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钼工业发展现状

2022-09-07

第一篇:中国钼工业发展现状

中国奶业发展现状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在中欧论坛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中外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第六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经贸合作论坛”,我代表中国奶业协会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同时衷心感谢农业部国际合作司邀请我参加论坛,介绍中国奶业发展的概况。

中国奶业发展现状、中国乳品企业现状、国家奶业扶持政策和中国奶业协会开展的国际交流向各位来宾作一介绍。

首先,我介绍中国奶业发展的现状。

近十年,中国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奶牛存栏1260万头,比2000年增长1.6倍。这是2006年至2010年中国奶牛存栏情况(见表)。目前,中国奶牛存栏约占全球奶牛总量的8%。

2010年,中国牛奶总产量3575万吨,比2000年增长3.3倍。这是2006年至2010年中国牛奶产量情况。中国奶类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位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奶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北方,2010年内蒙古、黑龙江等10个主产省的生鲜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3.5%。

近几年,奶牛养殖规模化比重迅速提高。截至2010年末,奶牛存栏100头以上的场(小区)共有11142个,占到了28.4%,比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国13503个奶站全部纳入监管范围,机械化挤奶率达到87%。

奶牛生产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乳制品的加工生产。2010年,中国乳制品产量2159万吨,比2006年增长48%;据对36个大中城市调查,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达277元,比2006年增长40%。

在奶业国际贸易方面,2010年全年进口干乳制品72.82万吨,进口液态乳1.71万吨,进口总额19.70亿元,奶粉和乳清为乳制品主要进口产品,二者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92%。进口来源国主要是新西兰、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四者合计占中国乳制品进口总量的90%以上。

2010年中国乳制品出口总量为3.4万吨,出口金额0.4亿美元。下面,我介绍中国乳品企业的情况。

截至2011年3月底,中国获得生产许可的乳制品企业有643家,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114家。共有22万人从事乳品加工生产销售。

2010年乳品行业销售额达到1717.50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为89亿元。

中国知名的乳品企业主要有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光明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完达山乳业有限公司、西安银桥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这是2006年至2010年中国乳制品企业经营情况。目前各乳品企业普遍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各企业把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盈利及经

济效益水平总体良好。目前从主要企业公布的上半年业绩来看,大企业盈利状况较好,伊利、蒙牛、三元等企业的销售收入均达到20%以上的增长率。

下面我介绍中国政府对奶业的相关扶持政策。

奶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的需要。为切实保障奶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法规、标准和扶持政策。2008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这是中国关于乳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部法规,对中国奶业进入法制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09—2013年)》等。

为了促进奶业生产,提高奶业生产水平,中国政府从2005年起开始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对使用优质奶牛冷冻精液的奶牛养殖户给予补贴,促进奶农使用优质奶牛冷冻精液的积极性,加速奶牛品种改良,改善牛群质量。

2008年中国政府启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补贴项目,逐步推广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从2009年起,中央政府每年安排5亿元,对奶牛养殖场(小区)进行标准化改扩建。

2010年,农业部组织开展奶牛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中国奶业发展态势向好,奶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同时,这也为中国奶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最后,我简要介绍中国奶业协会的国际交流。

中国奶业协会是全国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以及为其服务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自愿组成的非盈利性的行业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民间社会团体,目前有会员593家。

这是中国奶业协会的主要领导。

中国奶业协会不断加强奶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拓展行业发展空间。2004年,中国奶业协会加入世界荷斯坦联盟,为加强中国与国际奶牛繁育技术先进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新的通道。

自2003年以来,中国奶业协会已经举办了九届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目前参展国家已达到二十多个,为国内外奶业相关企业提供了宣传、展示、合作和贸易的平台。明年6月份在河南郑州将举办第十届展览会,欢迎各位朋友来参加。

为了推进技术交流和国际合作,中国奶业协会相继召开中法、中新、中美、中荷、中澳奶业研讨会,使中国奶业企业了解国际奶业发展趋势,也让国外同行认识中国奶业。

这是今年5月在合肥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以及往年召开的国际研讨会的实况影像。

目前,中国奶业协会先后与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奶业协会、企业建立了联系,我们曾前往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西班牙、瑞

典、以色列、乌克兰等国家进行奶业实地考察,以加强与国外同仁的沟通、学习与交流。

今年7月,由我率领的中国奶业代表团赴巴西、阿根廷进行了访问考察,与阿根廷中小规模奶业公司协会、牛奶生产商合作委员会和乳业中心分别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协议的签署建立起中阿奶业协会之间经常性的联系机制。

通过与其他国家在奶业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了中国奶业融入世界奶业的步伐,促进了中国奶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

在中国政府的有力领导和大力扶持下,中国奶业发展环境良好,中国奶业有着巨大潜力和商机。目前,中国和一些奶业发达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及贸易关系,但和中东欧国家的往来较少,希望借此论坛契机,加强今后与中东欧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最后,预祝此次经贸合作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在中国健康、愉快!谢谢主席!谢谢大家!

2011年9月22日

第二篇:中国团购网现状发展

中国团购网

团购网,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简捷、实惠、新颖的消费模式,为商家带来了更直接、有效的宣传经营模式;在全新的电子商务市场价值显现的同时,由于行业本身的性质限制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在此,我们将对团购网的起源、现状已经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在网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的今天,网络团购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从今年3月中国首批团购网站诞生至今,已有大大小小3000多家团购网兴起,网络团购已成为当前最火的电子商务。搜狐、腾讯、新浪几大门户纷纷推出自己的团购频道,中国式的Groupon团购市场可谓繁荣一片。可是,有过多次互联网新兴事物或舶来品先被跟风热捧,然后死伤一片哀鸿遍野的经历,中国式的Groupon团购是下一个互联网金矿,还是下一个互联网泡沫?

一.团购网的起源

团购网的起源团购网最早起源于美国Groupon网站,它的特点是:每天只推一款折扣产品、每人每天限拍一次、折扣品一定是服务类型的、服务有地域性、线下销售团队规模远超线上团队。它与传统团购网站的区别是,第一,网友登录网站后,不需要在眼花缭乱的商品中寻找自己想找的信息,整个网站首页只提供一件商品,简单明了,避免网友花费大量时间浏览无关的页面。由于事先的商家经过一定的程序筛选,也为网友省去了大量比对的时间,从而是否简单明了的决定消费与否。

团购可以简单的归纳为是一种多方共赢的电子商务和线下消费的模式。消费者、商家、网站运营商各取所需,让资源分配得到最大的优化。

传统的团购网站提供的商品折扣非常低,有些只有97折、98折,让利空间简直是聊胜于无,但像这类新型团购网站,折扣最大可以到

2、3折,甚至更低,消费者从中获得的利益是不言而喻的。

二.国内团购网的发展现状

现在,在团购网站和团购帖子的“省钱才是硬道理”的号召之下,小到图书、软件、玩具、家电、数码、手机、电脑、体育器材、健身器材、运动休闲服装、体育用品等小商品,大到家居、建材、房产等价格不很透明的商品,都有消费者因网络聚集成团购买。不仅如此,网络团购也扩展到健康体检、保险、旅游、教育培训以及各类美容、健身、休闲等服务类领域。网络团购目前已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型城市流行起来,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城市团购网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中国电子商务的实际所搭建网络团购平台,为广大商家和业主提供最专业的团购服务。

自2010年1月,中国第一家团购网站“满座网”上线之后,美团网、拉手网、糯米网等团购网站相继上线,一时间,形成了团购网站遍地开花的局面。据CNNIC的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1年3月,中国团购网站已经多达3600余家,月增长速度接近30%。尽管中国电子商务消费市场及O2O模式存在较大的生长空间,但是目前,团购商品品类特色品类较少、团购商品服务质量缺失等问题对于吸引及留住消费者存在巨大的障碍。清科研究中心预计,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部分中小型团购网站将面临淘汰,部分区域型团购网站将可能被并购。

现有团购网站的格局是,在很多消费者还为能够拥有一个餐厅的八折贵宾卡,或是某家会所的高级会员待遇而窃喜的时候,网络达人们已经用三折、两折,甚至零点几折的超低团购价开始了全新消费体验。2010年6月1日,搜狐在门户网站中首个进入团购领域。搜狐的杀入,被看作是团购网站迎来的最重量级的选手。而今,SNS、微博等已成为门户网站的“标配”,要想在门户的竞争中取得先机,必须选择更多的新兴业务。因此,搜狐引领团购风潮后,未来还将有更多的门户网站杀入这一领域。

在中国,由于大量的团购网的兴起,也产生了中国人自己的独特模式,团购网导航,比较出名的有,soso导航,hao123导航,还有草根发展起来的我是团长导航网,已经收录了上千个团购网,成为团购网在中国的独特发展模式。每天上千款的今日团购也为众多的团购控们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团购体验。

三.国内团购网具体范例

在中国比较出名的有城市团购网,他的特点定期举行一些团购会 现场砍价,让厂家必须给出低于市场很多的价格给消费者,创立于2010年12月,是中国最大的化妆品生活消费品导购网站之一.网站旨在让消费者轻松、放心、便捷地完成家庭消费,帮助他们购买到更便宜、更合适他们的产品。

除了上述的提供同城的吃喝玩乐等的综合性服务的团购网站之外,另一类以实物形式团购的网站也深受热衷团购人群的追捧。这类网站主要是以零食小吃,服装,运动鞋,化妆品等实物团购为主,而这其中尤其以化妆品团购最为火爆,无论是参团人数,还是网站数量,都是其他实物团购网站所不能及的,比如聚美优品、最女人团购网。他们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就创造出每月1000多万的营业额的惊人业绩。

目前,中国团购企业主要形成五种竞争力量,分别是独立团购网站、社交网络商家、传统电子商务企业、生活信息类服务企业及传统互联网企业等五类模式。第一,以美团、酷团、满座网为代表的新兴团购网站,以团购形式切入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凭借先发优势及良好的市场信誉,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第二,以人人网、开心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商家。口碑营销是团购快速结网发

展的重要推广手段,而此类社交网站为用户提供了信息实时交互的通道,且信息在用户已有的圈子里面传播的可信度较高,提升信息的可信度。第三,以淘宝、京东商城、卓越为代表的。此类网站可利用已积累的商户、用户资源及现有平台品牌优势,每日推出一类或几类团购商品,一方面提升用户的粘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商户新颖的推介方式。第四,以大众点评网、饭统网等代表的生活信息服务类企业,这类厂商已经积聚了大量的细分行业分类信息,并与商户建立了良好的联系,是团购模式推广的优势资源。第五,以新浪、腾讯、搜狐为代表的传统互联网企业,这是传统互联网企业业务“大而全”战略必占的细分业务之一。

四.目前国内团购网存在的问题

随着团购网站在国内的迅猛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明显。很多团购网站良莠不齐,经营不规范,并不具备线下、线上推广的能力。虽然团购网站入门门槛低,但是要做大这个平台是相当的困难,部分团购网站将会被市场淘汰,而团购网站在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大多数抱着捞一把就走的情况,在资金管理和诚信上也存在大量问题;除此之外,通过团购网站购买的商品也不一定相对实惠;并且部分商家可能通过团购网站这个平台销售过期的、不合格的产品,而这方面又是团购网站所不能监控的地方。

团购网站以几何式的速度在复制增长着,千团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纵观现在团购网站,不管公司背景如何,单就团购网本身的结构和性质来看,几乎都是孪生兄弟姐妹,从网站的模块、经营模式、产品结构„„几乎都是一模一样!在看似平静的市场下,本人觉得团购的泡沫大于利益!团购网站一定会经历一次翻天覆地的洗牌,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很快到来!那么如何在这个清洗的过程中生存下来,这是每个团购网站管理层要思考的问题!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网站的定位,目标客户的定位,网站经营方向的定位等等!

另外,作为消费者,对团购网最大的质疑就在于它的真伪性。针对这一点,消费者往往会遇到与描述不符,保证正品拿到的确实假冒伪劣,甚至食品上有过期等现象,这些都是我们在选择团购网站是应该注意到的。

下面是几个我们选择团购网是的建议:

1、

2、

3、 查看网站ICP备案,选择企业备案者 选择重点服务于本地或者是本地起家的团购网站。 选择有支付宝担保交易支付方式的团购网站-重中之重。

我们作为消费者,选择团购网一定要小心,慎重,切忌随大流,看到商家的夸大宣传,或有人的价格就疯狂购买。

第三篇:中国农村现状和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政治的基本状况是:国家主导农村社会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乡镇政权对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态;村级治理体制处于结构性转型之中,村民自治正在改变农村政治的性质和运作路径,农村民主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民的公共参与意识正在加强,公共参与的主体和形式呈现多样化,农村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组织正在形成。而如何解决乡镇政权管理效率低下和社会动员能力减弱,村治结构中各种权力边界不清,农村干群关系紧张以及农民非制度参与和非法参与等一系列问题,将决定农村政治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政治 乡镇体制 村治结构 公共参与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关注,多侧重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探讨,“很少有人关注和深入研究乡村政治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问题”[1]。事实上,农村政治状况不仅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且制约着“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因为,“如果我们不从政治的高度加以认识和重视农村问题的政治方向,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理顺农村各种政治关系,那么最终会影响到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甚至可以说,如果离开农村政治视野,任何有关农村经济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方案都无法真正有效地实施而导致失败。

本文将对现阶段中国农村政治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这项研究旨在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公共权力组织的构成和运作及与农民公共参与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考察,试图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认识市场化进程中农村政治的发展规律。

国家主导农村社会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代表国家权力为基本特征的乡镇政权掌握着农村社会最主要权力资源,对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态。但存在乡镇干部行为失范、乡镇政权管理效率低下和社会动员能力减弱等问题。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社会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逻辑表明,对于象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民族国家,现代化是与农村动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将农村社会纳入到国家的体制之中实现全社会的有机整合,才能获得国家现代化的经济和政治资源。事实上,这个历史的逻辑也指导了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设计。无论是晚清的农村改革,还是国民党时期的农村建设;无论是新中国的集体化运动,还是新时期的村民自治,就其总的历史状况和目标而言,都是民族国家力图将农村社会纳入到国家现代化统一进程之中的努力。也就是说,中国社会没有进行也不可能完成西方社会那样一个由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自然转型,而是在走一条“规划的社会变迁”之路。这就要求以政治发展来推动社会发展,“政府要在农村发展中扮演主导角色,而组织是政府推动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的力量”[3]。其表现形式就是国家权力体制在农村社会得以建立。自民国期间国家行政体制下沉到乡镇一级之后,在农村社会直接代表国家的就是乡镇政府。人民公社时期,实行了高度集权的政社合一体制,国家行政权力冲击甚至取代了传统的社会控制手段,国家及农村干部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辖而实现了对?┐迳缁嵴?渭捌渌?煊虻目刂疲??蟮厍炕?斯?业纳缁岫?蹦芰Γ?泊痈?旧掀苹盗舜?撑┐迳缁嶂刃虻幕? P率逼谥泄?┐甯母铮?钪苯拥哪勘旰妥钪匾?某晒?嵌匀嗣窆?缣逯频姆穸ǎ?罢饩褪鞘敌猩??鹑沃疲?乇鹗橇??邪?疲?敌姓?绶稚琛盵4]。而政社分设后产生的“乡政村治”体制,成为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

“乡政村治”体制的“乡政”,是指乡级机构的功能运转主要体现在乡政权上,特别是体现在乡政府的职能上,从乡级政治事务、行政事务和经济事务的管理方面,都突出一个“政”字。而“村治”则是指村级组织对村域事务在自治基础上的具体管理。在这一体制中,“乡政”代表着国家权力,具有系统而完整的组织机构,而且掌握了农村社会最主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控制着和主导着农村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1)人民公社体制废除时,国家政权的基本属性通过新的“乡政”体制顺延了下来,特别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全国各地的乡镇普遍建立了完备的党委、人大、政府及政协等政权组织。这些组织机构分别从党务、立法、行政和统战等系统强化着国家政权,以保证国家权力自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性。(2)各乡镇政权配备了大量的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随着公务员制度在乡镇的推行,大批有文化、懂法律的优秀知识分子充实到了乡镇干部队伍,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在乡镇政权的各个岗位上,确保了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实施。(3)普遍建立了乡镇财政制度,乡镇政府具有了一定的财政自主权,提升了乡镇政权在经济、文化事业和社区发展等领域上的政治能力。(4)乡镇 企业有所发展,增加了乡镇政权对经济的影响力。特别是那些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的具有资源性质的乡镇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乡镇政权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工具。

但是,目前的“乡政”也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乡镇政权的施政能力,乡镇政权的社会动员能力呈下降趋势。(1)体制上冲突。乡镇政权体制存在诸如党委一元化领导和一体化运作的现状与党政分开的改革目标及乡镇长负责制之间的冲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权力受到一定程度虚置;政府职能部门条块分割,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受到肢解,政府功能和权力残缺不全等问题。(2)人员臃塞,乡镇财政负债严重。目前我国乡镇政权吃“财政饭”和“事业饭”的人数普遍在100—200人之间,有的甚至超过500人。乡镇政权人员的臃塞,势必增加乡镇财政的负担。据对全国81个农民负担监测县调查,平均债务额1098.6万元,平均净负债708.2万元。乡镇财政濒临破产。[5](3)乡镇干部整体综合素质较低及激励机制欠缺,工作效能差和制度化程度低,其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和寻租性,贪污腐败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有些地方为了缓解乡财政的负担或乡镇干部自己获利,采取各种名目增加农民负担,并在与民争利时采取许多非法的失范行为,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乡镇政权处于从农村获利和维护农村安定的两难之中。

为了解决乡镇体制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改革方案:(1)强化乡镇体制。主张者认为,应该继续强化国家对农村社会的主导作用,大力加强乡镇体制建设,其中在规范乡镇各政权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采取各种办法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并努力使其行为制度化,特别是要县级政权要简政放权,下放各部门在乡镇的下设机构,以改变目前乡镇体制上条块分割的状况而提高乡镇政府的工作效率[6]。有研究者认为,要强化乡镇体制,还必须将社会体制的下线伸入到村[7],即将政府组织延伸至行政村,实行“乡治、村政、社有”[8],也就是将村级组织的行政功能扩大或制度化,在村一级实行行政化体制,在村民小组一级实行村民自治体制。(2)弱化乡镇体制。持这种观点者认为,乡镇政权建设应该遵循转型期以来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即“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依赖性的减弱和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传统的权力文化向现代权利文化的转变,国家的行政权力将逐渐退出农村的政治领域,农村社会将最终完成从身份到契约的过渡,实现从传统的专制家族社会向现代民主的个体社会的转型”[9]。其政策性主张是撤乡并镇,在确保国家基本行政职能下沉的同时,逐渐实现 国家行政权力体制上移,达到乡镇社区自治。事实上,近几年来,在一些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实行乡镇规模调整,有的地方有1/3的乡镇被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0]。

毫无疑问,现代国家是不可能放弃也不应该放弃对农村社会的管制。因为,如果没有国家强制性的影响,传统农业是不可能走向现代农业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农村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都缺乏基础。问题只是,在市场化进程中,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这一目标。在现实的农村政治中,乡镇权力体系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扩张惯性。这是由行政支配主导型和缺少约束制衡的体制特点所决定,其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驱动。从目前农村社会的基本情况来看,国家对农村社会的管制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行政性的“命令—服从”模式如何有效,而应该主要建立一种“法制—遵守”模式。也就是说,国家应该通过一种法制方式,将国家在农村社会的利益和国家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通过强制性的法律预期确定下来。在这种“法制—遵守”模式中,应该将农村社区事务、国家目标进行适当的区分。对于诸如各种税收、计划生育和国土管理等国家目标,则依靠法律手段,进行职能部门的法制管制;对于农村经济的管理,根据市场化的进程,应该从直接管理过渡到利用非行政手段的宏观调节。而对于农村社区性事务,应在国家授权性的法律权威下,实现广泛的自治,在村一级实行 村民自治,在乡镇一级实行社区自治。 二

村级治理体制处于结构性转型之中,村民自治正在改变农村政治的性质和运作路径,农村民主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存在各种权力边界不清等深层次的冲突,农村政治制度化建设落后于现实需求,极大地影响了村民自治体制的绩效和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村级治理体制正在实现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结构性转型。这种转变是与农村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相联系的。如果说,1980年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是在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基础上通过对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改变了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那么,从1984年开始进行的农村第二步改革,通过改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为合同制,取消生猪、蛋品派购,实行市场价格,则在改变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自此之后,市场成为了配置农村社会资源的主要形式之一。农村社会一定程度的市场化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社会后果,就是促使社会流动增加,并使中国农村社会的分层结构发生变化,即农民职业分化和经济差距的扩大,从而改变了原来的刚性的城乡二元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利益关系。但是,这种因市场化取向而产生的社会分化,又受到了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约和影响。正是在这种多样化的制度性冲击和约束下,决定和形成了目前农村社会利益主体的分化及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各主体获取利益的手段和方式。具体来说,一方面,由于市场化取向的冲击和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约,形成了农村社会不同的利益主体和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利益主体的分 化,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大分化,瓦解了中国社会非民主、非法制的社会根基”[11],中国农村社会正在进行以经济上的不平等取代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过程。然而,“分化本身并不足以导致现代化。发展是分化(既有社会的分工)和整合(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将分化的结构联系起来)互相作用的过程”[12],为了达到这一整合,国家需要向农村社会输入新的政治制度规则,这就是村民自治体制的逐渐建立。村民自治是农村基础人民群众自治,即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其目的是使广大农村居民在本村范围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有效地处理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本村公共事务,将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到最基层,保证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13]。这一体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年至1988年,全国各地普遍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在乡镇以下建立了村委会。尽管还没有实行村干部的民主选举,但村级组织建设开始规范,村级干部也在精简。第二阶段是1988年以后,随着《村组法》的实施,从建立乡政府和村委员进入到了村民自治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开展了民主选举、村务公开、建章立制等自治活动,并在全国建立了一批示范县。到目前为此,全??ǔ?ㄍ搴透郯峦猓┗?旧隙际敌辛舜迕褡灾翁逯疲?⑵毡榻?兴闹廖褰齑逦?嵫【伲?灿?万多个村民委员、38万名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各地还在不同程度开展了“村务公开”和“建章立制”等活动。农村民主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村民自治在实践中普遍存在深层次的体制性冲突:(1)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在权力关系上的冲突。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国家实现对农村社会一体化整合的工具,在村级正式组织中处于领导核心位置。可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是以国家法律的授权为依据、以全体村民的民主选举为基础的,在法律上并不具有服从村党组织的义务。两者权力来源和职权不同的客观存在,必然影响到农村政治的统一性。而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有些地方在乡镇党政的支持下,采用控制选举、用党支部会议代替村民会议、以党组织替代村委会行使职权等所谓一元化领导和一体化运作的方式来控制农民自治组织。其结果是改变了村民自治的民主性。(2)国家行政权力与村民的自治权力之间的冲突。从国家立法上来看,村民自治否定了公社体制时国家政权与农村组织特别是乡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将过去那种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转变成为国家政权对基层自治组织的指导关系。这种相互关系的变化,最主要表现在,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农村权力的基础已由上级授权而改变成了村民授权。这种改变必然影响到国家行政权力对村委会的管辖权限及行为习惯等问题,也必然影响到乡镇政权的权威。 乡镇政权为了维护自己的施政能力,一方面通过强化对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并通过建立村级党组织来控制村民自治组织;另一方面则是实行“村财乡管”等措施来肢解村民自治组织的职权。(3)村委会的自治权与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之间的冲突。根据《村组法》的规定,村委会不仅管理着村集体的土地和财产,还具有支持和组织全村发展经济的责任和义务,并需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因此,人们按照人民公社时期的习惯思维,将村委会视为集体经济组织。有些地方就借发展集体经济为名,将村委会职能扩大,不断强化村委会的经济功能,使之向经济组织方向发展,并以此来剥夺农民的经营自主权。

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有关国家权力与村庄自治权、社区组织与村民个人权利的边界问题。政治组织理论认为,任何权力边界模糊,也就意味着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不确定性。这样,就会产生组织的不经济性和个人权利的不可预期性。组织的不经济性,不仅包括其运转成本,而且还包括其机会成本的增加,特别是因不必要的职能产生的代价。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代价就是由于其职能的无限度扩大而自身成本投入又明显不足或过剩所导致的与目标的实现没有内在必要联系的某种损失。为了克服这种不经济性,就必须有效而合理地确定村级组织的权力边界,明确其职能范围。目前最为现实的选择应该是:(1)真正落实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性,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契约关系。村民自治作为国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实行的一种农村政治安排,是在中国自上而下的权威体制内生成的这种“自治制度”,对广大村民来说,其选择空间是十分有限的。特别是有关村级织织的性质、结构和职权这些方面都不是村民自主选择的结果,而只能是在国家法律权威下形成的制度性安排。也就是说,在国家主义的权威导向下,要求广大村民这些“自治主体”完全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建立符合基层政府意志的“自治组织”,因此,在?逦?岬纳柚煤腿??按宓持Р康牧斓嫉匚坏确矫妫?⒉淮嬖谑导室庖宓脑级ê透?摹R?朔?庑┪侍猓?捅匦氪罅μ岢?ㄖ迫ㄍ?碌钠踉季?瘢??缯虻痴?⒋寤?愕匙橹?痛迕褡灾巫橹?嬲?魑??缮掀降鹊恼?沃魈澹?⒋偈蛊湎喙毓嬖虻闹贫然??源死辞炕?迕褡灾巫橹?叭ǖ母招浴#?)限制村民自治组织的经济功能,通过建立独立的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走向市场提供组织性服务[14]。村民自治解决的是村庄内部的秩序及村庄与国家体制之间的秩序,并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村民与社会,特别是村民与市场的关系。村庄内部的秩序,表明的是社区组织所必需的结构环境,是社区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基础,是政治学意义上的秩序,是有关与控制与正义相关的问题;市场秩序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秩序,是有关交易赖以实现的市场伦理与信用关系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国家之外社会的存在。但是,处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并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村民进入社会需要许多中间的渠道。村治体制不能够也不必要为村民提供市场化的组织,根本性出路是通过制度创新来满足农业市场化的组织性需要。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政治状况和各种组织资源来看,最为现实和有效的市场化组织,就是以平等主体为基础的、通过契?嫉姆绞浇?⒌木哂忻魅返娜ɡ?鸵逦窆叵导昂侠硗顺龌?频幕嵩焙献髦谱橹痆15]。

农民的公共参与意识正在加强,公共参与的主体和形式呈现多样化,农村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组织正在形成。但是,农民非制度性参与、非法参与和宗族性参与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政治权力运作过程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公共参与是公众通过自己的政治行为影响和改变政治过程的活动[16]。在传统农村社会,家庭才是法定的基本政治单元,广大农民作为皇权下的“子民”,在村庄事务中,只有通过他们家族或宗族组织进入公共领域,其活动只不过是家庭或宗族组织行为的外化或代表,个人在社区事务中不具有独立的政治身份。民国时期,虽然农民的“国民”身份得到了确认,但在严格的保甲体制中,农民作为“保丁”承担更多的是对国家和社区的义务,而且是一种与社区“连坐”的强制性义务。新中国建立之后,在集体化时代的“集权式农村动员体制”下,农民成为了“社员”,社员对集体经济组织在经济和人身上的依附也就决定了其公共参与权利的有限性,法律规定的“社员”参与集体经济组织决策和管理的一切“权利”是一种虚置的权利。只有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政村治”体制之后,农民成为了“村民”,获得了经济上的自由,并拥有了参与社区管理的民主权利。事实上,在 国家大力推行村民自治过程中,特别是在近几年进行的第四届和第五届村民选举时,每届选举全国有六亿、占总数90%的农民参加了村委会的民主选举,表现出空前的政治参与热情。在一些村民自治搞得好的地方,村民已在事实上享有了村务的管理权。而当这些选举权和管理权及其它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部分农民已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与各级党政组织或干部对簿公堂。特别是部分农民通过组织或参加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在农村形成了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这些都表明,我国农民的民主观念和权利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农民的公共参与已经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我国农民的公共参与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1)公共参与主体的分化,形成了新的政治上“有权群体”。据调查,目前许多地方虽然进行了形式上的民主选举,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民主管理体制,村务的管理权在事实上被大约11%的管理者和特权者掌握,大多数村民处于农村政治权力的边缘。(2)农民非制度性参与大量存在,采取集体行动对抗基层党政的事件增多。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社会的各种利益冲突和农村干部的行为失范。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民的增收较为缓慢,而有关农民负担却日益增加,乡镇政权的财政收入以及乡镇干部的工资及福利补贴都直接依赖于农民的税费,而村级组织在代理国家和乡镇收取上交提留任务时常“搭便车”的行为并有些过激手段和方式,这样在不断积累村民的不满对抗情绪,一旦有动员性力量加入,就可能以非理性的、难以控制的方式发泄出来,农村社会就会处于**之中[17]。(3)农民非法参与有扩大的危险。近几年来,农民通过贿赂、暴力威胁和恫吓等手段影响乡村干部决策或村委会选举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有些地方,黑恶势力侵入到村级政权,出现了恶人治村,地痞村霸气焰嚣张,扰乱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农民的财产和生命权益受到极大的侵害和 威胁,民主和法制遭到了无情的践踏。(4)村民通过家族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现象有所增加。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家族势力作为农村社会的一种自在秩序,得到了国家政权的扶持,家族现象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外观形态。但自中国进行转型期之后,稳定的家族势力遭到了冲击,特别是随着农村社会的集体化和公社化的开展,宗族组织逐渐瓦解,家族势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制。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国家对农村政治的高压式的控制有所减弱,家族势力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具有完整文化内核的历史悠久的秩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宗族组织的复兴并成为农村政治参与的主体,一方面为目前缺乏社区归属感的农民提供了精神上的依托和经济上的保障,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另一方面有些宗族组织通过操纵或暴力破坏村民选举来控制农村基层组织,破坏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如何解决现阶段农民公共参与存在的问题,目前的政策性取向较为复杂。总的来说,对于非法参与这类直接危害社会秩序稳定和发展的行为,都持否定态度,认为必须进行坚决有力的打击。事实上,对于黑恶势力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入,已引起了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许多地方党政在结合国家打黑除恶的专项斗争,运用专政机器对那些由村痞地霸控 制的村进行了集中打击和整治,取得了显著效果。而对如何看待农民制度性参与的发展趋势、解决农民非制度参与及宗族性参与等问题的分歧意见较大。其中主要有两种观点:(1)扩大村民的制度性参与,规范村民的非制度性参与,限制宗族性参与,将村民自治的直接民主往乡镇甚至县市推广。其理由是,村民自治实际上就是村民对村级社区事务的全面参与,其成功经验证明了中国农民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事务。村民自治所形成的民主可以通过制度传递的方式不断向上层递进,“村民自治的发展必然会推进乡镇民主制度的建设”,其“经验必然会向上引伸,发展到乡镇”[18],即应该按照村民自治所提供公共参与的经验,进行县、市长的直接竞争性选举[19],这种传递最终影响到国家民主。而对于农民的非制度参与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特别要从农民的利益表达和保护方面来进行规范。为了让农民能够表达和保护自身的利益,需要在国家正式组织之外建立农民的政治组织,应该建立农民利益集团,[20]其中恢复政治性农民协会组织是一种合理的选择[21]。而对于宗族性参与要给予一定的空间,引导其往利益集团方向发展。(2)在严格限制村民的非制度参与和宗族性参与的同时,尽量减少村民的制度性公共参与。其理由是,村民的非制度参与具有?康暮褪侄尾豢煽匦裕??;嵩斐缮缁嶂刃虻幕炻遥蛔谧逍圆斡朐蚓哂星渴迫禾謇?梦夜?┐迥壳盎共怀墒斓摹靶问缴系拿裰鳌崩窗?嵘偈?娜跏迫禾宓拿裰魅ɡ??虼苏饬秸叨急匦胗枰匝细裣拗啤6?杂诖迕竦闹贫刃圆斡耄?唤霾荒芾┐螅??Ω镁×考跎佟U獠唤鲆蛭??衷谛矶嗯┟癫⒉痪哂忻裰鞑斡胝?紊?畹乃刂剩?裁挥行纬擅裰鞑斡胝?紊?畹南肮撸?嗍?┟癫⒚挥忻魅返摹⒆跃醯拿裰饕馐叮?挥邪衙裰鞑斡氲弊鍪亲约旱娜ɡ?鸵逦瘛K?堑牟斡虢鼋鍪俏??ぷ约旱木?美?娑??械氖侄涡圆斡耄??皇悄勘晷圆斡耄?虼怂?嵌耘┐甯刹炕共荒苄纬捎辛Φ拿裰骷喽剑?荒苡幸馐兜赜跋炫┐濉⑴┮嫡?叩闹贫ê图喽秸?叩闹葱衃22]。而且还在于,任何公共参与都是需要成本的,如果在农村社会增加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以求增加村民的公共参与,其成本基本上都需要由村民负担,而为了从农民手中争夺维护公共权力的费用,又需要扩充公共权力机构,这样形成的是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在目前农村经济不能提供更多经济剩余的情况下,还是尽量减少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减少村民的公共参与,以节约公共权力的运作成本。 公共参与从来都是评价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共参与都能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因而 ,现代国家,一方面开放政治领域,通过公共参与来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满足民主政治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又在公共参与的形式和程度上加以适当的限制,以确保社会秩序处于稳态。特别在有关农民的公共参与问题,因考虑农村社会的利益资源和权威结构等特性和农民的整体素质,一般将农民的社区性公共参与和国家层面的政治参与区分开来。对于农民社区性公共参与的范围和程度,以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需求和供给为根据;对于国家层面的政治参与,则赋予农民以公民权,按照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来确定农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随着我国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和乡镇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将在组织形式和职能方面由国家基层政权组织向社区自治组织转变,农村社区性事务的范围将有所扩大,而国家政治层面将往县级政权提升。而为了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强化法律权威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就成为必然。这样也就决定了我国农村社会公共参与的发展基本趋势:(1)农民的社区性参与将会有增加,而国家层面的政治性参与将有所减少;(2)非制度性参与将受到限制和规范,但使其制度化成为政治性的农民利益组织的努力不会实现,有可能的选择是建立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来主张和保护农民的权益;(3)各种非法参与、宗族 性组织参与因其复杂的社会根源将继续存在,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和抑制。

第四篇:中国焦化工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郑文华 刘洪春 周科

1、 前言

中国是世界焦炭生产大国,焦炭产量占世界焦炭总产量的36%左右,焦炭出口量占世界焦炭出口贸易总量的50%以上。中国既拥有国际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的炭化室高6m的现代化大型机焦炉,也还有一些以前建成的装备水平较低的中小型机焦炉。进入21世纪,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仍是中国焦化工业发展的主题。

2、中国炼焦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

2.1中国炼焦生产现状

(1)中国的焦炭产量及出口量 近十多年来,中国的焦炭总产量翻了一番还多,1997年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的13902万t。从1993年起,中国的焦炭产量已连续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历年来焦炭产量见表1。中国也是世界焦炭出口大国,2000年中国出口焦炭1520万t,占世界焦炭出口总量2510万t的60%以上。中国历年焦炭出口量见表2。

(2)焦炉构成现状 高度分另别为6.0m、5.5m、5.0m、4.3m、4.0m、3.3m、2.8m、

2.5m、2.0m的顶装焦炉和炭化室高度分别为4.3m、3.8m、3.2m和2.5m的捣固焦炉。据对中国400多家机焦企业的初步统计,目前我国运行的机焦炉共l197座,设计炼焦能力为10567万t。其中,>100万t/a的焦化厂有24家,生产能力4240万√a,平均每个厂的生产能力为177万t/a;50一100万t/a的焦化厂有2l家,生产能力1413万t/a,平均每个厂的生产能力为67万t/a。中国已建成的炭化室高度>4m、装备水平较高的机焦炉接近250座,其生产能力约8000万t/a。此外,我国正在新建、改建的焦炉有60余座,可新增加炼焦能力1450万t/a。这样, “ 十五 ” 后期我国机焦生产能力可达1.2亿t。我国许多大型焦炉都没有计算机控制系统、装煤和出焦除尘装置,有些还配备了干熄焦装置。绝大部分焦化厂都具备先进、科学、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焦炉的生产管理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同时,中国尚有2500多万t/a机焦生产能力是由炭化室高度<4m、装备水平较低的小焦炉构成的。土法炼焦炉主要有以75型、89型和96型为代表的各种结构的 “ 改良 ” 焦炉和 “ 连体改良 ” 焦炉,国家已明令禁止和取缔土焦炉生产。从表l可以看出,中国的焦炭总产量中机焦所占的比例已由1995年最低时的48.2%提高到2001年的75.7%。到2002年底,中国的绝大部分土焦炉都将关闭。

(3)焦炭质量现状 近年来,为适应高炉喷煤和强化冶炼的要求,中国的机焦质量有较大提高。1997 — 2001年全国机焦平均质量及出口焦炭的一般质量见表3。

2.2 炼焦生产的发展思路

(1)炼焦结构调整 炼焦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国家三部委1997年367号文件和国家经贸委1999年14号令的要求,坚决取缔土法炼焦(含改良焦)工艺设备,逐步关停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小型机焦炉,制止重复建设炭化室高度<4m的焦炉。在控制焦炭生产总量的前提下,鼓励建设大型机焦炉和大型焦炭生产基地,提高焦化行业的整体装备水平。

(2)焦炉大型化 炭化室加宽加高、提高单孔炭化室产焦量是焦炉的发展方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建设了许多炭化室高度大于7m的大容积焦炉,德国1993年进行了炭化室高为10m的单孔炼焦系统的工业试验,欧盟专家为德国刀1ysRn肋2p公司设计的炭化室高8.43m的焦炉正在建设中。 目前,中国正在生产中的最大焦炉为炭化室高6m的焦炉。鞍山焦耐设计研究总院目前正在着手开发炭化室高6.5m和7.0m的焦炉。

(3)捣固炼焦技术 捣固炼焦的人炉煤中,弱粘性高挥发分煤配人量可高达70%一80%,甚至几乎可用100%的肥气煤炼焦。中国的炼焦煤储量中,气煤和肥煤分别占56%和13%,适合于采用捣固炼焦。 中国已投产的捣固焦炉大多为炭化室高度<3.8m的小型焦炉。日前,中国自行开发设计的炭化室高4.3m、宽500mm的捣固焦炉已建成投产,采用经改进的捣固装置,操作效率有很大提高。

(4)除尘地面站与车载式焦炉烟尘治理技术 中国目前使用的装煤除尘系统主要形式有非燃烧法干式地面站除尘方式、燃烧法干式地面站除尘方式、燃烧法湿式地面站除尘方式以及装煤出焦二合一干式地面站除尘方式。出焦除尘系统主要形式有干式地面站除尘和热浮力罩除尘。 近年来,鞍山焦耐院开发设计的干式除尘装煤车已在济钢焦化厂和昆钢焦化厂投入使用,该车是将装有袋式除尘器的干式除尘装置安装在装煤车上,具有投资省、易实施的特点,烟尘扑集率>85%,除尘效率>99.5%,烟气出口粉尘浓度<50ms/m3,符合国家环保法规要求。

(5)干法熄焦(CDQ) 0Q技术不仅可以回收红焦的显热,改善焦炭质量,还可减少湿法熄焦对大气的污染,是中国重点开发和推广的炼焦节能与环保技术。 中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是从日本和俄罗斯/乌克兰引进的单套处理能力为70一75t/h的装置。中国发展0Q的方向是装置的大型化与设备国产化。装置的大型化是为了与焦炉的生产规模相配套,每1 — 2组焦炉配备一套规模相当的C2瞻装置,同时以湿熄焦装置备用,以节省投资。 0Q装置产生的蒸汽将用于发电、煤调湿或并人生产用蒸汽管网。

(6)煤调湿(CMC) CMC见是将炼焦煤料在装炉前除掉一部分水分,保持装炉煤水分稳定的一项技术。这项技术以其显著的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受到普遍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1996年中国第一套0见装置在重钢焦化厂投产,采用的是导热油传热方式,系统较为复杂、投资高。 目前,鞍山焦耐院正在开发工艺简单、投资省的以蒸汽为热源的CMC装置,用蒸汽在列管式调湿机内与煤换热,利用烟道废气带走从煤中析出的水分,将装炉煤的水分稳定在6%左右。该工艺可使焦炉生产能力提高7.7%,焦炉加热煤气消耗量减少14%,初冷器用水减少1/3,剩余氨水减少1/3,相应的蒸氨蒸气用量减少1/2.

(7)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 焦炉生产自动化是一个包含生产控制和管理自动化内容的集成系统。 中国目前正在推广的焦炉生产自动化技术包括焦炉加热计算机控制及管理系统、焦炉机械动态自动识别炉号及对位控制系统、集气管压力综合控制系统、焦化厂生产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焦炉烘炉计算机自动测温与管理系统等。焦炉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构成为模块化结构,可根据各焦化厂情况和用户要求,一次实现所有功能或逐步实现各项功能。

(8)热回收焦炉 热回收焦炉以其较低的造价、较轻的污染和较好的焦炭质量等特性,正在受到世界各国焦化工作者的关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印度、墨西哥、中国等都在积极开发和建设这种热回收焦炉。美国太阳公司建成的热回收焦炉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中国首创的捣固装煤热回收焦炉试验炉已建成投产,现正在进一步完善中。这种焦炉适合于在没有煤气用户或缺乏电力的地方采用。

3、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思路

3.1 焦炉煤气净化现状 目前,中国正在生产的焦炉煤气净化工艺很多,主要包括冷凝鼓风、脱硫、脱氨、脱苯等,在净化煤气的同时回收焦油、硫磺、硫铵或氨水、粗苯等化工产品。 中国煤气净化工艺一般均采用高效的横管初冷器来冷却荒煤气,几种不同的煤气净化技术主要表现在脱硫、脱氨工艺方案的选择上。脱氨工艺主要有水洗氨蒸氨浓氨水工艺、水洗氨蒸氨氨分解工艺、冷法无水氨工艺、热法无水氨工艺、半直接法浸没式饱和器硫铵工艺、半直接法喷淋式饱和器硫铵工艺、间接法饱和器硫铵工艺、酸洗法硫铵等。脱硫工艺主要有湿式氧化工艺(如以氨为碱源的用法、Hzc法、M)F法及以钠为碱源的从)A法、P16法)和湿式吸收工艺(如氨硫联合洗涤的AS法、索尔菲班法及真空碳酸盐法)等。 中国煤气净化工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根据煤气用户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工艺流程来满足用户对不同煤气质量的要求。

中国煤气净化工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根据煤气用户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工艺流程来满足用户对不同煤气质量的要求。 煤气脱硫是中国正在推广的强制性环保措施。引进的脱硫方法由于工艺复杂、投资高,仅在大型焦化广得到应用。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是中国自行开发的改良从叭法、H)S法和In)F法脱硫工艺。改良从叭法及PI)S法以钠为碱源,脱硫效率高,塔后煤气含H2S可降到20m8/m3以下,符合城市煤气标准。In)F法脱硫是采用In)F为催化剂、以煤气中的氨为碱源的脱硫新工艺,脱硫塔后煤气H2S含量小于200m8/m3,满足中国工业用煤气质量标准。

3.2 焦妒煤气综合利用现状 按2001年产焦12406万t计算,全年焦炉煤气产量约为530亿m3。其中与3000万t土焦相伴产生的约128亿m3煤气在炼焦过程中全部被烧掉,机焦炉产生的煤气则经过净化后,除部分用于焦炉自身加热外,剩余煤气均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利用

钢铁联合企业中的焦化厂,绝大部分焦炉均为复热式焦炉,一般采用高炉煤气加热,所产生的焦炉煤气经净化后供给炼铁、炼钢、轧钢等用户。作为城市煤气气源厂的焦化厂,绝大部分焦炉也为复热式焦炉,可采用焦炉煤气加热,也可采用发生炉煤气加热,所产生的焦炉煤气经净化,达到城市煤气标准后供应城市居民用户或工业用户。目前,以生产焦炭为主的独立焦化厂,如山西在土焦改机焦过程中新建的许多焦化厂,除少数焦化厂所产的煤气供应城市煤气或工业用途(如锻烧高铝钒土、金属镁等)外,大部分焦化厂的剩余煤气用于发电。 在中国,产生大量剩余焦炉煤气的主要有两类焦化厂:一是以生产焦炭为主的独立焦化厂,其生产的焦炉煤气既不能供应城市用户,又没有合适的工业用户;二是目前供应城市煤气用户的焦化厂,如北京焦化厂、天津煤气厂、上海焦化厂等,在采用天然气取代焦炉煤气供应城市煤气用户后,焦炉煤气没有合适的用户。这些过剩的煤气迫切希望找到经济、合理、高效的综合利用途径。

3.3 焦妒煤气综合利用发展思路 焦炉煤气中含有55%一60%的H

2、23%一27%的CI儿、5%一8%的Co,低位发热量17900均/m3,不仅是优质的气体燃料,还是理想的化工合成原料。因此,焦炉煤气的综合开发利用也应从燃料和化工原料两条思路上考虑。

(1)开发利用煤气的联合工业用户 焦炉煤气作为洁净的气体燃料,若用于生产水泥、建材、耐火材料,可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位。如山西菜焦化厂利用自产的焦炉煤气焙烧高铝钒土,利用焙烧高铝钒土的余热生产蒸汽供全厂蒸汽用户,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扩大了市场,还实现了能源的综合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2)开发以焦炉煤气为原料的化工合成项目 焦炉煤气是制造合成氨的理想原料。氢气是合成氨的直接原料气,焦炉煤气中含有55%一60%的氢气,其它成分如甲烷、一氧化碳等,可经转化、变换、脱碳等工序制得纯氢气,然后氢气与氮气合成氨。近年来,随着变压吸附制氢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焦炉煤气制合成氨的投资和电耗进一步降低。山西焦化集团从20世纪70年代建厂时就配套建成了焦炉煤气合成氨装置,并生产尿素。 焦炉煤气同样是合成甲醇、二甲醚的理想原料,其本身含有生产甲醇和二甲醚的原料气It、Co和Cq。焦炉煤气经过部分氧化蒸汽转化后,气体中H/C(A=3.o,接近合成甲醇和二甲醚的最佳值(/三2.05 — 2.15)。而以煤和重油为原料生产甲醇和二甲醚时,由于氢碳比偏低,帚增加变换、脱碳装置,流程长,投资大。

甲醇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而且可加入汽油掺烧或代替汽油作为动力燃料。目前山西省开发的以甲醇为燃料的清洁燃料汽车已成功投入使用。山西省正在筹建以焦炉煤气为原料的甲醇生产基地。二甲醚具有优良的混溶性,易溶于汽油和水,可替代柴油用作清洁汽车燃料,也可替代液化气用作民用燃料,其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

(3)焦炉煤气用于制氢 焦炉煤气是制氢的理想原料,其所含的55%一60%的氢气可通过变压吸附法生产纯度为99.9%或更高的氢气。 氢气是化学工业合成的重要原料气之一,还是化学工业中常用的还原剂和氢化剂。在电子工业中,氢是制取半导体材料 —— 硅的重要原料。气象上用于探空气球。氢已成为运载火箭航天器的重要燃料之一。可达到零排放的无污染高效氢燃料电池动力汽车已投入试验运行,世界各大汽车公司已陆续推出该类型汽车样车。氢能的应用范围今后必将不断扩大。

(4)焦炉煤气甲烷化供城市煤气用户 对目前供应城市煤气用户的独立焦化厂,在天然气进入城市后,也可对焦炉煤气进行甲烷化,将其热值提高后掺入天然气管网供应城市煤气用户。日本东京瓦斯鹤见工厂即是如此。

(5)焦炉煤气发电 焦炉煤气哲时没有合适用途时,也可用来发电。 焦炉煤气用于电厂锅炉时,其热效率可达90%,利用锅炉生产蒸汽发电,发电后的蒸汽还可供焦化厂生产用。焦炉煤气也可直接用于燃气透平机发电。中国利用航空发动机自动研制的焦炉煤气透平发电机已在陕西焦化厂及究州矿务局焦化厂得到成功应用。

(6)焦炉煤气用于直接还原铁 钢铁联合企业中,焦化厂生产的含有大量H2和0儿的焦炉煤气本身就是还原性气体,将焦炉煤气送入热裂解炉中,其CI几经加氧催化裂解,即可得到含H274%、0225%的还原性气体,可直接送入气基竖炉生产海绵铁。由此而促成的高炉一直接还原铁一焦炉的联合流程是高炉流程工艺技术的自身完善,是钢铁生产向短流翟过渡的必由之路。

4、焦油加工现状及发展思路

4.1 焦油加工现状 2001年中国煤焦油产量为400万t左右。煤焦油是由多种复杂的混合物组成的,目前已从中成功分离出来的有500多种。煤焦油和加工产品是冶金、化工、医药、建材、交通、通讯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原料,在国内外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煤焦油加工工业是随着炼焦工业而发展起来的,焦油加工部门一般作为焦化厂的一个生产车间而建

设。中国目前拥有煤焦油加工装置的企业有50多家,焦油加工能力约270万t/a。 中国的煤焦油加工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就开始建设大型的焦油集中加工厂,焦油集中加工的规模已达到150万t/a,单套装置的加工能力达到了50万t/a,提取的产品品种达到了200多种。中国现有的焦油加工装置主要分散在各焦化厂,单套装置的加工能力小、产品品种少。目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是宝钢于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焦油加工装置,加工规模为26万√a,单套装置加工能力13万t/a,产品品种26种。其余分散在各焦化厂的焦油加工装置,加工能力除鞍钢为25万√a、武钢为20万t/a、本钢为15万√a外,其他的只有5 — 10万t/a,产品品种10余种。中国与德国煤焦油加工状况对比见表4。 我国在 “ 六五 ” 期间就积极倡导对煤焦油进行集中加工,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尚无集中的大型焦油加工厂建成,正在筹建的有上海、河南、山西等地的4 — 5家企业,建设规模分别为10 — 30万t/a不等。

4.2焦油加工的发展思路

(1)发展焦油集中加工 规模经济性作为一般的经济规律同样适用于煤焦油加工业。由于煤焦油本身的特殊性质,欲提取煤焦油中含量<1%的组分,只有对其进行集中加工才具有经济意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煤焦油加工的规模越大越好。煤焦油加工的实践表明,焦油加工的起始经济规模应达到20 — 25万t/a。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各国的焦油加工业就向集中加工这个方向发展。实现煤焦油集中加工和单机装置大型化,不但有利于提高工艺装备水平、自动控制水平和余热利用率,还为焦油馏分的深加工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同时,由于集中加工,还可大大减少分散的加工点,可最大限度地采取环保治理措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我国目前发展焦油集中加工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可采取各焦化厂之间合并或集中处理的方式,也可采取独立专营的煤焦油产品公司来集中加工各焦化厂的煤焦油。提供原料煤焦油的各焦化厂,可按提供焦油的数量入股,并按提供的焦油数量对赢利部分进行分红。这样不仅可确保集中加工厂的原料焦油来源稳定,还可利用集中加工的优势,提高产品质量及数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2)发展焦油馏分集中加工 在焦油集中加工的基础上,中国宜进一步实施焦油馏分的集中深加工,各焦油加工企业不宜搞小而全的馏分深加工。 焦油馏分集中加工的发展思路,应是同一区域或相近区域内的几个焦油加工企业,将同一馏分分别集中到一起加工,一个焦油加工企业集中精力发展一种或两种馏分的深加工,这样,馏分深加工的规模则相当于几个焦油加工企业规模的总和。各焦油加工企业可按提供的馏分数量人股,并按提供的馏分数量对赢利部分进行分红。宜实行集中加工的馏分包括酚油、荼、洗油、原油等。 实现馏分的进一步集中深加工,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同一化合物在馏分中的集中度,大幅度提高馏分加工的深度,生产出更多高附加值、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3)选择适合于国情的焦油加工工艺路线

目前焦油加工的工艺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以生产碳素原料(制品)为主要目的的加工路线,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以最大限度提取单体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加工路线。在选择焦油加工工艺路线时,不但受冶金生产状况的制约,更要受到石油化学工业整体状况(从产品、规模到加工技术)的影响。 精细化工的发展远景要求煤焦油加工必须改变产品结构,多从煤焦油已被鉴定出的几百种化合物中分离出贵重产品,以及利用衍生物的方法进行加工。同时,为保证电极工业对优质碳素材料日益增长的需要,还要开发以煤焦油沥青来生产

优质的碳索石墨材料和碳素纤维等产品。因此,两种煤焦油加工工艺路线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应两者兼顾,上海宝钢所建设的煤焦油加工装置就是中国煤焦油加工的一个典型代表。

5、粗苯加工现状及发展思路

5.1 粗苯加工现状 2001年我国粗苯产量为l10万t左右。同煤焦油加工装置相似,我国粗苯加工工业也是随着炼焦工业而发展起来的。粗苯加工部门一般作为

焦化厂的一个生产车间而建设。中国目前拥有粗苯加工装置的企业有40多家,加工能力约70万t/a。 20世纪50年代初期,德国、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就开始发展粗苯集中加工,单套装置的处理能力已达到8 — 10万t/a,并相继采用催化加氢精制代替了传统的硫酸洗涤法。我国的粗苯加工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主要表现在单套装置的加工能力小,绝大部分组苯精制装置采用的仍是20世纪50年代的酸洗法工艺。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是宝钢焦化厂和石家庄焦化厂从国外引进的粗苯加氢精制装置,单套装置处理能力5万t/a。粗苯加工规模最大的为宝钢焦化厂,年加工粗苯ll万t,其余分散在各焦化厂的粗苯精制装置加工能力只有1 — 3万t/a。5.2 粗苯加工的发展思路

(1)发展粗苯集中加工 粗苯加工的目的是从粗苯混合液中分离出高纯度的苯、甲苯、二甲苯等产品。提高粗苯集中加工装置的单机处理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收得率和质量,并减少分散加工带来的环境污染,获取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粗苯精制的最小经济规模应为5万t/a。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粗苯加工的规模越大越好。 粗苯集中加工的发展思路应是同一区域或相近区域内的焦化厂,将粗苯集中到一起加工,各企业按提供的粗苯数量人股,并按人股的粗苯数量对赢利部分进行分红。

(2)选择适合于国情的粗苯加工工艺 粗苯精制工艺主要有酸洗法和加氢法两种。 酸洗法是国内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粗苯加工方法,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操作灵活、设备简单、材料易得、能在常温常压下运行等优点。但与加氢法相比,存在产品质量差、产品收率低、环境保护差(初馏分、再生残渣、酸焦油至今无有效的治理方法)等致命缺点。加氢法是国外已普遍采用的一种粗苯加工方法,其突出的优点是苯类产品的收率高(比酸洗法高8%一10%)、产品质量高(尤其是含硫低)、环境保护好(几乎没有外排的废渣、废液、废气)和经济效益好。 我国粗苯加工工艺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加氢精制。目前我国已具备了建设粗苯加氢精制装置的条件。除了主要设备和仪表外,其余创国内都可以制造;国内以焦炉煤气为氢源用变压吸附法生产纯氢(99.9%)的技术成熟;国内已引进投产的莱脱法(量t01)加氢装置(宝钢)和溶剂法加氢装置(宝钢、石家庄焦化厂)则为我国粗苯加氢精制装置的建设和生产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6 结论 跨人新世纪的中国面临着从炼焦生产大国向炼焦工业强国转变的艰巨任务。在以大型机械化焦炉替代土焦和中小型机焦炉的同时,以先进的环保、节能和自动化技术改造现有焦化生产企业,应是本世纪近期中国炼焦工业要实现的目标。

第五篇: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赢”的一项重大举措。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展开了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

一是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动脉产业。在企业的层次上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产品生态设计,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企业努力实现废物的最小化、资源的最大化、终极处置的无害化。目前中国的化工、轻工、电力、煤炭、机械、建材等行业、有近4000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

二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推动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产业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建设和改造的新型工业园区。推动同区内的企业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延长原材料的加工链条,使上游企业排放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料。实现区域范围或企业群之间的资源最佳利用和废物最少产生的目标,甚至做到污染“零排放”。在企业相对集中的一些地区,如广西贵港、山东鲁北、辽宁鞍钢与抚顺、内蒙古包头等工业区建立生态工业园,对传统的工业区开始进行初步的生态化改造。

2003年以来,中国又进一步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区等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天津、烟台、大连、苏州等国家重点开发区,相继开展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工作、提升了开发区的水平和档次。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16个各种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一些园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三是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用生态产业的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行业与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绿色消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中国先后在辽宁、江苏两省和贵州贵阳、山东日照、河南义马、陕西省韩城等市开展了循环经济省市建设试点工作。如贵阳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市人大通过了中国第一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该市依托当地磷、煤等资源,以区域环境容量为前提,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思路,优化工业布局,对现有工业区进行整合和生态化改造,促进资源型的传统加工业向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和方式转型,逐步构建生态经济市。海南、黑龙江、吉林、福建、山东、安徽也都结合当地特点,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编制了生态省建设规划,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中国还创建了48个环保模范城市(区)、88个生态示范区、603家绿色社区、79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1.7万多所绿色学校。到目前为止,

全国已有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不同层次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这些试点示范活动都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出发点,成为中国现阶段各行各业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典范。

虽然中国在循环经济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些进展还仅仅是初步的,从全国来看,仍处于试点示范的初级阶段。在推进循环经济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尚未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进循环经济认识不足;二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尚未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三是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缺乏科技支撑;四是环境意识不强,消费方式不合理等。

上一篇:致广大学子的一封信下一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