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制度中华医学会

2022-08-21

在当今快速变化和不断变化的今天,我们都与制度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制度是我们需要遵守的规则或行动准则。那么,制度如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评审制度中华医学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评审制度中华医学会

附件6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做好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保证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质量,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鼓励团结协作、联合攻关、鼓励自主创新,鼓励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促进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

第四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涉。

第五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授予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取得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并对同一项目授奖的集体和个人按照贡献的大小排序。

在科研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第六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公民或者组织的荣誉,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的直接依据。

第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负责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客观管理和指导工作。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以下简称奖励办)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办事机构,负责组织、整理、处理推荐材料、联络沟通委员、确定安排评审形式、时间、地点等日常工作并按向常务理事会汇报工作情况。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八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基础、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现和提出对本学科领域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研究成果;

(二)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实质和客观规律研究成果;

(三)中医证候、诊法、治法、针灸、经络、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和原理研究成果;

(四)医史文献研究成果;

(五)软科学研究成果;

(六)标准、信息研究成果。

第九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应用、开发研究中取得的新方法、新方案、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各科防治疾病的研究成果;

(二)中药资源保护、药材、饮片、制剂工艺、新药、新辅料及中药标准等研究成果;

(三)中医药仪器、器械、设备的研制成果;

(四)推广、应用、开发已有的中医药成果的研究成果;

(五)引进吸收、改进、开发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研究成果;

(六)中药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的研究成果。

第十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中,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

第十一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标准:

(一)基础研究综合评定标准: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他人引用程度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综合性的进展,学术上属国际领先,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及其分支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2、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属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二等奖。

3、在科学上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属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比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三等奖。

(二)应用研究综合评定标准: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按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难度、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推广转化程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属国内外首创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2、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3、属国内首创,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比较新颖,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比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三章

评审组织

第十二条

评审专家库: 奖励办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库,负责对推荐项目的评审。

专家库专家任期三年。 第十三条

评审委员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在评审会议前,从专家库中随机遴选出参加评审会议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并在遴选出的专家中提名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3人。

第十四条

评审组:

根据申报项目的专科情况,将评审委员会专家分为若干评审组。 第十五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负责对获奖项目的审定。

第四章 推

第十六条

申报渠道:本奖励按项目来源,制定如下申报渠道:

(一) 地方推荐须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市中医药学会按分配名额,统一汇总申报我会。

(二) 专科分会推荐项目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审核(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推荐项目由主任委员签字后须主任委员所在单位盖章),按分配名额,统一汇总申报我会。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推荐项目须经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药学会审核,按分配名额,统一汇总申报我会。

(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以上推荐的项目可直接申报我会。

(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部委局直属单位推荐的项目按分配名额可直接申报我会。

(六)

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等相关学会推荐的项目可直接申报我会。

第十七条

申报要求:

(一) 申报时间:每年的二月一日至三月三十一日,逾期上报不予受理。

(二) 申请奖励的项目必须是已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学会及中央部委、局直属单位二等奖以上的获奖成果。

(三) 申请奖励的项目必须是已获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获奖成果。

(四) 未设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学会及中央部委、局直属单位,申请奖励的项目可采用同专业专家(至少5位)推荐方式,通过相应的申报部门,按名额申报。

(五) 申请奖励项目的材料属于应用研究、 应用基础的应在申报当年的前一年批复鉴定(应用一年以上);属于基础研究,原则上不要求成果鉴定但必须出据部、局级项目管理部门的验收证明材料,其内容的相关论著截至推荐时间必须公开发表1年以上,主要论著同时注明引用情况,含他引、自引、正面引用的具体情况。

(六) 按《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要求填写。

(七)《项目摘要》要求用中、英文填写,800字以内(英文500词以内),一式各6份,一律要求打印。

(八)查新报告书,应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包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信息研究所和中药研究所、福建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学院、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情报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研究院、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重庆市中医药研究院等)提供。

(九) 同行鉴定证书,应由所在中央部委、局、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成果管理部门组织鉴定。对新药项目按以下(十一)款处理,示同鉴定报告。

(十)基础研究应提供引文证明,应用研究应提供推广和应用证明。对研究项目中涉及使用实验动物的项目,还应提供清洁级以上医学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合格证明。

(十一) 新药研究项目。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注册分类项下1-5类(即旧法规

一、二类)应取得临床批件,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注册分类项下6类(即旧法规三类)原则上不予以推荐,但对重大、疑难疾病临床疗效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的亦可推荐。

(十二) 推荐项目的原始技术资料应由所在单位档案部门归档并出具证明。

(十三) 申报项目应提供没有知识产权纠纷和争议的保证书。

(十四) 其它相关证明文件,如论文、专著、专利证书等。

(十五) 每个申报项目均需提供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和《项目摘要》的计算机软盘或光盘1份。

(十六) 申报渠道中凡需汇总项目申报我会的单位填写《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项目汇总表》,一式两份及计算机软盘一份。

(十七) 申报项目的资料审查: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参加本次评奖:

1、不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范围;

2、存在知识产权纠纷或争议;

3、医学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不符合规定;

4、不符合医学伦理原则;

5、原始材料不完全或不真实;

6、填写资料不完整,无法审查;

7、有悖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

8、其他不符合申报要求的情况。

第十八条

经评定未授奖的项目在此后的研究开发活动中获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并符合奖励办法及本细则有关规定条件的,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重新推荐;连续两年参加评审未予授奖的,如再次推荐须隔年进行。

第五章

第十九条

推荐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奖励办提交推荐书及相关材料。奖励办负责对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奖励办将对形式审查结果网上公示30天,对不符合规定的推荐材料,可以要求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补正,逾期不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可以不提交评审并退回推荐材料。

对形式审查合格的推荐材料,由奖励办提交初审专家委员会进行初评。

第二十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采取会议评审的方式,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

第二十一条

初审和终审均按照从一等奖到三等奖的顺序评审,并按得票数由多到少根据相应级别的评奖额度,选出获奖项目。余下项目参与下一级别奖的评审。获奖项目均按得票数多少,顺序排列。

第二十二条

奖励办将为每个参评项目确定相应专业的主审专家1人,副审专家2人,主审专家应当认真审查有关材料,并写出书面意见。主审与副审将意见向本评审组汇报后再进行投票。

第二十三条

初评中获得超过半数专家同意的项目,主审专家按照专家评价表填写评价指标、评价程度等级标准及专家综合意见,由评审组组长签字,经初评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核准签字后,才有资格参加终审。

初审将根据情况推荐8-10个授予一等奖的项目,参加终审。

第二十四条

初审推荐一等奖的项目必须参加终审答辩,参加终审所有级别的项目,一律实行差额评定。经终审评审委员会讨论,并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超过实到委员半数同意的项目,可预评为“

一、

二、三等奖”。

第二十五条

奖励办将对通过终审项目的结果在媒体公示30天,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对公示无异议的项目予以确认。

第二十六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行回避制度,与被评审的候选项目有利害关系的评审专家应当主动回避。

第五章 公众监督及异议处理

第二十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通过项目,采取公示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奖励办公室统一公布获奖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名单、主要完成单位名称。对公布的获奖项目如有争议或者揭发其弊端者,必须在公布之日起30日内采用书面意见形式提出。个人提出争议的,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署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和电话;单位提出争议的,单位法人代表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否则将视为无效、不予受理。

第二十八条

项目完成单位、完成人对评审结果不满的不予受理。

第二十九条

涉及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名次排列的为非实质性争议问题,由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负责协调,提出处理意见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审核;涉及项目技术等实质性问题的争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调查后,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常务理事会裁决。

第三十条

对争议的处理应当持积极态度。自公布之日起3个月内对争议项目未处理完毕的,取消该项目当获奖资格。对异议处理完毕的项目可以重新进行推荐。并对无异议或经确认后的项目进行公布、授奖。

第三十一条

对推荐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剽窃、侵占他人的科学技术成果或者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撤销奖励,追回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三十二条

参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调查核实,给予相应处理。

第七章

第三十三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对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的等级进行确认,批准。

第三十四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对获奖项目的完成单位、完成人颁发证书和奖金。

第三十五条

奖励项目数额:

一等奖

7项以下

二等奖

20项以下

三等奖

30项以下

按不同的获奖等级,主要完成人及主要完成单位的限额数为:

一等奖主要完成人15人,主要完成单位10个;

二等奖主要完成人10人,主要完成单位7个;

三等奖主要完成人8人,主要完成单位5个。

第八章

第三十六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七条

本细则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解释。

第二篇:合同评审制度

合同评审管理办法---财No.20160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确保公司经济(商务)合同的合法性、有效性、可行性,规范合同评审活动,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合同评审的目的是依法防范风险,加强对费用和成本进行控制,保证合理安排采购款项的支付及客户货款的回款时间等。

第三条合同评审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公司合同签订管理办法。

第二章组织管理及其职责

第四条公司成立合同评审小组。合同评审小组由总经理、财务/运营总监、商务主管/采购主管/设备采购、客户主管组成。 第五条公司合同评审小组的主要职责

(一)审查合同主要条款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合同签订管理制度;(客户合同和供应商合同)

(二)审查合同供货方的资质、生产能力、质量保证、售后服务以及风险评估、履约保证金、信誉度等;

(三)评审供应商选择式合同、采购价格(性价比)和采购周期是否符合规定和工作要求;

(四)评审付款与结算方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五)评审销售合同的签订/招标程序、合同价格确定的依据、销售客户资信程度及信用政策;

(七)对评审过程认真做好记录,并存档备查。 第三章评审范围及内容

第六条本办法合同范围内的合同评审,主要买卖合同、服务合同。 第七条上述所有合同,均必须提请公司合同评审小组评审。 第八条合同评审权限采用金额控制。合同金额小于10万元人民币的 经客户主管与商务主管/采购主管审核后加盖公司合同专用章;合同金额大于等于10万元人民币但小于100万元人民币的,经客户主管提交给财务/运营总监审核后加盖公司公章。合同金额大于等于100万元人民币的需要客户主管提交财务/运营总监初审,再由总经理终审后方可加盖公司的公章。 第九条评审内容

(一)客户合同

1.毛利点及是否有其他的费用支出,实际毛利点。

2.合同的交货及验收条款;

3.审核质量与技术条款; 4.审核服务与承诺条款;

5.审核合同价款、付款方式是否明确且符合公司规定; 6.审核违约责任、质量索赔条款;

(二)采购合同

1.审核供应商的选择情况;

2.审核比价核价、优质优价(性价比)情况; 3.审核备品配件、随机配件的供应条款; 4.审核交付周期、质保期、售后服务与承诺条款; 5.审核合同价款、结算方式等是否明确且符合公司要求和规定; 6.审核违约责任、质量索赔条款;

****客户合同与对应的采购合同内容相互匹配核查。做出评审差异,并对结果进行评估,得出评估结论并记录于合同评审表中 第四章合同评审的程序

第十条客户主管取得合同模板(客户提供的),对合同模板上所载条款逐条初审,对不符合公司的合同签订规范的条款进行标注修订,之后按合同评审的金额权限规定将初审过的合同提交给上一级合同评审成员(合同必须是完整的,标的明确、金额明确、条款齐全)。 第十一条合同评审组接到客户合同和采购合同后,1.对合同的毛利率和其他费用做合同评审记录。2.对合同条款审查,有疑义的地方做标注或修订。3.反馈给客户主管(盖章通过、退回修改)。

第十二条合同评审通过后,客户主管负责将公司盖好章的合同提交给客户盖章,并将原件拿回一份交公司商务统一归档。

第十三条评审记录的保存。合同评审组成员按合同金额评审权限保存合同评审记录。

第十四条合同文件变更(包括价格条款、支付条款、质量条款、交货期条款、违约条款变更等),应采用书面形式,如补充协议、备忘录、会议纪要等文件形式,必要时要进行再次评审。

2016年1月21日

第三篇:合同签订评审制度

第一条 合同正式签订前,必须按规定上报领导审查批准后,方能正式签订。

第二条 合同评审的要点是:

(一)合同的合法性。包括:当事人有无签订、履行该合同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合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政策和本《制度》规定;权利、义务是否平等;订约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二)合同的严密性。包括:合同应具备的条款是否齐全;当事人双 方的权利、义务是否具体、明确;文字表述是否确切无误。

(三)合同的真实性。包括对方履行合同的意愿是否诚恳,意思表示是否真实、一致。

(四)合同的可行性。包括:当事人双方特别是对方是否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条件;预计取得的经济效益和可能承担的风险;合同非正常履行时可能受到的经济损失。

第三条 根据法律规定或实际需要,合同还应当或可以呈报上级主管机关批准、备案。

第四条 合同的审批程序如下:

(一)申报。各企业的法人委托人在授权范围内对外签订合同,应事先填写“合同签订申报表”(一式二份),报本公司的领导审查批准。(凡先经领导口头同意签约的,签约后需补办手续)。需报总经理、董事长审批的,应由该企业领导签署意见,随合同初稿及有关资料、附件等,一并上报。

(二)审核。对送审的合同,应按本《制度》规定的审批权限,由主管人员或有关人员认真审阅,必要时可进行调查研究,最后作出:批准、不批准;通知申报单位补报材料或进一步谈判(应提出谈判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主管人员在“申报表”上批写意见后,“申报表”一份及合同初稿留底,另一份“申报表”连同其他材料发还申报单位,由承办人按批准的意见办理。 上述审批程序一般为1至2天,特殊情况,经批准或授权的可不受审批程序的约束。

第四篇: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

第一条 总则

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为构建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主要衡量标准的人才评价机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第一线做出突出成绩的特殊人才,破格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评审原则

坚持注重能力和业绩的原则,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原则。

第三条 适用范围

特殊人才评审面向工农业生产、文化、艺术和社会事业第一线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国家已实行以考代评的系列(专业)除外。

第四条 评审条件

(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经专家评审后可取得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获国家级奖(以获奖证书为准)。

2、获省(部)级奖一等奖1项或二等奖2项(以获奖证书为准)。

3、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4、正式出版专业学术、技术专著或译著2部,30万字以上。

5、作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被EI、SCI或SSCI收录1篇。

6、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国内同行业领先,经济效益达到1亿元以上者。

7、年纳税额在500万元以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

(二)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经专家评审后可取得相应的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1、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或县(市)级一等奖的前2名完成人。

2、已完成2项以上县(市)级或1项市(厅)级重点科研项目的主持人。

3、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成果经产业化生产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

4、直接主持、参与研制并经市级以上单位鉴定的新产品1项以上的主要技术人员;直接主持在本地区有影响的技改和技术攻关项目,并产生了较好经济效益的主要技术人员。

5、在生产一线推广农业、林业、畜牧业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实现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专业技术人员。

6、在专业领域独有建树并作为掌握关键技术者,培育或研制开发的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经推广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

7、连续2年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年纳税额在200万元以上的企业负责人。从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连续3年使企业盈利有较大幅度增长或实现扭亏为盈,成绩显著的(经市业务主管部门认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担任企业主要项目组织和策划人员,使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全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等荣誉称号的企业经营管理者。

8、经单位推荐,行业内一致认可,并在同行业专家中有较高知名度,且经专家组认定具有其他特殊能力和一定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

9、在“急、难、险、重”各类突发事件中解决技术难题,做出重大技术贡献,且取得省级以上荣誉奖励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经专家评审后可取得相应的初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1、获市(厅)级三等奖以上,或县(市)级二等奖的前2名完成人。

2、已完成1项以上县(市)级重点科研项目的主持人。

3、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成果经产业化生产年产值在300万元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

4、直接主持、参与研制并经县级以上单位鉴定的新产品1项以上的主要技术人员;或参与本地区有影响的技改和技术攻关项目,并产生了较好经济效益的主要技术人员。

5、在生产一线推广农业、林业、畜牧业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实现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6、在专业领域独有建树并作为掌握关键技术者,培育或研制开发的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经推广年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

7、连续2年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年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负责人。从事规模以上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连续3年使企业盈利有较大幅度增长或实现扭亏为盈,成绩显著的(经市业务主管部门认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8、经单位推荐,行业内一致认可,并在同行业专家中有一定知名度,且经专家组考核认定具有其他特殊能力和一定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

9、在“急、难、险、重”各类突发事件中解决技术难题,做出重大技术贡献,且取得市级以上荣誉奖励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符合以上高、中、初级评审条件的特殊专业技术人员,均免计算机、外语测试。

第五条 评审程序

特殊人才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按照单位申报,及时受理,定期评审的程序进行。

(一)单位推荐申报。单位根据评审条件向同级人事部门呈报推荐报告和评审材料。评审材料需翔实反映特殊人才在经济建设一线和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中取得的创造性成果与重要贡献,代表本人学术与技术水平的主要业绩,提供特殊人才的有关原始证件、获奖证书、论文著作原件、业绩证明材料、专业工作总结等。

(二)初审。由各区(市、县)政府人事部门对本辖区内提出的申报材料进行预审后,送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政策性审查并提出初审意见。

(三)答辩。对通过初审的人员,由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聘请专家通过答辩、测试能力或采取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其进行评价。

(四)评审。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由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答辩情况,定期组织安排专家召开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

(五)公示。对评审通过的特殊人才,经公示无异议后,颁发*市特殊人才资格证书。

第六条 送审材料

(一)《*市推荐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审查表》(一式3份)。

(二)《*市特殊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3份)。

(三)获奖证书原件。

(四)所在单位业绩考核情况、个人述职报告(一式2份)。

(五)区(市、县)级及以上统计、税务部门出具的报表、证明原件。

(六)单位专题推荐材料。

第七条 组织机构

特殊人才职称评审工作纳入全市职称改革工作的范围,由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领导,负责全市特殊人才的高、中、初级职称评审工作。

第八条 管理考核

(一)特殊人才每年由主管部门或用人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抄送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特殊人才取得相应的任职资格后,享受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同等的待遇。

(三)特殊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现行标准执行。特殊人才职称档案由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负责保管,无主管部门的由市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代理,并实施管理。

第九条 纪律要求

特殊人才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要遵循“客观、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程序、坚持条件,严禁弄虚作假和违规操作,凡弄虚作假和违反程序的,一经发现即取消参评人员资格,并根据情节轻重,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五篇:内部控制制度评审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概念

评审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审计的基础。但内部控制制度却并非是适应审计的需要而产生的。前面已说明了它是本世纪40年代为适应日益剧烈竞争需要而强化内部管理的产物。评审内部控制度之所以成为现代审计的基础,是审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促使自身的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发展的结果。

前面已进行介绍,现代审计发展到综合审计阶段后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审计内容从财务审计发展到经济效益审计;二是审计方法从详查发展到抽查。审计的发展,使审计增加了新的审计内容,又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但是,采用抽查法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弊端,这就是如果抽样不当,就会使审计质量缺乏保证。因为抽查如果缺乏科学依据,就可能漏审一些重大问题而出现巨大的审计风险。审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虽然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但又为审计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审计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审计实践工作中,他们逐渐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任何单位的经济活动,凡是内部控制良好,业务处理的正确程度就较高,错弊情况就较少,而凡是内部控制不健全或缺乏相互制约的,正确程度就较低,错弊情况就较多。在这个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就建立起了以评审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查审计方法,简称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或制度基础审计。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同以往的审计有着显著的区别。从审计的内容看,以往的审计,不管是采用详查法或是采用抽查法,审计内容的重点是被审单位的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资料,而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则不同,审计内容的重点并不在于资料的多少问题,其审计的重点是产生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资料的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再从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在整个审计中的地位看,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基础。现代审计一般首先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然后再根据评审结果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等。评审后,对于控制良好的,可只作一般性检查。具体审计方法则可用抽查法;对于控制薄弱的,则列入审计范围,并作为审计重点。在具体的审计方法上,则采用详查法或扩大抽查的范围,以取得可靠的足够的审计证据。显然,通过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就能抓住审计工作的重点,保证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时间和审计经费。

由以上可见,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也称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它是针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专项审查评价活动。评审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审计的基础,它对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对现代审计的重要发展。

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步骤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一般步骤如下:

(一)了解并描述内部控制制度

评审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应了解内部控制制度。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单位,无论规模大小和生产经营特点如何,其内部总是有一定的内控制度,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在程度上的不同。

了解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应作好以下两项工作:

1.搜集资料和进行初步调查。搜集资料指收集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文件、管理制度、规章制度、图表、规程等书面的或尚未成文的规定。如,各项经济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劳动人事制度、计划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进货管理制度、物价计量管理制度等等。通过搜集资料,就可以初步了解一个单位是否建立了必要的内部控制,其岗位设置与职责分工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等。

通过搜集资料,如果发现内部控制制度中还有不清楚或界限模糊的地方,就应向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调查。搜集资料与初步调查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结合进行。

2.描述内部控制制度。通过搜集资料和初步调查,对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状况就有了一个大概了解。为了进一步评审的需要,应当用一定的方法将其如实地记录下来,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中就叫描述内部控制制度。描述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有文字说明法、调查表法和流程图法。本章第三节将进一步说明。

(二)实地测试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搜集资料和了解描述,我们对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情况就已初步掌握。但内部控制系统是否有效,仅靠书面资料或初步的调查是难于作出判断的。审计实践经验证明: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哪怕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如果有关工作人员有章不循或者阳奉阴违,都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因此,内部控制系统必须进行实地测试。

实地测试内部控制制度一般有两种方法:

1.抽查有关资料进行实地测试。这种方法是针对所要审查的某一内部控制系统,抽取一部分资料进行审查,看其对经济业务的处理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系统的原则。例如,对材料购入系统进行审查,就要抽查收货单、付款凭证和供应方的销货发票,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审查,检查材料购入业务是否由不同的部门分别完成,凭证设置是否健全,是否按规定程序传递等。

抽查资料的具体方法,主要选用判断抽样法或统计属性抽样法。

2.实地观察。实地观察就是深入现场,根据前述经济业务的传递程序,到各个环节进行实地观察、验证。例如,前举材料采购业务,就应分别到业务(或采购侠应)部门。仓储部门、财会部仃进行观察。对关键环节则尤其注意观察和验证,如仓储部门的验收环节,就应检查它在验收数量时,是否经过计量,检斤或验尺,以保证数量真实;而在验收质量时,又是否经过对物理性能或化学成分等的检验,以保证质量正确。

经过上述两种方法的实地测试,就可以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作出判断。

(三)评价内部控制制度

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就是针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评价意见。

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情况,二是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标准。根据被审单位内部系统的基本情况,对照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标准,才能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提出评价意见。

通过上述“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和“实地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情况已经掌握。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标准还需补充说明如下:

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标准过去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近年,提出了”控制模型”,或称为“理想的内部控制模式”,用来作为判断其控制是否健全的标准。

“控制模型”是有关部门或审计人员,根据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内部控制系统的原则设计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控制模式。控制模型依照不同的生产经营类型和不同的业务系统分别制定,其形式一般都用调查表,流程图或用文字说明表示,上面注明有业务程序、控制环节,并着重标注了“控制点”和“关键控制点”;因此,按照控制模型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并严格遵照执行,就能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提高经营效率,用控制模型对照被审单位的实际内部控制系统,也能判断其是否健全、有效。 设计控制模型,一是要坚持前述合理分工与权力制衡的原则,即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这一控制的核心内容是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査等职务。另一是抓住业务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环节,即通常说的“控制点”和“关键控制点”。

下面以材料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例,简要说明其方法。

根据前述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和程序控制的要求,材料采购业务可以划分为申请、计划、合同、验收、入库、记录与核对这样6个步骤,这6个步骤应由采购供应、仓储运输、财会等部门分工完成。采购业务的完成应有6个控制点;

①申请。申请材料采购应有明确的目的,即为了生产、经营或其他必需的需要而采购。未经申请并给予批准和授权,就会出现不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而任意采购,甚至会出现为了“回扣”而任意采购残次废品的现象;

②计划。缺乏计划平衡,就会使材料的需要、库存与采购脱节,出现或者积压、或者短缺的现象;

③合同。没有合同规定经济责任,就会使材料购入的数量、质量、价格、时期缺乏保证;

④验收。缺乏验收环节,会使材料到货的数量与质量都会出现混乱;

⑤入库。不办入库手续,将使材料到货后发生丢失、损坏;

⑥记录与核对。如果没有财会部门正确及时地记录与核对,材料的安全完整就失去最终的制约,会计资料的可靠性也失去保证。

以上控制点如果齐全,材料采购就可以保持良好秩序,如果缺少一个,就可能发生混乱。而其中的“验收”又是最关键的一环,没有它,材料采购就可能产生全面混乱,因而验收是材料采购控制系统中的关键控制点。

归纳上述意见,所谓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实质上是用控制模型对照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判断的活动。而所谓评价其健全性,实质上就是评价被审单位内控制度是否符合控制模型要求,应有的控制点是否齐全。所谓评价其有效性,也就是通过测试,看这些控制点是否都发挥了控制作用。对关键控制点,尤其是评价的重点。

(四)报告内部控制制度

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后,就已形成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意见,这是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此外,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改进管理的建议。例如,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时,发现应有的控制点不健全、或有章不循,造成一些差错、弊端,就应针对这些问题向被审单位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

2.关于进一步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方法的意见。目前,我国对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一般是将其作为正式实施审计前的一个审计步骤。通过评审内部控制制度,即可确定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方法。如果这些意见与原审计工作方案有矛盾的,应扩大审计范围,并报审计负责人批准。

三、内部控制系统审计的注意事项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审计工作应注意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在审计工作中也应注意内部控制制度的局限性,以便在进行评审时注意全面加以考虑。如:

l.增加过多控制环节会加重费用开皮,得不偿失。因此,如果经济业务不是经常发生,就没有设立专门控制系统的必要。

2.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的素质十分重要,如果素质太差,即使增加人员也难以实现控制。

3.要防止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通同舞弊,否则既使分工是相互制约的,控制也会失效。

4.提醒主管人员勿滥用权力,如果他们朝令夕改,甚至任意胡乱指挥,那么内部控制就会形同虚设,完全失去控制作用。

案例1]审计背景

对某公司物流管理的内控制度评审,着重对其原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存货管理进行审计调查,并给予审计评价。在调查的初期,我们先到现场实地察看。在车间现场看到铝线东一大卷、西——大卷,有的铝线甚至放在车间安全道上。铝线是很昂贵的金属物资,如此存放,引起了我们的重视。 审计方法

在审计调查中,我们采用了“点面线”方法,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所谓“点面线”方法,就是在审计调查中,听到或看到某一管理现状之后,通过横向的全面了解、纵向的连线分析,最后确定其控制环节是否完整、控制点是否有效。 审计实施

1.在各部门审计调查了解到的情况:

(1)财务部门:财务部门的同志一再说明、态度坚决地表示,铝线这一业务是属于委托加工,即是公司在外采购回铝锭、对外委托加工成铝线,尔后再出售。查看该公司的铝锭、铝线合同,是委托加工合同,但抽查财务部门的会计资料,发现该公司采购回的是铝线(非铝锭),销售出去的是铝线,不存在委托加工。在财务部门同时还发现:采购、销售铝线的有些单据中,业务员签字是同—个人;有的结算单据上要素不全、有的手续不完备:例如采购入库的《送货单》无重量、有的单据无质检部门盖章;有的销售单据无订货方签字;同一种销售业务,作为财务凭证的附件一一《发货结算清单》有的是“财务科传票附件”联,有的是“发货单位记帐”联。

(2)物资管理部门:在现场看到铝线存放地是制品生产车间,不是物资管理部门的仓库。铝线采购回来后,在制品车间内,业务员将铝线实物交由物资管理部门人员清点卷数时,同时传递《送货单》(单据上没有重量记载)。当铝线销售时,业务员开具《发货结算清单》(有计量部门的计重),其中一联交物管部门;物管部门凭《发货结算清单》在铝线的实物帐上同时登记出库、入库量。抽查物管部门的实物帐:只有数量,没有单价、金额:数量的记载有时是吨位,有时是卷数。

(3)铝线业务的购销部门:铝线的业务由该公司的工会技协负责承包;采购、销售的业务员以及采购取货、销售送货是…—人承担:购回的铝线交给物管部门之所以没有重量记载,是因为:若购回与入库之间产生亏吨,工会技协不愿承担亏损;销售发货时,有时因合同量的大小、时间先后等差异,有“估堆”(注:估计重量)的现象。

(4)核对财务帐与实物帐:年底财务帐结余29.420吨,实物帐结余 29.280吨,两者相差0.140吨。

2.经过调查了解之后,将铝线的供销控制循环联系起来分析,并确认各控制点的管理效果,得出结论:铝线的物流管理没有按制度运作:

(1)该公司铝线的经营业务没有执行委托加工合同,而采取的是采购、销售的方式。

(2)铝线的采购、销售等事项由一人负责,但处在采购、销售之间的存货管理环节却无计量、无专门地点存放、无专人保管,使内部控制的循环中断。

(3)实物资产管理部门的关健控制点失控,对铝线没有管理。

(4)财务部门没有起到监管的作用:铝线经营业务形式发生改变,没有提出异议;结算的单据把关不严格;财务帐与实物帐不相吻合;对工会技协的承包管理监督不力。

(5)工会技协铝线业务的承包管理不严谨;铝线购销业务只有一人操作,监管不到位,出现管理弊端。 审计意见

该公司应严格按照公司物流管理制度的规定,加强对铝线业务的管理、存货的管理、财务的管理,弥补管理中出现的漏洞,完善购销业务的循环控制,使之成为——个完整的、健全的、规范的物流:

(1)铝线的实物资产要有专业部门、专门人员管理,其实物进、出库严格执行计量、验收、开票、签字、入帐等制度,建立健全实物控制的关健环节及关健控制点。

(2)财务部门要加强财务管理,严格结算制度,统一结算依据,切实做到帐表——致、帐帐一致、帐证一致、帐实一致。

(3)工会技协采购回的实物及销售出去的实物均要受到物资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监控:完善各种单据中的要素,完成管理所必需的各种程序和手续。 (4)定期对铝线实物资产进行盘点,以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

此外,该公司还应严格铝锭(铝线)合同的签订、执行;规范工会技协的铝线承包行为;承包经营的过程、结果应在财务部门得到完整地核算、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