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乐演奏音乐艺术论文

2022-04-20

管乐器的发音原理都是通过发振器带动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音,其发振器的激发与振动都是靠人体所供之气流而动态形成,故在管乐演奏与教学实践中,我们都会司空见惯地接触并毫不怀疑地认为,诸如“吹”、“准”、“通”、“松”以及“休止”、“换气”等与管乐器性质相关的演奏术语或专有概念,我们都理解或正确运用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管乐演奏音乐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管乐演奏音乐艺术论文 篇1:

论管乐演奏呼吸器官的四大系统

【摘要】通过总结实践工作经验,对人体生理气息与管乐演奏气息之间的异同加以分析,说明气息调节在管乐演奏中的重要性。总结管乐演奏呼吸器官四大系统构成情况,包括储存装系统、动力系统、呼吸道系统和控制系统,对上述系统构成情况加以介绍。尝试分析四大系统要求,探讨管乐演奏者如何对呼吸器官四大系统进行调节,旨在为管乐演奏者强化自身演奏技能提供更多助益,并且在协调气息和呼吸器官控制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演奏水平。

【关键词】管乐演奏;呼吸器官四大系统;气息调节

引言

管乐演奏想要充分表达音乐色彩和音乐效果,需要协调好气息,呼吸器官正确运动,对管乐器演奏具有重要帮助,是演奏的发声之源,作为演奏者,需要充分调动气息。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在管乐演奏中逐渐对呼吸器官进行准确划分,形成“四大系统”,包括存储、动力、呼吸道、控制,对上述系统演奏功能、演奏结构及训练方法进行详细分析,为管乐演奏气息问题改进提供更多思路,从而切实提高管乐演奏技能和水平,为培养管乐演奏人才提供更多便利条件,为管乐演奏技巧提升奠定基础。

一、人体生理气息与管乐演奏气息之间的异同

通过呼吸产生的气流被称为“气息”,是一种常见的生理运动现象,也是管乐发声的主要动力,演奏者除了要掌握一定身体呼吸技能,还要充分利用生理气息为管乐演奏服务。从生理角度看,生理呼吸属于新陈代谢范畴,在人体生理运转之中发挥关键作用[1]。在正常情况下,呼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对呼吸速频率、力度、速度等均无特殊的要求。但是在管乐演奏时,气息调节源于生理呼吸,又高于生理呼吸,属于动能上的储备与动能上的有效释放,需要对呼吸方式、强度、力度、呼吸量等指标进行改进。也就是说,正常生理呼吸与管乐演奏气息调节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呼吸过程的控制,管乐演奏对呼吸提出更高要求,演奏者需要对呼吸全过程加以调节和控制,才能保证管乐演奏的精准性、协调性和稳定性。

二、管乐演奏呼吸器官四大系统构成

(一)呼吸器官四大系统

从人体生理结构角度去理解呼吸器官,其组成主要包括呼吸道和肺脏,医学上将鼻腔、咽喉作为上呼吸道系统,下呼吸道系统则包括气管和支气管。但是,人体生理结构和解剖学概念中对呼吸系统和器官的界定,并不完全适宜用在管乐演奏中,需要对呼吸器官进行详细划分,提出新的“呼吸概念”,从而更好地指导管乐演奏。通过总结实践工作经验,结合权威专家和学者所提出的划分标准,将管乐演奏呼吸器官分为四大系统,分别为存储系统、动力系统、呼吸道系统及控制系统,详细情况见表1。

(二)四大器官掌握管乐演奏气息

通过上述分析和总结,我们认为在管乐演奏过程中,演奏气息来源是人体呼吸器官,保证其准确运动,能够为演奏提供更多动力。在此基础上对气息进行科学调整,能够为管乐演奏的准确性提供更多保障,演奏者是管乐演奏的创造者和执行者,切实掌握演奏气息,并对其进行合理调整和科学控制,除了要具备基本技能外,也要对四大系统有更加深入了解,对四大系统开展针对性训练,能够强化整体机能,提高演奏者头脑对上述系统的绝对控制力。

三、管乐演奏对呼吸器官四大系统的训练策略

(一)四大系统训练

存储系统训练要求吸气量充足,这就需要对演奏者的肺活量功能进行针对性训练,保证体腔和肺部的协调性;动力系统训练主要依托腰腹部肌群,为产生强大气流提供直接动力。要求演奏者自身具备耐力和毅力,对腰腹部肌群进行有效协调,保持灵活性和强度,为管乐演奏提供更加稳定的气息来源,使管乐演奏更加饱满、浑厚。其中,耐力和毅力能够保证声音质量稳定,协调控制能力能够控制声音,灵活性则能随时调节气息,防止过度紧张情况,最终体现出管乐演奏的音色和音质变化层次,使听众陶醉其中[2]。呼吸道系统训练需要保证呼吸通畅,因此在保持精神放松的前提下,对演奏姿势进行纠正,能够确保呼吸道系统发挥作用。控制系统训练,则需要对气流力度、流量、共鸣腔等进行准确协调,做好气息控制,从而保证演奏音质,并通过对音色、音质和音量的有效控制,使管乐演奏能够表达出更多情绪。

(二)气息控制训练

音乐既需要音色效果,也需要对演奏力度层次加以丰富,管乐演奏对气息控制的力度要求比较高,通常情况下,气息流速越高,演奏力度越强,音质也越稳定。反之,气息流速越小,音量越低,且力度越小。气息控制需要兼顾四大系统训练的要点,不断对气息稳定性及强度进行强化,一般气息训练有分层次固定力度法、枣核式吹气法、潮汐式气息法三种方法。分层次固定力度法是指一口气用不同力度来吹,能够迅速帮助管乐演奏者寻找到不同力度,使腹肌力量得到充分应用,从而在不同力度的条件下保证音量、力度、气息及支撑等因素之间的协调性,使上述因素配合比例关系更加准确。枣核式吹气法主要是指吹一口气过程中做出强弱变化,包括弱起一渐强、弱起一渐强一渐弱、强起一渐弱等变化,此种方法能够使演奏者充分利用腹肌力控制气息,进而使声音变化更具层次。潮汐式气息法像潮汐起伏一般对吹气进行控制,进而做出更加深层次的变化,不仅能够锻炼管乐演奏者的体能和肺活量,还能使气息的控制更加精准。

(三)体育训练方法

实际上,呼吸就是一种特殊运动,演奏者身体技能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呼吸强弱,开展必要的体育训练,在呼吸技能锻炼中发挥重要作用。管乐演奏者通过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来提高呼吸技能,是必要途径。无氧运动包括肌肉力量训练,需要高强度训练,如剧种、深蹲、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可训练腰腹肌群力量,切实提高肌肉群白我控制能力[3]。为避免过度疲劳,无氧运动需要科学安排项目和运动时间。有氧运动主要包括慢跑、登山、舞蹈、游泳等,从而有效改善呼吸频率和心肺功能,使演奏者者身体耐力得到强化。通过上述分析认为,体育训练能够为呼吸器官四大系统训练创造更多条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气息来自人体呼吸器官,呼吸器官又是为管乐演奏产生动力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演奏管乐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气息,也要对气息发音机制加以分析,并且清除其與呼吸器官之间的关系。加强呼吸器官四大器官训练,强化气息控制能力,在不断提高自身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音乐表现力,才能为四大器官训练操作提供更多必要帮助。除此之外,气息训练应遵循高效原则,同时兼顾科学原则,将吹气、呼吸、气息和体育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加关注生理因素的影响,开展综合性和针对性的训练,最大程度提高管乐演奏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善亚.管乐团的组建与训练专业探究[J].北方音乐,2019,39(15):8-9

[2]周乔.音色探索——一种基于序列音乐原理的管乐演奏器[J].黄河之声,2019(8):43

[3]何佩隆.西洋管乐器的呼吸训练方法及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4):270-292

作者简介:吴婕妤,1999年6月,女,汉族,籍贯:广东,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音乐学。

作者:吴婕妤

管乐演奏音乐艺术论文 篇2:

管乐演奏中的误区

管乐器的发音原理都是通过发振器带动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音,其发振器的激发与振动都是靠人体所供之气流而动态形成,故在管乐演奏与教学实践中,我们都会司空见惯地接触并毫不怀疑地认为,诸如“吹”、“准”、“通”、“松”以及“休止”、“换气”等与管乐器性质相关的演奏术语或专有概念, 我们都理解或正确运用了。但现实却告诉我们,恰恰就在这些一般意义的常规认识上,不少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诸多误识,从而造成练习过程中“高原期”的长期存在,或演奏过程中失误现象的频频发生。梳理分析相关误识产生的原因,科学地认识管乐器的发音原理,从生理、心理以及美学的层面正确地认识管乐演奏,将有助于管乐演奏者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演奏效果所必须。

一、对“吹”的误识

“吹”的文字学释意一般是指“合拢嘴唇用力出气”。在管乐演奏中,“吹”是发振器振动的动力来源,因此我们常用“吹小号”、“吹黑管”、“吹长笛”等动宾词组来描述具体的管乐演奏。但现实音乐生活中,对这一看似简单的动宾词组的理解却存在诸多误区,尤其是那些初学者,在吹的动作对象及怎样动作,也即“吹什么”和“怎样吹”上存在着较大的理解偏差。表现在具体演奏中,我们常可见:片面地按“吹”的字面意义理解,合拢嘴唇用力出气,不正确的用力导致上下牙床咬合,进而使发振器与管体闭合,尽管演奏者鼓腮憋气、面红耳赤,但越用力却越不能出声;或简单地按“吹”的构词方式理解,把“吹小号”、“吹黑管”时的动作对象,也即管乐器的管体,单纯地理解为气息运行的通道,尽管演奏者气贯管体,却也只闻气声难现乐音;或模糊地按“吹”的演奏意义理解,注意到发振器振动与空气柱振动的不同,但却对二者的耦合关系认识不清,导致气息浪费,高低音难以贯通。

对“吹”的误识,实际上是对管乐器发声原理的误识。管乐器是以气流激发声源体振动而发音的乐器,尽管由于声源体的结构不同,管乐器发声有边棱音振动、簧振动、空气柱振动等不同的振动方式,但从管乐发声原理的总体去认识,声源体的振动是管乐器发声的关键。因此,准确地把握“吹”的本意,有必要厘清并理解管乐发声过程中的如下关键词。

其一,声源体。管乐器的振动源头,因乐器结构的不同,管乐器的声源体主要有吹口乐器的边棱、簧管乐器的簧片、唇管乐器的空气柱三种。

其二,气流。管乐器发声的动力,通过对声源体在流速、流量、射角以及压强、口径等诸方面的不同作用,激发声源体振动,从而带动管体内外空气柱振动发声。

其三,空气柱。管乐器的发声体,与弦鸣乐器和体鸣乐器不同,管乐器的发声体虽然也有长度和幅度,但以空气柱形式存在的发声体,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其四,耦合。在物理学上“耦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管乐器发声的耦合表现为声源体的振动激发共鸣管空气柱的振动,空气柱的振动又反过来使声源体振动离开自己的固有频率,而以空气柱本身基音或泛音来发声。只有在声源体振动与空气柱频率相差很多时,才迫使空气柱发声升高或降低,或者不共鸣。对于一个熟练的演奏者来说,耦合过程是在很短的瞬间完成的,而对于一个生手来说,耦合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而显得发音犹豫而不稳定。①

串联起这几个关键词,我们可将管乐器的发声原理大致概括为如下进程:

动力(人体所发之气息)→动力的作用点(声源体)→动力的作用效果(经过耦合过程的空气柱振动)。

明白了上述原理,分析和纠正对“吹”的误识,我们当从观念上解决以下认识:

1.“吹”是管乐器动力来源的外化(不包括自由簧管乐器),它为管乐器发声和声音的保持提供动力。

2.“吹”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管乐器的声源体(吹口乐器的边棱、簧管乐器的簧片等),管体空气柱的振动是声源体激发所致,是“吹”的间接作用对象,不是“吹”的直接作用点,所有试图把气流通过管体“吹”出去的理解和做法都是不妥的。

3.“吹”的间接结果是管乐器的空气柱振动,但这个结果的取得需要一个物理学意义上的耦合过程,适应或理想地驾御这个过程,需要对“吹”在流速、流量、射角等诸方面做出科学有效地控制和调整,而这个需要在瞬间完成的调整,学习者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持久的训练。

二、对“准”的误解

管乐演奏中的“准”具有多重含义:表现在乐器形制方面,有经过科学计算和严格工艺设计的音孔开置之准、音键设置之准、管长与锥度之准、活塞孔与管体对接之准、笛头与管身吻合之准等等;表现在控制方面,有手、舌配合之准、音孔开闭之准、音键操控之准、把位掌握之准等等;表现在环境变量方面,有冷热变化中的准、空间大小里的准等等。然而,从“准确性”这个最一般意义上去理解,人与器双方对演奏之“准”的制约,最终都须以“音准”作为最基本的检验标准。乐器演奏中的音准,由于器制及发音方式的不同,“人”与“器”对演奏时的音准制约又有着不同的偏重。一般来说,击奏乐器的音准主要在器,弓弦乐器的音准主要在人,而吹奏乐器(口琴、笙等自由簧乐器除外)的音准则既受制于器,又受制于人。这是因为,吹奏乐器的管长和音孔虽是预置的,但与管长和音孔所对应的空气柱,也即管乐器的发声体,却不能在演奏动能——气息的直接作用下发声,空气柱的振动,需要一个能与之产生耦合作用的声源体的振动激发,这与击奏乐器预置音高的发声体有着本质的不同。故从这个意义上去认识,我们常把钢琴、扬琴、木琴等击奏乐器称为固定音高的乐器,这类乐器的音准与不准仅在于击弦位置的正确与否,只要击对位置,器之准是绝对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些演奏者把管乐器也片面地理解为固定音高的乐器,把准确开置的音孔、精致设置的音键、活塞等同于预置了音高的弦线,认为只要正确地打开或关闭某一音孔,即能准确地发出与之对应的某一个音,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自认为固定了音高的乐器,却不能发出音乐作品所需要的固定的音。

对准的误解,实际上是对管乐演奏中“器之准”的误解,提高认识,避免失误,须认清:

1.管乐器的音准具有相对性。与击奏乐器预置音高的弦线或发音体不同,管乐器的音孔或活塞的设置及开闭,是对管长——管体内外空气柱长度的划分,仅具理论上的音高意义。

2.管乐器的音准与环境变量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进而导致音高发生变化。依据这一物理特性,1939年5月通过的国际上现行的标准音——每秒振动440赫兹的a1音,就有一个严格的22°C的温度限制。②据此,我们即可很容易地理解管乐器的音准为什么会发生室外演奏与室内演奏时的较大差异、严寒条件下交响乐队里的管乐器音高为什么都会偏低这一特殊现象,进而找出解决的办法。

3.管乐器的音准与气息的强度和持续性相联系。表现为多个方面:⑴由于管乐器的发音有一个复杂的耦合过程,因此在相同的激发条件下,管乐器的空气柱振动总是要晚于击奏或拉奏乐器的弦振动;⑵在相同的发音过程中,管乐器的空气柱振动又与拉奏乐器的弦振动一样,需要持续不断地给予动能,吹奏气息或拉奏琴弓一旦停止,振动即刻停止,声音随之消失。而击奏乐器只须一次激发,振动体却能保持一个相对较长的振动过程;⑶在持续的振动过程中,琴弓对琴弦的摩擦力无论大小,都仅改变琴弦振动的幅度,增强或减弱音量,却不会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从而影响音准。而气息对空气柱的振动却不能产生同样的制约作用,增强或减弱气流的强度,不但会改变音量,同时也会改变音高,所以管乐器的弱奏需要更强的气息控制能力。

4.管乐器的音准与心理音高的趋向性相协调。一般来说,乐器演奏过程中应有两种音高概念,一是物理音高,即乐器本身设计或预置的音高;一是心理音高,即演奏者的内心听觉音高。演奏时心理音高应先于物理音高出现,即通常所说的“意在音先”。演奏者如果不建立正确的心理音高,一味凭借于管体上的孔、键开闭,在气息的强度、角度、集中度等方面没有一种心理趋向的提前量,大多会导致发音不准确,音准失控。

三、对“休止符”的误读

相对于有声音符而言,休止符是音乐作品中的无声音符。管乐演奏中,由于声源体及空气柱的振动需要靠人体气息提供动能,演奏者的气息交换,既是乐器赖以发声的动力,又是生命赖以存在的必须。因此,无声音符出现的时候,往往是管乐演奏者气息交换的最好时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管乐作品中的休止符,除了表示声音的停顿外,还兼具换气符号的意义。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当人体氧气补给的生理需求与音乐的继续进行产生矛盾的时候,演奏者往往会对休止符进行误读,而种种误读的最直接或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认为“有休止处皆可换气”。在这样的解读和认识基础上,气息调整随之无序、乐句章法随之紊乱、情感内容随之破坏,音乐表现自然无从谈起。表面上看,是无声的休止符的存在为演奏者的生理需求提供了契机,实质上却是对休止符性质认识的模糊。澄清模糊认识,提高演奏质量,有必要重识休止符。

1.休止符是音乐构成的重要内容。音乐是在时间中展开的听觉艺术,有声音符的展现能让我们感觉到声音的流动,体验到情感的变化;无声音符的展开,在失去了声音规定性的同时,却能让我们任思绪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有声音符制造的发展动力进一步加大;因此,休止符与有声音符一样,是音乐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音乐形象、提高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故休止不能等同于休息,休止符不能等同于换气符。

2.休止符是音乐静态美的体现形式。一般来说,音乐的美是一种动态的美。但是,正如同凝固的建筑仍透露出节奏、韵律等时间特征—样,绝对运动的乐音里,同样需要并蕴含着相对的静态美。休止符所体现的,便是这种特殊运动的静态美。在书面载体中,体现这种静态美的休止符表现为与有声音符同质的语言符号,在节拍节奏的规范下,与有声音符一样具有时值的规定性;在音乐的演奏呈现过程中,休止符则与音符构成有与无、动与静的对比与组合,体现出音乐艺术无穷无尽的变化美。管乐演奏中休止符处的随意换气,无疑会改变这种审美趋向,破坏美感的完整性,使“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态美失去了应有的审美意境。

3.休止符是需要并且可以精心“演奏”的。依据在时间属性中所占的时值长短,休止符所体现的音乐发展动力和情感张力会因位置的不同、音量的大小、强弱的交替以及出现的频率等而表现出不同的趋向和程度。一般而言, 慢速渐弱终止的不完全小节里的休止符是不能马上换气并须精心“演奏”的,此时,作用于听觉的乐音虽然消失了,但聆听者的审美心理活动却仍在继续,那种连呼吸似乎都凝住了的静止,仍在紧紧地控制着演奏者和听众,只有待这部分用心境领悟的静态音乐“演奏”完、“聆听”完,乐曲方算得上完满终止;快速渐强且规律性地出现在弱拍或弱位上的短时值休止符也是不能换气并须一气呵成的,这种节奏形态大多为前长后短型,长音在前分量较重,有稳定感,短音在后力量分散很不稳定,有向后进行的要求。处于此处的短时值休止,为后一个长音的出现不断地积聚着动力,使音乐的进行充满了弹性和动力性;……类似的休止情形还可以列举很多,管乐演奏者须仔细分析,认真研究,精心“演奏”,使演奏再现的音乐,不致因休止符的误读而失之完美。

综上所述,对于管乐器的学习与教学来说,在“吹”、“准”、“休止符”等关键词和相关演奏环节上,只要我们能够克服某些僵化、表面、片面的理解,全面、综合、辩证的去加以认知,无论是对管乐器学习者还是管乐器教学者,都将大有裨益。

①陈建华.管乐器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97.

②陈建华.音乐由来事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186.

王振先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

作者:王振先

管乐演奏音乐艺术论文 篇3:

关于黑龙江流域朝鲜族艺术分类与特征的分析

[摘 要]位于我国边疆的黑龙江是北方民族文化的起源地。据资料显示,黑龙江有48个少数民族。在黑龙江省朝鲜族是拥有悠久历史、突出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朝鲜族的舞蹈、美术、音乐艺术全都有着极高的欣赏价值。本文将以黑龙江地区的朝鲜族艺术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艺术种类与艺术特征,展望其传承与未来,希望能够实现朝鲜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朝鲜族;艺术特征;艺术种类

[收稿日期]2019-02-13

[作者简介]孙英爱(1967— ),女,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163311)  我国的黑龙江省有着丰富的物产、庞大的地域,也有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在我国少数民族当中朝鲜族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成员,其在我黑吉辽三省都有大量的分布,在一个多世纪的过程中同本土民族共同用汗水与智慧构建了新家园。不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朝鲜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些艺术文化有着别具一格的文化形态,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

一、朝鲜族艺术分类与艺术特征

(一)音乐类

人们对朝鲜族的第一印象就是载歌载舞,朝鲜族本身的音乐文化能够充分体现其民族性格与风格。朝鲜族音乐文化旋律优美、旋律流畅、结构严谨、生动活泼[1]。其体现的正是朝鲜族的生活习惯、风俗与历史。对朝鲜人民来说音乐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朝鲜族自身的音乐文化有着极其特殊的属性。朝鲜族音乐不仅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征,同时也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制约与影响,尤其是在朝鲜族进入我国以后,更是受到了许多我国古代音乐的影响。在朝鲜族音乐与其他民族音乐不断排挤、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终于形成了富有朝鲜族特色与本土特色的音乐类型。以音乐形式分类朝鲜族音乐可以分为正乐、民俗音乐与宗教音乐[2]。

1.正乐

正乐包括管弦合奏、管乐合奏、吹打三个种类。管弦合奏又包括两种体系,第一种指的是以玄琴为基础的弦风流派,另外一种是乡笛管弦合奏。前者所用乐器包括林鼓、奚琴、细笛、伽倻琴、玄琴,其中玄琴是其演奏的核心乐器。后者以乡笛作为主要演奏乐器,所用乐器包括伽倻琴、奚琴。管乐合奏比较常见的曲子包括步虚子、洛阳春,管乐合奏最早出现于朝鲜半岛,其中比较出名的包括定大业11曲、保太平11曲、靖东方曲、与民乐令等,这些乐曲一般用于王家祭享与国王出巡仪式。这种类型的音乐同样以乡笛作为主要演奏乐器,其使用乐器包括奚琴、林鼓、大琴、大鼓与乡笛。吹打常用于凯旋与出征场合,使用吹管乐器与打击器乐演奏,出名的曲目包括《金銮乐》《折花》《雨霖铃》等。

2.民俗音乐

朝鲜民族有着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类型,尤其是民俗音乐类。民俗音乐为朝鲜族迁入中国提供着坚实的文化基础,其影响着后续朝鲜族文化的发展路程与创造风格,是朝鲜族在中国境内得以很好发展与生存的重要力量。在朝鲜族迁入与发展的过程中,因主体大多为平民,故流传而来的音乐也大多是民俗音乐。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这些平民所带来的宫廷音乐与宗教音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渐渐朝向民俗乐靠拢,形成了以民众为主体有自娱自乐性质的民族音乐。民俗音乐的发展与产生充满了乡土气息,包括盘嗦哩、杂歌与民谣、西纳乌依与乐。

3.宗教音乐

这种类型的音乐可以被细分为梵呗与巫乐两种[3]。其中梵呗用于法事,这种音乐包括内差备唱与外差备唱两种,寺庙法事种类有很多,佛教仪式中还包括法鼓舞、蝶舞等仪式舞蹈。巫祭音乐形式有很多,其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使用,其寓意闔家欢乐,平安幸福,按照程序、乐队编制可以将巫祭分为东部巫乐与济州道巫祭。朝鲜族传统音乐有着鲜明的艺术形式与广泛的表演种类,对其展开的分析应放在节奏、调式、曲式、旋法等角度。

(二)美术类

以朝鲜族社会背景与历史的角度可以得知,绝大多数国内朝鲜族是被迫进入我国的,其中有很多朝鲜族百姓都是在日本占领朝鲜后,不愿意当侵略者爪牙的爱国志士,正因如此这些早期来到国内的朝鲜族实际上并没有属于自己特色的艺术形式。这些朝鲜族人民最初带来的只有富有朝鲜族特色的艺术类型。进入国内的朝鲜族是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才形成了富有我国本土特色的朝鲜族文化艺术。朝鲜族艺术特色包括两点,第一点朝鲜半岛美术气息,这种气息是在历史发展中累积与沉淀的。第二点朝鲜民族本身的审美色彩,这种理解是建立在民间工艺发展中的,绝大多数朝鲜族作品都与朝鲜族民族的生活有关,其主题大多与朝鲜族风俗习惯、民众的勇敢勤劳有关。朝鲜族美术作品大多能够充分体现朝鲜族生活缩影,其反映的正是朝鲜族对于自身发展的希望与盼望,是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其表达的是朝鲜族固有的民族情节与民族心理。艺术是人类思想的延续与传承,艺术所表现的内容是对感情、想象的拓展。以朝鲜族美术作品的创造性角度来看,朴素、开拓进取、活泼开朗是最大的特征。以朝鲜族美术的形式特征划分可以将朝鲜族作品分为国画、西画、版画、木器雕刻、玻璃画、屏风画等数种类型。

(三)舞蹈类

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文明的伟大民族,朝鲜族儿女有着勤劳淳朴、含蓄真诚的性格与品格,其文化特色与个性特征在朝鲜族的舞蹈形象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个性。19世纪是朝鲜族大量迁入中国的时期,该时期进入我国的朝鲜族大多生活在偏僻、险恶的山岳地区,在环境的影响下,这些朝鲜族民众形成了粗犷耿直的性格,这种性格影响了当时朝鲜族民族的舞蹈形式,使其舞蹈出现了敏捷、快速的艺术特征。在进入到社会主义时期以后,朝鲜族人民创造了许多富有时代特色、时代特点的舞蹈作品,这类舞蹈作品充满了积极主义、乐观主义特征,有着生机盎然、欢快明亮的艺术风格。

從朝鲜族民族舞蹈的思想内涵特点可以看出,朝鲜族儿女有着聚力凝心、坚强不屈的品质。在一个多世纪的融合中勇敢的朝鲜族儿女经历了渔猎生活、原始农耕生活。这种自然特性在朝鲜族民间舞蹈中有着很好的体现,朝鲜族儿女用肢体动作、肢体语言传达着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例如三韩时代出现的农乐舞,就是在丰收后人们一同庆祝丰收、饮酒载舞的表现,其属于最富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展现了朝鲜族的审美情操与艺术个性。

二、朝鲜族艺术的传承思路

艺术是文化的具象化特征之一,艺术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拥有艺术的民族。展开对朝鲜族音乐、美术与舞蹈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顺利地掌握与了解朝鲜族艺术特色与艺术风格。为了实现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就需要重视教育力量、教育工作。教育能够很好地提升人民的综合素质,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朝鲜族艺术传承,我们就需要加强朝鲜族精神文明建设,比如成立艺术团体与文化机构开展民族艺术教学,帮助朝鲜族发展与壮大自身的艺术产业。另外还要在高等院校开设非遗文化传承专业。因非遗文化本身无法自我保存,有着流动性、无形性特征,故传承者需要具备一定学时,其目的在于通过口耳相传、人脑相传完成非遗文化保护以及朝族文化的传承。

结 语

在上百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朝鲜族在同本土文化呼应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富有本土化特色的地域文化,朝鲜族艺术体现的正是朝鲜族民族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力量。我们需要主动研究朝鲜族艺术,以此掌握朝鲜族民族的精神面貌与集体意识,从多元角度研究与了解朝鲜族特征。以审美的角度展望与欣赏朝鲜族艺术,并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体系。本文将朝鲜族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从音乐、美术与舞蹈三个角度展开了朝鲜族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研究。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朝鲜族民族,实现朝鲜族文化艺术的弘扬与传承。

注释:

[1]杨 彤,秦婉丽.浅析黑龙江地区朝鲜族音乐艺术特征[J].中国民族博览,2018(12):151—152.

[2]唐琳琳.探讨朝鲜族长鼓舞艺术的特点与发展方向[J].北方音乐,2017,37(02):202.

[3]郑丽丽.论黑龙江省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01):156—163.

(责任编辑:张洪全)

作者:孙英爱

上一篇:电子商务问题思考论文下一篇:我国现代美学动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