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误区解决论文

2022-04-16

目前,中小学应用电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形式上,即利用电化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电化教育设计,使教育信息能够高速、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教学误区解决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文教学误区解决论文 篇1: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摘要:随着現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它以其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忽视其“辅助性”,使用不当,反而会有损于教学。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阐释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产生的误区,并对科学使用多媒体提出了一些笔者的见解。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误区;策略

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片面追求多媒体效果,忽略教学效果

有了多媒体技术以后,一些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制作课件,把多媒体作为展示自己计算机水平高低的表演工具,把关注点集中在技术含量上,一些课件看似表面精彩纷呈,但内容空泛。过多地关注技术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它本身真正的意义,不注意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有些教师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这些“花”“好玩”的课件,恰恰是画蛇添足、喧宾夺主,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误区二:盲目使用多媒体,忽视传统教学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以来,一些教师误认为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越多越好。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学中不采用多媒体课件就是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就是缺乏创新意识。因此,有的教师在备课时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都要下工夫制作多媒体课件,想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而一味盲目使用,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比如,有的教师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

误区三:艺术形象固化,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多媒体虽然能收到“百闻不如一见”的良好效果,但每个学生因生活环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对文本产生的理解也不同,而语文教学注重的是以阅读为基础,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欣赏和再创造,在与作者的“共鸣”中,激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一些意味无穷、意境优美的文章必须是通过品味、想象才能欣赏到其美的。尤其是诗歌教学。在让学生欣赏古诗时,如果不让学生通过对诗文的反复吟读、通过联想想象获得审美愉悦,而是硬要把诗文制成直观的图像或动画,那么原本让人想象无穷的诗文就变得索然无味。而在过多地使用多媒体的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总被限制在教师设计的课件中,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固定在简单罗列的图片、动画和教师事先做好的文本解读上。表面上看是让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理解”,但实际上却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成简单的画面、图像,欣赏者一目了然,那么再美的艺术形象也会如同一杯白开水一样变得全然无味。

二、科学运用多媒体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多媒體技术发挥正确的作用,必须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为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适当选用多媒体效果,实现教学最优化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与难点,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为此,在制作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效果。也就是说设计课件时,要注意课件的实用性,课件制作的精力要花费在解决疑难上,对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的语言文字,要制作成动画过程,而且动画过程应尽量逼真以启迪学生思维,突破难点。对一些附属的不重要的内容,如多变的背景、无用的装饰图片、过于频繁的动画、不必要的音效等,只要重点突出,画面简洁、流畅、与主题和谐一致即可,不宜过分装饰、渲染。

2. 根据实际情况,区别使用

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首先要考虑课件的教学价值,即这堂课是否有使用课件的必要。如果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制作课件。比如一些叙事性的课文,学生通过阅读就能理解和感悟其思想内容,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但是对于一些情境性较强,需要创设情境的课文,使用多媒体就能使学生入情入境,达到良好的效果。可见,多媒体使用要恰如其分,可用可不用时,不用;必须用时,慎用。

3. 注重实效,科学使用

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能简单地拼凑各种杂乱无章的素材。要从教学实际出发,遵循课件设计的原则,既要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又要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交互作性,促使学生的能力培养素养训练,不能将传统的课堂讲授变成现代多媒体的灌输。正确地理解多媒体课件的用途,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教学中,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后,一定要着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细嚼深品,“披文入情”。让学生亲自参与审美活动,拓展其想象、创造的空间,从而促进其形象思维的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多媒体,我们既要使用它,又要慎用它,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时刻注意以“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宗旨,认真考虑课件的使用价值,缜密思考、科学设计,使多媒体技术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才能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服务,才能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作者单位:河南省宝丰县教师进修学校 467400)

作者:毛红利

语文教学误区解决论文 篇2: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浅析

目前,中小学应用电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形式上,即利用电化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电化教育设计,使教育信息能够高速、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而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给语文教育也带来了一场革命。

多媒体课件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很多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似乎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教学,以下是笔者对某些误区以及解决对策的分析。

一、为用而用

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的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是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强扭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盲目“拿来”

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三、课件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和课改理念

按照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但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个课堂。在一个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要学生按教师的“圈套”发展,就得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何谈提高?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诱导下,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用心体悟文章的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只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来说没有比这样的教学更乏味的了,谈何来的探究式教学呢?什么东西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没有了语文课堂的灵活、机智、生动、活泼,这是有悖于先进的课改理念与课改精神的。

面对误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解决对策和实践探索必须认清:(1)多媒体其实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因而,多媒体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不能盲目利用。(2)多媒体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手段是为实现目的服务的,因此,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思考,更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思考。同时还要注意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多媒体,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课文,我们必须以课标为主,以课文为主。(3)我们要弄清电脑与人脑的关系:人脑为主,电脑为辅。人脑决定电脑,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得适时、适处、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4)不可一味盲目地依赖多媒体,合理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利用多媒体,那么,摆脱那种以知识灌输为能事或以支离破碎肢解教材为乐事的课堂教学状况,是指日可待的。

(张丽华 杜春雷 河北省平泉县杨树岭中学)

作者:张丽华 杜春雷

语文教学误区解决论文 篇3:

试析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误区和解决方式

摘 要:随文练笔是语文教学活动当中重要的教学策略,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教学途径。从语文教学实践的角度对语文教学当中随文练笔的重要性进行解读,并对随文练笔实施过程当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形成这种误区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探究,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随文练笔误区问题的解决方式,并对具体的优化策略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随文练笔;教学优化

一、 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當中,阅读环节与写作环节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至关重要,随文练笔不是简单地将这两个教学环节进行综合,而是使学生通过随文练笔活动的参与而掌握语文知识的实践性。随文练笔是语文教学活动当中的实践部分,与常规的作文写作或者其他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不同的是,随文练笔具有即时性和自由性的特征,也就是着重强调“随”与“练”。这种灵活的实践教学方式,能够迅速地使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掌握与巩固,并且极具真独行地激发并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

二、 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误区

(一) 混淆随文练笔与作文的区别

随文练笔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活动的辅助性策略,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活动当中发挥辅助性作用。随文练笔教学作用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语文知识教学基础之上,同时也应在应用强度上加以适当地界定,进而使语文知识的实践性得以呈现并被学生所掌握。作文活动也是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相对随文练笔来说具有更大的应用强度。作文活动性质的应用核心在“作”,是一种系统化的语文知识实践培养,而随文练笔活动性质的应用核心在于“练”,是一种针对性的语文知识实践训练。从教学目标与实践内容以及实践活动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 盲目增加随文练笔活动次数

语文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的纯粹知识传递相比,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必要性语文知识传授,而且更加注重学生文化含蕴的培养,其本质上属于非知识素质培养。当学生在语文课堂当中获得了一定的心灵启发或者感悟的时候,需要辅以随文练笔活动使学生能够即兴地将这种感悟进行表达,进而使学生通过实践的过程迅速将这种启发、启迪或者感悟、感想深化到内心深处,进而有效地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的实践当中存在着盲目增加随文练笔活动次数的现象。学生在没有任何“情感”需要表达的时候,就没有任何创作的驱动力,极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种对于随文练笔的应用误区,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产生了负面的教学效果。

三、 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优化策略

(一) 发挥“随”的针对性

从教学实效的角度讲,随文练笔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随文练笔活动的展开,使学生迅速而有效地掌握语文教学的精髓——文化知识内涵。随文练笔的教学作用发挥,首先在于对于“随”的准确发挥。要在恰当的教学时机“随”好语文基础知识内容,使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的语文知识认知马上得到实践的机会,进而实现巩固与加强的作用。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第二课《金色的草地》的课堂随文练笔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文中描写蒲公英花朵张开与合拢的情景,想象文中第一人称的愉悦心情与感受,并以第一人称来写下自己在此情此景下的心理活动或感想。在这次随文练笔的过程当中,教师首先应声情并茂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并着重强调“大自然生命力”等积极性精神元素的概念,进而使学生感同身受地习得到此课文的文化精髓。

(二) 突出“练”的引导性

“练”是随文练笔活动的行为界定,学生在随文练笔当中只有秉承“练”的原则才能最大化地实现随文练笔活动的教学意义。“练”为针对性训练,例如在《金色的草地》的课堂随文练笔活动中,学生大可不必长篇大论地论述思想境界相关内容,而是要求学生通过主观的个人视角,表达个人化的感悟或者《金色的草地》对其产生的启迪,甚至单纯的见解或者感想也可以,但要针对“大自然生命力”这一中心概念界定范围之内。在这一过程当中,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的真实自我表达,使学生进入主动性认知思维状态。在随文练笔过程当中要强调突出“练”,让学生在一定中心思想的引导下自由地“训练”自主思维能力、自由地表达个人化的感受。通过随文练笔活动,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挖掘了自我内在优秀素质并高效率地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

(三) 提升“教”的培养性

随文练笔是作文训练活动的一种,也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教师不能将随文练笔的作用局限为对写作技能的提升,而是应当明确认清随文练笔对学生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的培养作用。在随文练笔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打破传统作文写作模式的局限,通过随文练笔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去寻找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 明确“学”的目的性

语文教学并不仅仅是知识的定向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而随文练笔活动也不应当局限于教材要求的限制,教师也不应盲目增加随文练笔活动的次数。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的年龄段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根据学生情感表达的诉求,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内在驱动力,例如在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桃花心木》教学中,让学生回想大自然体现的人生哲理,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记忆储备,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和表达,从而达到随文练笔的教学成效。

四、 结语

从经验主义角度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误区进行探析得出,混淆随文练笔与作文的区别、刻意增加随文练笔活动次数是影响随文练笔发挥教学作用的关键问题。针对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发挥“随”的针对性、突出“练”的引导性、提升“教”的培养性以明确“学”的目的性四个强化随文练笔教学作用的实施策略,进而有效解决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教学方法的应用问题。

参考文献:

[1]任祥铁.随文练笔,练出习作中的精彩——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2):14-16.

[2]赵宁.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效性和巧妙性[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5(4):27-29.

[3]张丽雅.寻找低年级“随文练笔”的最佳切入点[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0):32-34.

作者简介:陈红,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城关中心小学。

作者: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