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硕士学位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研究工程管理硕士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第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摘 要: 本文剖析了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在当前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必要性,分析了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标准的指导思想,以及在农业硕士论文评价中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可操作性,同时给出了完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硕士 专业学位 学位论文 评价体系

引言

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位论文主要考察其综合利用相关领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对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研究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性是出于以下原因:

(1)研究生培养形式的多样化,要求各种具体形式科学化、规范化、深入化,促进整个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要求,促进研究生教育评估的发展。加入WTO之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条件、规格与水平都要与国际接轨,其教育内容、质量标准等都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学位论文的评估,是从过程和目标两个方面检验质量的有效形式。

2.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

目前各培养单位制定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大多参照农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执行。这样,一方面会导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解释,实际操作性差,另一方面与农业学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合,不利于农业硕士论文质量的控制和提高。

作为农业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相应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并与农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相区别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农学硕士教育模式基本上从传统重点大学农学硕士教育制度演变而来,存在不少问题。按照指导委员会的初衷,农业硕士教育的定位是与农学同一层次、不同特色。因此,农业硕士论文评价体系可以从矛盾的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相对性,即与农学硕士的区别性,尤其是该规格将来与职业任职资格关联的特性;二是相似性,即在程序化、制度化、可操作性、适应原则等方面的一些共性要求。

3.构建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路

(1)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农业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要符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

(2)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可操作性

制定的标准要充分考虑国家、社会、培养单位和研究生自身水平等实际情况,使制定的标准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3)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差异性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标准应能体现专业学位的学科特点和各培养单位的办学特色和多样化培养要求,应允许标准具有差异性,体现专业学位种类和培养单位自身的特色和个性。

4.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论文类型、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撰写要求等。

(1)论文类型:农业硕士学位论文可包括研究论文、调研报告、项目规划与设计、产品研发、工程技术、案例分析等多种类型。

(2)论文选题:农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该是农业领域的基础性实践应用问题,应有一定的实践代表性或技术难度。

(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针对农业领域学科的核心内容,体现应用型学科的特点,进行文献资料查阅,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研究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真实、真用、真行,同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观点、新见解。

(5)撰写要求:分为绪论、研究与分析(或规划与设计,或实验与性能等)、结论等部分。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万字。

5.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制定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工作,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基本采用两种可操作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一种是广义的——主要针对论文过程的评价体系;一种是狭义的——即论文文本的评价体系。对于前者而言,基本的评价指标与农学硕士论文评价体系并无区别,关键在于二级指标的设定。

参照兄弟院校农业硕士的培养实践,我们针对农业硕士论文设计了不同于农学硕士论文的新的评价标准体系。

对于狭义的即文本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目前许多兄弟院校均处在摸索阶段。但基本原则大致相同,我们根据申请学位选题类型和提交论文的不同形式制定论文评价体系标准(见表2)。

结语

制定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我国农业专业学位教育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综合考虑特色办学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等因素,才能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具有差异性和可操作性的论文标准体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在完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有效落实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进一步研究如何做好质量检查与监控工作,如何实施综合质量评价活动,在实践中继续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董维春等.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2).

[2]胡新喜等.农业推广硕士与农学硕士教育比较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3]周晓娅等.对清华大学42篇工程硕士论文的评价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5).

作者:吴霞 张文英

第二篇:工程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摘  要: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研究工程管理硕士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文章分析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以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管理硕士培养为例,针对企业管理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归纳分类典型问题,结合工程管理学位论文研究方向进行探讨,给出了具有机械及动力工程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学位论文选题范围,希望给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方向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工程管理;学位论文选题;研究方向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提出,研究高层次产业人才问题对于指导我国技术产业健康发展以及实现产业规模化、综合化、尖端化及创新化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企业越来越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作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院校,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培养企业所需的工程管理人才[1-4]。

学位论文是反映研究生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掌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并加以实践应用,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才的能力。本文分析市场针对工程管理專业人才的需求,以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管理硕士培养为例,针对企业管理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归纳分类典型问题,结合工程管理学位论文研究方向进行探讨,希望给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论文选题方向提供参考思路。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我国的国际战略框架,着眼于“基建互通、金融互通、产业对接、资源引入”,给我国诸多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推动。“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是在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巨大挑战下提出的[1]。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国以重化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集群日益放缓,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主导产业集群快速成长。

制造业在上海经济中依然占据重要位置,国际大都市的“制造业回归”是在全球技术革新和经济格局重塑过程中形成的,其实质是发展以高新技术推进的高端、先进制造业,从制造业的现代化、高级化和清洁化中寻找增长点。从“集聚制造业的城市”向“孵化制造业的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小型、专业、高附加值企业成为城市制造业新主体[2]。

在我国的新形势下,在上海这样与国际接轨的大都市中,对科技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吸引全球领先企业和高端人才的广泛参与,同时也驱动着企业培养高端人才,促使着人才本身去提升自我能力[3]。不仅各高校在探知更好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需求,而且就业于制造业等最前线的人才们,也在寻求提升自身学识和能力以适应大环境下的快速发展国情。

工程管理是当代社会技术与管理协同发展、有机结合的产物,以制造业、能源动力、信息和服务产业等工程项目为背景,针对工程实践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活动,它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为了适应新形势与新发展,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工程管理活动体现了认识的辩证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需求为导向,培养的人才需紧密贴近市场需求。

据统计,工程管理专业自首届招生2011年至2017年截止(如图1),报考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逐年上升,2017年报考人数达13901名,工程管理专业设立不到十年,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这个专业的优势和实用。

图1 2011-2017年工程管理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

而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紧密贴合市场需求培养急需人才,是工程管理专业更好地建设、持续地发展最重要的。非全日制工程管理的人才,是企业前线的人,是身处其中、最清楚自己需要成为拥有什么知识和能力的人。对于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基地—高等院校,以素质模型为核心,树立前瞻性的工程管理教育理念,构架合理的工程管理教育知识体系,构建扎根于中国工程实践的工程管理教育方式和方法,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4]。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实际需求来培养学生,本文对有意向报考非全日制工程管理的考生针对企业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进行专门调研,结合已毕业及在读的工程管理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希望给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论文选题方向提供参考思路。

二、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016年至2018年对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考生做了关于企业存在管理问题的问卷,共351份,调研企业类型包括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上海及周边的制造业、能源与动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大中小型企业。问题较多出于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流失、项目的计划与控制管理、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制度不完善、信息化平台化不足、技术水平不足或技术转型落地困难、产品工程开发相关方面问题等,列举几项主要存在问题比率,见图2。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说明。

(一)沟通管理问题

企业的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沟通管理,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是项目组织和控制的依据和手段。在现如今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客户要求更高、更多样化、时效要求更快、需要快速响应的情况下,良好的横向沟通和纵向沟通,及时的变更和调整,才能更好地完成项目、形成良性循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使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调研结果中主要包括三方面沟通管理的问题:企业内部同部门内横向沟通不足、企业内部部门之间横向沟通协调配合不足、企业与供应商或客户等之间的纵向沟通不足。

企业内部同部门内不同项目组沟通不足,造成同样错误的重复发生而没有及时改进,如此情况带来的不仅是资源和时间浪费,而且可能影响企业的声誉和信誉。这类问题多出现在项目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中,该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的控制和协调,但是并不利于企业的整体管理,尤其是发生问题时。

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不足,尤其是权责界限划分得不够清晰、界定不够明确时,容易出现“扯皮”、“部门墙”、“责任推诿”的情况,造成企业内部出现纠纷,不利于协同工作,引起更多的资源和时间等浪费,影响项目的计划和进度,项目风险无法第一时间反馈,甚至影响企业整体运营效率,也就意味着影响企业的利益。根据调研样本的结果统计,30.2%的企业存在这种情况,此类情况的发生,不仅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在管理制度落地、适应、完善的过程中,需要既懂得工程技术又熟悉管理的人才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企业与供应商、客户这条供应链上,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运营的目标。调研结果中,有18.2%的企业存在与供应商或者客户沟通不良的现象,其结果就是很容易造成进度的滞后、成本的加大、企业信誉受影响等。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科技发展迅速,技术的更新变得越来越快,如何将新产品推到客户面前?客户的要求变得更高、更多样化,如何在这样极具挑战性的市场面前快速响应?不仅在供应链的战略、计划等方面进行持续完善,而且制定战略、计划的人如果懂得技术、了解市场、熟悉管理,便更能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二)项目计划与控制问题

企业的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就是计划与控制。计划的作用贯穿于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多数企业不是不懂这个已经普及的概念,但在调研结果中,包括部分国内外大型企业在内,都存在项目计划不合理、进度拖延、成本超预算、风险识别和评估不足、质量相关的问题。

调研结果中有13.3%进度存在问题,造成的原因从企业内部角度来说可能存在制度的不完善、粗放化管理,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不合理;部门间沟通管理不良,人员流失等;从外部角度来说可能与经济新常态下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行业竞争激烈、产品周期越来越短、新技术和新产品项目在进行中就已经发现退后的情况而缺乏迅速应对,供应商或外包企业或客户相关联企业存在技术、管理类问题,发展的不同步,被“拖后腿”现象等。

在进度控制出现问题中,因上述原因往往会造成成本的超出,如果因此以降低质量要求方式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反而是在损失企业长远持续发展的利益。

项目风险的管理,在快速发展日益复杂的形势之下,是非常有难度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项目的整体管理,影响到企业的实际利益。调研结果中有7.7%的企业存在风险管理问题、15.7%的考生想要对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客观或主管因素导致的各类风险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策划预测不充分、风险识别及应对机制不匹配等。

良好的管理制度需要相应的执行力度才能达到管理的效果,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其中人才是关键。

(三)缺乏系统管理知识的技术人才

新的经济常态下,我国企业“搭乘”的是快速前进的列车,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各种问题来。调研结果当中43.6%的企业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执行力不足、缺乏系统管理知识的技术人才的问题。

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不仅会影响到企业内部的运作效率,而且可能会影响到供应商、外包企业、客户等,影响整个市场管理的规范性,也就会导致企业间沟通不畅,效率低下,很容易導致进度的拖延、成本的升高、风险不可控等情况。然而制度制定的完善,但执行力不足,也无法达到良好管理的效果,这种情况往往是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管理知识的缘故。很多企业管理人员是从好的技术人员中来,这类人往往在项目执行中有很强的专业技术,但对应的管理能力欠佳,管理过程缺少灵动性,应对突发状况能力差。没有系统的管理理论做基础,大多是凭借经验在处理问题,过度依赖经验,缺乏理论指导,观念及知识往往陈旧,效率不高还容易出错。

企业是个整体系统,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会导致许多内忧外扰,内部协调不畅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进度的延迟等,外部的协调不好会导致成本的超出、客户的流失等。因此企业应作为整体的系统进行管理,各个环节有所欠缺,都会造成企业的损失,无论是显性的经济损失还是隐性的声誉损失。企业作为整个市场的一份子,也需要在这个大系统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共赢,达到管理的通用标准化,促进整体行业市场的良性发展。

综合上述三方面的展开分析,沟通管理问题存在于全寿命期管理的各个环节,不可或缺;计划与控制的进度、质量、成本、风险等管理,是过程管理的要素,结合企业实际、项目本身特点,需要考虑的侧重点就不同,其中针对性的研究应用是管理实际应用的具体体现;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管理制度的一部分,尤其是技术创新、与国际接轨、新产品开发这类新的挑战出现时,完善制度的过程是伴随着企业的成长持续进行的,这个成长的过程不仅包含了企业各项制度的完善,也包括其中人才的成长。以上问题可归类以下几类典型问题:

1. 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规划、立项、建造、运维、报废处理等);

2. 产品工程:重要复杂的新产品、设备、装备在论证、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

3. 技术管理: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

4. 产业与科技宏观决策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理。

根据典型问题的归类,可看出企业需求的是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中的管理者,是重要复杂的新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是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者,是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理者。

三、学位论文选取方向的研究分析

工程管理硕士自2010年由中国工程院提议批复建立,学生的培养在探索中前行,以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管理硕士培养为研究对象,2012级至2015级已有117名工程管理毕业生的学位论文,以及2016-2017级163名未毕业学生已选择的研究方向,学位论文按照《工程管理论》一书工程基本分类中,其范围涵盖了诸多行业包括地铁、公交、船舶、电站、通信、医药、绿色建筑、影院等的建筑与基础设施类工程,天然气的探查与采掘类工程,航空、航天、软件等研发与探索类工程,等[5]。上海交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以机械、动力、工业工程等专业背景的、拥有多年指导学位论文和课程培养经验的教师和管理教育者,根据研究总结,对工程管理学位论文进行研究方向和选题范围的归纳,按照研究方向主要领域:制造业、能源与动力、信息与服务,其中制造工程中的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占比65%,能源与动力工程规划、设计、应用和管理实践占比18.9%,信息与服务工程中的管理问题与应用占比16.1%;论文选题范围主要归纳为11个方面,具体如表1。

根据企业存在问题调研结果的研究,主要在沟通管理问题、项目计划控制等问题、缺乏有系统管理理论知识的技术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及执行力不足问题方面进行展开说明,对应上述选题方向可看出,学生的论文的确聚焦在第一类问题上,其中21.4%的论文选题是工程的全生命期的计划管理,选择该范围开展研究应用的最多,也是管理方面覆盖各个角度的选题范围,侧面也反应了企业所需;工程经济分析,主要是成本管理,工程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这三方面研究者都超过百分之十,这也是针对企业调研的问题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在调研结果中反应的沟通管理和人力资源问题,在实际学位论文选题中所在比例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所在岗位主要在技术类,或项目相关的管理类,而非主管人力岗位;另外,涉及产品工程方面研究者接近百分之十,前文未对该问题进行展开,企业问题调研中根据统计数据有9.4%希望在产品开发等管理方面进行改进;有3.6%研究者在工程技术创新管理方面开展研究,根据统计数据有8.8%的企业存在技术落地难、技术转化不良问题;论文选题中没有产业与科技宏观决策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理,与现在就读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层次也有一定关系,研究者处于企业的中层管理或有意向成为中层管理者,所处的岗位和所需的研究角度还不是重大布局和发展战略的研究管理方向。

学而有用,通过系统的学习将理论知识结合到企业的实际工作当中,探索研究包括约束理论、价值工程法、六西格玛设计、知识工程等方法将其进行设计和优化研究进而应用,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企业主要目的是实现价值,着眼于长远发展,同市场上更多企业并肩而行,适应我国飞速的发展,同世界经济并轨,从管理制度方面的改善效率出发,急需的是两者兼具的人才,针对企业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才能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四、结束语

新的经济常态下,我国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大,作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院校,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培养企业所需的兼懂得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给予工程管理人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本文根据非全日制工程管理专业的考生针对企业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归纳典型问题,梳理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十一个主要的选题范围,希望给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论文选题方向提供参考思路。

参考文献:

[1]郑国伟.《中国制造2025》解读与体会[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8,9:7-9.

[2]汤蕴懿.上海制造业如何守住25%底線[N].解放日报,2016-08-16.

[3]徐达奇,杨丽.经济新常态下工程管理人才素质及培养途径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7,19(6):643-648.

[4]朱卫华,姚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教育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3,14(4):24-26.

[5]何继善,等.工程管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作者:李新 杨建国

第三篇:我国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抽取我国教学技术学专业1999年~2004年的硕士学位论文568篇进行分析,就论文选题、研究内容、重点、热点,以及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的取向等问题开展实证分析,从多个角度考察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及专业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由此引发一些相关的思考。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论文,实证分析

【论文编号】1009—8097(2006)04—0042—07

一、引言

当前,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教育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热潮的有力推动下, 教育技术学的学术影响和现实效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设立我国第一批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据2004年5月的统计[1]:全国高等学校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共140多所,其中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38所,博士学位授予权的7所。

总体上看,教育技术学专业从起初的电化教育到现在的教育技术,逐渐与国际接轨。纵观目前我国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等学校,已经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从专业所在学校的类型看,既有高师院校,也有理、工科院校。从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看,既有教育学科、新闻传播学科等社会科学学科,又有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学科,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交叉性和边缘性。从人才培养模式,有重点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有理工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发展时间不长、学科定位也不够成熟,新增硕士点的数量与招生规模较快,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过去一段时期硕士培养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以促进该学科与专业的发展。本文仅以近年来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研究资料及方法

本文所用的研究样本为1999年~2004年6年间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部分硕士学位论文。样本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万方学位数据库》[3]。所引用论文来自国内14所大学,其中包括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5所、省属师范大学9所、其他类型大学2所。样本论文的数量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笔者从所选样本硕士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三个维度出发对所有样本论文进行分类统计,通过表格和图形进行分析。分析时采用了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元分析的方法,对论文的题目、关键词、内容摘要、目录以及部分论文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

三、论文分析

(一)按研究内容

我们将所有的样本硕士论文根据其研究内容按照理论和实践这两个大类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类,如表2所示。

图1 论文分类数量的逐年统计

表中数据显示,1999~2004年间的论文中,就总体而言,论文中,偏重于理论研究与探讨的占37.5%,而偏向实践研究方面的论文占62.5%,后者是前者的1.6倍。除了2001、

表1 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论文样本分布

2002年这两类文章数量之间的差距比较接近,其他年份都相差比较大。但从纵向来看(图1),理论研究的论文数量和百分比均有所增加,而实践应用方面的论文无论在数量还是在百分比上都明显增大。换言之,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几年来一直偏重于实践应用方面,并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这与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的教育技术学科论文发展的趋势基本符合。[4]

1、理论研究

参照阿伦娜对教育技术文献的分类标准[5],结合硕士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采用聚类统计方法,将所有偏向理论方向的硕士论文进行二次整理、分析,将各论文关注的领域情况归类如表3所示,图2则反映理论研究类中各个领域学位论文数量的逐年发展情况。

从该表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论文的研究内容选材很宽泛,涉及基础理论、教学设计、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影视理论、学科及资源建设以及教学研究等。表格还反映出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科及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从无到有,已经成为硕士论文选题中所关注的重点之一;有关“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占6.6%;与“影视理论”相关的选题是1999年、2000年的重点,而近几年来所占比重已经明显减小。

近年来教育技术研究热点的变化不大。1999~2003年“教学研究”的比重较高,约占前5年理论研究总数的1/5,而2004年的研究重心则转向“教学设计”。从图2可见“教学设计”历年来都是研究的热点,所占比重历年都比较高,而且增幅明显。另一条增幅较大的曲线是“基础理论”,该方面研究在1999~2003年中所占比重不大但相对稳定,到2004年则跃升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可见教育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目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表3列出的213篇偏理论研究的论文中,“教学设计”、“基础理论”和“教学研究”三方面的论文数分别为44、40和37篇,三者相加约占理论研究文章的半壁江山——56.9%,可见硕士论文中理论研究的重心一直立足于“教学”,涉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立足教学、服务教学的学科特色。此外,从图2可见其他研究的热点还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23篇)。

2、应用研究

类似的,我们将所有偏向实践应用的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如表4所示,反映各个领域论文数量的逐年发展的情况如图3所示。

图2 理论研究类各领域论文数量的逐年发展情况

表4应用研究类论文的分类统计

上表显示,论文在应用研究方面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既包括“多媒体、网络课件编制教学软件评价”,“音像教材编制及影视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教学”,“教学系统设计开发及评价”和“远程教育”,也包括近几年刚受到关注的“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教学平台开发及数字资源建设”,以及新近兴起的“教育管理及教师培训”,“企业及其他一些应用”。

图3中“教学系统、平台的设计、开发及数字资源建设”和“网络课程(件)、教育软件设计开发与评价”,这两个领域的论文数量分别占样本论文总数的26.2%和12.9%,两者总和占到实践研究的2/5,可见它们已经成为硕士学位论文的热门选题。同时,“课堂教学实践与教学系统设计开发及评价”的曲线,近几年增幅也十分明显,伴随着理论研究中“教学设计”研究数量的增长,与此相应的课堂教学实践也成为硕士论文选题的热点。同时,“媒体及技术的应用”也占到10.7%。由上面的分析可见,技术开发的含量在硕士论文中已经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从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技术性和软件研发能力在教育技术学硕士论文研究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分析上述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可以发现图3所示的情况。

在“技术”领域,涉及到的教育信息技术日渐多样化,既有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数字技术,软件工程等,也涉及新兴的网格技术、桌面虚拟现实技术、虚拟演播室技术、CORBA和RMI等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智能化技术等。

作者:彭 慧 张剑平

上一篇:学士学位论文范文下一篇:农学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