衰退、枯竭程度确定未来发展的步骤和重点。

突出两个重点,就是壮大接续产业、发展替代产业。对于煤炭城市而言,煤炭工业作为主体工业,在城市经济中举足轻重,单纯依赖和完全放弃既不现实又不可能,必须要拓宽开发领域、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主体工业的稳步发展,为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提供时间和资本积累,与此同时,立足自身特色,发掘比较优势,加速培育替代产业。

抓住一个关键,就是强化招商引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资源型城市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经济发展的资金制约矛盾十分突出,但资源型城市一般具有丰富的资源储备,充足的动力供应,大量的闲置资产及廉价的劳动力,因而必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按照有利于增加地方税收、有利于资源深度开发、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安排劳动就业且符合城市空间布局、符合环保要求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

从的实际情况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按照十六大精神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扶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历史性机遇,坚持政策推动、市场拉动、科技带动、项目牵动,大力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力争用较短的时间构建起资源合理利用、比较优势明显、主导产业崛起、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格局,使由以煤炭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多元发展的产业结构,由单纯的煤炭城市转变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化工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由封闭的边疆城市转变为联结中国内地、面向俄罗斯和东北亚的开放前沿,由矿山城市转变为以绿色农业、山产品开发、特色旅游为重点的生态城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健康、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所谓“一体”,就是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体。应该说,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依托矿产资源而推进,丰富的资源是资源型城市最基本的经济优势,完全抛开现有的经济基础,重新构筑全新的经济优势是不现实的,因而必须要立足于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以同种资源为基础,发展接续产业。即搞好煤炭资源的接续、发展和转化加工。煤炭资源是煤城最基本的资源,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同时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素有“化工之母”的美称,因而深度开发潜力巨大。为此,一是搞好煤接续。鉴于目前正处于资源萎缩期,年后生产能力将由目前的万吨降至万吨,为了维持煤炭工业的发展,为经济转型争取充足的时间,我市谋划开发储量达亿吨的鸟山项目,这对于保证矿区资源持续、稳定地方经济、缓解东北地区焦煤供应紧张状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推进煤转化。对于煤炭城市而言,依托煤炭发展高耗能产业有助于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因而建设坑口电站成为首选的发展重点。为此,历经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年发电能力为万千瓦的发电公司,并依据黑龙江省对电力的需求及发电公司良好的扩建基础,我市成功争取了发电公司二期工程,该项目可使地区煤电转换比例达到,年增加税金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个百分点。进入世纪,环境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洁净能源安全稳定的供应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这为煤化工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此,准备先行一步,根据我市煤炭低硫、低磷的实际,拟实施年产万吨低碳混合醇等煤化工项目,这些项目对于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风险、加强资

源储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三是加强煤利用。作为资源型城市,其主体资源的形成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加之开发利用的因素,往往会产生伴共生资源及废弃物,如果能够加以综合利用,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开发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对于而言,随着主体资源的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伴生共生的高岭土已成为未来的利用重点;煤层气资源的前期勘测、试验

正在进行,工业化生产即将全面实施;矸石、粉煤灰、尾矿等废弃物正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对于煤炭城市而言,具有借鉴意义。

要以替代资源为载体,培育替代产业。作为资源型城市,由于自然禀赋和地质构造的原因,其资源储备除了主体资源以外,往往伴生其他资源,这些伴生资源应成为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基础。为此,我市立足这一实际,在培育壮大替代产业上,一是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绿色食品加工。我市地处高纬度,开发历史晚,工业污染小,黑龙江为国内少数未被污染的河流,农产品多为绿色无公害,发展绿色食品的条件得天独厚。为此,我们将依托宝泉岭农管局年加工万吨大豆、日处理吨乳制品和年屠宰万头生猪等大项目,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种植,大力发展畜牧业,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壮大食品工业,基本建立起“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市场”的产业化格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形成工农业的产业互促发展。二是发掘口岸优势,拓展对俄合作。与俄罗斯拥有公里的边境线,拥有萝北、绥滨两个国家一类口岸,黑龙江“黄金水道”可运行吨的船舶,能以较近的距离到达日本和韩国;经过努力,赴俄旅游护照制照权的拥有,为扩大对俄开放打开了方便之门,至比罗比詹、哈巴客货直达运输的开通,打开了对俄合作的黄金通道,与俄犹太州、哈巴、莫斯科南东区友好关系的建立,为对俄开放注入了动力。为此,我们将拓展原有的基础,进一步加大粮食、蔬菜、建材等大宗产品的出口,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以俄罗斯市场为导向,吸引大集团、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办厂,发展对俄出口的轻工业;加快完善口岸设施,实施江海联运,创建互市贸易区,建设黑龙江大桥,努力把建成对俄开放的黄金通道和出口商品集散地,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立足原始生态,培育旅游产业。我市拥有世界公认的大江峡、大森林、大冰雪三大特色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前景非常广阔,为此我们将加大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发展服务业等旅游相关产业,力争到年实现旅游业收入亿元,确立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四是围绕林木资源,推进林木深加工。依托黑龙江两岸丰厚的森林资源,我市发展林木深加工具有独特优势。区域内国家大型森工企业鹤北林业局产量虽逐年下降,但已与俄罗斯签订了年的森林采伐合同,年采伐量可达万立方米,加上其它企业的赴俄森林采伐,年采伐量可达—万立方米,为发展造纸、家俱、装饰材料等林木深加工业提供优良、充足的原料保证。我们将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吸引域外企业共同发展林木深加工,使林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林木深加工成为我市的又一主导产业。五是开发伴生矿产资源,壮大非金属矿产加工业。区域内拥有大量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其中石墨储量达亿吨,居亚洲前列;陶砾页岩品味较高,储量丰厚;石灰石、云母等其他余种非金属矿产资源都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市转型创造了先天条件,目前的石墨开发、陶粒制品等非金属加工业粗具规模,正向大规模、深层次、高水平开发迈进。在稳步发展主体工业和替代产业的同时,我们还将作好“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瞄准高新技术”上项目这两篇文章,力争两翼齐飞。经过多年的发展,的工业经济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我们将对现有基础进行调整和改造,特别是根据我市已成为黑龙江省农药化工基地的实际,依托“北药开发”战略,着力发展医药、农药化工,发展壮大精细化工业。目前,我市现有化工企业〓〓户,年实现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已形成〓〓系列〓〓个产品,其中〓〓个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因此发展化工,我市得天独厚。目前,知识经济正在崛起,信息社会即将来临,为此,我市将瞄准高新技术发展动态,加强与大集团、大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智力成果,一方面高新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另一方面积极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整体产业结构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总之,如果资源型城市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必定大大加快;如果占全国城市总数四分之一的资源型全部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也必定加速腾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定指日可待。

上一篇:单位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安全生产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