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a教案第一章

2022-07-31

撰写教案是教师备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教师备课信息经过思维加工后的输出结果。教案撰写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份优秀教案应是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智慧、教学经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教师应尝试编写具有个性、富有创意、具有活力的教案。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maya教案第一章》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maya教案第一章

教案——第一章

P1 第一章 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内容提要: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二、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

三、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四、社会革命道路与策略的理论 P2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一)马恩思想转变历程简况

哲学世界观: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思

政治立场:

民主主义

共产主义

想 转

起点: 康德和谢林的浪漫主义

黑格尔哲学体系批判

思想发展脉络:过程

莱茵报时期出现锋芒

著书立说形成理论体系 图

结果:《宣言》宣告理论成熟

P3

(二)代表性著作简析 1.博士论文

名称:《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 内容:借研究亚里士多德以后希腊哲学的发展趋势,探讨了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德国哲学的发展前景。他不同意黑格尔将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希腊哲学意味着古希腊哲学的衰落,而是认为这些自我意识哲学一定意义上发展了古希腊哲学,认为人的自由包括思想自由和通行自由。

评析:(1)观点总体上属于青年黑格尔派;

(2)政治观点超出青年黑格尔派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具有民主主义立场;

(3)哲学观点超出青年黑格尔派,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坚持辩证法,强调思维和存在、哲学与现实的相互作用 P4

3.《莱茵报》时期思想转变的三环节

第一环节:

1842.5:《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关于出版自由和

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是《评普鲁士书报检查令》的深化)

第二环节:

1842.10: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维护贫困农民权益,看到物质利益重要性)

第三环节:

1842.12 《摩赛尔记者的辩护》(看到了社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 P5 4.《德法年鉴》时期马恩思想转变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 P6 《论犹太人问题》

目的:对布·鲍威尔1843年出版的《犹太人问题》和《现代

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的批判 内容:探讨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布·鲍威尔

马克思

把世俗问题归为神学问题;

把神学问题归为世俗问题

用宗教桎梏说明世俗自由公民的桎梏;用自由公民世俗桎梏说明宗教桎梏 点

人的政治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政治解放+人类解放 区 别

P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任务:对如何实现人类解放和由什么社会力量来实现人类解放问题进行探讨

(1)探讨如何实现人类解放和由什么社会力量来实现人类解放

(2)指明人类解放的依靠力量——无产阶级 内容:

(1)马克思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根源,明确指出把宗教批判发展为政治批判的任务

(2)马克思批判了割裂理论与实践的“理论派”和“实践派”,唯物主义地阐述了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关系

(3)马克思分析了德国革命的可能性在于形成了工业无产阶级,阐述无产阶级由于其历史地位而具有的世界历史使命 标志:马克思思想完全转变到共产主义 P8

二、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世界观的首次理论探索 基本观点: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认识方法: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深入到对市民社会的批判 理论基础:当前的经济事实(异化劳动) 异化概念演变:

基本意: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的错乱

卢梭:从法理意义上,表示人们自愿订立契约,把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的一部分转让给处理公共事务的国家。

黑格尔:从哲学意义上,是主体活动的结果成了主体的异己的力量,并反过来危害和支配主体。具体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只作为主体的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异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然后又在发展中扬弃了异化,回归“绝对观念”自身。

费尔巴哈: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就是人把自己的本质返回人自身,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马克思:

1.异化劳动含义: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

2.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批判:人的本质和人的劳动都发生了异化。 3.异化的四个规定:A..劳动产品同劳动者异化;B.劳动本身与劳动相异化;C.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D.人与人相异化。

三、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四、社会革命道路与策略的理论

第二篇: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 总论

相关知识点:

1、会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龙门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复式记账的开始。

3、成本会计的出现的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管理会计的形成并与财务会计相分离,是现代会计的开端。现代会计阶段是实现了从簿记向会计的转变。

一、会计的概述

(一)会计的含义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理解:(1)会计的单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注意:货币并不是唯一计量单位,计量单位除了货币还有张、把、个、只….

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原因:货币是统一的计量单位

(2)会计的性质: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属于管理范畴。

(3)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核算: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以会计语言进行描述,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其特点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

监督: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注意: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只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核算时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

而监督又是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2、会计的对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资金运动(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又称价值运动) 三个环节

(二)会计假设(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1、会计主体: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是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注意:法律主体定是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2、 持续经营: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会按当前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消减业务,是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3、会计分期: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人为的划分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半、季度、月度),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

4、货币计量:

注意:(1)我国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2)企业的主营业务以外币为主的,可以以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报表时需折为人民币

(三)会计记账基础

工业企业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行政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四)记账方法

记账方法有两种(1)单式记账法

(2)复试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有借

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注:93年7月1日,起源于13世纪的意大利。

增减记账法

收支记账法

二、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内容的具体化分)

(一)资产

1、定义:是指企业在过去交易或事项中形成的,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注意: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属于企业的资产;经

营性租入的固定资产不属于企业的资产;

融资租出的固定资产不属于企业的资产;经营性租出的固定资产属于企业的资产

2、特征:(1)企业在过去交易或事项中形成的

(2)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3)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3、资产内容的分类(按其流动性划分)

流动资产: 货币现金

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

其他货币资金

交易性金融资产(目的:赚取中间差价)

应收票据

应收账款

预付账款

应收利息

应收股利

其他应收款

存货(特征: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

品或商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产品用以所耗用)

非流动性资产:固定资产(特征:单位价值高;使

用期限长;具有实务形态如:厂房、设备、机器)

无形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

其他资产:商誉

长期待摊费用

(二)负债

1、定义:是指企业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预期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

2、特征:(1)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

(2)预期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

3、负债内容的分类(按流动性划分)

流动负债:短期借款

应付职工薪酬

应付票据 应付账款 预收账款 其他应付款

应交税费

应付利息 应付股利

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租赁费)

(三)所有者权益

1、含义:是指企业的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应由投资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2、特征:(1)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2)企业在清算时只有清偿完所有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偿还给所有者

(3)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3、内容的分类:实收资本(国家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外商资本)

股本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股本溢价) 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根据公司法规定,从净利润中按10%提取 超过注册资本

50%后可不提;任意盈余公积:由企业权力机构自行决定提取比例)

用途:弥补亏损 转增资本

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

注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反映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是静态的等式,是编制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四)收入

1、含义: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注意:收入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费用表现为资产的减少

费用的增加

2、按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不同

销售商品收入

提供劳务收入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五)费用

1、含义: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多的,会导致所

按经营业务的主次

主营业务收入

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润的总流出

2、分类

按经济用途不同

生产成本

直接材

料:用以产品生产并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

直接人

工: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

期间费用人的职工薪酬

制造费

用: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折旧费、水电费、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销售费用:

销售商品

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广

告费、展览费)及专销设销售机构的人员职工薪酬和福

利费

管理费

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

活动所发生个日用(办公费、咨询费、差旅费、业务招待

费、职工薪酬)

财务费

用: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利息净支出、汇总净损

失、手续费、现金折扣)

注意:成本与费用的关系

成本是按一定对象所归集的费用 是对象化了的费用

即生产成本是相对于一定的产品而言所发生的费用。是按照产品品种等成本 计算对象虽当期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而形成的

费用是资源的消耗,已与一定会计期间相联系,而与生产哪一种产品无关

成本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相联系,而不论发色和那个在哪一会计期间

(六)利润

1、含义: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取得的经营成果

2、利润包括的内容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

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

值变动损失(减收益)-投资损失(减收益)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注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收入-费用=利润(是反映企业某一时期的经营成果;是动态的等式;是编制企业利润表的依据)

三、会计等式

会计平衡式

产生于15世纪末由意大利数学家 近代会计的奠基人卢卡.巴其阿勒首先提出

1、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 收入-费用=利润

3、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会计期末: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推倒出: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间的关系的综合等式)

注意:基本会计等式的理解

1、 某个会计要素内部两个项目一增一减

会计等式保持恒等关系

2、 会计等式的左右两边的两个要素项目同时增加

会计等式保持恒等关系

3、 会计等式的左右两边的两个要素项目同时减少

会计等式保持恒等关系

4、 会计等式右边的两个要素一增一减

会计等式保持恒等关系

四、会计科目和账户

(一)会计科目

1、 定义:按照经济内容对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

由于会计要素太笼统,即使涉及同一种会计要素其内容也往往具有不同性质;例:固定资产、原材料其周转方式、作用都不同 应付款和长期借款虽然都是负债但其形成原因和偿付期限也各不相同)

因此把会计要素按不同经济性质的内容分类

2、 分类

1)按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

总分类科目 一级科目

总目

由财政部统一制定

明细分类科目 二级科目

子目

除会计准则规定设置的以外,可根据本单位需要自行设置

2)按经济内容的性质

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损益类科目(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其他业务收入/成本、营业外收入/支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投资收益)

(二)账户

1.、含义: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以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即账户以会计科目作为名称同时账户又具备一定的格式(即结构)

2、分类

1)按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

总分类账户—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简称总账

例:生产成本、原材料

明细分类账户---根据明细分类科目

设置简称明细账

例:生产成本—车间

原材料-

--A材料

2)按经济内容分类

资产类账户:反映企业资产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负债类账户:反映企业负债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反

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

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成本类账户: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并计算产品或劳动成本的账户

例: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损益类账户:反映企业收入和费用的账户

营业损益账户:主营业务收入/成本

非营业损益账户:营业外支出

3)账户的基本结构

本期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本期期末余额

4)账户的性质

5)账户和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

共同点: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科学分类,两者设置口径一致,性质相同

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没有会计科目 账户便失去了设置的依据,没有账户,就无法发挥会计科目的作用。

区别 :账户有自己的格式和结构,可用来系统、连续、全面的记录反映某种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而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

五、会计分录

1、含义:对某项经济业务事项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金额的记录(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记账方向的符号:借方或贷方;记录的金额)

2、书写格式:上借下贷,左右错开

先借后贷:即借方在前贷方在后

左右错开:贷方的文字和数字要比借方后退两格书写

在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额情况下,借方或贷方的文字要对齐,金额也应对齐

3、会计分录的分类

简单会计分录:一借一贷

复合会计分录:一借多贷

一贷多借

多借多贷

4、会计分录的编制步骤

确定涉及到哪些会计要

素;确定涉及哪些账户;确定记账方向;确定借贷金额是否相等正确 练习会计分录的编写

1、一新投资者向永胜公司增加货币投资100000,现金已存入银行

2、永胜公司向银行借款100000元存入银行

3、永胜公司原有投资者撤资50000元,用银行存款支付

4、永胜公司归还银行贷款100000元用银行存款支付

5、永胜公司从银行提取库存现金2000备用

6、永胜公司向银行借款30000归还到期应付货款

7、永胜公司召开董事会,决定从英语公积中拿出20000转增资本

六、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平行登记:

总账和其所属的明细账的核算内容相同,只不过反映内容的详细程度上有所不同,

总分类账户对明细分类账户有统驭控制作用,明细分类账对总账哟补充说明作用

平行登记要求: 凭证相同

方向一致

期间相同

金额相等

关系:总账账户的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所

属明细账户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合计收入

第三篇:第一章复习教案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复习)

★新课标要求

1、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如何建立运动中的相关概念,并体会用概念去描述相关质点运动的方法。了解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意义。

2、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学会用计时器测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3、通过学习思考及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中模型和工具的特点,体会其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重要作用。如质点的抽象、参考系的选择、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等。

4、体会物理学中,相关条件的特征及作用,科学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的意义,如瞬时速度、图象等。 ★复习重点

位移、速度、加速度三个基本概念,及对这三个概念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位移、速度、加速度三个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其矢量性,解决与这三个概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1、知识框架图

2、基本概念图解

(二)本章专题剖析

[ 例1 ]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大,则速度也大

B. 速度的变化量越大,则加速度也越大 C.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就越大 D. 速度的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解析: 对于A选项来说,由于速度和加速度无必然联系,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因此A错误。B选v,速度变化量越大,有可能t更大,a不一定大,B也错。C选项,加速度a是描述物体速度变tvv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越快,a越大,所以C对。D选项,称为速度变化率,a,故有速度的变

tt项,a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所以D对。故答案应选C、D。

点拨:本题往往会误将A、B选项作为正确选项而选择,原因是没有弄清楚a与v、v的关系。而D选项部分同学却认为不正确而漏选,其原因是没有把握好加速度定义式av所包含的本质意义,造成错解。 t[ 例2 ]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x-t图象如图1所示,以甲的出发点为原点,出发时刻为计时起点则从图象可以看出(

)

A.甲乙同时出发 B.乙比甲先出发

C.甲开始运动时,乙在甲前面x0处

D.甲在中途停了一会儿,但最后还是追上了乙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出发时物体离原点的距离。当直线与t轴平行时表示物体位置不变,处于静止,两直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离原点距离相等。

0答案ACD 拓展思考:有人作出了如图2所示的x-t图象,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同一时间不能对应两个位移)

[例3]如图所示为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试分析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特点。

分析:开始计时时,物体沿着与规定正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初速度v0= -20m/s,并且是减速的,加速度a是正的,大小为a=10m/s2,经2秒钟,物体的速度减到零,然后又沿着规定的正方向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方向一直不变。

点拨:图线是一条直线,斜率不变,故加速度不变,且a>0,但速度的大小、方向都发生了变化。

(三)课堂练习

1、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当加速度减小时,则(

BD ) A.汽车的速度也减小 B.汽车的速度仍在增大

C.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静止

D.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的速度达到最大

2、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v-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 ) A.0-t1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小于t1-t2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 B.在0-t2时间内火箭上升,t2-t3时间内火箭下落 C.t2时刻火箭离地面最远 D.t3时刻火箭回到地面

3、由av,可知(

CD

) tA.a与v成正比

B.物体加速度大小由v决定 C.加速度方向与v方向相同

D.

4、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位置变化大小的物理量,而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B.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大小与速度变化在实质上是同一个意思

C.速度的变化率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的大小表示速度增量的大小

D.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移变化快慢

的物理量 ★课余作业

复习本章内容,准备章节过关测试。

v就是加速度 t

第四篇:第一章 概 论教案

第一章

第一节

现代汽车技术及其发展

一、现代汽车技术的主要内容

汽车自1886年诞生至今,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也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全世界客货车总量为8亿辆,预计到2030年,客货车总量将翻一番。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新型材料、新工艺、新能源等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当今的汽车已演变成为一种精美绝伦的高科技产品。与传统汽车技术相比,现代汽车技术主要包括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控制技术;以质轻、高强度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应用现代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以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为核心的整车及零部件新设计;融合当代制造技术的汽车制造新工艺;以减少石油燃料消耗、降低大气环境污染为目的的新型能源动力汽车技术。

其中,电子装置及控制技术的应用尤为突出。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集成电路、微机控制技术出现以后,在扩展电子系统各部分功能的同时,减少了电子装置的体积和质量,并推动了传感器、执行机构、显示装置及控制技术的发展。这不但改变了汽车工业的面貌,而且使汽车的结构和性能焕然一新。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安全可靠性、乘座舒适性以及废气排放和噪声控制等诸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 (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汽车电子化发展迅速,电子控制装置日新月异,层出不穷。 1.发动机的电子控制

发动机控制部分的内容,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两种。对于柴油发动机而言,主要有各种泵油喷射系统燃油喷射量、燃油喷射时机以及高压共轨喷射、进气节流和电热塞的电流等的控制。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目前应用极为普遍,主要有:燃油喷射控制、点火控制、怠速控制、排放控制、进气及增压控制、稀薄燃烧及缸内直喷控制。此外,还有电动燃油泵、发电机输出、冷却风扇、发动机排量、节气门正时控制及系统自我诊断等功能。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生产年代的汽车上,电子控制的内容有多有少。

另外,随着微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微机将会在现代汽车上承担更重要的任务。如控制燃烧室的容积和形状,控制压缩比,检测汽车零件逐渐增加的机械摩损等。目前在控制汽车尾气

2.底盘的电子控制

底盘控制的内容正在增多,目前主要有:自动变速器控制、悬挂系统控制、动力转向控制、四轮转向控制、巡航控制、制动防抱死控制、驱动防滑控制、轮胎压力的监测。底盘电子控制的生要目的是提高驾驶的轻便性、行驶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司乘人员的舒适性。控制内容包括汽车运行中3个基本特征,即行驶、转弯和停车。

3.车身的电子控制

车身方面的控制主要是为司乘人员提供更为安全、更为方便和更为舒适的环境,并能够提高整车的市场竞争力。车身方面控制内容很多,主要有:安全气囊控制、安全带控制、防撞系统控制、灯光控制、门锁控制、防盗系统控制、自动空调控制、自动座椅控制、音响及音像系统控制。

4.信息与通讯系统及其控制

该系统可让司乘人员更多更快地获取有关汽车各方面的信息;同时通过与车外通讯实现社会联结,以获取各种信息资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数字化仪表(是集感觉、识别、情况分析、信息库和控制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汽车定位导航系统(GPS)、移动电话系统等。 (二)新型能源动力汽车技术

- 1一般都装有7—8个微处理器,日本丰田公司“滑翔机”牌汽车上已使用24个微处理器。最近10年左右从美国、日本、欧洲以及韩国等国进口的汽车上,都或多或少、程度不同地装有各种微机控制装置。1990年世界生产的轿车上,有90%左右已采用微机控制装置。微机在汽车上的应用发展迅速,且日益普及和完善,可以说,在发达国家,汽车已进人电子控制时代。

国产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期,只有少数汽车厂家,如一汽的奥迪、北汽的切诺基汽车上开始采用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发动机,而且基本上是对国外生产的部件进行组装。在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上,与国外的先进汽车生产厂差距较大。随着形势的发展,如城市汽车数量的增多,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等,国家有关新的安全、油耗、排放法规将同国际标准接轨;同时,迫于国际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我国汽车大大加快了采用电子控制技术的前进步伐。国产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可喜的,国家要求在从2000年开始,新生产的轿车都要采用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发动机和三元催化净化装置。目前已基本实现。另外,其他电子控制装置,如防抱死制动系统、安全气囊、电控自动变速器等,也在陆续安装在国产轿车上。

关于汽车技术未来的发展,2000年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年会得出的结论是:21世纪的汽车将是架在4个轮子上的计算机。可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将在未来汽车技术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 推动与影响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制定发展汽车产品的规划以及从事汽车的具体设计工作时,首先要了解推广与影响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掌握汽车新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然后根据对目标市场的调研结果.考虑选型问题。

现代汽车的优良品质首先体现在外部造型、车身设计、内部总成构成及新技术含量上。

汽车工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又几乎是与每个人都有关系的产品。汽车工业能否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自主开发产品的体系以及能否成为具有较高新技术含量的产品。

生产和使用汽车需要利用社会资源,而生产出的汽车既要为社会服务;又要影响社会环境,资源与环境必然存在若干推动或制约汽车技术发展的因素。

1)世界资源及环保的形势

目前绝大多数汽车仍然使用液体燃料,世界石油储量终究有限,使用液体燃料又难以完全消除有害排放物,而且世界各地区、各国的石油供需情况又很不平衡。今后和过去一祥,世界资源及环保形势的变化必然推动汽车技术的发展,节能和消除对环境的危害是汽车技术发展的永恒主题。

水是世界另一重要资源,有些地区的水荒日益严重,针对水资深严重缺乏的地区,发展风冷或油冷发动机是必然的。

2)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难以预测。但有些趋势则比较明显:例如地区内的国家加强合作,如欧洲联盟、非洲国家的联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一时难以消除;产业及商业的国际化;汽车工业的国际化过程正在加快;各大汽车工业国更加谋求国外市场,市场的竞争更趋剧烈等。这些特点也必然影响汽车技术的发展。

3)社会的发展与汽车功能的变化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经济发展更迅速,知识及信息积累、更新的速度更快,人们生活的节拍也因此加快。同时,国际大都市在发展周围的卫星城市,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在变化,多

- 3油机,车用燃气透平,燃料电池及飞轮电池等。21世纪汽车采用新型动力装置及其它节能措施,要求5座位的、或者发动机排量为3L左右的轿车,每100km的能耗相当于3L柴油。

(3)汽车的电子化程度更高,并实行集中控制。未来的汽车可能从过去以机械装置为主、电子设备为辅的状态,转变成以集成电路、电子模块为主,机械装置为辅的电子化汽车。

(4)采用多种安全措施,实行自动的集中控制,电脑辅助驾驶,使汽车向安全型及智能型发展.同时使用先进的通讯、导航系统,最大限度地避免车祸。汽车在各种道路上行驶时,都能使乘员感到舒适、安全、顺利及驾驶的乐趣。

(5)车将进一步从结构合理化、采用新型材料等方面减轻车身重量。家用轿车的功能将多用化。内饰将居室化,显示舒适、温馨、更方便的特点。

(6)汽车各总成及零部件也都将围绕上述总的发展趋势向前发展,在结构、作用原理及功能方面都会有新的发展。汽车也将更多地采用轻质的、可以回收的、对环境无害的新型材料。

2.汽车新技术发展的特点

(1)汽车技术的发展仍然围绕着节能、环境保护及安全方面的主要要求进行,当然还要考虑行驶稳定性、驾驶方便、舒适性、多种功能、个性化等方面的需要。

(2)向机电一体化、电子化及集中控制方面发展。在发动机方面不仅是供油系统电子控制,而且进、排气系统、冷却及增压系统等都在实现电子控制、集中管理。汽车的转向、驱动、悬架及制动等方面也都向集中控制方面发展。这样可以使各系统尽量共同利用所需的传感器、压力源、电源及控制器等,以便降低汽车质量及制造成本,防止各个单独控制时可能产生的互相干扰,从而能产生新的高效能的综合效果。

(3)充分利用现代理论、航空航天技术、国防科技成果,以及高新技术。例如利用流体计算力学、航空技术,进一步改善汽车外形,降低空气阻力。导航、光纤、微波、激光等高新技术愈来愈多地应用于汽车工业。

(4)进一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新技术的开发,在计算分析过程中,孕育出一些新技术。在新技术开发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新兴学科,如生命~机械学、车祸学等。

(5)为了更好地解决新产品开发中互相制约的矛盾,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及知识,形成能综合地解决问题的新技术。

(6)为了节省资金、人力,加快新技术开发的速度,一些重大研究课题更以生产企业、研究单位及高等学校合作、几大公司合作及至国际合作的方式进行。某些产品及新技术的开发工作、工程工作由专业的汽车工程服务公司进行。

第二节

现代汽车技术的应用

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

目前,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正由单独控制向集中控制发展。图1—5展示了现代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情况。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汽车电控系统多采用模拟电路的ECU(电子控制单元),单独对汽车某一系统,如燃油喷射系统、点火系统等进行控制。采用单独控制系统很难实现汽车全面的综合控制,并且结构线路复杂、成本高。多个系统用多个ECU,而同一种信号几个控制系统ECU都需要时,则必须同时配备几个相同的传感器,这必然造成结构、线路复杂,成本高,维修困难,控制效果差。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用于汽车电控系统的ECU由于采用了数字电路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其集成度愈来愈高,微处理机速度的不断提高和存储容量的增加使其控制功能大大增加,并具有各种备用功能。另外,与汽油喷射控制、点火控制及其他控制系统相关

- 51.发动机排放

日益增多的汽车给人类创造了很多财富及生活上方便,但也带来了负面垂响,汽车发动机有害排放物对环境的污染及人类健康的危害严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进步,已经使现代汽车发动机的比排放只有70年代汽车比排放的1/4,可以形象化地认为70年代一辆汽车的排放相当现代32辆汽车的排放。

部分发动机采用先进的技术及排气后处理可以达到美国加州过渡排放标准要求,使用清洁燃料则较容易达到过渡及低排放标准,少数产品采用综合净化措施可以达到超低排放标准的要求。

随着对发动机排放的研究日益深人,使用的燃料种类增多以及限制排放的要求日益严格,发动机排放方面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及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常规排放物

常规排放物是指过去标准中规定要限制的排放物,包括CO、HC及碳烟微粒。除了分别限制各自排放量外,也限制HC + NOx的总和量。碳烟微粒排放与渗人燃烧室烧掉的润滑油有关,因此更加注意降低润滑油的比油耗。

(2)二氧化碳及甲醛

公认二氧化碳及甲醛的排放会形成温室效应,使地球气温上升。而温室效应使气候失调等,给地球带来的灾难,也日益显示出来,因此更加关注发动机二氧化碳及甲醛的排放。发动机使用甲醇作燃料时导致甲醛排放较大,而二者的排放量又与发动机油耗成正

比,为降低二氧化碳及甲醛排放,就必须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同时需要采用更有效的后理技术。

(3)非甲烷有机物排放

由于使用气体燃料的发动机日益增多,而甲烷又是气体燃料的主要成分之一,甲烷是化学活性弱的物质,在形成臭氧及光化学烟雾方面很少起作用,只会产生温室效应,为了科学地评价有机排放物的危害性,提出非甲烷有机物排放(NMOG)概念,并且区别对待其中各种化合物形成臭氧、光化学烟雾的作用。

(4)当量碳氢有机物质

发动机使用的燃斛种类扩大以后,排放物中各种未燃烃类、含氧的和不含氧的等也扩大,为了进行质量的综合衡量及评价,提出当量碳氢有机物质,将各种排放中未燃物质折算到同共一H/C比值的烃,称之为当量碳氢有机排放物(OMHCE)。

(5)有致癌潜在危险的排放物

美国环保局及清洁空气资源管理局经过多年的研究后,认为发动机排放中具有致癌危险的是下列物质:①苯;②1.3-丁二烯;③多环有机物如多环芳香烃及④甲醛及乙醛,并对它们只致癌潜在危险程度进行了评估。

国外提出的上述新排放物的多数,目前虽未列人标准加以限制,但是一些国家已经在进行系统的、深人的试验研究,并定量地进行分析。

2.发动机的动力性能

力求降低汽车质量,提高驱动性能,降低能耗及成本是汽车发展的重要趋势及要求,因此发动机也必须在结构紧凑、外形尺寸小及质量轻的要求下,提高功率及转矩。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80%~90%的小型客车仍然采用排量为3L以下的汽油机。

3.发动机的比油耗及汽车燃油经济性

各国对发动机的比油耗没有提出严格的法规要求,但对汽车燃油经济性都有法规要求。美国在1974年提出的燃油经济性要求,将采用城市一高速公路混合驱动循环规范时,为6.04km/L,1987年则提高到11.52km/L,相对应的百公里油耗分别为16.56L/100km及8.70L/100km。90年代汽车燃油经济性已经提高到8L/100km。现在则要求提高到

- 7过去发动机为了提高转速,又要减少活塞平均速度、往复运动零件的磨擦损失及磨损,高速发动机采用短冲程即S/D<1的比较多。现在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加工.工艺、材料及设计等方面的进步,容易克服长冲程产生的问题。而冲程增加可以使气缸向外散热的总表面积对于气缸工作容积之比的比值减小,降低传热损失。S/D增加后,通过气缸等各部分向外散热的比率发生变化,即通过气缸套向外散去的热量增加,而通过气缸盖及活塞向外散去的热量减少,这对降低缸盖及活塞的热负荷,提高其工作可靠性是有利的。长冲程,较大的S/D值对组织燃烧也有是利的,因为燃烧室变得瘦而长及紧凑,除上述传热损失或少外,喷射的油束容易散布到燃烧室各部分,形成均匀的混合气。根据上述原因,车用发动机有采用长冲程趋势,例如德国奥迪A4发动机的S/D值为1.07。

3)关于低散热柴油机

绝热柴油机曾引起工程界的很大兴趣,因为它可以不需要冷却系统,将原来冷却系统散去的热量转到排气中,如果利用这部分热量,发动机的效率可以大幅度上升。但是绝热柴油机面临着难以解决的问题:①要实现绝热,气缸壁必须内外温度一样,需要采用导热系数为零,又能承受高压的材料制造,在工程实践中难以实现这一要求;②充分利用排气中大量热,需要采用复合增压,这使功率输出部分结构复杂,制造成本增加;③研制开发能适应高达500~600℃温度的润滑油,其粘温特性又要在不同环境温度下能满足发动机的要求,这也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将绝热柴油机用于军用车辆及重型汽车上都难以实现,更不要说用于小汽车上。

从绝热柴油机得到的启发,就是采用部分隔热措施,也就是工程界称之为低散热柴油机。目前在车用发动机上,进行研究的低散热技术,主要是将活塞设计为带中间有空气间隙的钢顶或铸铁顶的组合活塞,以及在活塞、缸盖底面上喷镀隔热材料等。甜合活塞尺有批量生产的产品在使用。低散热技术的目的在于:①改善发动机低负荷的性能;③适应浩洁燃料如甲醇改善起动性能、形成良好混合气、改善燃烧的需要;③有助于降低未燃烃HC的排放。使催化剂点燃温度升得较高,提高低温、低负荷下催化剂的效率。

进一步完善低散热技术,使燃烧放出的热量散给冷却水的比例减少,同时在冷却系统中采用可变技术,即使风扇的工作及经过散热器的冷却水循环随着发动机工况变化而变化,那么能明显地提高发动机的效率,降低比油耗。实际上,即使不采用低散热技术,先进的车用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已经采用可变技术。

4)关于车用燃气透平

长期以来汽车界力图将燃气透平用作汽车动力,这是因为它具有如下优点:①单位功率的外形尺寸小及质量轻;②比较容易达到严格的排放要求;③对燃料理化性质的差异不敏感,即适合使用多种燃料。但是目前比能耗较高,价格等尚不能与汽油机竞争。此外,加速响应特性也有待于提高。

汽车通常采用图7~l所示的燃气透平双轴装置,由压气机、燃烧室及燃气透平组成燃气发生装置及输出功率的燃气透平两部分组成。其目的在于利用功率燃气透平排气热量加热新鲜空气,使进人燃烧室的空气温度升高,从而提高功率输出透平的最高循环温度及效率。如果没有预热空气及产生高温燃气这一部分,采用燃气透平的比油耗比活塞式发动机低负荷及怠速工况的比油耗还要高。发生燃气装置的中另一功能是对进人功率透平的燃气的温度进行调控,使该温度在透平叶轮材料能承受的条件下尽可能高些。

活塞发动机,燃气透平及活塞发动机与变扭器一齐作用的扭矩特性如图7~2所示。通常汽车上都有变扭器,因此在该图所示的55%额定转速以下转速工作时,不会按活塞发动机虚线所示的转矩变小的特性线工作,而是按变矩器投人工作使转矩增加的实线工作。因此双轴燃气透平的转矩特性尚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 燃气透平起动特性尚不如车用汽油机。改进的途径:①提高怠速转速,这会增加比油

- 9供油提前方能使比油耗最低。使比油耗最低的供油提前角并不能使NOx及HC排放最低,推迟供油时间可以降低NOx及气缸最大爆发压力,然而却使比油耗pai气温度及HC排放增加。

根据奥地利内燃机研究所研究结果表明,在功率范围为117.6~161.7KW的柴油机上,如果最佳供油提前角为上止点前15°,推迟4°供油,那么NOx排放及缸内最大爆发压力有所下降,然而比油耗比最低油耗增加8%~10%,排气温度增加50du,HC排放增加100%~200%。如果比最佳供油提前角提前4°供油,比油耗也要增加,其它参数变化情况则与推迟喷油的情况相反,排气的温度及HC排放有所下降,而NOx排放增加800ppm,最大爆发压力增加1一1.5MPa。

降低NO,排放的措施,不一定能降低微粒排放,相互之间也是存在矛盾的。例如在较低的喷油压力的基础上,提高喷油压力可以改善混合气质量,提高燃烧速率,从而降低柴油机的微粒排放,然而却又会使NOx排放增加。上述例子表明,采取某些提高发动机性能的措施时,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不能顾此而失彼。

第五篇:第一章 统计案例教案

第一章

统计案例

1.教学目标

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分

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

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 2.回归分析模型(4学时)

a. 比《数学3》中“回归”增加的内容 数学3——统计

画散点图

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

求回归直线方程y=bx+a

用回归直线方程解决应用问题 选修1-2——统计案例

引入线性回归模型y=bx+a+e

了解模型中随机误差项e产生的原因 了解相关指数 R2 和模型拟合的效果之间的关系

了解残差图的作用

利用线性回归模型解决一类非线性回归问题

正确理解分析方法与结果 b.函数模型与“回归模型”的关系

函数模型:ybxa不能提供选择模型的准则

回归模型:ybxae可以提供选择模型的准则 c.回归分析知识结构图 d.教学建议

案例1:女大学生的身高与体重 散点图;

ˆ0.849x85.172 回归方程:y通过探究“身高172 cm 的女大学生的体重一定是60.23 kg吗?”引入线性回归模型。此处可以引导学生们体会函数模型与回归模型之间的差别。

使学生理解:在回归模型中,预报变量(因变量)是解释变量(自变量)与残差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释残差变量的来源(可以推广到一般):

• 其它因素的影响:影响身高 y 的因素不只是体重 x,可能还包括遗传基因、饮食习惯、生长环境等因素;

• 用线性回归模型近似真实模型所引起的误差; • 身高 y 的观测误差。

使学生正确理解相关指数的含义,他是度量模型拟合效果的一种指标。在线性模型中,他代表自变量刻画预报变量的能力。 在线性模型中,(yi1niˆiy)(yiyˆi)2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偏差平方和分解公式可以y)(y22i1i1nn直接由相关指数的定义理解其含义

⑦ 使学生了解残差图的制作及作用。坐标纵轴为残差变量,横轴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若模型选择的正确,残差图中的点应该分布在以横轴为心的带形区域;对于远离横轴的点,要特别注意。 身高与体重残差图

异常点

错误数据

模型问题

⑧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所蕴含的统计思想提炼出来。如在本例结尾提到“用身高预报体重时,需要注意下列问题:……”,这些论述适用于所有的回归模型。

模型适用的总体;模型的时间性;样本的取值范围对模型的影响;模型预报结果的正确理解。 ⑨ 教科书上所列“建立回归模型的基本步骤”,不仅适用于线性回归模型,也适用于一般回归模型的建立。

案例2:红铃虫的产卵数与温度 ① 散点图:从散点图中可以看出产卵数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用线性回归模型来很好地近似。这些

1 散点更像是集中在一条指数曲线或二次曲线的附近。

② 令

,则 x 与

z 的散点图为 x 和 z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线性回归模型来拟合

zaxb-----yc1eax

③ 令

,则 t 与

y 的散点图为

散点并不集中在一条直线的附近,因此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他们的效果不是最好的。 ④ 教师在此处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同样的数据,有不同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要用最有效的方法分析数据。

现在有三个不同的回归模型可供选择来拟合红铃虫的产卵数与温度数据,他们分别是:

yaxb,yc1ec2x,yx2.可以利用直观(散点图和残差图)、相关指数来确定哪一个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 4.两个分类变量的 独立性检验

3课时

a.反证法原理与假设检验原理

反证法原理: 在一个已知假设下,如果推出一个矛盾,就证明了这个假设不成立。

假设检验原理:在一个已知假设下,如果一个与该假设矛盾的小概率事件发生,就推断这个假设不成立。

例. 数学家庞加莱每天都从一家面包店买一块1000g 的面包,并记录下买回的面包的实际质量。一年后,这位数学家发现,所记录数据的均值为950g。于是庞加莱推断这家面包店的面包分量不足。

• 推断过程:假设“面包分量足”,则一年购买面包的质量数据的平均值应该不少于1000g ; • “平均值不大于950g”是一个与假设“面包分量足”矛盾的小概率事件; • 这个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使庞加莱得出推断结果。

b.假设检验问题

假设检验问题由两个互斥的假设构成,其中一个叫做原假设,用H0表示;另一个叫做备择假设,用H1表示。

例如,在前面的例子中,原假设为:H0:面包分量足, 备择假设为:H1:面包分量不足。

这个假设检验问题可以表达为: H0:面包分量足

←→ H1:面包分量不足 c.求解假设检验问题

考虑假设检验问题:H0←→ H1

问题:判断应该是H0 还是H1正确? 求解思路:

1. 在H0成立的条件下,构造与H0矛盾的小概率事件;

2. 如果样本使得这个小概率事件发生,就能以一定把握断言H1成立;否则,断言没有发现样本数据与H0相矛盾的证据。

d. 独立性检验

只取两个值的变量

检验两个分类变量 x 和 y 之间是否有关系,即回答假设检验问题: H0: x 和 y 之间没有关系

←→

H1: x 和 y 之间有关系 f.教学建议

案例1. 吸烟与肺癌

① 确定所涉及的变量是否为二值分类变量;

根据样本数据制作列联表:通过图形直观判断两个分类变量是否相关:

④ 推导统计量K2 (用于构造有利于H成立的小概率事件) ,使同学了解: K2越大, H成立的可能性就越大。

2 zc2xb

y t ④ 在“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成立的条件下,可以估算出:PK6.6350.01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出估算需要很多的概率统计知识,为学生指明还有更多的知识需要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只有在此条件下,才能得到这个近似公式。

④ 推导统计量K2 (用于构造有利于H成立的小概率事件) ,使同学了解: K2越大, H成立的可能性就越大。 ④ 在“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成立的条件下,可以估算出:PK6.6350.01 当 n→∞ 时,变为等号。在实际应用中,当mina,b,c,d5,近似的效果才可接受。

④ 推导统计量K2 (用于构造有利于H成立的小概率事件) ,使同学了解: K2越大, H成立的可能性就越大。 ④ 在“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成立的条件下,可以估算出:PK6.6350.01 注:④⑤隐含了构造与原假设H0矛盾的小概率事件DK6.635

的思想,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深入体会。

⑥ 由列联表中的数据计算随机变量K2的值:k54.721用k是为了区分随机变量与其观测值

⑦ 结果的解释:k≈54.721>6.635解释为有99%的把握断定“吸烟与患肺癌有关” 。若按如下规则进行判断,则把“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错判断成“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的可能性不超过0.01 。 规则:若K2≥6.635,就断定“吸烟与患肺癌有关”

2222nadbc两个分类变量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当

K很大时(小概率事件发

abcdacbd22生),就认为两个变量有关系;否则就认为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两个变量有关系。

在前面案例中,由 k≈54.721>6.635 可得结论:有99%的把握断定“吸烟与患肺癌有关”。 评判规则是在获取样本数据之前确定的。

规则一:如果随机变量的观测值大于或等于6.635就认为“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 。

另一方面,由 k≈54.721>10.828 还可得结论:有99.9%的把握断定“吸烟与患肺癌有关”。 规则二:如果随机变量的观测值大于或等于10.828就认为“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 。 问题:二者矛盾吗?不矛盾,他们是对两个不同评判规则的结论。 例1.秃头与患心脏病

①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直接计算K2的观测值k进行独立检验,而不必写出K2的推导过程 。 ② 本例中的边框中的注解,主要是使得学生们注意统计结果的适用范围(这由样本的代表性所决定)。 因为这组数据来自住院的病人,因此所得到的结论适合住院的病人群体. 例2.性别与喜欢数学课

① 本例主要是使学生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原理。 ① 在教学过程中向同学们说明:在掌握了两个分类变量的独立性检验方法之后,就可以模仿例1中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而没有必要画相应的图形。

图形可帮助向非专业人士解释所得结果;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所得结果是否合理

上一篇:想像作文1100字下一篇:阿瑟米勒手记pdf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