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言语语言障碍

2022-06-28

第一篇:儿童言语语言障碍

儿童早期语言-言语障碍矫治介入

随着以特殊需要儿童学前教育为基础,以听力干预、听觉语言康复、言语矫治为支撑的全面康复模式教改思想的贯彻与实施,儿童早期语言-言语障碍矫治工作的开展究竟以何种方式介入才能实现全面康复教改效能的最大化,已成为众多教改实践推行者迫切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考虑到实际需要,本期词典以“儿童早期语言-言语障碍矫治介入模式”为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出发,对本领域国际上已采用的通行做法进行梳理与归纳,以期获得有益的启示与借鉴。1 儿童早期语言-言语障碍矫治介入的理论模式

1.1 儿童早期语言-言语障碍的测评模式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特殊教育与语言-言语障碍矫治不变的定理,测评是鉴定被观察对象是否需要及需要何种特殊教育、也是语言-言语矫治的首要前提。国际上关于儿童早期语言-言语障碍的评测理论模式主要有3种。

1.1.1 描述模式 描述模式(descriptive approach)最早由Miller(1983)提出,它强调儿童语言-言语行为的描述或结果,其目标为指认出儿童语言-言语表现的问题并详列儿童语言-言语表现的类型特征及其尚未发展出来的部分(如只出现主谓成分,但尚未出现主谓宾结构的简单句)。根据Miller的观点,语言-言语矫治师在决定语言-言语教学策略时,应考虑利用这种测评方法来获得必要的信息。除此之外,也可根据这种测评方法获得的信息假设造成儿童语言-言语问题的原因。该模式强调自发性说话——语言样本的收集与分析,以及观察儿童在自然沟通情境中的表现,是了解其语言-言语能力的必要途径,由这些通过描述方法而获得资料,可以更为确切地了解儿童在日常沟通互动中的语言-言语技能实况。

1.1.2 因果模式 对儿童语言-言语障碍的矫治,不仅需要了解其语言-言语行为的状况,有时还需要了解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Miller将这种出于医学治疗目的而建构起来的评测手段和方法归类为因果模式(causative approach),其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找出儿童语言-言语障碍的病因,并隐含医疗人员可依据病因采取特定治疗方案的假设。这是因为,有时知道病因就可以帮助治疗师更加准确地了解患儿的某些学习特性,并据此提供更为适当的治疗策略。例如,对听

障儿童的语言-言语障碍治疗,由于了解导致其构音或发音或语畅方面障碍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来自听觉问题,因此有效的听觉训练自然纳入了治疗策略考虑和选择的范畴。然而,在非听力问题导致儿童语言-言语障碍临床矫治领域,后一隐含目的常常无法达成。比如特定型语言障碍(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或是语言学习障碍(language learning disability)儿童的语言问题,虽然可由大脑神经的某些细微层面找出其语言学习困难的可能致因,但即便如此,也很难根据这些大脑神经细微问题的信息制订更适宜的治疗方案或策略。

1.1.3 心理测量模式 描述模式、因果模式的测评要想取得实效,更多地依赖于施测者深厚的语言-言语病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鉴定经验,主观性有余而客观性不足。于是一种以强调使用标准化、常模参照的儿童语言-言语问题测量模式应运而生。国际上把基于这种思想设计的评测手段和方法统称为心理测量模式,评测者不是依据自己的观察和主观判断,而是依据被试儿童在标准测验上的得分,计算出其标准分数或百分等级,并据此决定其是否出现语言-言语发展与学习问题。心理测量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根据常模资料初步判定儿童是否有语言-言语问题,并依据不同类型的标准化语言-言语测量工具,了解其困难所在。然而,语言的本质毕竟是复杂的、多面性的,而且无法明确地从沟通情境中切割出来。因此,标准化常模参照测验只能触及儿童语言-言语能力的某些层面,而不是全部。

鉴于以上3种关于儿童早期语言-言语障碍的测评模式各有优劣,因此正如Owens(1999)所建议的那样:一个完整的语言-言语测评工作的展开应整合各种模式,具体包括:①个体病史的收集以及与监护者、照顾者的访谈;②不同自然情境中儿童语言-言语沟通行为的观察;③借助常模参照的标准化测验;④个体会话交谈语言样本或叙事样本的收集与分析。

1.2 儿童早期语言-言语障碍的治疗模式

在明确儿童语言-言语障碍的病因和特征之后,接下来就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进行适宜的教学或矫治。由于受到不同流派理论、观点的影响,有关儿童早期语言-言语障碍的教学或治疗存在着不同的理论模式。根据Klein与Moses

(1994)Kuder(2003)、Donaldson(1995)等研究者的总结,当前有关儿童早期语言-言语教学或治疗的理论模式分为如下4类。

1.2.1 行为学派语言治疗模式 行为学派(behavioral theory)语言治疗模式从上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它以学习理论原则为依据,主张:①语言的习得是经由模仿、增强、逐步形成的,如同其他各种行为一样,古典制约、操作制约是最好的例证;②环境对语言学习极其重要。因此,在教学或矫治推行过程中必须坚持如下原则或做法:教学目标一定是可观察的语言或沟通行为;教学目标要提及沟通或社会互动的情境;要对长程或短程目标间的关系给予说明。尽管行为学派的语言教学或矫治技巧(如模仿等)可以让儿童说出不同结构的语句或是新词汇,但也有学者研究表明,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儿童所习得的语言无法类化(Leonard,1981)。

1.2.2 发展心理语言学派语言治疗模式 发展心理语言学派(developmental psycholinguistics)语言治疗模式从上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它与行为学派的观点截然相对,主张:①语言是人类一种先天具备的能力;②每个人先天就具备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③不同阶段的语言是依序发展出来的行为。因此,在教学或矫治推行过程中必须坚持如下原则或做法:语言-言语矫治目标的制订必须依据语言-言语行为或是神经动作发展的类别或类型而定;目标的排列应依据发展顺序列出。

1.2.3 信息处理学派语言治疗模式 信息处理学派语言治疗模式简称信息处理模式(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发端于上世纪40年代,发展至今。其间尤以Osgood与Miron(1963)、Wepman、Jones、Bock与Van Pelt(1960)发展出来的信息处理理论,对语言病理学领域中的测评与矫治方面发展的影响最大。这一模式主张:①信息处理历程是语言正常运作与语言障碍的基础;②视觉或听觉记忆、听觉辨别、视觉联结、视觉接收、视觉合成是语言的认知运作处理历程;③语言的认知运作处理历程与语言处理皮质区相呼应;④语言学习与人的短期记忆(工作记忆)、长期记忆紧密相关;⑤语言表达时符号的提取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或矫治推行过程中必须坚持如下原则或做法:语言-言语教学或矫治目标的制订应考虑信息处理历程,知觉、辨别与提取是不同的3个层次和水平;

语言-言语教学或矫治目标的制订还要考虑到影响语言-言语行为表现的语言及非语言层面要素。

1.2.4 语用学派语言治疗模式 语用学派(pragmatics movement)语言治疗模式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是一种受到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影响,将语用论点整合进儿童早期语言-言语教学或治疗过程的模式。相对于其他3个模式,它主张:①更强调语言的沟通功能;②认为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是受社会与情意互动需求激发的;③在教学中强调使用语言的不同功能,以及交谈对话规则的重要性;④重视非语言及语言脉络或情境对沟通功能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或矫治推行过程中必须坚持如下原则或做法:语言-言语教学目标的制订应以能影响或帮助个体达成沟通功能为优先选择;语言及非语言要素是制订教学目标要考虑的内容;言谈或篇章技能也是语言-言语教学目标要考虑的选项;以帮助儿童个体发展从形式到内容到使用的交互运作的整体语言能力为目的的沟通环境的提供与创设,是教学或矫治得以取得实效的关键。

2 儿童早期语言-言语障碍矫治介入的执行模式

在儿童早期语言-言语障碍矫治介入执行层面,这项工作传统上常被认为是接受语言-言语矫治师所提供的一对一教学。随着语用论点整合儿童早期语言-言语教学或治疗过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家长与其他专业人员在与儿童沟通互动时,如何运用适当的沟通互动技巧,让儿童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接受语言沟通的内容、形式、使用方式或功能的输入,进而系统地提高语言沟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表现为以下3种介入模式。

2.1 语言治疗师主导的介入模式

语言治疗师主导的介入模式(clinician-directed intervention approach)是指由语言治疗师负责矫正或改善儿童的语言沟通问题,其教学重点放在儿童已有障碍或发展迟缓的语言结构、沟通能力训练层面上。一般而言,语言治疗师常应用早期介入中的诊断、矫正或弥补等概念和技巧进行语言障碍治疗。直接教学法(direct instruction)结构化对话(structural discourse)、脚本理论(script

theory)和情境教学法(milieu teaching approach)都是语言治疗师主导介入、激发儿童语言学习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2.2 家长本位的语言介入模式

家长本位的语言介入模式(parents based language intervention

approach)是一种建议并引导家长掌握如何与孩子互动、进行语言示范和扩展语言技巧,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语言训练技巧,帮助子女在不同情境中使用语言,提升沟通技能的语言障碍干预、治疗方案。这种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表达技能,其实施方式则一定要配合以语言治疗师为指导的治疗方式。

2.3 教室本位的语言治疗介入模式

教室本位的语言治疗介入模式(classroom-based intervention approach)是一种以学校为语言学习的主要场所,强调语言治疗师与教师结为教学伙伴,并将教室中的学习与语言沟通矫治目标整合在一起,为语言障碍儿童提供疗育的教学服务模式。分为以下3种具体形式:①入班治疗教学模式(in-class therapy),即语言治疗师以一对一的方式在教室里进行教学,其优点为可以观察患儿在教室中自然情境下的语言沟通表现;患儿可以立即将所习得的语言技能用在教室活动中;可以使用实际的课程教材进行语言教学。但其缺点是会造成患儿分心,使患儿有被标记的感受。②咨询模式(consultation),即语言治疗师提供最好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给教师,以帮助患儿练习目标语言技能。其优点为语言治疗师与教师可以一起讨论患儿的语言教学目标,并让教师成为提升患儿语言沟通能力的对话者,其不足则是教师必须有正确与完整的语言学习知识,且患儿学习的目标、教学活动的设计也都需要长时间计划;③合作模式(collaboration),教师与语言治疗师共同教学,当教师在班级授课时,语言治疗师在语言障碍儿童旁边教他如何回应,或是检验其是否理解,并给予协助。其优点是语言治疗师可以提供教学支援,而语言教学也与教室中的教学活动整合在一起。其不足是无法较具体、明确地将焦点放在患儿的语言治疗目标之中。

第二篇: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很多人将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相提并论,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言语与语言妨碍是两个既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由于任何言语活动都是将语言作为工具的。并且语言在不同的条件下所指也不尽相同。

语言障碍又称“语言残疾”。由于语言自身的复杂性和运用者的多样性,很难给“语言障碍”下一个清晰的定义。早期对言语妨碍的了解比较宽,既包括病理、智力、心思等特别原因造成的外交障碍,也包括因非同一种言语而形成的沟通障碍。

言语障碍也有人称之为“言语缺陷”(speech defect)或“言语失调”(speech disorder)等。言语障碍是指:“说话时的反常现象,妨碍交际的进行,如失语症或口吃。”如果一个人有一下特点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认为是有言语障碍:

1、音量太小不易听到

2、不易理解

3、听起来或看上去使人不愉快

4、某些语音成分发音不准

5、说话费力

6、韵律不合常规

7、词汇、语法等方面有缺陷

第三篇:言语障碍训练方法

言语障碍是指组成言语的听、说、读、写四个主要方面的功能单独或二个以上共同受损。由于言语障碍的种类繁多,目前各国均无统一的分类标准,这里主要介绍失语症和构音障碍两类。

(一)失语症的训练

1、发音器官的肌肉运动控制训练 包括呼吸运动训练、颊部运动训练、舌的运动训练、唇的运动训练、腭的运动训练等。

2、发音练习 发音练习原则是先元音后辅音:先张口音后唇音;先单音节后多音节;最后过渡到单词和句子的训练。如:张嘴发“a”音,厥嘴发“u”音,收唇发“∫音。在以上训练的基础上,让患者尽量长时间地保持这些动作的姿势,先做无声的构音运动,再轻声地引出靶音。

3、命名训练 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出名称。可一张一张向患者出示图片或实物,也可同时摆放5~l0张图片或实物如钢笔、别针、红色、蓝色等,逐一问“这是什么?当患者答不出或答错时,可用词头音或描述物品的用途以提示。

4、听理解训练(话语训练〉 在桌面上摆放5~10张图片,护士或治疗师说出某一单词名称,让患者从摆放的图片中指出相应的图片;听短文作“是”、“非”或“正”、“误”判断如“一年有十二个月对吗?”;对毫无言语能力者则应训练患者认识操纵符号来应答问题、描述情感、动作和需要;执行指令,让患者听指令完成相应的动作,如“将茶杯拿起来”等。

5、阅读理解训练 常用的方法有词图匹配或图词匹配。具体的方法是:摆出5~10张图片,把图名词卡交给患者,让患者进行l/5~l/10的匹配选择,这是词图匹配;图词匹配的操作与之相反。轻症者可令其自己读句子或短文并从数个被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如让患者选出有背书包的学生的卡片,田里收割稻子的是工人,在工厂开机器的是农民,“对吗”等。

6、书写训练 目的是使患者逐渐将语义与书写的词联系起来,达到有意义的书写和自发书写水平。可以先从词词匹配开始,再进行抄写训练,逐步过渡到看图命名书写、听写、默写等。如先让患者看识字卡片红色的一面,然后将卡片反过来认“红”字,再临摹抄写“红”字,最后看图写“红”字,听写“红”字,默写“红”字。

7、语言记忆训练 首先出示一系列图片,描述每一张图片中人们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再对患者提问,患者只需答“对”或“不对”;然后对患者进行口头提问,让患者回答“对”或“不对”;最后大声讲故事,每个故事6~8句话,根据故事的突出点让患者回答“对”或“不对”;根据记忆复述句子。

(二)构音障碍训练

1、发音器官的运动控制训练(同失语症的训练)。

2、松弛疗法 松弛疗法主要是通过呼吸和四肢远端关节的活动,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

从而间接降低构音器官肌肉的紧张性。

(1)下肢放松训练:踝屈伸,膝屈伸,先远端再近端。

(2)躯干放松训练:腹式深呼吸。

(3)上肢放松训练:双臂前举,手握拳。

(4)肩、颈、头部放松训练:①耸肩。②颈前屈,后伸。③抬额。④皱眉。⑤头部左右旋转。⑥下颌前后左右运动。

另外,根据不同的失语类型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运动性失语:能理解别人说的话语,却不能表达或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康复训练应从简单到复杂的句子。训练方法可灵活多变,如看图说话、复述句子、指物说字、指字说字等等。一定要有耐心,鼓励病人循序渐进。

感觉性失语:病人说话非常流利,但不能理解别人所说话的意思,也不理解自己所说话的意思。在训练中反复使语言与视觉实物相结合,使病人逐渐地把语言与表达的意思联系起来。

命名性失语:病人叫不出既往所熟悉实物的名字。在日常生活中把常用的物品给病人看,并说出其名称和用途;训练应从简单到难,从常见的物品如 “花”、“钥匙”、“衣服”、“碗”等开始,并注意反复强化已掌握的词汇。

第四篇: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教案

项目七: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 教学目的

(一) 了解言语与语言的概念及区别、言语的种类

(二) 熟悉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

(三) 掌握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 课时安排

3课时

三、 重点难点

(一) 重点

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 难点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 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解析案例P98 提问:婴幼儿的言语能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请学生作答,教师作简单小结。

任务一:了解言语与语言的基础知识

一、言语与语言的概念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通常讲的语言一般包括音、形、义、词汇、语法等要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是一种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例】妈妈叫皮皮起床:“快点起来!公鸡都叫好几遍了!”皮皮说:“公鸡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母鸡。”

(二)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强调言语是过程,是心理现象。

(三)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区别

1.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2.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联系

1.言语活动依靠语言来进行。

2.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发展起来的。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2.书面言语——书面言语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言语。

请学生举例区分

(二)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个体内心“无声的言语”,通常我们思考问题时候所运用的都是内部言语。幼儿内部言语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出声的自言自语。 举例解释:【例】幼儿在搭积木时边搭边说:“这个放在下面,这个放在上面做屋顶。”

完成练习题:

【案例判断】以下两种言语分别属于什么言语?

1.一幼儿独自抱着娃娃“喂饭”,边喂边说:“快吃!快吃!不要把饭含在嘴里,要嚼嚼,再咽下去!”喂完饭,她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盖上被子,说:“吃完饭,要睡觉,不要乱动。你呀不要踢被子,要着凉的,生病要打针的„„” 2.在拼图过程中,儿童自言自语说:“把这个放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应当把它放在这里„„” 请同学作答,教师讲解。

任务二: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0-3岁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与发展

(一)婴儿言语的发生(0~1岁)

0-1岁是婴儿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又称为前言语阶段。

1.发音的准备

(1)简单发音阶段(1~3月)

新生儿因呼吸而发声,哭是儿童最初的发音。新生儿哭声中,特别是哭声停止的时候,可以听出ei、ou的声音。

2个月以后,婴儿不哭时也开始发音,当成人引逗时,发音现象更明显,已能发出ai,a,ei等音。发这些音不需要较多的唇舌运动,只要一张口,气流自口腔冲出,音也就发出了。这与儿童发音器官不完善有关。

这阶段的发音是一种本能行为,天生聋哑的儿童也能发出这些声音。

(2)连续音节阶段(4~8月)

这一阶段,婴儿明显变得活跃起来。当他吃饱、睡醒、感到舒适时,常常自动发音。发出的声中,不仅韵母增多,声母出现,而且连续重复同一音节,如a-ba-ba,da-da-da等,其中有些音节与词音很相似,如ba-ba(爸爸),ma-ma(妈妈)等。父母常常以为这是孩子在呼喊他们,感到非常高兴。其实,这些音还不具有符号意义。但如果成人利用这些音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就可以形成条件反射,使音具有意义。

(3)模仿发音——学话萌发阶段(9~12月)

这一阶段,儿童所发的音明显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音调也开始多样化,四声均出现了。

儿童开始能模仿成人的语音。这一进步,标志着儿童学话的萌芽。

在成人的教育下,婴儿渐渐能够把一定的语音和某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用一定的声音表示一定的意思。此时他们能够发出的词音只有很少几个。 2.语音理解的准备 (1)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

婴儿对言语刺激是非常敏感的,出生不到10天的儿童就能区分语音和其他声音,并对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几个月的婴儿还具有了语音范畴知觉能力:能分辨两个语音范畴之间的差别(如“b”和“p”)。

语音知觉的发展为语言理解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只有“听准音”才可能“听懂义”。

(2)语词理解的准备

八九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言语,表现为能对言语作出相应的反应。但这时,引起儿童反应的主要是语调与整个情境(如说话人的动作表情等),而不是词的意义。如果成人同样发这种词音,但改变语调和语言情境,婴儿就不再反应。相反,语调不变而改变词汇,反应还可能发生。 教师举例说明:

【例】给9个月的婴儿看“狼”和“羊”的画片。每当出示“羊”时,就用温柔的声音说“羊,羊,这是小羊”,而出示“狼”时,就用凶狠的声音说“狼,狼,这是老狼”。若干次以后,当实验者用温柔的声音说“羊呢?羊在哪里?”婴儿就会指画着羊的图片,反之亦然。这时,实验者突然改变说话的语调,用凶狠的声音说“羊呢?羊在哪里?”婴儿毫不犹豫地指向画着狼的图片。这说明了什么?

(二)婴儿言语的形成(1-3岁)

先学前期,儿童口语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1.不完整句阶段

(1)单词句阶段(1~1.5岁) ①单音重叠

教师举例:【例】把汽车叫做“笛笛”,把小狗叫做“汪汪”。

②一词多义

教师举例:【例】孩子见到猫,叫“猫猫”,见到带毛的东西,如毛手套、毛领子一类的生活用品,也都叫“猫猫”。 ③以词代句

教师举例:【例】孩子说出“拿”这个词,有时代表他要拿奶瓶,有时代表他要拿玩具,还有时代表他要拿别的孩子手里的食物。 (2)双词句(电报句)阶段(1.5~2岁)

1岁半以后,孩子说话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会从不大说话变得很爱说话。说出的词大量增加,2岁时可达200多个。这一阶段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说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 2.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

(1)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这一年龄的孩子渐渐能够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开始会说一些复合句。儿童说出的句子较长,日趋完整、复杂,由各种词类构成。 (2)词汇量迅速增加

到3岁时,孩子已经能掌握1000左右个词。

二、3~6岁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和口语表达能力四个方面的发展上。

(一)3~6岁学前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1)幼儿发音的正确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错误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下降。

(2)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

(3)对韵母发音的正确率高于声母。

(4)大多数3岁以上幼儿对声母发音不感到困难,部分3岁幼儿不容易发清辅音。

(5)幼儿语音的正确率与所处社会环境有关。

(6)语音意识明显发展。 2.词汇的发展

幼儿词汇的发展有如下特点: (1)词汇数量的增加。 (2)词类范围的扩大。

(3)幼儿不断增加的词汇量,促使其对所掌握的每一个单词本身的含义理解也逐渐加深。 3.语法结构的发展

(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3)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4)句子的长度从短到长 4.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二)3~6岁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展——早期阅读能力

幼儿在识字前,已经具备阅读能力。只是他们的阅读材料不是文字材料而是图画材料。

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1.分析阶段 2.综合阶段 3.分析综合阶段

任务三:

促进学前儿童言语能力发展的策略

一、培养幼儿言语能力的原则 有得放矢,因材施教 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进行正确示范

二、学前儿童言语能力培养策略

(一)早期教育

在儿童语音发展的敏感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感知能力、发音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1.多看 2.多说 3.多听 4.多练

(三)发挥幼儿园在语言教育中的作用 1.教师讲解幼儿园语言领域目标

2.举例说明:幼儿园大班语言谈话活动:有趣的广告 七:作业布置 项目考核:

1.什么是言语?言语和语言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有哪些? 八:教学后记

第五篇:言语障碍治疗的学习

作为一批年轻的康复治疗师,在平时的医学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关于偏瘫引起的言语障碍的病人,由于实践经验的匮乏,对患者不能做出正确规范而且有质量的治疗,对康复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规范地开展言语障碍等的康复治疗项目及相关医务人员的交流学习,迫在眉睫。

2011年12月07日星期三,一个寒冷落雨的下午,淮南新康医院康复中心病区反而热情洋溢。运动治疗室内,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治疗医师相互配合,与病人进行教学性互动。首先,从言语障碍患者的病情着手,从最基础的解剖知识开始讲解,利用相关工具,如压舌板、舌钳,按照呼吸、喉、腭、舌、唇、下颌运动的顺序对各部分进行逐个的训练。其次,进行语调、音量、语速训练,反复利用强的听觉刺激和多途径的语言刺激,给予刺激的同时也给及视觉、触觉、嗅觉刺激。最后,采取‘治疗师先说,患者复述’的方法,效果立竿见影。

语言、吞咽、听力障碍常见于脑损伤等神经疾病。我国有脑卒中患者500余万,每年新发病例150万,脑外伤等意外伤害更是每天发生。其中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6

2、5%、失语症发生率约30%,因此开展言语治疗等康复治疗项目意义非凡。

此次学习,氛围生动活泼、客观务实,受到在场所有医师治疗师和病人的一致好评。业务学习进行得很成功。通过开展此次业务学习,康复治疗师和医师在思维的碰撞中,彼此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使我们对言语治疗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激发了对生疏领域的求知欲望与工作热情。期待下一次的共同学习。

上一篇:儿科肺炎护理病例下一篇:俄语四级词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