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因素影响消费行为

2022-12-24

第一篇:经济因素影响消费行为

影响女性消费因素

(一)产品角度

1、注重产品的外观设计 (1)款式新颖; (2)做工精美;

(3)个性,不同于一般的产品。

2、注重产品的实用性

(1)女性特别是当成为妻子或者母亲之后,很重视商品的实用价值。

3、注重产品的便利性

(1)现代女性越来越青睐网上商城提供的同类产品,而且女性购物时间一般是周末或者晚上。

4、注重产品的健康安全性

(1)在用的方面,喜欢购买无刺激、无伤害、中草药、纯天然、适合体质、安全生产的商品等。

5、注重产品的内外时尚性

(1)女性追求时尚的心理可以通过求美、求名、求新表现出来。

(2)为了追求漂亮,她们可以扩大消费,把各种产品或服务逐一尝试,期望用钱留住青春,找回一个全新、靓丽又充满自信的自我。

(3)女性的求名心理是指购买商品时追求品牌,信任名牌,甚至忠诚于名牌,女性求名心理最多表现在对化妆品和服饰的追求上,而新时代的女性消费者,品牌意识更为强烈。

(4)求新是女性追求时尚的又一表现。她们喜欢标新立异,却往往不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选购核心。

6、注重产品传递的自尊自信感

(1)攀比炫耀是女性自尊自信心理的又一种体现,希望通过购物来显示自己某种超人之处或者通过已选购的高档商品来表现自己的尊贵身份和生活品质。 (2)其表现就成为追求商品的高档次、 高质量、高价位或者追求色彩或造型奇异、别致、超俗、 洒脱和与众不同。以此来显示自己经济上的富有、地位上的优越、情趣上的高雅,从而得到别人的羡慕和尊重,

7、注重产品的情绪感染性 (1)广告渲染的温馨气氛、食品的诱人气味、服饰的款式和化妆品的色彩等,都会对女性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2)女性的购买决策易受情绪的影响。女性在情绪低落或高涨时,常常会发生突击消费,她们将购物当作一种乐趣,会通过购物发泄情绪或奖励自己,

8、注重产品的特殊情感价值

(1)她们常常会购买那些对自己而言有特别情感意义的商品,表达了亲情(母亲节亲情奉献)、友情(闺蜜姐妹版组合套装)、爱情(情人节的全方位包装),能唤起女性情感或回忆的商品或服务。

(二)自身角度

1、女性消费心理具有年龄层次的阶段性

18——30岁:【追求美丽、追逐品牌、追求个性化】

30——45岁:【关爱子女、当好贤内助、功利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 【追求美丽:尤其受到相关化妆品销售人员的推销与介绍,或者新品上市而做的煽动性广告,因为女性对于各类媒体广告的关注程度均高于男性,比男性消费者对广告的敏感度普遍要高很多,觉得买得了产品就是买得了美丽,必须一试。常言道,“三分长像七分打扮”。】 【追逐品牌:一方面可以减少购买的风险(因为名牌产品的质量一般是有保障的),另一方面则是用来显示自我,表现自己的经济地位、品位和气质。以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为依据。】

【追求个性化: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应该生产不同规格、造型、色彩、样式的产品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另一方面应该努力塑造品牌的个性化形象,来满足具有表现某种个性的消费者的需求。】

2、心理上的满足

旁氏无暇七日美**膜,通过向消费者灌输“七日美白寻回真爱”的概念,一方面使消费者相信了旁氏无暇七日美**膜一定会有美白效果,而且七天见效,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广告的出台使消费者普遍的把美白和寻回真爱结合在一起,让她们觉得,使用了这个产品,也许真爱就会回头。

3、幻想型女性存在“美梦成真”的消费心理

目前,化妆品香型又由花香型发展到幻想香型,国外许多高级香水是根据著名乐曲或诗画的主题和意境配制的。例如“巴黎之夜”香水,使人仿佛进入名曲“巴黎之夜”的情境之中,幻觉出优美繁华的都市夜色。

4、虚荣型女性存在“唯我独尊”的消费心理

部分女性心中常有一种“只有我一个”的“唯一”意识,经常希望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一个”。有一家女子用品超级市场,专营女士服装和各种妇女保健用品。他们为迎合虚荣女性“拥有唯一”的消费心理,十天半月就推出一种新潮女装,而且同一款式、花色的服装进货量有限。许多妇女为了能够“尝新”,表现其与众不同,绝不会放过机会,购买时异常踊跃,该店的生意当然红火。

5、情感型女性存在“情有独钟”的消费心理

6、创造型女性存在“为我所用”的消费心理

7、爱美型女性存在“尽展风姿”的消费心理

8、消费的主动心理

9、消费的犹豫心理

(三)环境角度

1、品牌及购物观

大多数女性消费者都普遍认为,名牌消费就是品质的消费。调查显示,95.8%的女性消费者都购买过名牌产品。

2、媒体观

广州女性对广告兴趣是最浓厚的 北京女性则最喜欢平面媒体

广州女性对广告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北京和上海的女性

3、理财观

北京女性花钱最谨慎,北京女性对价格最为敏感,理财观念比较谨慎 上海女性理财观念最新

4、女性消费容易受促销、广告等市场环境氛围的影响。

看到降价、打折等促销活动时,她们就会开始权衡比较哪种购买组合最划算,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她们最终会购买多款组合促销的商品代替原来已经想好的商品,

5、女性消费容易受到导购、朋友等人为环境气氛和顾问、咨询等服务环境氛围的影响。

女性消费者的直觉胜过理性的判断,几张震撼心灵的海报设计,几个精美的小礼品,它所取得的效果,可能胜过几重产品技术的提高。还有如促销人员的诱导、朋友的劝说,都可能引发快速忠实的感染性消费。

6、女性是新鲜消费的敏感者

7、女性是时尚消费的引领者

8、女性是家庭消费的控制者

(四)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心理特征概述

1、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

电商网(www. Toecom. com) 率先在全国开通了“特价热卖”栏目, 汇总了知名网站新浪、88

48、网猎、所有、酷必得等30 多个热卖信息。

2、追求方便、快捷的消费心理

在消费行为上表现为需要及时了解和购买到最新商品, 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3、追求时尚商品的消费心理

4、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心理

5、追求表现自我的消费心理

6、追求自主、独立的消费心理

7、追求躲避干扰的消费心理

8、追求文化品位的消费心理

(五)尊重习惯的包装策略

1、配套包装

女性的化妆品包等,均属于配套包装,这种包装既方便购买也方便使用。

2、系列包装

即将用途相似、品质相近或者同一品牌的商品,采用同一图案、色彩、形状的包装。这种不同商品的同一包装,能强化人的视觉,同时也可以借用某一商品的知名度来打开其他商品的销路。

3、分量包装

根据消费习惯、消费特点和家庭规模大小差异而设计不同容量的包装。如奶粉用大包装,内有小包装,一小包就是一天的食量。

4、惯用包装

即尊重消费者的传统观念,采用消费者喜欢并容易接受的包装。例如各种酒类的包装大多数采用透明的高颈玻璃瓶等。一般来说,家喻户晓的包装不要轻易改变。

(六)个性需求包装策略

1、高档包装

采用高级的包装材料、设计精美的包装造型和漂亮的包装装潢,给人以产品质优高档的感觉.

2、华丽包装

对于贵重的商品,如金银首饰、钻石珠宝、高级服装、古董古玩、精致艺术品等。一般采用富丽堂皇极感高贵的包装,做到使商品的本体价与由包装装潢所显示出来的“身份价格”相匹配。

3、分装与改装

(七)情感性包装策略

1、礼品包装

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包装习惯上要求华丽、典雅、体面,赋予一定的情意和社会象征意义。

2、趣味包装

企业在包装上采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体现趣味性和幽默感,以吸引消费者购买。

3、怀旧包装

这是为了迎合消费者追求返璞归真、怀念过去的商品包装形式。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有名商品更是如此。企业可以利用消费者这种心态进行怀旧包装。

(八)商品包装的心理功能

1、刺激功能

造型独特、新颖、精美的包装,可以引起消费者的浓厚兴趣,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情趣和欲望。

2、宣传功能

包装上的色彩和介绍生产厂家、使用说明等有关资料,恰恰构成了商品广告的一种形式,起到了宣传产品形象的作用,便于消费者比较、选择与购买。

3、享受功能

一些审美观念较强的消费者往往为精美的包装所吸引而购买商品。

第二篇:影响消费的因素教案

课题:《影响消费的因素》 年级:高一 教师:范凤琳

(一) 知识目标

1、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

2、理解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收入分配状况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物价变动对人们消费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影响消费的因素” 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重点

影响消费的因素

教学难点

对于影响消费因素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时间5分钟)

指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内容,总结影响价格的因素及价格变动的影响。让学生知道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又是价格机制调节作用的结果。 总结影响价格的因素及价格变动的影响。让学生知道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又是价格机制调节作用的结果。

(二) 进行新课

影响消费的因素(时间30分钟)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近年来各地区各行业人群消费方式的不同。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的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水平与结构、居民收入、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物价水平等。其中主要的是:

(1) 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 (时间10分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居民收入对消费是怎样影响的?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积极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评: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将。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看教材漫画与材料,激发大家的兴趣并思考:材料与漫画反映了什么道理?

学生活动: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消费受消费习惯的影响,受过去收入水平的影响。

- 12 -

第三篇: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消费者购买王老吉的因素分析

消费着收入;消费者知识;消费者对王老吉质量的知觉;者态度的转变消费;文化及广告包装的影响;

消费着收入

 收入作为购买力的主要因素无疑是决定消费者购买因素的关键因素,也是营销者十

分关切和希望了解的

消费者知识

 A:产品知名度,对一些熟悉的产品,消费着即使认为他没有什么优势,但仍不会

放弃购买。而王老吉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凉茶始祖优势很明显,然后通过提高产品知名度打开了销路!2008多加宝公司王老吉品牌的销售利润是一个亿,汶川地震多加宝公司王老吉品牌捐款一亿各大媒体网络竞相报道,王老吉瞬间走红,知名度大大提升当年销售额也突破100亿

 B:品牌形象分析,凉茶是广东、广西地区的一种由中草药熬制,具有清热去湿等

功效的“药茶”。在众多老字号凉茶中,又以王老吉最为著名。王老吉凉茶发明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5年,被公认为凉茶始祖,有“药茶王”之称。到了近代,王老吉凉茶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刚开始王老吉定位于饮料,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相比王老吉并无优势而且竞争压力颇大,由于产品定位的不准确销售情况很不好,后来成美为多家宝重新定位,定位于预防上火,避开了与饮料公司的正面竞争,2008年的捐款为多家宝公司树立了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形象。

消费者对王老吉质量的知觉

 王老吉品牌的定位是预防上火,消费者饮用后的效果如何决定了消费者消费者对王

老吉质量的知觉

文化及广告包装的影响

 王老吉的包装是大红色,与放在货架上的同类产品相比更能吸引消费者眼球,此外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都喜欢红色,特别是春节和婚庆王老吉红色包装更受欢迎,热切有些地区特别喜欢吃辣食品王老吉又因为能够预防上火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消费者态度的转变消费

 多加宝公司旗下品牌王老吉一直致力于公益活动,人们逐渐加深了对王老吉的认识,

一个富有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形象树立于公众心中北方许多徘徊中的消费者开始购买,原本多年没有打开销路的地区销路也打开了

第四篇: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人情圈、传统消费心理、家庭经济和家庭类型四类因素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各因素之间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对于如何引导当前农村文明消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村人情消费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牛娜,女,汉,1984年8月出生,河南省焦作市人

影响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经济层面和非经济层面的,本文将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四个影响因素入手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试着阐明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 人情圈

农民的人情消费其实就是在一个网络中进行,我们把这个网络叫做人情圈或者人情交往圈。根据其血缘关系的远近,可将其划分为三个等级:核心亲属、外围亲属、本不属于亲戚的其他人[1]。由于传统社会家族观念严重、家庭成员数量较大以及个体交往难度相对较高,所以农民家庭的社会资本的获得途径比较单一,这样传统农民的人情圈虽然规模也相当可观,但主要局限于核心亲属和外围亲属中[2]。

当前,随着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导致核心亲属和外围亲属的减少,一般意义的亲戚圈(核心和外围亲属统称)的规模也日益缩小。同时随着农村与城市隔离状态的逐渐打破,农民们的业缘、地缘关系得以迅速发展,且人情往来网络的重心逐渐由同质性较强的血缘、亲缘圈向异质性较强的业缘、地缘圈转移,亲属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变得松散,就基本上形成了人情圈中核心亲属、外围亲属、本不属于亲属的其他人“三分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也导致了农民人情观念的变化。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人情关系的异化。在人情消费选择中经济利益的权重日益增加,而以前的由至亲到外围亲属再到朋友、邻居等依次递衍的秩序受到冲击。在此过程中,外围亲属在人情圈的地位逐渐下降。人们希望在核心亲属和外围亲属以外建立人情关系,以寻求社会资本的支持。可以推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农民人情圈中,核心亲属的比重将有一定的下降,外围亲属的比重将继续大幅下降,而本不属于亲属的业缘关系群体将日益成为农民今后人情消费的重点。

二、 传统消费心理

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的结果,农村家庭人情消费受到传统消费心理及消费习惯的制约,具体表现在:

(1)攀比心理。不少农民把相互往来的频繁程度以及礼金赠送的多少作为衡量红白喜事隆重与否、人缘好坏、感情厚薄的标准,认为这是维系感情的纽带、关系亲疏远近的象征,不顾自己家庭经济实际,逢事必参与,参与必送礼;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之间,你投之以桃,我则报之以李,而且层层加码,你送我50元,我还你100元,你办10桌,我办20桌,你来我往,人情债的份额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即使经济拮据的农民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如此互相攀比、彼此摆阔,无疑在无形中助长了农村大操大办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

(2)从众心理。据不少的农民反映,自己虽然对愈演愈烈的人情债很反感,但为了争“面子”,留“后路”,只有违心地随波逐流,“得过且过随大流,患得患失保平安”。人家都在“这样做”,而你却不“这样做”,就显示出你的不对和格格不入,就会遭到众人的非议,在亲友面前抬不起头,所以只好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东借西凑办红白喜事,违心地大操大办。一些原本不收礼的甚至规劝过别人不要收礼的村民也不由自主地身陷其中,于是在长期的互动中,更多人的加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补偿心理。不少农民认为如果自己遇事不大摆酒席,就收不回以前的人情投资。在这种补偿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将操办婚丧喜事、生日满月作为大发横财的机遇,作为收回人情“投资”的好机会,从而获取“投资回报”,以求得经济上的收支平衡,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部分农民有意把小事当大事办、没事找事地巧立名目来收礼。因此,很多农民将人情消费支出称为“无息贷款”。

(4)虚荣心理。很多农民对人情消费虽有反感,但又碍于情面,不好意思不去;或者曾经受过邀请者的人情,不去心存负疚,有一种欠债感;即使没受邀请,看见别人去了,也跟着去,深怕得罪了人。总之,硬着头皮,强装欢颜甚至变卖生产资料、举债也要送人情,不能让人瞧“扁”,只有死要面子活受罪了,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被动消费”局面,由此可见,人情已经变成了由金钱编制的“债务链”。即使钱是自己的,但钱花的并不是那么心甘情愿。?

(5)敛财心理。这主要是一些村级党政干部变相敛财的一种手段,他们拥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和权力,如在计划生育、划分宅基地、邻里纠纷、孩子参军等方面。一些有求于他们的人无不趋之若骛。这是变相腐败的一种形式,在农民群众中产生很坏的影响。

(6)投机心理。现在农村送礼风甚浓,甚至到了无事不送礼的地步。送了礼就话好说,事好办,关系好处理,不送就是关系差、有意见,收送人情礼金成为一种社会“潜规则”。有些农民送礼只是为了留条“后路”,方便以后办事。常常“笑脸接请柬,背后吐怨言”,心中不悦,但为了不得罪人,今后好办事,只得硬着头皮、强装欢颜也要送人情。

可见,送礼者心态各异,真正表示贺意有之,但为数甚少,而大多数人碍于情面,或礼尚往来,至于送多送少,送礼者心中自有一把尺,有的是有求于人,有的是还人情债,有的是随波逐流,拿钱买人情,拿钱买面子,给农民家庭带来了数不尽的烦恼,特别是低收入家庭,遇上这些事,更是雪上加霜,给其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同时也助长了不正之风的泛滥。

三、 家庭经济

人情消费与家庭经济密切相关,人情消费作为支出的一种,理所当然地要受到农民经济收入状况的制约,相反,人情消费中现金或实物的支出必然导致家庭经济收入的减少。中国百村调查表明,家庭纯收入与人情支出呈现正相关关系[3]。收入不同的家庭的人情消费规模是具有差异的。一般来说,家庭年收入越高,人情规模越大[4]。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情消费支出并不会随着家庭纯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因为它还受着道德约束、社会需要、传统心理制约等因素的影响,这有些像经济消费理论中的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在他的相对收入假说中提出来的,又称制轮作用,是指长期平均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短期消费减少的抑制作用,通俗的说,就是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实际上棘轮效应也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的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农民平均收入的增加是近年来人情消费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说,农民的收入是在不断增长的,各种消费也随之增长。农村中较先富裕的“大户”,由于收入上升得快而且多,其赠送和收到的礼金都以较大速度增长,而示范效应逐渐推动其成为新的随礼习惯、这使得人情消费具有单向增长效应,即本身存在着只升不降的趋势,人情消费的水平不断上升。

四、 家庭类型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加之城乡隔离政策的松动,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外出打工已经成为某些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气势浩大的民工潮冲击着农村传统的家庭模式,出现了许多留守家庭,即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双流动”家庭。其中,70?以上的民工选择了妻子留守的“半流动式”,在入城时把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留在农村。于是,在很多迁出地都普遍出现了家庭结构的“386199”现象,这组数字意指以男性为主的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导致农村中留守的家庭成员主要由妇女、儿童和老人构成。其家庭结构多为由老人和孩子构成的隔代型家庭、由妇女和孩子构成的半边型家庭、成年子女全部外出由老人构成的空巢型家庭[5]。

不同类型家庭的人情消费的是不一样的。把不同的家庭类型作为一个研究视角,对其人情消费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实现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李祥忠[4]就曾将农村家庭分为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三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农村家庭的人情消费进行了比较研究。比较表明,留守家庭、半流动家庭和流动家庭在人情消费动机和后果等方面是具有差异的,而在消费方式方面差异并不明显。具体结果如下表示:

五、 四因素间的相互联系

笔者通过以上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的考察分析,为了更进一步阐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了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模型,如图所示:

首先,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中,人情圈和传统消费心理归属于主观因素,家庭经济和家庭类型归属于客观因素。

其次,不同的家庭类型对人情圈和家庭经济都有直接影响,然后再通过人情圈和家庭经济间接的对家庭人情消费造成影响。

(1)不同类型家庭的人情圈的变化是有差异的。留守家庭的人情圈的变化相对较小,人情往来相对比较固定,每次送礼的标准相对也比较固定(更多的时候是遵循当地传统),一年送礼的次数是也比较有限的,结果导致留守家庭的人情消费规模相对比较固定,总额也较其他类型家庭小一些。半流动家庭的人情圈呈扩大趋势,他们一边要维持原有的社会关系,同时要积极拓展新关系,这意味他们的人情开支肯定有所增加。流动家庭的人情圈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部分家庭希望能够搬迁到城镇或城市,原有的社会关系逐渐疏远,人情消费自然而然的有所减少。还有部分家庭希望继续留守在农村,但是他们平时在城镇或城市工作,人情圈扩大了,人情开支也自然而然的增加了。

(2)不同类型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众所周知,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可以显著地、大幅度地增加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6]。有学者研究证明,家庭非农劳动力的数量是影响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第二大因素,并且它对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作用位居农村劳动力素质之前。家庭非农劳动力数量显著增加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而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显著降低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7]。更有学者明确指出,农村家庭外出务工人数对家庭年收入的影响很大,和无人外出相比,一人外出打工年收入可以增加827元,而两个人均出去打工则年收入能增加5077元[8]。由此不难理解,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是有差异的。

再次,人情圈、家庭经济和传统消费心理与家庭人情消费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1)人情圈的大小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起了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从总体而言,人情圈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对于某一农村家庭来说,其人情圈越大,相应的其家庭的人情消费开支就越大;反之亦然。

另外,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规模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其人情圈的大小。例如若农民怀着留后路的心理(以后说不定就有请人家帮忙的地方)或本着拓展自身社会关系的意图而给本无需随礼的人家送人情,一旦开启了这种“欠情――还情”的人情消费链条,就意味着其人情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扩大了;同理,一旦农民因某些非正常原因如感情破裂、自身的利益关系受损或感觉人情往来已不堪负重时,就会有选择的终止人情往来,这样一来,其家庭的人情消费的规模就会减小、水平就会降低,而其人情圈也就相应地缩小了。

(2)中国百村调查表明,家庭纯收入与人情支出呈现正相关关系[3]。即家庭纯收入越高,家庭经济就越富裕,相应的人情支出就越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情消费支出并不会随着家庭纯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因为它还受着道德约束、社会需要、传统心理制约等因素的影响,这有些像经济消费理论中的棘轮效应。

但这并不是说人情消费对家庭经济就没有作用和影响了。现如今,从家庭负担的角度出发,绝大部分农民认为人情消费增加了其家庭负担,但从整体来看它对家庭经济的作用时,并不是全部的人都认为它有阻碍作用。这也说明人情消费毕竟有其积极的作用和功能。

(3)由前文分析可知,农民传统的消费心理是影响农民人情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定历史时期下,农民传统的消费心理和人情消费行为表现出了一些相应的特征:消费动机上倾向于从众性,攀比动机强烈和敛财动机明显等。同时,由于农村相关制度不完善、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文化交流、信息传播的限制,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多数农民还存在留后路的投机心理,致使人情消费在农村泛滥异化,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身心健康,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人情圈对传统消费心理具有反馈作用,而传统消费心理对家庭经济和家庭经济对家庭类型都有间接的影响作用。

(1)其实我们可以说人情圈是传统消费心理得以表现的载体。人情圈代表着农民个人或其家庭的社会交际网络,只有置身其中,他们才会去攀比、从众,才会产生诸如此类的消费心理。

(2)家庭经济很容易受到传统消费心理的影响,这一点不难理解。一方面,农民若基于攀比、虚荣或从众的心理动机进行人情消费,不免会给其家庭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农民若出于敛财、留后路的心理而进行人情消费,则很可能会取得短期内家庭收入的增加,即家庭经济的暂时性富裕,或在长期内收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3)不同的家庭类型对家庭经济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可细细想来,家庭类型也或多或少的受到家庭经济的影响。假想一户农民家庭的经济足够富裕,那他(她)就不用背井离乡,忍受与家人分离之苦出去打工挣钱了,这样也就无所谓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之说了。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人情圈、传统消费心理、家庭经济和家庭类型这四个主要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建立了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模型。从模型中不难看出,这四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之间形成了一组闭合的回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因此,在理清农村家庭人情消费各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同时,对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人文、社会环境等综合做出判断,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第五篇:分析影响文化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

(一)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影响消费者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其中主要是性别与年龄 。女性与男性在文化消费方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征,女性比男性更常从事文化消费活动,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性格、知识、认知、思维等方面都不一样,因而对文化产品的认知和需要也不一样。

(二)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消费者的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实际收入与预期收入的变化都对消费行为有影响。当绝对收入提高时,消费者的购买力就会上升,相对收入与购买力则成反比,而实际收入和预期收入都与购买力成正比。

(三)心理因素

一般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文化产品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包括消费者的兴趣与爱好、需求、动机、认知与能力。

二.外在因素

(一)文化因素

没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并深受这一文化所含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这一影响也延伸到了他们的购买行为。消费者特征因素中的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根深蒂固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消费者,由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社会价值标准不同,在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上会表现出明显差异。

(二)社会因素

消费者在特定的社会中工作和生活,其购买行为也会受相关群体、家庭、社会角色与地位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包括参照群体,家庭,角色和地位这些因素。参照群体为消费者提供一定的消费行为模式和生活模式,是消费者改变原来的购买方式或产生新的购买行为。家庭是由彼此的血缘,婚姻或抚养关系的人群组成的,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影响最大。至于角色和地位,人们在购买文化产品时,通常会考虑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处于不同的角色和地位的人,会有不同的需求与购买行为。

上一篇:纪检监察干部考核办法下一篇:居家养老服务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