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探讨论文

2022-04-19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几个主要的经济体都暂停或者修改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主要原因是其中的国家或者地区政府急需遏止不断下滑的经济信心指数。对于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最可怕的是经济的崩盘,现在最实用的方法可能就是暂停或者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公允价值计量探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公允价值计量探讨论文 篇1: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探讨

摘要: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成为一大亮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后,应用公允价值进行资产、负债和损益的计量是十分必要的。但在会计实践中,公允价值的运用面临许多现实问题,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

公允价值;问题;对策

文献标识码:A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顺利接轨,其中一个亮点就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熟悉任何情况和自愿的各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可见,公允价值之所以被广泛采用,是因为它体现了一定时点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它是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础上的,能够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从而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1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

1.1 公允价值计量真实、全面的体现了会计收益

公允价值既计量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公允价值,还计量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的损失和利益,这样正好弥补了会计收益的不足,更加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偿还债务的能力以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更加合理的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的真实收益,全面的评价了企业管理的经营业绩。

1.2 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

运用公允价值能合理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以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因此,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在不同企业或者不同时点所控制的相同的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相同的公允价值,因此,公允价值提高了信息的可比性。

1.3 公允价值计量满足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随着我国WTO的加入,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首先需要的是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以便外国企业或投资者更好的了解自己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发展潜能。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准则制定机构渐渐在金融工具的计量实务中引入公允价值。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标志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准则接轨,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表明了中国企业已融入了全球经济。

2 公允价值运用面临的现实问题

2.1 公允价值依赖的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公允价值计价的基础是市场机制和完备的会计理论体系,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是建立统一而又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但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很多资产还没有形成活跃的交易市场,还有许多非市场化的因素影响,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制,很难进行市场价值的判断。

2.2 公允价值的计量有待规范

公允计量将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是成为二十一世经的主要计量模式,但由于公允價值计量缺乏具体的界定和统一的规范给公允价值的计量带来很大的困难,需要会计人员通过计量模式和恰当的计量估价技术来实现公允价值的计量,因此,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性。

2.3 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盈余对于衡量企业经营状况、评价企业价值、企业利润分配、纳税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所以企业的经营者都非常关系关注企业的盈余。企业可以利用公允价值实现盈余管理。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强、弹性大等特点,管理者可以用合法手段调节来提高企业的利润。比如,企业的管理者很有可能为了粉饰企业的经营业绩或是创造更为有利的配股条件,通过会计技术手段调整企业的当期损益,以便提高企业的利润。

3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对策

3.1 改善公允价值依赖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存在统一而又充分竞争的活跃市场。因此,在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应该深化经济市场,努力构建一个完整、开放、统一和充分竞争的市场、债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证券交易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打破行业垄断、降低金融、能源、电力、电信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完善健全股票市场,扩大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贵金属市场、金融工具交易市场等;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为公允价值的采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3.2 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引入了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但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内容、属性及取得的方式与途经等,没有章法,没有框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单独的公允价值准则有给予系统合理地规范。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计量仅仅只是做了原则层面的规定,而且还较为零乱,这样就让公允价值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缺乏可行性。我们需要去借鉴其他国家在公允价值研究与应用方面所获取的成功经验,强化对于公允价值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依照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于公允价值能够在定性与定量方面有详细的评价指标,不但能够有效地规范市场主体对于公允价值的看法,还能够使得公允价值的标准符合实际情况。

3.3 采用多种措施强化对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监管

首先需要在《证券法》等一系列的法律规范中对于企业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增加企业企图通过公允价值的计量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支出,有效地打压企业管理层的违规做法,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保障公允价值的权威性与可靠性。第二,监管部门需要积极制定出与公允价值能够相互衔接的规章制度,从制度上去避免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来控制盈余的可能性。第三,需要强化对于注册会计师的有效控制与管理。在《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条文中详尽的列举出需要民事赔偿的情况以及细则。对于违规注册会计师的处罚需要逐步的转变为行政处罚与经济处罚并行,这样可以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企业公允价值计量进行高效的监管。

总之,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实施过程具有复杂性、特殊性,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这些因素决定了公允价值的真正应用必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不断学习国际上先进经验,努力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各项条件,从而发挥出公允价值计量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J].会计研究,2006,(5).

[3]闰丽.论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08,(3).

作者:丛培华

公允价值计量探讨论文 篇2:

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探讨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几个主要的经济体都暂停或者修改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主要原因是其中的国家或者地区政府急需遏止不断下滑的经济信心指数。对于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最可怕的是经济的崩盘,现在最实用的方法可能就是暂停或者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从各国将修改或停止使用“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来看,反对这项会计准则的人们是“胜利者”,各国政府不但接受了这种观点,而且用实际行动来“治理”这一“问题”以达到救市的目的。如何看待这种情况,本文在对事件进行简单回顾和评述的基础上,以客观的态度具体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中争议最大的交叉持股和两类金融性资产问题所受到的影响,基于公允价值的复杂性和计量中的具体问题,文章最后提出了完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监管意见和建议。

一、公允价值争议事件评述

9月30日,深受金融危机之苦的美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联合发布了关于在不活跃市场采用合理价值计量方式的指导意见,并于10月10日再度发布解释性文件,以举例方式进一步给出指导。10月16日,日本企业会计基准委员会(ASBJ)表示,日本正在考虑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10月15日,欧盟议会批准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修改,并通过了“允许金融机构暂停使用公允价值”的决议。IASB在声明中称,“规定修改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登账的企业,将可依照新准则重新归类资产,从而避免必须按照市值计价的结果”。

(一)美国 在美国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美国会计准则,认为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近期,60名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SEC,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他们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金融危机就会消退。面对越来越大的对公允价值质疑的声音,在美国参众两院刚刚表决通过的救援法案中,赋予了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利,并要求SEC在未来90天内就公允价值对金融业的影响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

对此,美国社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以银行家为首的一派认为,公允价值,尤其是以市值为基础的计量方式,无法客观反映资产价值,使得公司报表过于“难看”,影响公司业绩表现和投资者信心,在次贷危机中,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公允价值原则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即市场高涨时,由于交易价格高,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落时,由于交易价格低往往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尤其是以市值为基础的计量方式,无法客观反映资产价值。在经济繁荣时,公允价值是金融泡沫的发生器;在经济衰退时,公允价值又是金融风险的助推器。为此,应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改回成本计价的方法,稳定人心。“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着危机:美国的投资者和银行现在互相不再相信对方的账目,原因就在于以市值计价的会计数据让人无所适从。银行家抱怨市值计价不仅导致经纪商报价及定价服务对其资产以清仓价格计价误导市场,而且还令其雪上加霜为受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而在投资者看来,如果银行可以假装没有出事,则意味着他们实际上已经严重贬值了的资产还将继续按幻想定价。

以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为首的一派则认为,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公允价值才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反驳说,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使危机更快地暴露出来,让投资者尽快看清了真相。在对一些特殊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上,当传统的历史成本与计量属性无能为力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却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与公允的信息,是信息使用者达到防范、规避与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回归到成本计价的方式,无异于历史的倒退和掩盖事实。因此,目前应考虑的是如何完善公允价值的规定,使其更好地体现在特殊情况下的资产价值,而不是全盘否定这一计量方式。德勤亚太区金融服务领导人菲利普·哥特说,公允价值只是把情况表现出来,市场波动的影响被公允价值准则所捕获,但次贷危机并不是由其而引起的。会计准则尽其所能做到信息透明性,“一旦透明,这个信息可能有点刺耳,但正是其目的之所在。通过市场不断调整,让大家正确对待这个问题。”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认为,“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趋势,其中一个关键挑战,就是要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框架,以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报告提到,公允价值可能给企业财务状况带来波动性的三个潜在途径:一是波动性伴随着经济参数的变化而出现;二是在经济周期中,实行错误的措施以及(或者)改变对经济预测的看法而产生了波动性;三是波动性可能由混合的估值模型所带来。“在某些情况下,如在流动性非常差的市场或在极度乐观或者悲观的形势下,公允价值会计方法也会得出与长期基本面和所考虑风险不相符的估值”。正因有这个缺陷,所以IMF的《报告》认为,公允价值准则有待进一步改进,以减少一些估值技术夸大的影响,促进实现更稳定的金融体系。

(三)欧盟议会 10月15日,欧盟正式决定第三季度金融机构将停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而改用成本估值计算。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政府15日决定修改欧盟现行会计准则中有关按市值计算资产价值的规定,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根据这一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不必再按当前市值记录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允许金融机构将违约风险考虑在内对其资本进行估值,从而避免其资产价值在市场动荡中被过于低估。并认为,原准则中按市值计算资产价格,即所谓的公允价值标准,“放大了当前的金融危机”。因为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不少金融机构所持有的相关资产市值大幅下滑,不得不对资产大规模减记,进而引发市场对这些金融机构资产的恐慌性抛售,造成恶性循环,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宣布对国际会计准则做出紧急修改,允许金融机构对一些以前必须以“公允”或当前市场价值入账的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即实际上可以将这些资产从其交易账簿中移除。

(五)日本和韩国 10月17日,日本财务大臣中川昭一表示,如果发现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导致了系统性风险,日本就应加以改革。一位韩国会计界人士表示,由于美国救市方案允许在极端情况

下放弃使用公允价值计价方式,一些韩国金融业巨头也在游说政府,希望采取类似政策,帮助其渡过难关。

20世纪80年代美国境内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之前的财务报告仍然显示公司的经营业绩健康。为此,这一事件成为引发一场广泛争论的导火索——会计到底能否为相关利益人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1990年9月SEC主席查理·C·布雷登在美国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委员会作证指出历史成本计量下的财务报告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首次提出了引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经过SEC、FASB及AICPA联席会议的协调和讨论,最终决定由AICPA下属的准则执行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研究,经过内部的协调,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接手制定该准则。FASB于2006年正式发布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157号财务会计准则。目前,GAAP有4项准则中明确要求或鼓励报告主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价格。但美国推广与运用公允价值却引起了会计和金融界的强烈反响。美国证监会和投资者代表认为这能极大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并能反映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真实价值,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以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和金融界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这是对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会计模式的极端悖离,不仅导致信息缺乏可靠性,而且将会造成金融机构收益波动很大,导致贷款决策短视化。2006年,让华尔街为之震动的次级债按揭风波迅速波及欧美,蔓延亚太地区。由于美国监管部门允许按照各自的模型计算次级债按揭公允价值,为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对冲基金刻意提高次级债按揭的账面价值,当信用评估部门降低债券等级后便引爆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引起信贷按揭市场紧缩并且导致了市场流动性短缺。追本溯源,尽管可以将其风波归咎予信贷体系的无限扩张和信用衍生工具的过度应用,但本质上,次级债按揭公允价值确认问题仍然难辞其咎。也就是说,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公允价值很有可能会成为“导致逆经济周期假象”和“宏观经济波动过大”的替罪羊,无法推脱公众对其推动经济失衡的指责,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对于公允价值的责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交叉持股的关系

尽管公允价值的争议从未停止过,但此次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计量争议来势确实凶猛,尽管不能将金融危机的责任归咎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选用,但从美国金融危机发生、恶化以至最终影响到实体资本的整个过程看,一方面是金融衍生产品的蔓延和风险控制的缺损,另一方面也与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交叉持股的盛行有极大的关系。由此,有必要探讨交叉持股与公允价值计量之间的关系。

(一)交叉持股及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交叉持股是指在不同的企业之间互相参股,以达到某种特殊目的的现象,其主要特征是,甲持有乙的股权;乙持有丙的股权;丙又持有甲的股权……,在牛市行情中,甲乙丙公司的资产都实现了增值,意味着其所持有的别的公司股权也在升值,进而又刺激自身股价上涨,从而形成互动性上涨关系,也形成了泡沫性牛市机制(2007年是一个极其典型的表现)。持股增值的根源是在适当的会计准则下,标的企业的资产价格膨胀所引起的资产重估。即股权增值是一个间接增值的过程,也是虚拟资产增值的最后一个环节,所有实体经济以及虚拟资产的增值最终都会反映到股权增值上来。因此,股权增值是泡沫最终产生的结果,是最容易被无限放大的泡沫,但也是最虚弱的、最容易破灭的泡沫(2008年就是一个极其典型的表现)。

交叉持股最早开始于日本的阳和房地产公司事件。1952年该公司被恶意收购,从而引发了三菱集团内部结构调整。1953年,日本《反垄断法》修改后,出于防止被从二级市场收购的需要,三菱集团下属子公司开始交叉持股。从此以后,交叉持股在日本作为一种防止被收购的策略而大行其道,并且成为企业与银行保持密切关系以获取资本的一种策略。由于日本上市企业大量交叉持股,使得实体资产价格膨胀最终传导至资本市场,形成了大量的泡沫。然而,因交叉持股泡沫膨胀式的上涨不是以价值为驱动的,并且相互之间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链条关系,在上涨过程中如果其中有一家公司掉链子,意味着行情可能会形成“多米诺骨牌”式的下跌。同理,泡沫性牛市中交叉持股的互动性上涨总会有个头,一旦上涨机制被破坏,可能是流动性匮乏,也可能是企业利润不能支撑其增长,则意味着即将发生的是群体性下跌,这就是泡沫的破灭。日本从1990年开始进入了长达10年的熊市,其中交叉持股就是罪魁祸首之一,多米诺骨牌式的下跌使得股市陷入了一个悖论,猛烈下跌的结果是带来了更猛烈的下跌,使得股市资产大幅贬值。

世华财讯截至2008年8月30日,沪深两市1619家上市公司如约披露了2008年中报。统计数据显示,沪深两市共有421家上市公司交叉持有1448只股票,期末市值为1696.03亿元,比一季度451家公司交叉持股市值2614.32亿元减少了918.29亿元,市值萎缩幅度为35.13%,而公允金融资产价值损益363.17亿元。截至9月17日的进一步统计显示,上市公司持有金融类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合计为1070.93亿元,较中期期末的1630.86亿元下降了34%。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得沪深两市银行股未来的走势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对于参股银行的上市公司来说这部分因素势必将对公司的净利润或净资产造成影响。在牛市期间,上市公司股权投资随之增值,直接推高股价,并可能触发下一轮增值,财富循环往复放大之间,也吹大了股市泡沫。若市场发生逆转,这种交叉持股减值同样会产生“一损俱损的反作用”,使链条上的公司陷入“股价下跌—计入投资损失—股价下跌”的恶性循环。

从已披露的上市公司半年报来看,真正受行业发展影响、主营业务提升及优质资产注入导致上市公司业绩出现大幅提升的很少,推动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股权投资,不少上市公司甚至改变募集投向转投二级市场、通过销售收入提前计入财务报表等手段调整和“制造”业绩,“撇开主业、依靠投资收益”苗头越演越烈。近来持股增值成为投资热点被竞相推荐,甚至增值部分被模拟折算为每股收益并直接套用本已高企的市盈率,将非经常性损益“经常化”对待是股票估值中的一种误导。在投资者热衷于持股增值之时,常用的诸多市场基本面指标早已失真,不能反映上市公司真实盈利能力。更有一些上市公司“洗利润”,将原本属于证券投资所得收益粉饰为主营利润,已经属于典型的财务欺诈行为。

(二)公允价值计量下交叉持股的作用机理 假设三家上市公司互相交叉持有对方股票,在市场繁荣时期,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司财务状况会大为改善,如果其中任一公司利用自身的股票进行抵押贷款进行投资,那么,资产的泡沫会越吹越大,导致公司管理层对风险的感知和免疫能力下降,一旦市场萧条,其中任一公司股票价格出现下跌,则往往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而在极端情况下,当公司信用恶化时,公司债的折现率的风险溢价会提高,债券价格降低,如果公司的总资产保持不变,那么公司的净资产则因此增加。尤其是对金融机构而言,当自身信用恶化时,折现率会上升,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减少,银行利润及其资本相应增加(假设资产会保持不变);相反,如果银行信用状况好转,则银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增加,银行自有资本价值减少,资本充足率降低。在有限责任的前提下,银行违约风险增加会引起股东看跌期权价值增加。那么,出现这种有悖经济常识的后果,无疑需要在推行公允价值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妥协和折衷的处理态度。

此外,通常而言,经济衰退时期资产价格往往会被低估,那么,公允价值计量了低估的资产价格往往会导致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的提高,进而增加公司的筹资难度;但在市场非理性繁荣时,资产价格往往被高估,那么公允价值计量下的财务指标则往往被虚假地改善,提升了公司的融资能力,金融机构也往往会因单纯的报表质量改善增加贷款的冲动,无疑会助长经济的非理性繁荣,最终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宏观的稳定。

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往往会助长宏观经济景气下的乐观预期,增大经济悲观期的悲观预期,无法有效对冲和熨平宏观经济波动较大的预期。

三、公允价值应用环境的完善

公允价值仍是当前不可替代的资产价值计量方法,有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本情况。所以,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趋势,其中一个关键挑战就是要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框架,以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大会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便力挺公允价值。“美国一些议员及银行家指责公允价值加速了金融危机的进程。我认为公允价值只是一个计量层面的问题。会计只对发生的情况进行记录,公允价值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它只是跟随市场,并非领导市场”。戴维·泰迪还表示,“公允价值仍是当前不可替代的资产价值计量方法,它有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本情况。”戴维·泰迪强调说,目前恢复市场信心的最好方法是将金融机构亏损的情况用公允价值准确地反映出来,让投资者清楚地看到企业到底亏损了多少,这样才能遏制恐慌,而不是像有些银行家提出的那样废除公允价值。“只有揭示真相,市场才能逐步恢复信心”。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尽管本身的科学合理性和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增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面对现实,还是有必要在金融环境、估值技术、金融监管、审计监督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要首先变革财务管理和经营理念公允价值会计从改善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分类方式、增强金融工具的风险披露有效性、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约束等方面,对金融机构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理念带来影响。一方面,从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分类方式来看,国际准则的分类方式,如对贷款资产的五级分类核算方法及按照贷款五级分类计提呆账准备等做法,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金融机构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从而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作出有效判断。另一方面,从金融工具的风险披露来看,国际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以历史成本作为金融工具计量属性相比,不仅能够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前瞻性,而且风险暴露的及时性也有利于增强金融机构及时应对风险的能力。此外,国际准则扩大了表内核算的范围,将许多原来在表外披露的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体现在财务报表中,实质上反映了对风险充分而全面披露的要求。此外,非交易类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也将深刻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按照国际准则的要求,今后金融机构计提准备的范围将扩大、标准也将提高,必须考虑资产预期损失对利润侵蚀的影响,即业绩评价首先要扣除风险成本,这必然会有效遏制当前一些金融机构“重量轻质”扩张业务的冲动,促使金融机构转变传统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更加注重资产结构的均衡发展,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充分考虑风险成本之后的“内涵式增长”。为了适应公允价值的要求,金融机构必须积极探索构建“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变“分层核算、逐级考核”的粗放式财务管理模式,为“分产品、分部门、分机构、分客户”的精细化财务管理模式;强化产品意识、提高产品定价能力;及时加工和提供金融宏观调控所需信息,为金融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撑。与此同时,还应抓住会计标准国际化所带来的内部流程改造的机会,积极促进金融企业将“单维度”预算转变为“多维度、全过程、全要素”的全面预算管理。

(二)金融机构的监管应成为公允价值使用监管的重中之重公允价值的推行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最为显著,而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运作的主体,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保证公允价值合理应用最为重要的环节。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之时往往就是金融恶性投机肆虐的开始,加之投机资本的杠杆借贷及投机交易多是通过金融机构或以其为中介完成的,特别是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由于资本市场不成熟,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普遍脆弱,更需在防范风险、避免危机、确保金融机构健康运作方面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以保证公允价值的运用有一个健康的环境。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根本上改革不合理的金融体制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机制,借鉴国际标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自律,增强金融体系防范、抵御风险及其他外来因素干扰的能力,实现由直接监管向资本监管和风险管理的转变,构筑事前防范式金融监管体系。随着公允价值的运用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国要借鉴国际标准,规范金融监管,建立统一的、符合国际标准的资本充足测算标准、信息披露制度、资产状况报告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尤其要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和离岸金融业务的监管,构筑有效的“防火墙”。同时,为了避免公允价值选择权的应用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有必要对其应用进行事先的预防。2006年巴塞尔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了《银行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使用公允价值方法的监管指引》,该监管指引要求银行在使用公允价值选择权时必须具有恰当的风险管理系统、不能用于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金融工具、必须提供关于公允价值选择权对银行影响的基本信息。同时,监管当局也会对银行运用公允价值选择的相关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在评估银行资本充足率时要考虑到相关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可能带来的影响,在计算监管资本时要将由于银行自身信用变化而产生的损益进行调整。目前,我国新会计准则中也引入了公允价值选择权,为了防范其可能对金融系统带来的危害,我国的监管当局也应积极采取措施,制定有关的监管政策,促使银行不断完善相关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措施,保证公允价值选择权的良好使用。

(三)加强会计准则制定部门与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 由于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可能会对金融稳定产生危害,因此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在制定有关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时应保持足够的谨慎,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部门、税务部门和金融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

了解公允价值究竟会对金融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考虑金融监管部门对于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意见,共同解决银行信贷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不断提高金融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从而实现监督标准和会计标准良性互动,实现税收法规和会计标准协调发展。同时,金融监管当局应积极采取措施以消除公允价值的使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巴塞尔委员会以及一些国家银行监管当局就公允价值会计对审慎银行监管带来的冲击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在上市银行中的实施,我国的银行监管部门应及时制定相关政策,以降低公允价值对银行监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监管角度看,为解决可靠性的偏离区间,可以借助强制性披露纠正公允价值的先天性缺陷。在规则尚未完善的过程中,信息提供者既是遵循规则的费用承担者,同时也是规则目标实现的受益者。在自律尚未达到有效均衡的制度下,严厉的监管往往成为有效的替代。对公允价值的披露而言,如果缺乏健全强制性约束机制和监管体系,往往会导致公允价值’的信息存有瑕疵,严重影响和干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照此而言,监管理应成为市场的援助之手。正如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为的,从长远来看,需要通过立法保证一个“强劲的框架”来对投资银行和其他券商进行监管。同时,进一步巩固金融监管体制,并建立一个“能够承受一个庞大的金融机构垮塌”的管理体系。

(四)提升和进一步完善金融工具估价技术 当然,公允价值,(尤其涉及到现金流量预测、折现值等因素时)与经济事实之间的契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性判断这一因素,从法律的视角看,理性判断在其中扮演了自由心证的角色。而理性的判断往往会借助已经成熟的模型来达到公允的境界,但成熟的金融估价模型显然无法应对现实世界纷繁复杂的变化。因此,从技术角度看,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已成为其推广与应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完备准则和指南之前,必须研究和寻找一种解决信息可靠性的折衷解决办法,避免波动性太大而影响对经营活动的实质判断。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及对金融工具计量模型(如期权计价模型等)继续深入完善研究,以及金融学、财务学、数量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不仅有了足够可靠的计量模型,而且这些模型的应用也日益普及。如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摩根银行把VAR计算的软件放在了网站上,可以免费下载,摩根银行还会提供数据库和其他方面的技术支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的可靠性也都获得了大量经验证据的支持,应用也日益广泛。应该指出的是,尽管我国的市场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尚未形成。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的过程中,要逐步完善信息系统,建立一个公开的网络或全国性的行业价格平台,要有相应的机构每个月发布相关信息,包括公允市价和相应的行业参考价格、模型、指数及参数等,给公允价值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评价。

(五)深化基于风险优化的金融会计体系的内涵 会计处理的出发点从风险最低化到风险最优化、历史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已实现收益的披露到综合收益的披露是金融会计体系内涵深化最有代表性的三种转变。金融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不安定因素,不但市场风险和业务经营风险的程度加深,而且还会派生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表外风险等新的风险。对于金融风险,会计的谨慎性原则重视规避意想不到的损失,目标是金融风险降至最低水平。金融会计应该明智地利用风险,将风险和收益综合起来考虑,会计信息反映的资源配置应为经过风险因素调整后的价值。从该角度讲,风险评估、风险优化构成了金融会计的核算基础之一。新会计准则的亮点之一便是从“利润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转变。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观,从企业资产增长的角度看,实质上体现了一种综合收益观:即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如何,要看净资产是否增长,利润或亏损仅是一个指标,不是事物的本质和全部;净资产的增长才是企业价值、股东财富的增加。

上述分析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所涉及的重要概念以及许多实际重大问题还没有得以完全解决,并且其实施确实会对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和冲击。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以及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的大量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不仅孕育着巨大的机遇,而且尚存在着众多威胁金融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因此,要充分考虑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公允价值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变量和不确定因素,科学地设计改革方案,稳步推进公允价值计量,就能够使实行公允价值计量的风险最小化,从而确保公允价值计量得到有效的实施。

(编辑 熊年春)

作者:徐 虹 林钟高

公允价值计量探讨论文 篇3: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探讨

摘 要: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探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现实意义,并重点分析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趋同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对策略,这对于完善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规范与指导公允价值的计量过程以及实现计量过程的有效控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可靠性;应对策略

引言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储蓄和贷款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历史成本计量在金融工具计量上的局限性,从而催生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实务中的广泛应用,在2006年9月,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为公允价值计量建立了完整的计量和披露框架。随后,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公允价值计量遭到主要来自金融界的指责与批评,FASB和IASB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因而主张激励、发展公允价值,从而促进公允价值的应用。在中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也经历了一个反复过程,直至2006年2月15日,为顺应会计国际趋同的历史潮流,财政部发布了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新会计准则的最大变化体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这标志着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趋同、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财政部还于2010年4月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路线图,明确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具体任务和进程。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正确认识公允价值计量在应用中的经济影响,对于完善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规范与指导公允价值的计量过程以及实现计量过程的有效控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公允价值计量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现实意义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价值计量,反映的是不同时点上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化,当资产和负债都以公允价值计量时,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就能确定。从理论上讲,公允价值更能准确地计量企业的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价值,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且公允价值计量的净收益符合经济学上的收益定义,是与企业估值最相关的权益价值信息,也是信息使用者最希望得到的财务信息。

公允价值的应用使得财务会计更有可能反映企业的价值,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随着新准则的颁布实施,中国会计信息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提高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

1.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原则。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表现出的是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一种评价,而不能准确揭示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能正确表现已经上市的公司商业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及时地反映各项资产、负债的前后波动和动态发展,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信息,也就是说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新准则中规定:金融工具通常采用公允价值作为主要计量属性,因为它能准确反映金融工具的内在价值,呈现出真实的价值信息,将会计信息及时传达给投资者,便于他们做出有利于他们自身利益的合理决策。此外,在债务重组准则中,要求一些非现金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不是账面价值登记入账,这样也能真实反映其内在价值,以防企业将债务重组的损失计入账面价值,就不能准确表现出企业的正常业绩,会给投资者做出有用決策带来一些困难。公允价值计量还考虑到如汇率、物价变动等对资产和负债产生的影响。比如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采用历史成本计算出的资金因购买力上升,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而公允价值可以对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分别得到各个时间点上资产、负债的价值,这便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具有预测价值的信息。投资者希望通过企业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来估计未来业绩,减少决策时所面临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做出最优的决策来获取最大的收益。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是很成熟,只有企业的内在价值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未来业绩,而公允价值信息是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投资决策的决定因素之一。例如,如果企业提供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月度报表时,投资者则可以以此为基础来估计和预测企业的年度业绩和财务状况,从而做出最优决策。

3.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具有反馈价值的信息。公允价值既反映现在信息,更关注将来信息。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资产先按取得的价格进行初始计量,随着其资产市场价格变化,对其进行重新计量,将账面价值调整为后续计量的市场价格,并将市场价格与原账面价值差额呈现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也就是动态地计量资产、负债。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这种环境的变化势必会影响企业公允价值信息,企业的公允价值信息也能反馈出外部环境变化,投资者可以通过企业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得到企业反馈的相关变化来做出最优决策。

4.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更及时地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种决策信息。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更及时地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做出明智合理决策的信息。及时性强调要在一个特定的日期前将其传达给信息使用者,有利于其做出明智的决策,超过了某一特定期限,这些会计信息将不再有用。市场经济主要是信用经济,竞争激烈,风险大,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出现了不同特征的金融衍生工具,如果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来计量和确认新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动过程,投资者就不能知道企业真正的财务状况,而公允价值披露的信息却能及时地确认经济价值的起伏波动,使得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呈现出真实的信息,有利于增强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不良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3.完善相关评估制度,并加强与扩展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当存在非市场化因素或无法在市场中获得可参考价格时,中国主要采用现值技术估算公允价值,中国应在会计相关准则和法律上明确规范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例如,在对资产或者负债进行计量时,对于如何时使用现值及现值技术等问题进行规定。要建立金融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为会计人员在计算公允价值时提供可靠的依据。

信息披露的不规范或不充分,都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自身利益。会计准则应该对公允价值披露要求做出明确统一的相关规定,并将信息披露范围扩展到公允价值的计量过程,包括披露公允价值的运用条件、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与选择、采用的评估方法、各种方法考虑的重要因素、估值模型的合理性以及公允价值运用的相关信息披露等,从而保证公允价值的正确应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利于其清楚知道企业的内在价值,做出有关决策。

4.完善企业相关管理制度,避免公允价值计量时的会计操纵。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制定公允价值专项监督机制、责任追究制度以及内部披露机制来提高中国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和完善各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机制,促进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运用。股东、债权人、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可以充分利用计量方式本身的优势,例如基于公允价值能提供更多投资决策相关的信息,管理者可以通过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以吸引投资者,而投资者、债权人则可以基于获取更多决策相关信息的需要支持企业使用公允价值。对于利益冲突,股东和债权人可以设立监督机构和进行业绩评价等方面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或者通过要求管理者持股或实施股权激励协调与管理者的利益冲突。债权人可通过签订合同条款限制债务人的权利、确定公允价值的影响指标、监督债务人的会计政策、参与公司治理等方式限制股东滥用公允价值。为了促进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使用,企业内部还应当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思想道德及法律的培训,增强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5.完善会计监管机制,加强外部监管。中国目前对公允价值的监管不够严格,监管体制不完善,对于违规行为,证券监管部门惩治的力度还有待加强,这影响了公允价值在中国的运用和推广。会计监管工作是公允价值计量正确运用和有效执行的保证。中国应该完善会计监管机制,加强外部监管,并适当掌握监管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王辉,高克智,王斌.公允价值计量的改进:基于会计视角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 刘永泽,孙翯.中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2).

[3] 胡庭清,谢诗芬.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相关问题研究[J].当代财经,2011,(7).

[4] 朱凯,李琴,潘金凤.信息环境与公允价值的股价相关性——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08,(7).

[5] 陈国辉,李衛斌.公允价值、会计职业判断与信息质量控制[J].财经问题研究,2012,(1).

[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郑妮

上一篇:内部机制财务审计论文下一篇:综合医院绩效管理论文