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互动平台论文

2022-05-1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家校互动平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内容摘要:成功的教育需要确保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成功的沟通交流。自从家校互动平台搭建以来,许多老师和家长都为之叫好。因为对于我们现代孩子的教育,按照以往的教育方式,显然已经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自从通过短信、借助博客、利用班级空间或博客圈等多种途径,越来越多的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第一篇:家校互动平台论文

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家校互动服务平台设计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家校互动服务平台的设计、功能和应用前景。本平台设计的目的,旨在顺应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时代需求,借助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构建一个“教师——学生——家长”可相互协助并共同促进教育最优化的生态平台,该设计在整合现有家校互动平台优点的基础上重点弥补“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养”和“学生主体参与”等不足,同时采取“保证实现既定教育目标兼顾终端操作最简化”的原则,有效促进三方密切合作,以求此平台可在大范围内推广。

关键词:家校互动;智能终端;网络支持平台;用户中心

一、引言

家校互动是指学校和家庭这两个对学生具有重要教育作用的教育机构,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交互影响的活动,旨在使家长对子女施加教育影响时得到更多来自学校的指导,使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得到更多来自家庭的支持与协作。[1]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家校互动服务平台指的是借助目前已经成熟的计算机和手机网络技术,实现教师统筹管理下的“教师——家长——学生”三个教育主、客体之间简便、快捷、相互交流的平台。

设计该平台的目的主要有三个:第一,顺应时代背景下父母参与子女教育的现实需求,使家长可借助手机终端便捷地了解学校和班级教学动态、发表言论、与教师或其他家长相互交流,最终实现伴随家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父母可结合学校教育实现对自己孩子的个别化教育。第二,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教育教学管理”和“自我教育”目标设置的参与度,减少教师管理的工作量。第三,借助手持设备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普及这一趋势,切实将家庭教育这一砝码有机整合在有些失衡的学校教育天平上,来制衡现行应试教育的弊端,使教育实践指向人的全面发展,让学校教学在“教育生态系统”下升华。

二、目前家校互动的研究现状

家校互动的需求长期已有,只不过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变动,使这种普遍需求显得十分迫切。家校互动服务平台的研究和设计从本世纪初就开始了,早期的家校互动平台受技术的限制,建立在电信系统内,有学者称为“电话家校通系统”,之后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相对成熟,基于CS体系结构的家校通系统和基于BS体系的家校通系统得到商业运用,近年来基于计算机和Web网站的家校交流平台融合了二者的优点,并且增添了语音等功能,在一些大中型城市已经有了试点运用。[2]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在我国的普及和微信平台被广泛运用,有一线教师表示:学校也希望通过手机媒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互动反馈,提高学校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因而,基于用户需求逐步发展功能的微信平台,受到教育者和家长的青睐。[3]

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虽然以上家校互动平台基本上可实现教师和家长的互动交流,但是受制于操作繁琐、成本高昂、教师和家长意愿与习惯差异等因素制约,目前市场上的家校通系统并没有广泛应用,甚至有些试点平台正在逐渐被一线教师冷落。取而代之,教师和家长更愿意用微信、QQ群、短信、博客等自由的交流平台或者采用传统的见面方式进行交流。但是电话和短信等平台互动性差,操作太过频繁,导致教师工作量增大;网站网页等形式,教师和家长操作繁琐,信息单项流动,成本较高;微博、博客、论坛等形式信息传播滞后,针对性不强。

截至2016年4月,有“智慧桥”、“共育在线”、“和教育”、“翼校通”等已经在运行的家校互动支持平台20多个,这些平台主要实现:校园安全、教师家长交流、作业交流、通知公告等功能,对于学生主动参与家校互动和针对性提高家长家教意识和技能的功能比较匮乏。合适的家校互动交流平台需要满足必要“教育目的”,对于我国教育现状而言,不能止于教师和家长畅通交流并对学生进行实时“监控”,我们需要借机促进家长养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素养,需要使学生群体学会自我设置目标,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在此基础上实现操作最简化,家长可随时随地简便阅读和操作,教师的工作量不会有明显增加,同时降低各方的参与成本,真正体现“以用户为中心”。本平台的设计在综合其他设计优点的同时增加了“个人成长模块”,优化了“活动天地模块”的管理结构,其特色和重点在于高效促进家长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素养,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家校互动。

三、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家校互动服务平台的设计

1.需求分析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小学生父母的年龄处于中青年年龄段,是智能手持设备的主要运用群体。有相关学者表示,现行教育实践中已有很多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和家长自发建立起了用于相互沟通的微信或QQ群,这就表明家长和一线教师群体对此类交流平台需求旺盛。[4]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学校得到教师的“特别关照”,希望自己习得一定的教育技能,能够对子女进行力所能及的指导,家长主动与教师交流,形成合力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成为一种诉求,学校也希望通过手机媒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互动反馈,提高学校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以用户为中心,兼顾教师、家长、学生、学校多方视角的家校互动平台是当下的教育需求。

2.应用和实现途径

本家校互动支持平台的设计和应用指主要针对小学(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的学生,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以上小学四个年级离高考的“向心吸引”比较远,教师、家长和学生三者没有明显固化的升学诉求,使得素质教育更容易生根发芽。其次,小学生父母的年龄大多处于25-40岁的年龄区间,属于年轻群体,并且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从心理学角度看,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手机终端在这一群体中已基本普及,他们可以熟练运用,在技术和推广上没有阻力。再次,小学一年级学生处于“幼小衔接”阶段,还没有适应幼儿园到小学的过度;而小学六年级学生面临一定的升学压力,需要将主要精力用于升学考试的准备中,所以我们暂时不考虑将本平台应用于这两个年级的学生群体。

当下,本家校互动支持平台的推广和应用有两条途径,第一,将其作为独立运营的软件系统,借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推广。第二,将其作为子系统嫁接到“类微信”(或者QQ)平台上,借助已经成熟运行的大众平台进行运用和推广,综合现实情况,笔者更建议运用第二条路径进行推广。首先,微信平台社会运用度广,在年轻父母群体中已基本普及;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更容易接受产生于既有行为习惯内的新鲜事物,而不容易接受独立于行为习惯之外的另一个事物,家长不需要另外开通一个与生活相关度不大的客户端并时时关注它,将家校互动支持平台嫁接到微信平台后,家长在高频度使用微信时,便会高频度注意到家校互动平台发布的信息,顺便浏览或至进行交流。再次,微信公众平台同时可以借此吸引更多忠实的年轻用户,增加收益的同时引导更多人的行为习惯顺应自己的商业模式,因此具有合作意愿。综上所述,将家校互动支持平台嫁接到“类微信”平台上,是其融入到教育和生活的极佳途径。

3.界面设计和功能概况

“家校互动”支持平台的应用以校为单位,以班级为子系统,以单个学生以及其联系的教师和家长为单元。这一设计本着各端口操作最简化同时又不违背上述教育意旨和教育规律的原则,家长端接收信息、相互交流、发表评论和完成(简单)任务等所有活动全部基于手持设备(手机)实现;教师的监管、信息发布、与家长交流等活动尽量在手持设备(手机)完成,信息量偏大的工作可在电脑设备上完成;学校的监管和信息发布通过电脑设备完成。这样就实现了家长和教师随时随地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信息和相互交流。“三位一体”家校互动网络支持平台的结构如图1所示。

如图1“三位一体”家校互动网络支持平台共有:家校论谈、讨论组、教学资源共享、活动天地和个人成长五大模块儿。其中“家校论谈”这一模块以学校为单位,由学校专人(校长)管理;“讨论组”、“教学资源共享”和“活动天地”三个模块以班级问单位,由班主任统筹管理,全班(或者高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信息发布,供家长阅读(观看)、交流;“个人成长”这一模块以单个学生以及其“辐射”到的指导教师和家长为一个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教育”。

这五个模块运作时全部可由学校教育管理者(校长)通过电脑或个人手机随时随地进行监看,五个模块中全部设有家长主动参与的发言窗口,提高了家长参与教育和教学的程度,在“教育资源共享和活动天地”模块中,大多操作由学生亲手执行,大幅度减少教师工作量的同时,给了学生难得的参与策划和管理的实践机会,个性化教育中学生灵活可变自主设定自我教育目标等一系列操作环节,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应试教育桎梏下缺失的本应属于“重要教育内容”的成分。基于“三位一体”家校互动网络支持平台的设计,使学生、教师、家长三个教育主客体之间实现了共同参与教育、接受教育、改变教育现状的需求,同时也无意中对家长们施加了教育影响,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

4.五大子模块的设计

教育视域下“互联网+”家校互动支持平台设计的第一目的,指向教育的更优化。第二目的才是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平台使各方教育参与者操作简单,便于实践推广,实践操作者和后续研究者切勿只醉心技术的进步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防止“本末倒置”。五个模块之间不是独立运行的,而是根据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各自分工,协同促进教育最优化。

(1)家校论谈模块的设计

长期以来应试需求下的教育评价被严重束缚在以成绩(分数)趋近最高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内,家长、学生甚至是教师各自对教育评论的心声被湮没在已经机械化运作的学校教育中,家长和学生从来都没有过权力对等条件下,民主评论并表达诉求的机会,受教育者的心声缺乏渠道来影响教育决策者的教育设计和教育实践,在教育领域内的民主、自由和监督变得苍白无力,而这种指向教育更优化的诉求伴随着教育实践长期存在,并且随着时代的急速演变,这种需求变得愈发强烈。“家校论谈”这一模块的设计和功能顺应了这一需求,使家长和学校实现双向交流,学校可以借助此平台接收多方意见,顺应现实需求,实时优化教育教学,家长可以借助此平台发表建议、接收信息和接受“教育场”感染,无形中增进教育参与度。

“家校论谈”这一模块以学校为单位(如图1所示),由学校专人定时发布信息,信息内容包括:校园新闻、校园活动、成绩动态、评比动态、校领导发言,重要通知等内容,为保证家长的阅读和评论的兴趣,不建议发表官腔十足、格式陈旧的与教育不相关的信息。信息发布后设有评论对话框,各家长和学校教职员工可“实名制”发表言论,言论发表由相关工作人员监管,可控制删除或禁止发表与违背教育宗旨或不法言论。学校相关管理者(校长)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持设备(手机),了解动态,进行监管。学生家长言论自由受“实名制”规范,一旦发表不当(负能量)言论,会在“个人成长”板块和手机短信端收到学校推送的针对性教育信息。家长和学校的随时随地便捷良性互动在这一平台下得以实现。

(2)讨论组模块的设计

“讨论组”模块是一个“类QQ群”交流平台,其功能简单实用,旨在整合和规范目前教师和家长自发组建的QQ群和微信朋友圈,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以克服目前家长和教师进行“群交流”时存在的诸多弊端,制衡教师的惰性和家长的随意性,最终形成长效互动机制。

“讨论组”模块以班级单位,由班主任统筹管理,为家长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搭建了便捷的异步对话和交流的空间,教师可管理和删除其他家长端的不当言论和广告等“不合时宜”的信息。家长方的称呼采用“省去监护人姓氏的连带实名制”,“省略姓氏”是因为存在一些单亲家庭,或者托孤监护形式,在公诸于世的情况下,小学生心理受影响很大,故要省略姓氏。例如,学生姓名:王刚,其父亲姓名王浩然,则其群称呼必须是“王刚之父‘浩然’”。交流方式上,考虑到用户体验,各客户端可采取文字和语音交流两种方式,在“讨论组”里,家长可以随意与教师和其他家长讨论任何家庭教育话题,分享家教心得。[5]

(3)“教学资源共享”模块的设计

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主导,牢牢把控着教育的内容和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极易沦为被动的受教者,多数情况下教学演变为说教和灌输,知识的内化变得尤为困难。家长在对学生进行辅助辅导时,受制于能力的有限和对相关知识的生疏,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主动了解教学内容、把握重难点、获取帮助、相互交流心得、获得教师指导和分享各自的辅助教学资源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一种需求,“教学资源共享”模块为其提供了平台。

如图2所示,“教学资源共享”模块下设有三个栏目,分别是:作业交流、教师推荐和家长共享。作业交流栏中,教师发布课外作业、教学重难点和易错题,供家长和学生参考和指导学习;教师推荐栏中,教师可以上传课件、教案教学视频链接等内容,供家长和学生参考;家长共享栏中,家长可以上传自己认为好的教学资源、教育指导经验等内容,供老师和其他家长参阅交流。

(4)“活动天地”模块的设计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而应该是主动习得并享受自我成长的主体,各种学校和家庭活动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正是我们应试教育现状缺乏的那些弥足珍贵的东西。“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陶行知先生那些肯实进生活和劳动的教育理想并没有融入到当下的教育实践中,但却是当下我们最需要的教育,见诸网络和报端“中美小学生对比”的例子更是深深刺痛教育的神经。学生策划活动、参与活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和班级管理等教育形式,不仅是一种现实诉求,更是教育的必要过程。学生主动参与是“三位一体”家校互动的重要一环。

“活动天地”模块下设有三个栏目,如图3所示,分别是:班级动态、学生生活动态、和教师资源分享。“班级动态”发布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全班学生可分为若干个小组,各小组轮替进行,每个小组全体成员合作完成任务。上文提到: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处于“幼小衔接”阶段,小学六年级学生面临一定的升学压力,暂不考虑在这两个群体运用本平台,因小学二、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经验不足,特采用高年级学生帮助指导低年级学生的策略,如图4所示,更有经验的五年级学生帮助指导二年级学生,相对有经验的四年级学生指导帮助三年级学生完成班级动态发布,整个学习、交流合作,指导过程教师可监控和指导,每次信息发布都需采取实名责任制。“学生生活动态”栏可由父母自由选择上传孩子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动态,供教师和其他家长学习交流。“教师资源分享”栏由教师推送有关家庭活动的教育性建议和各类对家长有教育影响的文章、视频、网页链接等内容。

(5)“个人成长”模块的设计

“每一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一视同仁般的集体教育(学校教育)不分区别进行统一教育,难以对单个个体实现个性化教育,这是当下学校教育的功能性缺陷,以家庭教育为阵地对学生施加个性化影响来弥补学校教育的短板变得难能可贵。有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学生大多没有明确的目标并且缺乏自我评价能力,容易随波逐流、磨灭个性、削减创造力。“个人成长”模块将以学生为核心的“学生——家长——教师”教育链设为一个单元,为个性化教育搭建平台,是家校互动支持平台的最主要模块。

“个人成长”模块下设有教育目标、经验交流和评价三个栏目。教育目标分别由教师教育目标,家长教育目标,学生自我目标三者有机组合而成,各方设定的教育目标都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三个时间维度,教师的教育目标在学期开始进行发布,学生和家长根据教师设定的教育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教育目标,在教师教育目标发布一周以后发布,到一学期中段,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既定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初始设定的目标进行修正或替换,以确定最切实的教育目标,为防止学生和家长在自我成长和施加教育影响时偏离既定目标,系统将在手机终端显示界面上自动置顶教育目标,以求达到时刻提醒的效果。

“经验交流”栏目包含个性化教育的内容,比如与学生性格类型相关的教育案例、家长培训、教学资源等内容。家长获得此内容的渠道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性格特点,通过此平台向其父母推送;另一种是计算机通过类聚计算结果,获得父母方的数据喜好,在既有数据库中匹配相关内容,自动推送;最后一种是父母根据自己需要自己定制内容。

“评价”栏目设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三个板块,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各进行一次,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期中和期末各进行两次,首先,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先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和家长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给出相应的评价,最后学生再次根据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对自己做出评价,系统将整个学生成长和学习过程记录存档。受年龄和学生个人能力限制,系统会适当提供三方评价模板,以易于在实践中操作。学生的自我评价没有“正误好坏”之分,只有“认真与否和是否切实”之别。

“个人成长”模块中,小学生和家长的亲自动手动脑操作量相对比较大,但是具有教育意义。本系统设计本着教育目的第一,兼顾一切操作从简的原则,进行设计和优化,实践操作者熟悉系统之后便不再感觉繁琐。

四、总结

本家校互动支持平台的设计和运用,顺应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趋势,可以缓解现行单纯学校教育模式导致的诸多不足,家庭教育借此平台有机会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学生——教师——家长”三个教育主客体之间可以满足各自的诉求,相互协作,形成合力促进教育的最优化,同时可以提升总体社会道德水平。嫁接到类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家校互动支持平台,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依存、协调一致和密切合作关系的形成, 体现“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向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整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6]

参考文献:

[1]翁秀琴.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平台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条件下和谐德育的构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8(5):9.

[2]陈雪斐,刘菁,韩骏.家校通系统之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125-128.

[3]陈乾坤,邹硕,刘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个性化家校互动[J].关注,2014(4):4-8.

[4]简子洋,龙丽嫦.基于微信平台的家校互动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5(7):50-53.

[5]杨卉,王陆,韩雪.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47-50.

[6]王竹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困局与出路──兼论网络教育模式的创新[J].远程教育研究,2014(2):3-12.

(编辑:杨馥红)

作者:秦铭新 陈仕品 安凯强

第二篇:浅谈家校互动平台促和谐校园“特殊孩子”的发展策略

内容摘要:成功的教育需要确保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成功的沟通交流。自从家校互动平台搭建以来,许多老师和家长都为之叫好。因为对于我们现代孩子的教育,按照以往的教育方式,显然已经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自从通过短信、借助博客、利用班级空间或博客圈等多种途径,越来越多的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也基于此,我们得以看到或聆听到更多家长和孩子共同受益,成长进步发展的事例。

作为一门学科,美术教学与其它课程教学一样,也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一定的教学方法。但美术教学又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它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说,实行个别教学在目前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完全实施的,大部分还是以课堂集中授课为主,作为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如何让这群正常孩子踏实学习而学的有趣,又能让特殊的学生整齐划一地不捣乱,随之听讲,是我参加工作以来常和大家探讨的疑难问题。因为它不同于纯粹的培智学校的班级授课,智力差异均衡,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侧重点,教学方法适合低智龄儿童,层次差异不大。而我们,不但在40分钟内要对正常学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兼顾班中的一两名低智能儿童,让他们在40分钟内或多或少的接受新知识,体验成功与收获,确实是一件很不容的事,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一段时间来,笔者都在研究如何将“家校互动”平台在美术教学中对智障儿童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提高特殊孩子的发展。

主题词:家校互动平台 和谐校园 美术教学 智障 特殊 管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美术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不同以往的学习方式,它把学生立于主人的地位,教师从课堂中的主导者变成幕后的引导者、共同学习交流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

那么作为一个本身具有完全正常且绝对健康的班级来说,一个具有责任心的美术老师只要认真备课,抓住教学目标,就完全能把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而且在一定情况下经常会得到同学们的拥护与爱戴。而对于班级里特殊的智障儿童来说,美术教学又意味着什么呢?不管不顾,抛他而去还是死拉硬拽、蜗牛似的向前爬,直到平安的爬到终点呢?作为一个稍有良知的老师来说,当然是选择后者。因为大家都明白,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在智力发展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水平或在智力发展上有严重障碍的儿童。他们一般不是某一心理过程水平低下,而是整个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个性等各个方面的水平都很低下。

一、 智障儿童生理现象及心理特点分析:

我校二年级六班有个叫刘仲林的男孩,长得虎头虎脑,胖墩墩儿的特别招人喜欢,如果亲身接触,不会有人认为这个孩子就是智障儿童。他不但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求知欲极差和精神不稳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狭窄,知觉内容笼统而不精确,整个知觉明显比正常儿童低智。记忆再现中会发生大量歪曲和错误,支离破碎,情绪及其不稳定;言语出现迟缓,听不懂老师的任何要求;说话含糊,只会硬性重复老师简单的2-3个词语,只会机械的书写相同的文字,只会与老师咧嘴,表情示意,个性方面体现在情绪紧张、压抑,消极沮丧或喜笑失度;行头坐卧绝对是自由主义者。

二、智障儿童在美术课堂中出现的状况及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手是脑的老师。”这都说明灵动的双手是智慧的源泉,手巧方能心灵。自理能力的训练是智障儿童教育训练的重中之重,于是我便有心的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对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尽量创造一切机会让智障儿童多动手操作,多参与体验,从细做起、落到实处。

1、精心预设,润物无声。

充满魅力的美术教学细节,要靠教师精心创设,它是文本、学生、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和巧妙的“创设”。这些匠心独到的细节,往往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在教学《会动的玩具》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垃圾可以变废为宝,特意拿着废旧纸盒制作成的玩具让班中智障的孩子亲手触摸,然后小声问他,你见过这些盒子吗?学生只会用简单的话无视课堂的存在大声说:“见过破盒”。但基于班中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都是正常智商的孩子,这种现象当然是影响其他同学正常思考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预设,润物无声。我立刻向身边受到影响的孩子慧心的微笑,并运用态势语示意继续思考,随之举起智障孩子的小手进行亲吻,以表我对他的真诚。然后俯下身来悄声对他说,你喜欢老师用破盒子做的玩具?孩子立刻搂过玩具推我走,又大声说:“破盒子,不扔”虽然孩子的话简单,但从内心,我已经意识到孩子的心思。尽管没有正常孩子直接的语言陈述,我已经很满足了。这一细节呈现,拨动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情弦,使“破盒不扔”成为孩子内心的一种想法,随之是对玩具,也就是对学习内容的一种渴望。

2、用心打造,教育无痕。

细节是无数的,是活动的,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老师要用敏锐的目光,细密的心丝把它捕捉,进行挖掘利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实现教育无痕。如发生在《剪对称形》这一课堂教学即将结束的瞬间,教师突然举起课堂上一直在使用的那张示范用的褶皱的纸张问:“同学们,这张纸是不是没用了?”就在一刹那,孩子们愣在那儿,但不久,纷纷回过神来,叫着:“不是,不是!”一个孩子兴奋地说:“可以用来做纸工。”一个孩子因激动、语速急促地说:“背面还可以打草稿!”又一个孩子把手举得高高,他就是那个智障的孩子,大声说:“玩具!”老师追问:“什么玩具?”孩子说:“玩儿。”老师非常肯定地说:“同学们,大家说得好!我知道你们一定会去做的。下课!”下课了,本应该正常回到办公室准备下个班的学具,我留下前进的脚步,拉过他说,老师送你一个玩具好吗?孩子使劲拉着我的手,让我拿出刚才的那张纸,等待……老师的眼睛是那么清澈,充满信任!孩子的眼睛是那么明亮,溢满激情。这一细节的打造,孩子的情感深深打动,恰似一张皱纹纸的彩色纸,已经小到微不足道,但它如果已经在智障孩子身上体现出可以再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正常孩子又何以不成。这既是对本节课孩子预期目标是否真正达成的检测,又对孩子的实际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对孩子以后发展的促进是扎实有效的。

每件事情过后,我立即把孩子的真实状况利用家校互动平台进行沟通,孩子的家长万分高兴。而且根据这一状况的反应,家长与孩子进行了长期的废旧纸盒收集,让孩子利用简单的粘贴、方法尝试制作玩具。孩子经常举起自己的小玩具高兴的叫呀,嚷呀!我们懂:“这就是孩子收获后的释放方式。”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回复了简单的短信:谢谢,真诚的道声谢谢。

三、在美术课堂中对智障儿童的辅导记实

1、生活摄影记实,鼓励智障儿童多说

同学们开学以来在学校里学习了很多事情,老师做了有心人,把他们学会的本领一一拍摄下来,做成展板随时更换放到相应的班级中。在上课的时候,和孩子们一起看,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形象出现在展板时,那种惊奇和兴奋溢于言表,正常孩子在照片中的表现可以清晰的讲给大家听。智障孩子虽然讲不清楚,但是他能机械的告诉大家,“这是我”,这种意识的反映说明孩子渴望大家都关注自己。长此以往下去,想说想动的愿望,就有可能用语言、有可能用手势动作表达出他们的想法。这种方式有效地激起了孩子们说话的愿望和兴趣,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鼓励个别智障儿童学习大声地说话,自豪地说出自己会做的事情。既树立了他们对自己学会自理能力的信心,又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美术教学中生成问题记实,指导智障儿童多学

美术课堂教学应该是动态的、生成性的,教育的契机是触手可及的,教育的精彩是无法预约的。本例中我敏锐地捕捉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点,把孩子们提出的话题当成再生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并创设了一个轻松自由的平台,营造了一个“额外的”课堂。从介绍到表演,从争论到赞同,通过各种形式让正常孩子带动智障孩子进行模仿,哪怕与正常孩子相差十万八千里,哪怕与教师预想的完全不符,哪怕只有一个动作、一个词语、一个笑脸再现,作为我们的老师都能或多或少的在孩子身上看到希望,都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多惊喜和感动,所以强调生成资源的再利用,就要求教师屏弃刻板不变的流程,建立起新颖互动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要擦亮眼睛,用心聆听、感悟,才会发现更多可利用的生成资源,才能领略到生成资源的美。在美术教学中,我还多次在班中尝试,如:多让智障儿童到讲台上“露脸”;与正常孩子搭建”学舌”平台,把三五个较好的学生和智障的学生编为一组,进行合作教学,让他们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关心,来间接性促进智障儿童变自卑、任性为自信,用教师爱心、细心、耐心、精心教育塑造特殊的智障儿童,充满信心地去帮助他们尽可能的有所获。

3、美术教学中创设学习情景记实,引导智障儿童多体验

智障儿童他们也有一颗“童心”,好奇、好动、喜欢游戏。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智障儿童注意力容易分散,记忆比较短暂,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必须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游戏的情境,快乐与体验的交融,让学生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如:学习《让小动物站起来》这一课时,我把课堂变成了动物园,要求正常孩子自己探究小动物站起来的各种方法,而对于刘仲林我就用事先做好的半成品让他连接。方法上进行层次分工。大家都有事做,都乐意做,课堂上精彩的表现,热烈的讨论,让人体会到了林林和正常孩子一样也有无穷的智慧与快乐。教学结束后,很快利用家校互动平台,告诉家长,林林今天又做出了站起来的小动物,请您帮助他把动物摆放在不容易碰到的地方,让他随时看到自己的收获,并帮孩子收集有关的纸工图片,尝试做一做。看似给家长增添了负担,但家长真的这样去做了,坚持了近一个月左右,孩子已经能把纸工--鸟、纸工--家具选用不同的方法站立起来了。家长非常兴奋,一再表示感谢!

四、 反思----学校、家长、教师正确的教育行为,是孩子进步的基石

(一)做特殊孩子的合格家长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象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孩子的头脑是电子计算机。”他打这个比喻也是提醒家长必须注意平时的言传身教。家长除了在家庭生活中教育孩子外,还要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要培养孩子成为有社会公德的人。在这方面的教育主要靠家长以身示范。如当带孩子上街时,就一定要注意遵守交通法规,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或地下通道,过十字路口不闯红灯,在公共场所人爱护公共财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到公园游玩时不攀摘花木,不践踏草坪,注意保护环境。这些虽是日常行为举止的细枝末节,但对孩子却影响巨大。家庭教育对孩子,特别是对幼儿而言,主要不是靠“言教”而是靠“身教”。列•尼•托尔斯泰指出: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成为供孩子阅读的有益的“书”,才是合格家长。

(二)做特殊孩子的合格的教师

1、尊重学生的艺术感受,使弱智儿童的个性真正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儿童美术活动为我们的弱智孩子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她们可以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教师可以做或应该做到的就是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利用现有的课程,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这一权利,并给予被承认的快乐。使弱智儿童也能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肯定,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不论学生的年龄差异有多大,都会有艺术感受,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因为我们面对的弱智儿童本身具有思维障碍,对于学校中的艺术教育课程是他们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

2、以发展弱智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根本出发点,鼓励智残儿童敞开理想的心扉

尤其是我们的美术课堂,它是以发展弱智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根本出发点,鼓励智残儿童敞开理想的心扉,展开想象的翅膀。寓美、德、智于想象创作之中,促进弱智儿童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使他们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智障儿童的创造意识体现在基础教育课程的方方面面,我们认为有必要在我校开展“在美术教学中依托正常孩子的强项智能,协同指导个别智障儿童多说、多学、多体验”的生活实践能力,使他们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并服务于社会。正是因为我们美术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更要正确把握和利用这一手段或多或少的对特殊的智障学生进行相应的关注。假定我们今天的教育,不过只是对儿童灌输以技能训练,或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不加以任何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将很难保证这些儿童能获得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发展。所以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从每位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事事处于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让美术成为他们抒发情感、表现个性的载体,即使是有弱智学生我也从不放弃,耐心地教,使他们平时的美术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相信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会越来越高。

综上所述:理解 、责任、信任是沟通交流的桥梁,而取得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基础是“爱”! “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字,你不能只简简单单的挂在嘴上,而是要付诸于你的一举一动中,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让家长老师深刻的体会到。作为家长除了协助学校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外,还应积极主动地贡献出家庭资源,营造一个家园共同关心孩子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一个有进步的孩子身后一定站着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和尽心尽力的好家长。

作者:曹晓娇

第三篇:借助家校结合平台,铸造良好学习习惯

摘要:小學校园内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从这一时期就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因为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只有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正确的管理,才能够实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也能够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本次文章也是以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核心,探讨家校结合这一过程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养成策略,希望能够借助这一良好的合作平台,为学生铸造最佳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家校结合;学习习惯;小学;班主任

前言:习惯的形成需要长久的坚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养成最佳学习的习惯,那么他们也能够真正的意识到努力的学习是自己人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所以教师、家长,乃至社会都需要关注小学阶段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养成方法和策略,并且致力于全新的教育理念,有针对性的对教学的弊端进行改革,才能够实现最佳的教育标准。本次文章也是分析家校结合这一平台对于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希望能够发挥出家长所具有的辅助性优势,以班主任为教育的核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学习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最佳的学习习惯。

一、关注目标统一,夯实家校结合的基础点

在刚刚进入校园的阶段,班主任会在学生心理最基本的特点以及认知的规律角度着手,制定出共同学习的计划以及要求。但是由于学生刚刚进入校园,教师对于很多学生个体的情况了解并不深入,所以在这一阶段想要真正地帮助学生养成最佳学习的习惯,就需要家长给予有效的辅助,积极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和交流,把自己孩子所具有的特点优势不足等第一时间反馈给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也能够使教师制定出符合孩子成长的教学目标。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明的个体,他们拥有着主观能动性,在对事务处理以及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力和需求是不同的。再加上学生的年龄不断的增长,思想上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所以家庭的教育以及班主任的教育工作,不论是如何开展都不能够墨守成规,更是需要按照学生的变化以及内在的状态,有针对性的进行及时的更新,这也要求班主任积极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现状,并且引导家长掌握正确有效的学生教育形式和方法,为孩子树立起榜样,这些都能够促进小学生健康的成长,也能够为孩子找到最佳的知识学习方法和模式,从而提高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形成效果。

二、强化经验学习,探寻家校结合的突破口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班主任是专业的人士,拥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以及良好的教育策略,所以家校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家长在班主任那里获取家庭教育的主要开展方法,以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经验。在这样的过程之中,教师就需要真正的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因为随着教学工作不断的深入,班主任对于班级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现状都有所掌握,这时家长与教师之间不仅仅需要进行经验的学习,更是需要彼此分享和交流,所看到孩子的不同面。因为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环境中以及课堂教学活动上是不同的状态,如果班主任和家长之间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那么就能够使班主任更加全方面的了解学生,也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家长指点出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模式,从而提高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设置交互机制,开掘家校结合的宽渠道

家校结合顾名思义就是需要充分地发挥出家庭校园班主任家长之间所具有的优势,实现教育的合力,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家校结合这一教学方法的支持下,能够促进学生的长足发展和进步,也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内容,从而保证学生在一个最佳的状态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家校合作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合作,更是需要从深层次的角度发挥出班主任所具有的专业化特点,凸显出家长与学生之间亲密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建立起最佳的合作模式。

家长可以邀请班主任走入家庭,借助班主任专业化的视角和方法,对学生学习的习惯以及发展的现状进行评价,找到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的以家长的身份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形式比空洞的说教更加具有效果,也能够让孩子在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班主任利用自身的特点给家长进行指导的过程之中,也能够了解孩子在家庭环境下的状态,从而改善课堂教育的开展模式,使整个教学工作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这样的形式都能够使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下,促使学生得到成长和进步,也能够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真正的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养成过程中,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和高度。

结论:综上所述,爱玩、爱模仿、爱动是小学时期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天性,也是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最佳切入点,因为学生喜欢模仿,所以教师就可以以身作则,但是在这其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家庭教育的环境创设对于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本次文章也结合以上的内容,分析班主任所组织的家校结合模式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主要目的就是真正的提高家长的思想意识,保证家长能够树立起最佳的榜样性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家庭环境中接受最佳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能够发挥出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特色,更好的辅助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为小学生最佳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及健康良好的成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史晓伟.家校结合下高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9(06):54-55.

[2]朱静.谈家校结合背景下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疯狂英语(教学版),2017(07):48+56.

[3]陈玉芸.网络条件下家校结合促进小学教学的探索[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5(09):57.

作者:林丽

上一篇:历史事件的论文范文下一篇:煤矿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