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考试经济法论文

2022-04-20

2008年CPA《经济法》试题的整体难度略低于2007年,其中客观题(50分)的难度与2007年基本持平,综合题(50分)的难度则明显低于2007年。2007年CPA《经济法》的全国通过率在17%左右,2008年的全国通过率有可能接近20%。自2003年开始,大多数考生很难在150分钟内完成试卷,2008年的考生则相对比较轻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CPA考试经济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PA考试经济法论文 篇1:

2008年CPA考试《经济法》综合题复习思路

综合题是CPA《经济法》考试中难度最大的题型,分值为50分。考生能否通过《经济法》的考试,前面50分的客观题是基础,而综合题则是关键。从考试时间的分配上,《经济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通常前50分的客观题需要的时间在45分钟左右(其中包括填答题卡的时间),剩下100分钟的时间要完成4个综合题,平均每题答题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2006年《经济法》考试的4个综合题,试题部分为2700字(比2007年要少得多),标准答案为2500字。由此可知,考生需在10分钟之内把一个700字左右的综合题看完、看懂、看透,然后在15分钟之内把5、6个小问题的答案写出来、写清楚。如何复习综合题、在考试中如何应对综合题,是《经济法》考生必须面临时的挑战。

一、综合题命题思路

(一)体现新内容最近5年综合题的命题思路充分体现了“喜新不厌旧”的特征,即当年教材新增的重点内容,在当年的综合题中均得到了充分体现,如表1所示。

(二)综合跨章节考点在综合题的命题过程中,为了体现试题的难度,往往会综合几个章节的考点。(1)2002年的第3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合同法》和《票据法》的内容。(2)2003年的第2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技术合同》和《知识产权法》的容。(3)2004年的第3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第十二章“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和第十三章《票据法》的内容。(4)2005年的第2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第三章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第五章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决议”和第九章的“担保定金”。(5)2005年的第3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第七章的“破产财产”、第九章的“可撤销合同”、“合同的法定解除”和第十章的“融资租赁合同”。(6)2006年的第3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第九章的“不安抗辩权”、“保证”和第十章的“买卖合同”、“运输合同”。(7)2006年的第4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第十四章的“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8)2007年的第2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第八章的“增发条件”和第九章的“上市公司担保”。(9)2007年的第3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第九章的“约定不明的处理原则”、“合同解除”、“留置权”和第十章的“买卖合同”、“租赁合同”。跨章节综合题的出现,无疑加大了试题的难度,也加大了考生复习的难度。只有平时韬光养晦、练好“内功”,在考场上才能灵活应对,以不变应万变。

二、综合题答题思路

(一)先客后主拿到试卷后,最好先别看综合题(看完综合题后信心大增的情况极为罕见),在头脑相对清醒的情况下先踏踏实实地做完客观题。

(二)保三争四在开始做综合题之前,先将四个题目快速浏览一遍,初步确定答题顺序,明确主攻方向。要顺利地通过《经济法》考试,工工整整地做完全部综合题是最起码的底线。但是如果因为时间的关系必须丢下一个题,考生应放弃自己不会或者没有把握的试题,而不是最有把握的题目。考生应清楚,第4个综合题不一定最难,第1个综合题也不一定最容易,当然每年的情况各不相同。与其把四个综合题胡乱做完,还不如把自己有把握的三个综合题做得干干净净,再争取第四个题目拿到2-3分。

(三)先要求后题目

一是在做某一个综合题时,最好先快速浏览题目的要求,然后带着问题去推敲题目,但也应视考生习惯与试题具体情况而定。二是整个题目可能看不懂,但不一定会影响考生回答某一个小问题。例如2002年第2个综合题的第1个小问题:“借款合同约定借款利息预先从借款本金中扣除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如何处理?”对该问题考生完全可以不看题目就给出正确答案。

(四)挑肥拣瘦每个小问题的分值差别不大,但难度有可能差别很大。有些小问题需要彻底搞清整个题目才能给出答案,有些则可根据局部内容快速给出答案,考生应学会“挑肥拣瘦”,根据答题时间灵活取舍,不要为了2分耽误后面的综合题。例如2006年第3个综合题的第5小问:“丁公司应当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还是一般保证责任?并说明理由。”只要快速找到题目的第2个自然段,发现“保证合同中未约定保证方式”,马上就可以给出答案,整个题目可以看不懂,这1.5分不能丢。简而言之,在每个综合题中,都会有2~3个难啃的“硬骨头”,但命题老师肯定会给你留下几个“软柿子”。

(五)答题步骤以2006年第1个综合题的第1小问为例,题目的要求“公司成立前出资人的首次出资总额是否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并说明理由。(本小题1.5分)”

第一步,作出简单、明确的判断(0.5分)。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完整地写出“公司成立前出资人的首次出资总额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为了简明清楚,也可以直接写“首次出资总额符合规定”。因为阅卷老师要的就是你的判断:符合还是不符合。你必须给个明确的说法,不要左躲右闪。由于综合题不倒扣分,“是否符合规定”总可以给出一个答案。

第二步,说明理由(1分)。标准答案是:“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首先,“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只是过渡性的语言,并非评分点,为了避免画蛇添足,考生可以简单地写成“根据有关规定”或者“根据规定”即可,这不是评分的要害。其次,是否要求考生一字不差地引述法律条文,这是考生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毫无疑问,标准答案都是法律原文,没必要瞎编。但考生是闭卷考试,可以自己组织语言进行适当地变通,但法律条文中的关键词必须准确到位。对该问题而言,关键词是“不能低于注册资本的20%”。在说明理由时,考生只要能说得“靠谱儿”,基本上就可以拿到分。但考生应清楚的是,到底什么叫“靠谱儿”,存在人的主观性判断,不可能给出一个严格的标准。

第三步,做具体分析。考生应针对法律条文中的关键词,结合案例中的实际情况作一个简明的分析即可,切不可洋洋洒洒。在本题中,三个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为110万元,未达到注册资本的20%(或者公司出资人首次出资额合计为110万元,仅占注册资本的18.3%)。说明理由需要引述的是法律规定,具体分析针对的是题目中的实际情况。在实际阅卷过程中,如果考生没有引述法律规定,而是在作出明确判断后,直接回答“三个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为110万元,未达到注册资本的20%”也会拿到这1.5分。但是希望考生最好还是按照这三个步骤来回答问题。这样思路更加清晰,拿到这1.5分的机会更多一些。

由此可以看出,考生在复习综合题时,可能最担心背法律条文。但在实际阅卷过程中,并不是完全要求考生引述法律原文,考生可以对法律条文进行适当的变通,只要针对题目的具体情况,把大致意思表述清楚,基本上就可以拿到分。因此,考生在复习综合题的过程中,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步,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首先解决“心里明白”的问题。拿到一个综合题,要看得懂题目的大概意思,“心里”要清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如果不符合,违反了哪条规定。第二步,解决“纸上明白”的问题。把“心里明白”的答案说清楚,这就需要学些固定的套路,让阅卷老师看明白。心里的答案能否在纸上写明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次。第三步,如果时间允许,对一些特别重要的法律条文,最好有针对性地背一下,至少要过一下脑子,如果真考到这个法律条文了,怎么去引述它,关键词是什么。

三、综合题的复习方法

要保证做题的数量。只有通过做一定数量的综合题,才能逐步把握综合题答题的基本思路,各种考点的命题形式。通过做题,掌握考点、掌握答题的基本技巧。在CPA《经济法》的复习中,抛弃教材、搞“题海战术”肯定是没有出路的。但是,不做综合题是万万不能的。

要保证做题的质量。每做完一个综合题,考生都应该总结一下,这个题目涉及了哪些考点,这些考点自己是否会举一反三,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因为做题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要真正去做题。许多考生习惯一边看综合题,一边看答案。这个习惯最好能改掉,因为能否看懂答案和自己是否真的会做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次。否则,平时复习中感觉综合题很容易,答案全都看得懂,但到了考场就没有答案可以看了。

(编辑 李文婷)

作者:郭守杰

CPA考试经济法论文 篇2:

2008年CPA《经济法》试题评析

2008年CPA《经济法》试题的整体难度略低于2007年,其中客观题(50分)的难度与2007年基本持平,综合题(50分)的难度则明显低于2007年。2007年CPA《经济法》的全国通过率在17%左右,2008年的全国通过率有可能接近20%。自2003年开始,大多数考生很难在150分钟内完成试卷,2008年的考生则相对比较轻松。

一、题型题量

CPA《经济法》的题型自2000年开始一直保持稳定,其中单选题为18个小题,多选题为20个小题,判断题为12个小题,综合题为4个题目。

(一)单选题 2008年单选题的分数为18分,其难度略高于2007年,但大多数考生可以拿到12~14分的分数。在18个单选题中:(1)有6个小题(第2、4、5、9、10、11小题)是根据某一个法律条文“直接”命题的,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2)有12个小题(第l、3、6、7、8、12、13、14、15、16、17、18小题)是以小案例的形式出现的,需要考生在准确理解法律条文的基础上活学活用。单选题属于难度最小的一个题型,大多数题目涉及的考点考生都比较熟悉,考生容易丢分的题目可能集中在第1、6、11、12、13、14小题。

(二)多选题 2008年多选题的分数为20分,继续保持了2007年的高难度,由于评分标准非常严格,估计大多数考生的得分在10分以下。在20个多选题中:(1)有6个小题(第2、4、9、10、13、14小题)是根据教材的某一个自然段直接命题的,难度相对不大;(2)有7个小题(第1、3、5、6、7、17、19小题)是以小案例的形式命题,考生需要活学活用;(3)有5个小题(第8、12、15、16、18小题)是根据教材中散落的N个考点综合而成,难度较大;(4)有2个小题(第11、20小题)在教材中找不到直接的答案,需要考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每—个多选题对考生而言都是艰难的选择,考生容易丢分的题目可能集中在第1、8、9、11、16、20小题,特别是对多选题第1小题,不同的考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三)判断题 2008年判断题的分数为12分,其难度与2007年基本持平,难度不大。由于判断题有倒扣分的问题,如果考生坚持了“谨慎原则”,拿到7~8分并不困难。其中,第11小题涉及的考点(在是否界定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时最高人民法院对“反向工程”的司法解释)超过了教材的范围,考生凭直觉给出的答案与司法解释正好相反。除此之外,考生容易丢分的题目可能集中在第8、12小题。

(四)综合题 2008年综合题的分数为50分,其难度不大,至少没有出现像2006年第4题那样让考生不知所措的题目,《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和《物权法》都在考生的防守半径之内,大多数考点对考生而言都“轻车熟路”。

综合题第1、2、4题比较简单,其中,在第1个综合题中,考生需要准确区分“股东代表诉讼”和“股东直接诉讼”。在第2个综合题中,考生首先应判断清楚的是,其考点是《合同法》中的“代位权和撤销权”,而非《破产法》,有部分考生按照《破产法》的规定去答题,丢分实在可惜。第4题是—个跨章节的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公司法》、《证券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法》,但考点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大多数考生如果认真去复习了,在心中给出个答案并不难,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所掌握的东西清清楚楚、工工整整地写出来,准确到位地去引述法律条文,将其变成分数,这是考生面临的最大挑战。在4个综合题中,难度最大的是第3题,其考点涉及《物权法》中的“地役权”、“不动产物权的取得”、“不动产的抵押”。单个考点本身难度都不大,但考生要在短时间内把当事人的关系厘清,结合具体问题灵活运用这些考点对初学者而言肯定是一个挑战。

二、重点章节

(一)重点章节所占比重 2008年CPA《经济法》的试题继续体现了“喜新不厌旧”的宗旨,在2008年教材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新增内容的分值仍然达到了27分(其中客观题8分,综合题19分),这足以引起2009年考生的高度重视。2008年教材共15章,其中9个重点章节(第2、4、5、6、7、8、9、13、14章)的分值高达88分,其余6章的分值仅为12分。在2008年的试题中,第2、5、9章的分值合计为50分。其中,第2章《物权法》作为2008年教材新增的一章,其分值为19分(客观题4分、综合题15分);第5章《公司法》的分值为19分(客观题3分、综合题16分),在四个综合题中有两个综合题均来自《公司法》;第9章《合同法》(总则)的分值为12分(客观题O分、综合题12分)。

(二)特殊章节比重分析 2008年的试题也有出乎考生意料之处。首先,第8章《证券法》的分值明显偏低。2008年《证券法》的分值仅为5分,其中客观题2分,在第四个综合题中只有3分的考点来自《证券法》,这是《证券法》在CPA考试中所占比重最低的一次,由于《证券法》是以前年度考试的重点章节,每年的分值都在15分以上,在四个综合题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2008年教材又新增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上市公司违反证券法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因此此次考生对《证券法》投入了大量精力,5分的分值令人始料未及。其次,第10章《合同法》(分则)的表现也不尽人意。自2001年以来,连续7年都有部分综合题的考点来自《合同法》(分则)的具体合同,考生不得不投入比《合同法》(总则)更大的精力来复习,令人遗憾的是,2008年本章的分值为0分,这种现象在CPA《经济法》的考试中还是首次出现。这两章在2008年的弱化应该不会延续到2009年,继续投入大量精力是考生惟一的选择。

2008年CPA《经济法》试题难度适中、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难度和水平,基本涵盖了2008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2009年的考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复习思路和风向标。

编辑 代 娟

作者:郭守杰

CPA考试经济法论文 篇3:

我国CPA英语水平现状及改进建议

【摘要】 我国CPA行业的发展要求有一定数量的CPA具备在英语环境下执业的能力,因此如何提高CPA的英语水平就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文章结合我国CPA英语水平现状,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提出了制度改进、后续教育等方面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英语水平;对策建议

一、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英语水平较低的主要表现

(一)我国 已“走出去”的会计师事务所屈指可数

会计师事务所不管是积极携手国际盟友,在与盟友的合作中提高自身能力,在合作中“走出去”;还是强化自身实力,同时到国外设立分所,自主规划国际化版图,对CPA的英语水平均提出了高要求。因为英语水平是培养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关键所在。由于目前行业内了解国际情况、能够与国际准则接轨的专业人士数量太少,大批资深注册会计师外语水平一般,无法适应境外审计需要。这种状况直接带来中资所业务能力不足和在高端市场上的空白,并由此导致能够真正“走出去”的事务所数量有限,目前仅有立信、中瑞岳华、京都及信永中和等不足10家。而截至2009底我国中资所的总数是7 280,“走出去”等仅占0.14%。

(二)后备CPA的英语水平不容乐观

从2005年起,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决定,在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同时,实施英语测试,作为选考科目,不计入总成绩;目的是考察注册会计师在国际环境下,运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处理业务的能力;主要是用于掌握应试者的英语水平,为今后行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确定培养目标和对象,并激励和引导考生提高英语水平,以满足中国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从表1的数据中不难发现:CPA统一考试和英语测试的参考人数悬殊过大,参加英语测试的人数和通过率呈下降趋势。这其中固然受考生精力有限和英语测试成绩不计入总成绩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也很难想象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考生会选择放弃参加英语测试,整个注册会计师后备群体的英语水平太低已成不能否认的事实。会计界曾普遍认为: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会计师语言水平较高。但从以上测试结果看,显然是有些乐观了。

二、我国CPA整体英文水平偏低的成因

(一)CPA考试制度对英语的要求偏低

2009年我国采取新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考试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设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6科。第二阶段,设综合1科。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各科目均不设英文附加题。第一阶段的单科合格成绩5年有效。对在连续5年内取得第一阶段6个科目合格成绩的考生,发放专业阶段合格证。第二阶段考试科目应在取得专业阶段合格证后5年内完成。对取得第二阶段考试合格成绩的考生,发放全科合格证。将2007、2008年实行的在考试科目中增加英文附加题制度及英语测试制度加以合并,与有关国家和地区会计师组织联合举办统一的英语水平测试。水平定在“在英语环境中工作的能力”。英语水平测试拟于2009年开始实施,考生在取得注册会计师考试全科合格后才能报考。英语水平测试合格证书独立于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证书。

新考试制度规定的报考要求是,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中国公民,可报名参加专业阶段考试:高等专科及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会计或者相关专业(指审计、统计、经济)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特别允许在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报考)应引起注意的是,考生在拿到全科合格证之前没有任何英文考试内容和要求。

新做法固然能够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英语测试水平及国际认可度,但在我国目前整个CPA行业英文水平比较低下的背景下,在CPA考试的漫长过程中不考虑英语因素显然有失妥当。因为正常情况下一般考生要经过3~5年的时间才能通过6科考试,再加上综合测试的时间起码又要一年时间,那么在4~5年的考试历程中,英语能力通过什么途径提高,提高的动力又何在呢?

(二)对考取国际与我国CPA同类资格的人员政府和行业缺乏激励

我国考生由于受语言、考试成本等的约束,考取国际同类资格的人比较少。我国CPA在本土是金字招牌,国外再有影响的会计师在我国也没有签字权。

考过ACCA的考生英语水平无疑较高,因为考试和答题必须使用英文。英文不过关的考生,对ACCA绝对会退避三舍。目前,中注协致力于支持中国CPA取得国际有影响力的国外职业资格,但对我国考生直接考取国际同类资格没有相应的鼓励和支持。

(三)中注协和会计师事务所对CPA英语后续教育整体要求偏低、培训力度较小

中注协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已经开展的培训项目基本上属于职业培训,虽然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投入,但毕竟人数有限,普及面窄,对整个CPA行业英文水平的提高杯水车薪。

(四)相关部门对高校会计教育在培养后备CPA英语水平中的作用不够重视

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能够胜任承接国际业务的人才,壮大国内所的CPA力量,需要从基础着手。对CPA人才的教育培养,一般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一个是在校的前期教育培养阶段;另一个是在职的后续教育培养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工作密切相关,对形成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对高等院校会计教育英语没有硬性的要求和具体的指导和奖励措施,高校即使对CPA专门化专业也没有英语的教学具体目标。

三、提高我国CPA英语水平的建议

在CPA审计行业,人是关键因素,资产就在人的脑袋里。发展培育100家左右具有一定规模、能够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供综合服务的事务所、培养在英语环境下可以开展CPA业务的国际性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为能够抓住我国CPA行业的发展关键,给国际化人才建设打下牢固的英语基础,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多管齐下,共同努力,以产生联动效应。

(一)完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

1.针对不超过一定年龄的考生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在报考条件中明确英语要求。目的在于使新生的CPA后备力量有较高的英语起点,为今后具备英语环境下工作的能力夯实基础。同时也必然会吸引更多优秀的金融、财会、审计人员参加该项资格认证测试,中注协可以据此进一步提高行业影响力。英语要求可定位为已过四级,更好的办法是先单独进行英语的面试笔试,确保考生有一定程度的英语沟通能力。

2.在考试内容上,逐步增加一定量的英语专业试题。具体操作上可暂沿用2007、2008年的做法,增加各科英语附加题,不管是10分还是5分,把能起到奖励作用作为出发点。以后再根据需要逐步在各科考试内容让英语占上适当的比例,作为必考内容。在决定这一比例时,需要综合考虑我国的诸多因素,例如考生结构、行业需要、历年考生英文考试成绩等等,这是个渐进动态的过程。

(二)鼓励报考国际同类资格考试

可否考虑对已通过国际公认度较高的同类资格考试的人员能直接发放我国CPA执业资格证书,这样做势必会对后备CPA从业人员英语水平的推进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确认国外同类资格国际认可度的标准,需要根据客观情况由中注协组织认定。譬如ACCA、CIA。

ACCA在注册会计师国际化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具有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会员的“特许公认会计师”,取得这一资格,便拥有一项国际认可的专业会计师资格,在英国、欧洲及世界上其他一些主要国家(大部分为原英联邦国家)被认为具有法定会计师资格,可成为执业会计师(即注册会计师)。ACCA考试共有14门,分为基础、证书和专业三个阶段。从1990年开始,ACCA在中国进行培训和考试,相当一部分参加学习考试的中国学员已取得了ACCA资格。

CIA是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ERTIFIED INTERNAL AUDITOR)的英文简称,它不仅是国际内部审计领域专家的标志,也是目前国际审计界唯一公认的职业资格。CIA需经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简称 IIA)组织的考试取得。我国考生可选择用英文或汉语考试。另外,还有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注册会计师等等。

(三)在后续教育中强调英语能力的培养,可作为限定年龄以下CPA年检的一项内容

根据CPA的年龄层次,对年轻的CPA提出英语后续教育的要求,并作为年检接受后续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各地注协需认真组织英语教学,选取有能力的师资,教学内容侧重专业英语,而非公共英语。具体教学形式酌情面授或远程。

(四)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内部治理,对能够在英语环境下工作的CPA采取重奖机制

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现在是市场经济,提升本土事务所的竞争力说到底还是要取决于会计师事务所自己的努力程度。会计师事务所应按照《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的要求,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专业发展目标,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和专业人才结构规划,注重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合理配置和战略储备。

尤其是那些已经“走出去”,在中国香港和国外设点的事务所,若能够对在境外做好项目、为事务所在境外扎根作出突出贡献的CPA施行高奖励制度,使他们的收入位居行业榜首,势必将带动所里的其他CPA加强英语学习,从而提高整个事务所使用英文进行沟通和工作的能力。

(五)在高校会计教育中注重培养后备注册会计师的英语能力

单就英语而言,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调整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在一些高校设置的大会计专业,只注重培养一般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才,并没有把注册会计师人才的教育培养摆到应有的位置。1995年,为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经全国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财政部和有关高校专家组成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资格评审及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确定了清华大学等23所院校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试点院校。该专业至今已毕业的学生约有9届,大约有8 000多人,而我国注册会计师的需求量为35万人,有20多万人的缺口。

在会计专业之外,另设注册会计师专业,只是一种过渡办法,不利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因此,不宜长期坚持下去。而应该拓宽现有大会计专业的口径,把培养未来的注册会计师作为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使所有会计专业的学生都能接受注册会计师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训练。

2.提高会计师资英语水平。师资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一所院校的总体教学质量,而且也是影响实现预期目标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英语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师资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十分欠缺。应当看到,高校会计专业师资水平的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除了高校内部采取一些激励、竞争措施外,还要依靠国家、社会尤其是会计职业界的大力支持,要为广大教师创造参与实践的机会。

目前,既懂财经会计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教学的教师奇缺,除积极引进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外,还必须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可考虑由教育部或中注协出面,选拔有一定英语功底的会计教师到境外大学或事务所学习,参加境外CPA业务实践。

3.对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开设双语课程是必经之路。因为能够胜任会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教师英文水平高且专业知识比较丰富,能够熟练使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与能力,让学生随时了解、吸收和借鉴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经过大学专业课双语学习的学生,必然会为未来具有英语环境下的工作能力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

建议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对高校会计专业加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在师资培训、教材和教学设施的配备上给与大力支持。

4.将中注协“选拔CPA专业方向学生到境外实习”的范围扩展到整个会计专业。为全面贯彻落实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的有关要求,加大行业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高质量的行业人才后备队伍,促进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办学质量和CPA资格前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中注协建立了CPA专业方向优秀学生赴境外实习的选派机制。自2005年开始,每年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CPA专业方向在校学生,到境外国际会计公司实习三个月。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累计将336名学生送至境外各国际会计公司实习。此举极大提升了CPA专业方向的社会影响力,现已成为CPA专业方向院校本科教育中的亮点。

为我国整个CPA行业的发展,适当考虑在全国所有高校的会计专业学生中开展此项选拔可能效果更好。因为目前具有CPA专业方向的院校还是相对较少的,不到30所,而大多文科类院校和部分理工类院校均有设置会计专业。仅就CPA专业方向选拔学生,难免会遗漏同样有潜力且将来准备从事CPA职业会计专业的优秀学生,效果势必有悖此举初衷。●

【参考文献】

[1] 陈毓圭.顺应国际化趋势 培养国际化人才——关于中国CPA行业人才培养情况的介绍[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10).

[2] 顾奋玲.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现状及战略研究——基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调查问卷的分析[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9(8).

[3] 李铁群. CPA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7).

[4] 张铭.CPA借船出海[J].新理财,2009(5).

作者:李 扬

上一篇:建筑类大学生就业论文下一篇:GPRS无线通信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