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区品牌营销

2022-07-11

第一篇:农业园区品牌营销

实施农业标准化 推进品牌农业建设

近年来,XX市坚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目标,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大力实施以优化品种结构、改善产品品质、打造知名品牌为主要内容的“三品”战略,品牌农业建设初见成效。先后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市)”和“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

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

近年来,XX市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业生产基地为主体,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开展全程质量控制。把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等与推进品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已建设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0处46.13万亩。

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强质量认证工作1

按照“统一规范、简便快捷”的原则,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行政区域和生产区域的一体化认证,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带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着力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带动能力。共有26处37.95万亩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别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1个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24个产品取得有机农产品认证。

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品牌农业建设保障能力

在提升品牌农业建设中,XX市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监管要求,以现有农产品质检机构为基础,结合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以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同时,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检测设备,加强生产环节质量监控,为品牌农业创建提供保障。目前,XX市已拥有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畜产品质检中心和8家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质检中心,基本上形成了以市级中心为龙头,以市场、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品牌农业经营主体 围绕畜牧、蔬菜、林果、花生四大主导产业,以培育、扶持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农业品牌经营主体,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鼓励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上市

整合现有农业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加强协作,支持和鼓励传统农产品、历史品牌产品的集中产区,积极申报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区域品牌。目前,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2家企业的2个产品被认定为山东名牌农产品,1家企业的1个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农产品;5家企业的6个产品被认定为山东名牌,2家企业的2个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4家企业的产品商标被认定为山东著名商标。

加大营销推介力度,提高品牌农业影响力

对认定的名牌农产品,通过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及运用各种媒体,推介品牌,宣传品牌,形成了政府重视、企

业主动、消费者认知、多方合力推进品牌农业建设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品牌农业输出,扩大了名牌农产品知名度。同时,积极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增强市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品牌农产品专销柜、放心店建设,不断提高品牌农业的辐射面。近年来,在XX市南部重点发展了蔬菜批发市场,现在年销售额达到13亿元,在北部投资4000万元新建了果蔬批发市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南菜北果”的区域化种植业布局。

完善要素保障机制,营造品牌农业发展良好环境 在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进步等项目安排实施中,积极扶持鼓励品牌农业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农业、发改、财政、科技、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的支持,努力创造条件,从人才、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共同推进品牌农业建设。

第二篇: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区农林局紧紧围绕“抓品质、创名牌、拓市场、促增收”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管理、品牌培育、市场营销三大体系建设,品牌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农业品牌建设现状

(一)品牌创建意识明显增强。目前,我区已有涉农注册商标800余件,其中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6件、宁波知名商标14件;有名牌产品(名牌农产品)36个,其中浙江省名牌6个,宁波市名牌30个;有国家原产地保护认定7个,其中: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国家质监总局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3个。全区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95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4个,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23.29万亩。2017年,全区共抽检农产品1108批次,合格率达99.3%。

(二)宣传推介力度持续加大。一是坚持每年组织农业主体参加农博会、食博会、绿博会等各类农业展会,积极参与优质农产品评比活动,已累计荣获各类农产品金奖30余次。2017年,水蜜桃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5月,我区茶叶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二是坚持每年举办桃文化节、草莓节、葡萄节等农业节庆活动,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尤其是2016年开始的水蜜桃文化节,在塑造“桃花之城”品牌形象的同时,带动了我区“赏花经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每年接待赏花游客在20万人次以上。三是积极邀请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参与我区农产品宣传推介,大力开展农产品“线上线下”促销活动,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半径。近年来,我区每年有农业新闻上央视播出,农产品快递配送量年均增幅达75%,水蜜桃、杏鲍菇等农产品成功拓展海外市场。

(三)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通过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溢价效应不断显现,农业促“双增”取得显著成效。茶叶销售价格从品牌创建前的400元/公斤提升至目前的3500元/公斤;水蜜桃实现按个卖,直销香港的精品水蜜桃每个售价达25元;草莓、砻糠雷笋亩均产值超过3万元;竹制品年出口产值超过3000万美元。仅竹产业1项,每年可为我区竹农带来户均7100元的销售收入。

二、农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精品化管理能力不强。农民按标生产意识还未形成,对提升产品品质的投入明显不足,农产品分级包装、质量追溯等管理技术应用尚未普及,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已跟不上消费升级步伐。以我区水蜜桃为例,目前桃农还不能严格做到疏花疏果,避雨栽培应用面积几乎为零,造成水蜜桃果型偏小、糖度难以保证,果品品质无法有效提升。

(二)品牌培育合力尚未形成。目前我区有农林、供销、商务、市场监管、各镇(街道)等部门参与农产品品牌培育,但由于缺少顶层设计,造成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扬长有余、补短不足,品牌营销存在蜻蜓点水、重复投入现象。

(三)农业产业链条相对较短。我区农产品普遍以鲜销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变商品、产品变礼品的转化能力较弱,阻碍了农产品附加值的进一步提升。

三、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思考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环节,是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举措,为加快建立我区农业品牌培育体系,及时发挥品牌强农、富农作用,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升产品品质,维护农业品牌的生命力。 1.深化农业技术培训。在继续加强农业常规技术培训前提下,重点要通过市场需求分析、经济效益测算、农业大数据评估等手段,不断树立农产品优质优价管理意识,切实增强农民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2.加强先进技术应用。重点要加强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设施化栽培技术、精细化管理技术、农产品分级包装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为优质农产品持续供给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

3.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继续做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的巩固提升文章,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基础投入生态化、安全认证普及化、质量检测常态化、产品追溯全程化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五化”建设,持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决守住农业品牌发展的根本底线。

(二)健全培育体系,形成品牌建设的凝聚力。 1.制订农业品牌发展规划。为形成农业品牌培育合力,加快编制农业品牌发展规划。相关各部门要坚持规划引领,严格按照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培育对象、实施路径、职责分工要求,各负其责、精准施策,共同推动我区品牌农业发展。

2.建立子母品牌培育机制。以做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做精经营体自主品牌为主线,由政府主导制定水蜜桃、茶叶等母品牌培育方案,持续发挥我区农业公用品牌的主导引领作用;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自主创建农产品子品牌,组建市场化、专业化、创意化品牌运维团队,开展符合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品质、统一价格、统一宣传、统一销售“六统一”要求的品牌运维体系建设。通过子母品牌齐头并进,共同培育我区农产品知名品牌乃至国际名牌。

3.加强农业品牌权益保护。为保护我区农产品品牌合法权益,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印刷企业、流通市场的监管,坚决查处滥用、冒用、伪造商标等侵权行为,尤其是对冒充我区农产品、仿冒品牌、短斤缺两等违法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切实维护我区农产品品牌形象。

(三)开展宣传营销,提升农业品牌的影响力。 以建品牌、创名牌为目标,不断加大我区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一是要广泛邀请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对我区农产品动态报道,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二是要及时做好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组织协调工作,鼓励农业主体参加各类优质农产品评比活动,积极为我区农产品拓展市场、争创荣誉;三是要整合打造农业嘉年华盛会,做强我区农事节庆品牌,带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业态发展,促进农产品销售;四是要积极举办各类农产品现场推介会、销售对接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努力开拓农产品出口业务,持续提高我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覆盖面。

(四)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品牌的带动力。 继续深化与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不断加大农业新品种、新装备、新工艺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持续保持品牌农产品的名优品质和市场活力。尤其要鼓励农业企业针对目前局限于作坊式生产的如油焖笋、黄内糕等一批特色产品进行工厂化、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围绕我区主导农产品开展如蜜桃酒、竹制工艺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培育我区农产品后备品牌,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五)加强政策保障,增强品牌发展的助推力。 农业品牌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投入大、收效慢,仅靠农业经营主体实施难见成效,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农业商标注册、名牌创建、品牌维权、媒体宣传等方面给予协调支持,在农业品牌运维团队组建、农业安全认证、农旅产品开发、农事节庆推介、地方特产营销、品牌宣传推广等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给予适当扶持。

第三篇:农业网络营销模式分析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各地逐步开始了各类农业网络营销的尝试。随着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业生产增收,多个生态农业区逐步规范,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尝试,各地县涌现了多种运作模式。

1、 BtoB和BtoC模式

该类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组织(生产资源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经营以股份制来运作)、农产品营销协会等,其性质为民间团体,一般由在组织中具有较高影响力或拥有网络营销意识的成员发起在线营销,构建独立网站,同时负责在一些媒体和第三方平台发布产品信息,产品为其所在组织所有成员的应时收成。

2、 农业企业自建企业站点开展BtoB业务

大多数农业企业站点里产品结构包括农产品种植、收获、加工、包装等过程中若干原料、半成品、成品等。企业一般是农业龙头企业,政府部门资金扶持并保障配套农业基础建设,鼓励农业园区以及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

3、 基于第三方交易平台的BtoB农业营销模式

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发展激励了各行业参与电子商务的热情,一些个体农户和农业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供求信息服务出售农产品,拓宽了传统交易市场,降低部分产品在市场推广和销售沟通的成本。

第四篇:共同关注农业品牌化

一、企业自身的工作

制定和实施名牌战略的主体是企业,这里所说的“企业”包 括农副土特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一切有志于在农副产品上注册和使用商标的法人或自然人。

企业在商标战略与策略上采取的任何一个举动,包括企业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应视为企业的重要决策。无论是商标题材的选定还是注册、使用、包装装潢、宣传、广告等具体策略,都关系到商标战略的成败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景:但有不少企业特别是国有老企业并非如此,教训非常深刻。

(一)要将“使用”作为商标战略、策略来对待

我们多次强调“使用”在商标战略策略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且用相当多篇幅介绍这方面的问题,如“纽扣商标”问题、“其它标志”问题,并举了不少近年来在农副产品商标使用上发现的类似问题,说明当前农副产品商标使用上仍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二)要突出地宣传企业的产品商标

不仅要在包装装潢上突出宣传企业的产品商标,而且在其他形式的宣传、广告上,同样要突出宣传产品商标和与企业形象有关的形象载体(企业的商号、司徽),而不要突出宣传不受知识产权法规保护的成分(如:产品通用名称、产品的图形)或不属于企业自己的知识产权(如:绿色食品、地理标志)。

为此,在企业的宣传、广告和营销活动等方面,同样应当建立和

健全相应的决策机制,制定出符合企业商标战略意图的规章产业化发展》;有些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如工商局),还专门出台相应的措施(包括保护措施),鼓励或奖励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注册和使用涉农商标;有的地区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各种引导和支持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创立名牌的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各地农副产品商标工作 的深入与发展。

(三)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怀和鼓励下,各地都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公司+农户+商标”模式、“龙头企业+商标”模式等,特别是在“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等集体性商标的注册、保护和使用方面,创造出了一些新鲜经验。

例如:北京市平谷区注册和使用“证明商标”一一“平谷”(大 桃)的经验,就很有价值:北京市平谷区是著名的桃乡,在区政府领导和市、区工商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平谷区农产品产销服务中心的名义.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交了大桃证明商标“平谷”注册申请并取得了商标专用权一

为确保《平谷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和《平谷证明商际使用保护管理办法》能够得到实施,平谷区委、区政府专门组建了由平谷区农委、平谷区果品办、平谷区工商局、平谷区技术质量监督局、平谷区农产销眼务中心参加的“平谷”证明商标联合监管机构,对“平谷”证明商标实施严格的统一管理.即统一使用“平谷”证明商标:统一商标、包装的设计制作;统一商品质量标准;统一分级包装、分级

销售等。

区政府明文规定不是平谷本地生产的桃、不是精品桃、达不到安全食用标准的桃,不许使用“平谷”证明商标。区政府还在广大果农及销售组织中开展了广泛的商标法规教育和使用商标重要性的宣传,提高了广大果农和销售组织维护“平谷”证明商标声誉的意识。

(四)建议政府改变支持和鼓励企业的方式

上面所归纳的三个方面,难以慨括政府部门工作的全貌,所举的例子难免挂一漏万。。事实上,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为涉农商标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功不可没在这里我们再提出两条建议:

1.政府别再评名牌

“农副产品品牌化”工作刚刚开始,在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的支持与鼓励的各种政策和促进措施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换句话说,还有很大的改进的空问,如:各地政府或相关部门在推动涉农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创立名牌时,除了制定相关的鼓励、奖励政策和指导措施外,“评选名牌”那样的活动也很多.各地争相推出一批批不同级别的、由地方政『苻评出的、面以区域名称的“名牌”或“著名品牌”等等

评名牌活动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说:在“农副产品品牌化”工作刚刚开始的阶段,开展这佯的“评选”活动,也许对于调动有关企业的积极性和提高企业界的商标意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消极面也决不可低估.总体上讲,上述“评选”活动并不可取,更不宜鼓

励。

其理由有二:

第一、名牌是企业“创”出来的,不是哪一级政府或某机构评出来(或选出来)的。某个农副产品商标能否成为名牌商标,最终要通过市场实践的检验,必须由消费者来认可,而不是由政府机构或某种“评比机构”评出的。

第二、名牌是没有行政区划界限的,甚至没有国界,关键是看它有没有市场竞争力。有道是“矬子里面拔将军”,任何一个地区里面,总能“评”出若干个名牌来,即使是创立名牌工作再落后的地区,也能评出本地区最高“级别”的“名牌”。

这样“评出来的名牌”,作为地方政府,似乎很好看,或者说 可以与政绩相联系;但对于提升本地区农副产品的竞争力和本地 区农副产品商标的知名度来讲,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2.市长带头找市场

近年来,不少地方领导认真学习商标法、农业法,创新服务“三农”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红盾(国家工商局的标志为一面红盾,此处的红盾为工商局的代名词)护农、经济活农、合同帮农、商标富农、权益保农、政策惠农、市场助农等活动,走出一条“市长带头找市场”的新路。

例如:甘肃省定西市是中国马铃薯(也叫“土豆”)三大产业区之

一。近年来,定西市委、市政府把马铃薯生产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性区域支柱产业来抓,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逐步形成了

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一改过去“重生产、轻销售”的做法,由政府组织工作人员分赴全国各大主要销售地调查了解情况,并根据掌握的市场信息及时组织货源,从而增强了定西马铃薯承载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了定西马铃薯的市场份额。在政府的扶持下下,开通了中国定西马铃薯信息网站.为搜集信息、整理和发布提供快捷准确的平台,增加了市场市场价格的透明度,使“薯贱伤农”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三、政府与民间机构的铺桥搭路

农副产品的名牌之路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这条道路上.“走路”的是争创名牌的相关企业.持别是农业战略中的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而民间机构在为创牌企业”铺路”、 “搭桥”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一

(一)要充分发挥民间团钛的作用

相关的民间团体都应立当将支持企业创立名牌商标当作自己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这里所说的民间团体是与地理标志、商标、专利以及品牌培育等相关的学会或协会。与此相关的,还包括商标方面的咨询机构、中介机构及其行业团体等。特别是商标的中介机构,与百商标业务的企业有着紧密的、直接联系,在推进农副产品专再战略方面,能够而且应当做出各自的贡献:

第一、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不可能拥有众多的商标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不弋可能建立自己的专门机构来处理商标事务中非常专业的问题,遇到问题或麻烦,找相关的民间团体或代理、中机

构,是个好办法;

第二、制定企业级或部门级的商标发展战略,上述分会有经验(对相关行业特点及商标注册使用情况有较深入的了解),也有人才上优势,相信分会也会顺应当前形势,将推进农副产品商标战略当作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事,积极主动地农业品牌化事业服务。

(二)积极鼓励注册和使用“集体商标”

“集体商标”产生于19世纪初,那时的许多行业(例如:木制品加工业、纺织业、酿酒业等等)都没有形成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为了使某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规模,占有优势具有竞争力,同行业的生产者们联合起来使用同一个商标,一致对外,这时便产生了集体商标。 应该看到现在我国种植业、养殖业、纺织业、加工业已经发展到非常适用集体商标的时代。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的凝固剂就是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但是应该有一定的组织帮助他们,将他们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引导他们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十七大文件要求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文化程度;农业部也提出“农业品牌化”,实际上可以通过地理标志或产品商标来实现:依法组织起一个协会,该协会既是商标的所有者,也是联系政府与农户的桥梁,通过协会把农民带进市场。◆陆穗峰 赵文侠

第五篇:品牌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农业品牌建设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已经成为广大农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但是, 品牌的形成是由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且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只有抓住主要因素, 把握好发展规律, 顺势推进, 稳步发展,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推动品牌农业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希望能为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组织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一) 论证筛选出一批能做强做大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农业是物质生产部门, 品牌又是附着在产品或服务之上的特殊标记, 发展品牌农业首先必须组织专家, 论证筛选出一批极具市场前景的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 使品牌建设有明确且又可行的目标。继而将这些筛选出的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 供不同生产区域的农民选择, 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扶持, 这是政府和农业部门服务“三农”,确保品牌农业建设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强调的是, 项目的选择应该优先考虑生产经营那些仍有相当市场潜力的产品, 而不一定要选择经营本地的固有产品, 避免一开始就与同行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 通过结构调整形成优势特色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是实现品牌化 经营的前提条件。目前, 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农户具有高度的经营自主权, 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多种多样, 规模零星分散, 缺乏应有的生产效率和专业水准。这对于发展品牌农业而言,是无从做起的。因此, 各地政府和农业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当地农民进行相应的农业结构调整, 以便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 并与论证筛选出来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发生对接, 促进项目的落地与实施。做好这项工作便于水利化、机械化等方面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有利于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品牌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结构调整的另一层内容是对

种养的品种构成进行优化布局。这样可以延长上市时间, 满足营养、保健、观赏、休闲等多 种消费需求, 有利于扩大产品市场份额, 同样对农业品牌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品牌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 果。通过结构调整固然能形成专业化、区域化生产格局, 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无法形成紧密合作的团队, 与发展品牌农业的要求仍然不相适应。考虑到家庭联产承包是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 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办法是将农户组织起来,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使分散的农户变成统一的整体, 不仅对于新技术的推广扩散和公共设施、设备的建设与使用起促进作用, 而且还能促进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使用, 形成相应的制度约束, 确保质量管理技术的实施到位, 对产品的质量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打造农业品牌非常有利。

(四)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相应的加工业对于大多数农产品来说, 发展加工业是使之更 好对接市场, 并成为品牌产品的必由之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更大好处, 还在于能促进充分就业、化解市场风险、增加利润空间、扩大市场份额。这对品牌农业建设主体的崛起并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是非常有利的。如被誉为“海带产业明星村”的福州市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 在发展初期曾经出现过产量猛增、产品积压、价格大跌的情形, 海带养殖一度陷入困境。随后, 村两委适时作出创办海带加工企业的决定, 于1995 年成立了集体股份制企业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 承担起海带加工任务, 化解了卖难问题。从此, 官坞村海带产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不难明白,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业, 是政府扶优扶强、促进品牌农业发展, 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 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修订出能突现优势特色的产品执行标准品牌农产品必须符合健 康安全消费的要求, 且具有整齐一致的外观和稳定均匀的内质。因此, 借助标准化技术手段, 通过制定实施产品执行标准, 对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 是培育品牌农产品不能不作出的选择。不过, 要是很多生产经营组织都按照同样的标准组织生产, 其结果必然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同小异、不分彼此, 品牌形象的树立无从做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培育出自己的品牌产品,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 且能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的产品执行标准。只有这样, 才能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品牌会带来新的财税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又不具备制修订产品执行标准应有的条件,政府应该将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修订产品执行标准, 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给予财政扶持, 拨出专 款交由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承担。

(六) 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研发服务培育品牌农产品的核心工作就是要极尽所能地把农产 品的特色和优势突显出来。农产品的特色和优势取决于种养品种、种养技术和产地的自然条件。其中产地的自然条件相对稳定不易改变, 种养品种既有混杂退化的危险, 又有被改良提升的可能, 种养技术则是可以不断进行改进的。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打造品牌提供研发服务, 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对种养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和改良提升, 还可以防止品种退化, 对种养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 为品牌的长效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如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 研发项目主动对接连城地瓜干原料薯的品种改良与薯块生产, 选育出更加适宜加工的甘薯品种, 加工后薯肉呈橘红色, 令人赏心悦目, 更好地迎合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研制的甘薯栽培技术有利于形成大小

适中的薯块, 不仅提高了原料薯的利用率, 也使得薯块在加工过程中更能均匀受热, 形成更佳的终端产品, 促进了品牌的培育和建设。福建省诏安县灰鹅生产项目则是个反面例子, 因缺乏研发机构的支持, 农民自行将饲养的竹冈鹅品种与来自相邻地区的广东狮头鹅杂交, 造成了当地竹冈鹅品种特性的大量消失, 以致无法通过国家畜牧品种认定委员会的品种认定, 直接影响了诏安灰鹅的市场名气, 严重阻碍了品牌的形成。

(七) 对现有外观内质差异不大的品牌产品进行必要的整合品牌的生命在于个性化的特色。要是市场上同时出现外观内质并无明显差异的品牌农产品, 就很难在消费人群中实现品牌的识别与忠诚, 最终的结果是引发恶性竞争, 品牌价值都无法实现。目前, 福建上市的品牌农产品,

尤其是水果、茶叶, 出现多、杂、乱的现象, 形象趋同情况严重, 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进行整合。这种做法还会带来另一个好处, 即依法申请注册使用地理标志。这是一种由国家提供的信誉担保, 无需成本支出就能达到被消费者认同的品牌效果。

(八) 治理与防范并举品牌农产品带来的高利润率、高市场占有率, 很容易让不法分子剽窃利 用品牌具有的潜在价值, 从中获取丰厚利润。这些人有的对品牌农产品掺杂掺假再转手渔利, 有的则是假冒品牌农产品, 图个好价钱和好销路。如发生在“中国大黄鱼之乡” 的宁德大黄鱼注水行为, 就是属于前者做法; 发生在许多大中城市假冒来自“中国芦柑之乡” 永春芦柑的行为, 则是属于后者做法。两者都使各自的品牌经营者深受其害, 他们纷纷要求当地政府出来维护市场秩序, 营造良好的营销环境。因此, 政府为他们提供这一方面的公共服务是责无旁贷的。首先, 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把掺杂掺假者和假冒产品列入黑名单进行曝光, 禁止超市、卖场收购被曝光农产品, 并拓宽专营专卖渠道, 鼓励品牌农产品进入专卖店。其次是向相应

的组织授权, 由其负责地理标志的申请办理和使用管理等工作, 借助防伪技术防止假冒行为发生, 这对跨地区流通的农产品是非常有效的。再次是安排行业专家, 借助新闻媒体向消费者宣传普及识别掺杂掺假或假冒产品的有关知识, 让假冒伪劣产品无处藏身。

上一篇:农业银行工作计划下一篇:女子体育在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