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一产二产三产

2022-07-11

第一篇:农业一产二产三产

一产二产三产的说明

第一产业(primary industry):又称第一次产业。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其范围各国不尽相同。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有的国家还包括采矿业。中国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首先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三次产业的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希尔(A.B.Fischer)和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

(C.G.Clark)。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学界普遍采用了这种划分方法。

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产业的地位普遍上升,一般占就业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主要是:

(一)满足经济现代化装备的需要

(二)一些工业品取代农牧产品(如合成纤维)

(三)生活水平的提高扩大对工业品的需要

(四)发达国家比值下降,但绝对量却不断增加,利用其资金与技术优势,转到国外设厂等。

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进展迅猛,在发达国家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占工业的70%左右)。80年代以来,重化工业比值有所萎缩,轻纺工业发展较快(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轻重比值大致为1∶2。

发达国家的工业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发达国家以发展资源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把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工资低廉的发展中国家。70年代以来进一步调整产业部门结构,尖端技术工业猛增,比重上升,而资源密集型工业再一次向外转移。目前发展中国家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次为资源密集型,而新兴的工业化地区,已开始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移。总之这已成为世界工业发展的总趋势。

战后世界工业生产地域也发生很大变化,其基本特点是:

(一)工业生产向大型化、系列化和综合化发展。大型化、系列化是战后工业分布规模的主导方向。根据地域发展条件,以一二个工业部门为主导,多发展成综合性联合生产基地,是工业地域部门结构的特点。

(二)工业地域不同层次的集中和相对分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地域集中有所加强,形成世界性大工业地带,如北美工业地带、西欧工业地带、东欧工业地带、日本工业地带等。发展中国家的集中程度更高,呈点状分布,如各国首都多发展成为最大的工业城。世界工业生产从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扩展,是世界工业空间运动的趋势。

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第三产业是指除第

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又称第三次产业) .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上对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意见,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这种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

当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主要是:(1)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3)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我国就业压力。(4)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

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中,分为15个门类即自F类到T类计48个大类,为分类最多的产业。

三次产业分类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

第三产业

F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可以认为是现代物流业)

51 铁路运输业

52 道路运输业

53 城市公共交通业

54 水上运输业

55 航空运输业

56 管道运输业

57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58 仓储业

59 邮政业

G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60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61 计算机服务业

62 软件业

H 批发和零售业

63 批发业

65 零售业

I 住宿和餐饮业

66 住宿业

67 餐饮业

J 金融业

68 银行业

69 证券业

70 保险业

71 其他金融活动

K 房地产业

72 房地产业

L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3 租赁业

74 商务服务业

M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75 研究与试验发展

76 专业技术服务业

77 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78 地质勘查业

N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79 水利管理业

80 环境管理业

81 公共设施管理业

O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82 居民服务业

83 其他服务业

P 教育

84 教育

Q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85 卫生

86 社会保障业

87 社会福利业

R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88 新闻出版业

89 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90 文化艺术业

91 体育

92 娱乐业

S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93 中国共产党机关

94 国家机构

95 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

96 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宗教组织97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T 国际组织

98 国际组织

第二篇:关于全区加快一产三产化,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区加快一产三产化,推进农业转型升

级情况的调研报告

加快“一产三产化,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富民强区,建设幸福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构建既富民、又富财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根据区政协年度工作安排,区政协成立了由农业大学业务专家、农业企业家、农村合作社社长及种养大户等委员组成的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生态景区,对我区农业近年来加快一产三产化,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调研。

一、基本情况

全区牢固树立“跳出泰山区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和“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农业发展新理念,今年,重点策划、推进了泰山苗木花卉精品城、泰山国际茶博城、银桥国际物流、泰山农副产品物流园区、阳光牧业奶牛养殖场、东盛农业科技示范园等10个“一产三产化”项目,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影响的农副产品、苗木花卉集散地,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休闲采摘项目,切实提高了农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一是立足产业,策划招商一批项目。围绕泰山茶、苗木花卉和奶牛养殖三大特色优势产业,策划了一批符合省、市产业政策和全区农业发展规划的一产三产化项目。其 中,泰山国际茶博城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集茶文化展示、产品交易、产业服务、仓储物流、茶叶检测于一体的交易中心。目前,正在进行室内改造和装修施工,预计9月初投入试运营,并在登山节期间举办首届泰山茶文化艺术节。二是突出重点,建设推进一批项目。对泰山苗木花卉精品城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显著的重点项目,全力加快建设推进速度。其中,银桥国际物流项目,总投资1.2亿元,目前已完成地下基础建设,开始进行主体工程施工,预计年内完成两万吨的低温库及辅助设施建设,安装制冷设备,并投入运营。三是扩规增效,巩固提升一批项目。围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重点发展以蓝莓、樱桃、有机蔬菜采摘、奶牛观光牧场为主的农业休闲旅游,打造了一批集技术创新、旅游观光、科技示范、产业孵化、培训交流、辐射带动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项目。其中,东盛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主要建设有机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特色农业种植、休闲观光和现代农业科普示范五个农业生态观光示范功能区,截至目前已经完成50亩韭菜网室建设,正在进行大型沼气池和新建日光温室的施工,计划10月份完成4个日光温室和2个沼气池建设任务,年内新建QQ农场200亩,生态餐厅3000平方米。

二、存在问题

一是在产业规模档次上有待提高。我区部分“一产三产化”项目,例如东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阳光牧业观光牧场等项目,定位高端,立足农业与旅游业结合互动发展,注重旅游过程的参与性,让游客亲自参加种植、采集、品尝和加工等活动,体验农村风情和农业活动的艰辛,感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带来的身心健康和爽快,从中获取劳动的欢乐,但是从这次视察的情况看,这些项目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经济效益不理想的现象,发展规模档次有待提高。

二是在产业融合发展上有待提升。目前我区“一产三产化”发展仍处于概念性阶段,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程度、产业配套与服务条件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亟需建设一批涉及农业的规模大、专业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的低温冷链物流项目,以适应当前农产品仓储运输需求;另一方面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程度还不够理想,其中,泰山女儿茶三产化发展的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与泰山文化、泰山旅游结合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在项目推进速度上有待加快。部分发展前景广阔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处于规划设想阶段,其中汶河沿岸农业休闲观光带项目还未形成成熟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案。涉及一产三产化的大型项目手续办理难度较大,泰山苗木花卉精品城项目旧村改造规划手续审批、国有土地出让等问题,需积极协调市、区土地、规划等部门,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加快手 续办理进度。

三、意见建议

一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资源环境特点和区位优势看,“一产特色化、一产二产化、一产三产化”是我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议区委、区政府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发展共识,在充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对特色农业,尤其是“一产三产化”发展的引导扶持。要在服务上予以保障,努力营造“一产三产化”浓厚发展氛围,同时更加注重产业布局、更加注重择商选资,严把项目审批关,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搞好试点示范,在总结推广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一批组织化程度高、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的典型项目,以点带面,促进产业稳定、有序发展;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研究制定一产三产化项目配套扶持政策,在手续审批、土地指标和税收政策上适度倾斜,引导社会资金、资源参与农业与餐饮、旅游和物流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在资金上予以扶持,建议设立随财政可用资金增长的专项产业发展资金,区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的产业扶持资金支持“一产三产化”项目建设,并制定出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确保资金用准、用好、用活。

二要注重规划引领作用,挖掘资源特色优势。科学规划定位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首先,要坚持规划先行。 从全区农业与服务业整体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好市中区的区位优势,立足现状,积极作为,尽快制定完善《泰山区“一产三产化”发展规划》,明确我区“一产三产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保障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基本遵循。其次,要注重合理布局。结合全区产业总体布局,围绕农业旅游和农产品物流两条主线,深入挖掘特色优势资源。一方面,充分挖掘泰山茶资源。

在省庄镇北部山区扩大茶叶种植面积的同时,注重建设精品茶园,将休闲观光、特色餐饮融入茶园,发展集旅游、观光、品茗、休闲、科普为一体,生态环境良好、功能齐全的“茶叶庄园”。另一方面,充分挖掘休闲观光农业资源。利用好汶河沿岸资源,加强生态绿化和环境景观建设,规范提升埠阳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将汶河沿岸建成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水上游乐区。进一步规范提升泰山蓝莓庄园、东盛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项目,突出生态观光、科普教育和休闲采摘这个主题,整合姚家坡蓝莓、大樱桃、南王庄大樱桃和东盛有机蔬菜等基地,打造既有传统乡村自然景观,又有浓郁文化气息的主题休闲农业采摘基地。第三,要严格执行规划。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强化规划的强制性、严肃性和一贯性,确保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三要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城乡互动协调。要牢固树立“跳出泰山区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的发展理念,以 项目建设为载体,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着力发展高效农业基地、休闲观光、高效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与旅游、物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城乡互动协调、一体化发展。要全力推动泰山苗木花卉精品城项目的建设,该项目以“苗木产业+旅游休闲度假功能区”为总体定位,重点建设种植示范区、展示交易区、鲜花小镇、汶河沿岸滨水带等功能区,是“一产特色化、一产二产化、一产三产化”的典型代表,项目的建设一方面搭建产业交易平台,整合周边苗木花卉产业资源,辐射带动更多种植合作社、农户发展壮大苗木花卉产业;另一方面会促进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全区城镇化进程。要全力推动以泰山农副产品物流园区、银桥国际物流、金龙冷链物流为代表的农产品物流项目建设,立足全区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潜力更大、发展前景更为广阔,要借鉴临沂、寿光等物流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以建设区域农产品物流中心为目标,把泰山区打造成辐射周边地市的农产品物流基地。

第三篇:(1)2017年上半年一产三产及两个收入情况分析

2017年上半年一产、三产及两个收入完成

情况分析材料

根据安排,现就xxx县xxx年上半年一产、三产及两个收入完成情况作一简要分析:

一、 一产上半年完成情况及分析

上半年我县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xxx万元,同比增xxx%,增速位列xxx第一,较全州增速高xxx个百分点。

经调查分析今年支撑我县第一产业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全县播种面积xxx亩,较去年增加xxx亩;二是枸杞产量增加,一方面xxx年新增枸杞种植面积xxx亩今年进入进入盛果期,另一方面xxx年新增枸杞种植面积xxx余亩今年进入挂果期,枸杞产量稳步提升;三是藜麦种植面积由xxx年的xxx亩增加到今年xxx亩,藜麦产量不断增加,成为拉动我县一产发展的一大支撑。制约我县第一产业增长的因素有:肉类等其他农副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也不利于一产稳定增长。

分析以上原因,虽然枸杞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产量稳步提升,但也有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预计年底完成州定的目标任务有一定困难。

二、 三产上半年度完成情况及分析 上半年我县第三产业完成xxx万元,同比增长xxx%,增速位列全州第一,较全州增速高xxx个百分点。

(一)批发和零售业

批发业完成销售额xxx万元,同比增长xxx%,增速位列全州第二,较全州平均增速高xxx个百分点。

零售业完成销售额xxx万元,同比增长xxx%,增速位列全州第二,较全州平均增速高xxx个百分点。

(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反馈数)

根据报表分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xxx%。按照占比,拉动三产xxx个百分点左右,没有达到目标任务要拉动xxx个百分点的预期。

(三)住宿和餐饮业

住宿业,完成营业额xxx万元,同比增长xxx%,增速位列全州第四,较全州平均增速高xxx个百分点。

餐饮业,完成营业额xxx万元,同比增长xxx%,增速位列全州第二,较全州平均增速高xxx个百分点。

(四)金融业(反馈数)

根据报表分析,金融业同比增长xxx%。按照占比,拉动三产xxx个百分点左右,完成了目标任务拉动xxx个百分点左右的预期。

(五)房地产业

根据报表分析,房地产业同比增长xxx%。按照占比,

2 拉动三产xxx个百分点左右,没有达到目标任务要拉动xxx个百分点的预期。

(六)其他服务业

根据报表分析,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增长xxx%,按照占比,拉动三产xxx个百分点左右,没有达到目标任务要拉动xxx个百分点的预期。

根据报表分析,非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增长xxx%。上半年财政八项支出完成xxx亿元,同比增长xxx%,有力的拉动了三产的增长。

八项支出全年若能继续保持xxx%以上的增速,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均能按要求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则我县今年全年可以完成第三产业州定的目标增速。

三、两个收入上半年完成情况及分析

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xxx元,增长xxx%,增速位列全州第一。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为xxx,同比增长xxx%,增速位列全州第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xxx元,同比增长xxx%,增速位列全州第一。全县城乡居民收入呈平稳增长,从上半年增长和目前掌握的情况综合分析,xxx年我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仍将延续继续增长的态势,但增幅会有小幅回落。预计全年,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3 入分别增长xxx%左右。

就收入情况来看,我县在提高农牧民收入方面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有利因素,从城镇看,一是上半年新出台的发放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移动通讯费和物业服务补贴,上调了省级目标考核奖标准,精神文明奖金的发放等为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保持增长提供了支撑;二是工业品价格呈恢复性增长,提升了企业盈利空间,对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保持稳定和适度增长提供了条件;三是高龄补贴、基础养老金、医保筹资水平、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上调,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物业服务补贴发放和目标考核奖上调确保了转移净收入持续保持增长。从农村看,一是农村务工形式稳中趋好,本地就近务工人数增加,务工时间明显延长,为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提供了保障;二是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帮扶资金入股企业的红利收入,使财产净收入仍保持较快增长;三是政策力度加大,精准扶贫强势推进,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活补贴等增长加快,使转移净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不利因素,从城镇看,一是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经营较为困难,成本抬高、效益下滑,经营净收入增长缓慢;二是随着上年同期政策性增资翘尾因素的消失,以及今年上半年新出台增资力度明显弱于上年同期,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从农村看,一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人均收入水平增长空间收缩,加之工资性收入基数逐年加大,农村居民以务工为主的工资

4 性收入增速呈逐年回落趋势,对收入增长拉动作用逐年减弱;二是就目前形式来看受农副产品价格不断走低的影响,会给农牧民增收带来一定困难。

综合以上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城乡居民增收的内外部因素,初步判断xxx年上半年及全年我县城乡收入上年增资翘尾因素逐步消失、本年政策性增资力度减弱、经营净收入增长乏力等因素影响,若下半年无重大增资政策出台来弥补缺口,收入将会有所回落。农村居民收入受农畜产品价格低迷的影响,收入增长的难度增大,加之去年年底第二轮草原奖补政策落实拉动收入增长效应在去年年底消失,也将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产生较大压力。

第四篇:农业部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后,农业部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

积极推动国办意见的贯彻落实。农业部印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任务分工的通知》,对涉及农业部职能的任务进行了分工布置,制定了2016年具体工作计划,细化了工作措施,明确了预期成果和时间进度。

编制农村产业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及起草小组,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合理、科学、有序地优化主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结构布局。目前,规划正在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适时发布。

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农业部等七部门联合实施农村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支持每个省建设不超过5个试点示范县、50个试点乡、500个试点村,优先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以及信息进村入户示范村、最美休闲乡村、一村一品乡村等。会同财政部继续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重点支持能够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经营主体,支持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休闲农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产业扶贫等。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为企业和合作社争取信贷支持。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结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将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计划创建一批融“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网络”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先导区。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拟定了先导区创建标准,重点在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大中城市郊区及都市农业区域、贫困地区,按照规划编制科学、产业基础良好、新型业态丰富、产城融合协调、利益联结紧密、运行机制完善等条件,拟利用5年时间,创建150个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

第五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讨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路径探讨

摘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新难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实践表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选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政策着力点在于建立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目标在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依托农业资源整合市场要素,注重“产、城、人”互动融合,借力金融政策支持,坚持市场导向。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融合;农业现代化;市场导向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5-0068-04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紧接着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成为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亮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现代化。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选择。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出现了农业增产、进口量增加和库存量增加的“三量齐增”现象。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产业竞争力弱的现象制约着农业现代化,成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任务。我国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根本上是供给侧出了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新难题、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近年来,经济“新常态”在农业领域的表现突出,粮价大跌,橘子、冬枣、香蕉、苹果滞销,最近又是大白菜价格持续走低,似乎农产品滞销、价格走低成为了“新常态”。 农产品“价低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对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小康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农产品市场上也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部分具有“安全保障”特征的高端农产品不愁销路,甚至出现“托人”代买的现象;二是部分产品虽然价格高,但依然供不应求。如陕西潼关的软籽石榴、眉县的猕猴桃等。这些现象表面上看是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但事实上还是产销不对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销不对路的原因在于“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实现供需匹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需要在“供给侧”进行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意味着在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上,要与社会的总体需求相契合。通过“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农业生产的“有效供给”,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指的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了农业生产模式“工业化”、生产技术现代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是改造传统的农业“供给”。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矫正农业资源要素配置的扭曲。推行农业供给侧改革,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环境,同时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扩大农业供给的有效性,提高供给结构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和匹配性,进而通过农业供给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目前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偏弱,农业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不仅是土地租金和人力成本高,而且表现在物化投入高,特别是农药、化肥滥用现象严重,农业发展方式整体粗放。只有解决好农业的“供给侧”问题,才能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也才能真正推进农业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可以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比较需求管理政策,强调解决中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而非短期波动问题。中央之所以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解决我国供给体系未能适应需求的重大变化而难以及时调整,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而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我国农业结构性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发展方式的粗放和疏于长远的发展思路。大量农产品靠高施肥、高耗水等粗放式生产,对环境资源损耗大,造成大量土地透支,地力下降。“短视”现象在农业生产领域很是普遍,农业技术市场化利用率低。比如,一旦某地被认为是某某农产品的优生地,立即就会形成大量的一般性产品和大路货,极容易造成库存爆满;或者说政府财政补贴发生变化,又容易形成“弃耕弃种”问题。“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农产品领域层出不穷。解决农业“供给侧”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重点是推动农产品生产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变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也只有把农业的现时难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围绕消费需求进行生产,让农业生产者成为市场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贡献率,才能充分挖掘农业的产业价值,才能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潜力。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选择

2015年12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以结构性改革强农惠农。国内外农业改革的实践表明,农村产业融合有利于解决农业自身封闭循环、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变化、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为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新产业技术革命推动着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入互动融合。

1我国农村产业融合日益向纵深发展。中央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在政策上通过产业融合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历程,体现着农村产业政策演进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农互动发展阶段。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互惠的原则,通过提供当地农民需要的各种服务,为促进商品生产发展、加强工农联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这是农村产业融合的初级阶段,产业主要涉及饲料加工、粮食加工、农副产品流通等。就是这样简单的融合,诞生了农业与其它产业链接互动的乡镇企业,直接激发了社队企业的“异军突起”。 第二阶段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阶段。农业经济的活跃,使得农民农产品生产积极性高涨,导致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农产品滞销。为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的对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各地进行了以“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为特征的农业市场化的探索,[1]促进“农林牧渔业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户与市场间架起连接的桥梁。迈入新世纪,“十五”计划纲要、2004年起的连续7个“一号文件”,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07年,农业部将“一村一品”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2]第三阶段是农业多功能拓展与产业多态化发展阶段。2010年之后,大量新兴技术为产业之间形成“价值链”创造了技术条件,产业之间的相互增值、价值溢出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不仅推动了农业纵深发展,而且拉动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横向一体化。一方面,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生物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融合型产业形态迅速兴起;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二三产业与农业的耦合提供了机遇和空间。[3]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 2产业融合是农村产业进化的发展方向。所谓产业融合,是指基于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现象,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4]一般认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甚至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5]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产业发展,主要是在“农业内部”进行的,其基本理念认为农村的产业就是“农业”。实践中,农业已经从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向外围延伸。在效能上由传统农产品生产向多功能多效用拓展,也就是向产业融合方向发展。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农村产业融合:一是从产业组织的视角,突出的是农产品的流通、加工、包装等;二是产业技术层次的融合,实际是农业领域的技术应用,比如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是从产业功能视角的分析,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以农业为基础,拓展农业的功能,推进农业“接二连三”。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高农业的有效供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进程。从产业进化来看,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互为特征,并以产业融合发展演进为过程。现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基于“农业”,也基于“农村”这一特定区域的发展,突出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与相互“增值”,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融合效应,也是农村产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路径。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加快农业内部融合、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形成农业的新业态。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利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优势和成果,推进农业现代化,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协调推进。[6]

3产业融合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经验借鉴。近年来,国内外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增值收益,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源于日本的“第六产业”概念,就是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农村不仅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而且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销售、农资生产制造、休闲观光农业等,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因为按行业分类,农林水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加工制造业则是第二产业,销售、服务等为第三产业。“1+2+3”等于6,“1×2×3”也等于6,所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也被称为“第六产业”。

我国不少地方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村产业活力和竞争力。陕西省大荔县冯村镇结合“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建设了智能化育苗中心、新品种技术示范区、高标准生产区、物流中心和检测培训区,滴灌设施使工业化直接服务于农业。研发人员将科研成果和技术力量服务于生产和设施农业,实现了“农、工、科”的再度融合,使这里成了一个集苗木繁育、农民培训、科技展示、标准化生产、信息化服务、商品化处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园区。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重点打造现代农业板块,“联众一号”蘑菇工厂,让蘑菇种植有了新的概念,推动蘑菇生产、加工、销售、采摘等一体化发展,蘑菇产业的附加值极大提升。目前,蘑菇工厂亩产值达200万元,成为拉动此地“三农”发展的新增长极。金山区探索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建设了净菜加工、色拉蔬菜和保鲜蔬菜加工、冷冻干燥农产品及生态健康食品加工相互连接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体系。金山还依托农业,推进农业与生态建设、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开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利用“互联网+”引导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有效服务产品流通。

农业本身就孕育着工业和服务业。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开放农业孕育的工业和第三产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蓬勃兴起。从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这种新模式的推广,推动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发展。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价值指向

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表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互联网+” “生态+”等现代新理念引入生产经营活动将成为后期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出部署。

1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是把城市的二三产业迁移到农村,而是要突出“农业”基础,引领农业农村发展要素聚集,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注重产业之间的耦合互动,不仅增加农业生产的市场价值,而且也提升第

二、第三产业的增值空间,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形成。那些第

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空间集聚,但是与第一产业共存分立,既不提升农业价值,也不能形成新业态的,就不能称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5]特别是那些仅在农村开设砖瓦厂、开设向农民销售工业产品的销售部,虽然可以解决部分农民就业,但不仅不是产业融合发展,而且可能挤占农业资源。农业是人类的保命产业,是其他产业的基础,因而世界各国都对农业采取补贴政策。与此同时,与工业、服务业相比较,农业的市场化利润空间不具优势,产业增值空间有限,产业比较效益较低。传统上,就农业发展农业,抑制了农业的多功能性,禁锢了农业的生产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技术一体化、产业多功能化的演变,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鲜明特征。一方面融合发展可以使农业“接二连三”,激活农业的多态性、多效性,使得农业的功能不仅限于“食材”原料,还可以满足多重市场需求。同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转变,吸引农业现代化所需的技术、资本、人才向农业集聚。另一方面,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可以实现产业之间的“价值链”效应,促进产业相互增值,促成农业生产价值外溢,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农业自身的价值,带动农业生产从“报酬递减”向“报酬递增”转变,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使得农业的增值“内部化”。 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着力点在于建立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提高农村经济活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抓手。《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2015年1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要注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要采取“保底+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等。要坚决避免农业龙头企业占用农业资源而对农业没有促进、对农户没有带动作用;避免部分强势企业影响地方政府,介入农村资源侵占、农村市场垄断,导致农民利益被“挤占”、农业发展要素被“挤出”。促进农民增收,不是靠财政补贴,而是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旅游、服务等新兴产业。随着产业的融合、农业链条的延伸,农业的职业种类和农民的就业机会随之增加,种植业收入虽有增加,但占比下降,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加快。我们对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榆林市靖边县、宝鸡市凤县等地调研发现,随着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到了三分之一以下。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引领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成为培育农民增收的新模式。

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在于推动农村现代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指出: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结构性改革强农惠农,既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农村产业融合,在于通过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通过农业新型业态的兴起,通过产业的集聚、要素的集中,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农村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7]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是要把涉农工业和服务业简单地搬到农村,而是要加强统筹规划,有序调整农村产业布局,促使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协调推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8]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型业态,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选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农村生产关系,释放农业发展生产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鼓励各地因地、因业制宜探索多种产业融合方式。

1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依托农业资源整合市场要素。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中国农业将进行的一次结构调整的改革,有利于中国农业提质增效,破解农业发展新难题。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关键,是运用现代理念、现代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注重依托资源禀赋,特别是要注重依托农业资源,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处理好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绿色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特质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农业、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使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中带来的红利,吸引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

2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注重“产、城、人”互动。产业的发展根本是为了人、服务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本地就业收入,助推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引领要素向农村聚集,推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一二三产业之间通过集聚、耦合、互动、渗透等多种方式的创新,将农村稀缺的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要素,在一二三产业之间跨界集约配置,推进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以及健康生态等服务业有机整合。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相互链接、协同发展,不仅可延伸农业产业链,而且拓展农村的产业领域、丰富农村的产业形态,拓宽农民增收来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的集约化发展,要加强规划引导,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产-城-人”互动融合的局面。同时,要注重提高农村各类人才的素质,加强对涉农企业家的培育,提高产业融合能力;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本地就业比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借力金融政策支持。在农村产业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村金融领域市场发育迟缓,资金需求缺口大。特别是商业银行出于成本和风险的考虑,对“三农”的支持拖沓走样。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要求推动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正式建立并开始运营。国家要在金融政策上“定向降准”,增加农业农村领域的资金流动性。继续发挥专项基金对农业产业园区、农村新型业态的支持力度,“把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接机制作为项目支持的前提条件”,[9]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产权、集体资产量化入股等多种形式组建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落实农村以财产权抵押贷款、产权流转等金融政策。强化多种形式的农民与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政府应该通过信用背书、财政贴息、税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金等,不断增加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投入,深入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领域。

4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产业融合,动力在于市场主体。推进产业融合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产业选择、业态培育、技术推广、模式选择的权力归还市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等措施和手段,培育多种形式的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多依靠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选择产业融合的具体路径,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要注重围绕需求发展生产,围绕市场和消费需求融合产业聚集要素,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提供产业服务体系、公共平台、基础设施等,加强市场监管,培育公平有序的市场,塑造鼓励创新、共享发展的产业生态。

上一篇:那一刻他很美作文下一篇:能源计量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