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论文范文

2022-05-1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生物学科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虽然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提出了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联系这一理念,但我国目前普遍实行的分科课程制度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被分隔于各学科之中,不利于学科间的互相渗透。

第一篇:生物学科论文范文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探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摘要: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要素,是中学生物教育界近些年来的关注热点。生物学核心素养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出了生物学教育的价值。高中生物教师有必要加强对于生物学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并认识到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继而探究在高中生物课堂如何塑造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内涵生物课堂社会责任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等。生物学核心素养是以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载体,通过有针对性且有效的课堂教学逐步形成的,能使学生获得持久的能力和品格,是一种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学习成果。生命观念、理性思維、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构成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四个主要内容。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塑造,载体是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渠道是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修订以来,我校生物教研组就生物学核心素养进行了系列研究交流,认真学习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笔者结合自己从事高中生物十余年的教学经验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探讨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塑造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的一些尝试。

一、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1.生命观念

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生命观念是指人们对观察到的生命的整体的认识和看法,是对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比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该不断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研究和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生命观念,进而促使自己的生活观、人生观等发生改变,形成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指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程,这些探究历程无不彰显着科学家们的理性思维。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概括、演绎推理、基于生物事实和证据的模型构建等方法,探讨和解释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研究或论证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在特定的生物现象中,发现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生物问题,观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方案和讨论结果的能力。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科学探究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获得生物学理论知识。

4.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人们基于自己所掌握的生物知识参与个人和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合理解释和判断,努力解决生产生活中与生物有关的问题的责任和能力。高中学生应能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问题,参与讨论并做出合理解释,区分迷信和伪科学,利用当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努力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塑造学生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高度重视和生物教研组不断研究学习的前提下,我校在塑造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方面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但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在学生的创新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的培养方面仍是有所欠缺的。

首先,在目前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力求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体系,重视提高学生答题解题的能力,往往重分数轻实践,对生物创新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而且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其次,近年来青少年安全事故频发,除了社会因素,诸如公共设施安全、交通肇事及部分管理问题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学生的生命观念淡薄,对生命不重视甚至是漠视。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中要多融入一些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过程中,融入学生心理疏导和安全教育。同时,生物科学是一门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医疗健康、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等这些问题都和生物学紧密相关。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提高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高中课堂中塑造和提升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1.与时俱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课堂成为很常见的上课模式。同时,借助于互联网这种开放的教学资源进行翻转课堂改革,可以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促进理解性学习和高效学习的发生。例如我校的智慧课堂,支持交互式课件,课堂师生答题互动,白板授课,实物展台,实验课、综合拓展课精彩过程全程实时投屏,帮助学生实现课前自学、课上深度参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多维度交流,个体的理解水平在交互碰撞中得到质的提升,使智慧课堂的优势得以最大化。

2.注意思维方式的训练,启发学生理性思维

高中生物课堂应利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替代灌输式和说教式教学,让学生在思考中主动学习,从而培养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基于该部分理论知识模拟创造出真实的问题情境。例如,教师可以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模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自感受到DNA结构中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模型构建的方法,而且可以锻炼理性思维。

3.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学生自己体验的东西最具真实感,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上课时,如果只是教师在讲课,学生是很难真正领会学科内涵的。比如学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后,教师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DNA是如何复制的”这样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书本上只是给出验证使用,没有还原科学探究发现的本真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还原“DNA是如何复制的”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主动参与制作,可以提高自主探究能力,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探究学习,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深切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切实提高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当下,科学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生物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同时,人类也应警惕它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此外,生物科技的发展还可能带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基因治疗的不确定性、生物武器恐慌和生物技术操作基因或胚胎的伦理学争议等问题,甚至人类的生存也因此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参与社会热点话题和公共事务的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学科的核心素养密切相关。生物学核心素养包含了人们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和尊重、对自然的珍惜和敬畏、对生命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以及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与担当等。高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从不同维度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因素,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塑造和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晓强.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体验[J].中学生物学,2016,32(11):4142.

[2]许莉莉.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理性思维培养[J].天津教育,2018(11):5152.

[3]袁锦明.基于“科学探究”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创新时代,2017(1):4647.

责任编辑:黄大灿赵潇晗

作者:方凌

第二篇:如何促进初中生物学科向化学学科的渗透

摘 要:虽然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提出了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联系这一理念,但我国目前普遍实行的分科课程制度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被分隔于各学科之中,不利于学科间的互相渗透。生物与化学作为联系较为紧密的两个学科,非常适合在初中尝试跨学科教学,而进行实际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思考和注意三个方面:初中生物与化学教材分析、明确教师所需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活动的改进。

关键词:初中生物;初中化学;学科渗透;跨学科

学校教育中长期以来都有“生化不分家”这一说法,可见生物与化学这两门学科的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在初中阶段,生物与化学学科尚处于启蒙期,促进两门学科的相互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时候给学生树立学科交叉的综合视角、培养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思维模式,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是为后续的高中学习打下基础,更能使学生具备使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生物与化学教材分析

初中生物教材内容的编排整体体现出以下特征:①宏观为主,微观为辅。如“生物和生物圈”、“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等章节,这些部分在编排上都强调生物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给学生塑造了宏观生物学观念。②现象为主,原理为辅。如遗传图解以及基因表达这一部分,教材在编排上更侧重于通过亲代基因型分析和计算子代性状的表达情况,而基因在染色体上通过转录翻译实现表达的过程和原理则较为简略。③了解为主,理解为辅[1]。从初中生物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表现出明显的启蒙性质,目的是为高中生物的学习做铺垫。如“七大营养素的作用”这一章节,虽然每一种营养素的作用都有呈现,但是在人体中的调控方式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解读。

初中生物教材突出的启蒙性质决定了初中是培养学生形成生物与化学紧密相关这一学习观念的关键时期,也是生物学科向化学学科渗透的黄金时期。初中生物课程从初中一年级开课,贯穿整个初中三年的学习。而初中化学课程从初中三年级才开课,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也给生物学科向化学学科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形成了初步的生物学观念。在这样的知识储备条件下去学习化学,能使得生物与化学学科的交叉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对学科相互渗透的认同感。在化学课堂学习生物与化学的交叉知识时,已学的生物知识很容易被唤醒,此时进行化学知识的讲授不仅能让学生接受化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2]。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态度

在初中这样一个培养学生形成生物与化学跨学科综合学习观的启蒙时期,如何在教学中善用有利因素去实现生物与化学学科的有效融合,這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策略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首先,初中化学教师应熟悉初中化学与生物两门学科的教材,对于交叉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实现生物学科向化学学科渗透,初中化学教师应带头打破学科界限,主动学习并掌握化学学科中涉及的生物知识。其次,初中化学教师应明确在这一阶段进行学科融合的目的。考虑初中学生的学力以及教材的深度,初中阶段进行生物学科向化学学科渗透以营造“生化不分家”的学科交叉学习氛围和培养对学科交叉内容的学习策略为主要目的。为达成学科渗透的目的,初中化学教师的教案设计和教学活动应巧妙结合生物学知识。例如,在初中化学的“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这一实验中,可以加入秸秆进行实验,取用一小段秸秆进行燃烧,通过水蒸气遇冷形成水滴以及燃烧生成的气体使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这两个现象证明碳元素和氢元素的存在。同时,教师可以就前人焚烧秸秆制作肥料和如今禁止焚烧秸秆这一角度进行展开,将保护环境、防止温室效应等生物学知识融入进来。

初中化学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其内容的选择十分完善,化学教学在不依赖生物知识的情况下是可以独立进行的。所以,在生物学科向化学学科渗透这一过程中,教师对于跨学科教学的认识和态度至关重要。实现交叉知识点的融会贯通需要教师主动去发掘化学知识中可以融入生物知识的关键点,人为的在化学课堂中去制造和烘托“生化不分家”的学习氛围,用交叉学科的综合视角带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三、教学活动改进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科渗透目标是以营造氛围、培养观念为主,对初中生的学情与学力来说是较为合适且必要的。一期以“生活中的化学”为主题的板报、一节“生物老师进课堂”联合教学形式的化学课或是一个巧妙结合生物知识与化学原理的开放性实验,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既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能让学生形成“生物与化学紧密结合”的综合学习视角。

四、总结

初中作为学生第一次接触生物与化学学科的阶段,这一阶段所突出的启蒙性明确了它是生物向化学学科渗透的黄金时期。综合对教材的难易与授课方式的考量,由于初中阶段学习内容的难度对学生学习而言并不会有过大的阻碍,生物学科向化学学科渗透的客观难度并不大,主要难点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将生物学科融入化学学科中的教学意识、教师在进行学科横向渗透的教学设计时是否能让学生接受并养成多学科相互渗透学习的思维模式,这对于教师的能力提出了相当的挑战。传统严格分科课程制度下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既难以适应新时代思维活跃、渴求新知的学生,也无法顺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多学科渗透教学这一新兴教学模式正是教师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将教学艺术应用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途径。所以,对联系紧密的初中化学与生物学科而言,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其相互渗透与横向结合,值得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们在今后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寇向博,周青.高中化学教材中生物化学内容的比较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2015(1):23-24.

[2]周东,卢伟,沈益波.高中化学教学中加强与生物学科的交叉渗透之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1(212):98-99.

作者简介:

1.肖天宸(1992—),男,汉族,湖北武汉市人,硕士在读,单位:湖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方向:生物课程与教学论;

2.冯青(1997—), 男,汉族,湖北武穴市人, 硕士在读,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方向:生物课程与教学论;

3.王卫东(1972—),男,汉族,湖北黄石市人,博士,单位:湖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方向:生物课程与教学论。

作者:肖天宸 冯青 王卫东

第三篇:关注生物学科教育价值推进生物教学稳步发展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因此从学科来讲,生物学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生物学的教育价值也正逐渐为大众认识。考试能提高社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重视,但实质上那只是对其“分数”的重视。有了考试,未必一定能让社会、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也未必能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生物学科也并没有凸现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学科教育价值。因此,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教师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1 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设置会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己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师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纲中,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其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促进学生掌握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此外,生物学教学除了关注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都有独到的价值属性,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更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2 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生物学教师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去充分实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2.1 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以下事项。

(1)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以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教育媒体,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针对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等,教师要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關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

(3)教师可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校本课程等形式,让学生到自然、到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2.2 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2.2.1 唯物的观点

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演化过程而诞生的。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2.2 辩证统一的观点

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于飞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2.2.3 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

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它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3 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指改组己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要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课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

(2)教师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学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3)教师要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4 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强调征服自然,强调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对象化。这些偏面的观念和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改造、利用”,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自私自利,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因此,完整的科学教育在强调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更应重视科学精神(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等)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科学价值的基本看法,即解决科学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心和精神动力。

(2)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教师要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3)教师要重视生物学科教育社会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关于价值观的社会爭执、科学的伦理道德等问题,如人口控制、安乐死、精子库、克隆羊等,“打虎英雄、伐木劳模”的评价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开展讨论和价值判断。

(4)教师要结合生态知识教学,开展生态教学活动——生态德育: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启发引导学生为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关心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在人口、环境、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生态德育应予充分重视,使其成为生物学科德育、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形式。教师应以详实的有关资料、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设计(调查、考察、实验、讨论、研究等),让学生体验到:只钟情科学而忽视道德,只让道德的盾牌庇护人类而科学的矛头指向自然,仅将地球作为征服对象来设计人类的生存世界,以及违背自然规律的乱垦、滥伐、过牧、滥捕、滥渔、随意浪费和污染等,是无知、目光短浅和危险的,从而激发其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成为为环保的自觉行动者。

总之,教师只有在生物学教学中高度关注其教育价值,生物学科才能在中学课程设置中稳步发展,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科学价值观的人才。

作者:汪津洲

上一篇:律师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法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