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电影赏析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法律电影赏析范文

法律电影赏析

——相关影片观后感

一个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想要努力融入美国社会的中国人,然而由于两国文化和法律的差异,使得他在梦想和困惑之间徘徊。

——《刮痧》

本部影片主要从刮痧这一传统中国疗法入手,充分地表现出中国和美国在法律方面的种种差异。

影片中当医生看到许大同的孩子丹丹背后的伤痕时,他们立即给儿童福利局打了电话,强行将丹丹与父母隔离,并且要起诉许大同虐待儿童。当我们看到这里是,肯定会觉得还会因为这样的原因上法庭,难免会觉得很荒谬,但是在美国的法律中,除了针灸以外,其他任何中医疗法都不被承认合法。所以在美国看来,刮痧成了违法行为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和中国相比,美国的法律制度更加健全。在关于儿童保护方面也是如此。

美国——随时随地注意保护儿童。

由于许大同为了使父亲在临走之前再见一次丹丹,他偷偷地把丹丹从儿童福利局中带出来,结果成了通缉犯。但是当警察追赶许大同时,他们知道车上有儿童便只尾追而未采取措施。

当许大同从车上报下熟睡的儿子时,十几名警察只是尾随戒备,等到他把儿子交与妻子时,警察才将其逮捕。

在影片中的庭审环节中,有这样一幕:警卫员出庭作证指出,一天晚上许大同将孩子独自留在家里。这句话在我国的庭审制度中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在美国却能有力的证明他有虐待孩子的嫌疑。

在美国法律中,打孩子是违法行为。因为在西方人的思想中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与父母平起平坐,家庭观念比较淡薄。而在大同为代表的大部分中国人却认为“我打孩子是给你面子”,这也是外国人所不能理解的,所以当他的朋友听到大同的这句话时说了一句“你这是什么中国逻辑?”是理所当然的。显而易见,在中国大孩子的做法是屡见不鲜的。同时,医生看到丹丹背后的伤痕时及时向儿童福利院举报的做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西方在法律认识和观念上的许多差异。

在西方,无论是什么民事或其它法律纠纷,法律都是主动出击的。美国是法制社会的代表,其法律体系非常完善,法律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法律意识很强,打官司几乎 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当医生发现丹丹身上的伤痕时,第一时间联系了儿童福利局,而丝毫没有给大同辩解的机会。而在中国,讲求中庸之道,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打官司是无路可走时的极端手段,了解也就不是很深。

最后我觉得从整个庭审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关于美国的法庭举证的相关信息。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大同为代表的中国形象更加喜欢讲理,而美国人注重逻辑关系,证据才是事实,才是一切。儿童福利局的律师就十分擅长举证,他利用各种所谓的事实来证明大同有暴力倾向。他曲解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贬低中国文化,故意激怒大同,使大同在听证会上失态。

中西方法律文化存在差距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和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极大地差距。

我们耳濡目染的一句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理想和现实往往是有差距的。 一个深受病痛折磨的人为争取自己的权益,他直面艾滋病和同性恋给他带来的人们对他的鄙夷,他时刻与病魔挣着,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庭审结束。

——《费城故事》

在该影片中,安德鲁因为患有艾滋病,无意间被老板发现,老板因此故意捏造事实,将安德鲁辞退,但是因为他工作一直很出色,所以安德鲁最终知道老板是因为他得艾滋病的缘故而辞退他,所以他决定起诉他所在的很强悍的律师事务所。 然而这样一个艾滋病患者想要找到辩护律师却是很难得,当他找到第九个律师乔时,这位律师开始时询问他的情况,但是当他得知安德鲁患有艾滋病时,他的表情和动作显而易见的表达了他对艾滋病患者的看法,但最终在妻子的说服下,乔帮安德鲁打赢了这场官司。我觉得从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很多在现代社会任然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个是对同性恋行为的蔑视,还有就是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针对这些问题各个国家也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比如加拿大等国家同性恋已经合法化。不过,同性恋行为在我国还不能被很多人所接受。

同时,在关于保护艾滋病患者权益方面。在许多国家中的相关法律中都规定了对艾滋病患者的保护。

在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指出,“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如果医疗卫生机构违反这一规定,即侵犯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隐私权,将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总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觉得我从好多影片中从不同角度读法律知识有了一些了解,比如美国的陪审团制度,西方传统法律与中国传统法律的差异等等。

第二篇:法律电影赏析结课作业

——《一级恐惧》观后感

班级:

学号:

姓名:

课程时间:7到14周周日

5、6节 日期:2013.11.28

法律电影赏析

——《一级恐惧》观后感

《一级恐惧》是美国导演格雷戈里·霍伯利特于1996年执导的一部法律题材的电影。影片没有宣扬美国人最最值得称道的法律制度所应代表的正义,反而向观众赤裸裸地展示了法律的另一面——庇护罪恶。艾伦最后的话是整部电影的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你会感激我的,你总会变得心狠手辣。”它暗喻了艾伦自己,也暗示了威尔往后可能的命运。总之,它就表现了一点,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法律所代表的正义是微不足道的,可怜的。

影片开头,大律师就说过:“真相,就是我告诉陪审团并且使他们相信的东西。”也就是说,只要他愿意并且有这个能力,他可以为任何人开脱罪名,不论这个人是否真的有罪。事实上,他也确实为一个“杀人犯”辩护。但是大律师还是代表着社会上的正义的,所以当他在电视里看到年轻的艾伦无辜的表情,他相信这个年轻人是清白的。尽管社会上所有人都坚持艾伦有罪,但是他是从地方检察院出来的,他知道那个地方的作风,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个孩子是无罪的,所以他力排众议坚持要为艾伦辩护,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后他也胜出了。只不过他错了,艾伦真的是个杀人犯。法律本身创造出来维护社会正义的,但这次它却站在了正义的反面。由此看来,法律中的真相的的确确就是律师口中的正义,法律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输了。而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身为一个以正义为信仰、一直在为正义辩护的职业律师的威尔此时要面对良心的拷问。而艾伦或者罗伊最后留给他的那句话才真正显示出它的重量。威尔一直坚持着自己心中所认为的正义,就是以人性为评判标准判断孰是孰非,但是这一次的辩护却使他产生了动摇。到底是坚持有情的人性还是坚持无情的法律,他已经迷失了。

人性和法律究竟该怎么抉择,这是电影中威尔遇到的难题。选择继续站在人性一边,他就要面对经由自己的手放走了一个冷血有残酷的杀人犯,并且今后还有可能继续再犯这样的错误。而选择站在法律一边,他就要做到罗伊所说的心狠手辣,即使自己内心在怎么相信这人是无辜的,也要毅然决然地置之于死地。而最后要是证明他是清白的,良心也会受到谴责的。无论怎么选择都会受到内心的煎熬,那么就只有最后一条路了——那就是推出律师行业,向残酷的现实低头。

再来看看艾伦,本案的凶手,从影片的开头到结尾他一直都被渲染成一个被害者的可怜人的形象,长期流浪,自小接受家暴,胆小懦弱,说话结巴,被教父逼迫做一些不愿做的见不得人的事,不能保护爱人,一直受到各方的欺凌,致使最后换上了“人格分裂症”。赚够了观众的同情,尤其是他那逼真的无辜者的眼神,不仅骗过了所有的观众,而且骗过了身为大律师的威尔。他的弱势群体的形象一直保持着,骗过了法官,骗过了检察官,骗过了公诉人,骗过了陪审团,更不可思议地骗过了研究心理学的资深心理医生。但这一切都是假象,所有人都是在最后一刻才明白,并感到震惊。因为所有人都站在了人性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个

问题,而这恰巧也是关键所在。没有一个人站在法律的立场上看待这件事。即使是想置他于死地的人也没有逃离人性的领地,他们或是为了自己或是为了别人的利益想让案子尽快结束,还是受到了人性中欲望的驱使。法律只是成为了他们用来实现自己的欲望的工具而这个工具也是存在缺陷的,它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人性,而人性本善。在流浪的时期,在社会的最底层混迹了多年的罗伊自然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便装可怜,博取同情,博取律师的同情,博取心理医生的同情,博取法官的同情,博取听审的群众的同情,进而博取社会的同情。并不仅仅是这样,他还一步一步引导威尔搜寻对自己有利的证供。罗伊利用了人性的善良,也利用了法律的权威。在这里法律又输给了人性。

那么,法律就真的赢不了人性吗?答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但至少在我看来是否定的。因为现实中也不乏法律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义的例子。只不过是法律在制定之初便是为人性服务的,为了保持个人的私有财产不被侵犯,法律诞生了,为了保证市场上钱财交易的秩序,法律产生了,为了保证统治者的利益法律诞生了,为了对与人之间关系的秩序性的期望法律产生了,古今中外无不如此,他从诞生之初便是为人的欲望,为了人性而存在的,它所维护的正义也不过是人性所认定的正义。但也不可否认,法律的客观存在,它在为人性服务的同时也确实彰显了社会正义。惩处坏人,保护好人,因为人性的深处是这么希望的,而这也可能法律存在于世的原因吧。

而现实中的大多数情况下,法律也的确成为了人性的奴隶和工具。俗话说“钱能使鬼推磨”,在中国多数地方,法律确实扮演了这样一种角色。富人和穷人发生冲突,富人请好律师,穷人没钱请律师,或请能力不高的律师,法律就成了富人和其手中挥舞的棒子,随意的殴打穷人。而中国的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不就是这么对待业主的吗。有权利的人掌握着法律的最高解释权,底层人民对于法律只能遵守,甚至权利可以高过法律。上海的法官被偷拍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法律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随意解释,错案冤案频频发生。中国一直说要建立法治国家,但是法律却没有那么高的权威性,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回到法律和人性的讨论,法律无情人有情,法律是有人制定和执行的,难免含有人性色彩,那么怎么才能让法律发挥它原本应该发挥的作用避免一级恐惧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自然首先要完善法律,弥补法律漏洞。然后是执行法律的律师要保持起码的客观性,不能一味的包庇自己的当事人,要站在真相的一边。律师也要有人性和良心,不能见礼忘义,要秉持社会公道。

第三篇:电影赏析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讲述了一个19世纪末发生在俄罗斯的爱情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美国女子珍受命去迷惑一个俄罗斯的高层官员,要获得一笔俄罗斯政府的投资,去帮助她的父亲完成一台名叫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伐木机器,却意外的碰上了安德烈,并与之坠入了爱河,但最终却擦肩而过,没能够在一起。

影片以《费加罗的婚礼》作为开头,这首曲子也贯穿了整部电影。随后出现的是西伯利亚广袤的森林,火车在森林中穿梭,代表了工业文明的到来。片中以一个女人写信的方式叙述了珍和安德烈之间发生的一切,时间也在1885年、1895年、1905年之间来回穿梭。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意旨三个,安德烈在歌剧中扮演的是一个理发师,他在这台歌剧中断送了自己的幸福:那台伐木机器名为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意味着伐木像理发一样的简单,也是新兴文明得象征,同时也是西方文明和俄罗斯文明的冲突;安德烈人生最后的角色是成为了一个理发师,从小木屋里有理发师的推子和剪子可以推断出。

从人物性格来说,安德烈的性格是典型的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化身。他敢爱敢恨,对爱情执着,带有明显的俄罗斯人民的热情,亲切。在对于自己爱的人受到伤害时,不顾一切与自己的好友决斗,这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对爱情的认真。珍是一个可爱的女子,能够在众人中周旋,会为了一些事说谎,比如说她说她有过一个丈夫,其实根本没有结过婚,但是为了爱她也会付出一切。可以说珍是西方文明的代表,她和安德烈的爱情让这两种文明有了合理的归宿。安德罗是安德烈和珍的孩子,这个秘密珍一直保守了20年。这位年轻的新兵,在夏令训练营里接受训练。当长官问起画中的人物是谁,听到是莫扎特,他以为是训练营里的而士兵,这体现了长官对于音乐文化的无知。因觉得脸面挂不住的长官惩罚安德罗始终戴上面具。军训营的长官再三劝解,却改变不了安德罗对于莫扎特的尊重,最终向安德罗投降。这些都体现出了安德罗继承了他父亲的执着,同时也有对音乐的热爱。

从拍摄方式来看,影片以运动镜头为主,这样的镜头能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引领观众的视觉和思想。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使用了摇镜头,向观众展现了西伯利亚上桦树林的广阔,气势恢宏。片中的一些镜头也是十分的唯美,大片的森林,广阔的雪原,还有俄罗斯典型的建筑,这些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从细节方面来看,让我印象最深刻一个是沙皇阅兵的那段。沙皇致辞之后就离开了,高兴的士兵们喝完酒之后就将酒杯摔到地上,还扔掉了帽子,整个场景是一片喧闹。但是此时镜头给到了沙皇用过的高脚杯,静静地放在桌上,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结合影片拍摄时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前苏联解体,共产党倒台,金融寡头控制了俄罗斯经济,使这个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正如电影中那个时代,高脚杯是沙皇制度濒临灭绝的象征,易碎,正如沙皇忠诚的卫士,易破灭。还有一个是当十年后珍回来找安德烈,走进了放满苹果的屋子中,那个仆人和她和安德烈的孩子躲在门背后,一个苹果从筐中滚下来,珍从地上捡起苹果,和仆人一起泪流满面的场景,寂静,紧张。而我看来,珍是有发现门背后有人,但她知道,别人躲着她,她即使发现了他们也无济于事,知道自己已经来的太晚了,所以没有道破。这也为故事的悲剧色彩贴上了浓重的一笔。 故事的最后,影片才向我们观众展示了原来安德烈知道珍有来找过他,但是他没有去阻止她,而是默默的看着她离开,也就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悲剧,情留西伯利亚,也体现了主人公么对于爱情的执着,即使分开却仍阻挡不了思念。

影片中有许多话都让我受益匪浅。在宽恕节那天,写信的那个女人叙述道:“这个令人惊异的国家,有着太多奇特的故事。农夫在结冰的河上群殴至半死,然后互相请求宽恕,人们高歌着走上战场,却流着泪参加婚礼,所有的事都是严肃的,所有人都是出乎意料的。”这段话让我们想像到了这些矛盾的场景,同时也觉得讽刺。女主人公说过的:“有些时候我们认为生活背叛了我们,但是其实是我们自己背叛了自己。”

“安德烈,我不值得,我是那种你母亲会让你小心提防的女人。”这也没能阻止男主人公对于女主人公的爱,我们也可以想象到那份爱情的深厚。

影片中隐喻着的俄罗斯传统的道德、责任感、爱情,这些都战胜了西方文明,导演高唱俄罗斯文明的伟大,但是到影片后面,那台伐木机器进驻西伯利亚的森林上时,人们落荒而逃,这也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奈与痛苦,但是导演相信美好的时代总会到来,就如安德罗最后战胜了长官,在辉煌的太阳下奔跑,体现了新的希望。

第四篇:电影赏析

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有些鸟儿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漂亮了。

——题记

从来不知道一生在黑暗中度过将是什么滋味,因为我有着可以看到世界的双眸;从来不知道生活在无音世界里的人们是什么感受,因为我有着可以听到世界百音的双耳;从来不知道活在无语的世界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因为我是个自由人„„不过,看了《肖申克救赎》,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从来没有想过,能够从狱中人身上学到些什么,但看了这部影片后,我改变了我的一些观点。

概述: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本想用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人,但是他没有下手,巧合的是那晚有人枪杀了他妻子和她情人,他被指控谋杀,被判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渡过余生。在狱中安迪结识了1927年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数次假释都未获成功的瑞德,他现在已经成为肖申克监狱中的“权威人物”,只要付得起钱,他几乎能有办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每当有新囚犯来的时候,大家会赌谁将在第一夜哭泣。瑞德认为弱不禁风的安迪一定会哭,结果安迪的沉默使他输掉了两包烟。安迪利用他银行家的身份很快受到了道貌岸然吃人不吐骨头的典狱长的赏识,也担任起为典狱长洗钱的工作,当然他也留下了证据。一名小偷因盗窃入狱,巧合的是他知道安迪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兴奋的安迪找到了狱长,希望狱长能帮他翻案。虚伪的狱长表面上答应了安迪,暗中却用计杀死了告诉他这个事实真相的

Tommy(安迪在狱中的学生),因为他一方面担心灰色收入曝光,另一方面他想安迪一直留在监狱帮他做帐。安迪知道真相后,决定通过自己的救赎去获得自由!行动之前,他给瑞德留下了神秘的留言。安迪通过努力成功“越狱”,他的越狱工具就是那本圣经里面的“救赎之道”,那把小小的石锤。他领走了帮典狱长洗的那些钱,并且将典狱长贪污与谋杀的证据寄给了报社,典狱长在案发后绝望自杀。当瑞德获得假释后,他找到了安迪为他留下的礼物,并克服了假释后的心理危机,找到了安迪。两个朋友最终相遇。

关键词:冤狱救赎友情越狱励志坚韧

影片《肖申克救赎》以安迪·杜方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监狱中人们的生活。不得不说这部片子使我为之一震,不过在震撼之余,令我大感欣慰的是安迪和瑞德最终在自己的人生之旅中寻回了自由,找到了自我。安迪·杜方这个人物,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个倒霉鬼,自己的妻子对他不忠却还被扣上杀人犯的罪名,面对律师的咄咄逼问、法官的不解,我想安迪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吧。不知他到底是在为妻子的死感到悲痛,还是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他原本好好地站在事业的巅峰之上,是大家敬仰的有为青年,却在一夜之间被硬生生地踹入谷底。在他刚进监狱的前一个月,他始终保持沉默,不与任何人攀谈,或许是孤独落寞的心情和莫大的冤屈压得他喘不过气了吧。或者说肖申克监狱本身就是一口魔窟,不

仅禁锢着囚犯的自由,更压抑着他们的思想。就像衣冠楚楚的监狱长,表面上做着拯救囚犯的工作,实际却以《圣经》的名义向他们灌输着“我是主宰者”的思想。肖申克的狱警更是一个暴力狂,动不动就对囚犯拳打脚踢。和安迪一同进来的胖子,大概是在失去自由后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痛苦喊叫,可是他却不知道在这个魔窟里,再大的呼叫声都不能惊醒狱警的一丝善良之心。当胖子被打爆头,当医生躺在家中做着美梦,他唯一能做的只有静静地躺在血泊之中,直到身体变得冰冷,却始终无人问津。对安迪来说,这未免有些不可思议,无法令人理解。可从老狱友麻木平静的脸上,我们不难看出这种事是屡见不鲜的。

狱中的人是否都犯过罪我无从得知,但我可以肯定其中不乏善良之人。正如博斯这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在看到小雏鸟掉落在地上,他会怜悯地捡起小鸟并精心照顾。我在想,博斯之于小鸟,狱警之于囚犯,到底谁才是正义的一方?这个问题我不想深究,只是令我感到悲哀的是博斯在肖申克竟呆了半个世纪之久,这个老人在假释之际丝毫高兴不起来。面对外面陌生的世界,他又是何种感受?直接地说,就是这个社会早已抛弃了他,他的青春,他的活力早已被摧残的不复存在,那么如今他也不得不离开肖申克这个安身之所。他回报社会的也只有远离这个社会罢了。错不在博斯,他的后半生已经是一粒尘埃,虚无缥缈,或许默默地离开凡尘才是他最好的选择,正如他临死之际留下的遗书:“希望肖申克再也不要放这么老的人出去了”。

剧中我很喜欢瑞德,他自称是肖申克唯一犯过罪的人,但我却看出他那颗深藏身后的慈悲之心。当他被问及是否已反省,他令人发笑地回答:“我已反省了,我发誓再也不会危害社会了„„”。尽管如此,还是被囚40年之久。还有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汤姆。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在安迪的帮助下勤奋好学,取得了高中文凭。原本是多么美好的一切,再过一年他也可以在社会上重新立足,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技能,可惜一切都在枪口下化为灰烬。典狱长的杀人动机也是可想而知的。他的贪婪致使他想把安迪变为他的傀儡,永远为他洗黑钱!有人说:“黑暗中只有思想,时间像把刃刀。”但当安迪在被刀所宰割的时候,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内心的希望,因为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话后就带着那本不可告人的账本连夜逃走。他坚守着他的信念!终于,在入狱20年后的一个夜晚,安迪充分利用他的智慧,通过肮脏的下水道,忍着恶心的呕吐逃出了肖申克监狱,重获了自由。正如瑞德所言“有些鸟儿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漂亮了”。 当账本公开于世后,这让我大快于心,不仅典狱长和狱警受到应有的惩罚,更可喜的是安迪开始了他的自由之旅。

一年之后,当瑞德和安迪相拥在太平洋的小岛上,我想这大概是最好的结局了吧。或许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可以把旅馆开的大一点,载着更多的客人出海捕鱼„„

看了好几遍的《肖申克的救赎》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安迪的耐心、同时也不安于现状坚持、智慧和勇敢是我最敬佩的地方。我在想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会像瑞德那样麻木的接受了监狱的生活。也不会再反抗,因为在我看来时不可能的事。给我最大的感触: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机会是自己创造的。一切皆有可能。

1994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肖申克的救赎》是《阿甘正传》最大的竞争对手,如果说《阿甘》是一个梦 (这是一个黑色幽默的梦, 不要当真),那么《救赎》就是一种生活。生活比梦简单,但生活远比梦境残酷。而这两部片子也的确是有很多可比之处,他们也有缘凑在了一个奥斯卡。

第五篇:动画电影赏析

动画电影《狮子王》赏析

10工管(2)班杨枭潇2010910020 《狮子王》时长89分钟,其类型属于喜剧、冒险、音乐、动画。当太阳从水平线上升起时,非洲大草原苏醒了,万兽群集,共同庆贺狮王穆法沙和王后沙拉碧产下的小王子辛巴的诞生。由此,矛盾在这刻开始上演。辛巴作为主角,天性顽皮,然而在以后的成长历程里却给他带来了身心的巨大变化。儿时受到叔叔刀疤的欺骗与仇恨因单纯而丝毫没有察觉他复杂的野心,背负“杀父”的罪名而流浪漂泊;在身心疲惫的时候友情的来临给他以新生的希望与活力,在与丁满和彭彭的开解下体会了生命的快乐与友情的珍贵;而一次与儿时同伴娜娜的再遇,得知叔叔刀疤的恶行后变得勇敢而成熟;最后与刀疤的决战里更体现出那份王者风范„„这一切的经历中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从单纯幼稚向成熟自信转变,所经历的事情都有着相同之处。如果人不受欺骗,根本无法了解被骗的愤怒;如果不经历流浪的艰辛,又何以知道友情所带的温情的珍贵;如果不经历命运的挣扎,谁能够证明自己潜在的能力?我能自然地与他的生命产生共鸣,也许人生需要的就是那么一点成长的挫折与颠簸,只有这样我们才懂得成长的重要性与生命的特别意义。

一开场出现的那高耸而突出的山崖就是影片中的主要场景,大量的镜头和故事情节以及正反两派中主人公的多次交锋都是在这个场景中发生的。场景、音乐、故事情节等因素的完美安排,更多的正是其内容所揭示的深刻的人性问题与生命规律的思考的原因。

《狮子王》以其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震撼人心的壮丽场景、感人至深的优美音乐,及其所描述的爱情与责任的故事内容,赢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和青睐。它一时间成为了迪斯尼历史上最成功的动画电影。《狮子王》的成功并非偶然,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故事情节、流畅的画面、深刻的主题,都有其深远的意义与价值。从文化的视角而言,在《狮子王》的背后隐藏着多个不同原型的巧妙融合。影片取材于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却并不完全依附于它。除王子哈姆雷特以外,在主人公辛巴的身上还同时闪现着多个原型的影子。这种完美的融合,满足了观众的想象空间,又贴近人们现实的生活体验。从文学的视角看《狮子王》,迪士尼工作者们精心雕琢了四年,以幽默的语言,形象的画面,将动物王国的生活进行了精彩的刻画,并赋予其人性化特点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影片对于权力斗争、生命中应承担起之责任等硬性的主题同样做了完美的诠释。爱、成长、生命、自我救赎这类有深远意义的感性主题,如同金线般散发出亮丽的光彩。以上种种因素将《狮子王》的成功推向了必然。

通过《狮子王》的动画赏析,我们看到了非洲草原上一只小狮子的成长故事,将人类对爱、生命和责任的思考,诠释得淋漓尽致。背景则搬到了非洲草原。这是一部充满冒险和传奇色彩的故事,拟人化地描述了动物间悲欢离合,诠释了爱情、责任和生命的真谛。美轮美奂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震撼人心的舞台场景让人眼界大开,纯正的英语原声、悠扬的主题音乐配合107种非洲打击乐器更犹如天籁之音动人心弦。

上一篇:发货处罚通知范文下一篇:法国简介英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